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提升工业提升门
很多朋友对于南阳提升工业提升门和南阳乡的民间艺术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古南阳乡历来有多项民间工艺,其中泥塑最为出名。名闻遐迩的是郭云山。1932年,潮安县举办全潮汕泥塑艺术表演赛,夺得这次比赛第一名的是郭云山。及后,胡文虎聘其为分别坐落在我国香港、新加坡的虎豹公园泥塑技师。郭云山已谢世,其子郭俊明在新加坡开创“郭云山父子艺苑”,将潮汕传统工艺在海外发扬光大。“郭氏泥塑”在本土仍有传人,提请有关部门予以重视。
古南阳乡是潮乐(潮乐即潮州音乐,是潮州民间丝弦、吹管、弹拨等乐器独奏、重奏、合奏等演奏形式的总称。)之乡。爱乐的传统至今保存着,11个行政村落就有11支潮乐队,至于民间常年活动的乐间,未经统计,预计数10处。
江山代有才人出
古南阳乡地灵人杰,百业昌盛,行行人才辈出。其代表性人物有——
郭浩:字元洪,号宣省。生于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宋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进士,任广西提刑按察使、正义大夫。开创广东汕头市潮阳郭氏分支,被潮阳郭姓尊奉为二世祖。
郭吾(1403-1480)字从吾,号南峰。自幼禀性颖异,豁达大度。明天顺年间,江西饥荒,备粮米400石赈济,阖邑昭苏。时有司疏奏朝廷,赐爵不受,敕旌义民,赐表建坊。继又捐资千金,修理桥路,厥名勒石,小则助婚嫁、周贫乏,无不稠密。天顺三年(1459年)明英宗皇帝钦赐“玉音石”牌至南阳山麓(尚存留于径门山上),墓联曰:万斛资财旌世用,九重恩涯自天由。其后代居联堤,东洋等村。
郭嘉节(1440-1512)女,南阳上乡十世祖姑。早年许字和平马门,双亲早凋而与兄嫂相依。及笄之岁,兄嫂相继仙游,遗存襁褓孤儿,赖姑抚养,迎亲彩舆临门,幼孤牵衣哭泣。姑俯念父兄只此一脉,毅然请马府另求淑女,然后自剪秀发,奉上彩舆,矢志抚育孤儿成长。迨十二世侄郭邦孚号耻斋中举,官至陕西巡按,具已奏请,获钦赐“以贞存孤”金匾。有联对曰:发剪数茎此身勿坐彩舆去,孤存一个间代且攀丹桂来。
郭嘉贺(1496-1549)字邦孚,号耻斋。明正德十四年乙卯科(1519年)中举人,初授漳州府推官,后补泉州府节推,升黄州(湖北)通判,致仕为官清廉,群邑向化。时八省察院陈情荐本,提升为陕西巡按。民间称为“推官祖”。其后代分布桥仔头各村及七陂村。
郭廷秀(1498-1536)字实夫,号纳斋,联堤村(东洋)人,郭廷序之兄。明嘉靖七年戊子科(1528年)乡贡进士。
郭廷序:字循夫,号介斋,生于明弘治14年(公元1501年)、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中举人,嘉靖20年(公元1542年)中进士,授江西贵溪县令,有贤名,著有《循夫集》一书传世。郭廷序与明代后七子之一的梁有誉及岭南名贤欧大任是黄佐(香山人)的三大高徒。
郭懋诰(1561-1651)字守命,号文宇,后代分布桥仔头各村。明朝天启辛酉科(1621)贡生,官授太平府教谕,后任安定县训导,清远县训导,兼署清远县正堂。
郭懋弧(1596-1671)字守谷,号椀枢。明朝天启辛酉科(1621)登乡进士,任福建省晋江县正堂。后代分布南阳侨仔头各村。
郭俊杰(1689-1761)字兆庆,号位侯,岁进士。后代居东洋村。
郭端(1720-1765)字昌绅,号素书,岁进士。后代居东洋坛仔头、下东洲。
郭维屏(1825-1889)字象春,号树南。清道光丙午科(1846年)选第一名岁贡生,光绪己卯科钦命吏部就教候选,后授广州府龙门县训导。后代分布桥仔头各村。
郭古:清朝光绪初上海“潮帮”领袖。他经营烟草、珠宝、银庄等行业成为上海巨贾,富甲一方,人称“古爷”。凡潮州各县举子上京赴试,他必亲自赠送旅费。潮帮在上海滩有一席之地,得其声威之助。他在南阳山仔边建有“驷马拖车”一围,屋后山边建大园林,花草、奇石、莲池以及石雕珍禽异兽,气象万千。
郭经:又名郭载生,生于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16岁考中秀才,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留学日本,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回国,被授予法政科举人,并派任湖南省会同县县令。后因查封**数百箱,为民除害,晋升黄堂四品。民国时期,出任汕头市检察厅厅长,后弃官从教,任潮阳东山中学(潮阳一中前身)校长,也曾任过潮阳文献委员会主任,主编潮阳文史。与郑浩、陈秀生被誉为“潮阳三学士”。
郭开峰: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部副主任的,上世纪30年代参加革命,195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郭汉庭:抗日名将,抗日战争时期,任武汉空军联队司令,率军与日寇进行武汉空中会战,全联队一举击落日机27架,史称武汉大捷,郭汉庭由此名噪一时。
郭开平:上世纪30年代参加革命的,也是一名作家、书法家、画家,解放后先后任广西南宁市副市长、广西文联副主席。
郭丰文:化学制药专家和情报专家。194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化学系。曾研制成功高浓度葡萄糖酸锑钠我直剂、抗疟药盐酸氯胍、饮水消毒剂氯宗。1964年合作研制成适用于竖式高压釜的复式搅拌器,为大规模生产维生素C创造了有利条件。他致力于化学制药研究和医药科技情报工作,开创性地完成了多种磺胺类药物、维生素及多种制药中间体的研究,为促进中国化学制药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医药科技情报工作中,最突出的成绩是建立“中国药学文献数据库”和编辑出版《中国药学文摘》。曾任上海生化药厂研究所化学师、化学制造所主任。建国后,历任东北制药总厂研究室主任,北京医药工业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中国医药工业公司规划处副处长,湖北医药工业研究所所长,国家医药管理局医药技术情报所副所长、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
郭云山(1906-1986):著名的泥塑艺术家。被胡文虎特聘为香港“虎豹别墅”泥塑技师,其高超技艺轰动香港。后在新加坡建造一座规模更大的“虎豹公园”,负责设计制作的大型泥塑挂屏《西游记》,全长200尺,威武雄壮,成为新加坡一大胜景,轰动东南亚及欧美各国。新加坡的中文报纸曾写道:“如此巧夺天工的杰作,举世未闻,郭云山真乃神人也”。1966年创办“郭云山父子艺苑”,在新加坡生意兴隆,声誉卓著。1985年7月返回家乡联堤村定居。
无论硬件还是软件整体水平南阳师范学院要高于南阳理工学院
下边是两个学校的概况做一对比:
南阳师范学院始建于1907年,具有百年历史,是河南省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紧邻驰名中外的诸葛武侯祠景区,交通便利,环境幽雅,绿树掩映,四季飘香,是读书学习的理想场所。学校占地1857亩,建筑面积64.21万平方米,仪器设备价值一亿余元,图书馆藏书139万册,电子图书40余万册,可同步查阅中、外文期刊5000种,并与国内外多所大学图书馆连网。学校已建成了千兆校园网并与Internet互联,学校网络中心是中国教育科研网城市节点。
