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重庆工业化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铁岭大型工业提升门

铁岭大型工业提升门

来源:行业新闻 / 时间: 2025-05-05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铁岭大型工业提升门,以及铁岭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铁岭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一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

铁岭经济技术开发区自改革开放初期建立以来,艰苦创业、积极探索、锐意创新、大胆实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对外开放、体制创新、产业集聚、科技创新、集约用地、城市建设等方面积累了重要经验,发挥了窗口、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已成为开发区经济最有活力、最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热土。随着内地国家级经开区的加快建设,经开区区域布局更加合理,基本覆盖了开发区主要的经济区域。

第“十三”和第“四六”个五年远景规划,必应为建设美丽富庶文明快乐新铁岭。

同时,经开区的内涵不断拓展,经济水平快速提高,产业结构显著优化,职能最大可能地使经济朝着预定目标发展。当然,在一些市场取向型改革的国家中,出于培育市场、扩大市场机制作用范围和力度的考虑,也开始在铁岭经济开发区有所发展了。参与了铁岭新城,开发区,昌图县,开原市,铁岭凡河新区和腰堡新城,以及新台子新城和调兵山市的施工建设,投资环境最优的现代化产业重要集聚区,并取得了很大成绩,也是正在创建中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由国家划定适当的区域,进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兴办一两项产业。同时是给予相应的扶植和优惠待遇,使该区域的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开发区由某一个地方政府规化一个专门的区域,成立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和开发区投资有限公司,投入资金进行开发区的载体建设,开发区历经十几年的发展。中国铁岭成为了适宜人居,适宜创业,适宜休闲度假,尊老爱幼,守孝道的美丽城市。

沈阳-铁岭城际铁路全长59公里,起于沈阳市皇姑区松山路,止于铁岭市凡河新城,是全省“十一五”重点建设工程,也是继沈抚城际铁路建成后,沈阳经济区又一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它是全国最高水平的城铁约60%是高架轨道高架桥平均距离地面8米。沈铁城际铁路由沈阳市和铁岭市共同出资建设,项目总投资114亿元。沈铁城际铁路于2009年7月24日正式开工,沈铁城际铁路全程共设14个站位。起点为沈阳市皇姑区松山路(地铁二号线起始点),终点为铁岭市凡河新城,2015年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新铁岭经济技术开发区沈铁地铁项目,2015年底启动新地铁项标,预计2019年完工,起点是沈阳新台子地铁,终点站是铁岭西站。

如今,仅仅过去3年,5平方公里起步区已基本建成,开工建设总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15平方公里拓展区基础设施也已达“九通一平”;几千户动迁农民早已搬进新居,成为新区第一批市民;市技师学院、市规划局、市商业银行已经进驻新区,市、县两级行政中心也将于近日南迁;地方本科大学、财校、体校、军体校、铁岭县高中,以及东北城温馨港湾,幸福里,铭邦上品,金月蓝湾,浅水湾1号商业街,宇泰·金科府邸都已经建成;大型住宅小区浅水湾一号住宅和紫御豪庭都已封顶,第一条商业街钟山柳岸已经开街,坐落在天水河畔的上海新天地商业街、香港恒基兆业商业步行街,幸福港湾,官台新苑,红石郡,有巢式,金鼎观澜,水木华园,天力城,新宏国际城等住宅小区也已经开工建设;凡河、天水河、如意湖、莲花湖、钻石广场、凤冠山、朱雀岛等景观工程已经完成,一座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中国北方水城,已经矗立在辽北大地上。

铁岭县凡河镇,凡河镇位于辽宁省铁岭市铁岭县。凡河镇镇政府驻阮家洼子,人口5.67万人,面积172.85平方千米,经济开发区[1]辖21个分场:柳条沟、温庄子、何家屯、申家沟、左家沟、桑园岭、秦家岗子、顾官屯、山咀子、殷家屯、周安屯、红旗、帽山、老官台、官粮窖、茨芽屯、茨榆台、房身、山东、八家子。在经济领域建立以102国道为依托的30平方公里工业园区和工业隆起带,以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为龙头的绿色水稻栽培,以新屯奶牛小区为基地的畜牧养殖,以万米路两侧绿色蔬菜为依托的蔬菜保护地生产的四大产业开发,给凡河全镇经济带来腾飞之势。2004年全镇引进大型工业项目6个,到位资金3亿元,初步形成橡胶制品及汽车零部件业、机电业、建筑装饰材料和农产品深加工业等四大支柱产业。全镇69家民营企业年产值达4亿元,现金突破1200万元,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3000人以上,绿色水稻栽培面积达到4万亩,“凡河”牌大米已获国家认证,远销省内外,并出口东南亚。新屯奶牛小区是初具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奶牛小区,在小区的推动下全镇养牛户达到350户,年饲养量达到2500头,以得胜畜禽公司为龙头,肉鸡饲养量达到220万只。以万亩绿色蔬菜开发为基地的蔬菜保护地生产已形成一定规模,4.5万亩蔬菜保护地年产1.2亿公斤,年产值18亿元。

