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工业提升门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云南工业提升门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云南工业职业技术学校单招考试时间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云南工业职业技术学校单招考试时间是3月22~29日。
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Kunm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Industry)是一所云南省公办普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校是国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全国冶金人才培养基地、云南省省级示范高职院校、云南省特色高职院校、云南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前身是始建于1964年成立昆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工学校,2002年,组建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截至2016年12月,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474.82亩,建筑面积38.19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总值5.96亿元,馆藏图书78.1万册;学校下设6个二级学院和2个教学部,开设58个专科专业;有职工779人,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校生10723人。2019年12月,被教育部、财政部列入第四类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C档)。
截至2016年12月,学校有在岗教职工779人,专任教师644人,占教职工总数的82.7%。名誉教授、兼职教授、兼职教师共465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务共194人。
教学建设
截至2016年12月,学校有中央财政支持专业服务产业能力提升建设专业2个,云南省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提升建设专业3个,云南省级重点专业5个,云南省级特色专业2个;云南省级精品课程10门,7个云南省级示范性实习实训教学基地。
1个云南省高等职业院校公共实习实训教学基地,6个云南省级教改项目,4项云南省级教学成果奖,1个云南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1个云南省高职院校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建设项目。
云南怒江自治州可持续性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云南怒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
云南怒江流域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在云南省境内干流长624 km,流域面积2. 4万km2。从我国大江大河流域的系统格局来看,该流域虽然面积不大,在我国和云南省境内的干流也不长,但其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意义。
(1)怒江流域是我国西部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而经济欠发达的典型地区。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宏观战略中,如何正确认识怒江流域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劣势,构建符合当地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特点的区域产业体系,实现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到流域自身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生态环境治理,而且对于西部其他类似地区的区域开发,也具重要的前期探索和借鉴作用。
(2)怒江是我国16条重要的国际河流之一,怒江流域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开发沿边地区,稳定和繁荣边疆经济,建成良好的国际经济环境的重要工程。怒江源于我国西藏,为中、缅、泰多国河流。怒江流域下游国家是世界上经济不发达的贫困国家,经济实力相对较弱,云南怒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和区域开发缺乏良好的国际经济支撑,而只能主要依赖我国自身的投入,流域治理与开发的难度较大。但云南怒江流域的开发,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贡献,流域的开发与治理对下游其他国家的生态环境保护还有着重要的国际政治意义。
(3)怒江流域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实施反贫困战略的需要。怒江流域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最落后的地区之一,农业生产水平低,工业基础差,贫困人口比重大,实现怒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我国贫困地区实施扶贫工程的重要实践,它对于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和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典型示范作用。
