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工业提升门
今天给各位分享晋江工业提升门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晋江:让企业“安家” 使土地增效 为产业赋能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强产业、兴城市。当前,晋江正举全市之力,加快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为今后发展拓展空间、鼓足后劲。
推动21个试点项目、实施3种建设模式、推进8个试点园区建设、新增“千万平方米”产业空间……作为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具体实施的“主战场”,晋江经济开发区积极贯彻落实晋江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高起点策划、招引项目,全力盘活园区低效用地、闲置厂房、法拍土地,走出一条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的发展之路。
平地起高楼
用地增效、企业“安家”的“双向奔赴”
标准化厂房建成后,符合准入门槛的企业可独栋购买,也可分层入驻。近来,位于经济开发区新塘园的“新智造”产业园项目备受各界关注。
作为“一体化”开发建设、厂房又可“分割”出售的产业园,该项目已招引10多家中小企业意向入驻。
据悉,该项目将于2024年交付使用。项目“未交先火”的背后,是中小企业期盼在晋江“安家”的缩影。
作为泉州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的首批试点项目之一,“新智造”产业园将建设18栋3层半或5层楼高的标准化厂房和1栋高层生活配套楼,为入驻企业提供17万平方米的产业发展空间。
从租赁厂房到变身“业主”,购买标准化厂房的企业,既无须为寻找用地和建设投入等前期资源、资金压力发愁,又可就地享受产业园区配套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能更加安心、更有余力地投入研发和生产。
筑巢为引凤。优越的产业空间,更要招引有潜力的好项目、好企业。
“按照产业功能定位,我们主要招引智能制造、智能轻工等领域的相关企业,并对意向企业进行‘双评审’。”“新智造”产业园项目招商总监邓贤臣介绍,“双评审”一方是项目运营商,一方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对入驻企业是否符合产业发展定位,能否满足一定固投和效益要求等进行全面审核。
除了响应中小企业“安家落户”的呼声,培育中小企业集群、加快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也是晋江市破解用地紧缺、盘活低效用地的必然之选。
数据显示,当前,晋江工业用地占全市土地面积比重已达近49%,但工业用地的容积率却只有1.07。工业用地基本饱和和土地利用效率低,成为一对突出的矛盾。
“如何实现新增用地保持‘0’,土地利用率成倍增?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就是破题之举。”经济开发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晋江市正分批次、试点化推进35个泉州市级、晋江市级试点项目建设,其中,经济开发区区域内试点项目有21个。
向低效要“效益”,向存量要空间。各项目建成投用后,晋江工业用地容积率有望达到2.0,在无新增工业用地的基础上,工业园区预计可释放近3万亩的产业空间。百花齐争春
3种建设模式齐头并进
塔吊机林立高耸、大货车运输往来、各班组每天三班倒……在经济开发区安东园,绿色高端面料整理微工业园项目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
这是经济开发区聚焦产业强裢补链,以“管委会+公司”“房东+股东”模式推动下的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单体项目之一。
该微工业园由经济开发区下属国企投资建设,除了标准厂房,还将建设研发综合楼、宿舍楼、仓库及其他配套设施等,发展面料研发、后整理产业、无水印染及其他相关产业链条,实现总投资12亿元,年产值6亿元以上。
一手抓项目进度,一手抓运营招商。
“当前,微工业园的专业运营商已经确定,正面向全国招引后整理精品企业。”经济开发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面料后整理产业工艺众多、流程复杂、对环保要求高,需要专业的第三方运营商对建设管理、企业招商、项目运营和后期服务进行运营管理,更好培育驻园企业发展,加快纺织印染产业从“制造”“高耗”向“智造”转变、绿色转型。
“这对纺织印染产业来说,是重大利好。”晋江市印染行业协会会长、向兴集团董事长黄再兴说,该项目投用后,将有力带动晋江纺织染整产业提升核心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既有“管委会+国企”实施的单体改造项目,也有国企带动民企的连片改造。
在经济开发区五里园,满誉产业机械微工业园、厚新(晋江)生命健康产业园等多个项目,正逐步形成五里园园区标准化连片改造效应。