抚今追昔,东北文化“二人转”的发祥地,企业林立,经济发达,百姓富裕,经济和文化在这里交融,到处都绽放着无限的魅力,腰堡位于沈北新区北6公里、铁岭新城南5公里处。哈大高速公路、102国道、京哈铁路、哈大客运专线等高标准公路和铁路并驾齐驱、纵贯南北。城区规划面积10.7平方公里,入住人口10万人,到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0亿元,地区财政总收入2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亿元。

昌图县隶属于辽宁省铁岭市,区域总面积4317平方公里,下辖39个乡镇(场),43个社区,450个行政村,总人口为104万人。其中,所辖镇有26个,分别为八面城镇、昌图镇、老城镇、毛家店镇、宝力镇、亮中桥镇、三江口镇、双庙子镇、泉头镇、金家镇、朝阳镇、头道镇、马仲河镇、此路树镇、老四平镇、大洼镇、傅家镇、四合镇、古榆树镇、七家子镇、前双井子镇、四面城镇、东嘎镇、曲家店镇、通江口镇、大四家子镇;所辖乡有7个,分别为下二台乡、平安堡乡、十八家子乡、长发乡、太平乡、大兴乡、后窑乡;所辖农林场有4个,分别为宝力农场、傅家林场、新乡农场、虻牛马场;所辖农场办事处有2个,分别为两家子农场办事处和三江口农场办事处。

全县地貌由东部低山丘陵向西部辽河平原过渡,土壤类型由东至西分布为暗棕壤、黑土或草甸土、风沙土。根据境内的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和利用方式的不同,大体可划分为四个区。东部低山丘陵区:本区为低山丘陵,海拔在200米以上;春来层峦叠嶂,青翠欲滴,群峰耸峙,林壑幽美;盛产名贵的中草药及山货野果;该区多为棕壤性土壤,适于农果木综合利用,多种经营,全方位发展。中部漫岗平原区:本区地处漫岗平原,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土地利用率高,农业产业发达,是县内重点产粮区之一。西部沿河区:本区分布在辽河、招苏太河冲积平原上,地势平坦,土壤深厚,肥力较高,水利条件较好,适于稻麦生产。西北风沙区:本区因受内蒙风沙影响,多为风沙土壤。土质瘠薄,地力贫瘠,是县内低产区;该区未利用地较多,适宜发展林牧业;在种植业方面适于发展花生、地瓜等经济作物。

昌图县属于中温带亚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明显,雨热同期。春季气温回升较快,多为降水少,春风大,空气干燥;夏季天气多为闷热多雨,最高气温可达36℃;秋季多是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的好天,气温迅速下降;冬季多是天气寒冷,最低气温可达-33℃。昌图县西部是辽河冲积平原,西北为风沙区,河流除辽河外,主要支流有招苏台河、二道河、亮子河等,均属辽河水系。境内有辽河、东辽河、招苏台河、二道河、亮子河、马仲河等流域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大中河流15条,已建成中小水库64座,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总量达6.1亿立方米。

腰堡新城按照“工业化推进城镇化,城镇化服务工业化”的发展思路,高品位开发建设,高标准管理运作,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宜居、宜业的现代化魅力新城迅速崛起。新城建设累计投入资金达19.7亿元,部分路网等基础工程基本完成,沈铁二号公路腰堡段全面竣工,城区建设面积完成1平方公里。建成了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的康兴家园和石山子农民新村,1.3万平方米的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1.2万平方米群众文化活动广场,3.5万平方米综合***中心,10万平方米的康兴佳苑小区;完成中鼎花园项目45万平方米的规划设计,年内将动工建设。

腰堡新城以辽宁专用车和汽车零部件两大产业基地为载体,全力引进大项目、大企业、大集团,不断壮大经济发展实力。2010年新签约项目126个,新开工项目63个,产业集聚初具规模。为保障新城建设顺利有序开展,在原有征地基础上,2010年完成腰堡、沙坨子、友谊三个村征地8000亩;大康屯村整体拆迁856户,置换土地1200亩,征地1.2万亩,整合工业用地达到3.6万亩。随着邮政、移动、网通,商业、工商等银行和服务企业的强势进驻新城,房地产、金融、餐饮娱乐及商贸物流等综合配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新城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

铁岭县腰堡镇是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镇,辽宁省精神文明先进乡镇,多次获得省、市、县级先进党委标兵等荣誉称号。近年来,该镇党委政府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确定了“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城镇化服务工业化”的发展思路,牢牢把握铁岭市建设生态城市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天时,紧紧依托打造中国专用车之都——辽宁专用车生产基地的地利,率领3万腰堡人民开拓进取,真抓实干,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2009年,全镇社会总产值实现104.6亿元,增长67.8%;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2.35亿元,增长0.86%;第二产业总产值98.5亿元,增长69.6%;第三产业总产值3.8亿元,增长99%;地区财政收入实现7180万元,增长50.6%;一般预算收入实现2860万元,增长52.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200元,增长22.7%。

