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重庆工业化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甘肃工业提升门厂

甘肃工业提升门厂

来源:行业新闻 / 时间: 2025-05-07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甘肃工业提升门厂,以及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有多少人口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人口:约43万人

人口密度:277人/km2

庄浪县位于甘肃东部、六盘山西麓,地处甘肃省东部,六盘山西麓,甘(肃)宁(夏)两省交汇处,东邻华亭,南与张家川、秦安毗邻,西接静宁,北与隆德、泾源接壤。

地处黄河一级支流渭水流域。全县辖18个乡镇、293个村、1521个社。总面积1553平方公里,总户数9.87万户,总人口43万人。全县共有耕地92万亩,人均2.3亩。县境内海拔在1405—2857米之间,年均降雨量468毫米,年平均气温8℃,无霜期142天。

【自然特征】

庄浪县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群山起伏,地势东高西低,六盘山耸峙于东,余脉分六支回环盘互,贯穿全境。基岩山地和丘陵沟壑占总面积的93.5%,境内海拔高度在 1405-2857米之间,气候属大陆性季风区。

行政区划

庄浪县辖5个镇、13个乡:水洛镇、南湖镇、朱店镇、万泉镇、韩店镇、岳堡乡、杨河乡、赵墩乡、柳梁乡、卧龙乡、大庄乡、阳川乡、良邑乡、通化乡、永宁乡、郑河乡、南坪乡、盘安乡。

自然资源

庄浪县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农副产品资源,探明储量2亿多吨的优质石灰石和铜、铅、锌等金属矿产可开采利用,年产优质亚麻原茎2万吨,年产商品洋芋30万吨,是陇东胡麻、荞麦、蚕豆、白云豆、胡椒的主要产区之一,大黄、柴胡、党参、甘草、冬花、杜仲等40多种名贵药材进入全国大部分药村市场;有天然和人工沙棘林带12万亩,以蕨菜为主的山野菜深受消费者喜爱。洛河两岸土地肥沃,气候湿润,光热充足,是种植苹果、桃、梨等优质瓜果蔬菜的适生区,素有“瓜果之乡”之美称。

工业经济

【工农生产】

庄浪县是全国第一个“中国梯田化模范县”,现有耕地114万亩,农业人均2.88亩。依托梯田资源,建成10个旱作农业高科技示范区,探索出了“梯田+科技+兴水+结构调整”的旱作农业路子。同时,洋芋淀粉、果品、生猪、草编和温室蔬菜等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效益不断提高。全县建成了煤矿、5000吨饲料厂、3万吨专用化肥、2.5万吨特种水泥厂、地毯厂、塑料厂、亚麻厂、5000吨精淀粉厂、空心砖瓦厂、山野菜加工厂、特种养殖场等80多户县乡工业企业,初步形成了以原煤、水泥、地毯、塑料制品为主的门类较为齐全的县域工业体系,地毯、亚麻、草编等名优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农业经济

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105.0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73.82万亩,油料作物种植面积11.42万亩。

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马铃薯、胡麻、荞麦、黄豆、大豆、油菜、苜蓿。主导作物为小麦、玉米、马铃薯,玉米、马铃薯产量相对较高。近几年油料作物胡麻产量陆续降低,而由油菜取而代之。

因该地区一年内,春秋季节较长,所以瓜果丰富。主要瓜果为:西瓜、黄瓜、面瓜、葫瓜、冬瓜、白瓜、面瓜、甜瓜、套瓜、南瓜。果木主要是:苹果、梨、桃、李子、枣、樱桃、毛桃、杏、桑椹、核桃、山果、沙棘、枸杞。由于该地区光照充足,各种瓜果味美甘甜。质感好,特别是苹果、梨、桃、杏种类繁多。

旅游资源丰富

境内已发现古文化遗址400多处,有国家级森林公园云崖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云崖石窟及紫荆山、陈家洞、吴王坟山、关山天池朝那湫等许多自然和人文景观。