此外,围绕强产兴城、三旧改造,经济开发区还策划了社马路西侧现代产业社区、阳光城西北侧现代产业社区2个项目,将新增建设标准厂房面积200万平方米,带动区域标准化提升。
“我们还积极鼓励企业对多宗地块进行并宗改造,从项目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景观整治提升,到产业定位、生产生活配套、创新驱动、管理服务等方面,加以指导、引导,全力建设高要求、高规格、高水平的现代化产业园。”经济开发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其中,金保利、斯兰2个项目,将新增建设标准厂房面积170万平方米。
遍植“梧桐树”
8个试点园区建设步履加快
产业、城市、园区三方互促,标准、绿色、智能、安全、活力五大要素齐聚。在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的建设上,“产、城、人”的高度融合是发展方向。
在经济开发区安东园,以整个安东园区的改造提升为基础的安东绿色智能染整产业园项目,正加速推进。
聚焦园区当下薄弱点,锚定未来产业发展需求,安东绿色智能染整产业园项目将分步、分期实施9个产业项目、4个产业配套项目、2个景观风貌项目、2个市政配套项目、3个商业配套项目,全力打造福建省染整产业重要基地。
不只安东园,集成电路装备产业园的建设也迎来了新进展。
近日,晋江市召开集成电路装备产业园项目指挥部工作会议,就项目的加快启动进行了具体部署。
该项目总规划面积约1.2万亩,将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装备类产业、半导体材料类产业及智能穿戴产品等终端应用产业,并兼具居住休闲等复合功能。当前,该项目一期的505亩启动期正加快推进,将建设7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
记者了解到,围绕打造高品质产业社区,晋江市共策划了14个千万平方米产业试点园区建设。其中,五里高新综合产业园、安东绿色智能染整产业园、集成电路装备产业园、英林时尚服饰产业园等8个试点产业园区,由经济开发区主导推动,涉及用地面积约9708亩,将新增产业建筑面积1022万平方米,总投资达535亿元。
经济开发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招引专业产业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入园的同时,各试点园区还同步规划建设道路、教育配套和“两体两中心”(产业综合体、创新综合体、“党建+”邻里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实现园区专业化、功能化并行,全面优化企业营商环境,赋能产业、城市发展,打造泉州建设示范标杆。(记者许春)
1.扎根本地特色,强化服饰品牌
晋江英林园服饰标准厂房一体化微工业园(一期)项目正在建设中,这个项目将充分利用本地服装、泳装、健身装等服饰产业特色,努力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力。
2.聚焦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
在建设现场,大型机械如打桩机、塔吊林立,挖掘机和土方车忙碌地进行作业。这是晋江英林时尚服饰产业园的一个项目,旨在通过标准化厂房的建设,推动产业的发展。
3.微工业园项目分两期进行
该项目分为两期,总投资约8亿元人民币,总用地面积130.85亩,可建设面积109.22亩。计划建设12栋标准化工业厂房和相关配套设施,总建筑面积达到18万平方米。其中,一期将建设6栋标准厂房和相关配套建筑,预计明年9月竣工。
4.促进产业集聚优势
项目一期预计吸引15家以上企业入驻,重点引进服装类中小型企业及其配套产业,形成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服饰产业集聚区,预计年产值可达6亿元。
5.英林时尚服饰产业园的规划
英林时尚服饰产业园是晋江市标准化试点园区之一,规划用地面积962亩,策划了21个项目,总投资达36.65亿元。这些项目包括产业项目和市政配套项目,未来可新增总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
6.高端面料生产项目稳步推进
劲派高端功能性面料生产项目也在推进中,该项目用地约107.4亩,计划投资5亿元。预计2024年完成工程施工,2026年全面投用,届时将年增产1万吨高端经编、纬编功能性面料,有助于完善晋江纺织服装产业链。
7.提供全方位服务
为了推动项目早日建设和投产,晋江经济开发区成立了专门服务企业报批、报建的工作专班,提供全程免费代办等服务。同时,开发区还完善了英林园区域交通条件,规划了标准公寓社区、商住和景观公园等项目,致力于打造一个综合性园区。
20多年前谁也不曾想到,毫无制鞋传统的晋江竟会与鞋子结下不解之缘。20年后的今天,晋江成为全国制鞋主要基地和世界旅游运动鞋生产基地。全市现有鞋业生产经营企业30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35万人,年产量5亿多双,年产值近200亿元,出口量3亿双,出口创汇12亿美元,产品远销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