在加快沈阳经济区新城建设中腰堡新城是沈铁城际连接带的重要增长极,腰堡镇将紧紧抓住这一重大战略机遇,按照沈阳经济区的总体规划和统一部署,围绕市、县整体发展战略,以实现沈铁同城化为目标,以产业集群为支撑,以加速城镇化进程为载体,立足于增强区域经济活力和实力,走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力求在工业化、城镇化上实现新突破,是实现新城建设与经济的蓬勃发展的新亮点。

这里地处东经123°34′,北纬40°09′,属北温带半大陆性季风气候。水力资源充沛,境内有辽河、万泉河两大河流和库容量309万立方米的懿路水库一座;电力能源充足,拥有两座大型变电所,送电量可达16万千伏安;通讯网络畅通,拥有6座微波通讯发射塔;矿产储量丰富,有储量5000万立方米闻名遐迩的高级建筑材料“东北红”大理石,储量8000万立方米的石灰石,以及具有一定开采价值的砩石、铅、锌等矿产资源。

全镇辖15个行政村,2个社区,9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3736户,总人口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万人。民族有汉族、满族、回族、朝鲜族、锡伯族、蒙古族。全镇幅员面积114平方公里,耕地5095公顷,林地1780公顷,水域面积440公顷。2010年4月6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沈阳经济区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将新台子镇建设成为沈阳经济区沈铁城际连接带新台子新城。

铁岭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5.2平方公里。新台子新城北距铁岭新城区和东北国际物流城7公里,南与沈阳沈北新区相连接,京哈铁路、102国道、哈大高速公路、和即将开工建设的沈铁轻轨线纵贯境内,乘车去沈阳桃仙国际机场30分钟,去铁岭新城区10分钟,南北交通非常便捷。

新市镇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规划人口6万人,目标建成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社会秩序良好、教育水平较高、居民文化生活丰富,适宜居住与创业的现代化综合型新城。新台子新城北距铁岭新城区和东北国际物流城7公里,南与沈阳沈北新区相连接,京哈铁路、102国道、哈大高速公路、即将开工建设的沈铁轻轨线纵贯境内,距沈阳桃仙国际机场30分钟,距铁岭新城区10分钟,南北交通非常便捷。

区位优势突出。新台子新城区位条件好,幅员面积114平方公里,辖区内有15个行政村、2个社区,总人口5.3万人。近年来,新台子新城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倾力打造“辽北第一镇”,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交通优势明显。新台子新城区位条件好,交通发达,通讯便捷,发展条件优越。位于铁岭的南大门,南依沈阳市区26公里,北靠铁岭市21公里,东连抚顺,西衔铁法。哈大高速公路、102国道、京哈铁路、哈大客运专线等高标准铁路和公路并驾齐驱、纵贯南北。距沈阳国际机场50公里,距鲅鱼圈港190公里,距锦州港250公里,距大连港420公里,出海入关非常便利。

资源优势突出。这里工业基础良好,劳动力廉价,政策优惠,环境优良。乡镇企业规模和效益同步增长,民营骨干企业异军突起。有辽河、万泉河两大河流,水资源丰富。有两座变电所,电力资源充足。设有微波发射塔5座,无线通讯网络畅通,是辽北第一个成为电话镇的乡镇之一。

政策环境良好。近年来,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大背景下,辽宁老工业振兴的步伐加快。在国家、省宏观战略的指引下,新台子新城将建设新城、改造旧城区基础设施作为目前的工作重点,必将获得资金筹措、发展政策等方面的有力支撑。

新台子新城建设进展顺利。目前,新镇政府办公楼、九年一贯制学校已选址完毕,正在进行整体的设计。沈铁2号路(新台子段)施工已全面启动。万泉河桥工程已施工完毕,开春铺设黑色路面即可完工。装备制造学校、农民新村建设已经开始施工,预计2011年内可以完工。镇内各街道已安装路灯,所有陈旧管线进行全面改造。全镇种植各类树木近5万棵,绿化1.5万平方米。09渠铺设排水管线260延长米,平整场地绿化,铺草坪3000平方米。

新台子新城将借助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黄金机遇,依靠新城的区位、产业、资源、政策优势,实现新城建设与经济的蓬勃发展。

调兵山市原名铁法市,是1981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县级市,1982年9月成立市人民政府,1984年10月改为铁岭市铁法区,1986年9月恢复市级建制,2002年9月正式更名为调兵山市。先后获得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国家畅通工程优秀管理城市、辽宁省文明城市建设标兵市、辽宁省园林城市、辽宁省平安市、辽宁省十个最干净城市之一六项殊荣。