历史文化悠久

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繁衍,是传说中伏羲氏、女娲氏的活动区域之一。三代时期,庄浪地属不太明确。相传夏禹把天下划分为九州,庄浪在夏商时属“雍州之域”;西周是西戎的游牧之地,划在“候服”的范围;春秋战国时,仍为西戎所占据。春秋中期,秦国力量逐渐强大起来,秦穆公攻灭和臣服了十二个西戎部落,遂称霸整个西戎地区,后秦孝公灭_戎(在今武山县一带),秦昭王灭义渠戎(在今庆阳、平凉一带)。至此,甘肃黄河、洮河以东的广大地区归并秦国版图。为了对这些地区进行有效地管理和统治,秦国于公元前279年,首置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郡级行政区域陇西郡,并于公元前272年置北地郡。后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地方实行郡县两级制。终秦一代,庄浪地区一直为秦关中五郡(陇西、北地、九原、上郡、内史)之陇西郡(今甘肃临洮县)所辖。

【历史沿革】

早在秦汉时已有行政建制。公元十三世纪初元王朝创建时期设路,以吐蕃庄浪部族命名,延用已770年,在明、清直至解放前几经变迁,庄浪县的建制才逐渐趋于稳定。1949年8月解放,1950年由平凉划归天水,1955年复归平凉,1958年并入静宁,1961年恢复庄浪县至今。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对外开放县。

庄浪县历史悠久,地处黄河一级支流渭水流域,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繁衍,是传说中伏羲氏、女娲氏的活动区域之一。三代时期,庄浪地属不太明确。相传夏禹把天下划分为九州,庄浪在夏商时属“雍州之域”;西周是西戎的游牧之地,划在“候服”的范围;春秋战国时,仍为西戎所占据。春秋中期,秦国力量逐渐强大起来,秦穆公攻灭和臣服了十二个西戎部落,遂称霸整个西戎地区,后秦孝公灭_戎(在今武山县一带),秦昭王灭义渠戎(在今庆阳、平凉一带)。至此,甘肃黄河、洮河以东的广大地区归并秦国版图。为了对这些地区进行有效地管理和统治,秦国于公元前279年,首置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郡级行政区域陇西郡,并于公元前272年置北地郡。后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地方实行郡县两级制。终秦一代,庄浪地区一直为秦关中五郡(陇西、北地、九原、上郡、内史)之陇西郡(今甘肃临洮县)所辖。

汉承秦制,西汉地方行政区划仍分郡县两级,尤其初期行政建置沿革多循秦代。到西汉中后期以来,特别是汉武帝不断“北却匈奴,西逐诸羌”,经略西域,西汉王朝的疆域空前扩大,设郡多达一百多个。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部,刺史部下设郡、县以统之。庄浪地区为凉州刺史部(州治陇城,今年秦安县陇城镇)下的天水郡所辖。县域分属天水郡之略阳道(治所今甘肃秦安县。)、街泉县(治所今甘肃庄浪县东南之韩店乡)、成纪县(治所今甘肃静宁县治平乡)。县城东北属安定郡的泾阳县(治所今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辖。王莽篡汉的十多年,随意乱改地名,改天水郡为“填戎郡”,还曾设阿阳郡,庄浪地区又分属上述两郡。东汉明帝永平17年(74),改凉州刺史部的天水郡为汉阳郡(今甘肃甘谷县),废街泉县,并入略阳县,庄浪又分属略阳县及阿阳两县。汉献帝初平四年(139),从汉阳郡中又分置永阳郡,改略阳县为街亭县,庄浪地区又分属永阳郡的阿阳、街亭县(县治在今甘肃省庄浪县东南之韩店乡)。

