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工业提升门测量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广西工业提升门测量,以及广西柳州市三江县人口密度多少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人口:约35万人
人口密度:143人/km2
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地处东经108°53′—109°52′,北纬25°22′— 26°2′,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地,属于亚热带南岭湿润气候区,山地谷地气候区。总面积为2454平方公里,东连龙胜县、融安县,西接融水县、贵州省从江县,北靠湖南省通道县、贵州省黎平县,南邻融安县、融水县。县城古宜镇距离柳州市203公里,距桂林市167公里。
交通概况
三江位于广西北部,地处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支柳铁路贯穿县域内的丹洲镇、老堡乡、程村乡、周坪乡、八江乡五个乡镇89公里。公路以209、 321两条纵横相交的国道为主骨架,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2000年前,全县166个行政村有149个行政村通公路,16个乡(镇)有丹洲、古宜、周坪、斗江4个乡(镇)通油路;全县公路里程为964.764公里,其中三级路40.259公里,四级路258.529公里,等外路665.976公里;有油路107.37公里;有汽车客运站1个4370平方米。
2006年三江县交通项目建设进度加快,全县累计完成交通项目投资1.107亿元,三江至从江(一期)工程项目已完成征地测量、土地证、林证报批办理工作,目前正在做项目业主招投标等前期工作。寨准~独峒~湖南省界、产口~同乐~孟寨两条水泥路建设均已进场铺筑水泥路面,工程进展顺利。通村四级公路 17条,已完工6条,在建11条。通屯道路40条已完工23条,在建17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绩。
主要公路有209国道南至柳州市、北通湖南通道县,321国道东达桂林市、西往贵州从江县;县内公路交通网络以县城为中心呈放射状布局,全县15个乡镇畅通无阻。另有枝柳铁路干线北往湖南湖北,南通柳州南宁,枝柳铁路横穿县境,境内设火车站9个。规划的贵阳至福州铁路,鹰潭至夏门高速公路均经过三江境内,具有潜在的交通优势。还有融江水运直达柳州市。
历史沿革
三江县始建于宋朝,崇宁四年于融水县三口寨置怀远军,后改为平州置怀远县,行政中心设在现丹洲镇。后几经兴废,自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复县直至民国2年(1913年)均称怀远县,民国3年(1914年)易名为三江县。1949年11月18日解放,12月18日成立县人民政府。 1952年12月3日成立县级侗族自治区,1955年9月改为侗族自治县。
行政划分
三江侗族自治县是全国五个侗族自治县中侗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县,全县35万人,侗族人口19.2万人,侗族人口占57%,同时又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县,侗族以外,有汉、苗、瑶、壮等民族。全县辖15个乡(镇),它们是:古宜镇、丹洲镇、斗江镇、和平乡、独峒乡、八江乡、林溪乡、程村乡、老堡乡、良口乡、洋溪乡、梅林乡,有同乐、富禄两个苗族乡,高基瑶族乡。
自然条件
三江属于丘陵地带,山多平地少,森林覆盖率为 77.44%。境内有74条大小河流纵横交错,“三江”得名于境内的三条大江,即榕江、浔江、苗江。一年四季,山地气候为主,春多寒潮阴雨,夏有暴雨高温,伏秋易旱,冬有寒霜,四季分明。
社会经济
侗族自古以来是一个热情、善良、勤劳、节俭、谦和智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快乐的民族,他们能歌善舞,喜欢节庆,被喻为百节之乡。三江人民在这样的一个传统文化氛围里繁衍生息,社会和睦,安居乐业。三江经济随着历史发展的车轮不断向前,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三江大地改革春潮涌动,经济发展快马加鞭。县委和县人民政府高瞻远瞩,提出了“农业稳县、工业富县、旅游活县、文化名县”的经济方略。农业方面重点抓“五个一”,即一片茶、一壶油、一头牛、一根竹、一个果;工业方面抓“四个一”,即矿产业、铝业、农产品精加工业、水利电力业;旅游方面主打三大产品、建设十大景区,提升程阳桥景区的旅游品味,新建石门冲、岜团桥等景区;文化方面着力打造“风情三江”、“廊桥之都”、“侗族生态博物馆”等品牌。目前,全县人民正朝着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鼓足干劲,奋力向前。
农业概况
耕地面积1.3091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55亩,其中水田 8560公顷,旱地4480公顷。农田有效灌溉面积0.8563万公顷,粮食播种面积(含复种)面积1.41万公顷,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527公顷。有林面积20.11万公顷,森林覆盖面积率77%。
一、气候状况
三江侗族自治县三江县位于广西北部的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处于中亚热带南岭湿润气候区,属山地谷地气候区,雨量充沛,雨热同季,近十年来年平均气温18.3oC,最冷月份为1月,平均气温7.3℃,极端最低气温5.2℃。最热月份为7月,平均气温27.3℃,极端最高气温39.5℃。活动积温为5691.4,空气相对湿度81%以上。年平均日照总时数1334.3小时。平均无霜期320天,年均降水量为1730.2毫米。太阳辐射量为 89.69千卡/平方厘米年,雨热同季,寒署分明。主要灾害性天气有春旱、秋旱、洪涝、春寒等。