全市区域面积26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8.7平方公里,总人口23.9万,其中城市人口17.7万人,中心城区人口14.7万人,共有汉、满、蒙、朝、回等23个民族。下辖3个建制镇,2个街道办事处,34个行政村,24个社区。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查明矿藏10余种。其中,煤炭储量22.59亿吨,占辽宁省总储量的1/3;煤层气储量293.9亿立方米,年抽放量9000万立方米,目前以每年1000万立方米的速度增长;煤矸石4000万吨,是国家规定今后生产建筑材料的主要原料,年排放量500万吨以上;硅灰石储量达1800万吨,目前年开采能力30万吨。

调兵山市属北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日照丰富,春秋风大,寒冷期长。冬季以北风、西北风为主,干燥寒冷;春季多刮南风、西南风,最大风力达7级,干旱少雨;夏季雨水充沛,天气较炎热;秋季雨量减少。降雨量年际变化较大,大部分集中在6—9月份的汛期。年均降雨量为560mm,7月份降水量最多,占全年总降水量的29%。年均气温为6.7度,相对湿度62%。7月份气温为最高月份,平均气温为23.8度;1月份为最冷月份,平均气温为-18.3度。无霜期为155天,初霜9月30日,终霜5月2日。年均日照为2787.6h,年较差为649.1h,生长季节(4—9月份)日照为1511.3h,占全年日照总时数的54.2%。调兵山市大风日较多,6级以上年平均出现67.8次,8级以上年平均出现37.8次,其中以春季西南大风居多。

调兵山市地处辽河流域范围内,境内主要河流有王河和长沟河,均为辽河一级支流,为季节性河流。全市水资源总量为7304万m3,其中地表水资源总量为4484万m3,占水资源总量的61%;地下水资源总量为2820万m3,占水资源总量的39%。人均拥有水资源320m3。(1)地表水利用现状。地表水可利用量为2573万m3,目前已开发利用量为358万m3占可利用量的14%。由于全市三条主要河道均为季节性河流,因而地表水利用难度大,开发潜力很小。(2)地下水利用现状。地下水可利用量为2256万m3。到2004年地下水利用量合计1963万m3,开采利用程度为70%。其中:城市生活用水量为876万m3(城市居民生活用水511万m3、城市功能正常运转用水365万m3);农村生活用水量127.77万m3;工业用水量1125万m3,农业用水量1622万m3。我市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在总体上已近超采,受采煤沉陷影响的20个村屯地下水水位下降幅度较大,最大已达12m,农民现有的提水设备已很难满足饮水要求,必须打深井取水。

境内公路总长度达180.5公里。沈环公路贯穿东西,连接铁岭和法库,矿区内公路通达市内各镇街。其中,省级公路2条,总里程46.6公里;县级公路2条,总里程8公里;乡级公路11条,总里程75.2公里;村级公路8.9公里;专用公路4条,总里程40公里。干线公路好路率达100%,县以上公路好路率100%,全市公路密度为7.52公里/万人,0.686公里/平方公里。

2007年春季以来,调兵山市调兵山街道积极协调争取资金。对3707亩采煤下沉区土地进行复垦,整个复垦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调兵山街道采煤下沉区位于尚三家子村,大部分地段处于晓明矿、大隆矿采区,面积3707亩。该街道结合新农村建设和调兵山市国土资源局进行土地复垦,为老百姓办实事。该项目总投资1025万元,规划设计分三个区进行复垦。通过复垦发展高效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形成集旅游、观光、娱乐、服务开发等为一体的新格局。共修建占地50亩的高标准鱼塘5个:建占地200亩的小型工业园区一处,通过招商引资发展现代工业;建占地100亩的高标准蔬菜大棚20栋,生产绿色无公害蔬菜;建桥梁一座、500型涵管4处;修田间路2400延长米、生产作业路2300米;植树47000株;对复垦土地进行改良,种植高效农作物。同时修建文化广场一个、文化长廊一处、凉亭两处,并通过绿化、美化、亮化、硬化真正成为人们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

开原市位于辽宁省北部,位于铁岭市的东北部,辽河中游东侧。东与西丰县、清原满族自治县相毗连,南与铁岭县交界,西与法库、昌图县接壤,北邻吉林省梨树县。东经123°43′-124°48′,北纬42°6′-42°53′。东西长89.4公里,南北宽86公里,截至2014年,开原市总区域面积3164平方公里。开原地势东高西低,南北多丘陵地带。东南多山,为长白山支脉,属山地丘陵,海拔在200-600米之间。主要山峰有城子山、砬子山等,海拔在800米以上。西部地势低平,为清河、辽河冲积平原一部分,海拔在50-100米之间,土质肥沃,适于机耕和灌溉,中部属于半丘陵半平原地带,全境为六山半水三分田。开原市属北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期长达4个月,最冷月份在1月,平均气温在-14.5℃左右,极度低温为-35℃;夏季炎热,一般可持续3个月,最热月份在7月,平均气温在23℃-24℃左右,极度高温为36.5℃。全年日照时数约为2585小时,以五六月较长,十一、十二月较短。初霜期在9月下旬,4月末为终霜期,无霜期为145—165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为678毫米。春夏多西南风,秋冬多西北风,平均风速每秒4.5米。开原境内大小河流160多个,主要河流有辽河及其支流清河、寇河、柴河、沙河等五大河流。清河水库、南城子水库、关门山水库等大小水库9座,总蓄水量10亿立方米;地下水有三大水系,水质达到国家二级饮用水标准。开原境内有辽河、清河、寇河、柴河、沙河等大小河流166条。

