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工业提升门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应城工业提升门,以及应城经济开发区的发展优势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1、产业发展目标:到2015年,开发区生产总值达到10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120亿元,财税收入达到35亿元,各项指标年均增长率超过20%
2、园区建设目标:“十二五”期间,开发区总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以上。以盐业化学产业为核心,重点发展资源深加工产业、精细化工产业和生物农业产品。
以创业型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重点发展电子、机械及数控机床等产品。
以石膏建材产业为核心,重点发展高强石膏粉、新型石膏制品及石膏深加工产品。
以外向型、出口创汇型、高新技术型企业为主,制造业,重点发展特种玻璃、高档焊接机﹑食品添加剂、肥料添加剂、盐渍蔬菜、酱菜、医药包装类产品。 1、培养产业集群,增强产业实力。切实加强对产业发展的规划引导和政策引导。制定科学详尽的主导产业发展规划,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产业优势,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整合产业资源,提升产业结构,培育园区特色产业,优化资源的空间和产业配置。依托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制定实施系统性、针对性、个性化的园区产业发展政策,突出对企业规模、效益、技术创新能力、财政贡献能力、品牌经营能力等方面的奖励和扶助。
通过外引内培、培新育小,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按照“引进一个龙头企业,形成一个产业集群”的思路,瞄准重大项目、战略投资和关键技术,着力引进具有产业带动能力的大企业集团。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企业发展的集群发展格局。积极围绕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抓产业链的延伸招商,增强各园区相关企业之间的关联度和依存度,改善产业生态环境,延伸产业链条,降低生产成本,形成集聚优势。
切实加强产业服务。建立园区与各类能源供应商的经常性联系协调机制,确保企业能源供应。重视企业技术申报、政策信息发布等方面的服务,严格控制各种检查评比,落实园区零收费政策,确保园区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大力发展各主导产业的行业协会组织和合作交流平台,加快发展信息服务、现代物流、金融证券、中介服务等生产***业,形成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撑服务体系,完善园区功能。
2、扩大对外开放,大力招商引资。通过整合优惠政策、产业基础、创新资源,形成园区整体优势,充分发挥各园区的比较优势。密切关注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紧紧抓住东部地区部分产业梯度转移的大好时机,促进园区主导产业、关键技术、社会事业等项目与全球资源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高起点对接。
突出招商引资在对外开放中的龙头地位,形成能激发招商部门活力、增强社会引资合力、调动企业引资动力的招商政策体系。不断优化招商引资机制,加强专业化招商团队建设,主攻专业招商和重点招商。更新招商理念,重点突出主导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招商,逐步改善园区产业生态环境,实现以政府为主招商到区内龙头企业主导招商的转变。提高招商质量,完善项目质量控制体系,设定购地投资的最低门槛,建设一批标准厂房接纳中小企业,实现由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的转变。
突出重大项目在对外开放中的载体作用,着力吸引省内大企业入驻,构建与周边城市之间的“总部—加工基地”产业链和价值链关系。着力引进国际国内技术创新的重大成果、研发机构和领军人物,增强园区对行业核心技术的持续创新和掌控能力。