(4)怒江流域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需要。怒江流域是我国僳僳、怒、独龙、白等少数民族的发源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地域。流域开发的成功实施,不仅将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经济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而且可兼顾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它对于维护我国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5)怒江流域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持续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怒江流域生物资源丰富、生态景观复杂多样,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景观保护的重要地域。但由于其自然环境脆弱,一经破坏,恢复难度大,加之,近期人口的超载,流域生态系统正遭受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类干扰,亟待进行科学合理的流域开发与保护,以实现流域的持续发展,使自然界宝贵的基因库得以最大限度的保留。
2云南怒江流域生态经济格局与资源环境特征
云南怒江流域处于东经98°07′~ 100°02′,北纬24°07′~28°23′之间,属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过渡的狭
长地带,行政区划上主要包括怒江州的贡山、福贡、泸水3县和保山地区的保山、施甸、龙陵和昌宁4县市,土
地面积2. 4万km2,人口201. 2万,分别占云南省的6. 1%和4. 8%。云南怒江流域生态经济格局与资源环
境特征如下。
2.1自然景观多样,但区域生态系统抗性弱,自恢复机能较差
云南怒江流域是横断山脉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由起伏巨大、南北纵贯、东西并列的高黎贡山、怒江河谷和怒江山脉(碧罗雪山的南部)组成,流域内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破碎而陡峻。根据地质构造和岩性的不同,怒江流域自北向南可分为极高山峡谷区、高中山峡谷区和中山峡谷区3个地貌亚区。由于经历长期的地壳运动,流域内断裂带发育完全,构成了以山地为主,高中山峡谷与低山丘陵、盆地(坝子)相间排列的景观格局。其中,在怒江州山地占土地总面积的97%,在保山地区山地占土地总面积的91. 8%。由于云南怒江流域地势高差大,山峦起伏,河谷深切,加之地形破碎和土层薄、石头多等,造成区域生态系统抗性弱,自恢复机能较差。地表植被一旦破坏,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极易发生,环境恢复难度较大。流域内除少数山间盆地(坝子)、阶地、冲洪积扇土壤耕作层较厚外,其他地方耕作层较薄,水土流失危害严重,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2.2土地资源人均量大,但质量差,且利用不合理
云南怒江流域人口密度为84人·km- 2,土地资源总量较丰富,人均土地资源赋存是云南省平均水平的1. 27倍,但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首先,从怒江流域土地资源结构看,耕地面积29. 5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2. 5%;林地面积148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62. 7%;园地、牧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分别占1. 1%、2. 2%、1. 3%和18. 4%。林业用地比重大的特征十分明显,但农业产业结构与资源结构特征极不相称。农业内部种植业产值达63. 9%,林业产值仅占8. 1%,林业用地多、林业资源丰富的优势远未得到发挥,而自然条件相对不适合的种植业比重又过大。
其次,怒江流域降水丰沛,福贡、贡山、龙陵等县多年平均降水量均在1 350 mm以上,而且主要集中在5月—9月,加之山高坡陡,种植业规模过大,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目前,怒江流域土壤侵蚀面积已达到31. 7%,而且仍呈加重趋势。
2.3动植物资源丰富,但保护难度大
云南怒江流域是古热带植物区系和泛北极植物区系,中国-日本植物区系和中国-喜马拉雅植物区系过渡交汇地带,同时又是古北界和东洋界2大动物区系的通道。在地质构造上,云南怒江流域处于南亚次大陆与欧亚大陆镶嵌交接带,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活跃,垂直高差巨大,立体气候垂直分异明显。加之,第四纪以来受冰川侵袭的影响不大,从而形成动植物传播的天然通道和“避难所”。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立体气候,孕育出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景观与多种森林植被类型,为不同类型的动植物提供了生存繁衍的理想场所,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从植物种类来看,仅怒江峡谷区内的贡山、福贡和泸水3县(含原碧江县)有维管植物185科、878属、3 138种(含亚种、变种和变型),分别占云南省同类植物科、属、种总数的56. 7%、40. 5%和20. 8%。怒江流域内动物种类也很丰富,尤其是珍稀保护动物种类多。怒江流域内有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列为具有国际意义的A级自然保护区———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级怒江自然保护区,保护面积共计4 578 km2,占流域面积的19. 1%,是我国乃至世界野生生物资源保护的重要区域之一。保护区内脊椎动物581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有羚牛、印支虎、白眉长臂猿、滇金丝猴等共计81种。此外,保护区内还有昆虫844种,真菌133种。但怒江流域景观垂直带谱过渡急速,生态系统的平衡调节能力较弱,抗外界压力的能力差。植被遭受破坏或环境受到污染后,造成动植物种群波动显著,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难度较大。
2.4旅游资源多样,但开发程度偏低
