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余姚工业提升门线轮
今天给各位分享宁波余姚工业提升门线轮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宁波文化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宁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七千年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素有“文物之邦”之美誉。全市共有文物史迹遗存1020处,已公布文物保护单位255处,其中有11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姆渡遗址、保国寺、上林湖越窑遗址、它山堰水利工程、镇海口海防遗址、天一阁、奉化蒋氏故居、庆安会馆、东钱湖石刻群、庙沟后与横省石牌坊和虞氏旧居。
全市现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6个,剧院9座,电影放映单位及演出场所155个。精品创作成绩喜人,越剧《国色天香》、舞剧《满江红》、舞蹈《水乡三月天》、舞蹈《小巷记忆》、镇海龙鼓等分别获中国艺术节、全国舞剧“荷花奖”、“群星奖”、“蒲公英奖”、“山花奖”等国家级大奖。近年来,市“小百花”越剧团先后赴法国、匈牙利、香港等地访问演出,广受海内外赞誉;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甬剧、姚剧以演现代戏而闻名。每年元旦邀请世界各地的乐团来宁波演奏新年音乐会,已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广场文化、社区文化的蓬勃开展,不断增强了都市文化氛围。
全市文化设施的品位和内涵日益提升。近年来新建、改建了天一阁书画馆、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民光影城、宁波影都、宁波逸夫剧院、市图书馆、鄞州区沙孟海书画院、梁祝文化公园、月湖一期工程、中山广场、时代文化广场、宁海潘天寿广场等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品位的文化设施。“三江文化长廊”和宁波大剧院、博物馆、图书馆、音乐厅、美术馆等八大文化设施建设已经启动;同时,兰江剧院、宁波剧院、市图书馆的全面改造,将使宁波市的文化设施更显辉煌。
补充:
最有名的是宁波帮
总体,而未来的中心城区则要形成“一心”(城市中心)、“两带”(沿海产业带和三江六岸生活带)、“三片”(三江片、镇海片、北仑片)、“多点”(各具特色的十几个卫星城镇)的空间形
东部新城
鄞钱湖南。
5号线:
起始于机场北部工业区的金房,沿鄞县大道高架敷设,沿鄞县大桥北侧跨过奉化江,进入鄞县大道路中隔离带高架敷设;过世纪大道后线路向北转入鄞州工业区,过南外环路后线路入地,经过东部新城后在会展中心前出地面形成高架,在东部科技园区斜穿规划地块后转入院士路,跨甬江后线路高架向北进入骆驼工业区,沿高压走廊转入世纪大道,直至贵驷车辆段。庄桥支线由院士路站引出,高架沿规划路转向西,经庄桥镇,在铁路庄桥站东侧落地,与4号线形成换乘。
6号线:
线路由集士港中心区规划主干路高架向东,跨沪杭甬高速,沿道路路中隔离带高架敷设至徐家漕,之后继续向东高架延伸,跨过机场路沿通途路路中一直向东高架延伸,过世纪大道后,高架沿现状河道向东北方向转入江南公路,过东外环路至小港和2号线交汇,其间线路局部落地。机场北区支线高架沿工业区中心规划道路东侧绿化带向北高架敷设,与集士港支线交会于徐家漕站。
沿线土地得到较大升值
轨道交通沿线高强度开发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使沿线原有劳动密集型工业用地向商业、居住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用地转换。同时,商务中心区的扩展将进一步促进商住用地的再度开发;二是使轨道沿线的老住宅区特别是一些低于现行标准的住宅区再度开发。轨道交通站点特别是大型站点多位于重要的客流集散、换乘枢纽或繁华热闹的社区购物休闲活动中心。
轨道交通刺激土地利用的高强度开发,沿线两侧各1公里范围内的土地应调整为居住、公建等用地性质。轨道交通站点周围的开发强度容积率可提高50%,具体地块的容积率由四周的用地性质、开发强度、道路交通情况、轨道站点规模和集疏客运量等共同确定,使土地利用与轨道线协调发展。
七星拱月辉映城市未来
在构筑大都市进程中,宁波致力于城市现有资源的整合,突出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使城市空间资源合理布局,有效配置,在整个大都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优势互补、功能互补,以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文化品位。在这个思想指导下,今后宁波将重点规划建设七大区域。
■北仑新区
被海岸线勾勒出优美轮廓的北仑新区集中了国家级的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榭岛开发区、宁波保税区、宁波出口加工区,历年利用外资占全市的“半壁江山”。未来,这里将成为依托深水良港,以现代物流业、临港大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基地,成为宁波乃至浙江省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北仑新区总面积590多平方公里,按照将区域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深水枢纽港和大型产业、外向型经济发展核心区的思路,它的中部将集中政治、文化、商业功能;东部将重点发展港口和生态旅游;西部是生活居住和电子、纺织类产业片区;大榭岛以港口、贸易、工业为主导;梅山岛主要供旅游和生活居住。
