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大型工业提升门
大家好,关于茂名大型工业提升门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茂名的茂南区是一个怎样的地方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茂名市茂南区茂南区位于广东省西南部。总面积507平方千米。总人口74万人(2003年)。区人民政府驻站前街道。邮编:525011。茂南区辖7个街道、8个镇:红旗街道、河西街道、河东街道、露天矿街道、新华街道、官渡街道、站前街道、金塘镇、公馆镇、新坡镇、镇盛镇、鳌头镇、袂花镇、高山镇、山阁镇。
茂南区位于广东省西南部。总面积507平方千米。总人口74万人(2003年)。区人民政府驻站前街道。邮编:525011。代码:440902。区号:0668。拼音:Maonan Qu。
基本概况
茂南区位于广东省西南部的粤西地区,隶属于茂名市。茂南区位于茂名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茂名市党政机关所在地,下辖街道办事处、8个工业卫星镇和1个开发试验区,茂名市1985年由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后,其原管辖地区由国务院批准设立茂南区,作为茂名市市辖区。茂南区现管辖8个镇、1个开发试验区和7个街道办事处,分别是金塘镇、公馆镇、镇盛镇、鳌头镇、袂花镇、高山镇、新坡镇、山阁镇、茂南城郊经济开发试验区、河东街道办事处、河西街道办事处、红旗街道办事处、新华街道办事处、露天矿街道办事处、官渡街道办事处、站前街道办事处;共辖133个村委会和85个居委会。总面积487平方公里,人口70多万,常住人口7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9万,非农业人口32万,流动人口约12万人。茂南区交通发达,高等级公路纵横交错,铁路与广九、京广、黎湛铁路相连成网,有茂名、茂名东两个铁路客货运站,距我国对外开放一类口岸,拥有多个万吨级成品油和杂货、集装箱码头及全国最大的25万吨单点系泊原油接卸系统——水东港仅20公里(该港距香港仅170海里)。茂南区是中国南方的炼油基地,被誉为南方油城。是粤西最大的石油和乙烯后续产品、家具、饲料生产加工基地和全国最大的高岭土精选加工基地及造纸涂料的主要供应基地。具有以服装布匹、汽车、贸易、工业农产品综合批发和金融、房地产、饮食、信息、旅游为主的发达的第三产业;以水果、蔬菜、三鸟、瘦肉型生猪、淡水养殖为主的“三高”农业商品基地也颇具市场知名度和竞选力。
经济概况
茂南区位于茂名市南部,是茂名市党政机关所在地,是茂名市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茂南是“南方油城”的所在地,资源丰富。全区完成生产总值44.1亿元,新上项目130个,投资额8.15亿元;完成一般预算收入13975万元,实现税收总收入23767万元。该区主要以石化工业为主适应省市工业重型化、高级化发展趋势,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支柱产业为龙头,以新上项目为推动,做大做强工业。全区超亿元企业达5家。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13.9亿元。全年新上工业项目78个,投资总额6.2亿元,占全区新增投资总量75.4%。实现工业总产值47.4亿元,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45.8%。全区个体私营企业7165家,吸纳就业人员4.1万人。民营企业新增投资7.3亿元,创造增加值30.9亿元。民营企业实现税金1.7亿元,占全区税收总量71.5%。全区种植速生丰产林2万亩,建成全雄性奥尼鱼繁殖功能区亲本鱼塘500亩,繁殖罗非鱼苗4.6亿尾,产销量超过全省总量1/3;实现农业总产值15.5亿元。认真落实减轻农民负担各项政策,全区农民人均年负担减至5.2元,减负率达96.8%。农村饮水工程扩网36公里,解决了7.3万人饮水难问题。各项改革实现新突破,市场机制进一步完善。积极推进国有粮食企业、供销系统改革;采取破产、股份合作、收购、改造等形式盘活了一批老企业,对粤鑫铝塑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等12家公有制企业实施破产;对茂名市虹海酒精有限公司实施变更注册,组建了茂名市绿色能源发电厂;广东甘泉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对茂南工贸有限公司进行整体收购,投资4500万元打造粤西矿泉水新品牌。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规划管理取得新成绩。积极协助市做好“城中村”改造。完善了高山、新坡、袂花、镇盛、鳌头、山阁等六个镇的村庄规划。全年改(扩)建二级公路14.3公里,新建硬底化镇通村公路77.1公里,新建桥梁8座。