云南怒江流域旅游资源集稀有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独特的民族风情于一体。在自然景观方面,雄伟高大的高黎贡山和气势磅礴的怒江,是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三江并流”的核心部分;流域内生物资源异常丰富,是开展科学考察和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理想场所。龙陵的邦腊掌热泉、昌宁的鸡飞风光、泸水的登埂温泉等都是集观光、疗养和健身多功能于一体的自然景观资源;怒江流域喀斯特地貌发育,形成了丰富多彩、形态各异的岩溶景观,如龙陵的勐糯仙人洞、施甸清平洞风景区、泸水的青山溶洞和福贡的月亮石等;此外,流域内还有众多的高山湖泊和飞流瀑布,如高黎贡山的听命湖、碧罗雪山的恩热依比湖、干地低依比湖和高黎贡山的三叠水瀑布、泸水的滴水岩瀑布等。人文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历史文化名城———保山市,主要景点有武侯祠,玉皇阁建筑群,九龙胜地———易罗池,佛教胜地———梨花坞、卧佛寺和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光尊寺。民族风情别具一格,对来自国内外的旅游观
光者有着极大的魅力。怒江流域是僳僳、彝、怒、傣族等少数民族汇集区,各民族不同的发展历史和独特的
民族文化,构成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如僳僳族的刀杆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怒族的“仙女节”
等民族节日和千脚落地房、木楞房、土掌房等民居均具有极高的观光休闲价值。
但是,由于地处边远地区,旅游环境比较差,交通、通讯、住宿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加之旅游经营管理经验不足,服务水平偏低,资金投入缺乏等原因,怒江流域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低,绝大多数景点尚处于未开发状态。据怒江州旅游资源普查统计,怒江州普查的400个景点景观中,未开发的景点多达320个,开发利用率仅为20%。
2.5经济发展水平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
云南怒江流域地处偏远,对外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资源分布时空组合欠佳,加之开发历史较短和科技、教育、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制约了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怒江流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GDP) 2 642元,比云南省平均低1 615. 2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1. 9%,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除人均粮食产量基本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以外,人均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额、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职工平均工资、农民人均纯收入均低于云南省平均水平,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3. 0%、35. 6%、87. 6%和64. 5%。此外,流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流域内农村人口中尚有7. 9万人(占全州农业人口的34. 6%)未解决温饱问题。
怒江流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土地资源的农业开发利用。流域内工业发展缓慢,产业体系尚处于低层次的起步阶段。在怒江流域GDP构成中,第一产业比重为46. 3%,比云南全省平均水平高23. 4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比重则较全省平均低23. 9个百分点,产业产值结构处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的低水平阶段。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总产值占31. 4%,比云南省平均高2. 0个百分点。怒江流域产业结构不合理及经济整体水平较低,还导致了与此密切相关的区域城镇化水平偏低,非农业人口比重仅为10. 8%,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 2。
2.6教育、科技发展滞后,科技推广应用迟缓
云南怒江流域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偏低,加之少数民族大杂居、小集居的分布格局,各民族之间语言差异以及各村寨之间受山体、河流阻隔等因素,增加了居民接受教育的难度,致使流域内农村人口文化水平偏低,教育、科技水平偏低,发展滞后。根据我国第4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怒江州12岁以上的文盲和半文盲占同一年龄段人口的46. 3%。教育的滞后发展直接制约了科技的推广应用,流域科技推广力量薄弱,部分地区生产经营方式粗放,良种良法和一些与之配套的实用耕作技术难以推广,作物单产水平比全省平均低20%~60%。保山地区和怒江州每100万人中自然科技人员仅40~50人,约相当于云南全省平均的1/ 4。
3怒江流域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云南怒江流域具有相对良好的边境贸易与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且自然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又面临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良好机遇,流域开发的时机已经到来。但由于流域社会发展程度偏低,区域经济滞后,生态系统脆弱,流域开发还面临着贫困人口过多、资金投入乏力、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工程量大等问题。从流域可持续发展和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角度分析,当前流域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最迫切需要理顺和解决的矛盾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即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和恢复重建,流域产业体系重建与近、中期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的确立,以及贫困区域和贫困人口脱贫方式的选择。因此,建议从以下5个方面加快流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