三国时期,庄浪县域属曹魏雍州管辖。献帝建安19年(214),更永阳郡为广魏郡(郡治临渭,今年内甘肃清水县西南),又改街亭县为略阳县,庄浪在那时属广魏郡略阳县。公元265年,司马炎建立西晋,重新统一全国后,改两汉十三州长党史部为司、兖、豫、并、雍、秦等十九州刺史部。泰始年间(265——274),又恢复广魏郡为略阳郡。东晋十六国时,匈奴、氐、羌、鲜卑、羯等“五胡”相继内迁,战乱频繁,民族政权林立。庄浪县域全部处于民族政权之下。从公元317年到589年的二百年间,大体上先后统治该县的少数民族政权有前赵、前秦、后秦、北魏、西魏、北周等国。其中,前赵时庄浪属略阳郡。前秦永兴二年(385),皇帝苻竖置“平凉郡于高平镇。”意欲平定凉国,此时庄浪县北部之一小部分属泾州平凉郡辖,北部的大部分及南部仍由秦州略阳郡辖。东晋安帝七年、乞伏乾归更始三年(411),西秦乞伏乾归攻后秦南安太守王_于水洛城,这是庄浪现存地名见于史册的最早记载。“水洛”之名在历史潮流上延续达1587年之久。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神麝年间,庄浪县北属秦州略阳郡阿阳县,南属陇城县;东属泾州平凉郡华亭县。孝庄王元子攸永安三年(530),关陇起义军领袖之一的王庆云,曾称帝于略阳郡的水洛城,尔朱天光平水洛城,擒王庆云,此段史料见于《北史》。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称水洛城为水洛亭。亭在当时为地方基层组织,相当于现在的村级机构。公元543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分别被北齐和北周所代替。庄浪在魏时属北秦州安阳郡辖;北周改北秦州为交州,庄浪又属交州安阳郡。

公元 589年隋灭陈,继西晋之后,第三次实现全国性大统一,其地方机构先后几次变易。隋初行州、郡、县三级;开皇三年罢郡,以郡统县,大约在此时改秦州为天水郡。略阳郡于开皇二年废郡为县,并改县名为河阳县;开皇六年又改名为陇城县。

唐朝时,中国封建社会进入繁荣时期,行政区划表现出大统一的特色。唐初罢郡又置州,还按山川地形划分全国为十道;到开元时,全国分为十五道,且道已基本上演变成以采访使为首的监察区,地方行政属性太大,从而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自安史之乱后,方镇统辖诸州,成为实际上的地方行政区域;到元和末年,唐境内共有四十七镇。唐初庄浪西南属陇右道秦州(州治成纪,今甘肃秦安县西北)陇城县辖,东北属关内道陇州(州治通渭,今陕西陇县)华亭县辖。宝应三年,吐蕃贵族率兵东侵,占有今陇山地区,庄浪也陷入吐蕃之手,时庄浪境内生活着许多的吐蕃部落,唐的地方行政建置被废。大中三年(849),唐政府一度收复庄浪地区,大约30年之后的广明元年(880)被又占领。五代实际上是唐末方镇政治的继续和扩大。五代初梁朝时,“歧”为地方割据政权,都凤翔府,庄浪由其保胜节度使管辖,后唐时庄浪西南由其雄武节度使、东北由彰义节度使两镇所辖。后晋时依后唐旧制。后汉时,庄浪西南被吐蕃占领,东北仍属彰义节度使辖。后周时曾收箸被陷的庄浪地区,仍分属雄武和彰义两节度使。宋代仁宗天圣年间分全国为10路,神宗元丰年间增至23路,崇宁(1102-1106)年间以后又地增至24路。其在关陇地区设有六路,即鹿延路、环庆路、熙河路、永兴路、泾原路、秦凤路,这是北王朝在西北设置的六个大行政区,既管军事,又管民政,实质是地方最高一级的军事行政单位。终北宋一代,庄浪地区一直为秦凤路的德顺军之陇干县所辖。德顺军是属州级的带有军政合一性质的地方行政机构,庆历三年,把原属渭州的笼竿城提升为军。这一时期,庄浪是北宋和西夏的边界地区,又是渭州与秦州的联络点,军事战略地位较为重要,因而县域内设有多处军政性质的城、堡、寨等,如水洛城、通边寨等。《宋史》较详细地提到了这件事:德顺“崇宁户29269户,126241人,县一:陇干;元禧八年以外底置堡。城一,水洛;领王家城、石门堡。寨六:静边、得胜、隆德、通边、治平、怀远。其中水洛城、王家城、石门堡、通边寨等都在县域内。

