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重庆工业化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英德工业提升门

英德工业提升门

来源:行业新闻 / 时间: 2025-05-05

大家好,关于英德工业提升门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今年高考怎么把文化课快速提升啊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文化课没什么技巧就是要多记忆多背诵多总结

我收集了几科课程的小诀窍希望能帮助到你

语文《公式》: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生动形象写出了+对象+特征

2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强调了+对象+特征

(3)设问引起读者思考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冲刺英语:第一,强化听力和单选,挖掘得分潜质

想在最后阶段大幅度提高听力水平是不太现实的,建议将听力冲剌的目标定位为利用以往考题提高英语听力得分潜力。听近三年的听力考题,因为这种听力材料的读音、语速和题型等都是最规范的。通过这种强化训练,同学们更容易进入考试的真实环境,摸索出一些规律及应试方法。比如:

1、数字。数字型试题主要考查数字,包括数量、年龄、时间、价格等,可以出现在听力考试的所有题型中。针对不同的数字型试题,考生可以采取记录、判断以及推断等不同技巧进行答题。

提示1:如对电话号码、门牌号、航班号、车牌号等,考生可采取听写记录所需数字。

提示2:对判断类数字题需要在听到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数字中判断符合题意的数字。

提示3:对推断类数字题则通常涉及到简单的数学四则运算,需稍加计算,才能得出正确答案。2、地点。地点型试题主要考查地点,该项内容的考查多为以where开头的特殊疑问句,如:Where does the conversation most probably take place?(这段对话最可能发生在什么场合?)解这类试题时,我们需要有一些积累和推断。

提示1:熟悉、积累常用地名,如国家、首都、大城市、著名的标志性建筑以及著名山川河流的名称等。

提示2:熟悉、积累与各个地点场所有关的单词、短语、句型和场景。

提示3:根据对话内容,结合生活常识进行逻辑推断,从而得知对话发生地点。

由于地点型试题可能出现在填空中,因此考生还需要注意地点名称的大小写,做到拼写准确规范。

3、推断。推断型试题不仅包括推断数字和地点,还常考查学生对人物身份、关系,人物态度、情感以及事件原因的推断。一般来说,此类题通常出现在短对话中。

提示1:平时熟悉、积累不同人物身份及人物关系所对应的单词、短语、句型和场景,测试时根据对话内容所提供的称呼语、关键词,结合生活常识进行判断。

提示2:熟悉、积累不同语音语调所表达的不同意思,以及特定单词、短语和句型所表达的隐含信息,进行准确判断。

提示3:认真听清事件发生的全部过程及前因后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找出事件发生的真正原因。

4、主题内容。主题型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短对话或短文独白的主要内容的把握能力。学生需要抓住关键字或主题句,根据所获得的关键信息,进行分析概括主题。

单选主要考词汇和语法。词汇在最后100天我们必须天天坚持背一些单词,注意常用熟词的生义,还需要掌握构词法知识。语法方面时态、语态、从句(状从、定从、名从)、非谓语(不定时,动名词,分词)是重点,同学们可以有选择性的多训练这类型的题。

第二,完型填空提分技巧

1、通览全文,抓准主旨。有的同学或是急于求成,总想"一步到位",或是由于原文设置空格所造成的理解障碍,担心通读文章时不但抓不住大意反而浪费时间,未通览全文即边读边填,结果是就句论句,无法形成连贯的思路,或“见木不见林”,理解偏离文章的中心,欲速则不达。

2、细读全文,透析文意。有的考生在做完形填空题时,一看到一些自己比较熟悉的语法结构,如句子、短语等,便不假思索地去选,对特定的语境不去作深入的理解,导致“定势思维”错误。要注意一下几点:注意上下文的内在联系;注意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不能简单地互译;研读细节,准确认定语境;发挥逻辑思维能力,挖掘文章寓意、隐意;结合生活常识判断。