投入资金2600万元,平整公馆工业项目用地55万平方米,修建道路5.5公里、排水排污管道3公里,建成了日供水能力5000吨的自来水厂和3.5万伏双回路供电专线,新工业项目用地初具规模。茂南工业园区基础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茂南大道整体工程已进入收尾阶段,将于今年上半年建成通车。民心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以实施“十项民心工程”为突破口,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对全区10707户泥砖房实施改造,已投入资金1.76亿元,组织施工建设6976户,其中竣工5566户,在建1410户,完成改造任务的65.1%。认真抓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全年新增就业岗位8000个,组织劳力输出6.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扩大低保保障面,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全面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千方百计拓宽增收渠道,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全年实现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6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06元。科教文持续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全年投入资金3250万元进行学校“改危”、“改薄”,拆除危房3.7万平方米,新建或续建教学(宿舍)楼5.1万平方米,教育环境不断改善;全区有30项科技项目列入国家、省或市科技项目计划,新增省级民营科技企业2家。加快农村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点建设改造,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35%。大力抓好计划生育工作,计划生育率达88.47%,出生率控制在10.9‰以内。加大殡葬管理力度,遗体火化率达98.5%。
行政区划
茂南区辖7个街道、8个镇:红旗街道、河西街道、河东街道、露天矿街道、新华街道、官渡街道、站前街道、金塘镇、公馆镇、新坡镇、镇盛镇、鳌头镇、袂花镇、高山镇、山阁镇。
历史沿革
茂名市秦属南海郡地。汉属全浦高凉县。三国至晋朝,先属高兴郡,后属高凉郡。南朝属高凉郡。梁大通二年(公元528年)在高凉郡治兼置高州。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于高州境内另置茂名县,属高凉郡。此乃茂建制之始。唐贞观八年(公元643年)茂名县为潘州治。从此,茂名属潘州三百余年。唐大历十一年(公元776年)高州移治电白县(今高州县长坡镇旧城村)。宋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废潘州,茂名县属高州,州治仍为电白县。元大德八年(1304年)高州移治茂名县(今高州镇),辖茂名、信宜、电白三县。民国二年(1913年)撤销高州府后,信宜、高州、电白、化县(原化州县)先后同属高雷道、高州善后处、南路行政公暑、第七行政专员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年后,先属广东省南路行署,后属高雷专区。1953年属粤西行署。1957年后属湛江专区(地区)。1958年划出原茂名县南部火箭和卫星二公社筹建茂名市,1957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建市(广东省辖市)。原茂名县改为高州县,1959年,为开采油母页岩炼制石油,从茂名县南部划出8个乡设茂名市,将茂名县改称高州县。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1985年,设茂南区(管辖原茂名市所辖的地方)。 2000年,茂南区辖7个街道、8个镇。总人口人,各乡镇人口: 644301红旗街道 26089河西街道 19406河东街道 62679露天矿街道 15634新华街道 10815官渡街道 99554站前街道 30061金塘镇 57424公馆镇 57543新坡镇 33586镇盛镇 49420鳌头镇 71818袂花镇 41160高山镇 22720山阁镇 30378茂南开发区虚拟街道 16014(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2年,茂南区辖7个街道(红旗、河西、河东、新华、官渡、站前、露天矿)、8个镇(山阁、高山、袂花、新坡、鳌头、镇盛、公馆、金塘)。截至2005年12月31日,茂南区辖7个街道(红旗、河西、河东、新华、官渡、站前、露天矿)、8个镇(金塘、山阁、高山、袂花、新坡、鳌头、镇盛、公馆)。
自然地理
