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工业提升门工程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山西工业提升门工程,以及山西工业大学属于什么档次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太原工业学院,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新兰路31号,原名山西工业大学,是一所隶属于山西省人民政府的公立本科理工类院校,属于二本级别的高等教育机构。
学校规模和学术领域广泛,涵盖了工、理、经、管、文、法、艺、教八个主要学科门类,其中以工科最为突出。作为原兵工七校之一,太原工业学院在工程技术领域有着深厚的底蕴与卓越的教育成果。在工程技术、材料科学、机械制造、自动化等领域,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对地方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太原工业学院致力于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积极与企业、行业展开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学校通过与企业的联合实验室、科研项目合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在教学质量和师资力量方面,太原工业学院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还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学校注重教师培养和学科建设,不断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提升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
作为一所地方性重点高校,太原工业学院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不仅为山西省乃至全国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还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贡献了力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太原工业学院正不断探索和创新,致力于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培养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和地方的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左云长春兴煤业有限公司,位于大同市左云县小京庄乡英格寨村附近。
要去,其实很简单,左云县在大同市区的偏西略向南方向上,汽车站有很多流水班车到左云县,坐中巴车到了左云县,再打个的到长春兴煤矿,非常近了,最多三十块钱。
实在怕人家不懂,你先说小京庄乡英格寨村,再说那个煤矿就行了。
跨越在塞北高原上——省重点工程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左云长春兴煤业有限公司筹备组全面推进矿井建设纪实
在塞北高原左云县,一座年产240万吨,生产现代化、质量标准化、管理信息化、环境美如画的现代化矿井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这就是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以下简称山煤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左云长春兴煤矿。
在第十个安全生产Y之际,我们来到了左云长春兴煤矿,正赶上公司筹备组举行安全生产月活动启动仪式,当笔者看到员工们在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李万怀的的带领下举起右手庄严宣誓:“我是光荣的山煤人,我们坚定豪迈,我们奋发有为,我们誓做优秀山煤人,我们誓为山煤而奋斗”这一场景时,深深感到山煤人在转型跨越发展征程中的豪情壮志,更感受到作为山煤人的长春兴煤业公司筹备组的全体干部员工,为早日把长春兴煤矿建成现代化矿井而充满激情的日夜奋战。从入驻矿井那一刻起,他们就与塞北高原融在了一起,与长春兴煤业公司融在了一起,他们舍小家顾大家,抢时间,保进度,举起如椽巨笔,将“四化”矿井的蓝图描绘在左云大地上。
把握机遇攻坚克难资源整合大手笔
山煤集团是山西省确定的全省煤炭资源整合的7家主体之一,2009年列企业500强第254名。
2009年,在全省煤炭资源整合的大潮中,作为煤炭资源整合的主体之一,山煤集团积极推进资源整合,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合理布局、安全第一”的整合原则,整合煤矿50余座,为公司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左云长春兴煤矿就在这一波整合中诞生,并被列为省煤炭建设重点项目。
左云长春兴煤矿位于左云县最南端,距左云县城35km,南与山阴县接壤,由左云县原永新、周大庄、长春兴三座煤矿兼并重组整合而成,整合后的矿井设计年生产能力为240万吨。矿井建设由中煤国际沈阳煤炭设计院设计,采用斜井、立井混合开拓方式,刷大原周大庄603米的回风斜井作为主斜井,担负煤炭提升运输任务;刷大原周大庄垂深269米的回风立井,担负前期开采的回风任务;在永新矿工业广场内新掘一条坡度60、2495米长的副斜井,使用防爆胶轮车担负辅助运输任务。岩巷采用炮掘,煤巷全部采用机掘,井巷工程量29972米,矿井建设总投资102091.5万元,计划建井工期23个月,2012年底建成投产。
