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工业提升门厂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安阳工业提升门厂这个问题,请问各位网友对河南安阳的印象如何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民风相对来说不错。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辖区
辖4个市辖区、1个县级市、4个县
乡镇
42个镇、50个乡
政府
安阳市人民政府位于东区。市长:张笑东
面积
7413平方千米
海拔
介于300~1000米,山势波澜起伏,海拔介于300~1000米间。
人口
539万(2007年)
民族
安阳市辖1市4县4区,常驻人口5161106人,其中少数民族6883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33%。
邮编
455000
区号
0372
代码
410500
市花
紫薇花
市树
国槐
电力
总装机容量101万千瓦
电话
总装机容量85.1万门
天然气
年供气总量超1亿立方米
供水
日供水45万立方米
城雕
玄鸟之春
安阳是河南省的重要工业基地,已初步形成了冶金、电子、化工、电力、机械、纺织、医药、烟草等工业体系。全市现有限额以上工业企业466家,大中型企业64家。安阳钢铁集团公司、安彩集团公司被列入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安彩集团是我国最大的彩色玻壳生产基地,产量位居世界第四。“安彩”牌玻壳、“YA”牌热轧带肋钢筋、“红旗渠”牌香烟、“金钟”牌电池等产品成为全国或全省知名品牌。近年来,安阳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不断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综合经济实力逐年增强。
经济发展
(一)综合实力
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36亿元,比上年增长15.6%,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2054元,在全国内地城市GDP排名中位列第93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4.6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09元,农民人均收入3772元,分别增长13.5%和17.1%;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74.7亿元,贷款余额331.9亿元,分别增长9.8%和17%。三次产业构成比例为15.2:58.4:26.4,二三产业比重达到84.8%,全市正处于中期工业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目前,全市有中国名牌1个、河南省名牌产品19个、河南省名牌农产品3个、河南省优质产品41个。
(二)农村经济
安阳是河南省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国家规划的小麦、玉米、棉花、油料等农产品优势区域,是国家确定的全国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市。全市优质小麦收获面积占全市小麦总面积的85%。滑县是河南省第一产粮大县,2003年至2006年连续4年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称号。内黄县花生、红枣,林州市大红袍花椒,山揸、核桃、板栗,汤阴县绿色无公害小杂粮,龙泉花卉等名优特农产品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较高的知名度。全市共有农业产业示范乡(镇)和特色农村经济先进乡(镇、街道)32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4家。畜禽养殖密集区131个,规模养殖水平居全省前列。2006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完成97.9亿元,增长7.5%。粮食总产量295.6万吨,同比增长15.6%,粮食增量占全省粮食增量的近十万之一。棉花总产3.4万吨,油料总产24.7万吨,蔬菜总产480.6万吨。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了21.8万吨、27.2万吨和4.4万吨。
(三)工业经济
安阳是河南省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了以冶金、电子、机械、化工、食品、纺织、医药、电力、煤炭、烟草为主的工业体系,重点规划了冶金及金属加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汽车零部件、煤化工、纺织与服装、医药卫生材料等八大优势产业集群。
2006年,全市限额以上工业企业550家,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77家,实现工业增加值335.5亿元,其中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263.1亿元,比上年增长23.2%,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高位增长。全市年销售收入达到亿元以上的企业129家,其中5亿元以上的35家,10亿元以上的14家,安钢、安彩、安化、永兴被列入全国制造业500强,其中安钢钢产量位列我国钢铁企业第14家;安彩集团是世界最大的彩玻生产基地。有上市企业三家。安钢集团、安彩集团分别于2001年和1998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九天化工集团于2006年5月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上市。
(四)城镇化进程
截止2006年底,安阳市城镇化率为34.2%。小城镇镇区面积162平方公里,总人口132.9万元;小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5.1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3.1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道理硬化率达到60%。安阳市连续七年被评为“全省小城镇建设先进地市”,滑县道口镇等5个镇被定为“全国重点镇”,万古镇等6个镇被定为“河南省重点镇”,合涧镇等11个镇被定为“市级重点镇”,临淇等18个镇被评为“中州名镇”。
城市公用事业建设日新月异。建成区现有市政道路199条,总长度282.2公里,总面积674.7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4.49%,绿地率26.6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55平方米;自来水厂5个,年供水总量4750万平方米;天然气用户17万户,燃气普及率37%;公交线路46条,运营线路总长度564公里。
