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沽区工业提升门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塘沽区工业提升门的问题,以及和汉沽区经济概况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汉沽区,大工业与小农业并存的经济格局,其经济实力主要体现在工业区和海洋渔业区。全区人民共同努力下,经济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3年社会总产值达88.8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59.5亿元,占比69.8%;农业总产值7.03亿元,占比9.7%;建筑业总产值5.7亿元,占比4.7%;服务业总产值13.7亿元,占比15.8%。2003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9.53亿元,同比增长10.3%,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96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完成16.47亿元,增长10.4%;第三产业完成10.1亿元,增长11.2%。区属生产总值完成22.21亿元,同比增长15.3%,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72%。工业汉沽以海洋化工为主导,形成了石油化工、精细化工、轻工纺织、机械加工、工程塑料等综合发展的工业体系。2003年末,全区村以上工业企业197家,其中市属15家,区属182家(农村工业114家),固定资产原值14.04亿元,其中年产值在5000万元的企业16家。涉及盐业、化工、机械、纺织、塑料制品、服装、造纸、农副产品加工、铸造等13个工业门类,产品150多种,职工总数2.55万人(农村1.1万人)。拥有“天工”、“芦花”、“津脂”、“飞鱼”等知名工业品牌,私营工业企业319家,从业人员5241人。2003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59.5亿元(占全区社会总产值的70%),同比增长17.5%,其中区属工业实现产值40.1亿元,增长20.4%;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4.3亿元,增长7.7%,其中区属实现7.9亿元,增长12.9%;全区工业实现利润1.7亿元,增长1.7倍;全年实现销售税及增值税3.37亿元,同比增长25.2%。工业全员劳动效率为4.37万元,同比增长23.8%。全区工业品出口交货值完成6亿元,增长4.7%,其中区属完成5.4亿元,增长12.2%。
海洋化工产业在汉沽发展强大,依托长芦盐资源优势,化学工业实力雄厚。现有化工企业61家,涉及原盐生产、石油加工、化学基础原料、医药、化纤、橡胶制品和塑料制品等七大类,化工企业产值约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53%,是全区经济的支柱产业。2003年主要产品产量分别为:原盐96万吨;精制盐11.1万吨;烧碱24.4万吨;pvc12万吨;润滑脂3万吨;盐酸11.9万吨;氯化镁11.1万吨;磷酸3.9万吨;五钠2.1万吨;水泥2.6万吨;复合肥7万吨。渤海化工集团天津化工厂是国家大型氯碱企业,有烧碱、聚氯乙烯、盐酸等28种主要产品,“天工牌”商标是国家著名商标,“天工牌”烧碱被誉为信得过产品,曾连续十年出口创汇居全市第一。轻纺行业不断壮大,全区从事纺织、服装、家具、造纸、包装及食品加工的企业50多家,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20%左右。海洋捕捞业稳步发展,外海作业能力不断增强,共有渔港码头4座,船只420艘、2.2万马力。第三产业多年来,汉沽不断加强商贸设施建设,拓宽经营领域,取得了较快发展。先后建成汉沽百货大楼、汉沽商厦等大中型商场近十家;培育建设了寨上、河西、东风路等五个农贸市场及水产品交易中心、西大桥早市等特色批发市场。2003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4.67亿元,其中区属14.2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9%和21.1%。各类集贸市场成交额完成4.93亿元,增长18%。在巩固发展传统商贸业的同时,加快了房地产、交通运输、信息咨询、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业的发展,经营领域不断延伸。2003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3.78亿元,增长28.9%;各保险公司承保金额111.79亿元,支付赔款1395.1万元;实现保费收入1.23亿元,增长16.1%。
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41.8亿元,同比增长15.3%(含物价指数增长18.2%),比“九五”末增长81%,五年年均增长12.6%,增速比“九五”时期高出3.5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区属生产总值预计完成31.4亿元,同比增长15.1%(含物价指数增长18.1%),比“九五”末增长1.1倍,五年年均增长15.6%。财政收入完成4.92亿元,同比增长18.4%,五年年均增长10%;区级财政收入1.88亿元,同比增长20.2%,五年年均增长12.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累计完成58亿元,五年年均增长52.1%。