茂南区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为低丘台地,东南是平原。茂南区的地貌属于台地平原,地势平缓,台地和平原共482.3平方公里,点总面积的99.02%。早古生代(距今400百万年前)时,茂南属华南边缘海槽的一部分,沉积形成了巨厚的泥砂质复理式地层。早古生代末期地壳强烈运动,全区岩层发生褶皱并隆起成山,奠定了今日茂南地貌的基础。雄踞茂南东北、海拔高达941米的浮山岭就是在那时形成的。晚古生代开始延至中生代中期(130百万--400百万年前),茂南一直是“华夏古陆”的组成部分。经过漫长的风化剥蚀时期之后,古老的茂南山地已被逐渐夷平。中生代晚期(70百万--130百万年前)早世,茂南—吴川地区受断裂作用,地壳下陷,成为山间盆地。源自周围山区的山洪和河水携带来大量的砂石,堆积在低洼之处。晚世,茂南西部的地裂进一步发展,大量岩浆自地壳内部猛烈喷发出来,形成公馆至锡塘间的一系列火山地貌。新生代早第三纪(26百万--65百万年前),茂南地壳趋于稳定下降。早期河流发育,但由于气候干燥,植物稀少,沉积物都是红色的。这些红色岩层后来构成分布于如茂南南部如铜鼓岭、双山、官渡、文冲口等处高地。新生代早第三纪(始新世至渐新世)开始,茂南北部积成为湖沼。当时气候温暖潮湿,植物和水生物动物繁衍,生成丰富的油页岩和煤等有机矿产。到晚第三纪(2百万--26百万年前)晚期,湖水消退,在金塘至山阁一带形成河流冲积平原。第四纪(2百万年前至今)以来,地壳以上升为主,风化剥蚀作用活跃,茂南与周围地区的地势差异逐渐减小。现在,茂名盆地的地貌轮廓已不明显。茂南现代地貌主要属冲积平原与低平台地,其中尚散布有个别残丘。在地势相对高差上,80%的地区在6米以内,最高海拔也仅为152米(锡塘岭)。
乡镇介绍
金塘镇金塘镇是广东省政府批准的中心镇,总面积113平方公里,辖22个村委会和一个居委会,168条自然村,总人口6.9万人,耕地面积5.2万亩,山地面积8.9万亩,是茂南区农业大镇和工业重镇。公馆镇公馆镇隶属茂名市茂南区、位于茂名市西郊,镇东部纳入茂名市城建规划区。公馆是茂名市沿海经济开发区的工业卫星镇,下辖22个村委会和一个居委会,总面积114平方公里,人口六万多人。镇盛镇镇盛镇位于茂名市郊西南部,距市区9公里,辖18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178条自然村,人口5.6万人。面积64平方公里。镇内交通四通八达,广湛高速公路、环市西路、公镇二级公路和彭桐路从境内通过,镇内水泥硬底化道路达40多条(段)70多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部分行政村道路还实现了硬底化。鳌头镇鳌头镇位于茂名市南郊15公里处,东、南面与电白县接壤,西邻吴川市,广湛高速公路和规划中的洛湛铁路横穿镇内。全镇总面积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000多亩,辖25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总人口82000多人,是革命老区镇。袂花镇袂花镇地处茂名市南郊,毗邻80万吨乙烯厂,总面积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6万亩,总人口4.6万人,辖15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有230个村民小组。交通便利,距茂名市区7公里,水东港15公里,高水一级公路、省道291线一级公路、广湛高速公路、铜衍公路、乙烯铁路和公路专线等道路纵横贯穿交错;已兴建乡村水泥硬底化道路28.5公里,全镇初步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该镇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在明朝年间就形成集镇,镇内有省、市历史保护文物扶提庙、三帝庙、广福庙等。高山镇茂名市茂南区高山镇毗邻茂名市区,是一个典型城郊结合部,道路交通畅顺,基础设施良好,总面积15平方公里,现7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总人口2万人。新坡镇新坡镇地处茂名市城郊结合部,三面环抱市区,有9个村委会与市区接壤,地理优越,交通发达。镇中心区距市长途汽车站500米,距茂东火车站4公里。高水公路、三茂铁路、茂苍公路、进港公路均从镇境内穿过,交通十分方便。乡镇公路发达,二、三级公路通村委会,村村通水泥硬底化公路的网络已形成,与市政道路连接在一起,进出极为方便。全镇总面积27.8平方公里,总人口27769。山阁镇山阁镇位于茂名市东北郊,距市区仅7公里,总面积约47平方公里,现辖10个村委会,146条自然村,总人口为31107人,是以丘陵为主的丘陵气候,属鉴江平原的一部分,交通十分方便,有高水一级公路和茂苍公路横贯其中。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地下资源丰富,高岭土储量达4亿吨,储量和质量都居全国首位。温泉也是山阁的另一大资源优势,这里的温泉储量大,易开采,山阁温泉度假村更是别具一格,是理想的旅游度假胜地。