学校现有教职工1255人,其中专任教师1055人,专任教师中博士、硕士学位教师378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27人。学校有国家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家级体育裁判、全国优秀教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奖获得者、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省劳动模范、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管专家、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及培养对象、省优秀教师、河南省名师等75人,外籍教师10人。近年来,学校还聘请了杨叔子、陈达、张勇传、二月河等108位院士或著名学者为学校兼职教授。学校面向全国二十六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7545人,成人教育在籍生13300人。有本、专科专业65个,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八大学科门类。目前设有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法学院、外语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环境科学与旅游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体育学院、音乐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软件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20个学院,设有成人教育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五年制教育管理中心等办学机构,与华中师大、陕西师大、新加坡东亚商学院、日本神户凑东商会等国内外多所院校及企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培养基地,成功实现与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农业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近几年,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学校明确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内部改革为动力,坚持内涵与外延协调发展,突出发展内涵”的办学思路;坚持“育人为本,和谐向上;教学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倡导“博大、厚重、睿智”的大学精神,积极实施“多元办学,重点突破”、“特色名校”、“沃土和谐竞争”和“质量提升、内涵带动”发展战略,凝炼“博学求是、笃行自强”的校训,打造“勤勉、严谨、和谐、进取”的校风,提倡“倾情、求是、为先”的良好教风,培养“勤学、求真、自信”的良好学风。
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师资队伍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人文地理学科师资队伍被确定为首批省级高校教师团队。专业结构趋于合理、重点突出,形成了师范性与综合性兼备的专业结构,建成了文艺美学、中国古代史、生态学、应用化学4个重点学科,遴选了汉语言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地理科学、英语、美术学、历史学、思想政治教育、国际经济与贸易11个重点专业。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基础乐理》、《英语阅读》、《分析化学》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004年以来,有25项教学研究课题通过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鉴定。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教学技术逐步提高。稳步推进双语教学,双语教学发展趋势良好。不断创新实践教学,实践实验课程得到保障。教学设施完善,图书、实验、网络资源丰富,运动场馆数量充足。教学经费投入优先,生均四项经费逐年增长。强化教学管理,建立了独具特色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教风严谨、学风浓厚,教学效果良好。学校实行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特困补助和勤工助学制度,鼓励和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学术气氛浓厚。2004年以来,共获准立项各类科研项目35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国家“863”项目子课题、省部级项目共计60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335篇,其中核心期刊781篇,被SCI、EI、新华文摘等全文收录101篇;出版各类学术专著、工具书等165部,申请专利6项,获得各级科研成果奖励190项。成立有汉文化研究中心、昆虫遗传与生物技术实验室、冯友兰研究所、环境艺术研究所、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等25个科研机构。“汉文化研究中心”是“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之一,在汉文化研究方面取得诸多成绩;“昆虫遗传与生物技术实验室”是省级重点实验室,吸纳了海内外昆虫生物界知名专家学者参与研究。“汉文化研究”、“昆虫生物学研究”、“冯友兰研究”、“南阳作家群研究”、“中华玉文化研究”引起学术界关注。建成了汉代雕刻艺术馆、钱币馆、文物馆、独山玉展览馆、恐龙蛋博物馆、美术陈列馆、生物标本馆、师范技能综合训练中心八大特色窗口。学校主办的《南都学坛》和《南阳师范学院学报》双双被评为全国百强学报、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办刊特色鲜明,在学术界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建校百年来,学校立足南阳盆地,以传承卧龙薪火、弘扬南阳文化、传播科学知识为重要任务,以“博大、厚重、睿智”的大学精神为核心,以“为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师资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指导,培育具有“传承性、先进性、和谐性”的大学先进文化,全力打造“卧龙学子”人才品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大胆的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又具有南阳文化凝聚传承的高尚道德情操的多元复合型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尤其是服务和引领了南阳基础教育事业,得到了广泛的社会赞誉。