3.1开展流域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制定流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怒江流域地缘优势明显,生物、矿产、能源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区域开发条件;但由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滞后,自然环境已在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需要尽快开展流域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期在摸清资源量、质特征和确定区域发展阻滞因子的基础上,提出适度超前又切合区域特点的区域开发战略。尤其是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行,怒江流域资源开发强度和经济发展速度将明显加快,迫切需要在原有区域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对现阶段流域社会经济发展、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等问题进行全面探索和专题性研究,对诸如区域开发总体战略、区域产业结构构建、产业发展优先序和开发投入机制等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宏观性、系统性、综合性问题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和科学论证。
3.2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实现生态经济系统良性循环
坡地垦殖是怒江流域农业发展的最突出特征,也是流域内一系列生态环境演化的根源之一。按照国家生态建设规定,坡度在25°以上耕地,禁止种植任何农作物,必须退耕还林还草,云南怒江流域退耕的面积约为4万hm2。由于陡坡垦殖的耕地在耕地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大,流域内第二、三产业发展滞后,人口对耕地和种植业的依赖性过强;在目前情况下,大范围实行退耕还林有必要但不大可能实现。因此,怒江流域陡坡垦殖问题的解决,需要根据不同地域的具体条件,采用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和农林复合等多种方式分步进行。此外,在进行退耕还林还草时,应结合国家和云南省扶贫开发和以工代赈的实施,选择一批工程地质条件和水利建设条件较好的成片坡耕地,实行坡改梯,建设一定数量可持续集约利用的梯田、梯地,保障流域大宗农产品的稳定生产,促进退耕还林还草顺利实施。
3.3分步开发旅游资源,逐渐壮大旅游产业
怒江流域具有高山峡谷、少数民族风情和原始自然生态3个资源优势和1个边境地缘优势,为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于经济、社会因素的制约,云南怒江流域旅游产业发展必须突出重点,选择资源质量高、投资小、见效快、示范带动作用强的景点优先开发。根据怒江流域区域经济环境特征及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远离客源市场等特点,近期旅游开发应以保护性开发为主,优先选择开发部分高质量的景点,近期应重点开发怒江峡谷景观、保山地区人文景观和高黎贡山自然与生态景观。开发旅游景点采用“两线一片”的布局,即怒江峡谷线、保山人文线和高黎贡山百花岭生态景观片。近期可利用云南旅游业已有的良好周边环境,优先开发(大理—)六库—上帕—开茨—丙中洛(或独龙江)、(大理—)保山—龙陵(—瑞丽)和(大理—)保山—芒宽百花岭(或腾冲—盈江) 3条旅游路线。
3.4加大生物资源的开发力度,培养新型生态产业
(1)建立生物资源开发、生产和加工基地,形成优势产品和产业。
在充分开发天然生长的云南黄连、胡连木、云木香、杜仲、砂仁、猕猴桃、乌桕、油桐等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生物资源的基础上,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并选择适宜地域,采用人工培养的方法,发展人工种植,弥补野生生物资源总量的不足,形成稳定的规模化生产和加工基地。
(2)组建生物资源开发的龙头企业,用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形成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带动产业群体高效发展。
(3)加大科技投入,从资源的精深加工入手,尽快使生物资源转化为名、特、优商品,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价值,提高产业效益,把生物资源开发培养成为带动流域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3.5以引进实用科技为主,增强劳动者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提高生产力水平根据怒江流域近期产业建设的需要,采用特殊的优惠政策,多形式多途径引进高素质、高档次的科技人员,以人才引进为突破口,带动支柱产业的发展。针对怒江流域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大、文化程度不高的特点,在现阶段快速引进和推广适用技术,把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技能作为提高区域科技水平的重心。重点采用树立科技示范典型、农民短期培训、专题技术讲座等方式,调动农民学习科技文化的积极性,以实用科技的先期介入带动区域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
世界喀斯特的精华中国阿诗玛的故乡
——中国·云南昆明·石林彝族自治县简介