茂南经济开发试验区茂名市茂南城郊经济开发试验区1992年10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属省级经济开发试验区。位于茂名市南面,现有人口近1.6万,总面积13.6平方公里,下辖9个居委会。建区十年来,先后投入资金3亿多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现已开发土地3平方公里。开发试验区交通发达,东壤高水一级公路,西接环市西路,南连广湛高速公路,北靠三茂铁路茂东站,地处国家两大企业,是发展石油化工和乙烯后续加工的重要基地,区内供水、供电、邮电通讯已实现与市区并网同价。河东街道河东街道是茂名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区面积7.6平方公里,人口6.3万,辖下14个社区居委会,12个社区党支部。近年来,街道紧紧抓住被省、市定为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试点单位的机遇,切实加强街居两级班子建设,大力抓好“因本强基”工程,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得到上级有关单位表彰。先后多年被茂名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被茂南区委评为“先进党委”及“支持非公有制发展先进单位”,被茂名市团委评为“五四红旗创建单位”。街道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河西街道街道辖区位于市区西部,是老城区中心。街道管辖行政区域内设7个社区居委会,辖区范围东至小东江、西至新坡镇高岭村、南至油城三路、北至金花街,面积由原来3平方公里增至4.4平方公里,人口约2.2万人。辖区内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有市热电厂、茂石化炼油厂、市工人文化宫、茂石化医院、河西市场、市实验中学、市第二小学等一批大型工业、娱乐、教育设施,投资环境良好。红旗街道红旗街道地处茂名市区西南边,交通十分便利,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属下有11个居委会,总人口36562人。新华街道茂名市新华街道办是茂南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于1981年成立,位于茂名市区的西部、油城一、二路贯通境内,现下辖7个社区居委会,常驻人口有1.3万人,流动人口2000多人,面积约5平方公里。担负着辖区经济发展、党的建设、计划生育、民政服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卫生清洁和城市综合管理等服务。辖区内交通四通发达,公路方面有一级公路茂化线,省道素水线,县道公镇线等,是市区通往化州、高州、信宜等地主要出口;铁路方面有连接大西南铁路网的河茂线和北上广州连接京广大动脉的三茂铁路,辖区内工业基础较雄厚,有中央、省、市大型企业多家,如茂名火车站、市永业集团公司、茂石化铁路运输公司、广东石油茂名分公司油库、市水泥厂等。官渡街道官渡街道地处市区的东北面,面积6.1平方公里,辖区有常住人口12.2万人,占市区人口的三分之一,下属有25个社区居委会,其中农转非社区居委会有5个,我辖区有三个结构特点:(1)市场多,辖区分布有6个正式市场。(2)城建开发新区多,形成从油城七路至油城九路的开发新区。(3)城郊结合部多,辖区与高山、新坡两镇相邻,结合地段多,是流动人口的聚集地,经济建设成绩可佳。站前街道站前街道办事处成立于1996年,管辖地域为双山路以南、三茂铁路以北、计星路以东、高水路一级公路以西,面积约4平方公里,下辖13个社区居委,总人口约4.2万人,其中常住人口3.1人,流动人口1.1万人。站前街道是目前市区最年轻的街道,辖区规划布局合理,配套设施建设完备,有设计别具一格的人民广场和龙湖公园,环境优美;经济发达,集中了中英大酒店、文豪酒店等多家规模较大的商业大厦,有市区最兴旺的饮食一条街—新福食街;交通便利,人民南路、光华南路、双山路、站前路等市区主干道纵横交错,与大街小巷连接成路网。茂名东火车站东连铁路“三茂”线,西接茂名站,连通西南铁路网,是茂名市最大的铁路客货运中心,与市客运中心一起组成茂名市对外交通门户。
中国“八大经济圈”
针对国内经济圈划分比较盲目随意,综合权衡区域经济发展背景、现状和发展趋势,在“十二五”规划中,中国区域发展的新格局,以城市群为基础应和核心,形成八大经济圈。即: 1.大长三角经济圈;以长三角城市群为核心的大长三角经济圈。包括现在的长三角城市群和江淮城市群。 2.泛渤海经济圈;以京津冀、山东半岛为核心的泛渤海经济圈。过去提出的环渤海经济圈包括辽宁,但根据经济联系,辽宁省和吉林省、黑龙江省以及内蒙东部联系更密切,和山东半岛和京津冀的联系并不密切,因此泛渤海经济圈未包括辽宁。山西省虽划分在中部,但是它和河南、湖北、湖南的联系不如和京津冀更密切。内蒙古中部和京津冀、山东半岛联系很密切,所以泛渤海把山西和内蒙古中部划进来。为了跟环渤海经济圈相区别,所以提出泛渤海经济圈。 3.大珠三角经济圈;以珠三角为核心的大珠三角经济圈。2003年时提出叫泛珠三角经济圈,现在提出“9+2”模式,所以改变为大珠三角经济圈。 4.东北经济圈;以辽中南为核心的东北经济圈。 5.海峡经济圈;以海峡西岸城市群和台北为核心的海峡经济圈。我们要和平统一,所以我们在规划上首先要统一起来,此外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和台湾的经济联系非常密切。所以我们把台湾海峡西岸共同构成海峡经济圈。 6.中部经济圈;以长江中游、中原城、湘中城市群为核心的中部经济圈。中部经济圈不包括安徽,即江淮城市群。 7.西南经济圈;以川渝城市群为核心的西南经济圈。 8.西北经济圈。以关中为核心的西北经济圈。