(五)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已成为全市的重要经济支柱。2006年,林州市、安阳县、滑县、内黄县、汤阴县等五县(市)完成生产总值444.7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为68.9%;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147.7亿元,占全市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6.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7亿元,占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36.7%
(六)商贸物流
商贸和现代物流体系日臻完善。2006年,全市社会消费零售总额达到167.72亿元,增长15.2%。已形成了以丹尼斯、卫东购物广场、海鑫购物广场、美丽华购物广场为代表的现代商业集群。大华商贸、沃尔玛购物广场正在加快建设之中,将分别于2008年完工。
基础设施
安阳城市建设着眼于国家历史文化明城的开发与保护,着眼于创造良好的生活和投资环境。近年来,随着文峰立交桥的建成、文峰中(东)路的打通、城区东南出口的拓宽、人民大道裁弯取直等几十条道路改扩建工程的相继完成和亮化,交通网络日臻完善,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城市布局趋向合理,城市面貌不断改观。程控电话、移动通讯、数字传输等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
发展战略
安阳大力实施东引西进和开放带动战略,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先后同美、英、法、德、比利时、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贸易和科技文化合作关系,并与比利时的斯哈尔贝克市、日本的草加市、俄罗斯加里宁市等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出口商品200余种,玻壳、电池、淀粉、自行车等名牌产品远销东南亚、非洲、欧美等国家和地区。
京广铁路纵贯市区,京珠高速公路、106、107国道贯穿南北。安林、汤濮铁路支线通往西部矿区和东部油田。目前,正积极筹建林州至台前地方铁路,与京九铁路接轨。市区公路纵横交织,公交线路四通八达,已形成市内联网、市外联线的三纵三横交通网络。全市客运线路发展到590条,其中跨省线路114条,跨地区线路126条,市内线路350条。
安阳境内有京广铁路要线贯穿,北可达北京,南可至郑州、武汉。安阳火车站始建于1905年,位于安阳市解放路西端,通往的城市有沈阳、重庆、包头、汉口、太原、天津、武昌、攀枝花、长春、桂林、西安等。可乘2、3、5、7、16、17、20、22、26、28、37路公交到达火车站。
安阳火车站问询电话:0372-3271222
安阳火车查询电话:0372-5913951
公路
107国道从安阳经过,安阳至许昌的高速公路经过省会郑州。安阳长途汽车站位于安阳火车站东,有到济南、聊城、泰安、洛阳、菏泽、北京、太原、郑州、天津、新乡等地的长途汽车,到郑州需3小时,到太原4.5小时,到北京需6小时,到济南需7小时,到天津要10小时。27、28路公交直接到达汽车站,另外也可乘坐到火车站下,步行数分钟即到。
安阳市长途汽车站电话:0372-3320114
安阳汽车查询电话:0372-5937216
市内交通
公交
安阳市现有34路公交车,首班最早为5:50,末班最晚为21:30,有多路车可至安阳市的旅游景点,1、15、18路可到殷墟博物馆,15、18可到殷都文化城,15路可到殷陵馆,25、26可到民间艺术博物馆、文峰塔、高阁寺,10路旅游专线可达岳飞庙、羑里城。
安阳公交咨询、投诉电话:0372-3695315
安阳公交服务热线电话:0372-5966315
全市各类中初等学校(幼儿园、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普通中专、成人中专)校舍建筑总面积5513410平方米,小学、初中适龄人口人学率均达到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2%,高等教育毛人学率达到32%(2004年)
教师学历达标率
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1553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专任教师494人;技工学校专任教师216人;普通高中专任教师4443人,学历达标率77.31%;普通初中专任教师巧842人,学历达标率94.72%;职业高中专任教师1198人;小学专任教师24196人,学历达标率99.16%;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109人;幼儿园专任教师2162人。
高等教育
安阳工学院:
安阳工学院是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始建于1983年,其前身为安阳大学,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安阳工学院。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密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了大批优秀毕业生,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近年来,学校聚精会神抓教学,一心一意谋发展,办学条件得到了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安阳师范学院:
安阳师范学院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的省属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座落于以殷墟闻名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的河南省安阳市。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具备了良好的办学条件,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教学科研水平稳步提高,社会服务功能不断增强,为中国的基础教育、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的前身是始建于1908年的彰德府安阳师范传习所,1949年被平原省政府命名为平原省立安阳师范学校, 1958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河南省安阳师范专科学校,1978年国务院发文命名为安阳师范专科学校,2000年4月5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安阳师范学院。
