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重庆工业化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东营工业提升门加工厂

东营工业提升门加工厂

来源:行业新闻 / 时间: 2025-05-05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东营工业提升门加工厂,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规划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进入在国家战略层面推进实施的新阶段。按照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开发区的总体发展思路是:抓住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性机遇,把握高效生态定位,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层次开发、高水平运作,走创新发展之路,推动开发区由综合类产业聚集区向高端产业聚集区转变,努力打造现代化新型开发区。所谓现代化,就是打造具有现代理念、现代管理方式和现代气派的开发区;所谓新型,就是把开发区打造成为高端产业聚集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创新型开发区、宜居新城区、和谐开发区。

总体上分三步走:第一步,到2012年,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高附加值服务业,引进和建设一批支撑力强的大项目,构建起高端产业体系框架,节能环保达到较高水平,现有控制区域内的基础设施配套基本完成,争取进入国家级开发区行列。第二步,到2015年,产业配套能力和聚集能力明显提高,形成几个大的高端产业链,循环经济体系建成,在此基础上,高端产业体系完全形成,构建起基地化、集群化、生态化的发展格局,建成黄河三角洲重要功能区和重要增长极,成为环渤海最具活力的高端产业板块。第三步,到2020年,高端产业的规模、层次和辐射力得到极大提升,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知名度的现代化经济新区。

按照上述思路和目标,东营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了“四园区、一基地、一走廊”,培育了六大高端产业链,构筑了五个支撑体系,坚持两种模式,迅速拉开高端产业发展框架。

“四园区、一基地、一走廊”:规划建设生态工业园、油田工业园、滨海新材料园、中心商务区、国际新能源产品及装备制造基地、高新技术走廊六个功能区。生态工业园。定位为科技公园,规划控制面积8平方公里,主要摆布软件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先进制造业,打造成工业旅游景点。目前,正在建设大规模集成电路项目、软件大厦项目、吉盛皮卡及SUV整车生产项目,被列为“山东省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园”和“山东省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基地”。油田工业园。规划控制面积10平方公里,重点布局石油装备制造业项目,打造全国知名的石油装备制造研发服务基地。目前,已经聚集石油装备制造企业52家,销售收入占到全国的1/5。滨海新材料园。规划控制面积2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精细化工产业及循环经济项目,打造国内一流的循环经济园区。目前,正在建设金岭、华泰、大海三个离子膜烧碱项目,建成后达到130万吨/年的规模,成为国内最大的离子膜生产基地。中心商务区。规划控制面积4平方公里,重点布局现代服务业项目,打造集商务、休闲、娱乐、商住、办公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国际新能源产品及装备制造基地。规划控制面积17平方公里,主要布局新能源制造产业,并以此为载体,实施“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支持清洁技术与新能源产业(东营)国际示范城市项目”。高新技术走廊。规划控制面积4平方公里,主要摆布中小型高新技术项目,集中展现开发区产业升级的新型园区形态。

六大高端产业链:按照高端、高质、高效的要求,以大项目和龙头企业为支撑,以产业链为基础,着力构建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石油装备、新材料、有色金属压延及深加工六大产业集群和动车组装备产业链。

五个支撑体系:规划支撑体系。搞好总体规划及各类专业规划的修编,尽快形成科学合理的规划体系。人才支撑体系。依托中国石油大学科技园建设,规划设立院士工作站,吸引院士到开发区研发创业;支持引导企业开展吸引高层次人才试点工作;加强与国内各大院校的合作,为企业提供培训和高素质劳动力输入平台。技术支撑体系。重点构筑“创新支撑、创业服务、科技成果转化”三个平台,积极推进创业中心、软件园、“生态谷”等平台建设,建设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和黄河三角洲青年创业基地,创建国家风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室外试验室、国家石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山东省软件评测中心东营分中心。投融资体系。成立了国有资产运营公司和国有控股集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搞好运营;成立了小额贷款公司,已全面展开业务;与英国凯银证券合作成立了黄河三角洲投资管理公司,设立了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引导重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配套体系。积极推进大型热电联产、工业用天然气、污水处理厂、水厂等重大项目运作,提高配套水平。同时,抓好新城区建设,集中推进中心商务区等重点区域开发,打造高品质生活中心。

