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辖区工业提升门批发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市辖区工业提升门批发,石狮市二十年来的变化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966~1976年,在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中,石狮社会混乱,武斗严重,死于武斗者达30多人。工厂、商业、学校一度几乎关闭,侨汇、华侨存款也被冻结。侨汇收入大量下降。工农业生产停滞不前,物资缺乏,物价昂贵,社会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石狮吹起改革开放的号角。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冲破种种阻力,得到较快的落实。1978年年底,石狮人民充分利用侨乡闲资多、闲房多、闲人多的特点,以生产大队、生产队的名义,联户合资,创办企业。初期,规模小、资金少、设备简陋。但这种联户合资投股的小型工厂,大量出现,遍及城乡,一批农民成了产品推销员,跑遍全国各大城市。1980年8月,晋江县颁发《关于加快发展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决定》,允许社员集资办企业、允许雇工、允许股金分红、允许推销提成、允许价格浮动。尤其传达***关于“允许一些地区先富起来”的指示后,人民群众吃了“定心丸”,于是镇办、社办、街办、村办、联户办、个体办的企业犹如雨后雨春笋般出现,仅龟湖一村就有队办企业30余家。社队企业、乡镇企业,成了经济发展的“龙头”。
在大办乡镇企业的同时,石狮凭借侨资多、侨胞港澳同胞多和信息灵等优势,与外商签定“三来一补”合同,承接服装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置。同时又利用进口剩余布料,仿制港澳、国外流行服装,摆设“故衣摊”,上市销售。港澳同胞及海外侨胞利用海关开放的有利时机,大量进口国内还不能大量生产的电视机、收录机、计算器及其他洋布、洋货。这些自用有余的进口物资,也上“故衣摊”交贸。1982年2月,石狮“故衣摊”发展到310多摊,形成一定规模的服装市场。由于采用进口布料、款式新颖,价格便宜,故石狮成了全国闻名的服装市场。1981年,每天进出石狮订货、购物车辆达135辆(次),全年接待客商207万人(次)。每月除西藏外,全国有28个省、市、自治区27812人住过石狮旅社、招待所。1981年,石狮邮电局收入寄往全国各地的服装等包裹邮资达29万元,占该局总收入的50%以上。1982年以后,积极引进外商投资,经济迅速发展。出现“爱花牌”胸罩厂、全家福服装厂等15家“三资”企业(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企业。1997年,“三资”企业产值4738.26万元,引进国外先进设备3000多台,出口创汇4411万元。市场经济也更为活跃、繁荣。1997年,石狮市区小商品市场6处,农贸市场2个,以服装鞋帽为主的摊店2800多个(平均每9个居民、拥有1个摊店)遍布大街小巷,被称为“铺天盖地万式装、有街无处不经商”。全市商品销售额2.6亿元。
因为当时石狮、永宁、蚶江、祥芝仅是乡镇一级建制,在行政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治安交通管理能力及基础设施等方面,与迅猛发展的石狮经济不相适应,各类矛盾日趋尖锐,出现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严重制约了石狮经济的持续发展。198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石狮由镇升格为省辖县级市。经过半年多的筹备,1988年9月30日,中共石狮市委,石狮市人民政府正式挂牌办公。新成立的石狮市是福建省开放改革的综合试验区。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有重大突破。是全国首次经过公开推荐、民主选拔正、副市长,率先施行公务员制度的城市。同时,党政机构的设置也超前改革,“建立一个运转协调、灵活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全市党政只设13个机构。
石狮市的成立,掀开石狮史册崭新的一页。中共石狮市委、石狮市人民政府高举***伟大理论旗帜,认真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全市人民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石狮。石狮人民抓住机遇,领先发展市场经济。石狮市政府抓住制约石狮经济发展的电力、自来水、通讯等设备的建设。1988年10月,建成了塔前35千伏变电站,又于1990年6月,建成了山兜220千伏变电站;1992年10月建成山兜日供水2.5万吨自来水厂,1993年扩建为日供水3.5万吨自来水厂。又于1996年12月建成了全省县级规模最大的日产20万吨玉浦自来水厂。1990年开通了万门程控电话,可直拨国内400多个市县及国外182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话。此外,拓宽、改建石狮五大路口水泥公路,新建一批公厕,有效治理了交通拥挤及脏乱差。改善投资软硬环境。石狮市政府用活用足优惠政策,充分发挥侨台优势,大力引进外资。创办外向型企业及土地成片开发。同时,努力开拓商品销售渠道。邀请全国各地客商前来石狮参加商品展销会、订货会;组织石狮企业到北京、上海、大连、西安等地举办石狮商品展销会。1992年,***南巡讲话发表后,中共石狮市委、石狮市政府抓住机遇,加大内引外联力度,扩大土地成片开发规模。同时,修建了通往永宁、蚶江、祥芝三镇的38米宽水泥公路,兴建大堡污染控制区工业区。这些重大举措,促使了石狮经济出现了超常规、跳跃式的迅猛发展。