学校占地面积1900余亩,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8400多万元,图书文献185万册。现有教职工1269人,其中,教授81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539人。近年来,学校共有33位教师被评为全国和河南省优秀教师、模范教师,14人获得***全国师范院校教师奖,38位教师被评为河南省创新人才、骨干教师、学术技术带头人,有20位教师被国内一些著名大学聘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47个,涵盖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教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八大学科门类,基本构建起以教师教育为主、非教师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协调发展、学科门类相对齐全的办学格局。学校现设18个教学院系,即文学院、政法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外国语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数学科学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体育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教育科学系、物理学系、电气电子信息工程系、教育技术学系、工商管理系、土木建筑工程系、经济贸易系,2个教学部,1个教学中心, 1所软件职业技术学院,1个继续教育学院,1个独立学院。学校面向全国招生,校本部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6000人,独立学院现有在校生6000人。
学校把人才培养质量视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把人才培养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校生思想活跃、勇于创新,综合能力强,在各级评比、表彰和各类比赛、表演中多次取得骄人的成绩。目前,10余万名毕业生活跃在教育等多个领域,以良好的政治素质、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为地方基础教育、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建有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中心”,设有安阳市医药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古籍整理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公开出版《殷都学刊》、《安阳师范学院学报》两种学术期刊。《殷都学刊》为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刊,发行到世界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许多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刊物转载,转载率居全国同类刊物前列。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多次承办殷商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与英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设有对外合作办学项目。承担有“中华殷商文化和汉字起源”国家汉语推广项目,近两年来,学校先后派出20余名对外汉语教师到新加坡、泰国从事汉语推广工作。
学校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和教学中心,广泛开展以“争先创优”、“三育人”为主题的党建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强化基层组织和教学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开展师德师风与和谐校园建设活动,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2000年以来,学校曾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文明学校、河南省教育质量年活动先进集体、河南省普通高校先进党委、河南省高校“五好”党组织、河南省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两课”教学先进高校、河南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教科文卫系统模范职工之家、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连续5次被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等单位命名为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
医学
安阳医务界在食管癌防治属国内先进水平。有著名的林州市食管癌防治研究所
文化
安阳文化事业源远流长。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4个,文化馆(宫)16个,公共图书馆7个,并设有全省第一家少年儿童图书馆、博物馆5个,中波调频广播发射台3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6座。全市广播人口、电视人口覆盖率均为100%,有线电视用户25万户。以市群众艺术馆为能头的三级文化网络已经形成,现有7个剧种。崔派艺术在豫剧界独树一帜,享誉海内外。安阳共有电影放映单位1227个,市区影剧院及俱乐部27个,还有遍布全市的舞厅、录像放映厅、游戏厅等。安阳书画艺术实力雄厚,别具特色,曾多次在海内外展出
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安阳系198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安阳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著名中国历史考古学家郭沫若写诗赞誉“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
二、中国八大古都之一。1988年4月,“中国古都学会”决定将河南安阳列入与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并称的七大古都。殷都安阳排在中华古都之首。2004年郑州被列入,并称八大古都。安阳是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公元前1387年商王盘庚在现市区小屯一带正式建都,历时273年,成为商代后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商之后又有曹魏、后汉、前燕、东魏、冉魏、北齐先后在安阳附近的邺城建都。