3、全面验证,理清逻辑。完形填空所选文章都堪称精品,其逻辑必是上下贯通,其脉络也必是自然有序,令人信服。因此,做完一篇完形填空以后,大家对文章的线索、脉络以及主旨、寓意等心里也应该有一种很"明朗"的感觉;如果做完以后,还是似懂非懂,犹如"雾里看花",那就证明你对文章的把握还有问题,还要复读全文,验证答案。

第三,阅读理解细节归纳题的纯粹理性

从我们学习第一个英语字母开始,一直以来,就企盼得到一个东西,那就是传说中的“语感”。这是英语老师应对同学们各种挑战而屡试不爽的法宝。假如语言的美真的来自于感觉,那么对语言的考察是不是就显得有点神秘抑或荒诞?很多同学抱怨,为什么这篇文章我看得懂,却做不对?为什么我觉得这道题每个答案都说的通?其实很简单,因为很多同学在选答案的时候都不问为什么,而只是“让心灵去旅行”。高考阅读理解部分在考察过程中,对考生更加注重阅读技巧的运用,而不仅仅是阅读内容的掌握。所以,对于一些阅读能力很强的考生,即使文章读得一知半解,正确率也能保证在80%以上。阅读理解的题材和体裁一直以来都保持多样化的态势,语言材料新、来源广、语言地道、真实,具新颖性、教育性、可靠性和可读性。阅读材料多数来源于最新的国外书报时文,所以要求考生对每篇文章都有亲切感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题型设计上,细节、归纳(主旨)题、推理题和词义题的格局却几乎没有被撼动过,尤其是细节归纳题的核心地位,所以今天我们一起分享一下这两种题型的解答。

细节题在每年的高考阅读部分总是能占到半壁以上的江山。细节题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然而细节题实则为阅读理解部分最简单的题型。如果考生能在原文中找到对应答题点,想选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归纳题,有时也被称之为主旨题,主要着眼于对考生事实和观点,现象和本质的区分能力。对于什么是观点、本质,什么是事实、现象,很多考生总觉得有“花非花,雾非雾”的朦胧迷乱感。其实,只要盯住一篇文章的四个角落:首段首句,首段尾句,尾端首句,尾段尾句,就基本上不会出现方向上的偏离。

第四,书面表达招招制胜

书面表达一直在历年高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且相对于其他题型,书面表达最容易在短期内有所突破,因为其他的题都是客观题,只有书面表达是主观题。

阅卷老师最注重的是语言,换句话说是亮点,亮点一共有四种:高级词汇和语法;修辞手法;有效的连词;名人名言或谚语。

总的来说,现阶段-3月底底属于专题段。我们的学习策略应该是:查出短板,专攻强项,分类积累,分专项积累,明确自身专题优势,查出短板项目,针对症结找方法,借助老师、专家、家长等优势科学引领,专攻强项,增加信心动力,树立高考不结束绝不失控。明确“人有问题,我先决!人无完人,我尽善!”

4-5月初属于综合阶段,我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厚综合,重模考,强重温,保发展。这时要特别提醒大家:学困生要忌浮躁,不到高考绝不放松;学优生少窃喜,高考不结束,绝不放弃!坚持天天练,做到眼熟、手熟、心更熟!这一阶段是英语综合水平提高的重要阶段。主要学习任务有:

1、准备一模和二模考试;

2、全面梳理情景作文专题写作和开放作文的写作思路,固化段落精彩句式,重点突破细节段和感悟段;

3、同时加强高考单项模拟训练-重温语法,强化语法规则规律;

4、加强写作必备常用句式的背诵和应用,巧用谚语连接词;

5、统练对各区一二模试题重新筛选各类重点和难点。

完成这阶段学习任务,我们应该坚持的学习策略是:梳理高三一年尤其一模、二模试题,结合高三多次的考试和适应性训练,明确自我目标,发现自己的强项和薄弱环节,以利下一步更有针对性的复习。

近代史《上》重要结论汇总:

一、原因(根源)因素关键

1、英国向中国走私**的直接原因: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2、**战争中,促使“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芽的直接原因: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

3、“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产生的直接原因: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

