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重庆工业化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黔江工业提升门

黔江工业提升门

来源:行业新闻 / 时间: 2025-05-05

大家好,关于黔江工业提升门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乌江在什么地方啊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乌江地处苏皖两省交界处,为八百里皖江第一镇,是安徽面向长三角的东大门。

拓展资料

乌江区位优势显著,坐拥长江黄金水道,两个码头通江达海,三条省道穿境而过。距马和汽渡6公里,安徽省北沿江高速10公里,南京长江三桥20公里,马鞍山长江大桥30公里,江宁锦文路过江隧道5公里(规划建设),南京地铁S3号线宁和城际一期高家冲站6公里,二期贯穿全境。

两千多年前,楚汉相争的悲壮历史就在这里宣告结束,西楚霸王项羽在此自刎身亡,乌江自此驰名天下。

乌江自古文人辈出,唐朝诗人张籍、南宋爱国词人张孝祥、书法家张即之、近代书豪范培开、当代草圣林散之等都出生于乌江,并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他们奋斗的足迹。

古镇乌江正焕发着新的活力,先后引进明发集团、华夏幸福集团、南京金箔集团、长三角装饰城等众多商业入驻。目前已签约在建江苏省中医院,南京艺术学院以及由南京市第一幼儿园、南师附小、南京市树人中学联合打造的“一师树”学校项目。

浦口区乌江镇(原江浦县林山乡)与和县乌江镇原属一地,位于长江北岸。后因人为行政因素分开分属两地,分裂至今。

乌江区位优势显著,坐拥长江黄金水道,两个码头通江达海,三条省道穿境而过。距马和汽渡6公里,安徽省北沿江高速10公里,南京长江三桥20公里,马鞍山长江大桥30公里,江宁锦文路过江隧道5公里(规划建设),南京地铁S3号线宁和城际一期高家冲站6公里,二期贯穿全境。

参考资料:乌江镇_百度百科

黔江旅游概述

(一)旅游资源

地处武陵山深处,渝东南边陲的黔江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1、多彩的自然资源。全区共有旅游单元245个,现已开发了小南海、阿蓬江和武陵仙山三大景区及仰头山、桥梁民族风情村等景点。有待恢复的有张氏庭院、草圭堂等历史文化遗迹。尚待开发的有灰千梁原始森林、官渡峡、麒麟盖草场、八面山、石钟山等景区。全区现有6个国家级旅游品牌(黔江小南海国家级地震遗址保护区、全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国家地质公园、黔江国家森林公园、中国武陵山民族文化节、小南海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黔江城已申报全国优秀旅游城区。

2、淳朴的民族风情。黔江是土家族和苗族的聚居地,民族风情淳朴浓郁,民族歌舞独具魅力。土家摆手舞以其独有的韵律、明快的节奏、优美的舞姿而久享盛名。苗族的“赶秋”、“三月三”、“六月六”等节日异彩纷呈。

黔江土家吊脚楼随处可见,其中以桥梁民族风情村典型的土家吊脚楼群最具特色,形成一个完整的土家人居住的山寨,与周围的古树群山、田园溪水溶为一体。淳朴的土家人以扭秧歌、薅秧锣鼓、年霄舞等表演让人深切地体验到土家丰厚的文化底蕴。整个村落结构严谨、错落有致。

2004年,黔江成功举办了由国家民委、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批准的“中国武陵山民族文化节”。该节荟萃了武陵山民族文化之精华,呼唤着海内外朋友来此同乐共舞。

黔江民族土特商品种类繁多,民族风味饮食别具一格。土家织锦色彩斑斓,苗族刺绣、蜡染等手工制品驰名区内外。特别是土家人生产的西南卡普质朴、典雅、极富民族特色,受到中外人士的青睐。

3、良好的生态环境。黔江远离大城市,远离工业污染,其农产品因此多无公害。这里空气清新自然,犹如天然大氧吧,引得无数游客竞折腰。

4、较为完备的旅游配套设施。全区旅游设施基本齐备,从交通看,火车客运即将通车。舟白机场正在加紧建设中。现有畅通的国道319二级公路,渝长高速公路刚刚开工,小南海、阿蓬江神龟峡、武陵仙山有硬化公路抵达。城区有3个客运汽车站,共有客运汽车338辆,出租汽车224辆,长安、城市巴士86辆。景区有停车场13000多平方米,电瓶车3辆,旅游码头 5个,旅游船只58艘,步行游道15公里。

从餐饮看,现有四星级、三星级宾馆各1家,二星级宾馆2家。有旅行社或门市部4家,农家乐100余家,旅游商品生产企业6家,旅游船舶企业2家,旅游定点单位10家。

(二)旅游业发展现状

1、成效显著。黔江旅游产业起步较晚,但经多年来的发展,特别是新区成立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区各族人民紧紧围绕把黔江建设成为“渝东南旅游服务中心”的奋斗目标,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成效十分显著。