■镇海区
镇海区的发展定位是近海物资中转基地,大型临水工业区和生态型现代化新城区。区域规划工业用地1000余公顷,其中,石化工业区主要发展催化裂解及后续加工等项目;镇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发展一二类工业;浦化工区主要发展重化工项目。另外,区域内还将建设仓储区和物流园区各一处。
■东部新城区
规划中的东部新城区在科技园区东外环、世纪大道、杭甬高速公路和甬江围合区域,是未来宁波中心城市的核心区域。以通途路为界,分为两个部分。通途路北侧将成为城市的科技、信息中心;南侧将成为城市商务和会展中心。这个新区的建设将进一步确立宁波作为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和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地位。
■高教园区
宁波市高教园区从战略角度出发构筑人才培育基地。园区以甬江为界,分南北两个区块规划建设。南区位于鄞州中心区,面积约4.3平方公里。在这块土地上,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浙江万里学院、华茂外国语学校等7所院校正在崛起,既有普通全日制教育、成人教育,又有高等职业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全部建成后可以容纳6万名学生。与南区隔江而望的北区规划用地23平方公里,将有宁波大学等7到9所院校落户,最多可容纳学生8万人。
■杭州湾新区
抓住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的历史机遇,宁波确立了规划建设杭州湾新区的战略思路。这个新区临杭州湾南海岸线,是以工业为主,融商住、休闲、旅游于一体的余慈北部地区最大的新兴城区。构建中整个区域将以大桥景观、新区现代化空间与繁华中心城市形成组合,使未来的余慈北部地区成为宁波接受以上海为中心的杭州湾北岸区域经济辐射的桥头堡。预计四五年后,这里的工业总产值将达200亿元。
■慈城古镇
位于江北区的慈城古镇有1200多年的历史,人杰地灵、山水风流、世家宅居荟萃。在城市快速扩张和对历史文化的呼唤中,慈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按照规划,这里将成为具有地方名城风范、深厚文化底蕴、良好人居环境的文化旅游和理想居住之地。为减轻古镇人口和传统工业造成的环境压力,并充分发挥古镇保护与开发带来的效应,宁波将建设以古镇为文化核心区的慈城新区。
■东钱湖旅游度假区
“尽说西湖足胜游,谁信东湖更清幽。”东钱湖自然山水风光与人文名胜古迹相映生辉。今后,围绕东钱湖将形成一个230平方公里的高级旅游度假区。这个规划中的旅游度假区主要由“一城十景”组成。规划远期,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每年将吸引游客300万人次。
大都市在宁波远景中呈现
■市域分南北两部分
按照新修编的宁波城市总体规划,宁波市域被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为生态发展区,重点发展风景旅游,适度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风景旅游没有矛盾的产业。北部则全部纳入都市区范围,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深水枢纽港,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海上门户和区域经济中心、物流中心和东南沿海重要工业基地,以及以浙东文化、港口文化、商贸文化为特征的文教、科技和旅游基地。
■都市区
规划中的都市区包括宁波中心城及余姚、慈溪、奉化的部分区域。随着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杭州湾南岸的余慈组团将快速发展,利用地域优势,嫁接上海产业,形成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的临海加工工业和创汇农业基地。其中,余姚城区主要向北发展,适当向东发展。慈溪以向北、向东发展为主,并将在北部规划滨海新区。奉化组团在都市区中则被定位为风景旅游、生活居住和服装产业区。
■中心城
未来的中心城由三江片、镇海片和北仑片组成。三江片沿余姚江、奉化江、甬江,近期重点向东发展,中远期重点向北,适度向西发展。三江片的三江口为商业中心,姚江湾头至三江口两岸为文化中心,东部新城区为商务中心,东钱湖为休闲旅游中心,高教园区为教育中心;北仑片重点发展港口和临港工业、高新技术产业;镇海片为近海物资中转基地、大型临水工业区和滨海生活区。
■对外交通
为最大限度地伸展城市的触角,宁波将联网全国,面向世界的要求编织现代化对外交通网络。通过公路建设,宁波到上海、杭州、温州、金华将分别不超过2小时,市域将形成1小时交通圈,都市区将形成30分钟交通圈。通过甬温、甬金铁路建设,宁波将由铁路末端变成区域铁路枢纽。
■中心城内部交通
三江片和镇海片、北仑片将以快速路相连。三江片区将整合现有道路,镇海片区将形成内环路,北仑片区将解决疏港交通与城市内部交通混行问题。在客运交通方式上,宁波今后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尤其是轨道交通,形成公共交通为主,出租车、私人轿车为辅,多种客运交通方式相结合的综合客运交通体系。
■供水
供水方面,将完成白溪水库引水工程,建设东钱湖、北渡水厂和工业自备水厂,实行工业民用分质供水,让市民全部喝上优质水。排水方面,将新建江东南区、庄市、鄞西、后海塘、江南、大榭等7个污水处理厂,使城市70%以上的污水通过处理后排放。垃圾卫生填埋场和堆肥厂建成后,城市所有垃圾都无害化处理,其中两成还将变废为宝。