2005年,全区工业增加值完成21.5亿元,其中区属12.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1%和13.9%,五年年均增长13.4%和18.7%。海洋化工、轻工纺织、工程塑料、机械加工等主导产业支撑作用明显,对全区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8.5%。工业运行质量进一步改善,与“九五”末相比,工业效益综合指数提高47.6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提高17.5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下降18.1个百分点。区政府设立了企业技术改造贴息资金,五年实施工业开发技改项目393项,投入资金26.9亿元。工业品出口稳步增长,出口交货值五年年均增长14.3%。建筑业健康发展,增加值五年年均增长10.7%。
2005年,农业增加值完成3.3亿元,比上年增长2.5%,五年年均增长3.8%。优化提升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精品农业、生态农业。发展葡萄标准化种植2万亩,鲜储能力达到1.5万吨,深加工能力2万吨。调整水产养殖结构,扩大设施化养殖规模,水产品工厂化养殖达到8万立方水体。水产品累计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畜牧业发展迅速,累计发放畜牧小额信用贷款1400万元,建成各类养殖小区24个,畜牧业占农业经济的比重达到19%。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13个,市级龙头企业5家,带动农户1万户、占农户总数的60%以上。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田园机械化耕种水平达到70%,节水灌溉面积达到5.2万亩。
扩展资料
国务院批复同意天津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撤销天津市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设立天津市滨海新区,以原三个区的行政区域为滨海新区的行政区域。汉沽区位于天津东部滨海地区,西距天津市中心区60千米。南濒渤海湾,北接宁河县。总面积441.5平方千米,其中城区面积20.1平方千米。2003年末,全区户籍常驻人口167979人,其中城市人口122496人;人口密度为380人/平方千米,其中城区人口密度5696人/平方千米。
我们每天穿梭在天津座城
工作、生活、娱乐
感受着天津一点一滴的变化
可是,你真的了解天津吗?哪个区面积最大?让我跟你说说吧。
要说天津哪个区面积最大,当然是滨海新区啦!
滨海新区(天津市滨海新区)
滨海新区是天津市下辖的副省级区、国家级新区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国家综合改革创新区。[1]
滨海新区位于天津东部沿海地区,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总面积227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97万,是中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宜居生态型新城区,被誉为“中国经济的第三增长极”。
1994年3月,天津市决定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的基础上“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滨海新区”。经过天津市10余年自主发展后,滨海新区在2005年开始被写入“十一五”规划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国家重点支持开发开放的国家级新区。
2014年12月12日,滨海新区获批自贸区,成为北方第一个自贸区,2015年,滨海新区GDP达到9300亿元。
刚刚过去的2016年,被誉为“第三增长极”的天津滨海新区,以“地区生产总值首破万亿元”的答卷,成为18个国家级新区方阵中的排头兵,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下,收获“十三五”良好开篇。
历史沿革
建制沿革
大港在战国初隶属齐,秦属巨鹿郡柳县,汉时属渤海郡章武县,唐属沧州乾符县,直到公元966年宋乾德四年乾符县并入沧州清池县后又分属沧清二州。民国
天津滨海新区概况(11张)
时期相继属河北省和黄骅、静海、天津三县。1953年5月撤天津县后属南郊、静海、黄骅。1963年2月建北大港区,1979年11月成立大港区,属天津市。2009年11月撤区并入天津市滨海新区。
汉沽从汉代置灶煮盐开始,曾隶属渔阳郡雍奴县,1961年6月与宁河县分置。1962年8月复归天津市,撤市设区。2009年11月撤区并入天津市滨海新区。
塘沽地跨海河两岸,历史上一直划河分治。北宋末期,南岸地区属宋河北路沧州清池县;北岸地区属辽南京道析津府武清县。金代,隶属关系初沿宋制。[6] 1928年直隶省改称河北省,废道,南北岸地区分属河北省天津县与河北省宁河县。1949年1月17日塘沽地区解放,天津市人民政府将南北岸地区合治,置区建制,初称塘大区,1952年改名塘沽区,直辖于天津市。2009年11月撤区并入天津市滨海新区
2009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滨海新区行政体制改革方案,同意撤销天津市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设立天津市滨海新区,以原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的行政区域为滨海新区的行政区域[7]。即撤销滨海新区工委、管委会,撤销塘沽、汉沽、大港区现行建制,设立滨海新区行政区,辖区包括原塘沽、汉沽、大港三区全境。