4、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5、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拜上帝会的组织发动。

6、致使《天朝田亩制度》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空想性的根本原因:小农经济的社会地位。

7、《资政新篇》没有实行的根本原因:当时中国不具备实施这种方案的社会条件和阶级基础。

8、列强于1853年提出“修约”的要求遭到拒绝后,没有立即发动第二次**战争的原因:英法忙于克里木战争。

9、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同外国势力出现暂时“和好”局面的原因: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争的高涨。

10、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只引进西方技术,不彻底改革封建制度。

11、中国无产阶级早于资产阶级产生的主要原因:资本主义的入侵,外商企业里诞生中国无产阶级。

1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的根本原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13、中国最早的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的根本原因:自然经济解体较早,资本主义发展条件成熟。

14、早期维新派与洋务派最终各走各路的主要原因:阶级属性不同。

15、维新运动之所以取代洋务运动而在政治上唱主角,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16、维新变法兴起的根源: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17、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成为一场政治运动的关键: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18、“门户开放”政策受到各国支持的主要原因:该政策不影响列强各自在华主要利益。

19、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根本原因: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夺取殖民地。

20、黄海之战后,北洋舰队失去战机的主要原因:李鸿章下令不准出海迎敌。

21、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殖民者对中国大量输出资本进行经济侵略的根本原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22、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国侵略势力未能完全瓜分****,其主观原因在于:中国人民奋起反抗。

23、义和团被清政府先利用后镇压,其根本原因在于:义和团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认识处于感性阶段。

24、义和团前期进行反清活动,后又提出“扶清”口号的主要原因:民族矛盾的尖锐。

25、义和团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义和团运动仍然是旧式农民战争。

26、封建社会中,中国农民革命都以失败告终的根本原因:自然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平均主义思想观念决定了农民革命的狭隘性。

27、一直到清朝前期,中国始终未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明清的资本主义萌芽始终未能发展为真正的资本主义经济。

28、19世纪末20世纪初决定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国内基本因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9、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逐渐成为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0、20世纪初,中国许多地区开展收回路权的斗争的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31、清王朝的新政企图保存和扩大他们的势力,但却促成了王朝的灭亡,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新政没有触及中国当时的社会矛盾。

32、中国人民开展保路运动的最根本原因:清政府将铁路修筑权出卖给帝国主义。

33、武昌起义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其关键因素在于:革命士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4、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35、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虽然都要求救亡图存,结果两者都失败,其根本原因在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36、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变法与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国情决定,资本主义得不到充分发展,或者说资本主义力量小。

37、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旧式农民起义的局限性。

38、清政府实施“预备立宪”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清政府的反动目的已完全暴露。

二、目的目标意图用意

1、**战争前,英国向中国输出**的直接目的: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2、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协定关税”主要反映的侵略目标:商品输出。

3、最能反映两次**战争期间列强对华侵略的根本目的:开放通商口岸。

4、清朝设立总理衙门的根本目的:顺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

5、辛酉政变后,西方列强放弃“中立”,主动与清政府合作的主要目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6、西方列强协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根本目的:维护和扩大侵华利益。

7、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同时改变军事上的落后面貌,以维护清朝统治。

8、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的直接目的:获取利润,配合军事工业。

9、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其直接目的在于:适应军事工业的需要。

10、19世纪70年代,沙俄支持侵略新疆的阿古柏伪政权的目的:利用阿古柏达到分裂中国领土的阴谋。

11、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目的之一:挽救民族危机。

12、戊戌变法的首要目标:救亡图存。

13、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争做中国债主的根本目的: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14、19世纪末列强争向清政府贷款的主要目的:扩大在华势力。

15、美国提出在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的主要意图:进占中国市场。

16、《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准许帝国主义国家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军,其主要目的在于:对清政府实行武装监督。

17、清末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直接目的: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

18、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的直接目的: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三、作用影响结局结果后果

1、拜上帝教起到的主要作用:发动群众参加反清起义。

2、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所起到的客观作用:冲击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兴办的企业对中国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引进大规模机器生产的一种新的生产力。