1987年,石狮建市前,社会总产值5.1亿元,工农业总产值3.3亿元。1992年,社会总产值33.7亿元,工农业总产值22.9亿元,分别比1987年增加6.6倍和6.9倍。1995年,石狮市掀起第二次创业高潮。中共石狮市委、市政府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引进外资,创办高科技集团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1997年,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八大工业园”及石湖万吨级码头及祥芝、梅林码头建设顺利,成为全市龙头项目。在农村,全面推进宽裕型小康建设,30个村街已通过达标验收。1997年,以“招商年”为契机,新批准外商投资项目70个合同投资1.64亿美元(到资1.45亿美元),增资项目34个,增资总额4746万美元。加大金融改革力度,全年各项存款余额54.25亿元,比去年增长27.6%。在第二次创业中,石狮建成港口型农工商贸城市,实现了第二次飞跃。
1997年石狮市全面完成各项经济计划。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2.5亿元,完成计划的100.4%,比增15.9%;工农业总产值113亿元,完成计划100.5%,比增19.6%,其中工业总产值105.4亿元,完成计划100.1%,比增20.2%;乡镇企业产值(按现行价,并含第三产业)110.3亿元,完成计划100.3%,增长23.6%;社会产品零售总额59.2亿元,完成计划100.4%,增长20.8%;财政总收入4.182亿元,完成计划的100.2%,比增13.8%;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达7860元,比增4.8%;农民人均纯收入5100元,比增5.2%;零售物价指数100.9%,是升幅较低的一年,达到了控价目标。名列全国百强县市第十一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位列全国第8位,人均纳税额名列全国第6名。居福建省经济实力十强县市前列。
中共石狮市委、石狮市政府认真落实华侨政策,做好港、澳、台同胞及海外华侨、华人的接待、联谊工作。1991年,石狮市政府领导到菲律宾,协助旅菲华侨成立“菲华石狮市各乡联合会”,组建香港、澳门两个“石狮市同乡公会”,调动了一切港、澳、台同胞及侨胞的积极因素,引进外资有了重大突破,至1997年底,“三资”企业达1320家,其中合资项目520个,合作项目63个,外商独资项目737个,投资总额21.8亿美元,利用外资总额18.9亿美元。港、澳、台同胞及侨胞捐建教育、文化、卫生等公益事业4亿多元。
在“二次创业”中,石狮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中共石狮市委、石狮市人民政府对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硬”,成立中共石狮市委精神文明办公室,建立文明安全片区,创办市民文明学校,编印市民文明读本,开展群众性“绿洲”读书活动。开展军警侨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动,努力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取得了显著成果。1997年,石狮市评为省级文明建设一级达标城市、全省双拥模范城。
中共石狮市委、石狮人民政府确立“科教兴市”的发展战略,先后制定“八五”、“九五”科技发展规划,出台一系列优惠措施及奖励办法,市财政按比例安排科技三项经费并建立科技发展基金,累计已达1000多万元,进一步加快星火技术密集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园区的建设步伐。1994年,石狮市进入全国科技百强县、市行列。1997年11月,国家科委授予“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称号。
石狮市将教育摆在城市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行教育体制、办学体制的改革,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1994年10月,开始实施初级中学义务教育,经福建省人民政府评估,达到省颁“六项督导”评估指标的优等水平。1996年6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双基”达标验收,石狮市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
石狮市将文化事业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石狮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石狮建市后,即着手组建文化馆,发挥国办文化主渠道的作用,同时,发动社会组建了12个群众文化团体、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建成了文化中心、文林图书馆、新世纪电影城等文化设施。石狮市政府鼓励文艺创作,繁荣社会主义侨乡文化,已有20多个作者出版文学作品集及学术著作28部,有10多个创作节目在全国及本省文艺调(汇)演中获奖。南音、舞狮多次被上级公派出国访问表演。是全国著名“灯谜之乡”。
