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工业提升门制造商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海西工业提升门制造商的一些知识点,和求《有福之州,希望海西》的小报内容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福州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些坊巷中最为著名的
要算"三坊七巷"街区。
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居民3678户,人口14000余人。
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居民区内,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时代的建筑。在这居民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青瓦,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习惯上讲,我们都先说三坊后讲七巷,其实,从建筑位置来分析应该是先有七巷后有三坊。唐代的先民们先是沿着城市的轴线--南街,建起了一组排列工整的"新村"。然后,再隔一条南后街,向西发展,建起一组坊巷,成为以南后街为中心轴线的"非"字形结构的街区。经过千百年的风雨变迁,大多于宋代定下坊巷之名,于明清时代形成今天建筑格局,成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
从建筑空间的处理来看,三坊七巷在中轴线上的主厅堂,比北方的厅堂明显高、大、宽,与其他廊、榭等建筑形成高低错落,活泼而又极富变化的空间格局。厅堂一般是开敞式的,与天井融为一体。特别要指出的是,为了使厅堂显得高大、宽敞、开放,一般在廊轩的处理上着力,承檐的檩木,或再加一根协助承檐的檩木,都特意采用粗大的而长的优质硬木材,并用减柱造的办法,使的厅堂前无任何障碍,这在北方建筑及其他南方建筑中,都极少见到。例如宫巷林聪彝故居之轿厅以及祠庙的戏台,均是如此处理。这是福州古建筑的重要特色之一。
三坊七巷除了在布局结构上与众不同之外,在围墙、雕饰、门面上都很有特色。
马鞍墙
三坊七巷民宅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都有高、厚砖或土筑的围墙。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做流线型,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俗称马鞍墙。墙只作外围,起承重作用全在于柱。江南建筑中,绝大多数是成90度角的直线构成的阶梯形的山墙,福州仅个别建筑有,包括福建的闽北、闽南、闽东也有存在,惟独福州三坊七巷民居的马鞍墙是曲线形的马鞍墙。一般是两侧对称,墙头和翘角皆泥塑彩绘,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
雕饰
三坊七巷在建筑装饰方面最有特色的要数对门窗扇的雕饰。普通居民梁柱多不加修饰,简洁朴实,而在门窗扇雕饰上则煞费苦心。其窗棂制作之精致,镶嵌的木雕之华美,是其他省份居民难以企及的。窗饰的类型特别丰富,有卡榫式图案漏花,有纯木雕式窗扇,也有两者相间使用。可以说是江南艺术的集大成者。在卡榫式漏花中,工匠通过精心编排,构成不同的装饰效果,有直线型、曲线型、混合型--直线型疏密有致,曲线型富有动感,混合型变化多端,且各有吉祥寓意。在木雕式窗扇中,有透雕,有浮雕,题材有飞禽走兽,人物花卉,整个窗扇雕饰有对称式有不对称式。如文儒坊尤恒盛的明代古宅,在二进厢房的门窗隔扇上,透雕了较复杂的瓶花图案,花瓶寓意住居平安。涤环板上是浅浮雕的花开富贵.这些用卡榫斗拼或木材镂空精雕而成的花窗雕饰,充分显示了福建民间工匠的高超技艺。
建筑门
三坊七巷建筑门的处理也极具特色,约有四种。一种是在前院墙正中,由石框构成的与墙同一平面的矩形师门,另一种则是两侧马鞍墙延伸作飞起的牌堵,马鞍墙夹着两面坡的屋盖形成较大的楼,像沈葆桢故居、陈承裘故居、林聪彝故居都是这种门楼。化的荟萃之所,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院校专业:
厦门理工学院普通本科理工类公办
官方网址:
官方地址:福建厦门市
官方电话: 0592-6291678
电子邮箱: zsb@xmut.edu.cn
厦门理工学院位于“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的海上花园城市——厦门,是福建省属公立本科大学,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秉持“以学生为本,为产业服务”的办学理念,遵循“明理精工,与时偕行”的校训,积极探索产学融合、校企合作、对外合作三位一体的服务地方发展道路,建设“亲产业、开放式、国际化”的国内一流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学校 1981年建校(前身鹭江职业大学),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本并更名为“厦门理工学院”。2011年,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和国家首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高校”。2012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2013年,获批为“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2016年,入选教育部、发改委“十三五”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建设高校(全国100所)。2017年,完成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被评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99所)和“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全国66所)。2018年,入选福建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福建省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获批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先后获批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全面覆盖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主要学科门类。