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工业提升门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乌鲁木齐工业提升门这个问题,乌鲁木齐的经济概况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乌鲁木齐是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经济带。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乌鲁木齐毗邻中亚各国,自古以来就是沟通东西商贸的重要枢纽,对中亚地区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
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51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5%。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0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55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25亿元,增长9.3%。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2:38.1:60.7。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52.97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82.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3%,其中:出口总额72.17亿美元,增长12.8%;进口总额10.68亿美元,下降23.6%。 2012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9.5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02%。其中,农业产值23.45亿元,增长2.54%;林业产值1.48亿元,增长52.05%;畜牧业产值21.42亿元,增长7.94%;渔业产值0.87亿元,增长2.9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34亿元,增长13.76%。
2013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9.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5%。其中,农业产值29.14亿元,增长4.2%;林业产值3.73亿元,增长19.4%;畜牧业产值22.70亿元,增长6.6%;渔业产值0.96亿元,增长2.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50亿元,增长25.9%。
2014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1.9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0%。其中,农业产值29.29亿元,增长0.5%;林业产值3.84亿元,增长2.9%;畜牧业产值24.98亿元,增长10.0%;渔业产值0.94亿元,下降2.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94亿元,增长17.6%。乌鲁木齐已形成石化、冶金、纺织、机械制造、高新技术、建材、医药、食品、轻工业、电子信息等十大产业集群,产业门类齐全,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特别是石化、冶金等产业的发展在同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已成为第二产业的支柱。第二产业在全市GDP的比重为38.8%。康师傅、可口可乐、阿尔卡特、SK、嘉里大通、大众、威立雅、惠普、西门子、韩国韩华、丹麦LM、丰田、意大利索克瑟姆、嘉士伯、统一、韩国大宇、汉莎航空、日本积水化学、法国液化空气等等,已有越来越多的世界及中国500强企业落户乌鲁木齐。
2012年全部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750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88.49,比上年下降18.2个百分点,其中资产负债率为54.52%,总资产贡献率为12.35%。
2013年全部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794.00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在全部工业中,非石油工业实现增加值489.30亿元,增长21.8%;石油工业实现增加值304.70亿元,增长5.2%。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298.05亿元,比上年下降6.9%;实现利润137.96亿元,下降11.1%。