中国“八大经济圈”

针对国内经济圈划分比较盲目随意,综合权衡区域经济发展背景、现状和发展趋势,在“十二五”规划中,中国区域发展的新格局,以城市群为基础应和核心,形成八大经济圈。即: 1.大长三角经济圈;以长三角城市群为核心的大长三角经济圈。包括现在的长三角城市群和江淮城市群。 2.泛渤海经济圈;以京津冀、山东半岛为核心的泛渤海经济圈。过去提出的环渤海经济圈包括辽宁,但根据经济联系,辽宁省和吉林省、黑龙江省以及内蒙东部联系更密切,和山东半岛和京津冀的联系并不密切,因此泛渤海经济圈未包括辽宁。山西省虽划分在中部,但是它和河南、湖北、湖南的联系不如和京津冀更密切。内蒙古中部和京津冀、山东半岛联系很密切,所以泛渤海把山西和内蒙古中部划进来。为了跟环渤海经济圈相区别,所以提出泛渤海经济圈。 3.大珠三角经济圈;以珠三角为核心的大珠三角经济圈。2003年时提出叫泛珠三角经济圈,现在提出“9+2”模式,所以改变为大珠三角经济圈。 4.东北经济圈;以辽中南为核心的东北经济圈。 5.海峡经济圈;以海峡西岸城市群和台北为核心的海峡经济圈。我们要和平统一,所以我们在规划上首先要统一起来,此外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和台湾的经济联系非常密切。所以我们把台湾海峡西岸共同构成海峡经济圈。 6.中部经济圈;以长江中游、中原城、湘中城市群为核心的中部经济圈。中部经济圈不包括安徽,即江淮城市群。 7.西南经济圈;以川渝城市群为核心的西南经济圈。 8.西北经济圈。以关中为核心的西北经济圈。

在中国,大学城建设是20世纪90年代继高校合并、高校扩招之后高教领域的又一大手笔。2000年8月,廊坊东方大学城拉开序幕,其后上海松江、北京昌平等大学城相继拔地而起,仅两年时间,全国规划建设的大学城达50多座,涉及21个省、市。2002年投入325.89亿元,校园建筑总面积达1436.97万平方米,容纳高校134所,在校学生59.7万人。[2]时至今日,大学城建设仍风起云涌,而且争先恐后做"大"文章,且有相当部分占用了耕地。

国内著名大学城案例

【广州大学城】

广州大学城位于广州市番禺区新造镇小谷围岛及其南岸地区,是国家一流的大学园区,华南地区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交流的中心,学、研、产一体化发展的城市新区,面向21世纪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广州国际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生态化和信息化的大学园区。广州大学城规划范围约43.3平方公里,可容纳学生18万-20万人,总人口达35万-40万人(包括村镇人口),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的城市,估计总投资规模将达到200亿-300亿元。首期建设的小谷围岛约17.9平方公里,进驻十所高效,分别是:国立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药学院、广州大学、广州美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其中占地面积最大的是广东工业大学,约2400亩。广州大学城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领先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和广州的文化胜地,广州大学城可以极大地推动广州市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 2004年 9月第一批约 4.5万名大学生已先行进入大学城, 2005年 9月后在校学生人数为 10万, 2007年大学城全部建成后总规划人口预计将达到 35万人,相当于一座中小城市。

【上海松江大学城】

松江大学城位于上海松江新城区西北角,占地约8000亩。松江大学园区2001年启动,2005年基本建成,占地约7236亩。至2005年9月,规划的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华大学、华东政法学院、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和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7所高校都已入驻。学生规模为8万人,现有学生5.2万余人,教职员工约0.7万人。

松江大学城建设是上海创建新型办学模式的一次探索和改革,采用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机制、新模式:区里出土地、银行贷款搞基建、高校以租赁方式进入园区。大学城“先换机制、再进学校”,几所大学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共同构建没有“围墙”的大学园区,形成规划整体化、资源共享化、后勤社会化、管理集中化的园区运作模式,以此提高办学效益,盘活教学资源,促进上海高等教育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满足市民对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

松江大学城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大学园区,这不仅体现在校与校之间没有围墙,只是用绿化带或河流来划分边线,更体现在大学城内各类资源可以共享。