广西梧州工业园区所位于的梧州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是广西东大门。东邻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云浮市郁南县,东南与广东省云浮市的罗定市接壤,南接玉林市容县,西连贵港市平南县,北通贺州市昭平县、桂林市荔浦县,东北与贺州市八步区接壤,西北与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毗邻。地处北纬22°37′~24°18′,东经110°18′~111°40′之间。全境东西距115公里,南北长196公里,总面积1258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97.17平方公里。
梧州市区位优势明显,是中国西部大开发12省(市、自治区)中最靠近粤港澳的城市,是广西乃至西南地区接受粤港澳台地区产业、技术、资金转移的最前沿地区。浔江、桂江汇于市区为西江。三江交汇处黄绿分明,人称鸳鸯江。梧州集广西水流量85%以上,有广西“水上门户”之称,与粤港澳一水相连。水路距广州341公里、香港436公里、澳门384公里。梧州口岸为国家一类口岸,有百年对外贸易历史,设施齐全,基础较好,与世界五大洲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梧州交通运输便利,2000吨级船舶可从梧州直达粤港澳;梧州至南宁、桂林、广州高速公路通车营运,缩短了与粤港澳以及大西南的距离,进入“广州2小时经济圈”;梧州机场开通南宁、深圳、广州、珠海、重庆等多条航线,立体交通格局形成。
未来梧州将以西江航运干线、“一环七射三连线”的高速公路网、“丰字型”铁路枢纽、梧州机场航空港及西气东输二线为骨架,构建水路、公路、铁路、空港和管道运输五位一体的大能力综合交通新格局。
“一环七射三连线”高速公路网:“一环”就是由马梧高速公路(包茂高速公路)西复线、柳梧高速公路环城北线、柳梧高速公路环城东线、环城高速公路南线组成。“七射”一射——北向包茂高速公路经贺州至湖南永州、长沙;二射——柳梧高速公路经柳州至贵阳达重庆;三射——梧州至龙邦高速公路到达百色、田林,延伸至贵州兴义,接规划中的云贵高速,连接西南经济圈;四射——岑梧高速公路-岑水高速公路至广东茂名、湛江,连接珠三角,接受东部经济辐射;五射——广梧高速公路(苍郁高速公路)至肇庆广州;六射——广梧高速公路(梧封高速),连接入珠三角外环高速,融入广佛肇经济圈;七射——梧州至信都高速公路,向北增加一条通道,经梧州至贺州连接湖南和广东北部等地区;“三连”一连——岑兴高速公路-岑罗高速公路;二连——荔浦-铁山港高速公路;三连——巴马至贺州高速公路。
“丰字型”铁路枢纽:指南北走向的洛湛铁路;东西走向的三条铁路,分别是南广铁路、柳肇铁路和岑罗铁路,共同构成梧州铁路的“丰字骨架”体系。确保南广铁路、柳肇铁路、岑罗铁路全部建成通车,争取柳州至韶关铁路蒙山段开工,推进洛湛铁路增建二线、电气化改造等项目前期工作。到2015年,铁路运营里程达到398公里。
建成市环城高速公路、贵梧高速公路、岑溪至水汶高速公路、荔浦至玉林高速公路蒙山段,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目标。争取“十二五”期初开工建设柳梧高速公路;加快推进梧信、梧封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力争实现开工。到2015年,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1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82公里。
提升通江达海能力,开展西江干线3000吨级航道、桂江航道整治,建成长洲水利枢纽三、四线船闸。重点建设赤水圩作业区二期、李家庄码头三期、中储粮码头、紫金村码头、塘源综合码头、藤县三坡码头、东胜作业区码头、大漓口码头等一批港口码头。加快建造标准化、大型化、专业化、多功能的综合运输船舶。到2015年,港口吞吐能力达到5000万吨以上,实现快捷转运、水陆、水水、水铁联运。
拓展梧州机场新航线,增加航班。加快推进梧州机场迁建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
积极配合开展西气东输二线梧州段和天然气主干管网、支线管网及其附属设施工程建设,力争“十二五”建成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