■能源
鹰龙山等主力电厂的建设将为宁波提供较为充足的电力资源。2005年进甬的东海天然气,将为宁波提供洁净能源。长丰、江北、镇海等8座热电厂的建设将使部分区域集中供热成为现实。分享给你的朋友吧:i贴吧新浪微博腾讯微博QQ空间人人网豆瓣MSN
对我有帮助
16回答时间:2009-12-22 22:32|我来评论|检举
向TA求助回答者: 852730740|四级采纳率:23%
擅长领域:暂未定制
参加的活动:暂时没有参加的活动
相关内容
2011-1-4要写一篇作文,名为《雨过天会晴》。给我一个好的体裁,写的是记叙文。 6
2011-1-22要写一篇作文,题目:没想到我如此的爱宝蓝色
2010-12-26圣诞节爸爸妈妈都在干什么?要写一篇作文 3
2011-1-1女儿上4年级要写一篇作文,写给老师的一封信,请知情者相告 4
2010-12-3我们要写一篇作文《最美的语言》,各位有没有好点子啊不需要整篇的,就... 5
更多关于余姚的环境作文的问题>>
查看同主题问题:作文
等待您来回答del1回答10英文单词中间的点的英文名称,在哪可以查到.del1回答六年级最后一单元作文.del0回答15外貌动作语言描写作文100字左右.del0回答谁能给我发个作文,什么都行,不要很深的,简单的就行,不要复制,只....del1回答随意一篇作文怎么写提纲速度速度.del0回答5《哦,我明白了》的作文,好点的。要快!.del0回答35少年智力开发报语文第36期的作文怎么写.del0回答15大家帮个忙作文我心中的美好家园咋写啊.更多等待您来回答的问题>>没有感兴趣的问题?试试换一批其他回答共5条
■总体介绍
自党的十六大召开以后,宁波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明确了跳出老城区,构筑大都市的规划思路。
发展定位:把宁波建成一个以宁波中心城为核心、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依托,由郊区及周边城市群组成的,具有很强的综合功能和合理的城市形态,辐射面广、影响力大,在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和东北亚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现代化都市区域。
城市总体规划:宁波市域被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为生态发展区,北部则全部纳入都市区范围,并由滨海线与沿海国道主干线构成T轴。未来的都市区包括宁波中城及余姚、慈溪、奉化的部分区域,呈双核组团式布局结构,而未来的中心城区则要形成“一心”(城市中心)、“两带”(沿海产业带和三江六岸生活带)、“三片”(三江片、镇海片、北仑片)、“多点”(各具特色的十几个卫星城镇)的空间形态格局。
目标要求:根据中共宁波市委、市政府的总体战略部署,到202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400亿元以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5万元;进一步完善城市体系,形成特大型组团式的都市格局,城市化率2010年达到65%,2020年达到75%。中心城市规模扩大,集聚辐射能力显著增强,2020年建成区面积300平方公里,人口300万。“四区三园、江湖港桥”全面建成,城市布局进一步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基本现代化,城市特色更加鲜明,建成山青、水碧、天蓝、地绿的国家园林城市和**人居城市,成为区域性现代化大都市。参考资料:
回答者: yonghuming5|十级| 2009-12-22 21:20|检举
建设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对于宁波乃至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都具有重大的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大桥建设有利地接轨上海,提高宁波市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有利于完善长江三角洲地区公路网络布局及国道主干线,缓解沪、杭、甬高速公路流量的压力,有利于宁波建设长江三角洲南翼交通枢纽,进一步提升宁波的区位优势,有利于促进江、浙、沪旅游业的协调发展。
“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兴建将结束长期以来宁波的半岛经济现象,使宁波更容易接受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辐射,宁波成为长三角南翼区域金融中心有了更雄厚的基础。”我市金融界一位资深人士在谈到大桥经济对宁波金融业的影响时如是说。金融行业稳健发展体制尚不健全近年来,强劲发展的宁波经济为金融业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发展空间。特别是今年,全市金融呈现持续、快速、稳健的发展态势。截止到9月底,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到2501亿元,同比增长38%;各项贷款余额达到2007亿元,同比增长49%,两项指标在全国同类城市中位居前列。然而,作为拥有世界罕见深水良港、民营经济发达、县域经济比重大、外向型特征突出经济地区的金融服务体系,宁波金融体制还存在诸多与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金融市场渗透力度不够,结构过于简单,基本只有全国统一的市场,缺乏区域性的融资市场,资本市场融资功能不足,难以满足多种经济成分多层次的金融需求;缺少高级金融人才,金融创新能力较低,金融产品同质化程度高,不能满足客户个性化的服务需求。