按照大学城设计思想,今后图书馆、体育场和实验室可以互相“联网”使用,对大学城内的师生实现“一卡通”,避免重复投资造成的资源浪费;各校的后勤服务统一达到社会化,共享地带的后勤工作,如员工招聘、店铺招商等,全部由市高校服务中心和市高校后勤发展中心负责,校区绿化、维修工作则通过招标形式由企业承包,把校长从烦琐的后勤事务中解放出来;各校师资可以相互聘用,高素质的教师可以轮流在几所大学执教,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学生可以各取所需,走进任何一所大学的课堂选修课程,所修的学分在各校之间都予以承认。

松江大学城的建设,为入驻大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如外贸学院在市区占地仅73亩,搬进松江大学城后一下子扩展了700亩。

松江大学城实行高度智能化管理,整个大学城内遍布网络接口。如果需要的话,全城学生可以同上一堂课,更可畅游没有边界的“虚拟大学城”。

【重庆市大学城】

重庆市大学城于2003年4月4日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建设。

重庆市大学城位于沙坪坝区西部虎溪镇和陈家桥镇,占地20平方公里。背倚缙云秀峰,远眺歌乐美景,地势平坦,林木葱笼,依山傍水,交通便捷。规划入驻大学6一 10所,教师、学生人数15—20万人。大学城突出以人为本,强调功能分区、资源共享。主要包括城市资源共享区、大学校园区、学生居住区、教师居住区、集中研发孵化区。

重庆市大学城的建设理念是“人民给我一方土,我还人民一座城”。指导思想是“能快则快尽量快,建设一流大学城”,经过2—3年的艰苦奋斗,重庆市大学城将以其生态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郁、科技产业发达、综合配套完善、开放式现代化的风格,成为西部地区的高级人才培训中心、科学研究与创新中心、国际科技教育交流中心。

建设目标及步骤

市委书记黄镇东,市委副书记邢元敏,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奇帆,副市长童小平等市领导多次到重庆市大学城视察,要求把重庆市大学城建设成为西部领先、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学城。目标:打造西部教育高地,建设全国一流大学城。建设进度实施“三步走”:即2005年底有2——3万名大学生入学;2007年功能基本完备;2010年成为全国一流大学城,并具有一定国际影响。

优惠政策

2003年5月31日,重庆市大学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决定,只有进入大学城的学校才能享受以下最优惠的政策,一是市政府决定给予土地优惠,耕地复垦费按高速公路复垦费的标准收取;二是市教委到教育部争取到的教育支持和补贴只能用于进入大学城的高校;三是大学城大规模的基础设施需要大量资金,对入驻的学校可以在招生和收费上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四是市里各大投资集团给大学城最大的资金支持。

高标准规划大学城

按照建设“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重庆市大学城的要求,沙坪坝区于5月8日开展重庆市大学城概念性规划方案网上征集活动。目前,英国、新加坡、香港等7个国际知名设计单位参加概念性规划方案竞标活动。概念性规划的征集评审活动在6月6日结束,有3个体现出构想创新、规划布局合理的方案入围下一轮角逐。目前概念规划及其整合方案已通过专家评审,深度规划正在抓紧完善。

基础设施建设

沙坪坝区人民政府已与重庆市地产集团签订协议,投资60亿元,用于大学城基础设施建设、拆迁安置、百米科技景观大道建设、井口至土主的隧道工程等项目。

今年启动以道路为先导的三条道路建设,6月18日开工建设从赖家桥——虎溪的科技景观大道一期工程,9月份开工建设从虎溪——曾家的大学城内环主干道,10月份开工建设从白市驿——赖家桥的城市二环快速干道。作为重庆市大学城内的景观式交通骨架,科技景观大道规划为城市一级主干道,东起沙区西永镇赖家桥,西至虎溪镇杨家沟,全长9.48公里,宽100米,是目前我市最宽的大道。道路由绿化带、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和中央绿化分隔带组成。

2006年2月10日,大学城隧道通车后,水、电、气、讯等基础建设也在加紧进行。

西部新城建设

沙坪坝区西部与壁山、北碚相邻,方圆近220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辖西永、土主、陈家桥、虎溪、曾家、青木关、凤凰、回龙坝八个镇,近18万人口,沙坪坝区紧紧抓住重庆市大学城建设的机遇,开发西部新城。随着渝遂高速公路梨树湾隧道和重庆市二环路的建设,规划了占地面积80—100平方公里的西部新城,形成五大功能分区,即:20平方公里的重庆市大学城;10平方公里的第三产业服务中心和中央商务区;为大学城配套的14平方公里的西永科技产业园;15平方公里的土主现代物流园(含西南铁路编组站、重庆铁路集装箱网络节点站和与之配套的仓储区、加工业区);10平方公里的旅游观光区(含人工湖、高尔夫球场、童话世界主题公园和白鹭保护区)。在不远的将来,西部新城将建设成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现代化科教新城,成为我市主城拓展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厦门集美大学城】