2009年12月4日,在滴水成冰、寒风呼啸的塞外,左云长春兴煤业有限公司正式接管了矿井,拉开了矿井建设的大幕,掀开了长春兴煤矿的第一篇章。按照集团公司“建设、安全、管理、效益”总体工作思路,公司筹备组在人员、队伍、安全保卫、设备回收、仓储、隐患整改及复工复产、改建等方面开展了紧张而有序的工作。12月26日,山煤集团公司董事长杜建华、副总经理宫来喜来到长春兴,为全体员工描绘了发展愿景:要把长春兴建成一座生产现代化、质量标准化、管理信息化、环境美如画的现代化矿井,成为集团公司的标兵、旗帜与典范,为山煤集团在两年内实现3000万吨产能而奋斗。并要求长春兴全方位立体式推进,争取在近年内建设成一座年产量为500600万吨的大型矿井。长春兴全体干部员工备受鼓舞,以饱满的精神风貌和昂扬斗志全身心的投入到了矿井建设当中。
公司筹备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了“0145”发展目标,即围绕一个中心:以安全工作为中心;坚持四个原则:将矿井建设成“质量标准化、生产现代化、管理信息化、环境美如画”的现代化矿井;构建五大体系:创建人才体系、装备体系、管理体系、预控体系、本质安全体系。遵循“精确、严细、安全、高效”的管理理念,加强队伍建设,构建企业文化,以严谨的工作作风,务实的工作态度,抓好每一个环节,努力完成各项基建任务,抓好“四大控制”,以稳健的步伐推进矿井建设,向着“安全最好、管理最好、效益最好”三大目标而努力奋斗。
接管以来的一年多时间里,长春兴在基本建设、安全管理、队伍建设、员工培训等各项工作中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抢抓时间周密安排矿井建设有序推进
长春兴煤业公司筹备组按照集团公司的部署,从接管矿井开始,就高标准,严要求,抢抓时间,周密安排。
2009年11月完成进驻,12月4日、14日、18日,分别顺利接管原永新、周大庄、长春兴三矿。
2010年1月15日开始回收井下设备,1月19日-2月4日对原长春兴两个井口在县、乡相关部门的全程监管下按照标准进行了封闭。2010年3月22日和6月28日,周大庄和永新井下设备回收完成后,对两矿基建期间不利用的巷道砌筑各类密闭63道,简化了通风系统。7月份,对两矿井下隐患进行了整改,对地面防洪设施进行了完善。
在设备回撤工作中,筹备组领导深入井下现场办公,坚持每个点、每个面都要派人入井摸清设备底数,造册登记,做到心中有数,制定回撤方案,使整个回撤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在场地上空的高低压线路和通讯线路改造中,先后拆除了永新矿场地房屋102间,平整场地2.8万平方米,外运土7万立方,完成了副井工业广场的“四通一平”工作。
矿井基本建设于2011年1月18日,正式开工。截至目前,三个井筒均进入正常施工阶段。主斜井净断面为16.8m2,在完成18米的明槽段后转入暗槽施工,现已刷大成型巷道125米;副斜井净断面18.4m2,在施工完74米的明槽段后进入暗槽施工,现成形巷道已完成141米;回风立井净直径为6米,三盘吊挂及井口锁口已完成,现浇注刷大74米。其它安装工程将随着工程进展相应进行,反掘巷道预计9月可以完成措施工程。
7月份,矿井地面工程全面开始,到年底前,采暖、联合建筑、办公楼、单身楼房可全部完工,地面其余工程在2012年全部完成。
在推进过程中,长春兴公司筹备组将安全质量标准化与6S管理活动紧密结合,二者形成了互促共进、良性互动的格局。全面实施了6S岗位标准和行为规范,强化了编码管理、定位管理和干部走动式管理,进一步提升了员工的安全意识,规范了员工的安全行为。从地面井口入手,重新整修了副斜井的轨道,粉刷了井巷,安装了照明,油漆了排水管路,清理了中央水仓淤泥,井巷密闭全部进行了粉刷编号,并设置了栅栏,维护了东二巷轨道、东三巷钢棚、周大庄副井井巷顶板,从而改善了矿井形象,提高了员工素质,推进了质量标准化建设进程。
安全为天排查隐患建立安全生产防控体系
安全是矿山的天字号工程。长春兴煤业公司筹备组始终不渝地把安全放在“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先于一切”的位置,不断完善安全生产防控体系,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从接管矿井开始,就确立了“突出重点、兼顾一般、逐步治理、不断规范、整体推进”的安全工作总体思路,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力度,严细认真地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仅在2010年,就先后进行了33次全面系统的安全隐患排查,查出隐患278项,对查出的问题分别按照定时间、定工期、定责任人的程序进行了治理整改,同时进行全程跟踪落实,建立了隐患台账,保证了重大隐患100%治理,一般隐患98%治理,暂不整改的都制定了安全技术措施,使隐患问题全部处于可控状态下。
加大“一通三防”治理力度,快速理顺通风系统。2010年3月份,关闭了原长春兴井口,封闭了原周大庄矿基建期间不作利用的巷道。针对原永新矿采空区面积大、盲巷多的特点,投入水泥65吨,沙子44立方,红砖170200块,构筑防火墙16道、永久密闭墙25道、临时密闭20道,安装风门9道,进、回风系统全面形成。同时投入资金恢复永新矿井下监测监控系统,配置井下便携式多种气体检测仪、便携式甲烷和便携式氧气检测仪68台,准确测定了各巷道的风速、风量和各用风点的配风情况,并配足瓦检员,坚持气体的测试、化验、分析、日报,使矿井安全始终处于监控之下。
针对接管前井下供电管理不规范的问题,从基础入手,改造地面供电线路,重新吊挂、更换了井下阻燃电缆,消灭鸡爪子、羊尾巴、明接头和电器失爆,配置了接地、漏电保护,实现了双回路供电。更换洒水管路,完善洒水防尘系统,井下全部实现双电源、双风机自动切换。整治了运输环节,在永新矿副斜井设置“一坡三挡”,更换提升绞车钢丝绳,安装声光报警信号,完善井下通信系统,确保生产调度指挥及时、可靠。