石林彝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石林县)属云南省昆明市郊区县,地处昆明、曲靖、红河、文山四地州(市)交汇面上,距昆明77公里,全县国土面积1717平方公里,耕地54万亩,草场75.3万亩。主产水稻、玉米、烤烟、畜产品、果品和食用菌类等,是全国奶山羊基地县,全国烤烟基地县。境内拥有云南石林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石林世界地质公园、圭山国家森林公园。全县辖8乡2镇,88个村民委员会,4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2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34%)。旅游、烤烟、畜牧业是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200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8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0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7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41元。
一、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云南石林风景名胜区是我国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首批国家地质公园和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它不但是享誉国内外的旅游胜地,也是石林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云南旅游业的龙头。石林风景名胜区范围广阔、景点众多,所属大、小石林,乃古石林,大叠水(飞龙瀑),长湖,月湖,芝云洞,圭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八大景区集中了世界喀斯特地质地貌的精华,遍布于石林县境内,面积达350平方公里。其景观资源十分丰富,不但具有世界喀斯特地貌的典型性、代表性和唯一性,还具有很高的美学、生态、科研、科普价值,被誉为“造型地貌天然博物馆”、“天下第一奇观”。近10年来,石林风景名胜区先后三次被评为“全国风景名胜区系统先进单位”,四次被评为“全国旅**业先进单位”,并被评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保护消费者权益示范单位”。目前,石林旅游业已形成一个包括餐饮、宾馆、交通、旅行社、商贸、娱乐及景区建设和管理服务业等综合性的产业体系,从业人员达6000多人。旅游业已成为石林县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2004年,接待游客总数200万人,旅游经济对地方财政的贡献达35%以上。
二、民族文化绚丽多彩
以阿诗玛为代表的彝族撒尼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阿诗玛》成为中国二十世纪诗歌、电影、舞剧的经典,阿诗玛已成为云南旅游的标志形象;歌曲《远方的客人请您留下来》唱响神州大地,50多年来经久不衰,已成为云南旅游的代表歌曲;彝族民居、民俗、服饰、节庆等风情万种,彝族传统火把节被誉为“东方狂欢节”。目前,全县拥有专业及业余文艺、体育队伍600余支,人员30000余人。石林县先后被命名为歌舞之乡、摔跤之乡、民族民间绘画画乡,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县等。石林县将以建设区域性的彝族文化中心为目标,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建设具有彝族传统文化底蕴,又富有时代先进文化精神的民族文化长廊,对形成城市文化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为石林县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三、交通区位得天独厚
石林县是红河、文山、曲靖三地州市18县进入昆明的门户,国道324线和326线、安(宁)石(林)高等级公路、昆(明)河(口)高等级公路过境石林,南(宁)昆(明)铁路过境46公里,昆(明)石(林)高速公路直达石林景区,交通优势十分明显。2004年,九(乡)石(林)阿(庐古洞)旅游专线(二级公路,石林县境内段长76.5公里)通车;2005年内,曲(靖)石(林)高速公路西(桥)石(林)一级公路(石林县境内段长约15公里)将通车。未来的石(林)蒙(自)高速公路(石林县境内段长约32公里)是云南通往越南的便捷通道。将形成与现代化城市功能相匹配的现代化的公路、铁路交通网络,石林县将成为区域性的交通小枢纽。
四、气候宜人四季如春
石林县地处低纬高原,属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森林覆盖率较高,无重工业和污染性工业,空气清新,天高云淡,水源丰富,水质清纯。多年平均气温15.6℃,最热月平均气温20.8℃,最冷月平均气温8.2℃,全年无霜期252天,年日照时数2339小时,多年平均降雨量963毫米,全县可控制水量1.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2.2%,氧气资源极为丰富。常住总人口23万人,没有任何重工业及污染性工业,全县多年空气质量等级均保持在二级以上,具有最适宜人居的气候环境条件。
五、基础条件日趋完善
建国初期,石林县城面积仅为0.2平方公里,目前已达3.89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由“七五”末的6.2%提高到16.4%;全县道路交通发达,县乡公路里程达600余公里;水利、电力、邮政、电信、移动通讯网络完善,全县水库年蓄水量8100万立方米,自来水厂2个,年供水量1740万立方米,供电量8500万千瓦时,程控电话装机2万余门,移动电话在网用户数2.66万余户;校舍面积33万平方米,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升学率均为100%;县级卫生机构床位449张,专业技术人员473人。
六、发展前景无限美好
新世纪之初,石林县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33532”发展战略,即:充分发挥资源、文化、区位三个优势,实施对外开放、科教兴县、小城镇发展三个战略,加快以粮烟果菜为龙头的种植业、以科技型工业为龙头的第二产业、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以羊产业为龙头的畜牧业、以阿诗玛文化为特色的文化产业等五个重点产业发展,努力实现烤烟稳县、旅游(生态)立县、工业强县三个目标,逐步形成石林路城市经济带和九石阿旅游专线阿诗玛民族文化经济带两个经济带。
开放的石林,是旅游观光、投资创业、休闲娱乐、定居生活的宝地,诚挚欢迎中外客商前来一展宏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