4、中法战争的直接后果:中国放弃了对越南的保护。

5、“公车上书”最深刻的社会影响:使维新思潮成为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6、《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对中国的直接影响在于: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7、辽东半岛在三国干涉还辽后的实际结局:俄国的势力不断地增大。

8、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造成的对华影响:形成了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9、义和团运动的直接作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10、1911年清政府“皇族内阁”成立的实际后果:宣告君主立宪制的破产。

11、辛亥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四、特点特征表现标志

1、19世纪40、50年代西方列强侵华所表现的特点:以直接的武装侵略为主。

2、与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新的时代特征:反封建同时反侵略,《资政新篇》提出发展资本主义。

3、中国近代外资企业、洋务派企业、民族资本企业的共同特征:都是使用大机器的近代工业,都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

4、19世纪60、70年代,中国资本主义企业兴起,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官僚、地主、商人等私人投资。

5、清政府适应近代化行动的显著特点:缺乏主动性,是被迫的,行动是迟缓的。

6、与科举制度下的官学相比,洋务运动中所办新学堂的特点:不以培养封建官吏为目的。

7、与早期维新派相比,康梁维新派的特点:开展了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变法运动。

8、与维新思想相比,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特点:提出了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

9、《辛丑条约》签定,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中国半殖民地化最显著的经济特征: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中国自然经济虽然解体,但仍然存在。

10、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清政府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11、19世纪7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标志: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开始投资新式工业,具有民族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出现了。

12、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开始的事件:兴中会的建立。

13、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初步形成。

14、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各国间的主要矛盾,在中国则具体表现为:先后强租胶州湾和威海卫。

15、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全国性统一政党的建立。

16、清政府“预备立宪”骗局破产的标志:“皇族内阁”成立(1911年)

17、在中国近代史上共和国制确立的标志: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18、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权的诞生。

19、北洋军阀政权建立的标志:临时政府迁都北京。

20、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建立起与清政府相对峙的农民政权的事件:定都天京。

五、实质本质性质

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实质:强国御侮。

2、天京事变说明的本质性问题:农民阶级自身具有严重的小农经济的局限性。

3、以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看,洋务运动的实质: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4、近代前期,中国的对外战争多以失败告终,从历史发展的趋势而言,突出表现的实质问题:腐朽的社会制度不敌先进的社会制度。

5、戊戌变法的实质: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斗争。

6、“门户开放”的实质:美国要凭借经济实力最终独霸中国。

7、清末新政的实质:挽救统治危机。

8、清末“预备立宪”的实质:摆脱政治危机,加强专制集权。

对西方国家采取绥靖政策原因,现在有多种解读

1、针对苏联及共产主义,企图“祸水东引”。

2、对于世界大战的恐惧

3、第一次世界大战带给各国的经济创伤还没有愈合

4、害怕德国进行战略性轰炸

5、凡尔赛和约的对德国过分压制,使得各国认为德国只是为了要回自己应得利益

6、没有真正认识到纳粹即***的危险性和危害性

绥靖政策是英国在新兴的帝国主义进攻面前所采取的一种"调整与怀柔"策略.它以维护既得利益和霸权为宗旨,以损人利己为原则,并于1937年张伯伦主政后真正登上英国历史舞台.绥靖政策的出台有深刻的社会政治,历史背景,它对当代国际政治外交留下深重的思考.

本文就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历史动因作一简要分析,并探讨其深刻启示,以求教于方家.

一,历史动因

纵观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国际政治氛围,尤其是英国社会背景,绥靖政策的推行并非偶然,它是多种因素的总和.

1,经济衰败的后作用

经济是一个国家的生命,经济决定政治;衰败的经济无疑是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历史动因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经济一片萧条,即使是战胜国的英国,直接损失达120亿英镑,同时造成大量劳动力的丧失.1921年起,英国的失业人数以每年120万人左右的速度直线上升;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英国工业生产仅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9%,金融霸主地位岌岌可危;1932年,英国工业生产指数比1929年下降了23%,其中生铁,钢的生产减少了一半,造船业减少88%,机器制造减产1/3,外贸额缩减了一半以上,失业者达工人总数的22%[1],显而易见,英国经济已是衰败不堪,日落西山!