2021年1月,2020年乡村振兴传播影响力县区排名发布,庄浪县位列第332名。

2020年7月29日,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庄浪县为2020年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2020年6月,庄浪县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长征片区(红四方面军))。

2020年2月13日,庄浪县被确定为2019年度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

2017年2月21日,庄浪县上榜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岷县,历史悠久,地理位置特殊,自古就是“西控青海,南通巴蜀,东去三秦”的交通要道,有“茶马互市”的传统和“陇原旱码头”的美誉。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交通便利,盛产238种中药材,素有“千年药乡”之称,尤以“岷归”闻名遐迩,是“中国当归之乡”、“中国花儿之乡”和“联合国民歌考察采录基地”。

地处陇中黄土高原、甘南草原和陇南山地接壤区,总流域面积3578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22万亩,森林面积97万亩。辖18个乡镇、310个村(社区)委会,总人口48.4万人,有回、藏、东乡、撒拉、裕固和满族等6个少数民族共1.5万人。总耕地面积62.7万亩,人均1.5亩。境内海拔2040—3754米,年平均气温5.7度,降水量600毫米。

岷县境内中药材、矿产、能源、畜草等特色资源丰富,盛产当归、红芪、黄芪、党参等中药材238种,尤以当归种植历史悠久、质量**、产量第一而闻名于世,被称为“岷归”。全县探明金、锑、铅锌、花岗岩、石灰石、大理石、红柱石等矿藏25种,位于禾驮乡的寨上矿点已探明金储量108吨,价值260亿元以上。境内有常年流水河22条,水能蕴藏量33.5万千瓦,其中黄河最大支流洮河流经岷县境内9个乡(镇)、83.5公里,沿洮河可开发梯级电站10余座。东山区部分地域开阔,日照时间长,风、光资源开发亦颇具潜力。全县有草场面积290万亩,累计人工种植岷山红三叶、猫尾草等多年生优质牧草12万亩,为全国健康养殖示范县和甘肃省养牛大县,黑裘皮羊、蕨麻猪、高原牦牛是地方特产。另外,还拥有以狼渡滩湿地草原、双燕生态景区为代表的自然生态景区和以中共中央西北局岷州会议会址、二郎山战斗遗迹为代表的红色旅游景点等各类旅游资源100多个。

地理位置:距省府兰州市267公里,距陇海铁路陇西火车站120公里,自古就有“西控青海,南通巴蜀,东去三秦”之说,是通往兰州、陇西、陇南、甘南和四川的必经之地,国道212线、省道306线的交叉连接使岷县处在一个经济相互促进、文化相互渗透、观念相互影响的“四区八县”经济增长带中心位置,是甘肃南部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享有陇上“旱码头”的美称。近年来,岷县紧紧围绕稳定解决温饱进而向小康迈进这一目标,按照把岷县打造成木寨岭以南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平台,建设成甘肃南部特色经济强县和商贸中心的战略构想,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全面提升药材、草畜、洋芋三大支柱产业,着力培育水电、矿产、旅游三大新兴产业,努力实施“产业富民、工业强县、城镇辐射、项目带动”四大战略,使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较快发展。

土地人口:全县土地面积357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2.75万亩,草原面积290.3万亩,水域面积22.6万亩,林地72万亩,牧草地217万亩。

