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重庆工业化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金昌快速工业提升门公司

金昌快速工业提升门公司

来源:行业新闻 / 时间: 2025-05-05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金昌快速工业提升门公司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金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经济发展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金昌工业经济经过20余年的发展,工业呈现出以有色金属材料、化工、能源、建材、农产品加工业为主体架构的结构体系。目前,全市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9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22户,股份制企业24户,其它企业13户;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企业9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总量约占全市工业企业的95%。其中有色金属材料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完成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0%;能源工业的比重也超过了10%;化工、建材、轻纺3个行业的比重均不足5%,合计占7%;其它行业占3%。

“十五”期间,我市不断深化对基本市情认识,着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大力发展有色金属、无机化工、能源三大支柱产业,积极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配套发展建筑材料、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增长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

(一)工业加速发展,效益显著改善。2005年全市工业完成增加值84.13亿元,是九五末的3.87倍。主要产品产量均有大幅度增长,镍产量8.28万吨,较九五末增长93%;铜15.63万吨,增长6.8倍;生铁25.39万吨,增长78.42%;硫酸57.14万吨,增长1.37倍;纯碱18.01万吨,增长28.92%;水泥产量83.98万吨,增长1.04倍;发电量20.48亿千瓦时,增长6.61%。

金川集团公司已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大型有色企业集团,镍都实业公司、金化集团、甘肃电投永昌发电公司、河西堡铁厂和金昌水泥集团步入2004年度甘肃工业100强行列。我市启动了金昌(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建设,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迈出了可喜的一步。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达到241亿元,利税38.8亿元,分别是“九五”末的4.14倍和5.85倍;增加值达到82.83亿元,是“九五”末的3.9倍,占GDP的比重由“九五”末的52.2%提高到71.4%;地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4.24亿元,增长16.65%。“十五”期间,金昌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8%,比“九五”时期提高11.5个百分点。新材料工业完成产值36亿元、增加值10.8亿元,分别增长24%和24.1%。

(二)高度重视项目建设,集约化水平和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十五”期间,工业更新改造投资达到62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0%,一批重点工业项目相继建成,主要工业产品规模大幅增长,行业支柱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有了显著增强。目前,全市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户,比2000年增加了10户;资产合计218.33亿元,比2000年增长1倍;2005年底,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0户,比2000年增加4户。尤其是金川集团公司有色金属产量突破了20万吨,资产和营业收入提前两年实现了“双百亿”目标,为全市经济社会的稳定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项目建设中,我市注重对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的引进,进一步提高了传统工业的生产力水平,特别是下大气力发展以新材料为主的接续产业,不断加强院地院企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启动了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建设,有近40个涉及新材料领域的项目相继落户我市,提升了科技含量,优化了工业结构。

(三)发挥比较优势,产业关联度有了增强。“十五”期间,工业经济发展较好地发挥了特色资源这一比较优势,工业项目建设中注重有色主导产业的带动能力,注重对有色初级产品及有色生产系统伴生的化工原料、特色农产品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了有色冶炼工业与新材料工业、有色冶炼工业与化工、有色冶炼工业与建材工业、有色冶炼工业与能源工业、能源工业与建材工业以及农产品基地与农产品加工业等互为依托、互为促进的产业关联关系,初步形成了资源相互补充、相互利用的产业链条,具备了工业内部的循环经济雏形。同时,在对这些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很好地将其与西部地区特有的劳动力资源优势结合,使我市的有色深加工工业和特色农成品加工业初步显现出了竞争优势。尤其是对有色矿产资源的利用实施资源控制战略,注重对资源尤其是镍资源的保护性开采和利用,强化深部及周边找矿工作,加大海外资源及二次资源利用比例,在壮大有色工业的同时,围绕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推进了工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四)加大改革力度,体制机制不断转变。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向更加明确了,改革改制进入了按照明确的目标和日程稳步推进的新阶段。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国有企业改革有了重要突破:通过进行辅业分离改制,行业重点企业的主业更加集中和突出;通过实施政策性破产,优化了整个区域的资本结构,有效解决了企业的历史包袱,维护了社会和企业的稳定;一批结构不合理的企业,通过破产退出了市场;一批体制上不适应的企业,通过改制退出了国有经济序列,盘活了资产。基本实现了企业整体改制到位、国有资本退出到位,职工身份置换到位,债权债务处置到位。同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也正在进行,一个管人、管事和管资产相结合,权利、职责和义务相统一的专司机构开始运行,国有资产在“有进有退”和战略性重组中走向目标单一。改革改制增强和释放了企业发展的活力,这将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增长。

开发小区初具规模。建成了一批在国内和西北地区具有竞争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骨干企业,初步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工业群体。以金川铜管厂、金川铜材厂、金川有色合金厂、金川特钢厂、金川粉末冶金厂为代表的冶金工业成为开发区支柱产业的龙头。以金川硫酸铜厂、硫酸镍厂、硫磺厂、草酸厂、双钠厂、氯碱厂、化工试剂厂为代表的化工企业,成为化工产业主体。以金川特种焊条厂、金川电控设备厂、金川磁钢厂、金川特种铸造厂、金川电线电缆厂为主的机电工业形成了机电行业的主体。以金川混凝土制品厂、金川水泥厂、八建建材厂等为主体的建材企业成为建材行业的龙头。以金昌制药厂、金昌保健食品厂等为主的医药食品工业形成了医药食品行业的主体。目前,已有产品品种350多种,数千个规格型号,许多企业及其产品在国际国内具领先水平。