面对严重的经济困境,英国政府不得不从迫切的内政问题出发,致力于经济恢复工作.然而,这却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对军备力量的巩固.1919年,英国战时内阁规定:"作为经济节约运动的一部分,各军事部门在编制预算时应根据这个假定'不列颠帝国在今后十年内不会进行任何大战,不需派出远征军'". [2](p.43)"十年无大战"的规定,还加上一天天地往前推算,直到1932年还在生效.[2](p.44)因为统治当局坚持认为"财政和经济危险是国家必须对待的最严重,最急迫的危险,其它必须让位,必须等待" [3];他们甚至觉得凭英国现有的军备力量,尤其是一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足以应付任规模的战争.因此,军事上一直满足于"1918年的技术",军费开支降到"严重的无法履行英国防卫义务的状况".[4](p.182)

可想而知,严重的经济困境对军事实力的打击是无以复加的.英国所采取的重经济,轻军事的变相调配,不仅没有使经济困境从"节约"中得到改变,甚至还引起了国内政局的动荡,国内反抗斗争此起彼伏,**浪潮汹涌澎湃.同时,它还造成了内阁的频繁交替.在张伯伦上台前的不到15年时间内,出现了一连串走马灯式的政权更迭的奇怪现象[5](p.233),这就很难指望政府在法西斯面前实行一种连续和坚定的政策.相反,他们拒绝以任何方式认真考虑战争问题.英国公党领袖艾德礼曾宣称"我们决不同意把使用武力作为执行政策的手段." [3]这无疑对以后***德国的武力威胁只能"息事宁人","妥协退让",进而为绥靖埋下了祸根.

2,反战求和的社会思潮

如果探究一战给人类带来的最深切的启迪,不妨说是对"反战求和"的热切渴望.英国在一战中直接参战600万人,伤亡244万,战争双方开支达1800亿美元,无数城镇化为废墟,各国财政一片萧条."可怕的战争大屠杀几乎影响到全国所有家庭",[6](p.589)它对英国人传统的心安理得,高枕无忧的社会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人们对战争表示出十分的反感和厌倦,并进而对战争带来的灾难表示恐惧,形成一股强大的反战求和的社会思潮.

据悉,战后英国出现了许多颇具影响的"不再战运动联合会"和最大的"和平誓约协会"等和平主义组织,和平主义运动风起云涌.他们宣称"一切战争都是错误的,任何国家以任何方式诉诸武力都违背人类精神上的和谐与理智",呼吁"拒绝支持或效力于任何付诸武力的政府所从事的战争." [4](p..115)甚至宣称"放弃侵略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放弃防卫." [4](p..150).

1936年,英国和平主义组织进行了民意测验,90%的人拒绝参战,反战求和思想深入人心.然而,和平主义者鼓吹和议,呼吁太平的同时,却消极地宣扬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诅咒战争,诋毁军备,不仅模糊了人们对国际形势的认识,而且使人们混淆了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解除了人们对战争的警觉.一味反战的社会情绪,很大程度上为政府参战制造了舆论压力,制约了政府的决策.

面对"社会太平"的反战求和思潮,英国政府不得不进行对外策略的调整.他们认为"战争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对于慕尼黑悲剧,英国首相张伯伦甚至相信"让德国恢复国土就可以保持英德两国长期友好和平稳定的关系,导致达成广泛的协定,抚慰不满意的国家,从而取得长治久安的和平",[2](p.304)并且宣称"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2](p.289)这不仅反映了英国民众狭隘朴素的"避战求和"心理,也掩盖了张伯伦害怕战争的心态,迎合绥靖需求.可以说,"反战求和"的社会思潮正是英国统治阶级推行绥靖主义的温床,更是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幌子!