两种模式:把产业的生态化作为重中之重,推行“两个模式”,严把“两个关口”,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两个模式”:一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施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清洁能源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六大循环经济工程,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二是集约集聚发展模式。建设工厂社区和生活社区,推行多层厂房,开展土地集中清理整顿,提高土地利用率。“两个关口”:一是严把项目入区关。加强项目审查和筛选,分产业制定项目入区门槛,严控“两高”项目进区。二是严把环境保护关。严格执行区域环评,全面落实“三同时”制度,对重点企业实施在线监控,搞好污染防治。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2018年山东东营GDP为4209亿,总量排名山东省第8位,但是人均GDP高达 192721元,位居全国第一位。

而东营的人口仅为220万,可以说,人口过少,是阻碍东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那么为何在山东这样的人口大省,东营人口只有220万的?

我总结一共有四个原因:

1、产业单一

提到东营,不得不提炼化,提到炼化,东营已经形成了特别完整的石油石化产业链,一部分是胜利油田的大国企,一部分是以地炼化工为核心的市场化私企民企。

正因为产业单一,过度依赖资源,导致东营其他产业发展缓慢,人口严重不足。

2、成功避开京沪大动脉

从京沪铁路到京沪高铁,东营成功错开了,众所周知,人口大市基本上都建立在国家的交通主干道上,从京沪铁路的北京、天津、济南、徐州、南京、苏州、上海,再到京广铁路的石家庄、保定、郑州、武汉、长沙、衡阳、广州,这些城市都是人口大市,因为交通发达,所以也聚集了人口和产业。相反一些不再国家主干道上的城市,人口往往是净流出的。

3、虹吸效应

东营和滨州,人口都不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省会城市、以及天津、北京、青岛等城市,对东营人有很强的吸引力,本地没有很好的工作就业机会,所以,都愿意去外地发展,包括在东营本地成长起来的企业,最终都会迁往济南、淄博、潍坊、青岛、烟台、天津等城市。这里还要提到一点,当年东营有一座非常好的大学,叫做中国石油大学,是山东3所211大学之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后来被迁到青岛去了。这也是东营被大城市虹吸的一个典型现象。

4、东营滨州内耗

其实山东分为17个地级市,行政成本过高,目前莱芜已经被济南合并,东营和滨州也应该合并成一个城市,因为东营滨州两地的产业、经济、人口、文化都是一样的,在这合并之后,两城市的资源优势互补,能够更快发展,而不是目前两个城市在争抢资源,导致两座城市的人口吸引力都不足,很多优势产业没法做大,如何吸引人口?

综上所述:

目前,东营了迎来了一些机遇,京沪东线的方案出台,东营在交通地位上会显著提升,也会吸引一些产业来东营,当时,当前东营最应该做的事情是,在培育一个优质的大学,因为未来的经济是靠高科技来驱动的,没有高科技,城市就没有未来。

1是在东营赚了大钱的,都到青岛,威海,海南等买房了。2是胜利油田十多年不招工了,职工子女都到外地或者老家就业,由于油田都是独生子女,因此油田退休职工也跟着孩子走了。3是油田持续搞提前内退,这样退休的也好,内退的也好,回老家的,到外地做生意等,也都离开油田。4是油田住房小,持续得不到改善,很多人都到外地买房了。5是西城环境还是很差的,在西城上班的对东营政府有看法。6是油田十多年没涨工资,影响了人们的消费观念。7是油田在效益不行的情况下,一直在宣传鼓励个人走出去。8是东营这里的空气治疗真心的不咋地。9是大城市的吸引力还是很大的,一些好的企业都到大城市发展了(除了靠油活的企业).10是东营这些年的政策矛盾,想靠油田搞装备和石油化工城,又没有牛逼的化工技术,就利华益能搞得像样,技术还是杜邦的,其余的只能说粗加工。11是没有一个是有灵魂的企业。人均GDP全是化工厂的有钱人托着,大多数是被平均的。12是东营市没有利用好胜利油田这棵树,中国石化的各种投资建厂全国开花,为什么东营没有?

东营是一个移民城市,60年代国家在一个叫东营村的地方发现了油田,于是大规模开发,那时东营这个地方人口一万人都不到,83年建立东营市,全市(包括广饶、利津、垦利三个县)也就八九十万人口,如今人口已达到217万人,GDP4000多亿,全山东第八,人均第一。东营发展到今天是来自全国“五湖四海的”劳动者艰苦奋斗换来的,生产的大量石油运往四面八方,支持了全国各地的工业建设,如今东营因产业结构调整出了点问题,那都不是事,综合比较东营优势远远大于劣势,只要发展方向正确,未来潜力很大!

