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重庆工业化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本溪大型工业提升门

本溪大型工业提升门

来源:行业新闻 / 时间: 2025-05-04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本溪大型工业提升门,本溪市化学工业学校的主要成绩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近年来,本溪市化学工业学校始终坚持“让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精业、助精业者立业”的办学理念,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己任,不断创新管理体制,不断提升发展空间,不断增加招生数量,不断提高就业质量,全面对接本溪生物医药、化工产业链和岗位群,全面发挥国家重点校的先行带动作用,以优良的育人环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坚持理念创新,坚持特色办学,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优质发展,在课程改革、教法改革、毕业生就业、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着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本溪化校学生连续四年获得全国分析工大赛冠军,新生入学人数连续三年超过1500人,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超过98%;2010年,学校彩屯校区功能齐全、设施设备先进的制药与化工实训基地已经投入使用,高标准的6000m2图书馆大楼已获市政府立项并马上投入建设,职业楼改建教室工程开始施工,校园绿化工程基本结束,地产中草药种植示范实训基地开始规划建设。目前,学校正全力准备参加今年国家中职示范校的创建活动,今年的全国分析工大赛经国家教育部及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研究同意,决定10月中旬在本溪化校举办。今天的本溪化校,已经成为全国,特别是东北地区最具专业化培养、培训制药、化工类产业中等技术工人的重要基地。

2003年学校晋升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2003年《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首批示范性专业;

2004年《化学工艺》专业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示范专业;

2005年《药剂—制药工艺专门化》专业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示范专业;

2005年《市场营销》专业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示范专业;

2004年学校荣获“辽宁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04年学校被省教育厅授予“辽宁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05年学校荣获“辽宁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06年学校荣获“辽宁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06年学校获得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化学检验技能大赛(国家二级赛事)团体一等奖;

2006年学校获得全国石油与化工职业院校化工技能大赛(国家二级赛事)团体三等奖;

2006年学校被辽宁省人民政府授予“辽宁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07年学校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命名为国家化工行业特有工种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

2007年学校被本溪市委、市政府授予“本溪市职业教育工作优秀单位”荣誉称号;

2007年学校被本溪市委、市政府授予“本溪市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2007年获得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化学检验技能大赛(国家二级赛事)团体一等奖;

2007年获得全国石油与化工职业院校化工技能大赛(国家二级赛事)团体三等奖;

2007年姜淑敏老师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2008年学校被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命名为首批石油和化工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

2008年获得本溪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技能大赛优秀组织奖;

2008年获得辽宁省教科文卫系统民主管理先进单位;

2008年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授予“优秀职业技能鉴定站”;

2008年获得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化学检验技能大赛(国家二级赛事)团体一等奖;

2008年获得全国石油与化工职业院校化工技能大赛(国家二级赛事)团体三等奖;

2008年《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获得名列榜首的辽宁省品牌专业;

2009年获得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化学检验技能大赛(国家二级赛事)团体一等奖;

2009年在“创业杯”本溪市第四届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中,我校十名学生包揽药物分析工本溪市青年技术状元、本溪市青年技术能手和先进个人称号;

2009年被辽宁省教育厅授予“辽宁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08-2009年度获得“辽宁省文明高校”荣誉称号

2009年苏志满校长被中国化工教育协会授予“全国化工职业教育优秀校长”荣誉称号;

2009年苏志满校长被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授予“首届辽宁省职业教育杰出校长”荣誉称号;

2009年姜淑敏老师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授予“首届中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荣誉称号、被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授予“首届辽宁省职业院校教学名师”荣誉称号;

2009年周玉敏副校长及郭成林、付云红两名老师被中国化工教育协会授予“全国化工职业教育教学名师”荣誉称号,付云红老师被辽宁省教育厅授予“辽宁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三.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双师”型教学团队初步形成

学校精心细化、规范岗位聘任方案,提高岗位聘任质量;严格执行编制规定,坚持以编定岗,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政策;依据各岗位要求,制定完备科学合理的岗位考核目标;注重工作过程考核,发挥教师评价体系的杠杆作用,建立真正的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平台。

学校有专任教师207人,研究生学历(力)教师48人,教授级高级讲师2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人,高级讲师41人,高级工程师1人,“双师”型教师92人,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44名,国家级优秀教师1人,中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1名,全国化工职业教育教学名师2名,辽宁省职业院校教学名师1名。