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兴起,在省计委、省科委的主持下,制定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了以资源为基础,努力实现高新技术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的指导思想和点线面结合的发展模式。目前高新区已经省科委设定的企业11家,还有若干家在近期内陆续上报。11家企业为金川铜管厂、金川特种焊条厂、金川粉末冶金厂、金川特种合金厂、金川特种铸造厂、贵金属加工厂、化工试制厂、铝镍合金厂。金昌制药厂等,项目总投资2.7亿元,形成生产能力4.5亿元,1998年实现工业产值为3.4亿元,共有职工4600人,其中科技人员1260人。

开发区有20多个项目列为省级国家级火炬计划,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17项,如镍氢电池、镍储氢材料及纯镍纤维、镍扣、氢氧化亚镍、纯镍丝、超细硫磺粉、镍基合金焊条、钴粉、硒粉、氯化亚铜、交流消声降温节电器、红芪口服液等一大批科研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不仅填补了我省和国家的空白,更形成了一定生产规模,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如化工试剂厂是国家定点镍钴盐试剂企业,贵金属加工厂是我国最大的贵金属加工企业,粉末冶金厂的镍粉、青铜粉,在产量、销量都居全国第一,高品质硫酸镍、镍铝合金被评为省部优产品,各种特种焊条、焊丝、冰箱空调用冷凝管、毛细管在西北占有绝对优势,部分产品并出口国外,体现了金川资源转化为产品后的巨大潜力,也体现了金昌高新区的实力及发展前景。

招商引资初显成效。近几年开发区始终把招商引资作重中之重,采取多种形成狠抓落实。是一成立专门的招商引资机构,选派得力人员从事此项工作;二是组织力量,积极参与国内外举行的一些大型经贸洽谈会,广泛地接触国内外客商建立经济联系。特别是近几年我们先后参加了西安中西部投资贸易洽谈会、烟台亚太经合组织国际贸易洽谈会、北京高科技周展览和兰交会,并在当地新闻煤介进行宣传,召开招商项目发布会;三是以上海、山东、浙江、江苏、福建等地为招商重点区域,经常性地派员上门招商,与一些大企业集团、私营企业、港台地区客商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四是强化服务功能,不断改善投资软环境,管委会设立了投资服务中心,为投资者提供项目建设全程服务;五是推出的招商项目注重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企业资产重组和产权产易。通过努力开发区吸引市外投资建成项目39个,总投资6400万元,引进外资3500万元,建成独资、合资项目16个。

近年来,园区以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总体要求,秉承“高位谋划、后发赶超、快速崛起”的建设理念,全力打造现代工业新城。园区概况

1、“一园两区”初具规模。中工招商网是国内专业的厂房租售信息服务平台,覆盖东莞等一线生产发达城市,每天更新数万条厂房信息,每天数十万企业客户访问查询厂房租售信息。工业园区2005年8月正式组建,实施“一园两区”发展战略,规划总面积12.41平方公里。其中红仑新型产业区定位为医疗器械、机械制造及产品配套服务、精细绿色食品产业,规划面积10.41平方公里;东郊皮革产业区定位为制革及皮革深加工产业,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到2009年9月,园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亿元,开发面积3.5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园区建设的基本框架,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2、支柱产业蓄势待发。一是医疗器械产业优势明显。湖南埃普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血管吻合器(夹)、介入器材、医用高分子材料及制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项目总投资1.5亿元,分三期建成。2007年4月开始一期土建工程建设,2008年4月竣工,完成生产设备调试进入试产阶段。通过和美国强生公司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形成了成熟的产品技术储备和强大的营销网络,具备了代表亚洲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正式投产后,将形成电生理电级导管、可控射频消融电级导管、封堵器、球囊导管、球囊支架、远端保护器、房间隔穿刺系统和带止血阀导管鞘等产品10万套(件)的生产能力,年销售收入8000万元,上交税金1200万元,创利1500万元以上,五年之内将成为亚洲最大的环保型介入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二是皮革加工产业独具特色。皮革是湘乡精心培育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由原来单一的制革发展到以猪、牛皮制革为主、皮革制品、化工、机械等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的完整产业链,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布局。皮革产业区入园制革企业8家,明胶企业2家,相关企业2家,形成了年加工猪皮1050万张以上,年产明胶2000吨,年创产值11亿元以上,上交税金4500万元以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就业3000人以上的规模,成为了目前中南地区最大的猪皮制革基地。三是机械制造及配套产业错位发展。以炳焕建机、三联环保、捷骏眼镜、卓力电源等项目为代表的机械制造企业,充分利用我市传统工业的技术、人才等资源优势,形成单个产品集成度较高的机械制造小区,成为湘潭市机械制造产业群大型企业的合作伙伴。四是绿色农产品产业前景喜人。华龙米业米胚油、大米蛋白生产线和香雪园、鸿兴食品、农之源等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建成投产,有力地带动了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形成了发展前景看好的精细绿色食品产业。