3、完善创新创业体系,持续提高创新能力。坚持将区域创新体系与特色产业集群相结合,完善以产业政策为主转变为支持形式以特色产业集群为主的区域创新政策体系,建立以特色产业集群为基础的科技创新平台,形成具有较强能力的科技创新网络。努力消除区域产业集群的制度壁垒,整合区域经济资源,形成洼地效应。培育和形成促进自主创新的文化环境,加大区内重点产业发展扶持力度,鼓励企业集成创新。激励各类高级人才来区创业,促进科技人才带领创新团队进行原始性创新。大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不断完善企业孵化器的软环境建设,重点办好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鼓励自主创新中介服务建设,推进企业自主创新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4、扩大园区规模,拓展发展空间。未来几年,用地紧缺对开发区发展的瓶颈制约将进一步显现,按照“两区三园”现有的发展趋势,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必须确保园区新增面积达到8平方公里以上,要充分争取上级政府和开发区管理部门的支持,将长荆铁路和兰杭高速公路之间20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入开发区管理。
按照产业发展和新城拓展的要求,在现有土地政策下积极寻求发展空间,扩大增量,有效增加土地供给,强化土地储备,积极探索和制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管理办法,面向现有土地要空间。严把入园项目质量关,规范入园企业评审,持续提高项目建设容积率、投资强度、投入产业比例、税收含量、开工进度等方面的准入门槛,完善项目论证和评审机制,确保招商引资项目用地向无污染、低能耗、高技术含量、高产出的优势高科技项目倾斜。严格合同约定,在签订土地出让合同时,对开工时限提出明确要求,尽可能避免土地闲置。对违反约定的用地目标,采取经济的、法律的措施,严格清理入园项目用地情况,督促签约项目开工,盘活土地存量。
5、推进园区建设,搞好经营管理。坚持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并重的原则,使园区成为城市新区拓展的重要方面,按照宜于人居,宜于创业的原则,合理布局园区基础设施和市政配套建设,以体育场路、高速公路连接线为横轴,以汉宜公路、蒲阳大道为纵轴,构建三园连片发展的骨干路网,不断完善提升水、电、气、通信等基础建设,持续实施园区绿化、美化工程,形成生态优良、产业发达的特色城区。
牢固树立“惜地如金”的思想,强化土地集约利用,鼓励入园企业建造多层厂房,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实现土地资产的效益最大化,降低园区开发成本。积极推进开发区行政管理体系改革,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的实行机制,大力提高行政效率。牢固树立“人才强区”的理念,优化人才发展机制,建立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着力加强机关党政管理人才、高新技术领军人才、职业经理人才、高新技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大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形成区域性人才聚集效应。牢固树立“环境就是品牌,就是生产力”理念,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园区文化建设,完善市场服务体系,营造一流的软硬环境,真正构建低成本、高效率、零障碍的服务型园区,把“园区内问题园区内解决”落到实处,使开发区成为聚集资源、打造财富的“洼地”。
与黄酒结下不解之缘引
1998年,绍兴市政府“点将”把傅建伟从浙江化纤联合集团公司董事及常务副总经理的职位上调到黄酒集团,委以古越龙山股份公司总经理重任。从此,傅建伟与黄酒结下不解之缘。上任时,企业正面临销售持续下滑、人心浮动等困难。傅建伟第一件事就是奔波于各个市场,果断决定摒弃传统行业的保守低调思想和计划经济下形成的“坐商”习惯,实行骨干风险抵押和销售奖惩措施,很快调动了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当年企业销售任务完成得很漂亮,人心也很快凝聚起来。
率先在央视打响黄酒民族品牌
为了让古老的酿酒行业走出低位徘徊的局面,傅建伟大胆改革,聘请知名广告策划人李光斗担任品牌顾问,聘请著名影星陈宝国作为古越龙山品牌形象代言人。2004年傅建伟掌舵下的古越龙山参加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广告招标,并以6000万元夺得中国黄酒第一标。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上,第一次有了黄酒响亮的声音。古越龙山在央视的惊险一跃,不仅打响了黄酒第一品牌,也破除了黄酒走不出江浙沪的怪圈。酒业市场从此催生“黄酒热”,此年被业界人士定为黄酒发展之元年。
屡次化危为机
自从执掌黄酒集团以来,傅建伟以前瞻性的思维、壮士断腕的决心和高超的处理危机的能力,实施“瘦身强体”计划,多次将企业转危为安,冲出重围,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2003年4月,在中国广东省及香港地区爆发了“非典”这一突发性事件。傅建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于是果断购买十多辆依维柯,喷上古越龙山的LOGO,然后直接送货下乡。当“非典”肆虐,城市内人人自危、商品流通几乎阻隔的情况下,国内乡镇成为消费市场的主力。由于提前预见和准备,古越龙山在同行业中不仅受“非典”的影响最少,而且还开拓了新的农村市场,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氨纶曾是公司旗下一个重要项目,2007年上半年曾为古越龙山带来3000万元的利润,在一片看好声中,傅建伟却坚决地将氨纶剥离掉了。后来的形势发展完全在傅建伟的预料之中,在国内宏观调控以及随后突如其来的全球金融风暴中,以出口为主的国内纺织企业首当其冲,生产经营受到严重影响。傅建伟果断的决策又一次使企业化危为安。