三、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所在地。2006年7月13日,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中国安阳殷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殷墟是闻名中外的中国商代晚期都城遗址,也是被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中国最早的古代都城遗址。
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4年1月8日,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安阳市被国家旅游局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安阳市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2处;国家A级景区9处,其中4A级景区5处。有国家森林公园1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处。
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2008年1月,安阳市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安阳县、汤阴县被批准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文峰区、龙安区、殷都区被批准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现有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1个可持续发展试验区、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1个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示范中心。科技成果推广率达到85%以上,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
六、全国双拥模范城。安阳市连续四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连续六次被命名为省级双拥模范城。近年来,安阳市始终把双拥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制定工作规划,在领导机制、双拥内容、活动形式上不断改革创新,走出了具有安阳特色的双拥之路。
七、中国书法名城。2008年6月8日,安阳市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书法名城。安阳作为中华文字发源地,书法在中国书法界享有很高的声誉,拥有一支人数众多的高水平的书法队伍。安阳书法已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特别是甲骨文作为一个书法门类,在全国独一无二。
八、中国针织服装名城。2007年12月29日,安阳市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针织服装名城。目前,安阳市已建成6个针织服装加工园区,拥有针织服装企业30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00余家,产品有内衣、针织童装、女装等数千个品种。
九、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城市。 2008年11月2日,在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安阳市荣获全国首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城市荣誉称号,是河南省唯一获得该项殊荣的省辖市。近年来,安阳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深入开展“三理”教育,扎实做好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重点突出,整体推进,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
十、2007-2008年度中国**管理城市。2008年6月12日,中国城市建设与环境提升大会暨中国城市建设与环境提升评估成果发布会在中央党校崇学山庄隆重举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城市建设与环境提升成果评估活动正式揭晓,我市荣获“2007—2008年度中国**管理城市”称号。这是我市继2007年度荣获“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之后获得的又一殊荣。
十一、2008中国魅力中小城市。2008年4月25日,在第七届“外交官之春”大会暨第三届杰出华商大会财富领袖论坛颁奖典礼上,安阳市荣获“2008中国魅力中小城市”荣誉称号。此次评选主要从城市招商引资力度、政府招商成果、城市环境建设、地区市场规模、财富增长潜力、地区消费能力、经济活跃程度、政府保障实力、基础设施环境九个方面进行考察,包括9项一级指标,38项二级指标。安阳市以务实的政府作风、优美的城市环境、丰硕的招商成果、较高的开放程度、活跃的经济氛围以及良好的基础设施等优势,经过市外侨办等部门的积极宣传推介,顺利进入“2008中国魅力中小城市”排行榜名单之列。
十二、中国文化旅游名城。2008年7月18日在上海召开的“2008世界文化旅游论坛”上,安阳被评为“中国文化旅游名城”。这是我市继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后获得的又一殊荣。
十三、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2008中国(国际)休闲发展论坛”于2008年10月24日在杭州开幕。安阳被评为“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
十四、全国十大“和谐名城”。2008年1月17日,在首届中国和谐城市论坛上,安阳市作为河南省唯一入选城市,获全国十大“和谐名城”殊荣。安阳市在全国首创的“和谐委”,被人民网评为“2007年十大地方新政之首”。首创的**“三级例会制度”被中央联席办、国家**局总结推广。
十五、省级园林城市。 2003年10月12日,安阳市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初步形成了以庭院、居住区绿化为基础,以道路绿化为网络,以公园、游园、广场、街头绿地为景点,以河渠、国道防护林带为屏障,乔木、灌木、草坪合理搭配,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城市绿化体系。目前,安阳市正在争创国家园林城市。