二、土壤资源
三江县地处北纬23.5度,以北属红壤地带性土壤,随着山地海拔高度的变化分为红壤地带和黄壤地带。全县垂直分布规律大体是:海拔在500米以下的丘陵为红壤性土壤,500—850米为黄红壤地带性土壤,850米以上为黄壤地带性土壤。据统计,红壤占总面积75.66%,黄红壤占19.97%,黄壤占 4.37%,在各种土壤类中,厚层砂页岩红壤为最多。三江县土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非常适宜林木特别是经济林木、果树、茶叶的生长。
三、农用地资源
全县土地总面积2454平方公里,其中农用地21.0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5.9%。在农用地中:耕地1.304万公顷,占农用地的 6.2%;园地0.7698万公顷,占农用地的3.63%;林地17.68万公顷,占农用地的83.87%;牧草地1.327万公顷,占农用地的 6.3%。
四、水资源
三江县地处桂北山区,属中亚热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全县年均降水量为1730.2毫米,水资源总量24.7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 7005立方米。降水量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布有差异:东南部多于西北部,如东南部的和平、丹洲等乡镇年降水达2200多毫米,西北部的林溪、独峒、同乐、洋溪、富禄等乡年降水只有1400毫米。春夏降水量较多,秋冬降水量较少。虽然雨量充沛,但由于降水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布不均匀,经常有洪灾和旱灾发生。
五、主要粮食作物品种资源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积极引进推广高产、优质的粮食作物品种,不断优化品种结构,目前全县主栽的粮食作物品种:(1)水稻有汕优63、汕优36辐、金优 77、金优金优191、金优253、金优298、金优207、金优253、金优527、中优838、中优82、中优253、中优781、岗优527、岗优 827、岗优725、岗优22、Ⅱ优58、Ⅱ优63、Ⅱ优838、Ⅱ优46、Ⅱ优多系一号、勾肚糯、牛尾糯、蛙卵糯;(2)玉米有华玉4号、桂单30、正成8号、东单60;(3)木薯有南植188、桂经引983等。
六、主要农作物生产情况
⑴粮食作物生产情况
全县2004年耕地面积19.57万亩,其中水田12.84万亩,旱地6.72万亩。当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6.87,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1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57%。其中水稻播种面积16.43万亩,复种指数只有128。全县能够种植双季稻的水田面积约有6万亩,能蓄留再生稻的中稻面积有3万亩。如全部种植双季稻,水稻种植面积可达21.84万亩,复种指数可达170,可增加粮食1.44万吨。
三江境内山高坡陡,潜育性、淹育性水稻田多、面积大。全县有水田面积12.84万亩,其中潜育性和淹育性水稻田面积分别为3.1万亩和5.6万亩,分别占水田面积的24%和43.6%。潜育性水稻田多分布在山冲和低洼处,由于地下水位高或地表长期积水,土壤寒冷,亚铁含量高,水稻生长差产量低。淹育性水稻田多分布在山坡、阶地和位置较高的梯田,水耕条件差,土壤熟化程度低,土壤肥力低。这些低产田一般亩产只有250-300公斤。
⑵茶叶、水果生产情况
三江县种植茶叶具有悠久的历史,本地品种“牙已茶”二十世纪50年代就已列入我国优质茶叶种质资源。早期种植茶叶主要是自产自销。1989年本县八江乡布央村在桂林茶科所和县扶贫办的支持下,开始引种绿茶220亩,之后县委、县人民政府把茶叶确立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加以开发,使茶叶迅速得到发展,到2003年,全县茶园面积达到了5.6万亩,2004年以后,县委、县人民政府进一步加大力度开发茶叶产业,成立三江县茶叶产业化开发办公室,并批准成立三江县茶叶生产技术指导站,统一领导和指导茶叶全县茶叶生产。由于是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茶叶产业开发工作,2004年至2006年三年时间,全县茶园面积每年以1万亩的速度递增,其中2004年发展1.25万亩、2005年发展0.85万亩,2006年发展1.5万亩,使全县茶园面积发展到了 9.1万亩,成为广西第二个种茶大县。如今全县有14个乡(镇)142个行政村种植茶叶,品种以“福云六号”、“福鼎大毫”、乌牛早为主,同时引进“台茶 12号、梅占、福鼎大白、浙农系列、龙井系列”等品种试验种植,其中以“福云6号”为主栽品种,占全部茶园85%以上。2006年,全县开采茶园面积 5.3万亩,干茶产量2560吨,产值12288万元,突破亿元大关。
全县水果种植面积4822.1公顷,投产面积2000公顷,2004年水果产量0.8万吨,水果业产值1482.8万元,农民人均水果收入46.34元。其中柑桔面积1980.2公顷,占全县水果面积的41%,投产面积1103.1公顷,产量5072.7吨,占全县水果总产量的64.5%,产值 848.9万元,占全县水果总产值的57%。柑桔收入在全县农民人均收入中已占据相当大的比重,
⑶蔬菜生产情况
2006年蔬菜种植面积1.7万亩,总产1.28万吨。其中百合、罗汉果面积分别为1610亩和6865亩。
七、农业管理部门基本情况