东营和滨州,之前本同属于惠民地区,分家之后,现在却成了一对苦命的兄弟。东营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虽然人不多,可人均GDP在全国也是数一数二的,但是随着石油资源的不断枯竭,东营需寻求新的发展动力。而滨州经济发展模式单一,产业联动性不足,18年更是成为山东省唯一个GDP负增长的城市。其中,人才匮乏成为了两市经济发展的一主要制约因素。

10年前以两市为主体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成立,可这么多年过去了,并没有发现给两市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如今山东省更是提出了建立发展“东滨都市圈”,但不论是所涉及的人口数量还是面积规模,都无法与“省会都市圈”和“青岛都市圈”相比,而且对引进优秀人才和各方投资的政策也缺乏更大的吸引力。

所以,两市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注定要携手共进,一同面对各种困难。

本人的一个幻想(不喜勿喷):

邹平现在已经撤县设市,又属省会都市圈的范围,邹平现在铁了心地想向省会发展。如果将邹平市划归济南或淄博,滨州剩下部分和东营合并,利津划区成为新的城市中心。博兴和广饶全部撤县设市或区,新成立“东滨市”一定会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

为什么不走,留在东营干嘛。物价消费让油田的前几年带动的全省前茅,谁消费的起,人均消费是很高,估计全国也能排上号,可是如果出去那5%的超高收入,15%的油田持平收入,你知道剩下的底层人员工资多少,也就够吃饭了,房子都买不起。东营现在还有几个好点的公司,几个号称500强的企业破产,其余的企业也不好过,基本都不招人了,能去哪?只能出去,能有人才怪

我是胜利油田的职工,我退休也打算回老家养老。东营没有啥可留恋的,有钱全建在东城了,西城跟郊区似的。去东城买房子吧太贵了,又不缺地房价呼呼的涨。油田把这些为石油发展出过力的油鬼子都当累赘撇出去不管。多少石油工人日子过得举步维艰,想想都心酸。

下面我来讲一个“皮之不存,毛将附焉”的故事1、油田的孩子初中不能考地方的高级中学,同样的卷子油田的孩子上高中分数高出地方一大截;

2、地方政府领导现在努力想找寻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相对于周围的城市无论环境和用工真的没有任何竞争力;

3、石大怎么搬到青岛去的难道仅仅是因为环境?东营人都知道怎么回事;

4、油田整体看来现阶段效益非常不好,油价是一方面,政策更关键;

5、油地关系……为什么大庆不存在或很少存在胜利面临的问题?这个问题太深入,太复杂;“油地共建”是美好的愿景,油在前,地在后,你掏钱给我发展就是油地共建;你不能不掏,你也不敢不掏,不掏你试试!名都给你了你还想要什么?哦,想要啊,掏钱,继续掏钱……可是地主家也没余粮啊

6、人口少,GDP高,人均GDP更是超高,但这一切都是“看上去很美”的数字游戏,这个人均GDP对普通老百姓真的有意义吗?“啊?很惭愧啊,我又拖了大东营人均GDP的后腿了,我只能年年被平均;

希望油田资源枯竭之前,东营能真的像现在经济统计的数字那样好看,城市产业能蓬勃健康的发展,不要像某些人口中的那样:“油田发展我发展,我与油田共存亡”,这是病毒、是蛀虫,油田资源枯竭你哪里有活路?

一点浅见陋识,诸位见笑!

我就是青岛人,来东营13年,感觉东营的变化也是翻天覆地,车是越来越多,原来的南一路根本不堵车,现在要等4个红绿灯。济南路门面房确实关门很多,但这种情况不只是东营遇到的,个体商户面临网购、外卖等线上冲击是很多城市都有的普遍现象!油田萧条了,东营市地方还是有钱的,老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好。很多人都觉得青岛、济南很好,总觉得外边的月亮很圆,个人不赞同,也许这些城市有一定的政策优势,但东营有东营的优势,石油装备、化工、医药、有色金属等行业有基础,地处黄河入海口旅游、海运也有潜力,只要市政方针正确,东营还是会越来越好的。

提几点建议吧,建议市政府能把东营的公交系统发展起来,公交车多开几班;东营人口能集中一下就更好,人口太散了,东营是不缺地,但这一定程度上影响消费,城市的特点就是人口集中;高铁早日开通,让东营人在家门口就能做高铁,去青州的高铁站看看吧,停车场都让鲁E牌照占领了;引进2~3所本科院校哪怕是三本四本也行,人才是城市发展的动力,让东营有大学,有文化底蕴!!!