十六、省级文明城市。 2008年2月18日,在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安阳市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河南省文明城市。目前,全市共有全国文明单位2个,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4个,全国文明镇1个,全国文明社区示范点1个,省级文明单位189个。
XXX路灯亮化工程项目实施方案
XXX公路管理局
XXX年XXX月
一、概述
1.概述
XXX吴黄线内黄县城至硝河桥段大修配套工程,北起内黄县城南环路(XXX),向南经过胡庄村、杨刘庄村、陶瓷工业园区,终止于硝河桥(XXX),路线全长XXX公里。
路面项目采用二级公路技术标准,设计速度XX公里/小时,路基宽XX米,路面宽XX米,两侧各XX米绿化平台。公路大修配套工程已于XX年XX月竣工通车。
2.实施方案编制依据
根据内黄县政府第XXX次常务会议研究,XXXX吴黄线内黄县城至硝河桥路灯亮化工程,由内黄县公路管理局确定实施方案并实施。经市场调查,委托安阳市建源工程造价咨询公司编制工程预算。
二、建设规模、技术标准及实施方案
1.亮化工程规模
①亮化工程里程XXX公里;
②太阳能路灯XXXX套;
2.设计标准及实施方案
太阳能路灯安装在公路两侧,纵向间距XXX米一套,横向位置安装在公路两侧路缘石处。
灯杆高度XXX米,照明灯高XX米。
三、投资估算
经安阳市建源工程造价咨询公司编制工程预算,预计XXX吴黄线内黄县城至硝河桥段路灯亮化投资XXXXX元。
投资预算详细内容见工程预算书。
五、施工组织安排
路灯亮化工程计划时间为XXX年XX月实施完成。
质优价廉太阳能路灯厂家,你可以到潢川利民科技一对一根据你们当地的情况,专门定制生产适合你们当地情况的太阳能路灯。这样不仅大大的提高了利用率,也节省了不少的金钱和人力。。
从建国初期,国家以重点发展重工业以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时起,钢铁工业即被作为重工业的代表而得到了中央政府的高度的重视,从而有了从几乎是空白建立起一个强大的钢铁产业的可能。从一五计划时起,国家就不断地从农业和其他产业上为钢铁产业的发展筹集了大量的资金,并不惜花很大的代价用于技术的开发和创新。同时,钢铁工业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之一,与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步伐息息相关。经过近六十年的发展,中国钢铁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逐步步入了成熟的发展阶段。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已经整整60年了。在60年中,新中国的钢铁工业在战争废墟上艰苦创业,既有顺利发展的机遇,也有探索前进的挑战;有过三年“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的沉痛教训,也遭遇过10年“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干扰和挫折。尽管如此,中国钢铁工业仍克服重重困难,艰难前行,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后中国钢铁工业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钢铁工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钢铁行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满足下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在钢铁产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加强技术进步和节能减排,不断改善品种质量,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作为基础原材料工业,钢铁工业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实现了前人的跻身于世界钢铁大国的梦想。2008年中国粗钢产量超过5亿吨,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粗钢产量的3164倍,钢产量占到全球的38.2%。
一、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历程
回顾新中国现代钢铁工业的崛起、壮大,大体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前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2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1993~2000年)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时期(2001年以来)四个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1949~1978年)
在改革开放前的30年中,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经历了“一次重大转变”、“两个黄金发展期”、“三次基本建设高潮”和“一段坎坷、曲折路”。
1.一次重大转变
从建国初期到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是在前苏联大力支援下开展的,几乎全盘照搬苏联的模式。1956年***同志发表《论十大关系》之后,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在认真总结学习苏联经验教训基础上,转变到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走大、中、小相结合之路。这一转变,对中国钢铁工业的崛起、壮大具有重要意义。
2.两个黄金发展期
第一个黄金发展期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7年),年均增钢80万吨,年均增长31.6%,到1957年达到了535万吨。
第二个黄金发展期是国民经济调整期间(1963~1965年),年均增钢185万吨,年均增长22.4%,到1965年达到了1223万吨。
3.三次基本建设高潮
第—次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苏联156个援建项目中的八大钢铁项目的建设,包括新建武钢、包钢、北满钢厂、吉林铁合金厂、吉林炭素厂、热河钒钛厂,改扩建了鞍钢和本钢等。同时还进行了大冶钢厂、太钢、唐钢等近20个企业改扩建工程。
第二次是1956年规划并开始建设的“三大、五中、十八小”。三大是继续进行鞍钢、武钢、包钢三个大型钢铁基地建设;五中是扩建、新建五个中型钢铁企业,即扩建太钢、重钢、马钢、石景山钢铁厂,新建湘钢;十八小是新建十八个小型钢厂,即邯钢、济钢、临钢、新余、南钢、柳钢、广钢、三明、合钢、长特、新疆八一、杭钢、鄂钢、涟钢、安钢、兰钢、贵钢、通钢等。