三江县农业局的前身是三江县建设科,成立于1928年,几经变革,1980年设立县农业局,管理农业和畜牧业工作,1983年农业和畜牧分开。 2001年县农村办公室、县水果局并归县农业局。2004年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人权、财权、物权下放乡镇人民政府管理。县农业局设立直属二级机构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经管站、农业技术推广站、植保站、土肥站、种子站、水果办、茶叶站、经作站、农业行政执法大队、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等单位。2005年撤销县种子公司和县良种场。全县15个乡镇均设立农业服务中心。2007年全系统在编人数121人,其中县农业局69人,乡镇农业服务中心52人。全系统有大学本科学历9人,大专学历78人,中专学历36人;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40人,初级职称78人。
八、其他
三江县目前在桑蚕生产、罗汉果种植、百合种植、中草药种植以及冬种马铃薯生产方面也取得较大进展,有望成为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
经济贸易
2007年上半年工业经济工作,得到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关心指导,特别是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切实转变作风,深入企业认真了解情况,为企业解决资金、用地等实际困难;经贸局及相关部门密切配合,认真履行职责,深入企业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引导企业开展引资融资和实施项目技改,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完成过半目标,取得了十年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半年超亿的好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一规模以上企业经济指标完成创历史新高。1—6月份,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670.7万元,同比增长119.56%,完成市下达2.15亿元的63.58%;完成县下达2.45亿元的55.8%。实现工业增加值1562.2万元,同比增长 48.34%;实现税金389.2万元,同比增长8.2%。
二企业技改挖潜进度快,效益喜人。1—6月份完成工业技改投资3135万元,完成市任务4000万元的78.38%。投资较大的有7个企业:柳州神州硅业公司两台6300KVA电热炉改造完成投资1200万元;柳州林道轻型木结构制造公司欧式木屋材料生产线技改完成投资350万元,高密机制木碳生产线完成投资110万元;柳州隆泰竹业有限公司毛竹深加工生产线完成投资250万元;三江云峰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熟料粉碎包装线完成投资150万元;三聚电力投资公司厘金滩电厂发电监控设备技改完成投资100万元;三江县桥牌实业有限公司牛肉熟肉制品加工线完成投资85万元,毛竹深加工生产线完成投资100万元,三江县信达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草头坪2500KVA电热炉及供电设施改造投资310万元;森雷硅业有限公司扩建一台6300KVA热电炉投资80万元;十里盘加油站迁建投资500万元。
(三)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为信达铁合金公司协调周转资金问题和电力问题;为三江水泥厂和森雷硅业公司协调土地问题;为三江铝厂协调污染问题和技改问题;协助柳州林道公司做好技改项目申报工作和抓好技改工作;协助纸业公司、丹洲硅厂做好在县信用社不良债务处置。
二、上半年工业经济运行特点和存在问题
一运行特点。一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均大辐增长,平均增幅达45%以上。二是电力供应充足,给冶电结合企业正常生产提供有利条件,同时带动了电力供应企业效益增长,1—6月份三聚公司产值同比增长16.37%,电力公司产值同比增长298.05%,三江信达铁合金公司产值同比增长298.05%;三江森雷硅业公司产值同比增长64.73%。三是上半年工业技改挖潜项目产生效益,工业增长后劲加大,如神州硅业公司一、二台6300KVA热电炉技改后产生效益;信达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第一台12500KVA热电炉及供电设施更新后产生效益;三江森雷硅业有限公司第二台6300KVA热电炉技改后产生效益;四是三江铝厂停产两年多后供电正常恢复生产,产值达2165.4万元;五是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培植有效果,柳州林道轻型木结构公司产值达494.8万元,年内有望进入规模以上企业统计范畴。
二存在问题。一是目前我县工业企业仍以国家限制类耗能冶炼企业为主,受国家产业政策制约大,其中三江信达铁合金有限公司尚未通过环评、三江铝业公司未达到国家产业准入要求;二是农产品加工缺乏龙头带动企业,整体效益增效不明显,同时由于规模小,向上争取政策资金支持难度大;三是由于缺乏前期资金项目整体储备包装不到位,严重影响了年度项目向上争取扶持工作,四是没有工业园区,工业项目落地难。
城市建设
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以及该县并入柳州市后,县城的建设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县城规模由原来的1.35平方公里扩宽至2.8平方公里,市政公共基础设施初步完善,为创建文明县城奠定了基础。主要建设如下:
一、县城河东建设