2010年,傅建伟对旗下因设备老化、用户减少而陷入亏损的热电公司实行整体搬迁,并与大唐国际合作开发燃气热电联产项目,一期投资30亿元,二期再投资30亿元。此举使企业首次转型涉足新能源环保项目,并促成央企的大项目、大资金成功落户绍兴。
喜娶女儿红
在酒乡绍兴,女儿红品牌响亮,琅琅上口,家喻户晓。2009年8月,傅建伟成功收购女儿红股权,成为古越龙山旗下的全资子公司,女儿红最终结束了多次颠簸转嫁的命运。然后傅建伟投入近5亿元改造女儿红,使女儿红产能达到5万吨,迅速跻身中国黄酒行业前列。
让黄酒变为“黄金”
2008年,傅建伟创新性提出原酒概念,并首次成功举行原酒拍卖会,轰动国内酒业市场。2009年,贮藏26万吨的古越龙山酒中央酒仓库荣获第11届大世界吉尼斯“**项目”奖,并成为绍兴黄酒文化特色旅游景点。2011年,古越龙山原酒电子商务平台正式开通运行,投资者买卖黄酒可以像“炒股票”一样进行交易。
用科技提升传统黄酒
傅建伟认为,传统与创新不是一对矛盾,两者可以相融相通,取长补短,比翼齐飞。传统黄酒必须融科技而不断推陈出新,唯有如此,才能焕发出无穷的魅力。
1998年,傅建伟与江南大学合作成立全国唯一的省级黄酒企业技术中心,后来又陆续成立省级农业科技企业研发中心、省级黄酒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绍兴市黄酒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利用这些平台,傅建伟与江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食品发酵研究所等高校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运用现代先进的科技技术,不断提升传统黄酒现代化生产水平,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其中《质量安全控制集成技术在黄酒工业化生产中示范与推广》列入国家星火计划重点项目,《黄酒发酵自动化智能控制系统的研发》等一批重点课题被广泛应用于黄酒生产并在全行业推广。公司陆续推出青瓷陈年系列、中央库藏系列经典高端年份酒,成功开发东方原酿、金五年等时尚风味酒,以及状元红等养生系列酒。2008奥运年,古越龙山六款酒入选奥运菜单,成为唯一入选奥运菜单的黄酒品牌。
“作为黄酒行业的龙头,我们必须在技术上站在行业的制高点,做行业的领先者。”在傅建伟的不懈努力下,2012年1月,公司申报的国家级黄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获得国家科技部审核批准,成为绍兴市首个、黄酒行业唯一的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的企业。傅建伟随即投入4100万元,计划用三年时间,解决一系列黄酒关键技术难题,推动整个黄酒产业技术升级和转型。
建成中国黄酒博物馆
2007年,傅建伟投资4.2亿建成中国黄酒博物馆并正式开馆。建成的博物馆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集黄酒文化展示、黄酒工艺演示、黄酒研究交流、风情旅游于一体,是国内第一家专业性的全国最大的黄酒博物馆,成为中国“黄酒之都”的标志性场馆。为进一步挖掘和弘扬黄酒文化,2013年傅建伟又投资6900万元拍摄电视连续剧《女儿红》。
酿造绿色黄酒
傅建伟在黄酒行业内率先提出了“绿色酿造”理念,大力倡导“做诚实人,酿良心酒”,在安徽铜陵、湖北应城等地建立了16万亩无公害粮食原料基地,推行“公司+基地+标准化”管理模式,建成“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全过程黄酒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为绍兴黄酒贴上绿色标签,让消费者喝上优质酒、放心酒。企业争取到“十二五”末,建成20万亩黄酒绿色“粮仓”,继续打响古越龙山、女儿红绿色品牌。
打开黄酒通向世界的大门
黄酒蕴含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傅建伟始终坚信,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中国文化的广泛传播,具有独特文化魅力的黄酒必将越来越显示其强大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2002年,傅建伟在香港设立了古越龙山香港公司。经过十多年的经营,香港已成为古越龙山拓展海外市场的重要窗口。2005年,傅建伟与法国卡慕公司签订国际销售合同,古越龙山黄酒借助卡慕在全球的3000多个免税商店和销售窗口,快速推向海外市场。2010年,傅建伟在澳门建立黄酒灌装基地,以此为平台向台湾地区及海外市场辐射。2013年,古越龙山作为国内黄酒唯一一家企业,首度亮相第17届法国波尔多国际葡萄酒及烈酒展览会。公司黄酒产品目前已出口日本、美国、东南亚等42个国家和地区,产品深受海外消费者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