第三次是1964年开始的三线建设,主要是新建了攀钢、长城特钢、峨嵋铁合金厂、水城钢铁厂、遵义金属制品厂、乐山轧辊厂等:恢复建设了酒钢、兰钢、略钢;扩建了成都无缝钢管厂、重钢、重特、昆钢、贵钢、遵义铁合金厂,还有鞍钢援建宁夏石嘴山钢绳厂。这三次基本建设高潮的开展,为新中国钢铁工业日后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
4.一段坎坷、曲折路
1958年“大跃进”的高指标、大办钢铁、浮夸风,“文化大革命”中的破坏、整顿、再破坏,以及其后的“闹翻番”、“洋跃进”等脱离实际、违背钢铁工业发展规律的行为,使中国钢铁工业在十几年的时间里,走了一段三起三落的坎坷、曲折路程,使中国钢铁工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改革开放前的近30年中,国家对钢铁工业的总投资为615.28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526.46亿元,占85.6%;更新改造投资88.8亿元,占14.4%。中国钢铁工业在跌宕起伏中,经过数百万钢铁人的顽强拼搏,初步建立起了包括采矿、选矿、烧结、炼铁、炼钢、轧材、焦化、耐材、铁合金、碳素等要素结构比较完善,地质勘探、工程设计、建设施工、设备修造、科学研究、冶金教育等门类比较齐全,以大型企业为骨干、大中小相结合,具有3500万吨钢生产能力的新中国冶金工业体系。钢产量由1949年的15.8万吨增加到1978年的3178万吨,年均增钢100万吨;钢材板管带比由1952年的12.3%提高到1978年的32.3%;低合金钢、合金钢比由1962年的10.1%提高到1978年的16%;钢材自给率由1953年的61.25%提高到1978年的72.66%;吨钢综合能耗下降到2.54吨标煤。这30年取得的成果,为后30年中国钢铁工业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第二阶段(1978~1992年)
在1978~1992年的14年中,中国钢铁工业对外开放取得了显著成效。钢铁工业从国外引进了700多项先进技术,利用外资60多亿美元。特别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新建了宝钢、天津无缝钢管公司两座现代化大钢厂,并对老钢厂实施了一系列重点改造项目,使中国钢铁工业的技术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在发展钢铁工业生产规模上,除新建上海宝钢、天津无缝钢管公司以及一些乡镇钢铁企业外,主要是抓现有钢铁企业的技术改造。在抓老企业技术改造、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方面,迈出了三大步:第一步:“立足现有企业,走挖潜、改造、配套、扩建的路子。”第二步:重点解决发展速度(数量)、品种结构、产品质量都不适应国民经济和国防军工需要的“三个不适应”问题。第三步:钢铁工业要上“四个新台阶”:上品种质量水平的新台阶,上现代化工艺装备水平的新台阶,上集约经营和规模经济的新台阶,上综合经济效益的新台阶,以增强钢铁工业的发展活力。
在这十几年中,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现有企业技术改造的不断推进,使钢铁工业实现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1978~1992年,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共计1465.43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759.72亿元,占51.8%,更新改造投资705.71亿元,占48.2%。建成投产了上海宝山钢铁总厂一、二期和天津无缝钢管公司。1983年钢产量突破4000万吨,1986年突破5000万吨,1989年突破6000万吨,1991年突破7000万吨,1992年达到了8093万吨。1978年到1992年,钢材板管带比由32.3%提高到37.4%,连铸比由3.5%提高到30%,合金钢、低合金钢比由16%提高到21.6%,钢材自给率由72.7%提高94.7%,吨钢综合能耗由2.54吨标煤降低到1.57吨标煤。
(三)第三阶段(1993~2000年)
从党的十四大到2000年,是中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这个时期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突出特点是着力“一个适应”,实施“二个转变”,即着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由发展数量规模为主向调整、优化结构为主转变,由钢铁产品长期数量短缺向控制总量转变。这个时期中国钢铁工业是深化内涵式扩大生产的阶段。
这一时期钢铁行业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施调整、优化结构,推进和实现了两个重大转变,促进钢铁工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一个转变:由长期规模扩张为主转向调整优化结构为主,提高综合竞争力,提出把“结构优化作为钢铁工业发展的中心环节”,主要是优化产品结构和工艺技术结构,同时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大力推进淘汰落后,采用新技术对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实现工艺技术现代化。由此拉开了采用高炉喷煤粉、连续铸钢、溅渣护炉、热装热送等六大共性先进技术改造老企业、优化品种结构和工艺技术结构的大幕。
第二个转变:钢铁产品由长期数量短缺转向阶段性、结构性过剩,开始实行总量控制。1993年到1998年期间,由于低水平重复建设形成了大量过剩的生产能力,从而提出“控制总量,优化结构,大力提高冶金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方针,并在全行业特别是大中型钢铁企业中展开了压缩生产总量的工作。
1993~2000年,中国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3476.06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为1446.14亿元,占41.6%,更新改造投资2029.87亿元,占58.4%;钢产量由1993年的8954万吨增加到1996年10124万吨,2000年钢产量达到了12850万吨,成为世界最大的产钢国和消费国:钢材板管带比由1993年的36.7%提高到2000年的41.7%,低合金钢、合金钢比由22.8%提高30.9%,连铸比由33.9%提高到82.5%,平炉钢比下降到0.9%,转炉钢比提高到87.5%:钢材自给率达到93.1%;吨钢综合能耗下降到1.18吨标煤;加速了淘汰小高炉、小转炉、小电炉、平炉、化铁炼钢、多火成材、横列式和复二重轧机的进程,大大缩小了中国钢铁工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四)第四阶段(2001~2008)
2001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钢铁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陆续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