学校现设有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光电与通信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海峡商贸学院)、文化产业与旅游学院、影视与传播学院、应用数学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部、软件工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 18个院、部。学校现有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建筑学、艺术学理论 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电子信息、艺术、机械、材料与化工、能源动力、土木水利、会计、体育等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3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法学等学科门类;全日制在校生近20000人(含研究生、留学生);截至2021年11月,学校共有专任教师近110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比56%,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比为96%,拥有包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闽江学者、省级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师”等在内的一批高层次师资队伍。学校的“教师发展中心”被评为省级示范中心。学校确立了“优势的工科、特色的文科、扎实的理科,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学科专业发展战略布局,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材料应用技术、电子信息类、城乡建设与环保、软件和信息服务、文化产业、创意与设计、商贸及金融服务8个专业群。现有机械工程省级高原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和控制科学与工程等4个省级应用型学科,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2个省级应用型培育学科。据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2021年3月2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我校作为2021年度新增7所、中国内地333所高校之一,工程科学(Engineering)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标志着我校重点学科建设水平的新突破。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校紧紧围绕应用型创新性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探索校企协同育人、中外合作、闽台合作等多种培养方式。学校面向全国 31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招生。学校毕业生以“务实精神好、动手能力强、创新意识足、外语水平高”等特点广受业界欢迎,就业率位居全省高校前列。我校学生在国内外各类学生竞赛中成绩突出,自 2017年以来,已获各类学生竞赛奖项近3000项,国家级奖项超过1000项,学生获奖人次达10000人次,连续三年全省名列前茅。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2021年分别发布的2015-2019年、2016-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结果中我校位列全国新建本科院校第1名。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中国及世界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世界大学生健美操大赛、计算机设计大赛、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光电设计、结构设计、物流设计、机器人、英语竞赛等国家级重点大赛中获冠军、金奖或一等奖200余项。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成效显著。现有省级及以上一流专业建设点 18个,其中国家级6个;特色专业国家级1个,省级9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级1个,省级7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国家级5个、省级6个;省级高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8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9个;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级3门,省级71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级3个,省级5个;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国家级1个、省级2个;省级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85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1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省级“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精品项目6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85项;国家级教材4部,省级教材3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1个,省级1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5个,省级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平台5个;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国家级1个,省级4个;省级示范性校企共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263项,省级713个;被评为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2018年智慧教学试点项目”院校。