(1)旅游设施建设卓有成效。新区建设以来全区累计投入旅游景区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的资金达2.3亿元,小南海、阿蓬江、武陵仙山三大景区的基础设施基本到位。其中小南海建成码头3个、风雨桥2座、吊桥一座、厕所3个、步游道、环湖公路、联网路、支公路、停车场及通讯、水电、消防、安全防护等相关设施,建成大门、震纪苑、观景亭,并对湖心亭进行了维修,对环境进行了整治,总投资4000多万元。阿蓬江神龟峡建成“两细”公路、旅游码头2个以及通讯、水电、安全防护等相关设施,总投资1300万元左右。武陵仙山建成上山步游道、前上山公路、后上山公路、停车场、厕所2座以及通讯、水电、消防、安全防护等相关设施,建成香山寺、牌坊、武陵仙池等景点,并对环境进行了整治维护,总投资3000多万元。

(2)旅游业发展速度喜人。2005年接待旅游人数523060人次,比2004同期增长17.1%,旅游综合收入10920万元,比2004同期增加21.6%。其中住宿设施接待旅游人数为276487人次,比2004同期增加16%,营业收入5563万元,比2004同期增加62%;景区景点接待旅游人数为245473人次,比2004同期增加2%,旅游综合收入2455万元,比2004同期减少16%;旅行社接待旅游人数1100人次,同比减少154%,营业收入170万元,同比减少16%;农家乐和定点旅游商品营业收入2732万元,比2004同期增加4%。星级宾馆的平均客房出租率为63%,游客在我区停留的平均天数为1.1天。

(3)旅游产业地位有所提升。2005年全区旅游综合收入占当年GDP的3.42%,比 2000年增加1.81个百分点。旅游从业人员人数达到3004人,占当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5.1%,较2000年分别增加2569人和4.33个百分点。

(三)黔江旅游业展望

1、发展定位

围绕“地质奇观、民族风情、生态旅游”三张“王牌”,早日把黔江建设成为渝东南旅游服务中心,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全市旅游强区,全国旅游名区,旅游业成为全区重要的支柱产业。

2、发展优势

(1)逐步改观的交通业。公路,“渝湘”高速路现已开工,预计2009年将全线通车。“十一五”期间还将建设“黔万”、“黔恩”高速公路。目前彭武段正在修整,可望一定程度改观。铁路,正在测试,即将通货运,预计明年半年通客运。且国家将在“十一五”期间修建复线,界时将大大提高运输速度和能力。飞机,舟白机场正如火如荼修建中,至少能提高黔江的美誉度。只要“铁、公、机”修成,黔江直达重庆主城区“2、3、4交通工程”实现,旅游业将迎来一个发展的大好时机。

(2)区委政府对旅游业高度重视。一是2002年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渝东南旅游服务中心的实施意见》(黔江府发[2003]40号),提出了把黔江建成渝东南旅游服务中心的奋斗目标。二是成立了全区旅游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区长任组长。各主要景区成立了开发领导小组。区财政预算了本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三是主要领导经常研究旅游业的发展问题。区委政府主要领导每年赴主要景区调研5次以上,切实研究解决了旅游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3)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十五”期间以小南海、阿蓬江神龟峡、武陵仙山为代表的主要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其面貌较“九五”末大为改观,极大地提高了黔江旅游的美誉度、知名度。预计“十一五”期间,各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还将启动灰千梁子国家森林公园的建设。

(4)黔江旅游工作的重心将由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市场营销推广。全区景区建设初具规模,区旅游局已把旅游工作重心转向市场推广。拟立足黔江旅游“地质奇观、民族风情、生态旅游”等卖点通过户外广告、报纸电视、网络、各种会展等加大黔江旅游的推介力度。

(5)不断提升的黔江旅游知名度。经过多年的精心打造,通过户外T型、路牌、报刊等广告,各种展销会以及报刊、电视等媒体宣传、推介,黔江旅游已占居一定人心,拥有一定知名度。特别是全国独有、世界罕见的小南海地震遗址和奇峰异石之上,曾与梵净山、峨嵋山齐名的的宗教圣地武陵仙山更是响誉远方。而正逐步开发的神秘原始的阿蓬江神龟峡谷让众多游客如入世外桃源、人间仙境,流连忘返。