在这一阶段中,中国钢铁工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满足相关行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积极应对新挑战,不断解决新问题,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产业规模迅速扩大,钢产量连续跨越2亿吨、3亿吨、4亿吨的台阶,2008年粗钢产量超过5亿吨。2001~2008年期间,钢产量年均增长率达到20%,占全球钢产量的比重从17.8%提高到38.2%,在世界钢铁业的地位显著提升;钢铁产品的进出口格局发生了根本性逆转,彻底结束了中国钢铁材料供给不足的历史。见表1。
技术装备国产化、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品种质量得到优化。鞍钢、武钢、首钢、马钢、太钢、济钢、莱钢、安钢等大型老企业的现代化技术改造,广泛采用了高效铁矿采选技术,钢铁冶炼技术、轧钢技术、高端产品开发、大型冶金成套技术集成、节能节水技术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鞍钢、武钢、太钢、马钢、邯钢、包钢等大型老企业的现代化新区、新基地的建设和相继投产;鞍钢营口鲅鱼圈沿海钢铁基地项目、首钢与唐钢集团合作的河北曹妃甸沿海钢铁基地项目也于2008年和2009年投产;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的宝钢集团的广东湛江项目和武钢集团的广西防城港项目等一批沿海的现代化钢铁基地正在筹建之中。
节能减排取得巨大进步。全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的吨钢综合能耗由876千克标煤降到628千克标煤,这一指标意味着目前冶炼1吨钢的综合能耗仅相当于改革开放前1978年的1/4,吨钢耗新水下降到5.31吨,SO2、COD、工业粉类排放均大幅下降;使钢材品种与质量显著改善,国内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2007年22类钢材中有18类钢材的自给率超过100%。
产业组织结构得到优化。2008年,全球年产钢2000万吨以上的企业有12家,其中中国占5家。2008年与2001年相比,年产钢500万吨以上的企业从4家增加到24家;此间,唐钢整合宣钢和承钢,唐钢集团与邯钢集团组建为河北钢铁集团;济钢与莱钢组建为山东钢铁集团;宝钢重组新疆八钢和控股广东钢铁集团;武钢重组鄂钢、昆钢和控股广西钢铁集团;马钢重组合钢;沙钢重组淮钢、江苏永钢和河南安阳永钢等等。钢铁企业联合重组的步伐逐步呈现加快之势,适应国际化竞争的能力增强,中国钢铁工业整体素质提高。2009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宝钢、河北钢铁、江苏沙钢等三家中国大陆钢铁生产企业上榜,分列第220、375、444位,其中宝钢已经连续5年入围,并由2005年的第309位跃升至2009年的第220位。
二、我国钢铁工业近年来取得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经过几代钢铁人的艰苦创业、顽强拼搏和自主创新,有效地满足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钢铁材料的旺盛需求,有效地支撑了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有效地支撑了国民经济主要用钢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和积累了大量财富,创造了旷世空前的发展纪录,铸就了钢铁大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一)为适应我国国民经济需要钢产量不断增加,自1996年以来钢产量一直居世界第一
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间,中国钢铁工业顺应国民经济发展对钢材的旺盛需求,继1996年钢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并一举成为世界最大产钢国后,自2003年以来,钢产量又连续跨越2亿吨、3亿吨、4亿吨、5亿吨的台阶,并在2005年结束了自建国以来连续57年净进口钢的历史,彻底扭转了钢总体生产能力不足的状况。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钢铁工业在发展速度方面和发展规模方面均创造了世界钢铁发展史上的奇迹。
(二)中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大大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消费和出口国。中国钢产量占全球的比重从2001年的17.8%跃升至2008年的38.2%。
2008年我国钢产量超过世界排名第二至第八位的日本、美国、俄罗斯、印度、韩国、德国、乌克兰之和。
2003年我国钢产量比2002年增加了3997万吨、2004年比2003年增加6057万吨、2005年比2004年增加7033万吨、2006年比2005年增加6591万吨、2007年比2006年增加7014万吨。从2004年开始,中国钢材市场供不应求向供求平衡转变,钢材进口大幅下降,出口持续增加。
到2006年,中国钢铁产品对外贸易格局发生了历史性转变,钢坯和钢材均实现了净出口,净出口钢材2450万吨、净出口钢坯(锭)867万吨,坯材合计折合粗钢净出口3463万吨。
到2007年,中国钢铁产品出口进一步扩大,出口量跃居世界首位,共出口钢材6265万吨、出口钢坯(锭)645万吨,钢材和钢坯合计折粗钢出口7310万吨;净出口钢材4578万吨、净出口钢坯(锭)606万吨,坯材合计折合粗钢净出口5476万吨。
(三)钢铁工业装备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钢铁工业进一步加大投资的力度,整体实力明显增强,整体装备水平迅速提高,依托自身技术实力,在部分引进国外高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了技术装备设计和制造的自主集成与创新,主要装备的国产化率进一步提高,有些先进技术装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如鞍钢不仅实现了自主集成单条生产线——中国第一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1700中薄板坯连铸连轧带钢生产线(ASP),并实现了向济钢的技术输出:首钢自主设计建造了世界首座全干法除尘的5500立方米特大型现代化高炉;太钢自主集成与创新建成了世界最大的不锈钢生产企业。
2001~2008年,中国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505.6亿元增加到3903.3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累计投资16329.58亿元。大量的投资不仅使钢铁工业的生产能力快速增加,更使以装备大型化、自动化、连续化为代表的冶金工艺技术装备现代化、国产化取得了重大进展。