2010年,根据滨海新区街道区划调整方案,撤销原解放路街道和三槐路街道,成立于家堡街道;新设立新北街道、泰达街道。
2013年9月26日,天津市宣布撤销滨海新区下辖的塘沽、汉沽、大港三个城区管委会,由滨海新区直管街镇;根据市政府关于滨海新区整合部分功能区的决[7]定和市民政局关于滨海新区调整部分街镇行政区划的批复(津民复[2013]19号),滨海新区将27个街镇调整为19个,12个功能区整合成7个。
规划沿革
1984年,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第一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率先在天津东部沿海的盐碱荒滩上建立。1986年8月21日,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在天津市市长***陪同下视察天津开发区,并亲笔题写“开发区大有希望”的题词。同时,***指出天津“在港口和市区之间有这么多荒地,这是个很大的优势,我看你们潜力很大。可以胆子大点,发展快点”,这是滨海新区最初的轮廓。
1994年,《天津市滨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制定了依托中心城区发展的思路,提出以塘沽地区(包括塘沽城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天津港保税区)为中心,向汉沽城区、大港城区和海河下游工业区辐射,形成“一心三点”组合型城市布局结构。
2005年,《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规划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运用了轴带发展空间理念,提出以沿海河和京津塘高速公路的城市发展主轴,以东部滨海城市发展带,以滨海新区核心区、汉沽新城和大港新城为三大城区,简称为“一轴、一带、三城区”的城市空间结构。
2006年,《天津滨海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进行产业功能分区,提出沿京津塘高速公路和海河下游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轴”,沿海岸线和海滨大道建设“海洋经济发展带”,在轴和带结构中中建设三个生态城区,通过产业集聚,规划建设七个产业功能区,简称为“一轴、一带、三个城区、七个功能区”的功能分区结构。
2009年,根据《天津市空间发展战略》,滨海新区在符合天津市“双城双港”的空间发展战略的同时,自身实施“一核双港、九区支撑、龙头带动”的发展策略。“一核”指滨海新区核心区,由于家堡金融区、响螺湾商务区、泰达MSD以及解放路和天碱商业区、蓝鲸岛生态区等;“双港”指天津港和天津南港;“九区支撑”是指通过先进制造业产业区、临空产业区、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临港工业区、南港工业区、海港物流区、滨海旅游区、中新天津生态城、中心商务区等九大产业功能区,打造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轻工纺织、国防科技等8大支柱产业;“龙头带动”指通过加快“一核双港九区”的开发建设,凸显滨海新区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极的带动作用。如今,这一发展战略正在通过“十大战役”加速实施。
2008年8月9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出席国土资源部与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共同推进天津国土资源工作促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合作备忘录》签字仪式,并在天津调研。
2009年8月12日,天津市滨海新区总投资超过1.5万亿元,加快推进南港工业区、于家堡、响螺湾中心商务区、东疆保税港区等十大工程。
截止到2010年初,南港区域的分区规划、总体发展规划及有关专项规划正式获批;填海造陆的工程正在不间断进行,已累计完成围海28公里,造陆近25平方公里。临港工业区已完成造陆
55平方公里,天碱等部分项目投入运行,和谐号大功率机车检修基地、中船重工、北车集团、中国建材、中核集团、华锐风电等项目开工建设,临港铁路竣工,10万吨级航道疏浚工程启动。
2011年6月28日下午,天津与国家开发银行在北京签署“十二五”时期开发性金融合作备忘录,国家开发银行与天津在滨海新区开发开放、重点领域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等方面开展新的融资合作,这标志着天津与国家开发银行的合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2012年4月1日下午,中国国际商会与天津滨海新区政府共同签署《中国国际商会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关于共同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促进国际经贸合作的备忘录》的签字仪式在天津大礼堂举行。
2013年9月15日,天津滨海新区与台湾新竹市签订友好交流合作备忘录,全面推动两地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以做到优势互补、扩大交流、加强合作、共同发展、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