为了杜绝人员的不安全隐患,坚持了教育引导与惩处并举的措施,坚持按时召开矿长安全办公会、安全生产例会、早晨碰头会等制度,及时布置安全工作。并进一步完善了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了责权利相统一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强化量化考核,注重过程控制,落实决策层、管理层和操作层各个岗位的安全责任,在安全工作上实行一票否决制。为了切实保证安全万无一失,公司矿、科两级干部坚持盯班制度,现场解决作业中的问题,保证了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
加强对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的教育,在职工中组织事故案例进行教育,请有经验的老工人登台现身说法,组织安全文艺活动,使安全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员工在娱乐中受到教育,在教育中深刻反思。同时对违章人员加大处罚力度,给予严肃处理,震慑了违章作业者,规范了操作行为。在“安全生产月”活动中,公司董事长李万怀就安全生产对全体员工提出了严格要求,并带领员工做了安全宣誓,按照应急救援预案,组织了全员参与的应急救援演练,举行了煤尘爆炸模拟演示。为了营造安全生产氛围,公司筹备组在调度指挥中心至井口的安全通道上吊挂了安全文化牌板,从井口到单身宿舍、工业广场张贴了安全宣传标语,插置了安全标语彩旗;发动员工开展了安全短信互动活动。
一项项严谨细致的工作,不断完善着矿井的安全生产防控体系,使长春兴煤煤业公司的建设呈现持续平稳的安全态势,为公司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加强管理精心组织建立科学高效运行机制
围绕现代化矿井建设这一目标,公司筹备组着力于建立高效的管理执行系统,打造一支忠诚奉献、执行力强的员工队伍,通过整章建制、规范运行,向素质强企、制度治企路子迈进。建立健全各类管理制度,建立各级各类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岗位工种的生产责任体系,制定出台了安全生产、“一通三防”和机电管理制度,汇编了集团公司2009年以来的各类管理制度,并装订成册。为了加强应急救援管理,编制了《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和《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本着“兼顾眼前、面向未来、逐步提高、适应发展”的培训工作思路,采取了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培训办法,先后完成了“六长”的培训和复训,生产科室管理人员全部拿到了安全管理资格证书,40多人拿到了特种作业资格证书。两次请大同培训中心和大同职业技术学院老师来公司对全体员工进行了培训,培训率和合格率均达到百分之百,实现了全员持证上岗。与左云县矿山救护队签订了矿山救护协议,组织员工到经坊矿、同煤塔山、同忻煤矿、杏儿沟煤矿参观学习。内部培训中,公司请生产、机电、安全等工程技术人员登台授课,实施了每周有培训、日日上大课培训方法,共举办自救器使用、井下创伤急救等培训班74期。并采取结对子、带徒弟,提高技术员工待遇的措施,调动了员工学技术强素质的热情。
严格的培训,扎实的管理,使这支年轻的队伍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迅速成长壮大,向着一流矿井的目标大步迈进。
长春兴煤矿自矿井开工建设以来,在集团公司“规划、建设、改革、提高”八字方针的指导下,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理念,加强项目管理、规范建设程序、抓好过程管理、强化质量监督、深化安全整治,基建各项工作逐步朝着责任明确、监管到位、管理有序的目标推进。
后记:在左云长春兴煤业有限公司筹备组全面推进矿井建设的过程中,先后得到了大同市委、市政府,左云县委、县政府以及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目前,矿井建设的各项工作都在有序推进。公司全体员工正以火热的工作热情,为山煤集团的转型跨越发展,为长春兴煤矿的早日投产而不遗余力的奋斗在建设现场。届时,一座生产现代化、质量标准化、管理信息化、环境美如画的现代化大型矿井即将呈现在人们面前。
一、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联系电话和联系方式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联系电话为0351-7975199,该校联系地址为太原市小店区西贾北街72号、邮编为030032。
二、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简介
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体的全日制专科层次的高职学院,隶属于山西省能源局管理,业务上受山西省教育厅的领导。学院前身是1952年创办的山西采矿学校,1954年更名为太原采矿学校,1986年更名为山西省煤炭工业学校,2003年升格为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被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2017年学院矿业工程被确定为山西省“1331工程”优势特色学科。建校以来,学院累计为社会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5万余人、培训15万余人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
学院占地683亩,其中位于太原市许坦东街38号的主校区占地面积110亩,位于省综改示范区西贾北街72号的新校区占地面积573亩。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228万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43.56万册,电子图书2.988TB。建有13个校内实训基地,97个实验实训室。拥有“中央财政支持的煤矿安全区域综合性实训基地”,省级矿山机电示范实训基地。