(一)公共建设:1、县风雨桥大酒店已完成全部投资的80%,建筑面积8102.70平方米;2、县国税局办公桥已完成投资的75%,建筑面积 3600平方米;3、东园集贸市场、三江残疾人综合服务楼、县环保局监测站综合楼、三江县劳动力市场办公楼、三江县防疾中心综合楼、三江县新华书店文化城综合楼、县法院办公大楼、县妇联培训中心大楼、三江县消防大队综合楼已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建筑面积18955.88平方米;4、检察院办公与专业技术用房(面积3346.72平方米)、河东商厦(面积7500.00平方米)、三江县交通局综合楼(面积3667.72平方米)、县财政局综合楼(面积 4016.00平方米)、交警队综合楼(面积756.26平方米)、三江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综合楼(面积2094.00平方米)、实验学校综合楼(面积 1332.00平方米)、交通局航运所综合楼(面积1487.00平方米)、三江县人民医院第二门诊综合楼(面积6117.70平方米)、三江县少数民族科技培训楼(面积1015.00平方米)正在建设中。
(二)私人商住楼建设
县城河东的芙蓉园小区、玫瑰苑小区、风雨桥民族商品街、观鱼小区、福禄小区、库区移民小区、江滨小区的私人住宅建设已全部启动,建筑面积约为18.5万平方米,其中芙蓉园小区已初具规模。
(三)园林绿化:河东以全国为最高鼓楼的县民族广场绿化工程已初具规模,占地面积53亩。
二、河西城市建设
金穗市场、侗乡商贸城、电信局综合楼、三江宾馆已竣工投入使用,建筑面积合计28244.07平方米。
县博物馆广场一期绿化工程已按规划设计施工竣工验收交付使用,面积1500.00平方米。
矿产资源
一、矿产资源特点
我县境内已发现的矿种有石煤、铁、钒、锰、铜、铅锌、钨、锑、金、磷、钾、金刚石、重晶石、石英岩、辉绿岩、蛇纹石、矿泉水、板岩、千枚岩、长石石英砂岩、黄斑岩等。其中查明有资源储量的8种。
二、主要矿产
重晶石:查明有板必大型重晶石矿床,分布在丹洲镇板必、东风一带,查明资源量10030千吨,平均品位58.14%,保有资源储量9086千吨,是我县查明资源储量的主要矿种,及开发矿种。
锰矿:主要分布在斗江镇归元、陇坪、东恒、河村、九江,和平田边、宇道一带,工业矿体为次生淋积型,现在该矿正在勘查中。
铅锌矿:有3个矿区,第一矿区分布在老堡乡林江一带,正在普查。第二个矿区分布在丹洲镇牛浪坡,杨家一带,探明资源储量Pb750吨,Zn1330吨,局部已办有采矿许可证。第三个矿区分布在高基蓖梳一带,局部已办有采矿许可证。
金矿:有岩金和砂金两种。岩金矿(化)点9个,主要分布在高基乡的冲干,江口一带及丹洲镇的白竹山,桐木山一带,及同乐乡的高傍、高武、平文、桂书一带,老堡乡的下曲一带,现部分布矿点设置探矿权。砂金矿点2个、分布在老堡乡及良口乡某河段。
钒矿:有竹岭槽,杉木寨,步远,同乐四个小型沉积型矿床。现有3个点设置探矿权。
磷矿:有银矿冲小型矿床1个,大树,读论,弄山坳,大滩,洋溪,漾口,下石门,东风等矿点、总储量46.1万吨。
铁矿:有林溪其昌至弄团一带,水团,美俗,富禄甲圩,同乐高傍及同乐高洋至独峒知了,其共同点都是赤铁矿,规模很大,品位偏低,平均30度左右。
辉绿岩矿:分布在上友一带,查明资源储量15890.0m3,厚40-45m。
石煤:有三团、同乐、竹岭槽等3处矿点,散布于各乡镇,伴生钒、铀、铂族矿,可综合利用。查明资源储量3099.573千万吨,尚未能利用。
大理石:分布在周坪乡马坪一带,未查明资源储量,经初步踏勘,规模达中大型矿床。
欢迎到三江投资勘查、开采。
民族风情
三江是广西唯一的侗族县,民族风情多姿多彩,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人文景观独具一格,民居吊脚楼、风雨桥、鼓楼等名胜风景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特别是民族风情,我县准备在县城河东建一座民族风情园,把民族节日才有的节目引到风情园里,让游客随时来都能参与和领略民族风情。
“桂林山水甲天下,侗族风情看三江。”以鼓楼、风雨桥、侗族民居等木制建筑艺术闻名世界的三江侗族自治县,拥有中国最完好、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的侗族建筑群,全县境内共有侗族风雨桥一百零八座,鼓楼一百五十九座,还有大量的侗族民居建筑群;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族服饰绚丽多姿,色彩斑斓,在全县十三个乡镇和三个流域内,可以充分领略到风格迥异的侗民族服饰文化;三江侗族自治县号称“百节之乡”。正月十五斗牛节、三月初三花炮节、八月十五赶坡会、九月初九新禾节以及十一月二十二日的冬节等富有侗族风情的节令接踵而来,“百家宴”上惊天动地的酒令,从年初行到年尾;三江侗族自治县“侗不离酸”,侗族民间的酸鱼、酸鸭、酸猪肉以及各种酸蔬菜、打油茶等独特的饮食文化,令人魂牵梦绕。此外,侗族大歌、侗琵琶、芦笙舞、多椰文化和萨文化等民间文化,源远流长。
奇特的侗族婚礼
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族婚礼非常奇特,一般在春节期间举行,如程阳旅游景区的八个寨子便是在正月初二举行婚宴,正月初三送新娘“回门”。
侗族婚礼最奇特、最隆重的是送新娘“回门”。“回门”即送新娘回娘家,送新娘回娘家时新郎不得随行,而由新郎家的兄弟姐妹和亲朋好友挑着彩礼,组成浩浩荡荡的送亲队伍,送亲的队伍越长,表示新郎家的家业越兴旺。彩礼有侗族特有的酸鱼、酸肉、酸鸭等。伴娘是新郎寨上的年轻姑娘,在长长的送亲队伍中,新娘走在最后面,手里抓着一块布,以便外人辨认。送亲途中,为了显示新郎家的家业,送亲队伍往往故意绕道而行,专找人群密集的地方通过。沿途每经过一个寨,都要燃放爆竹。新娘被送到娘家后,伴娘不得进新娘家门,要立即返回新郎家。娘家人随即给每个客人端上一碗加了糖的油茶,称为“喜茶”。晚上,送亲队伍中的未婚青年和新娘寨子上的未婚青年通常会聚在一起聊天,寻找意中人,谓之为“坐夜”。
极具传奇色彩的侗族“赶贼节”
每逢中国传统佳节大年初一,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唐朝村的侗族民众,便聚在一起举行独特的传统避邪节——“赶贼节”活动,企盼着来年岁岁平安。