3,特定的政治安排

英国统治阶级的政治安排是对外策略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面对当时的国际社会背景,英国当局的政治安排也别有用心.

首先:扶德抑法,保持欧洲均势.

"欧洲均势"政策是英国传统外交的核心之一,通过欧洲大陆德,法,俄的互相牵制,达到"实力均衡".然而,一战的爆发极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一局面.战后,《凡尔赛和约》奠定了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法国拥有欧洲最强大的陆军,建立起了以之为中心包围德国的小协约国体制.因而,法国成了英国最危险的竞争者.劳合·乔治曾强调说"法国是唯一可能给英国造成麻烦的国家".[8](p.123)因此,英国这时的均势政策是要加强德国的实力与国际地位,从而在德法之间建立一种相互冲突又互制的关系,用以维护及加强英国在欧洲政局上的地位.为此,英国一方面积极支持德国扩军,毁约,以振兴德国,恢复其大国地位;另一方面又迫使法国接受有利于德国的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从而防止出现一个"支配欧洲而同时支配海峡沿岸和低地国家的偌大军事强国." [8](p.123)

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势力均衡"的旧传统和"光荣孤立"的影子使英国始终定位在充当欧洲的制衡者和仲裁人,扶德抑法成了英国当时对外政策的主题.丘吉尔也毫不避讳地说过:"英国的政策并不考虑企图称霸欧洲的国家究竟是哪个,它唯一关心的是,谁是最强大的,或是有支配力量的暴君.因此,我们不怕别人说我们亲法反德,如果情况改变,我们同样会以亲德反法".[10]可以看出,扶德抑法只是英国保持欧洲均势的一种手段,通过均势,它将更大程度上实现并保持欧洲霸权.

其次:以德反苏,实现"祸水东引".

面对战后新生的社会主义苏联的崛起,引起了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英国的深度恐惧:无产阶级运动一旦席卷英国,资产阶级必将面临灭亡的境地.因此,积极反苏**也是英国当局不得不考虑的问题.鉴于德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日益反苏的趋向,德国成为东方反苏的第一防线,尤其是1939年德国积极东进的攻势,令英国暗自庆幸:"作为防止共产主义的屏障,纳粹帮了欧洲一个大忙." [11](p.192)他们相信:"祸水东引"是摧垮无产阶级的捷径.如果把法西斯这股祸水引向社会主义苏联,使苏德之间发生冲突,彼此在战争中两败俱伤,那么英国的霸权和利益就能安然无恙[5](p.235),欧洲均势将得到更大程度的巩固.张伯伦自鸣得意,把《慕尼黑协定》吹嘘为"辉煌的胜利",以为"祸水东引"已告成功,从此"***的行动将指向东方,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可能完全不卷入了".[4](p.159)对于三国轴心的成立,英国更是毫无警觉,因为在他们看来,联系三国的纽带是《**产国际协定》,而反苏**正是英国所希望看到的.

出于嫁祸于人的初衷,英国自然对德百般纵容,绥靖便成了"放任"的代名词.

再次:不战而和,维护霸主权益.

如果说"反战求和"是一种和平的社会思潮,那么,"不战而和"则是上层建筑一种侥幸的政治追求.一战中,英国的损失是无以伦比的.战争还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尤其是群众革命运动的发展.英国统治阶级也不敢奢望战争会给他们带来多大的好处,反而担心战争会动摇他的霸主地位,不敢同侵略政策做针锋相对的斗争.正如英国外交官斯特朗所言:"任何战争,无论我们是赢是输,都将毁灭富裕的有闲阶级,于是他们就要不惜一切代价求得和平."[9](p.83)由此可见,对于统治阶级本身而言,"和平"既迎合了社会思潮,又能维持霸主地位的稳定,它是一种漂亮的借口.