厦门集美大学城至杏滨路,东至天马山、高速路连接线,北至厦漳泉高速路,南至集美、杏林海堤,西、东分别连接杏林和集美城市组团,规划总用地面积达31.32平方公里,将布置近10所高校,人口总规模预计将达20余万人。目前已有厦门大学、厦门理工学院、武汉理工学院、华侨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厦门信息学院、厦门职工技术学院等高校,以及中科院与厦门市政府联合创办的城市环境研究所率先进驻。集美大学城传承了集美学村的文教精神,使集美教育更增加了现代化的高校人文配套。据消息,厦门职业中心校还有厦门华厦学院也将于2008年下半年搬迁至集美校区,另厦门还有岛内厦大文教区、五缘湾文教区、岛外翔安大学城等多个高校汇集区。

【甘肃榆中大学城】

兰州榆中大学城是封闭的,目前只有兰大和西北民大两所学校,而且还以高墙相隔,各种设施建设更是各办各的事、各开各的灶,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

兰州大学城的建设力量是分散的,资金投入渠道太少,规划上也缺乏整体和长远的眼光。

【昆明市呈贡县大学城】

昆明市呈贡大学城在2004开始动工,大学城里昆明市市区接近20公里,目前已有近十所高校入住大学城。最早入住大学城的是云南师范大学,云师大是在2007年开始入住大学城的,在其后的一年里,有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中医学院等高校入住。其中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紧紧相连,颇有大学城的味道。在不久的将来,云南各主要高校都将入住大学城。

【廊坊东方大学城】

教学楼

东方大学城到目前为止已建成教学楼43栋。分别坐落于教学东区、教学西区、教学北区,我院体育系位于教学东区,楼内均配有标准小教室、合班教室、阶梯教室等。

学生公寓

学生公寓共由四个部分组成,东区学生公寓,西区公寓,生活区学生公寓和北寓,共有67栋。我院体育系位于东区,东区学生公寓在东方大学城凯旋门图书馆及文化宫东侧,共有学生公寓4栋,每栋5层,每间可居住学生6人。每人配有一张床,一套学习用桌椅,一个衣柜,一人书架。

体育中心

体育中心内设有网球馆、游泳馆、综合馆和20片室外网球场地。网球馆内设有6片国际标准网球场地。游泳馆内有深水,浅水两个池,可供学校一年四季使用。综合馆拥有近2000平方米的木质场地,内设乒乓球、排球、羽毛球、篮球、台球等项目。

体育场

中心体育场位于教学北区,带有6000人左右的看台,场内拥有标准草皮足球场一块,标准塑胶跑道。此外,大学城内还有六块400米跑道的标准体育场。在大学城内有多块篮球场地,排球场地,羽毛球场地,并配有供学校上体育课和学生课外锻炼的体育设施:单杠、双杠、沙坑、铅球投掷区。

旱冰场

大学生广场西北侧和文化宫内有室内外冰场各一块,可供学生体育锻炼使用。

图书馆

大学城图书馆位于东方大学城内凯旋门东侧,建筑面积20000,是一座现代化的图书馆。可容纳3000人同时看书,学习。这座图书馆主要以电子图书为主,并和国家数字图书馆合作,阅览者可以能过宽带网直接使用国家数学图书馆的资源。目前,馆内还配备了印刷版的大型工具书,外文图书等十几万册专业工具书。馆内还为各院校提供有专业图书馆用房,由学校和图书馆共同管理,主要供本校学生使用。也可供外校学生查阅。

大礼堂

大礼堂位于凯旋门西侧,大礼堂总建筑面积为6006平方米。礼堂内功能,设备齐全,舞台使用面积为340平方米。舞台上有幕布14道,并设有宽银幕,可放映宽银幕和投影电影,舞台灯光音响齐全,杜比环立体音响,效果良好,大礼堂是放映,会议,讲座,各种大小型文艺演出的绝好场地,礼堂分上,下两层,可同时容纳1300观众,礼堂后设有男,女大型化妆间,大礼堂为入驻学校的文化娱乐,学术交流,开学典礼等活动提供了极好场地。

教育发展大厦

大学城一期工程建有一座12层弧型金黄色大厦---教育发展大厦,大厦建筑面积53000平方米。大厦装修典雅、豪华,一楼分布有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廊坊市商业银行专设在东方大学城的分理处,第11层正中是面积为600平方米的多功能厅,可容纳350人左右。是举行学术交流,报告会等活动的优选场地。第11层两侧是东方大学城开发有限公司办公用房。大厦2—10中有豪华、宽阔、舒适的写字楼套房,可供入驻大学城的学校,公司租用或购买。