甬沪资金流双向运动态势更加明显大桥的开通为宁波金融业接受上海的“辐射”提供了便利条件。大桥建成后,周边地区过去与上海之间资金流单向运动的态势也将改变,双向运动使得各地主动接受上海辐射带动、产业转移、产业配套的能力提升,竞争与合作将进一步加强。市人行的一位专业人士指出,大桥的建设加快了宁波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升产业层次,为宁波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宁波要真正成为长三角南翼的经济中心,必须是相应的区域金融服务中心。宁波要利用在沪外资金融机构开拓离岸业务的经验,在推进企业国际化方面有所作为。在离岸市场上,加强与国际资金市场的合作,支持宁波民营企业“走出去”。与此同时,在股票、债券、外汇及拆借等金融市场培育方面,加大与上海的合作力度,提升宁波金融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水平。此外,上海在金融方面所独有的信息、人才资源可以更方便地为宁波所用,弥补宁波在这方面的欠缺,产生“苏昆效应”,宁波金融的人才和信息瓶颈由此可以化解。大桥经济考验金融服务水平大桥经济是一种投资型经济,除大桥自身117.6亿元的固定资产投入外,相关的水电网络、道路交通的配套都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这对宁波金融业,特别是银行机构来说,也是一个考验和提高服务水平的机会。大桥开工后,跨区域的融资、结算、资信、理财等金融服务将成为必需,如何为大桥的建设企业,以及今后进入的跨国大公司、大企业搭建各种电子银行服务平台,提供快捷、便利的本、外币同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代收代付业务,提供包括借款、票据等短期融资工具和股权、债权融资等资本市场融资工具。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将有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企业集团要在不同地区设立公司和企业,实现跨区经营。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减少资金运作成本,企业需要集中操作各分公司的资源将加强,各地区金融合作也是势在必行。在成为上海国际金融、贸易、经济三大中心的经济腹地后,宁波金融施展身手的舞台更为宽广。夜幕降临,天一广场依然热闹。商贸篇流通业因大桥而提升本报记者朱伟光连接上海国际平台的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为我市的商贸流通业展现出了更为明朗的商机。国际商贸企业集团纷纷挺进宁波市场市贸易局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宁波已成为国际资本追逐的重点城市之一。大桥建设的消息传出后,宁波进一步被国际商业巨头看好,沃尔玛等许多竞争力极强的国际商贸企业集团都纷纷开始挺进宁波市场。在前不久举行的消博会上就有10多个国际买家来甬设立国际采购中心,或洽谈落户宁波项目。而已在甬城尝到甜头,并从“大桥效应”中发现新一轮商机的家乐福、麦德龙等企业则紧锣密鼓地开始在甬扩大商业地盘。在已有苏宁、永乐大型家电入甬在先的情况下,国内最具实力的国美家电也看好大桥对宁波的影响力,果断进入甬城中心商圈,大打低价促销战,并把商战目光移向慈溪等周边县市。聚合性商业圈带开始形成有关人士分析,随着大桥向上海方向的不断延伸,外资商业还将频频进入甬城,形成沪、甬两地对接和相互辐射商贸格局。上海大型超市和商品市场与宁波商业企业连锁经营的速度也会因大桥而加快,这种业态的形成将会加速我市传统商业向现代连锁规模发展。由大桥催生的聚合性商业圈带已开始形成,宁波商贸物流及市场交易区正是瞄准大桥启动后形成的商贸物流吞吐量而规划筹建的。江东区正在打造的目前我市最大的商业商务中心———世纪东方,则是看准了大桥建成后,中山东路商圈会更显“拥挤”的状况而投巨资在甬城的“东方”构建新的商业区。与此同时,有近“桥”楼台先得月优势的慈溪也在桥边打造起大型旅游休闲购物中心。已日趋成熟的余姚中国塑料城也将进一步整合物流园区和塑博会等优势,为大桥建成后构筑出能适应长三角经济区商贸流通的交易平台。镇海再生资源加工园区是目前我市同类园区中规模最大的,现有的港口物资流通优势和大桥将形成的物流冲击波会使这个园区变得如虎添翼。大桥的建设使石浦的中国水产城更加看清了自身在上海一带的城市位置。陆地距离的缩短为象山丰富的海产品投放长三角城市创造了更为良好的条件。餐饮业大发展机遇降临近年来我市餐饮业大举挺进上海等长三角城市。大桥的建设对我市的餐饮业来说,大发展的机遇再次降临。宁波的招牌菜是海鲜,而象山、宁海一带丰富的鱼类资源又为餐饮业海鲜品牌的坚挺提供了物质基础。令餐饮业人士遗憾的是鲜活水产品的长途运输,难以保证新鲜度,如空运或增设陆地运输车辆的保鲜保活设备就会提高成本。为此,汉通等大型餐饮企业欲拓展长三角其他城市的市场,均感到犯难。而随着大桥的开通,宁波与长三角等地距离的缩短,宁波的海鲜味在长三角会飘得更远、更广。宁波要建成长三角南翼商贸城市的目标,会随着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的横空出世而变得更近、更现实。会展篇争夺上海世博会商机记者张鹤大桥缩短了长三角城市间的距离,一个像德国法兰克福、科隆、柏林和汉诺威一样的会展城市群将在长三角崛起。美好的蓝图展现在眼前,善于经商、善于捕捉商机的宁波人欲借大桥效应分得世博会的一杯羹,赢得会展业的发展机遇。我市发展会展业有先天优势我市具有发展会展业的先天优势:一批服装、机械制造、家电、日用消费品、模具等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产业为之奠定了雄厚的产业基础;北仑港和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将使我市成为交通枢纽;服装节、浙洽会等几个品牌展会渐露锋芒。