当然,"不战而和"作为一种息事宁人的怀柔外交政策,通过避免战争,可以防止战患的进一步摧残.然而,他却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助长了法西斯国家尤其是德国咄咄逼人的扩张态势,以至达到不断满足侵略者扩张领土的欲望以求避战的境地,这就是"绥靖政策"的主要表现.《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英国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也为英国在二战中付出沉重的代价埋下了祸根.然而,张伯伦却说:"我们对于现在所发生的事情,当然应该引以为憾,但是我们决不可因此而离开正轨,我们应该记得,世界各国人民的愿望仍然是集中在和平的希望上."[2](p.313)如果绥靖获得成功,"就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完全控制欧洲,因而也不能向英国的全球霸权提出严重的挑战."[7]

显而易见,"不战而和"作为一种政治上的安排,更是一种维护霸权的手段.它一方面是保持地方平静,熄灭战争;另一方面则是牺牲局部利益和他国利益,并以此为条件而与德国达成政治交易,维护英国在欧洲的势力与影响以及在全球的霸权地位.

综上所述,正是因为英国经济实力的不济和社会思潮的涌动及当局统治者的诸多考虑,英国推行"绥靖政策"成为历史的必然.当然,国际环境作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外部因素"也起了极其关键的作用,尤其是法西斯德国的迅速崛起和咄咄逼人的态势,使英国深感力不从心,不得不妥协避让.然而,也正是这多种因素的重合,历史才走向了"绥靖"的起点.

二,历史启示

历史证明,"绥靖政策"不仅没有避免二战的爆发,反而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气焰,使英国乃至世界人民深受灾难.时至今日,"绥靖政策"对当今国际政治外交尤其是我国仍有深刻启示.

1,富国强兵,提高综合国力

一个国家强大的综合国力是立足于世界不败之林的保障,经济和军事则是衡量其国力的主要指标.且看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经济前提,可谓"衰败不堪",人民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面对德国咄咄逼人的扩张态势,只得息事宁人,甚至为了经济的发展,进行变相的军经调配,幻想用无原则的和平换取经济的发展,导致军力下滑,国力不济.由此可见,没有巩固的经济和强有力的军事,国将不国.

当今世界,经济变革日新月异.任何国家要想赢取财富,充实国力,必须迎刃而上,积极推进经济发展.然而,"富国"决不能忘记"强兵","避战"未必能换来"和平".不思战,不备战,只能醉身于战争的温床.纵使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然而,没有巩固的军力和有效的经济为和平撑腰,"和平"将成为一纸空文.因此,富国强兵,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目前,台海危机愈演愈烈.一次次针锋相对的军事演习,来自国外尤其是美国的无数次阻挠,要是没有我们强大的军力和经济作保障,"台湾独立"的阴谋早已得逞.我们"绝不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一方面,不屈从于美国的武力威胁,进一步加强军事训练与军备改革;另一方面,不搞军备竞赛,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综合国力的增长!

军事学家克莱因曾说过:国力=(基本实体+经济能力+军事能力)*(战略意图+国家意志).相对而言,我们的"基本实体"包括领土和人口分占世界第一和第三位,经济和军事能力也处于相对先进水平.这是一个乘数相当不错的"国力硬件",但是"国力软件"即战略意图和国家意志却相对低落.面对美国的文功武吓,中国政府除了千篇一律地表示"强烈愤慨"和"坚决**",只会"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大有李鸿章"不可衅自我开"之态.南联盟使馆被炸后的不知所措和在伊拉克问题上的躲躲闪闪,充分暴露了其中庸和软弱.对于台湾当局咄咄逼人的态势,除了"严正申明",就是"呼吁对话",以致让台湾有恃无恐,变本加厉.这正是英国"绥靖政策"的翻版.

对此,我们在富国强兵之际,更应注重上层建筑的塑造,形成鲜明的国家意志,反对迂回退让的偏安绥靖政策,从"软件"上更新,提高综合国力.

2,友好政治,维护国际稳定

政治是一个国家性质的体现;友好与霸道则是政治的双重性格.政治霸道,必将掀起世界恶浪.只有实行友好政治,才能维护国际稳定!