气候特征:岷县气候属于高原性大陆气候,年平均日照时数2214.9小时,年平均气候4.9℃--7.0℃,年平均相对湿度68%,年平均无霜90-120天,年平均降水量596.5毫米,最热7月份平均气温16℃,最冷1月份平均气温-6.9℃。

药材资源:岷县盛产当归、红芪、黄芪、党参、柴胡、大黄、贝母等中药材238种,素有“千年药乡”“中国当归之乡”只称,尤以“岷归”驰名中外,早在1700多年前就是极为珍贵的贡品,有很高的药用、食用价值,产量占全国总产量地70%。根据研究,“岷归”成分复杂,有挥发性和水溶性物质106种。因其质量**、含量丰富、产量最大、销量最广而驰名中外,远销东南亚、港澳台及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欧洲人誉为“中国妇科人参”,是世界当归中的上品。全县年种植各类中药材25万亩,年产药材4.6万吨.其中当归1.3万吨。

草畜资源:岷县有天然草场290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72.5%,主要以岷山红三叶草、岷山猫尾草为民县两大特色优质草种。目前,全县累计人工种植多年生优质牧草12万亩,发展畜牧业条件得天独厚。岷县有黑紫羔羊、牦牛、存栏牛、羊、猪等牲畜50多万头。全县年产肉类总产量近2万吨,产牛羊皮15万张。 2005年1---5月全县有十个乡镇养殖白鹅3万只,年底突破10万只。

水电资源:岷县水资源丰富,境内水系分长江、黄河两大流域,3个水系。有大小河流22条,年平均径流量42.09亿立方米。地下水总储量2.36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32.56万千瓦,年发电量28.5亿度。其中,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洮河流经县内13个乡 83.5公里。可开发梯级电站 6座,总装机容量可达 10万千瓦。近年来,岷县各级党政在-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引下,全县上下共同努力,克服种种困难,顺利实现了“九五”计划主要奋斗目标,全县社会生产力、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重大变化,精神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显着成绩。到“九五”末的2000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4.95亿元,比“八五”末增长68%,年均增长10。9%,略高于全省,全区经济增长速度,特别是二、三产业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分别较“八五”末增长2倍和8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3亿元,增长40.8%;粮食总产量达到9.16万吨,增长53.6%;财政收入由1628万元增加到4207万元,增长2.6倍;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2亿元,比八五期间增加1.9亿元,增长20倍.三大产业结构由八五末的61:19:20调整到55:23:22.扶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全县提前一年实现了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目标,农村贫困人口由1995年的20.43万人下降到0.85万人,贫困面由52.4%下降到0.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元,比八五末增加657元,年均增加131元,农民衣、食、住、行、用都发生了显着变化,部分条件较好地方的群众生活开始向小康迈进。

发展思路

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以资源为基础,大力开发一条河(洮河),实施两项重点工程(退耕还林还草、梯田建设及小流域治理),落实“两洋(羊)一药”农村种养业结构调整战略,建设药材、畜牧、矿产、洋芋淀粉四大支柱产业,努力兴办农村五小经济实体(小林场、小牧场、小椒园、小鱼塘、小加工),继续走好种药、养畜、经商、开矿、办厂、劳务输转六条路子。

全面实施开放带动、结构调整、药材立县、水电强县、商贸活县、科技优先发展六大发展战略,大抓以水、电、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以退耕还林(草)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以转移农村劳动力为主的城镇体系和小康村建设,以培育市场体系为主的岷州商贸中心建设等四大建设。着力提升和培育药材、畜牧、洋芋淀粉、矿产、旅游等五大产业,加速建设“一河两线”经济增长带(一河是指洮河沿岸,两线是指212国道和306省道岷县过境段),加速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加速农业主导型向工商业主导型转变,努力实施农民增收、职工增收、财政增收三大目标,走出一条具有岷县特色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路子。当归

