日喀则工业提升门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日喀则工业提升门这个问题,日喀则地区经济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959年民主改革以前,日喀则地区的经济发展极为落后,手工业在封建农奴制度下近乎停滞,传统手工艺人地位低下。然而,随着民主改革的到来,日喀则开始了工业化的初步阶段,改革开放后更是实现了显著的进步。如今,该地区拥有众多工业门类,如电力、化工、机械、建材等,民族手工业如金银加工、毛革制品等也得到了发展,部分产品国内外皆有良好口碑。电力设施如塘河电厂的建设,结束了日喀则的油灯时代,工农业企业发展迅速,1994年总产值已达到1959年的1000倍,显示出显著的增长。
1951年以前,日喀则的交通极其不便,主要依靠徒步和驮畜,道路条件艰苦。1954年,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改善交通,修建了多条公路,如日江、江孜至亚东、拉萨至江孜等,随后又建设了中尼、拉普等干线。进入90年代,曲水至日喀则公路的建成进一步提升了交通网络。现在,日喀则地区公路网络发达,总里程近8000公里,大部分县乡已实现通公路,道路质量明显提升。
在交通设施改善的同时,邮政通信也得到了显著发展。1959年,地区邮政设施仅有12处,邮路长度179公里。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特别是90年代,邮政业务飞速发展,1994年邮路长度、投递线路、电报电路和电话线路等大幅增加。1996年的最新数据表明,邮电业务总量已显著增长,光缆通讯的开通进一步促进了通信技术的进步,许多地区和乡村实现了电话接入,与世界的联系更为紧密。
扩展资料
日喀则地区位于祖国西南边陲,青藏高原西南部,西衔阿里地区、北靠那曲、东邻拉萨与山南地区,外与尼泊尔、不丹、锡金等国接壤,国境线长1753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改革开放以来,谢通门县在中央政策支持和黑龙江省援助下,励精图治,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2005年,县生产总值达到了18277万元,其中第一产业贡献11304万元,占比62%;第二产业3282万元,占18%;第三产业3646万元,占20%。农业方面,粮食产量达到3312万斤,牲畜存栏37.9万头(只匹),财政收入420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2120元,固定资产投资为11304万元。农业发展以青棵、小麦等作物为主,科技推广广泛,农田水利设施得到加强,灌溉面积达到6.0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7%。
牧业方面,草原面积约为2109.17万亩,以牦牛、黄牛等当地畜种为主,产值达到7167.74万元,占农业产值的66.5%。为解决草畜矛盾,实施了草场围栏、人工种草和牲畜暖圈建设,以及草原病虫害防治。林业生态方面,虽然天然林资源有限,但通过开发“一江两河”,林草地面积扩大,森林覆盖率提升。2005年,造林造林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受到上级肯定和奖励。
工业和乡镇企业方面,由于地理位置封闭,工业基础薄弱,电力产值仅为50余万元。乡镇企业发展迅速,以民族手工业为主,如藏刀编织和陶罐烧制等。而多种经营则发展迅速,乡镇企业收入和多种经营收入分别达到1413万元和3230万元。
基础设施方面,县内有4个小型水利发电机,供电能力1300千瓦,但太阳能和地热资源尚未充分利用。交通方面,大部分乡实现了基本通车,但因地理位置原因,公路建设滞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邮政和电信方面,县城已实现光缆通讯和移动通信覆盖,电话普及率约15.6%。县内拥有多座寺庙,如通门扎西乡建白寺等,为当地文化遗产增添了神韵。
扩展资料
谢通门县位于日喀则地区西北部、雅鲁藏布江北岸。东邻南木林县和日喀则市,北接那曲地区申扎县,西邻昂仁县,南与萨迦县和拉孜县接壤。位于东经87 4′——89 1ˊ,北纬29 18'——30 26',县城距日喀则地区行署驻地83公里。谢通门藏语意为“一见则喜”。相传莲花大师到此地后满意地笑了,因此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