我市现有专业会展公司30多家,分别从事展览经营、会展服务、展馆管理等业务。亚细亚展览中心、天马会展中心等场馆,展览总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其中有9万平方米面积、3000个标准展位的宁波国际会展中心,其设施、规模等属国内一流。我市目前每年举办50余个展览会,展览主题涉及服装、汽车、住宅产品、日用消费品等。其中宁波国际服装博览会、中国国际日用消费品博览会等展会已在国内外渐露锋芒。宁波会展业羽翼尚未丰满然而,同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会展名城相比,尤其是同国际会展业的发展相比,宁波会展产业不论是数量、规模还是知名度等方面羽翼尚未丰满。要想生存和发展,我市的会展业必须发挥自身优势,接轨大上海,融入国际化。要瞄准上海需求,为上海提供配套服务,与上海优势互补,共谋发展,实现双赢。当务之急是管理上与上海接轨宁波要接轨上海,有许多工作要做。当务之急是要在管理上与上海接轨。这种接轨,首先应该是经营理念的接轨。应根据会展经济的发展规律加大市场化运作,政府主体应逐步退出展览市场,由“运动员”转变为“裁判员”。市政府要通过向全社会招投标,聘用社会机构来负责宁波国际会展中心的运作,通过市场运作来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其次,管理机制也应接轨。再次,会展业务模式也要接轨。由于宁波展览市场尚未发育完全,市场主体较为弱小,会展业发展必须借助上海的力量,实现沪甬联动,信息接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今年,市政府发出的第一号文件就是《关于加快宁波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市委、市政府希望用5到10年的努力,把宁波市建成中国会展名城、长江三角洲南翼的会展之都。目前,宁波市正抓住“世博会”契机,瞄准上海会展市场空隙,重点发展轻工、工艺、服装、食品、商务、文化等专题博览展销会,同时带动全市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依照宁波人的商业文化和聪明才智,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宁波一定能够有惊人之举,博得满堂喝彩。
1、1854年,慈溪费纶志、镇海李也亭、盛植管集银7万两,向英国购买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名为“宝顺号”,并配备武装,为商船护航。 2、1862年,镇海的叶澄衷在上海开设五金洋杂货店,这是上海第一家华人开设的五金号,后发展到全国各地设立分号38家,联号108家,被称为“五金大王”。 3、1896年,鄞县的鲍咸昌与其兄咸恩、妹夫夏瑞芳等创办商务印书馆。后来发展成为我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贡献卓越的大型出版企业。 4、1897年,慈溪严信厚、镇海叶澄衷、定海的朱葆三在上海创办华人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 5、1910年,奉化的王才运在上海南京路创设荣昌祥呢绒西服号。为上海西服业的鼻祖,孙中山曾在该店定制过西服。后来中山先生自己设计、自己试穿的第一套中山装就在荣昌祥诞生。 6、1912年,镇海方液仙在上海创办化学工业社,兴办我国第一家日用化工厂,生产牙粉、牙膏、蚊香、肥皂等,方被称为中国日用化工奠基人。 7、1915年,镇海虞洽卿(现为慈溪)创办的三北航业集团。是当时我国最大的商办航运集团,其总吨位为9.1万多吨,约占全国民族航运业总吨位的七分之一。 8、1922年8月13日,镇海庄市的董杏生,开创了上海第一宁波商人邵逸夫条公共汽车线——由静安寺到曹家渡线路。 9、1923年,定海周祥生在上海创办祥生出租汽车行,至1937年公司拥有分行22处,出租车230辆,居上海出租车业之首。 10、定海的刘鸿生,以煤炭行业起家,号称煤炭大王,1930年创办的大中华火柴公司,为当时中国最大的火柴厂,年生产火柴占全国四分之一,又被称火柴大王,以后在全国各地兴办几十家企业,又被称企业大王。在创办和经营近代企业过程中,宁波帮工商业者涌现了一大批影响广泛的企业家、金融家,形成了宁波帮近代企业家的群体。宁波帮凭借自己浓厚的经济实力,广泛的社会关系,强烈的时代意识,通过这一时期的大发展,这时的宁波帮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一大商帮。回答者:哈哈里特|五级| 2010-8-28 19:43
由中共宁波市委主办,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等单位组织承办的“宁波改革开放30年30事”评选活动,经过社会各界多轮评选,已经产生,现予公布。
宁波港正式对外开放
1979年6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宁波港正式对外开放。这标志着曾经作为“五口通商”口岸的宁波,从这一刻起重新向世界敞开了胸怀,宁波对外开放由此起航。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从1979年起,我市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制从宁海向四明大地逐步推行。到了1983年,全宁波地区有3.43万个生产队实行了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占到总队数的98.5%,113万农户承包了350万亩集体土地。
宁波地区建制撤销,实行市领导县体制