提起晋江鞋业,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陈埭镇。作为晋江经济重镇,陈埭的经济发展史可以说就是晋江经济的缩影。陈埭的发展一直循着鞋业发展的上下游拓展延伸,现在人们只要提起陈埭就会想到这里的鞋,提到制鞋人们也会想到福建的陈埭。专家称,陈埭的发展史是产业、品牌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的生动例子。
鞋产业的起步
陈埭镇面积38.4平方公里,辖25个行政村、1个镇办农场。
陈埭的发展就缘于一些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创举。1979年春,林土秋等14人每人出资2000元,开办了一家服装鞋帽厂,产品卖得很好。县乡党委及时制定措施,鼓励农民利用“三闲”(多余资金、空房、劳动力)发展副业致富。很快人们纷纷仿效,一把钉锤、一张桌子、一把剪刀、几台家用缝纫机,简易的厂房,简陋的制鞋工具,陈埭制鞋业就这样起步了。
陈埭的鞋厂在模仿和相互模仿中成长,陈埭人跑到全国各大城市的商店,把认为比较好的皮鞋款式买回来照着做。鞋厂数量逐年增加,鞋厂规模也不断扩大。到1984年,陈埭有鞋厂700家,成为福建省首个亿元镇。
但由于鞋厂技术、设备都比较低下,鞋子质量得不到保证,特别是卖到北方市场的鞋,由于空气干燥、气温低而开裂的现象比比皆是,“星期鞋”、“过街鞋”大量涌现。陈埭镇鞋业一度走入低谷。
此时,陈埭人开始悟到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真谛:“质量上,陈埭兴;质量下,陈埭衰。”1987年陈埭镇自筹资金200多万元,与有关部门联办了全国第一家鞋塑质检所,开始对鞋类产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陈埭开始走上质量兴镇之路,企业的发展进入新的时期。
形成块状经济
许多专家认为,陈埭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区域产业呈模块化布局,并呈良性发展势头。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为了解决农村工业发散性发展,导致产业空间布局不合理、产业结构离散度大、土地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陈埭就坚持把突出产业特色作为提升内涵和功能的主要内容,使这里的企业呈现高度的关联,形成了一个典型的“块状经济”,呈现模块化生产格局。群落内大多数企业虽然单体规模不大,但有几千家同类企业集聚在一起,形成较大的总量规模和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同时镇内企业之间产生了密切的分工协作关系,产品生产按照价值链分工协作,一种产品增值的不同环节由不同企业单独完成,即从原料、生产、装配、销售过程及其每个过程的中间环节大都由不同企业来完成。在陈埭,有些企业专门生产塑料鞋、凉鞋、旅游鞋;有些企业专门生产鞋楦、鞋扣、鞋底、鞋带、鞋衬、鞋跟甚至鞋盒等;这里还可以方便地找到加工生产鞋子所需的鞋机、鞋样、化工橡胶、五金配件、大底等所有原辅材料。
在镇内,各种类型的企业组织如手工工场、小业主制企业、虚拟企业、向最终用户和外包公司出售产品的综合性大企业,以及为区域产业提供信息和市场支持的服务机构等,都能生存和发展。各个企业立足自身资源,选择产品生产价值链中最能发挥自身优势的生产环节,达到区域合理分工和效益最大化,使陈埭的区域产业保持长久的竞争活力。
从依靠外来资源办鞋厂,到拥有完整产业链的制鞋产业集群,陈埭镇缔造了一连串的数字神话。2003年陈埭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08.5亿元,上缴税收4.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292元。
同时,陈埭的企业还拥有中国驰名商标7枚、中国名牌产品3枚、福建省名牌产品7枚、福建省著名商标21枚。其中11家企业的产品获得国家免检资格。
专业市场拉动
陈埭的成功另一方面来自专业市场的拉动。由于早期大多企业没有实力独建营销网络,必须依靠相对集中的交易市场,于是各产业集群周围便形成一批专业市场。专业市场的繁荣又会催生新企业,在生产与市场互动中加速产业集群的形成。陈埭人现在可以自豪地说,鞋业原辅材料批发、零售、储运、鞋机展销为一体的陈埭鞋材市场已经长大了。统计数据表明,陈埭鞋材市场吸引了全国各地以及韩国、意大利、澳大利亚、阿根廷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入市经营,年交易额超40亿元,成为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鞋材市场之一。目前,一片规划用地面积20万平方米、总投资3亿元、集展示、贸易、信息技术交流为一体的晋江鞋业市场也已出现在陈埭的繁华地带。
进入新世纪以来,许多人来陈埭都要问一个问题,陈埭还会有更大的发展吗?陈埭镇有关负责人的回答是,这里正在从企业“自行摸索前进”发展到“政府引导、企业有规划发展”的阶段。当前,陈埭镇正在实施“抓大、扶优、带小”的战略,引导企业强强联合,同时还将扶持发展中介、劳务、交通、信息等第三产业,壮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
陈埭的明天,我们相信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