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唐朝村是个侗族风情非常浓厚的村寨,地处三江县的北部,与贵州、湖南省交界。全村二千三百多人口,居住着杨、吴、龙、阳、夏、汤六个姓的侗族民众。“赶贼节”是三江县唐朝村独有的传统节日,是一九五二年起每年大年初一都必须举行的节日活动。“赶贼节”源自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唐朝村解放前,由于山高林密,经常受到山贼的骚扰,解放后,为了避邪,同时也为了教育子孙后代不要做伤害他人的事,寄语来年岁岁平安。
由于以前山贼进村抢劫时,是龙姓的人把山贼赶走,同时由于龙是中华民族的吉祥物,所以唐朝村的侗族民众定下规矩,“贼王”必须由龙姓人来扮演,预示着龙可以化邪为吉祥。其他贼则由村里的年轻小伙子扮演。唐朝村分为上中下三个鼓楼片区,每年轮到一个片区的村民扮演山贼。
“赶贼节”活动开始后,侗族民众就开始放鸟铳,意在用枪声赶走山贼。一九九七年后,由于当地政府开展了收枪制爆活动,侗族民众的鸟铳被收缴。现在只能用炮竹声来赶山贼了。
“山贼”被赶跑后,可在寨外“偷”青菜回来做百家宴,到晚上,每家拿出一碗糯米和一斤白酒,然后聚在鼓楼里吃百家宴。
另外,还有赛芦笙、踩歌堂、抬“官人”、“多耶”、行歌坐夜、“月堆瓦”、“不落夫家”、“偷亲”(偷婚)、“送买转“(送新娘回门)、“勾亲”、程阳八寨集体婚礼、拦路歌等习俗。
土特产
茶叶、竹子、竹制品、肉牛、牛肉干、山茶油、良口禾花鲤鱼、三江大糯、丹洲蜜柚、梅林夏橙、百合、罗汉果、归东野葡萄等。
旅游景点
程阳桥景区、侗族生态博物馆、三江鼓楼、丹洲景区、马胖景区、良口景区等。
怀远八景:
1文星西指即挂榜山,在旧治(指丹洲,下同)之西,一山绵二三里,如平头一字然,故曰"一字文星".
2天马东来即天马山,自旧治东眺,两峰平列,如天马然,前后两驾,缥缈相逐
3石门夜月即马石门,在老堡之下,唐库之上,离旧治十余里,峭壁陡绝,轻风微漾
4君听澄潭旧治洲头,潭长十里,其深莫测,一碧万倾
5太白遗岩在马石门右边石顶上离旧治二十余里.相传李白谪夜郎登此游咏,至今遗址尚在
6诸葛旧垒今治西南一百二十里,在溶江富禄上面,与诸葛村相连,离旧治八十余里
7一围玉带丹洲旧治,即前丹阳镇,四水环绕一洲太白诗曰:"二水中分白鹭洲"
8九曲仙棋即九曲山,在下石门下山头,离旧治十余里相传仙人下棋于此,石上有诗云;"九曲山头仙女池,眼前光景少人知,有人会得其中意,同与仙人下棋."
2021年4月,三江县入选2021第二届中国文化百强县。
2021年1月,2020年乡村振兴传播影响力县区排名发布,三江县位列第429名。
2020年11月,2020年中国茶业百强县排行榜出炉,三江县位列第97名。
20
你好,这种情况有以下几种可能性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1、行程开关损坏或行程开关线短路:检查行程开关及行程开关接线;
2、光电开关光路上有障碍物:清除光电形状光路上的障碍物;
3、启闭负载力调节没有到位:重新调节启闭负载力.
如有疑问请私信到本百度帐号.
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力
郑和下西洋对中国海外移民生存和发展的影响郑和下西洋历时28年,有12万人参与,航程十余万里,先后到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人类航海史上的一次伟大创举。据有关资料记载:在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泰国、越南和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不少华人是随郑和船队而来,并久居不返成为早期华侨的。在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下,“……闽广之民,造舟涉海,趋之若骛,或竟有买田娶妇,留而不归者。”1“到了明代中后期,在南洋各地的华侨大约在十万人以上。”2可以这样说,郑和下西洋不仅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打通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大门,而且间接地扩大了中国人的地理知识,提升了人们对移民收益预期,促成更多的中国人前往南洋等地经商和谋生,对中国移民在海外生存和发展,以及海外华人社会的形成产生了积极影响。
一、郑和下西洋的后续效应
郑和下西洋的最初动机,不论是宣扬“王道”(天朝声望)、“安外”(安定海外),还是为了“绝患”(寻找文帝,杜绝后患),均可视为明朝政府对外政策的一种调整,客观上对打通中国的对外通道,发展对外贸易,建立藩属关系,促进和平外交发挥了积极作用,有着悠久的后续效应。
首先,郑和下西洋宣扬了“天朝”声望。《皇明祖训》说过:“四夷顺则中国宁”,因此,明政府将朝鲜、日本、大梳球国、小梳球国、安南、真腊、占城、苏门答腊、瓜哇等15国列入“不征之国”。明成祖素有“万国来朝”、“四夷宾服”的思想,借“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以满足封建王朝唯我独尊的虚荣心。可见,郑和下西洋属于官方性质,有着很强的政治性意义。在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曾经三次用兵击溃偷袭的海盗集团和图谋不轨者,以珠宝交易和自卫枪炮捍卫了明朝政府利益,宣扬了国威,提高了“天朝”声望;通过“怃外夷以礼,导人以善”,促进了中国和东南亚各地的联系,进而对中国海外移民产生深远影响。据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的研究:“郑和下西洋后而移居南洋诸岛,当不下五百四、五十万人,加上与土著人杂婚者,当及七百万人。”郑和下西洋产生的示范效应,为中国移民大量地向外迁移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海外华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这也是海外移民崇拜郑和的深远的社会基础。