2014年全部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780亿元,比上年增长12%。在全部工业中,非石油工业实现增加值475亿元,增长20%;石油工业实现增加值305亿元,增长4.4%。在全部工业中,大中型企业实现增加值592亿元,增长13.0%;小微企业实现增加值188亿元,增长6.0%。工业企业产品产销率为96.7%,其中:轻工业为93.0%,重工业为97.0%。新疆与周边8个国家陆路接壤,拥有17个沿边一类口岸和10个二类口岸,乌鲁木齐不仅是新疆最大的商品集散地,而且是中亚地区重要的进出口贸易集散地,已成为世界投资者开拓中亚市场的重要平台。乌鲁木齐依托周边八个国家,建成了近200个各类商品交易市场,其中年交易额超亿元的有32个,超10亿元的有10个,形成了覆盖新疆,辐射中亚地区的多层次、多渠道贸易网络,成为中国西部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城市。
乌鲁木齐第三产业较为发达,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为60.7%。乌鲁木齐拥有百余家星级酒店,三星以上达到90余家,乌鲁木齐五星级酒店15家,拥有完善的服务业和完备的基础设施,为世界各地的客商创造了良好的投资合作环境;拥有健全的商贸流通体系,进出口贸易较为发达,占新疆进出口额的50%以上;一批国际著名品牌相继落户乌鲁木齐提升了商业业态。2013中国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乌鲁木齐名列31个金融中心城市第26名。
2014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526亿元,比上年增长20%。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0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含一日游)2014.4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1%,其中,接待国外游客31.57万人次,下降10.4%。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74.57亿元,下降0.8%,其中国际旅游收入11.84亿元,下降9.9%。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233.97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年末全市拥有保险公司200家,全年保费收入104.44亿元,比上年增长17.7%。主要银行国内银行东亚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广发银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北京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昆仑银行乌鲁木齐银行天山农商银行
乌鲁木齐有很多比较好的技校,但是学习互联网和IT类专业的技校却少之又少,这个学校的教学设备、师资力量、教学环境都是比较不错的,而且专业的种类很多:UI设计专业,电子商务财会、互联网应用技术工程师、广告智媒传播设计、VR建筑表现与空间创意设计师、数媒艺术交换设计师、5G互联网开发设计师、影视动漫游戏设计师、全媒体运营师等等热门的专业,这个学校还会保障每一位学习的就业,入学签订就业保障协议,终身推荐就业,还能提供学历提升,中专、大专、本科都可以提升,在招生的末尾时段,同学们应该抓紧时间选择好学校
根据历史资料,乌鲁木齐是其原本的名字,被蒙古人征服后改为“迪化”,随着新疆和平解放后,迪化再次改名乌鲁木齐。
乌鲁木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蒙古语中被称作“优美的牧场”。不过,乌鲁木齐曾经有一段名为“迪化”的历史,知之者不多。
迪化建城
乌鲁木齐起初是古车师国的领地,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原王朝开始知道这个地方的存在。后来蒙古人征服了这里,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分四卫拉特,而占据这里的是和硕特部。
到了清朝则是准噶尔部的地盘,而准噶尔部素来不服王化,屡次发起反叛,成为清初西北边疆的主要隐患。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准噶尔部发生了达瓦齐和阿睦尔撒纳之间的内讧,清廷认为彻底消灭准噶尔部的时机已经成熟,将两股反叛势力先后剿灭,完成了对西北的统一。并将其统称为“新疆”,意为甘肃的“新疆域”。
迪化正是在这个时期建立起来的。乾隆二十年达瓦齐兵败后,清廷就在这里建了一座土城,命名为“乌鲁木齐”。消灭准噶尔后,朝廷为巩固当地的统治,先是于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在伊犁设置了将军府作为军政中心,后于次年将乌鲁木齐向北扩建新城,乾隆帝改名为“迪化”,取启迪教化之意,不过“乌鲁木齐”这个名字仍然通用。
伴随着的还有行政建制的完善。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朝廷在迪化县设置参赞大臣、理事、通判。次年,在城西八里再扩建新城“巩宁”,也就是老满城,取“巩固安宁”之意。再过两年,迪化县升为直隶州,隶属于甘肃布政司。同时改参赞为都统,协助伊犁将军,负责管理天山北部的官员,以及指挥新疆东部的驻军。
迪化能被清廷看中,自然离不开优渥的区位条件,是块农耕游牧都适宜的膏腴之地:“东南傍近祁连,山环水带,最称腴壤。非以其水深土厚,郁成都会之区欤,其左右诸境,水泉饶裕,并宜耕牧。”同时它还是“扼伊犁门户咽喉之要地”,是沟通天山南北、中原至西域的交通枢纽,为迪化的繁荣提供了必要条件。
建城后,清廷还推行屯田政策,从甘肃以及中原迁徙百姓,经过大力的移民开发,迪化逐渐发展成一个“繁华富庶,甲于关外”的城市。学者纪昀在流放迪化期间,观察了当地的风土人情,留下了160多首的《乌鲁木齐杂诗》,其中有一首就描写了迪化城内的夜生活:“玉笛银筝夜不休,城南城北酒家楼。春明门外梨园部,风景依稀依旧游。”