身在东营,不诋毁东营,不唱衰东营,热爱东营,建设东营!!!!!!

利群的关门就是现实中的例子,东营有钱人大部分去东城买房了,西城油田的职工大都走出西城了,剩下些普通打工的,有钱人一平均以为工资都很高,结果真正拿多少工资底层打工的才知道,利群的衣服鞋子是买不起,只能逛逛万福来,结果只能利群只撑不住!

也不能说东营人口越来越少!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东营人口180万,第六次人口普查时人口118万,后来听说到了120万……不过这两年确实走了不少人,但是并没有说的那么多!很多人觉得东营越来越不景气,是因为西城的济南路逛街的越来越少,商铺关了很多!这个主要是因为以前的时候东城没有商业圈,东城人都去西城逛街,所以济南路很热闹,但是现在东城商业圈也越来越好,东城人去西城逛街的很少了,再加上网购也很方便,就给人一种东营人越来越少的感觉!另外因为东城环境好,越来越多的人在东城买房子,但是东城地广人稀,西城人口少了,东城也不容易看出人口多来,所以显得人口越来越少!还有一个原因是东营没有一所像样的大学,缺少了高校这个带动点,另外东营铁路非常不发达,东营人外出和外地人来东营非常不方便,导致东营人口增长比较缓慢!不过东营人相对还是比较富裕的,贫富差距没有外地那么大!东营能否振作起来发展,要看领头羊是否真心实意为东营办实事!东营这些年更换领导太频繁,导致一直不能有什么好的项目落地,也是制约东营发展的一个原因!希望国家不要频繁给东营更换领导了,最起码一个领导能稳定个五年吧!

学院现有教职工280人,专职教师230人,“双师型”教师占65.2%。其中博士学位3人,硕士以上学位47人,高级以上职称65人,有省市首席技师、有突出贡献的技师、教学能手、技术能手及东营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各类专业精英人才55人,师资力量雄厚。取得国家、省级教科研成果620项,编写教材(著作)12部,市级以上教科研成果512项,其中主编或参编正规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论著等18种;专利发明5项;获省、市级以上教学能手、优质课称号20人;获国家、省市级奖励310项,其中论文189篇,教案66个,课件55件;在省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159篇。在2010年的省厅优秀教研成果评选活动中,有39件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5个;在全市中等职业院校优质课比赛中,5名教师全部获奖。学院充分发挥首席技师、教学能手等骨干教师的优势和示范作用,培养学科带头人,建设优秀教学团队。较强的双师型师资力量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整体办学实力提供了可靠保障。

实习实训条件完备

学院具有完善的实习、实训条件。几年来,学院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用于实习设备建设,现建有焊接技师实训室、数控加工实训室、汽车维修实训室、自动控制实验室、PLC实验室、烹饪操作间等53个学生实验室、实训车间,拥有大型实习设备总值近2000万元,部分设备达到行业同等或先进水平。

校企合作广泛

学院按照“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专门培养、全员安置”的多元办学原则,密切与企业的合作,解决学生实习和就业问题。坚持学生下厂认知实习和老师下厂锻炼制度,强化学生学习的直观性和针对性,推动校企之间技术、师资、设备等资源的共享,实现互利双赢。与中国万达、科瑞集团、胜通天轮、蓝海集团等近百家知名企业校企联合办学,实行订单教育,按照好中择优的原则,开设50个冠名班。冠名班级学生课程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研究制定,学生的学习和实习过程有企业全程参与。学生毕业后定向到冠名企业就业,为实现学生的就业提供了保障。