其次,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海外华人社会发展。据史料记载:中国人到海外,自商周时期就已经开始了。秦朝徐福带领三千人东渡日本,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海外移民。但海外华人社会的真正形成和发展,却是出现在郑和下西洋之后。郑和下西洋的成功,吸引愈来愈多的中国人移居海外,大量的聚居而成华人的村落或城镇,并有“首目”主事管理,形成了较为稳定、完整的华侨社会。**战争爆发后,中国已经沦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一方面,由于统治者的血腥盘剥,加之政局长期地动荡不安,尤其殖民资本的大举渗入,导致地方商人和手工业者的纷纷破产,大量农民流离失所,到处是民不聊生的惨象。另一方面,**战争爆发后,清政府已元气大伤,几乎是处于苟且掺延。为了维持落后的封建专治制度,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了许多的丧权辱国条约,包括割让土地,开禁沿海通商口岸,承认西方列强招收华工的合法性等,海禁条约也在事实上被裁除,进一步加剧了海外移民潮的发展,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海外华人社会。
第三,郑和下西洋为华人迁移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知道,自从宋代发明了指南针后,中国的航海技术就有了很大进步。郑和下西洋不仅打通海外通道,开辟了沟通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等地的航线,而且留下许多宝贵的航海资料和途经各地的详细记载,对中国人移居海外有着很大帮助。为促进中国与东南亚的友好交往,明政府在南京设立“四译馆”,隶属于翰林院,用于专门培养与中国有密切关系国家的外语人才。与此同时,通过解决边患,设立宣慰司,扶持旧港宣使司,敕谕暹罗国王等方式,沉重地打击了华人海盗集团和锡兰山的海寇,基本上消灭了海盗和图谋不轨者的威胁,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海外侨民的利益,有利于华人来往南洋群岛,使中国沿海地区居民的大量向外迁移成为了可能。这样,以广东、福建沿海地区为主,广大的贫苦农民纷纷踏出国门,被迫到海外谋生。有人估计,自**战争后的一百年间,中国的出国人数估计不少于1500万人。
二、郑和下西洋有利于中国海外移民生存和发展
对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功绩,著名的历史学家吴晗先生曾作过如下的评价:(1)经济上的收获。郑和用瓷器、丝、茶诸货物到南洋博易,政府和人民两受其益。(2)政治上的成功。国威远播,南洋诸国王,稽首来庭,甘为臣属。(3)文化上的传播。宝船迭出,信使往来,使南洋诸国均染华风。(4)华侨移民增加及其势力的发展。中国人在南洋的地位陡然提高,华人以其灵敏耐劳的手腕,渐得当地人的信仰。3应该说,吴晗先生的评价相当的在理。郑和下西洋拓展了中国人的海外生存空间,保证了中国通往东南亚的海上航道安全,对中国移民的生存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郑和下西洋密切了与东南亚国家关系,改善了华人移民的生存环境。郑和下西洋主要是“下南洋”,也就是今天的南洋群岛一带。明朝开国后,积极地发展对外友好关系,主要通过互派使团,外国“朝贡”方物,明朝政府“赐赉”礼品等方式进行的,素有“厚往薄来”特征,明朝政府对朝贡使者均是“以礼待之”,即使“私货来,皆倍偿其价”。而郑和下西洋,正是贯彻了封建王朝的“宣德化而柔远人”,“怀诸侯,则天下畏之”的思想,4使明朝与东南亚国家的友好交往达到了鼎盛时期,东南亚国王先后访华,促使他们实施比较宽松的华侨政策。据史书记载:到了永乐十四年(1416年),也就是郑和已经完成四次出访任务后,就有古里、爪硅、满刺加、占城、锡兰山、木骨都束、溜山、南渤利、不刺硅、阿丹、苏门答刺、麻林、刺撒、忽鲁谟斯、柯技、沙里湾泥、彭享、三佛齐等十多个国家,纷纷派遣使者来华。“是时,诸番使臣,充斥于厅”。5郑和下西洋后,就在东南亚各地,如印尼西加的三发、瓜哇的锡顺、中瓜哇的三宝垄和苏门答腊的巨港等地,设立了下西洋的转运站,作为船队休整、补给、收容疾病随员以及接待华侨华人的停留点;并以满刺加为贸易中心,建立了开展下西洋活动的中心据点,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华人移民的生存环境,之后就有大批的华侨移居南洋的说法。“南洋华侨中心的形成,实肇始于郑和下西洋之时”。6明代张燮的《东西洋考》也这样记载,在爪哇、加里曼丹、菲律宾、马来半岛,有一千乃至上万的华侨。
其次,郑和下西洋宣示了“王威”,提高了华人移民的政治地位。据史料记载:郑和船队每到一处,先是“开招、颁赏”,按照国家礼节拜访国王,并送上从中国带来的珍贵礼物。每当郑和的船队一到,居住在南洋群岛的华人移民便奔走相告,高喊着“三保太监”来了,“三保太监”专程看我们来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地华人深感郑和带来了国威,而当地人看到了郑和庞大的船队后,也认为华人移民有强大的国家作后盾,自然不敢对他们产生轻视。东南亚国家也因有郑和的访问,对中国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这从满刺加和苏禄王率团访华可看出一斑。自接受了明朝封赐以来,从永乐九年(1411)七月至宣德八年(1433)九月,满刺加国王就三次率其王妃、陪臣来华访问,得到了明成祖、宣宗的热情款待,加深了东南亚与中国之间的传统友谊。华侨在满刺加受到了重视,如满刺加国王任命华侨担任港主,负责处理中国和印度支那商船的事宜。7郑和下西洋后,苏禄王知道了中国疆域辽阔,物产富饶,是个强大而友好国家,于是便携带王妃、王子和随从一行,共有340多人的大型使团访问了中国。苏禄王到达中国后,受到明成祖的隆重接待,中国的繁华景象更使他们流连忘返。在回国途中,苏禄国的东王不幸病逝于山东德州,除了大王子回国继承王位外,其王妃以及二子、三子等十多人均留下守墓,后都不愿意回国,最终卒于德州。他的后人定居在山东德州的北郊,安、温二姓成了他们的姓氏。文莱华人也认为说“自(郑和)王景弘到文莱后,华人地位大大提高”。8