学院教学机构健全,专业设置合理。设有采矿工程系、机电工程系、地测工程系、煤炭化工系、计算机信息系和财经系等6个教学系,思政部、体育基础部、成人教育部和安全培训中心等4个教学部。开设有资源环境与安全、土木建筑、装备制造、生物与化工、电子信息、财经商贸、公共管理与服务等类型的专业36个。全日制在校生4700余名。设有中国矿业大学山西函授站及学院直属函授站、国家二级安全培训中心和职业技能鉴定站。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师素质过硬。现有在职教职工306名,其中专任教师245名。专任教师中教授、副教授93名,“双师素质”教师150名,取得硕士及以上学历或学位的146名。培育有煤矿开采技术、矿山机电2个专业的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培养有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6名省“双师型”教学名师、2名省职业教育教学名师、9名省“双师型”优秀教师,有1名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47名山西省煤炭科技专家,5名全国煤炭高职院校专业带头人和33名院级专业带头人,2名教师被评为全国煤炭工业先进工作者,2名教师被评为山西省模范教师。
学院教学建设成果显著,教科研氛围浓厚。现有5个国家重点建设专业、2个央财支持提升服务能力专业、2个省级重点专业,1个省级品牌专业、1个特色专业和2个重点实训基地建设专业。建有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0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0门院级精品课和70门专业核心课程网络教学资源。近年来,教师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全国煤炭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3项,立项“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主持纵向课题23项、横向课题8项,教师参与技术服务100余项。
学院积极探索实践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和校企合作。先后建立了“合作办学理事会”、“山西省煤炭职业教育集团”、“山西省煤炭职业教育发展基金会”和“校友总会”,创新了以“一团三会”为平台的多方参与、集团化办学新模式,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加、学校主体”的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学院是“国家煤炭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山西省煤炭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山西省中小型煤矿矿长培训基地”、“山西省煤炭创新性人才培养综合改革试点学校”和“山西省煤炭类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基地”,是山西省煤炭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单位,是山西省煤炭职业教育集团牵头单位。
近年来,学院秉承“育人铸魂、益智强能”的校训,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学院先后荣获“全国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职业技术院校职业指导工作先进学校”、山西省“劳动模范单位”、“全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山西省“高职专科人才培养工作优秀单位”、“全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山西省文明单位”、“山西省直文明单位标兵”等称号。在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中,先后获得一等奖6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18项;在全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中,先后获得一等奖15项、二等奖37项、三等奖32项。
2017年6月,学院1300余名师生入驻新校区,根本上改善了学院的办学条件。以此为其契机,学院对接示范区产业发展,依托煤炭行业和山西省综合改革示范区,积极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人才需求信息平台、安全培训平台、专业建设与校企共育人才平台等“四个平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深化人才培养改革。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正步入再创辉煌的历史发展新阶段。目前,全院师生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崭新的面貌、严谨的作风,携手并肩,砥砺前行,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为建成全国一流高职学院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