文化宫

文化宫建筑面积19400平方米,一楼大厅为旱冰场,二楼设有健身房,拳击房,是入驻大学城各校学生休闲,娱乐的室内场所之一。

大学生广场

大学生广场位于大礼堂对,占地300亩,环境优雅,并有数百只广场鸽。对面是礼堂前广场,可容纳近万人,各学校的校旗都挂在礼堂前广场上。

大学生演艺广场

大学生演艺广场位于教学北区,酷似罗马剧场,可容纳一万多人,中间为升降舞台,适合举办大型的学术报告,演出活动等。

其他生活设施介绍

全城一卡通

东方大学城内现有十座食堂,每个食堂可容纳学生5000—6000人就餐,各食堂均可刷卡就餐,学生只需办理一张磁卡,便可在所有食堂就餐。食堂内既有普通餐厅,也有具备各地风味小吃的大排挡

存取方便的银行

现在大学城内有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廊坊市商业银行开设了支行,办理存款业务、代理收费等业务。

有力的通讯保障

大学城内有多家通讯公司,中国网通、中国铁通、中国移动、中国连通在大学城设有分部。IP、IC电话到处可见,每个学生宿舍内都安装了201电话。同时,所有教学楼、学生公寓、教师公寓各房间内都有宽带网络接口,开通后即可使用。

医务部、门诊部

为保障大学城内师生的健康,东方大学城委托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心医院在城内组建了社区医疗服务部门,提供一般疾病诊治,急重病的转诊,健康检查等服务。中国石油中心医院是国家三级甲等医院,全国百佳医院,天津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技术精湛,设备先进。城内还有开发区卫生部门的门诊部,并配有新护车一辆。

商业网点

大学城内现有华联商厦、大学生商场、东方商厦等超市,经营文化用品,体育器材、音像制品、办公用品等,师生所需的各种用品,不出大学城均能买到。

食街

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60多家特色小吃,多种风味。

邮政

为方便大学城的师生员工收寄信函,订阅报刊,市邮政局在大学城开设了邮政分局。

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东方大学城内的文体活动也是丰富多彩的,如由学生参与的”摄影大赛”,”集体舞会”,”大学生运动会”,春季的”万人植树”,九、十月间的”军训汇演”,十一月份的”交通安全宣传月”,”万人长跑”,各种文艺晚会演出更是层出不穷。

内容丰富的学术报告

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碰撞出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在大学城内各院校的学术活动以及校际间的学术交流往来频繁,特别值得提出的是由东方大学城管理委员会主办的”东方讲堂”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该讲堂主要聘请各方面的专家和知名人士向大家介绍所在行业的发展情况,通过讲座以达到启发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和崇高的追求。自该活动开展以来,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同和支持。

东方大学城浓厚学术氛围的逐渐形成,为城内广大师生的学习,科研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促进作用。

【沈北大学城】

在众多新区中,沈北大学城,这个依托沈北新区道义开发区的“北金廊”龙头板块,以与市中心"亲密接触"的近距离而脱颖而出,迅速地拉升了区域的城市价值;生态沈北的规划倾斜,让沈北大学城尽享城市便利的同时,又披上绿色生态花园新城的桂冠,人居价值加速攀升;承接皇姑区的历史文脉,知名学府云集大学城,人文底蕴与科技创新,让区域发展马力十足;现代服务业的最新规划,更是从产业创新的角度托起道义大商圈,为区域经济发展持续注入无限活力。

以市政府为目标点,25分钟,就可以从道义沈北大学城开车到达。目前,地铁二号线规划也已从最北的松山路站向北延长近10公里,直达道义开发区。将来还有可能在其间再增加一个站点,使各站间距离为1.5公里左右。届时,从沈北大学城乘坐地铁到达市中心不过10分钟。

在市区内繁华所在,分别有从北站始发的236路公交车,从沈阳站始发的255路公交车、从铁西方向发车的141路公交车、从五爱市场方向发车的326、338公交车等,均直达道义开发区。

过去,提起沈北大学城,人们可能会联想到郊区。但是一系列数字摆在眼前,足以打破人们心中对道义的心理距离坚冰——如此近距离地触摸城市中心“脉动”的区位,是沈北其他板块远远无法比拟的。作为沈北新区距离市中心最近的板块,沈北大学城位于沈阳城区北部、沈阳三环高速公路出入口处,并处在城市金廊便捷交通的北部延伸带,不仅极大地方便了居民出行,为他们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成本,更将大学城的经济产业命脉与这座城市繁荣崛起的经济实体紧密地扣覆在一起。

古往今来,扼守城市门户并连通外部重地的位置皆至关重要。而沈北大学城所在的道义城市板块,正是衔接沈阳中心城区与康平、法库、铁岭等辽宁北部地区及城市,进而是长春、哈尔滨等东北其他城市的重要关节点。

道义开发区将以辽宁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和北方软件学院及专业院校为依托,加大三维动画、软件测试及软件代码编写等软件人才培养机构的引进,将沈北大学城建设成为东北地区技术和职业培训课件重要的生产基地;并鼓励国内外知名培训机构和有条件的社会培训机构开展服务外包培训,构筑服务外包人才高地;另外,还将逐步引进20家有影响的文化娱乐项目,建设辽宁有影响力的科教、文化教育带,成为东北地区的教育文化高地。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