2009年以来,获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特等奖3项、特等奖培育1项、一等奖12项、二等奖19项。6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住建部专业评估,6个专业通过台湾IEET工程及科技教育认证,通过认证数量在国内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学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精心实施“阳光雨露计划”,开展“温情三部曲”主题教育活动,培育了以“文明班级创建”、“素质养成主题周”和“周末文化集市”为代表的一批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把学生带进舞台中央,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成长成才道路上的主角。积极搭建线上线下良性互动的服务育人平台,“厦理工e起来”微信公众平台获福建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一等奖。贯彻“守望相助”工作理念,搭建学生安全信息网络;深度开展“亲情教育”,积极引导“亲情体验”,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科研平台建设扎实。现拥有福建省客车及特种车辆研发协同创新中心、福建省新能源汽车与安全技术研究院、福建省客车先进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光电技术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功能材料及应用重点实验室、福建省风灾害与风工程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医疗数据挖掘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软件评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农村污水处理与用水安全工程研究中心、数字福建自然灾害监测大数据研究所、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厦门理工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两岸文创研究院等省级科研平台35个,厦门市科研平台22个。科研水平快速提升。承担科研项目的级别、数量和经费总额连续十年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 2012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纵向项目近2700余项,横向项目2000余项,到校科研经费超过4个亿。“十三五”以来,新增国家级项目127项,省市级重大项目19项,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5项;新增省部级以上奖励43项,其中省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及以上奖项9项;授权发明专利459件,发表高水平论文1310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持续提升。在厦高校中率先启动《服务海西/厦门行动计划(2009-2013年)》;制定并实施《服务闽西南产业发展行动纲要(2015-2018年)》;成立大学科技园,建成国家级众创空间,吸引了一批优质上市企业入园,园区产值超过2个亿。与翔业集团、盈趣科技、冠捷科技、宸鸿科技、玉晶光电、联芯电子、开发晶照明、麦克奥迪集团、ABB公司、好慷在家等在内的300余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参与组建集美区产业技术联盟并出任首任轮值主席院校。积极参与“山海协作”,与龙岩市、连城县相关单位签订校地合作协议,设立了“厦理工龙岩工程技术研究院”等驻地服务机构,为闽西南地区的科技企业、产业管理部门和工业园区提供科技服务;打造了全国首个高校红色孵化器——厦龙筑梦红色孵化器;与漳州诏安县建立校地产学研战略合作关系,在多个领域开展深入合作。成立全球安卓系统研发中心、健康医疗大数据分析与应用中心、触控产品检测中心等校企合作研发中心和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打造福建省时尚设计行业技术开发基地;积极参加“6·18”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9·8”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促进项目成果转化;每年发布“两岸创意经济研究年度报告”。与中国航天集团、中国电子标准化研究院、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华联电子、冠捷显示器等知名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申报多项项目获得工信部立项,项目总投资近3亿元。近年来,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共与俄罗斯奥廖尔国立大学、马来西亚理科大学、加拿大里贾纳大学、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日本琉球大学、韩国全北大学等 60多所优质大学开展多元化、全方位的合作。与俄罗斯奥廖尔国立大学共建高端轴承研究中心、与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共建轨道交通研究中心,与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共同实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爱尔兰科克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法国高等信息工程师学院等海外名校共同开展师生交流和本硕士生的联合培养。实施高端外专引智和海外教授聘请计划,招收侨生、港澳台地区学生和国际生到校学习。在闽台合作上先行先试,与30多所台湾知名高校建立合作,不断创新闽台联合培养人才模式,与台湾铭传大学共建“海峡商贸学院”,与逢甲大学等合作“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与宸鸿科技集团开启双元制教学模式,进行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与台湾科技大学、台北科技大学、元智大学联合设立福建省师资闽台联合培养中心。