1983年5月31日,中共浙江省委决定:撤销宁波地区建制,实行市领导县体制。1983年7月2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撤销宁波地区行政公署,将原宁波地区所辖的鄞县、慈溪、余姚、奉化、宁海、象山六县划归宁波市管辖。从此,宁波步入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进程。
宁波市被列为全国进一步对外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
1984年3月26日至4月6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联合召开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建议进一步开放由北至南14个沿海港口城市,作为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一个新的重要步骤。5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座谈会纪要,明确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港口城市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与四个经济特区一起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
***提出“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
1984年8月1日,***同志在北戴河听取谷牧同志关于沿海开放城市和对外开放工作的汇报,在谈到宁波工作时他指示:“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这一伟大号召极大地鼓舞了海内外的宁波人,成为宁波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对宁波经济腾飞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首个国家级开发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获批成立
1984年10月18日,国务院发文批准在北仑小港区域3.9平方公里地块上创办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全国首批沿海开发区之一。1992年10月,国务院批准将原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北仑港工业区的重点开发区域合并,统称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调整为29.6平方公里。
包玉刚捐资建设宁波大学
1985年10月29日上午,由“世界船王”包玉刚先生捐资创办的宁波大学举行隆重的奠基典礼。1986年8月,宁大录取首届新生280人,11月26日,宁大首届开学典礼隆重举行,宁波没有综合性大学的历史从此结束,宁波教育史从此掀开了新的一页。
国务院成立宁波经济开发协调小组
1985年12月10日,国务院宁波经济开发协调小组宣告成立,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的谷牧同志担任组长。国务院为一个地方城市专门设立领导和协调机构,这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国务院宁波经济开发协调小组成立三年多时间里,协调解决了一系列事关宁波发展的重大问题,成为宁波发展的超强功率“发动机”。
国务院批准宁波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986年12月8日,宁波作为传统风貌型、地方特色型和特殊职能型相结合的城市,名列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既显示了宁波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为宁波城市建设定位确立了方向。
国务院批准宁波市为享有省级经济管理权限的计划单列城市
1987年2月24日,国务院批复决定对宁波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赋予其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并继续在宁波市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1987年6月,浙江省政府同意宁波市计划单列,按市辖行政区范围,1988年起全面实施单列。计划单列给了宁波一个新的发展起点,经济计划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计划、规划、外贸、工业、农业等方面更加自主地制定整体规划和发展战略,推动着宁波的发展一路高歌猛进。
国务院批准宁波为具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
1988年3月5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宁波为“较大的市”。从此,宁波拥有了立法权,宁波经济社会各项建设有了地方性法规、规章为保障,至今,我市已先后制定出台了86部地方性法规,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废止了16部,并对30部法规进行了37次修改或修订,使宁波的发展如虎添翼。
我市确立“以港兴市、以市促港”战略目标
1992年5月26日至27日,中共宁波市委召开七届六次全会扩大会议。会议提出了“以港兴市、以市促港”的发展战略,并明确了建设“东方大港”的远期战略目标。港口与城市的有机互动,促进了宁波在全国和全省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迅速提升。