此外,位于著名的旅游地长江三峡和张家界之间这一独特的区位优势、迅猛发展的黔江经济、不断充实壮大的涉旅人才等等都是黔江旅游发展的有力支撑点。

(三)发展目标

围绕建成“渝东南旅游服务中心”这一定位,塑造“地质奇观、民族风情、生态旅游”品牌,重点打造小南海、阿蓬江、武陵仙山旅游精品,景区全面提档升级。到2010年,实现旅游人次数120万,旅游综合收入3.6亿元。一是进一步加强宣传推介力度,整合旅游资源,整体包装旅游产品。二是继续加强旅游基础设施投入,进一步完善小南海、武陵仙山景区基础设施,强力推进灰千梁道路工程。三是加强景观建设力度,增强旅游吸引力。重点加强地震博物馆演示厅、民族生态博物馆、武陵禅院和细水龟文化村等项目建设,打造旅游亮点;加快黔江“环山拥水、民族风情、生态旅游”城市建设,实现向国家旅游城市跨越。四是加快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围绕旅游六要素,增加和更新不同档次的旅游车辆和船只,开辟旅游运输专线;开发武陵山珍为代表的地方产品,着力打造黔江特色品牌;以发展星级宾馆饭店为重点,加快提高主城区和小南海、两河、石会旅游集镇的接待能力;大力开发地方特色旅游商品,健全完善销售网络;加强旅游服务人员素质和技能培训,造就一批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加强重点景区管理,全面提升旅游景区形象和服务质量。五是加强环境保护和整治,继续实施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

重庆永川长江大桥,是重庆三环高速公路的关键性工程,也是永川区第一座长江大桥,重庆市辖区内上游的第一座长江大桥,同类型斜拉桥跨径在全国排名第十二位,全世界排名第十四位。永川长江大桥为主跨608米的双塔双索面混合梁斜拉桥,全长1008米,路面采用双向6车道高速公路标准,桥宽33.5米。

建设历程

2009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文给重庆市发展改革委,批复永川长江公路大桥项目建议书,该项目起自重庆市永川区五间镇双凤场,暂接永川至泸州一级公路(省道205线),经松溉镇,于大陆溪跨越长江,经石蟆,止于江津区塘河,接在建的重庆江津至四川合江高速公路,全长约35公里,其中长江大桥长约1.9公里。

项目总投资估算为14.6亿元,其中工程建安装费用10.6亿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2.9亿元,预备费1.1亿元。

建设单位: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重庆永江公司

2011年7月,永川长江大桥开工建设。

2012-11-21,永川侧北塔已建到128米、江津侧南塔已建到120米,引桥墩桩已建成85根,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2.1亿元。

2013-05-07,北岸主塔正式封顶。

2013-12-26,大桥中跨合龙,主体工程完成。

2014年7月大桥建成。

2014年12月25日12:18分大桥正式通车。

桥梁建筑

永川长江大桥总体工程包括,永川长江大桥(引桥)工程、正桥工程、两端接线工程、交通工程、景观工程(附属结构、夜景、涂装)等内容。

永川长江大桥,北起重庆市永川区松溉镇,经跨长江后,进入重庆市江津区石蟆镇,是重庆市三环高速公路的关键性工程,也是永川区第一座长江大桥,重庆市辖区内上游的第一座长江大桥。目前,同类型斜拉桥跨径在全国排名第十二位,全世界排名第十四位。

永川长江大桥为主跨608米的双塔双索面混合梁斜拉桥,全长1008米,桥跨布置(64+68*2+608+68*2+64)米,其中永川侧塔高196.7米,江津侧塔高207.4米。大桥采用双向6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时速80公里/小时,桥涵设计荷载为公路I级。

重要意义

永川作为重庆市渝西地区的中心城市,是实施川渝经济合作的桥头堡和重要战略支点。泸州市、宜宾市、自贡市、内江市是四川省的重要工业基地,与永川在交通、产业发展、物流、人流、信息流等方面有密切往来,是重庆市、四川省实施川渝经济合作的重点突破地区和战略平台。因此,建设永川长江公路大桥,是实施川渝经济合作、共同打造川渝黄金三角交通循环的需要。建设永川长江公路大桥有利于重庆加快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重庆港永川港区具备深水码头建设的良好条件,是重庆市规划建设的五大重点港区之一,建设永川长江公路大桥,可实现高速、快捷的水陆联运交通体系。

大桥建成后,将成渝高速公路、渝泸高速公路、渝黔高速公路和重庆港永川港区紧密串联起来,有利于打造渝西地区新的便捷出海通道,有利于重庆加快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实现重庆高速、快捷的水陆联运交通体系。同时,也将更宽领域、更高层面串联起重庆永川、江津、四川泸州、合江、贵州赤水等地区的工业生产基地、矿产资源开发基地、现代农业发展区、旅游商贸及各资源要素市场,对推动渝西南、川东南、黔西北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更多关于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