学校的快速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连续三届获评“省级文明学校”,获评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被誉为“地方经济的人才摇篮”等。近年来,学校的办学成绩、综合改革、产教融合、服务地方等工作多次获得省市领导批示肯定。根据省教育评估研究中心发布的《福建省普通高校发展潜力监测报告》显示,我校在福建省高校发展潜力排名中进步明显,我校发展潜力跻身福建省11所重点建设高校第6名。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排行结果,学校在2016-2020年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中位列第1位,在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2020年版)排行榜中位列第17位。根据上海软科发布“2021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我校综合排名居于全国第256位,在全国理工科院校中排名第119位,在省内上榜院校中排名第7位。
其他信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平板显示与LED技术)(闽台合作项目)是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作为信息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迅猛,并已形成经济支柱性重大产业,我国已将其列入二十一世纪重点发展的技术与产业之一。开设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结构合理、基础扎实、勇于创新、个性突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专业介绍培养目标:能够从事信息显示、光电技术及相关领域内的科研、教学、应用、开发、生产、管理工作。了解学科前沿及相关领域知识;具有较强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工程实践能力,并具有一定的产品开发和参与技术改进的高级技术应用能力。主要课程:发光原理基础、平板显示驱动技术、液晶电子学、场致发光显示、气体放电与等离子体显示、真空微电子学与场发射显示、大屏显示技术、电子光学及其应用、现代薄膜技术、显示器件制造技术等现代显示技术课程及通信原理、计算机实用网络技术等。就业方向: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专业可适合在光电子信息、电气自动化、仪器仪表行业、广电信息显示产业及相关企事业单位、部队、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从事光电测控与光信息显示系统的设计、制造及相应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和应用等工作。
1、南昌:
总人口:1100万,其中城区人口600万。
辖南昌县[县政府设置在向塘镇],新建县[湾里区改为其一个镇,县政府设置在湾里,扩入安义县],进贤县[不变]。为了更好地接受南昌辐射,便于柘林湖旅游开发和南昌市统一对接,并入永修县,靖安县、奉新县,高安、樟树、新干、峡江。
原有区:东湖区、西湖区、青山湖区、湾里区、青云普区、红谷滩区。
新增区:莲塘区、胶桥区、长凌区、京东区
发展定位:装备制造业中心。鄱阳湖经济城市群的中心。经济超越长沙、武汉,成为中部地区的核心城市。重要商贸流通城市,东部沿海商贸辐射中西部的中转枢纽。南昌既是国家重要综合交通枢纽,也是重要制造业基地,为长、珠三角及闽东南经济地区之腹地,乃省外大型产业及总部转移对接的基地。南昌的汽车制造、冶金、机电、纺织、化工,医药等现代化工业体系,和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软件服务外包等为代表的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在国内外具有一流的水平,将南昌打造成了现代制造业重要基地,以工业园区为主战场,已形成了六大支柱、十大产品基地。南昌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将拥有国家级以上工业园区15个、规模企业近1500家。
2、九江
总人口600万,其中市区人口200万。
辖九江县、瑞昌市、湖口县,彭泽县、都昌县、修水县、武宁县、德安县、星子县
原有区:浔阳区、庐山区,开发区、八里湖新区
新增区:湖口区、沙河区
发展定位:成为长江沿岸和重庆、武汉、南京齐名的4大港口之一。九江古称江州、浔阳、柴桑、汝南、湓城、德化,有江西北门之称。境内京九铁路、合九铁路、铜九铁路等铁路线贯通。交通十分便利。她右邻鄱阳湖,左连洞庭水,京九铁路与长江黄金水道在这里构成了中国南北、东西交流的轴心,是中国历史悠久的著名旅游城市。长江边上的九江交通便利,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齐全。九江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便利的水陆交通曾促进了中华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享有“三江之口,七省通衢”的九江成为天下“眉目之地”。发达的水陆交通使具有两千余年历史的九江成为军事重镇及商业、文化交流中心。
3、景德镇:
总人口:500万,其中市区人口:200万
辖浮梁县[县政府改到新平镇]、乐平市、婺源县[利用景德镇的高速公路、铁路、航空体系以及和景德镇经济一体化发展旅游业]、鄱阳县<利用景德镇的高速公路、铁路体系]、德兴市[利用景德镇的高速公路、铁路体系]
原有区:珠山区、昌江区、浮梁县
新增区:昌南区[瓷都大道到植物园的范围内]、湘湖区
发展定位:直升机航空产业基地、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依托千年瓷都的产业基础和品牌优势,积极推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大力发展功能陶瓷、结构陶瓷、生物陶瓷、工艺陶瓷和精品建筑陶瓷,培育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建设世界瓷都、赣东北工业重镇和文化生态旅游城市。以景德镇城区为中心,联动发展浮梁、鄱阳、万年县城和乐平市区,形成以景德镇为中心的赣东北城镇群。中国瓷都。以陶瓷产业为龙头,化工、旅游、电子产业为辅助的江南特色旅游都市。陶瓷产业规模总产值跃居全国第一,超过佛山、潮州、淄博、唐山等。
4、赣州