石狮市积极开展全面健身运动。石狮建市以来,政府增加对体育的投入,走“民办体育”之路,成立市级体育总会,建立10多个群众性体育协会,依靠社会集资,兴建一批体育运动场、馆。1996年,预计投资8000万元的石狮体育中心工程动工。1988年以来,举办三届市运动会,举办承办20次全省、全国和国际性体育单项竞赛。一批运动员在全国、全省各项体育比赛中获奖。民国武术活动十分活跃,1992年荣获国家体委命名的首批“武术之乡”称号。
石狮建市以来,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建立、健全了市、镇、村三级医疗、防疫、保健网络,改建了市立医院、新建了华侨医院、增添大批现代医疗设备。1990年以来,开展创建卫生城市、卫生镇、卫生村活动,实施初级卫生保健规划,加快城乡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使环境卫生面貌大为改观。1992年12月,石狮市荣获省级卫生城市称号。1997年12月,通过了省级卫生城市复检。计划生育工作有了新的进展。1988年出生率18.31%,1997年为5.98%;1988年计生率36.05%,1997年为98.51%;人口自然增长率1988为14.04‰,1997年为7‰。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人口平均寿命不断提高。
石狮出现石狮有史以来经济实力增长最快、发展最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丰收的大好形势。随着中共十五大精神的深入贯彻,在***理论旗帜指引下,石狮人民正豪气满怀,信心百倍地奔向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
属于: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
开福区位于“楚汉名城”长沙市的北部,辖1个副县级洪山旅游区管理局、12个街道办事处和3个镇,面积188平方公里,人口42万,是长沙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区。
开福区区位得天独厚,拥有完善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湘江一桥、二桥和长石铁路桥飞架湘江两岸,霞凝深水港码头通江达海,京广铁路、京珠高速贯穿南北,长石铁路横卧东西,319国道、长湘公路、芙蓉北路、青竹湖大道与一、二、三环线纵横相连,长永高速、四方大道直通黄花国际机场,构成一幅四通八达的经纬图轴。开福区人文荟萃,集山、水、园林、寺庙于一体,环境优雅,风景秀丽,旅游资源丰富,娱乐设施齐全。这里有香火缭绕的古开福寺,环境优雅的烈士公园,革命故地清水塘,闻名中外的“西汉文明”,风光旖旎的月湖水上公园,还有中南地区最大的“世界之窗”、“海底世界”,国际标准的青竹湖高尔夫球场,气势恢宏的国际影视会展中心等。
开福区发展前景广阔,可供开发的存量土地占全市总量的一半以上,是长沙市最有发展潜力、最具发展空间的城区。随着区委、区政府“倾力拓展城区面积、精心营造商务中心、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全面提升开福形象”发展战略的实施,这里正成为一块亮点纷呈、人气飙升、商机无限的投资热土。以城区道路拓改、棚户区改造、房地产开发为重点的城市建设高潮迭起,渐渐隆起的高楼大厦,逐步完善的基础设施,使该区已呈现出现代化大都市的轮廓;以松桂园、中山亭、四方坪为代表的中心商务区日益繁荣,以青竹湖高尔夫球场、深水港码头、新火车北站为依托的青竹湖外商城建设全面启动,带动着工商业发展和城建开发的全面提速,吸引了麦德龙、普尔斯马特、新一佳、华银旺和等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安营扎寨。
开福区人文荟萃。楚汉名城从这里发祥,闻名中外的西汉文明、香火缭绕的千年古刹开福寺、革命故地清水塘、影视明珠金鹰城等历史遗存和现代文明在这里交相辉映。
开福区商机无限。在区委、区政府“倾力拓展城区面积、精心营造商务中心、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全面提升开福形象”发展战略指导下,开福区的城市化进程正以前所未有的步伐加速推进,商务中心强势成长,新兴产业活力迸发,全区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一流的投资环境,吸引了麦德龙、家乐福、崇光百货、梅塞德斯奔驰等众多世界一流知名企业来区投资兴业,伴随着以霞凝深水港、湘江大道、月湖水上公园、金鹰文化城、芙蓉北路、四方新城、青竹湖外商城等为代表的42个重点工程的实施,开福区正凸现巨大的商机,成为长沙新一轮的投资热点。
自然地理
开福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春温多变、夏秋多晴、严冬期短、暑热期长的特点。
历史沿革
开福区因开福寺而得名。
1996年4月22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6]29号)同意调整长沙市行政区划;行政区划调整后,开福区辖原北区的望麓园、伍家岭、新河、清水塘、北站路、黑石渡、民主东路、上大垅8个街道办事处,原西区的西长街、如意街、通泰街3个街道办事处,原郊区的安福乡和长沙县的捞刀河镇及望城县的霞凝乡,区人民政府驻蔡锷北路393号。6月19日,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市辖区行政区划的通知》:开福区辖原北区望麓园、伍家岭、新河、清水塘、北站路、黑石渡、民主东街、上大垅和原西区西长街、如意街、通泰街11个街道办事处,原郊区福安乡、长沙县捞刀河镇(含原沙坪乡)、望城县霞凝乡。区人民政府驻蔡锷北路393号。行政区域四至范围:东面以综合农场、捞刀河镇与长沙县星沙镇、安沙镇乡界为界;南面以五一西路至黄兴路、中山路、八一路、迎宾路、综合农场与湘湖渔场、马王堆乡、东岸乡乡界为界,与芙蓉区、天心区接壤;西面以湘江主河道中心线为界;北面以霞凝乡与望城县丁字镇、捞刀河镇与长沙县北山乡乡界为界。原郊区管辖的农、林、牧、渔场,分别划归各区管辖:开福区辖原郊区国营综合农场、红色渔场。