第三,郑和下西洋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强了华人移民的发展能力。永乐初年,中国的粮食、棉花、布匹供给充裕,手工业兴旺发达,造船、冶金等产业发展比较成熟,与当时仍然比较落后的东南亚、南亚国家,形成了鲜明对比。郑和下西洋后,带去了中国精美的工业制品,据《瀛涯胜揽》、《东西洋考》、《西洋番国志》等书记载:这些物品包括青花瓷器、青瓷盘碗、麝香、烧珠、樟脑、橘子、茶叶、漆器、雨伞、金、银、铁鼎、铜钱、湖丝、绸缎、丝锦、铁制农具以及金属制品等。9在按国之礼仪谒见国王后,郑和便将带来的商品与当地人进行交易,中国的丝绸、瓷器等深受他们的欢迎,郑和船队“所至皆有遗迹,凿山开路,掘地取泉,” 10各种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源源不断地传入,对东南亚的当地垦荒和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久而久之,这种以物易物的交易形式,很快就盛行起来,在东南亚各国产生了“中国货”的品牌效应,对经营着的当地华侨来说,无疑是在免费为他们打广告,培植了当地华人的发展能力,打开了中国货的市场空间。广大的华人移民也通过各种途径,直接从中国进货,使他们所在的地区,很快就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和商业、贸易中心,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起了举足轻重作用。
第四,郑和下西洋传承了中华文化,增强了华人移民的民族凝结力。郑和下西洋除了“开招、颁赏”与进行贸易外,遵循“敷宣教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仪,变其夷习”的理念,率领船队“周游南洋群岛,所至宣布大明德政,抚慰士人,”11不断地向东南亚国家敷宣中国教化,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程度,改变落后发展面貌,受到了当地人民的广泛爱戴,“至今英荷二属均有三宝井留存。”12当地人也乐意中国人移居其地,共同地发展生产,华侨华人日益成为各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13而华人与当地女子成婚,开始形成与当地人民友好相处和融合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海外华人集中的地区,除了形成商业意义上的“唐人街”外,华人移民还按照祖籍地习俗,修建了宗祠、寺庙,成立各种宗乡社团会馆,设立私塾学习中文,使之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如“唐人街”挂着的“天涯海角饮水思源,入乡随俗落地生根”楹联,就表达了海外华人以中国为荣,入乡随俗落地生根的发展意念;“唐人街”正是广大华裔诚信经商与传承中华文化的产物,它成了中国移民在海外活动的重要根据地,对增强华族的向心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五,郑和下西洋采取震慑、怀柔的双重政策,维护了华人移民的正当权益。明朝初年,海盗为害情况已相当的严重,特别是一些贡使与商旅必经的咽喉要地,已被海盗所居,“凡有经过客人船只,便劫夺财物”,致贡使、商旅“来往若之”,危害尤甚。14在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共进行了三次不得已的用兵。郑和首次出使西洋,在率领船队返航经过旧港的时候,遭到以华人头领陈祖义为首的海盗集团的突袭。这支海盗集团以抢劫过往的客商和贡使的财物为生,企图“诈降邀劫”,抢夺郑和船队所携带的宝物。郑和船队击溃偷袭者之后,活抓了海盗头领陈祖义,并将他押回京城就地正法。当时虽然只是个别人从事不法勾当,但已损坏了华人形象,也累及到许多的无辜。陈祖义被抓和受到了正法后,在海外和当地的华人社会中产生了震撼,这种“镇怃”行动,铲除了海盗集团的势力,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海外华人的利益。郑和的第二次下西洋,在途经斯里兰卡时,该国的王子把郑和骗到了京城,强行勒索财物,并暗中派兵抢劫,企图一起虏获郑和船队,结果阴谋没有得逞反而被抓获了,郑和就将他们带回北京献给明成祖。但明成祖实行了宽大政策,将斯里兰卡国王等人全部放送回国,不仅对海外国家起到震慑和怀柔的双重效应,也维护了海外华人的正当权益,为他们的生存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三、郑和下西洋的借鉴意义
郑和下西洋的朝贡贸易及其促进民间贸易,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效应,激发了中国沿海地区人们向外追求财富的欲望,直接提高了人们对移民收益的预期,有利于华人移民和海外华人社会的发展,为中国走向世界、发展自己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时至今日,郑和下西洋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首先,大力弘扬郑和精神,“走出去”来发展自己。郑和下西洋带来的财富增值效应,激发了人们“走出去”发展的渴望。中国是个人口超级大国,超过了13亿人口,其中的劳动力人口达到7.4亿,比欧美发达国家的4.3亿劳动力还多3.1亿人。据有关的资料报道,“中国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中国的下岗和失业人口大约1400万,进城的农民工一般保持在1亿2千万。”15今后,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以及西部大开发的加快,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关系不断深化,未来几年内将释放和派生出大量的剩余劳力,从而形成人口迁移的巨大“推力”。事实上,人才流动总是与劳动力、资本的流动相伴随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新移民必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从数量上统计,中国的移民数量还比较少,人口流动仍属于正常的范围之内。我们应当大力弘扬“郑和精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继续放宽出国渠道,让更多的国人通过合法的渠道走出国门,积极地参与国际竞争,分享到我国的改革开放、加入WTO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成果。各涉侨、涉外部门也要不失时机地“走出去”,加强与海外的华侨华人联系,深交老朋友、广交新朋友,不忘好朋友,使海外华侨华人真正地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祖国的统一大业服务。