岷县有六大资源。一是药材资源。盛产当归,红芪、黄芪、党参、大黄、贝母等中药材238种,素有“当归之乡”、千年药乡“之称,尤以”岷归“驰名中外,被子欧洲人誉为”中国妇科人参“,岷县年种植当归、红芪、黄芪、党参等各种中药材20多万亩,是重点外贸产品。二是畜牧业资源。有集中连片草场面积219万亩,草丰水茂,无污染,发展畜牧业,开发畜产品条件得天独厚,年产牛羊皮15万张,年肉类总产量1.6万吨,其中尤以黑紫善羔羊和蕨麻猪闻名省内外.三是矿产资源。已探明金属非金属矿30种,矿点、矿化点40多个,其中金、锑、铅、锌、锰、花岗岩、汉白玉、大理石、硅石、泥炭等矿储藏量大,开发前景广阔。四是水力资源。境内有大小常年流水河22条,水能蕴藏量33.5万千瓦,其中黄河最大支流洮河流经岷县境内13个乡(镇)、83.5公里,沿洮河可开发梯级电站5座。五是农副产品资源。盛产洋芋、蚕豆、油料等农副产品和草莓、虫草、沙棘、蕨菜、蕨麻等野生”绿色食品”,开发前景十分可观。

岷县二郎山国家级森林公园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与城北玉女峰遥遥相对,山上三峰插天、绿树成荫。1935年、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突破“天险腊子口”两次到达岷县,召开了0中央西北局岷州会议,随后3000名岷州儿女参加红军。现园内建有“红军战役纪念塔”和“三千红军烈士纪念碑”,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基地。县城东部的沙金自然林区,总面积36万亩,有大小旅游景点20多处,怪石林立,溪水多色,令人流连忘返。

岷县文物殊多,古迹遍地,主要有“彩陶之乡”马家窑文化、寺洼文化、齐家文化等文化遗迹6处。明代建于县城的真武庙至今保存完好。岷县又称“花儿”故乡,在省内外颇有名气,是我国民间文化的一支奇葩,质扑敦厚,明快生动,每年花儿会期间,商贾云集,商贸活跃。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归一砚“闻名中外,1997年,甘肃省政府作为特殊礼物,赠给香港物别行政区政府珍藏。独具地方特色的”窗花“、版面填色、单色剪纸、彩色拼贴、下班衬影、书写绘画等民产艺术源远流长。岷县新旧八景尤为壮观,其中以“东坡晚照”,“岷山积翠”、”洮水流珠”、“叠藏长虹”、“金童古钟”、“狼渡牧野”、“山村药圃”、“碧波红莲”独具特色。工业生产项目:碳酸钙粉生产线,彩色绒面生产线,肥力高生物菌肥生产线,当归嫩肤水生产线,钢铝塑门窗生产线,岷肥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西北高原特有植物种类及沙棘油、当归油等系列产品项目,全营养颗粒高效有机肥生产线,新建蜂窝煤生产线,中药材抽氧真空包装生产线,150吨马铃薯金粉、60吨马铃薯膨化食品,山野菜加工生产项目,岷县腐植酸混合肥料厂。

电力建设项目:古城电站、清水电站、坎峰电站、冰桥湾电站建设,刘家浪至10KV线路改造,城关至南川送变电工程、城关至十里送变电工程,10KV及10KV以下农村电网改造工程,电网通信及调度自动化系统工程。

水利水保建设项目:修复西川灌区南北总干渠,梅川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洮河护岸河堤,迭藏河护岸河堤,电力提灌工程兼乡村供水工程,纳纳河、耳阳河河堤建设,集雨节灌工程,水平梯田建设,植被建设,沟道建设,节水灌溉工程,板达口至北门桥洮河护岸工程,岷山板达沟小流域综合治理,茶埠耳阳沟小流域治理,岷山朱家沟流域综合治理,梅川马厂沟流域治理。

矿产开发项目:碳化硅生产线,花岗岩板材,洮砚加工项目。

城市建设项目:城区重点防洪工程,城区污水工程,城区道路修建工程,头渠河防洪工程,城区上水工程,城区排水工程,城区垃圾处理工程,粮油市场排水硬化路面,农村小城镇建设。