在炼焦方面,2001年与2007年相比,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机械化焦炉从193座增加到291座,年产能从5128万吨上升到9961万吨,每座焦炉的年平均生产能力从26.6万吨上升到34.3万吨。
在烧结方面,2001年与2007年相比,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烧结机的年产能从7184万吨增加到45404万吨,其中130m2及以上烧结机35台增加到125台,占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年产能的比重从38.5%提高到52.3%。
在炼铁方面,2001年与2007年相比,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炼铁高炉的年产能从12152万吨增加到36629万吨,其中1000m3及以上高炉50座增加到120座,增长了1.40倍,而1000m3及以上高炉的年产能从6433万吨增加到19118万吨,增长了1.97倍。
中国钢铁行业的高炉在大型化的同时,还广泛采用了炼铁先进技术,高风温热风炉、无料钟高压炉顶、富氧大喷煤、高炉长寿、自动控制、节能、余能余热回收利用和环境保护等先进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应用;攀钢高钛型钒钛磁铁矿高炉强化冶炼技术和宝钢高喷煤比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在炼钢方面,中国炼钢工艺装备围绕以连铸为中心,包括铁水预处理、大转炉、精炼、连铸,工艺配备基本实现了现代化、高效化、自动化炼钢生产的模式。转炉炼钢和50吨以上电炉炼钢己基本实现了炼钢一精炼一连铸一对一的**经济规模的工艺装备配置。2002年,中国钢铁工业彻底淘汰了平炉炼钢。
2007年与2001年相比,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炼钢转炉的年产能从11803万吨增加到38749万吨,增长了2.28倍。其中100吨及以上转炉从30座增加到140座,增长了3.67倍,而100吨及以上转炉的年产能从3602万吨增加到19875万吨,增长了5.49倍;占重点企业转炉钢年产能的比重从30.5%上升到51.3%。
2007年与2001年相比,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炼钢电炉的年产能从2574万吨增加到4764万吨,增长了0.85倍。其中100吨及以上电炉从11座增加到21座,增长了0.91倍,而100吨及以上电炉的年产能从727万吨增加到2012万吨,增长了1.77倍;占重点企业电炉钢年产能的比重从28.2%上升到42.2%。
中国100t以上转炉和50t以上超高功率大电炉基本达到国外同类装备的先进水平,并成为中国炼钢生产的主体设备,宝钢、武钢、鞍钢和国内大企业新建的大型化装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四)钢铁产品品种优化,质量明显改善
30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钢铁工业根据我国钢材消费结构及其变化大力调整产品结构,改善产品质量,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短缺品种。板管带材比例从1978年的32.3%提高到2007年的50.6%:合金和低合金比从1978年的14.6%提高到2007年的36.3%。目前我国大多数钢材品种的自给率超过了100%,净进口的钢材只剩下冷轧薄板带、电工钢等少量高附加值品种,而这些品种的增长很快,预计不久也能实现自给。目前我国机械、汽车、造船、家电、石油、电力、铁路等行业使用的钢材绝大多数是国产的,其质量能够满足这些行业的基本需要,其中部分品种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近几年来,我国开发的船用高强度宽厚板、高强度海洋结构用钢板、高档汽车用板和汽车零部件用钢、工程机械和高层建筑用高强度厚钢板、X80以上高等级管线钢板、百米在线热处理钢轨和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钢轨、高速动车组用钢、高端压力容器用钢板、高牌号取向和无取向硅钢、高档不锈钢新品种、高强度角型钢等均实现了重大的突破,有力地支撑了国家经济建设、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机电产品出口对钢铁材料的需求。我国出口钢材结构也从以长材为主逐步变为以高附加值的板材和管材为主,说明我国钢铁产品的质量和成本竞争力有了显著提高。
(五)技术进步成效显著,技术经济指标明显改善
随着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工艺优化,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钢铁工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有了很大改善,与发达产钢国的距离大大缩小,大中型企业的很多指标已经接近、达到甚至超过发达产钢国的水平。如大中型企业的高炉利用系数从1978年的1.43吨/m3·天提高到2007年的2.74吨/m3·天,高炉入炉焦比从600千克/吨左右降低到397千克/吨:转炉钢铁料从1184千克/吨降低到1085千克/吨:轧钢综合成材率从74.8%提高到95%以上;吨钢综合能耗从2.52吨标准煤降低到632千克标准烷吨钢耗新水从2000年的25吨以上降低到5.3吨;钢铁职工实物劳动生产率从33吨/年·人提高到370吨/年·人。
(六)钢铁工业的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1978年钢铁行业利润只有34亿元,此后虽有增长但最好的年份也没有超过300亿元;1997~1999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市场不景气的影响,全行业利润很少;进入新世纪后经营规模迅速扩大,经济效益明显改善。2007年与2001年相比,大中型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从3793亿元提高到20700亿元,增长4.5倍;实现利润从163.8亿元提高到1599.6亿元,增长8.8倍:销售收入利润率从4.32%提高到7.73%。
目前中国钢铁行业正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努力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坚持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企业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为重点,积极推动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进一步增强企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加快推动钢铁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为早日实现钢铁强国的梦想而拚搏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