其次,鼓励华侨自愿地融入当地社会,积极地参政议政。移民的问题十分复杂,其中居住国因素具有决定性作用。加强海外华侨华人的科技力量、经济实力和人才资源的有效整合,对加速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实现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也是我们争取海外“侨心”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发达国家将加大引进移民力度,通过不断地调整移民政策,避免外来人口对社会系统造成的冲击。据有关的资料估计,在今后的20、30年间,如果加上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移民数量,来自祖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移居发达国家的新移民可能达到2000—3000万人,在数量上直逼现有的华侨华人规模。如果考虑到再移民,以及两岸关系可能导致的移民影响,估计发达国家的华侨华人规模还会更大。因此,要密切关注住在国的局势变化,加强与住在国政府的沟通和友好关系,认真地汲取经验教训,鼓励华侨华人抛弃自我的孤立心态,在当地化的进程中,积极地融入主流社会、参政议政,努力捍卫自己的正当的合法权益。在华社的传承与发展上,要尽量地减少磨合期,做到取长补短,互相提携共同地发展,在居住国与祖(籍)国发挥难以替代的桥梁作用,真正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
第三,实施睦邻友好政策,为华侨华人的生存和发展服务。郑和下西洋后,始终坚持睦邻、善邻的友好政策,有利于中国人民对东南亚国家的认识和了解,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带去了中国先进的建筑文化、陶瓷文化和丝绸文化,推进了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交流,推动了东南亚华侨移民与商业、宗教的共同发展。时至如今,东南亚国家仍留下众多的郑和事迹,流传着许多感人的传说(法力无边,万物听命),经常举办各种盛大的纪念活动,表明郑和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的”共同敬仰的伟人。东南亚人民把郑和视为神明,对历史遗留下来的“三宝庙”、“三宝墩”、“三宝洞”、“三宝井”顶礼膜拜,充分展示了“郑和精神”已是深入人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商品交流和对外交往的迅速增加,中国公民享受到了自由移居他国发展的正当权益,我国海外移民大量增加,移民结构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目前,发达国家新移民已占到华侨华人总数的一半以上,个别国家甚至超过 80%。如果发达国家的移民政策没有大的变动,那么估计在未来的 10多年内,新移民人数将占到发达国家华侨华人总数的七成以上。新移民是海外华侨华人的延续,他们的发展壮大,将从根本上改变华侨华人的地位,对我国的安全、富强和发展都有利。因此,我们要继续贯彻睦邻、安邻、富邻的对外友好政策,促进我国的和平崛起,积极地改善华人移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这对我们增强海外侨界的后续力量,进一步发挥侨的优势,更好地促进我国走向世界有重要意义。
第四、发挥海外社团作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中华文化的历史悠久、根深叶茂,有着很强的黏合性和渗透力,它是联接海外移民与祖籍国关系的“桥梁”和重要纽带。近年来,从祖国大陆、台湾、香港地区赴发达国家的留学生,每年都有十几、二十万人,如果加上技术移民的话,每年由中国进入发达国家的留学移民、技术移民及其家属有数十万人,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最主要的移民来源地之一。新移民尤其学有所成的居留者,他们的政治敏锐,善于交际,社会活动能力比较强,其实力和表现也逐步得到了当地华社和主流社会的肯定。华侨华人社团是团结海外乡亲,凝聚爱国力量,联系祖国和家乡的重要纽带。这年来,随着事业的不断发展,不少的海外华人开始关心、参加甚至组建当地的华人社团组织,涌现出一批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社团领袖。在新的历史时期,海外华侨华人工作将面临着更多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深入地研究。我们要鼓励新移民积极地参加老一辈组织的各种华人社团,积极融入当地华社,从中发现、培养有代表性的华人“新人”,有意识地支持和引导他们,把他们吸收到国内的各种群团组织中,为他们提供参政议政的舞台,把他们培养成新一代的华社领袖,努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切实引导华社的团结和有序发展。
上一篇: 广西工业提升门批发厂家
下一篇: 广西工业提升门现场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