农业建设项目:以当归为主的中药材重点支柱产业开发项目,以当归为主的支柱产业综合示范园区建设,洋芋产业化开发,当归产业化建设,红、黄芪产业化建设,岷县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建设专用型洋芋加工品种基地,洮河沿岸川台区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千亩红、黄芪育苗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全国重点生态建设县,建立千亩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区,种子工程。

林业建设项目:岷县封山育林建设,岷县造林育苗建设,森林旅游项目建设,岷县国营林场人工促进天然林更新建设,洮河流域林果园基地建设,岷县洮河流域生态公益林建设,岷县云杉瘿蚊及鼠害防治,岷县千亩优质种苗示范基地建设,岷县退耕还林(草)建设项目。

畜牧业建设项目:(1)草地生态体系建设:退耕还林,人工种草,退化草场综合治理,优质牧草草籽繁育基地建设,草地鼠虫病害综合防治项目,草地生态保障体系。(2)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项目:良种羊繁殖场,十里乡仔猪繁育场。(3)畜牧兽医站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乡兽医站拆迁(扩)重建设项目。(4)市场建设:畜产品专业市场。(5)商品基地建设:肉牛育肥基地建设,肥育羊基地建设,畜牧联营体建设项目,渔业基地建设。(6)饲料加工体系:配合饲料加工厂,草粉加工点。

交通建设项目:虎砖公路改建工程,梅堡公路改建工程,城马公路改建工程,闾新公路改建工程,徐合公路(茶埠至砖塔寨)改建。

卫生建设项目:卫八项目(银行贷款),卫支持项目(英国赠款),美国中华基金会赠款项目,省妇儿工委项目(母婴安全项目),岷县中医院综合楼建设项目。

文化建设项目:岷县综合影视大楼,岷县博物馆大楼,岷县秦剧团影池房屋维修,岷县文化馆儿童文化活动中心,岷县图书馆大楼。

广播电视建设项目:乡乡建成有线电视,城区有线电视传输网络改造,建成“岷县人民广播电台”。

教育建设项目:小学义务教育工程,初中义务教育工程。

技改项目:刘家浪电厂机组扩容改造,岷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水泥生产线改扩建,印刷厂彩色胶印及电脑排版生产线,电石厂技术改造,岷县清真冷库扩建项目,畜产品公司制革生产线,综合汽修车间改造,岷县城区给水改造工程项目。

“陇上旱码头”岷州

奔腾不息的洮河之水孕育了勤劳善良的岷州儿女,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位于洮河之滨的“陇上旱码头”——甘肃岷县,凝聚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灵性,积淀了博大精深、令世人赞叹的文化底蕴。

沧桑巨变,时代变迁,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息的优秀岷州儿女,正在用自己的聪明智慧续写着同自然、同命运抗争的不朽篇章!用他们的汗水、双手弹奏出乡村变化的时代最强音!

岷县,历史悠久,地理位置特殊,自古就是“西控青海,南通巴蜀,东去三秦”的交通要道,有“茶马互市”的传统和“陇原旱码头”的美誉。

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交通便利,盛产238种中药材,素有“千年药乡”之称,尤以“岷归”闻名遐迩,是“中国当归之乡”、“中国花儿之乡”和“联合国民歌考察采录基地”。

近年来,岷县紧紧围绕稳定解决温饱进而向小康迈进这一目标,按照把岷县打造成木寨岭以南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平台,建设成甘肃南部特色经济强县和商贸中心的战略构想,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全面提升药材、草畜、洋芋三大支柱产业,着力培育水电、矿产、旅游三大新兴产业,努力实施“产业富民、工业强县、城镇辐射、项目带动”四大战略,使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较快发展。