多年来,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先后荣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务处”、“全国高校后勤系统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国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河南省高校先进党委”、“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文明标兵学校”、“河南省教师教育先进集体”、“河南省高校艺术教育评估A类学校”和“河南省2006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优秀考点”等荣誉称号。2006年,学校在河南省83所高校德育工作评估中荣获第一名,2006年、2007年在河南省政府组织的全省教育系统行风评议中连续两年荣获第一名,2007年学校跨入“全国发展最快大学”行列。
“伏牛巍巍歌盛世,白河悠悠绘宏图。”植根于南阳丰厚文化底蕴中的南阳师范学院正阔步走向新的辉煌!
南阳理工学院坐落于南阳市风景秀丽的白河南岸,学院前身是1986年底为适应南阳科技进步和人才战略需要而创办的南阳大学。1992年底经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评审通过,由国家教委正式批准建校,定名为南阳理工学院。2004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南阳理工学院升格为本科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拥有工、管、文、理、法、医、经济、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普通本科高校。
学院现设10个系-机电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电子与电气工程系、土木工程系、艺术设计系、音乐系、商学系、外语系、建筑系、应用数学系;7个院-张仲景国医学院、文法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软件学院、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2个部-体育教学部、政治理论教学部。69个本、专科专业。现有教职员工12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792人,其中具有教授、副教授等高职称教师210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人员289人,省管专家和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0余人,另有60余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受聘为学院兼职教授。现有全日制普通在校生16000余人,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学院占地面积1239亩,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
依靠自身力量规划设计,学院在河南省高校中率先建成校园计算机网,现有联网微机8000余台,信息化建设水平高于同类学校。学院现有实验仪器设备总值7300余万元,其中,先进制造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变频技术、PLC与工业控制网络、计算机软件、发酵技术、现代商务技能等实验实训中心(室)达到全国同类高校先进水平。图书馆藏书114.2万册,电子图书25.3万种。近年来,学院省级科研项目立项和省级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对象数量均位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学院师生荣获过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索尼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全国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三等奖、“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河南赛区冠军等。2007年在“中国一般大学排行榜”中,南阳理工学院位居河南省第13名,在省内同类高校中排名第一。学院重视对外交流,先后与日本、美国、新西兰等国高校和企业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合作办学,联合招收赴新留学生,2006年与韩国青云国际文化山庄合作成立了“中原中韩文化交流中心”,并与韩国大邱艺术大学等多所高校开展交流与合作,2006年开始招收中医学韩国留学生。
建校以来,学院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办学方向,形成了优良的校风和学风,为社会培养输送了一大批品学兼优的人才,在就业市场上赢得良好声誉。学院先后获得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文明学校等多项荣誉。
南工人与时俱进,努力将学院建成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管、理、文、法、经、医、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兼有研究生教育和专科教育的多科性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成为豫西南乃至河南省高素质人才培养、科技成果培育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最终,南阳理工学院建成一所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具有较高水平和鲜明特色的现代化大学。
邓州市基本情况和发展优势
一、邓州市基本情况