为适应现代中药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学校将培养、引进“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内容加以强化。学校积极引进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药科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高校硕士研究生4人,大学本科毕业生28人到学校任教,同时通过社会招聘,大胆引进2名国药研发和药企管理方面的资深高级专家充实到教学实践第一线任教,还聘请行业技术专家和企业能工巧匠37名担任实习指导教师,选派25名教师到国内外大型制药化工企业学习实践,切实提高了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双师”型素质。

四.办学理念先进,办学特色鲜明,专业建设重点突出

学校逐步探索出“以明天技术,培养今日人才,为未来服务”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专业建设提出了“精专业大服务、小专业大培训”的新思路,形成了“知识改变命运,技能赢得未来,习惯集成素质,细节决定成败”的学生教育管理理念,把行为习惯教育,遵纪守法教育融入到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之中,要求学生具有军人作风和体魄、学生的勤奋和睿智、员工的敬业和技能,引导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特点,选择专门化方向和学习内容。学校还树立了“针对市场定调整,针对学生选课程,针对岗位练技能”的教学改革理念,针对教学改革提出了“专业课教学前置,教学内容与化工医药产业链岗位群需要、课程体系与企业用人标准全面对接”的新课题,大力倡导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促进课程内容综合化、模块化,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采用基础平台加专门化方向的专业课程结构,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设置专业技能课程,确保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着力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

为加速学校的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学校将产业和企业需求作为教学工作的导向轮,瞄准产业建专业,围绕专业联产业,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专业岗位工种对接市场人才需求,以此形成连贯顺畅的“订单式”教育模式,把专业建设做到了田间地头,做到了工厂车间,做到了产品销售终端。学校教学改革注重内涵建设,课程设计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校企共同开展岗位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资格和能力分析、课程教学分析,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校企共建优质核心课程,共同制订企业岗位能力标准,或直接开设企业的专门课程,课程内容吸收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目前,学校已经成为30余家优秀制药企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学校开设的专业中,有超过70%的专业直接为生物医药产业和化工两大产业服务,《工业分析与检验》、《化学工艺》、《药剂》、《中药制药》、《中草药种植》、《生物技术制药》、《精细化工工艺》、《食品生物工艺》等国家、省、市重点专业的师资力量、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实训水平将成为学校为大中药产业的中草药种植体系和中药制药体系提供高素质、符合GAP和GMP标准的一线劳动者的核心能力。其中,《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是国家首批示范专业、辽宁省品牌专业、辽宁省示范专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数量及专业建设成就在全国同类学校中名列第一。2008年以来,学校为对接本溪“中国药都”项目建设,新开办《中草药种植》、《食品生物工艺》、《药品营销》、《生物技术制药》四个专业,省级示范专业《市场营销》和《工业会计》等专业建设也已经全面转向医药销售专门化方向,积极为中药流通领域培养通药理、懂销售、会算账的一线医药营销人员。

几年来,学校本着“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原则,将技能竞赛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一个载体,充分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在高技能人才培养、选拔和激励方面的积极作用,努力搭建展示技能人才技能水平的平台。学校制订了《本溪化校参加各级各类学生技能大赛活动的实施方案》,确立了“全员参与、逐级选拔、优中选优、重点培养”的参赛选手遴选机制。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理论及实践指导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几年来,学校参加学生技能大赛成绩斐然,连续四年获得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化学检验工技能大赛(国家二级赛事)团体一等奖;连续三年获得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化工总控工技能大赛(国家二级赛事)团体三等奖;2009年在“创业杯”本溪市第四届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中,我校十名学生包揽药物分析工本溪市青年技术状元、本溪市青年技术能手和先进个人称号。大赛成为学生展示自我技能水平的舞台,也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添加了催化剂,提高学生技能的同时,也大大推动了专业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使学校的教育教学上了一个新台阶。

学校高质量完成辽宁省工业分析和化学工艺专业教学信息化项目工作,并已经在全国逐步推广。学校教学资源信息化网络体系逐步建立健全,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显著提升,初步构建出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新模式。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现场会上,前来参加会议的国家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亲自到本溪化校化学分析教学信息化软件展台前与正在演示软件的学生亲切交谈,并仔细向学生们了解了软件的相关技术问题,对我校学生熟练运用软件的能力和水平表示赞赏和满意,并在讲话中三次对本溪化校专业教学信息化项目的开发、应用提出表扬。通过这次会议,本溪化校专业教学信息化项目建设工作在全国得到全面认可。日前,学校又被辽宁省教育厅确定为“石油化工类数字化虚拟实训基地”(包括化学工艺、工业分析与检验、化学工程、中药制药、药物分析与检验、食品生物工艺等专业)建设的牵头学校,这个涉及近千万元资金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已经开始启动,将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教学信息化水平,更好的在全国同类学校教学信息化建设工作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为了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职业化进程,优化和创新现有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提升在职业素质教育课程领域的开发与研究能力,建立起本溪化校所特有的、在全国中职学校中起示范作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学校在市场上持久的品牌效益,学校就“体验式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研发、构建、实施和教学管理,与澳大利亚博士山职业学院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在《工业分析与检验》和《药剂》两个专业的学生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引进国际先进的体验式教育元素,并与澳大利亚博士山职业学院共同开发本溪化校核心专业的职业素质能力课程。目前,这项教学模式改革的推行使我校教师在授课方式和方法上有了较大程度上的创新和提升,学生参与程度高,效果良好。