宁波保税区正式获批成立
1992年11月,国务院批复浙江省人民政府,同意在北仑港南侧设立宁波保税区。宁波保税区实行“境内关外”的运作模式,是由海关实行特殊监管的经济功能区,区内企业享有“免证、免税、保税”等特殊政策。这是浙江省惟一的保税区,作为一种“比特区还要特区”的试验性开放区域,宁波保税区的成功运行,掀起了浙江省对外开放的又一个高潮。
滕头村两获全球性大奖
1993年6月5日,在联合国世界环境日纪念大会上,滕头村被评为“全球生态500佳”;2007年,联合国第七届全球论坛上,滕头村被评为“世界十佳和谐乡村”,成为国内惟一获此殊荣的村庄。
宁波被确定为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翻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新一页。作为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开放城市,宁波于1993年11月26日被国家体改委正式批准为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新一轮体制改革由此被“引爆”。
杭甬高速公路全线正式通车
1996年12月6日,经过5年建设,宁波乃至浙江历史上第一条高速公路杭甬高速公路开通。杭甬高速公路的开通促成并见证了宁波经济迈向腾飞,连同此后建成的甬台温高速公路、甬金高速公路、杭州湾跨海大桥、绕城高速公路西线等,宁波交通格局实现了从陆路交通区域末端到长三角南翼交通枢纽的嬗变。
国务院批准我市总体规划,正式确定我市城市性质为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
1999年7月,国务院批复《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在这个规划中,宁波城市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由1986年版规划确定的“华东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对外贸易口岸和浙江省的经济中心”,转为“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为宁波在更高的起点上发展指明了方向。
宁波港跨入世界级亿吨大港行列
2000年11月8日,宁波港年货物吞吐量达到1.0048亿吨,跻身当时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亿吨大港行列。此后,宁波港年集装箱吞吐量增长幅度连续保持全国第一,年复合增长率达40%以上,世界港口排名从第67位上升到第11位。2007年,宁波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3.45亿吨,位居中国大陆港口第2位,世界第4位;完成集装箱吞吐量935万标准箱,居大陆港口第4位,世界第11位。世界大港的梦想在东海之滨成真。
81890市民求助服务中心创新政府服务管理模式
2001年8月18日,宁波81890求助服务中心成立。它通过电话和互联网构建起了一个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政府、企业、市民的三赢效果,创造了中国当代的公共服务产业一种新模式。7年来,它为民解决求助事项211万多件,办结率达到100%,先后获得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政府创新奖等40多项荣誉称号。
全国首例县级行政区社区直选成功实施
2003年,我市海曙区在全国率先实现59个社区居委会全部直接选举,这促进了城市基层民主的扩大,创新了社区管理模式,规范了城市社区选举程序,在国内引起较大反响。在2007年举行的我市第七届社区居委会选举中,全市11个县(市)区的235个城市社区全部实现直选,平均参选率达到92.6%,我市也成为全国首个城市社区全部直选的城市。
我市确定实施“六大联动”、“六大提升”战略
2004年5月23日至27日,中共宁波市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提出要实施“六大联动”,进一步确立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的战略地位;2007年3月28日至31日,中共宁波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提出要在深入实施“六大联动”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六大提升”,把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全面推向新阶段。两次党代会确立的目标标志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进一步走向深化和完善,宁波建设发展掀开新的篇章。
全国第一所中外合作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落户宁波
2004年4月15日中国第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校区的中外合作高校——宁波诺丁汉大学,在宁波高教园区举行奠基暨开工典礼。宁波诺丁汉大学由宁波市人民政府主办,世界名校英国诺丁汉大学和浙江万里学院联办,目前,以中国学生为主、面向全世界招生,开展本科、研究生教育。