邓州市地处豫西南边陲,素有“三省雄关”、“豫西南门户”之称,更有“中原之雄区,天府之亚选”的美誉。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市。全市辖28个乡镇(办、区),578个行政村,156万人,总面积2369平方公里,耕地240万亩。1988年撤县建市,1989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对外开放城市,1992年被河南省确定为历史文化名城,199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改革开放特别试点市;2004年被河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5个重点扩权县(市)之一,享有省辖市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社会管理权限。省政府规划在“十一五”期间“把邓州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性中等城市。”
历史文化悠久。邓州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山海经》有“夸父逐日,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的神话传说,邓林即今邓州市。1994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八里岗仰韶文化遗址”表明,早在6800年前,邓州就有先民居住。邓州为邓姓发源地,每年都有海内外邓氏族人前来邓国侯吾离陵寻根谒祖。***在《邓氏家谱》中记载:“我姓始于周之邓国,盛于汉之高密,唐宋元明,代有伟人。”邓州建制较早。夏、商、周皆为侯国。春秋时期,楚国灭邓,邓归楚地。今邓州杏山仍有楚长城遗址。隋朝时置邓州。中华民国二年,改邓州为邓县。至今,邓州有建制机构1300余年。
交通区位优越。邓州地处武汉-郑州-西安大三角和南阳-襄樊-十堰小三角的中心地带,起着连接东西、南北的“桥梁”作用。邓州市交通便利,207国道和六条省干线穿境而过;位于焦枝铁路和宁西铁路、二广高速公路和陕沪高速、207国道和312国道三个“十字”交汇的枢纽位置。水路从老河口、襄樊等地码头入位,通江达海。距襄樊、老河口、南阳三个机场均在60公里以内。邓州市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力度,形成了九纵七横城市道路网络,正在逐步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豫西南区域性现代化中等城市。
综合实力雄厚。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南阳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以党的***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现代化中等城市”目标,强力实施三大战略(工业立市、开放带动、人才兴邓),坚持三抓带动、产业支撑,全力推进“六大工程”(工业振兴工程、农民增收工程、城乡一体建设工程、劳动技能培训工程、社会保障工程、生态邓州建设工程),走好三条路子(工农互动,探索农区工业化路子;城乡互动,走城镇化路子;经济生态互动,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实现了邓州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2008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205亿元,同比增长12.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76亿元,同比增长17.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3.4亿元,同比增长39.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18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8.6%;农民人均纯收入5089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7.2%;居民储蓄66亿元,同比增长18.4%,增速居南阳各县市区首位。一二三产之比达到29.2:43.3:27.5。
二、邓州具有的发展优势
农业特色突出。邓州全境平原广袤,土地肥沃,粮丰林茂,水域宽广,生态良好,物产丰饶,盛产小麦、棉花、油料、烟草、豆类、辣椒等优质粮油等农副土特产品,形成了林牧烟棉等四大优势产业,是全国闻名的绿色农副产品产加销基地,是国家粮食核心主产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生产先进县(市),还是全国粮食、黄牛、外贸烟出口生产基地和河南省棉花、芝麻生产重点市。2008年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101.9亿元,同比增长5.9%;完成农业增加值59.8亿元,同比增长5.9%。
工业基础雄厚。围绕建设“工业强市”目标,强力实施项目统揽战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扩张壮大优势产业,依托邓州资源优势和现实生产力,大力培育发展棉纺服装、建材、粮油食品、林板纸、医药化工、机械制造等优势支柱产业,形成了门类齐全的新兴工业体系,加快了工业化进程。支柱产业成为支撑邓州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力引擎。2008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258.6亿元,同比增长18.6%;限额以上工业完成产值124亿元,同比增长18%;完成增加值40.8亿元,同比增长18%;实现利润6.8亿元,同比增长70%。全市工业企业入库税金9796万元,同比增长22.9%。工业综合效益指数315.3%,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130家,实现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70%以上。强力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六大支柱产业快速发展,实现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80%以上。
商贸流通发达。邓州市围绕建设豫西南商贸物流中心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依托资源、区位、产业优势,强化市域中心城区对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聚吸纳能力,已经形成独具特色和规模优势的彩棉种植及加工中心、服装产业集散中心、农机制造及销售中心、豫西南粮食仓储现代物流服务中心、优质烟叶生产及加工供应中心、豫西南石油储备战略中心等六大市场体系,对周边形成了强有力的辅助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