五.建设先进教育文化,打造本溪教育品牌

学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在精心设计,全力打造医药化工特色品牌的前提下,以广大师生为主体,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净化校园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为载体,营造一个具有先进的教育文化理念,凸显医药化工专业特色,充满浓厚的人文管理育人氛围。学校全方位,高起点启动文化建设活动,制订了重点进行环境文化建设、校长文化建设、教师文化建设、校企文化建设、学生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等七项文化的创建活动,并精心设计载体,谋划品牌,突出特色,求实求新。学校注重环境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搬迁彩屯校区的这一契机,在实训基地的投入使用、职业楼,教学楼的重新装修、综合楼的设计规划、塑胶操场的铺建及校园绿化美化、雕塑景观设计过程中,把文化育人的理念融入其中,既体现医药化工特色,又育人美景,做到一树一景,一景一特色。校园四周和甬道两旁,用皂角树、山楂树、银杏树、梧桐树、红豆杉等几十种既有药用价值又有观赏品位的树种打造成“药园”,校区内的雕塑,石景将突出化工特色,教学楼、学生宿舍、实训基地的楼内各层将突出专业特点,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让每一处景点都育人。让环境的变化,带来人心的变化,思想境界的变化,从而实现境变——人变。

中职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决定了学校必须与行业、与企业互动和融合,才能抢抓市场,为企业输送高素质人才。随着新建的12000m2现代化,高水准的实训基地的投入使用,学校将全面实现与产业对接,实现“优秀工业文化进校园”,“优秀企业文化进课堂”这种校企合一的办学新模式。在“教室与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的同时,将校企文化融入其中,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学习,实际操作,努力打造本溪化校教学环境职场化的这一校企文化特色品牌,从而促进学生的道德素质,职业素质、员工素质、技能素质的全面提高,为企业培养合格人才。

六.招生就业两旺,社会美誉度高

学校的人才培养与本溪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与企业人才需求紧密结合。学校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施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显著提高。近三年,新生报到人数均超过1500人,其中,2009年新生入学人数达到1958人(含联合办学500人),2010年春季招生(截止于5月中旬)超过700人,涉药类专业在校生超过2000人,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8%以上,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综合评价称职率在85%以上。学校毕业生除被“中国药都”的本溪科泰药业、本溪百凤药业、本溪晟麦药业、本溪药联药业、本溪大石药业有限公司、辽宁爱尔创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大量录用外,还被推荐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沈阳化工研究院、常州化工研究所、本溪钢铁公司、本溪北台钢铁公司、本溪龙山泉啤酒有限公司、大连凯飞化工(化学)有限公司、鞍山润德化工有限公司、天津太平洋制药有限公司、烟台万润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江苏八巨药业有限公司、浙江新和成药业有限公司、宁波奇美有限公司等一百余家企业就业。这些迈入企业的学生将肩负起一线生产任务,用所学专业和技能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至此,学校制定的优秀学生实现高端就业,合格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全面打造“金蓝领”的育人目标已经实现。

七.建设优质实训基地,强化实践岗位育人

在省市政府确定要全力支持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本溪市政府投巨资在新校区建设化工与制药公共实训基地,学校也自筹资金300余万元购置化工制药实训基地所需国内领先的实训设备,其中,出巨资引进的现代制药生产实验设备设施五十余台套,可进行中药前处理生产线、中药提前生产线、片剂生产线、胶囊生产线、颗粒剂生产线、口服液生产线、滴丸生产线、丸剂生产线等八大生产线的实训教学,以上生产线还配备有在线检测设备,供中间体化验分析检测,全程按GMP要求进行各工序生产、检验、包装、贮存,实行企业生产全景模拟。目前,学校的化工与制药公共实训基地,不但可以向学生提供化工与制药专业的仿真实训,还可以为省、市化工、制药企业生产第一线从业人员提供高质量的职业培训,同时又可以充分发挥社会培训功能和职业资格鉴定功能,目前,学校的实训实习装备水平已达到国家级标准,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的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和极大的提高,已经成为一个突出实践性教学、充分体现化工类、医药类及相关专业实际动手能力的专业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