我市荣获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2005年10月,我市荣获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全国文明城市评选活动,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文明委第一次对城市的综合性文明考评。这一殊荣,是我市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综合反映,是长期以来全市上下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结晶,标志着我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我市实施1+X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模式
2007年7月,我市首次召开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工作会议,推出了“1+X”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配套政策,通过观念创新、政策创新、服务和管理创新,探索出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宁波模式”,开了全国先河。
我市五部文艺精品同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2007年9月,我市5部(件)文艺精品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获奖总数列副省级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之首,实现了我市文化精品创作生产史上的新突破,标志着我市“文化大市”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宁波在全国率先实现社保制度城乡居民全覆盖
2007年10月15日《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暂行办法》出台并开始组织实施。11月7日,宁波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开始实施,把具有本市农业户口且年满18周岁的农民统统列入了参保范围。从2008年1月1日起,在甬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享受工伤、大病医疗、养老、失业和生育五大保险,社保费统一由企业缴纳,这标志着以养老、医疗、低保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已覆盖全市城乡560多万名本地居民和所有外来务工人员。
我市连续5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全国双拥模范城”是我国双拥工作的最高荣誉。我市分别在1994年、1997年、2000年、2004年、2008年连续5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15年来,我市始终保持这一桂冠,对于国家长治久安、文明城市创建、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市国民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超过20000元和10000元大关
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43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8%。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继续提高,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07元,比上年增长13.4%;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民增收显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051元,增长13.6%。
这标志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梅山岛保税港区正式获批成立
2008年2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宁波梅山保税港区。梅山保税港区是国家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先行区,在这个区域内,按照国际惯例,海关进行特殊监管,货物可自由出入,实行高度开放。这是继洋山、天津东疆、大连大窑湾、海南洋浦之后的中国第5个保税港区,也是浙江省惟一的保税港区。
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
2008年5月1日,经历了十年论证、五年建设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实现试通车。这座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建造的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以其250多项技术创新成果、9大系列自主核心技术、五项世界第一,成为世界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通车,不但使宁波从长三角交通末梢一跃成为海陆交通枢纽和节点城市,还改变了整个长三角地区的交通格局,15个城市群的空间距离更加接近,从而催生一个国际级都市圈的加速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