英国是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开明的君主国家,也是世界资本主义的昔日霸主,霸权政治根深蒂固.它无视弱小国家的利益,损人利己,一手提拔德国,支持德国整军,毁约,用以抗法反苏,甚至威胁法国"若采取军事行动,就会使自己同英国同盟分裂"[8](p.124),助长了法西斯气焰,终究引火烧身.一定程度上说,英国推行"绥靖政策"是其霸权政治的体现和维护其霸主权益的需要.

霸权政治是超级强国的本能表现.他们恃强凌弱,无视主权,动辄以武力相威胁,是世界不稳定因素之一.当今世界,美国到处以"民主,人权"为幌子,干涉他国内政,导致巴以问题,台湾问题长期难以解决.它放任以色列,台湾当局,又制造一系列冲突,造成国际局势紧张.从根本上讲,这是美国霸权政治下绥靖政策的产物,终将自食其果.

中国历来注重国际友好相处,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这是对霸权政治的有效限制.发展至今,中国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一支中坚力量,切不可唯霸权国家马首是瞻,应坚持正义,威武不屈,尤其是在台湾问题上,不因美国的干涉而放弃统一;当然,也不可"沽名学霸王",忽视弱小国家利益.共同推进友好政治,才能协调国际关系稳定,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3,灵活外交,促进世界发展

外交是一个国家与世界交流的必然途径;传统与灵活则是能否顺利促进世界交流与发展的关键.外交方式是否得当,将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命运.因此,我们必须实行灵活外交,促进世界发展.

环顾英国"绥靖政策"期间的战略性外交策略,可用"传统"概括,即沿袭"光荣孤立"的传统外交立场,变相地实行"欧洲势力均衡"政策.可以说,绥靖政策是英国"欧洲均势"政策的延续和发展,始终突不破传统外交的框架.面对德国甚嚣尘上的扩张态势,拘泥不知变通,用传统的眼光审视德国,忽视法,苏,美等国家的战略意义.一方面表现出夜郎自大,另一方面又对法西斯侵略恐惧万分,不知所措,外交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可以说,"绥靖政策"一定程度上也是英国推行传统外交的结果.

历史证明,传统外交只能延误一个国家政策的灵敏度,违背"变通"原则.只有随机应变,灵活外交,才能适应国际关系的变化.当今世界,外交活动日益成为国与国之间政治活动的中心,尤其是近阶段,巴以问题,美伊关系,朝韩关系错综复杂,各国政府审时度势,积极变通,灵活外交成为一种必然.中国政府也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根据实力"对号入座",积极实施所谓的"模糊外交",即"不干涉,不放任,量力而行,见机行事",它是对"绥靖"的突破,既能避免卷入战争,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又能对大规模战争进行遏制,防止战争扩大化,一定程度上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然而,"模糊外交"本身存在思想上的弊端.它承袭***"韬光养晦"策略,主张不争一时之长,不扛大旗,不主动招惹麻烦,仍然处在消极防御阶段,不适应新时期战略外交之需要.至于"不放任","见机行事",也不过是随声附和或"严厉谴责".国家领导不求有所得,但求无所失,以不同美国对抗为最高外交纲领.外交部几乎成为外经贸部.中国外交有失高瞻远瞩,大气磅礴之雄风,万事以"不当头,不管闲事"来聊以**.外交活动极为被动.

当然,随着国力的提升和领导阶层的变化,中国的外交走向也愈发明朗.我们既要"袖手旁观",又要坚定,果断,"提高嗓门"捍卫自己的利益.依靠全世界的正义感和道德的呼吁只是绥靖论的变相.我们要逐步改变过去那种以对外界作出反应为主的外交,而致力于增强外交主动性.通过建立国家间联盟体系,实行多边外交,并将外交重点由第三世界转向发达国家,在世界发展道路上发挥更加活跃更具建设性的作用.

总而言之,英国绥靖政策的推行有其历史的必然,它给世界,尤其是中国留下了深刻的启迪.国际关系错综复杂的年代,我们更应未雨绸缪,警钟长鸣!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