教学成果显著

学院始终把教学工作作为学院的中心工作,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质量树品牌。按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根据企业和学生实际需要,积极推进工学一体化、分层次教学、模块教学等教学模式和方法,不断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多次在省市和国家级技能大赛中获得佳绩。2010年4月份全市首届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学生获得了12个参赛项目中的9个第一名,汽修专业2名学生取得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比赛的资格,并获得二等奖。同年10月份,在第三届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山东省选拔赛中,9名参赛学生全部获奖;餐旅系1名学生在东营市第二届导游风采大赛中获得总决赛冠军。2011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17名学生获得14个参赛项目的第一名,11人获个人项目第二名,并荣获团体一等奖。

育人质量过硬

学院时刻秉承“厚德立人、技行天下”的校训,牢固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意识,视质量为生命,确立“不让一个不合格的学生进企业”的质量目标,走高端引领之路,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加强高质量人才培养。制定并实施“创业培训计划”,实现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无缝隙对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学院按照“德技并重、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严谨治学、从严执教,在全院开展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加大德育教育、人文教育、文明礼仪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在教学中的分量,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毕业生以技能好、品德优、作风强、综合素质高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达98%以上。是山东省技工教育先进集体、山东省最受企业欢迎的职业技术院校、山东省优秀就业训练中心、山东省职业技术培训先进单位、山东省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

学生管理规范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制定和实施全员育人工作制度,“每个班级都有学院领导联系,每个宿舍都有德育导师,每个特困生都有帮助”。针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分析及时解决,真正落实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选派政治素质高、思想作风好、具有较强组织管理能力、善于做学生工作的班主任进住学生宿舍,做到“同住、知情、关心、引导。定期聘请教育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优秀班主任到校对全体教师进行学生教育管理和班级建设方面的专题培训,收效良好。学院不断推进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红歌赛、读书诵诗等活动,加强师生人文素养,增加校园文化底蕴。每年开展家长满意度调查两次,满意率均在96%以上。

培训格局多元

学院是“山东省特种作业培训单位”、“山东省技师培训基地”、“山东省旅游培训定点基地”、“东营市失业职工培训基地”、“山东省再就业培训定点机构”、“东营市城乡退役士兵技能培训基地”、“东营市总工会促进就业培训基地”。 2011年,学院按照“长短并重”的方针,进一步扩大培训规模,提升培训质量,将短期社会培训打造成学院的半壁江山,与学制教育形成双轨并驱之势。2011年4月,省农业厅增补我院为“省级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4月25日,中德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牧业技术培训中心在我院挂牌成立,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农业实用人才和技术支撑。培训中心自成立以来,已经举办海参养殖、农机推广、现代奶业、动物检疫、大闸蟹养殖等多个培训班,培训学员1000余人次。学院还积极承担东营市各部委办局和大企业的多个专业培训任务,2010年共完成建筑业农民工、回乡退役士兵、阳光工程劳动力、“金蓝领”、畜牧渔业、失业人员、“造血行动”等各类政策性培训和企业员工在职培训10000余人次,成为东营和黄河三角洲地区培训人才的主阵地。

技能鉴定工作:学院把职业技能鉴定与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规范了程序,拓宽了覆盖面,被省商务厅增补为家政服务员培训鉴定定点单位。2010年共鉴定各个专业的高、中、初级工2000余人次,实现了鉴定工作的重大突破。

成人学历教育:学院与山东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经济学院和滨州学院合作办学,建立了高校教师工程硕士、本专科成人教育教学点,学生在获得技师学院毕业证书和高(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有机会取得成人本专科毕业证书。

发展规划明朗

“3111”开放式办学格局现已形成。即:三个二级学院(石油装备学院、软件外包学院、汽车工程学院),一个培训中心(中德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牧业技术培训中心),一个实训基地(东营市政府公共实训基地),一个综合中专。

三个二级学院:石油装备学院由学校与东营区政府、科瑞集团等石油装备骨干企业共同建设,2011年6月挂牌,现已招生;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与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共同建设, 2011年7月挂牌,现已招生;汽车工程学院与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广汽吉奥汽车工业基地共同建设,与上海中锐教育集团合作办学。

中德农牧业技术培训中心是山东省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农业合作项目,致力于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的推广应用,现已全面开展工作,并正在向纵深拓展。

市政府公共实训基地负责对全市所有企业在职职工、新增劳动力和高校毕业生就业进行系统的技能培训。

综合中专是市政府批办。东营市综合中专与各县区职业学校联合办学,已进入全国中等职业示范学校行列。

学院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发展之路,坚持以德育人、以技服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做到让学生舒心、家长安心、企业称心、政府放心。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