作为国家级重点学校和全省化工、制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培训中心,本溪化校应当通过滋养学识、陶冶情操,最大限度地引领学生成长成材。化校不仅要培养化工、制药企业生产一线专业岗位群的中坚力量和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而且要在与企业需求紧密对接的重要专业和校企合作领域开展更高水平的探索和研究,全面打造本溪化校的品牌专业、品牌教材、品牌实训基地和品牌学生,以此引领本溪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创新。站在新起点上的本溪化校,为实现创建全国一流中专的目标,有能力,有信心开拓一条有特色、高水平的创新之路。

中国“八大经济圈”

针对国内经济圈划分比较盲目随意,综合权衡区域经济发展背景、现状和发展趋势,在“十二五”规划中,中国区域发展的新格局,以城市群为基础应和核心,形成八大经济圈。即: 1.大长三角经济圈;以长三角城市群为核心的大长三角经济圈。包括现在的长三角城市群和江淮城市群。 2.泛渤海经济圈;以京津冀、山东半岛为核心的泛渤海经济圈。过去提出的环渤海经济圈包括辽宁,但根据经济联系,辽宁省和吉林省、黑龙江省以及内蒙东部联系更密切,和山东半岛和京津冀的联系并不密切,因此泛渤海经济圈未包括辽宁。山西省虽划分在中部,但是它和河南、湖北、湖南的联系不如和京津冀更密切。内蒙古中部和京津冀、山东半岛联系很密切,所以泛渤海把山西和内蒙古中部划进来。为了跟环渤海经济圈相区别,所以提出泛渤海经济圈。 3.大珠三角经济圈;以珠三角为核心的大珠三角经济圈。2003年时提出叫泛珠三角经济圈,现在提出“9+2”模式,所以改变为大珠三角经济圈。 4.东北经济圈;以辽中南为核心的东北经济圈。 5.海峡经济圈;以海峡西岸城市群和台北为核心的海峡经济圈。我们要和平统一,所以我们在规划上首先要统一起来,此外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和台湾的经济联系非常密切。所以我们把台湾海峡西岸共同构成海峡经济圈。 6.中部经济圈;以长江中游、中原城、湘中城市群为核心的中部经济圈。中部经济圈不包括安徽,即江淮城市群。 7.西南经济圈;以川渝城市群为核心的西南经济圈。 8.西北经济圈。以关中为核心的西北经济圈。

院校专业:

巍巍东师,根溯延安。 1945年10月25日,***主席接见延安大学校院主要领导干部,指示学校向东北迁移,创办“新型的东北大学”。1946年2月东北大学在本溪建校,是中国***在东北地区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1949年7月定址于长春。1950年4月更名为东北师范大学。1996年9月成为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4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2007年,入选国家教师教育“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9月,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两区办学,专业合理。学校现有自由校区和净月校区。全日制在校学生 26997人,专任教师1671人,其中教授511人,副教授645人。学校设有22个学院(部),81个本科专业,2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和2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以及2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科点覆盖了除军事学和医学以外的11个学科门类,形成了层次分明、类型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特色鲜明,成效斐然。学校以教育教学为立校之本。建校 70余年来,形成了“为基础教育服务”的鲜明办学特色,被誉为“人民教师的摇篮”。上世纪50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校长成仿吾提出了为中小学教育服务的办学思想,学校首开中国高师函授教育之先河;80年代,学校主动服务农村基础教育,走出了一条享誉基础教育界的“长白山之路”;90年代,实施“优师工程”,为基础教育培养优秀教师;进入新世纪,启动实施“教育家培养工程”,探索“U-G-S教师教育新模式”。“优师工程”和“U-G-S教师教育新模式”先后荣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科研强校,成果丰硕。学校以科学研究为强校之本。近年来,学校学科建设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 2017年9月公布的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世界史、数学、化学、统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6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入选数量位列全国第19位、211院校之首。在教育部学位中心第四轮学科评估中,A类学科6个(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获评A+),B类学科15个。34个学科入选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学校现有药物基因和蛋白筛选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和14个部级重点研究基地,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农村教育研究所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近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四项,其中材料科学研究领域的两项、统计学研究领域的一项、化学研究领域的一项成果获此殊荣;获得第七、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四项,其中历史学研究领域的三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领域的一项成果获此殊荣。,开放办学,助力发展。学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俄罗斯等 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97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2015年,与美国罗格斯新泽西州立大学合作设立了东北师范大学罗格斯纽瓦克学院。学校在韩国、西班牙、美国、加拿大、蒙古建立了孔子学院。国家汉办、国务院侨办、教育部及外交部分别在我校设立了“国际汉语教师培训基地”“华文教育基地”“教育援外基地”“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中国赴日本国留学生预备学校设在我校。,群星璀璨,人才辈出。学校拥有一批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词作者公木(张松如),作家萧军、吴伯箫,文学史家杨公骥,语言学家孙常叙,历史学家李洵、丁**、林志纯,教育学家陈元晖,音乐家马可、吕骥,病理学家白希清,数学家张德馨,核物理学家王琳,地理学家丁锡祉,鸟类学家傅桐生,中科院院士生物学家郝水,新中国学校体育创始人之一杨钟秀,大型团体操编导艺术家杨瑞雪、“红色理论家”郑德荣等著名学者,都曾经工作生活在这里。建校70余年来,学校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强师报国,求实创造”的东师精神,共为国家培养输送各级各类毕业生30余万人,一大批优秀人才在教育领域脱颖而出,如攻克世界著名数学难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包头九中教师陆家羲、感动中国的支边教师冯志远、全国模范教师郭力华、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全国十杰教师马宪华等。同时也培养了著名生态学家郑光美院士、物理学家孙昌璞院士、地理学家刘兴土院士、著名作家张笑天等为代表的各类人才。东师人“信念坚实、学识扎实、为人朴实、作风踏实”的“四实品格”得到社会广泛认可。,承典塑新,力行致远。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东北师大将以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为契机,践行“尊重的教育、创造的教育”理念,坚持立德树人,深化内涵发展,提升教育质量,努力推进世界一流师范大学建设进程。

其他信息:

东北大学

东北大学,简称东大,包括沈阳校区和秦皇岛分校区,共同组成东北大学,学生证、毕业证、学位证、纸质和电子档案、校门名牌,统一著名“东北大学”,同属于教育部直属211和985工程全国重点大学。

东北大学(沈阳和秦皇岛)是一所老牌知名全国重点大学,一直保持着自1923年建校以来优良的爱国主义传统和“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现实与时代相结合的校训,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实力雄厚,学风浓厚,获奖特多,亮点突出,优势明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百年学府。

东北大学(沈阳和秦皇岛)工科一流,理学突出,社文强悍,体育知名,绩效评估一流(多次位于全国前三)。

东北大学(沈阳和秦皇岛)部分学科属于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工科位于全国前列,属于国内一流水平;社文暨管理类有突出的亮点和国家重点学科;绝大多数学科属于国内优势和强势学科;整体水平处于国内高校第一集团靠前列的水平,特别是以下领域属于国内领先或国内突出学科:

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经济学,应用经济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学,数学,应用数学;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工学,科技转化;力学,工程力学;机械工程,自动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流程工业自动化,制扎技术与连扎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程;冶金工程,冶金物理化学,钢铁工程,有色金属冶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控制科学与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架构,测向定位,下一代互联网;土木工程,结构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工艺;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矿产普查与勘探;矿业工程,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生物医学工程。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企业管理;公共管理,行政管理。

东北大学(沈阳和秦皇岛)有雄厚的若干博士后流动站,有若干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有若干院士,也产生过若干院士,有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罗克韦尔实验室(秦皇岛分校区),有若干国家重点学科,有若干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先进完备的实验设备和实训基地,有一流的科研、体育和生活设施。

东北大学(沈阳和秦皇岛),无论是沈阳校区,还是秦皇岛分校区,校园环境优雅漂亮,实力雄厚,学风校风特好,学生综合素养高,就业、考研和保研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东北大学(沈阳和秦皇岛)综合实力强悍而对外低调,学生功底深厚而不对外张扬,学校暨学生在国内外获奖成果很多而对外谦逊。

东北大学(沈阳和秦皇岛),先后创造过全国40多个以上的全国“第一”,获过国内外数百次以上的各类大型比赛大奖。

东北大学(沈阳和秦皇岛)正朝着国际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进。

东北大学(沈阳和秦皇岛)管理到位,学校师生很温馨和谐,是读书学习和科研的好去处。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