近代的中心地位
到了1864年,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冲击下,清朝因一纸《中俄勘分西北界约》割让大片领土,迪化逐渐取代伊犁成为新疆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与此同时,中亚浩罕国的将领阿古柏趁机侵略新疆,并于同治九年(公元1870)攻占乌鲁木齐。新疆的混乱局势给了英俄两国争夺势力范围的机会,俄国更是悍然直接侵略,侵占了伊犁及周边地区。自立为王的阿古柏也乐于与英俄勾结,肆意出卖国家主权。
面临新一轮的边疆危机,清廷内部出现了海防与塞防之争,最终左宗棠力排众议,主张先解决塞防问题:“关陇新平,不及时归还国家旧所没地,而割弃使别为国,此坐自遗患。万一帕夏不能有,不西为英并,即北折而入俄耳。吾地坐缩,边要尽失,防边兵不可减,糜饷自若。无益海防而挫国威,且长乱。此必不可。”
光绪元年(公元1875),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统帅湘军,历时两年多,将阿古柏的侵略势力消灭,阿古柏本人一说是服毒自杀。但俄国人仍然赖在伊犁不走,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清廷以崇厚为钦差大臣赴俄国谈判归还伊犁的事宜,俄国以通商、分界、偿款三端相要,崇厚在胁迫之下一概应允。
崇厚的卖国行为引起了朝野一致的反对,清廷拒绝承认条约,于光绪六年(公元1880)改派曾纪泽重新谈判。为配合曾纪泽的据理力争,左宗棠亦到达哈密集结军队,做好了武力收复伊犁的准备。俄国最终做出退让,两国重新签订《伊犁条约》,我国将伊犁南境收回,部分维护了主权。
但俄国对西北边疆早已是鲸吞蚕食,此时伊犁的位置过于孤立,不适合继续承担新疆的政治中心。光绪十年(公元1884),清廷宣布在新疆建省,湘军将领刘锦棠担任首任巡抚,首府由伊犁转移到了迪化。
迪化政治地位的提高,城市规模也要随之扩大。在阿古柏之乱期间,巩宁城区就毁于战火,在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迪化从州升为府,满汉城区合并,奠定了近代乌鲁木齐的城区形态。
重建后的迪化很快就成了西北的商业枢纽。首先盯上这里的还是俄国人,《伊犁条约》中第十二条规定:“准俄民在伊犁、塔尔巴哈台、喀什噶尔,乌鲁木齐及关外之天山南北两路各城贸易,暂不纳税。”
迪化成为了向俄国开放的商埠,俄商凭借着条约赋予的特权垄断市场牟取暴利。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清廷准许俄国在迪化南梁一带划定贸易圈,贸易圈内的事务由领事馆管理,俄商则在圈内广开洋行,享有进出口不纳税的特权,如同租界一般。
施坚雅先生认为晚清时期全国范围内经济崛起的首要标志是各地区商业城市间贸易和其他的经济往来。迪化虽比不上沿海商埠,但也能吸引国内各地的商旅,尤以天津商人最为活跃:“庚子后,津沽商旅挈累重者踵至,缠商列市南郭,南郭之外则俄商所集,皆受成于领事,而蒙哈而之迁引者尤众,故其种族杂错,风俗不齐。”
民国时的割据状态
但走向末路的满清已愈发难以维持对地方的控制,庚子国难期间东南督抚们私自与列强达成互保协定,事实上宣告了朝廷的权威扫地。辛亥革命后,清帝退位,但共和并没有到来,而是军阀之间的混战。新疆远居边陲,其割据性就更加强烈,无论是北洋政府还是后来的南京国民政府,均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统治。军阀杨增新、金树仁先后被推翻后,权力最终落到了盛世才的手中。
盛世才为巩固权势,选择了倒向苏联,以换取苏联的援助。1933年12月,盛世才与苏联代表波哥丁秘密达成协议,盛世才会得到苏联的军事援助,而代价就是新疆的采矿、石油及开采金的让与权以及由朱古察克修筑一条铁路到迪化的权力。
扫清政敌后,盛世才效法苏联体制重建新疆,在顾问的协助下制定三年计划。由于后来盛世才与苏联关系恶化,三年计划实际上只执行到了第二轮,但迪化在此期间仍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为适应抗战后方建设的要求,1940年,迪化市政委员会成立,为迪化由县升市做准备。次年,《迪化街市区分区计划图》出炉,规划出了住宅区、教育区、工业区等区域:“红山南部分布有居民住宅,图书馆、市场、公园等;北部分布有教育区、工业区、医院等;其中的工业用地自南向北为一期、二期、三期。”在科学地规划下,以及远离交战区,迪化市容焕然一新。
但苏联的援助显然是需要代价的。随着苏联对新疆控制的深入,盛世才愈发感到了沦为傀儡的危险,最终选择归顺国民政府。自1942年始,趁着苏联忙于与德国鏖战的良机,国民政府逐步完成了对新疆的掌控。1944年8月16日,第八战区司令朱绍良飞抵迪化接管局势,大势已去的盛世才宣布辞职,反动的军阀统治也随之终结。
改回“乌鲁木齐”
抗战结束后,人民解放军开始迅速解放大江南北,西北的和平解放也被提升了日程。
1949年9月,国共和谈再次破裂,国方代表张治中将军决心弃暗投明,留在了北平。在张治中将军的促成下,新疆军政首脑包尔汉、陶峙岳于9月25日通电宣布起义,新疆和平解放。
最后,根据新国家“为加强民族团结,对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关于少数民族的称谓及有关少数民族的地名、碑碣、匾联等进行更改、封存或收管。”的指示,1954年2月1日,“迪化”正式改回“乌鲁木齐”。“迪化”这个名字代表了新疆的近代历史,而改名正是要告别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屈辱时代。
上一篇: 乌鲁木齐大型工业提升门
下一篇: 乌鲁木齐工业提升门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