3、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按照“拉开框架,道路先行”的建设思路,完成了湘乡大道、红仑大道一期工程、引凤路一、二期工程、创业路二期等主干道建设,硬化路面8.3公里。22万伏变电站开始筹建,供水、通讯、排水、绿化亮化等设施同步建设。11万伏城东专用变电站建成交付使用,日处理污水1.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2006年4月建成运行。今年,园区以“四路三区一系统一规划”建设为重心,超常规、快速度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承载能力。完成皮革产业区定托至怀其道路工程建设;振湘路一期300米和二期500米正在紧张建设;综合服务楼主体工程已完成勘测、设计、预算编制,正在组织征地拆迁;标准厂房15000平方米已完成征地拆迁、勘测、建筑设计、预算编制,正在进行土地平整;安置区第二期已完成场地平整、支路路基建设、排水工程,目前正在进行层面建设;红仑大道三期1300米已完成勘测、设计,正在进行预算编制,即将组织工程招投标,正在进行征地拆迁工作。通过加强园区道路管网、通信网络、污水处理等基础配套建设,抓好标准厂房建设,确保水、电、气等生产要素供应,提高园区吸纳功能和承载能力,使园区成为推动产业聚集、产业升级的基地。

4、入园企业活力彰显。到目前止,入园企业47家,其中正式投产企业34家,试产企业6家,在建企业7家。一是优势企业引领科技创新。积极引导和扶持园区企业和国内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进行技术对接和创新。成功实现了埃普特与美国强生公司、华龙米业与江南大学、香雪园与盼盼集团、鸿兴食品与香港冷其、农之源与重庆邦恩的技术对接和合作,入园企业生产技术和工艺提升到了同行先进水平。二是投产企业产销两旺。金子箱包制品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日本索尼、佳能等公司所配套使用的箱包、背带等外包装250个品种,产品全部销往国际市场。炳焕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主动融入湖南工程机械产业群,生产SS100/100单柱双笼货用施工升降机,SS150型门式货用施工升降机系列产品,打入国内10多个省市,并参与国际竞争。磐峰水泥日产水泥1000吨,产销两旺。三联环保专业生产除尘设备,产品销往湘钢、涟钢、新钢、南钢以及金昌铁业、马坑铁业、中石化等单位。湖南亚帝总投资1亿元,占地30亩,今年4月正式试产,可实现年产值8000万元,税收2000万元以上。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湖南省怀其皮革集团拥有现代化生产车间7栋,标准厂房5万多平方米,机械设备近300台,形成了年加工猪皮450万张的规模。2008年实现产值2.78亿元,上交税金720万元,今年上半年订单充足,日加工猪皮3000张以上。三是在建企业来势看好。农之源、红球防水、深思电工等入园企业正在紧张建设之中,东方冶金、鼎好塑材等项目基本完成厂房建设,进入设备安装阶段,年内均可建成投产。山东拜尔、雅泰莱、金农饲料、香雪园等多家企业也加大投入续建。

5、招商引资成效明显。通过成功举办2007湘乡首届皮革节暨经贸洽谈会、2008年皮革产业高峰论坛和2008中国制革年会暨环保研讨会,不仅大大提升了园区企业的影响,加强了行业的交流合作,还有力地推进了招商引资工作。先后成功引进了捷骏眼镜、山东拜尔、浙江金桥等项目,开始了与“长三角”、“珠三角”等产业转移重点区域的主动承接。由浙江萧山金桥混凝土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在我市新建的年产80万立方商品混凝土生产基地实现了该行业在我市的突破。今年1—9月,园区通过参加了湘潭籍人士新春联谊会和中国上海首届区域间中小企业推介及产业转移承接大会,广泛捕捉信息,走访台商会,成功签约红球防水、汇景选矿、雅德利建材制品、现代物流园、汽车配件内饰产品、冶金材料、红茶精加工、低微碳锰铁、双鹤药业配套、瑞克橡胶、强联铁路配件11个项目,合同引进资金4.28亿元。8月20日,园区与南车集团湖南强联铁路机械有限公司达成入园投资协议,在工业园投资1.2亿元占地150亩,建设轨道交通产业园区,发展城轨车辆、交传电力机车、电机和变压器等轨道交通配件的制造与销售,拟定10月份动工建设。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有力拉动湘乡机械加工、电子电器等配套产业发展,为加速推进湘乡新型工业化、建设工业强市进一步夯实平台,壮大基础。红球防水、深思电工、农之源、雅得利、电镀中心等5家新入园企业已全面开工建设。

6、园区效益快速提升。2007年,园区实现产值8.1亿元,销售收入8亿元,工业增加值2.29亿元,财政总收入2080万元。2008年,园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3.5亿元,同比增长154%;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3.5亿元,同比增长154%;实现财税总收入5056万元,同比增长192%,其中工业企业实缴税金3530万元,同比增长10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168万元,同比增长46%。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