总人口:1300万,其中市区人口:300万
辖有信丰县、大余县、上犹县、崇义县、安远县、龙南县、定南县、全南县、兴国县、宁都县、于都县、会昌县、寻乌县、石城县。
原有区:章贡区、章江新区、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新增区:南康区、赣县区
发展定位:珠三角企业投资的**选择,客家文化的中心城市。处于东南沿海地区向中部内地延伸的过渡地带,是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之一。赣州是世界重要的钨产地,有“世界钨都”之称。赣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中部**投资城市,粤商**投资城市,浙商**投资城市,深港企业**投资城市,中部六省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海西经济区的核心城市、江西融入海西经济区的示范城市、内地入闽台的重要交通枢纽,赣州还是泛珠三角区域的重点城市,加快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稀土磁性材料及永磁电机生产基地、钨硬质合金及刀钻具生产基地、国内知名的氟盐化工等工业生产基地。
5、上饶:
总人口:700万,其中市区人口:200万
辖上饶、广丰、玉山、铅山、横峰、鄱阳六县。上饶县、广丰县并入市区,玉山建市。横峰、铅山合并。
原有区:信州区、三江新区、城西经开区新增区:广丰区、旭日区,德兴区
定位:长三角企业投资江西的首选城市,产业承接前沿,商贸物流枢纽,旅游服务中心,文化教育基地,宜居园林城市。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继续深入实施“中心城区大建设、县域经济大发展”双轮驱动战略,按照“提升老城区、拓展城东区、做旺中心区、做热开发区、开发近郊景区、扮靓三江口”的“5+1”空间发展布局,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加快中心城区建设,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
6、鹰潭:
总人口:500万,其中市区人口:100万
辖余江县、贵溪县[现有贵溪市改为鹰潭市雄石区,未来的鹰潭中心城区]、并入弋阳县、万年县、资溪县
原有区:月湖区
新增区:雄石区
定位:中国铜冶炼之都,赣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东连江浙,南控瓯闽,扼鄱水之咽喉,阻信州之门户”。鹰潭是江南重要的交通枢纽,浙赣、皖赣、鹰厦三条铁路干线在鹰潭纵横交汇,贯通大江南北;206、320国道和311高速公路(沪昆高速)和济广高速横贯全境,迎来送往四方宾朋;江西五大水系之一的信江,向西流入鄱阳湖与长江水系贯通,维系八方情感。鹰潭已建成铁路和公路的“双枢纽”。
7、吉安:
总人口:650万,其中市区人口:200万
辖吉安县、永丰县、吉水县、泰和县、万安县、遂川县、安福县、永新县八县。
原有区:青原区、吉州区
新增区:吉水区
定位:国家井冈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出口加工区、国家电子信息科技创新基地、国家风能产业基地、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基地、国家台商承接基地以及泰和工业园等3个省级重点工业园成为吉安经济的强大引擎,形成了以电子、食品、药品、纺织、电力、机械为支柱产业的新工业城市。
8、抚州:
总人口:500万,其中市区人口:100万
辖南城、南丰、广昌、黎川、崇仁、乐安、宜黄、金溪八县。 1\'\*|- o5 F8 x
原有区:临川区,金巢区
新增区:东乡区
定位:国家重点教育示范基地,江西基础教育示范市。诗书丰繁,“文献之邦”是“临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据资料载,列入《四库全书》存目的论著,抚州籍人氏著述就有近800卷之多。至今横卧抚州市东门的“文昌桥”,就是“临川文学”昌盛的象征。传说是“文昌桥上赏文章”、“文昌桥上赛文章”、“文昌桥上卖文章”、“文昌桥上晒文章”、“欲览诗书文昌桥”、“无才莫进抚州门”。
9、萍乡:
总人口:250万。其中市区人口100万
辖区不变。
原有区:湘东区、安源区,经济技术开发区
新增区:无
定位:湖南发展过程中的后花园城市。萍乡工业非常发达,现有国家级开发区萍乡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产业基地湘东工业陶瓷产业基地,以及芦溪工业园,芦溪电瓷产业基地,莲花工业园,上栗花炮产业基地等众多工业园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第三产业将得到跨越式发展。萍乡加快以专业批发市场为重点的商品市场建设,进一步发展商贸业;着力搞好旅游基础设施建筑,加快开发旅游商品,完善服务体系,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积极发展社区服务和中介服务业;努力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
10、新余:
总人口:200万。其中市区人口120万
辖区:分宜县
原有区:渝水区、仙女湖名胜风景区、高新技术经济开发区,高铁霞江区和孔目江生态经济区
新增区:无
定位:成为江南最大的钢铁城市,江西最大的重工业基地。新余市聚集了一大批新能源企业,形成高技术人才与太阳能光伏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并朝着建设国家新能源科技城的目标不断迈进,成为远近闻名的“经济小巨人”。新余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投资环境优越。浙赣铁路横贯东西,京九铁路傍市而过,赣粤、沪瑞、武吉三条高速公路和四条省道在新余交汇,成为全国680多个城市中少有的高密度高速公路通过的城市,构建了新余与“长珠闽”对接的5小时经济圈。面向全球、全国引进各类经济人才大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环境,为外商营造保姆式亲情服务;建立了软硬件设施全省一流的“一站式”办证收费大厅,简化了外商办事手续;建设“信用新余”,严格兑现对外商的承诺,深入持久开展机关作风综合测评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新余经济发展。
11、宜春:
总人口:700万。其中市区人口200万。
辖区:万载、上高、宜丰、铜鼓四县
原有区:袁州区
新增区:丰城区定位:江西花园城市。人居环境最优城市,发展为江西的体育之城。全国第一批生态试点城市之一,素有“山明水秀,土沃泉甘,其气如春,四时咸宜”之称。宜春生态旅游环境优越,一年四季雨量充沛,气候温暖,景色宜人,既是野生动物栖息的王国,也是人们科考、游览、度假、避暑及疗养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