《今日岷州》植根于岷县大地,开辟了不同的栏目,反映新时期的岷县变化,讴歌为岷县变化做出贡献的优秀人物,描绘岷县风土人情。作为代表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宣传岷县,让世人了解岷县,为岷县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一、甘肃能源化工职业学院是公办还是民办

甘肃能源化工职业学院是一所公办高校,该校是甘肃煤炭工业学校、甘肃省化工高级技工学校、甘肃省建筑材料工业学校、兰州电子工业学校优质教育资源整合组建而成,是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

二、甘肃能源化工职业学院简介

甘肃能源化工职业学院坐落在“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兰州,2014年甘肃省政府决定整合甘肃煤炭工业学校、甘肃省化工高级技工学校、甘肃省建筑材料工业学校、兰州电子工业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组建甘肃能源化工职业学院。学院是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是甘肃省首批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的高等职业院校,学院由甘肃省人民政府举办,隶属于甘肃省教育厅管理。

学院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58年,学院经过60年的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办学特色日益凸显,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形成了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甘肃省政府大力支持学院发展,在兰州新区投资约7亿元建设学院新校区。学院拥有两个校区:兰州新区主校区、白银平川校区,总占地面积1328亩,现有建筑面积23.2万平方米,学院资产总额8.5亿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2亿元。同时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共享区可供我院使用的实验实训设备总值达2.1亿元,学院二期工程项目投入建设资金3.14亿元,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计划竣工。

学院坚持“立足甘肃、面向全国”的办学宗旨,培养具有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学院专业设置齐全,分布合理,设有能源工程系、化学工程系、材料与土木工程系、智能制造工程系、电气工程系、资源环境工程系、电子与信息工程系、经济与管理工程系、体育部、中职部、甘肃石化技师学院等。学院紧紧围绕甘肃省产业结构建立起化工技术类、能源动力类、资源开发类、石油与天然气类、材料科学类、土木建筑类、装备制造类、电子信息类、经济管理类等10个专业大类34个专业。

学院设有甘肃省第六十、六十七、八十八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化工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国家建筑材料行业职业技能鉴定019号站,OSTA计算机信息技术考试站,学生在校自愿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院是国家级综合职业培训基地、国家二级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中心,为企业及社会培训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学院与兰州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多所普通高校合作办学,开展函授教育、远程网络教育和开放教育,目前开设本科专业12个。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治学严谨,校风优良。现有教职工459名,其中正副教授级专业技术人员119名,“双师型”专任教师178名;同时聘任行业、企业兼职教师73名。

学院人才培养特色鲜明。始终坚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扎实推进内涵建设,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功底和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学院通过引导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比赛以及社团活动等,将素质教育、实践育人的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了毕业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学院实习实训设施先进。实训室总面积10万平方米,建有现代化新型干法水泥生产仿真系统、商品混凝土实训基地、现代信息技术实训基地、现代化矿井仿真系统、校内实训矿井、现代化化工实训基地、机械制造实训工厂、现代控制技术实训中心等,共建有校内实训室126个,通过校企合作与多家知名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70余个。

学院建立了以甘肃省为中心、面向西部、辐射全国的毕业生就业网络,学院毕业生在化学工业、能源开发、材料工程、自动控制技术和现代加工技术等工业领域就业前景广阔。

甘肃能源化工职业学院的建设与发展是贯彻落实国家及甘肃省人民政府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探索适应甘肃实际的中高职衔接教育,实现中高职教育一体化,构建满足甘肃乃至西部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大举措。目前,在甘肃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学院班子团结协作,勇于担当,带领全院教职工开拓创新,谋划发展,勤奋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发挥学院自身特色和优势,在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育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积极创新,开展国际合作。学院坚持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教学与生产过程有效对接,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先的理念,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于兰州新区、甘肃省和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学院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以崭新的姿态加快改革步伐,强抓内涵建设和特色专业建设,实现科学管理,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建设特色鲜明、甘肃示范、国内一流的高职学院为目标而努力奋斗!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