2000年,开福区辖13个街道、1个镇、1个乡。总人口423645人,各街道、乡镇人口:金霞路街道 4141上大垅街道 31839清水塘街道 13344望麓园街道 28198北站路街道 48614伍家岭街道 43816民主东街街道 24395黑石渡街道 38876新河街道 41483通泰街街道 16679西长街街道 17923如意街街道 9037四方坪街道 11193捞刀河镇 50345霞凝乡 16869综合农场虚拟乡 26893(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4年,开福区辖12个街道、3个镇。
2005年,开福区设立洪山街道办事处:撤销长沙市国营综合农场,设立洪山街道办事处,办事处机关驻毛家垅社区杉树坡。
人口民族
据公安部门统计,2005年末全区户籍人口 41.0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576万人,同比增长为0.3‰。按人口性别分:男性204223人,女性206103人;按户口性质分:非农业人口320324人,农业人口90002人。全年出生3921人,死亡1986人。
计生工作再创辉煌。2005年开福区计生工作再次荣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全省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模范单位”、"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全市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红旗单位”。全年全区计划生育率为99.5%;出生人口3921人,人口出生率为8.6‰,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8.8:100,出生人口缺陷率为0.3‰。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2005年我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228元,增长12.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857元,增长15.4%。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开创新局面。全区千方百计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落实就业岗位,落实岗位培训。通过一年的工作,全区新增就业岗位12198个,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6388人。全面实施社会保障制度,企业养老保险扩面净增人数4342人,失业保险新增参保人数1630人。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2005年累计投入2471.6万元,用于发放全区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费,其中发放城市低保金2301.28万元,累计保障110960户,计268237人;发放农村低保金170.4万元。
位于开福区捞刀河镇的汉回村为长沙唯一的少数民族—回族聚居地,汉回村的村名是在1950年代根据民族政策而批准定名的,回族在此生活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经济概况
2005年是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衔接"十一五"规划发展的重要一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迈上新台阶,实现大变样”的奋斗目标,按照“夯实基础,加强基层,全力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总体部署,实现了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跨跃发展,全面完成了“十五”计划的各项任务。
一、综合
经济增长内在动力强劲,经济运行质量高速高效。2005年,全区实现GDP 145.4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6.7%,比上年提高 0.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3.3亿元,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 38.8亿元,增长25.2%;第三产业增加值103.37亿元,增长14.8%。在GDP累计增幅中,第一、二、三次产业分别拉动0.2、6.2、10.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 1%、37%、62%。
积极应对宏观调控,投资结构明显优化。面对国有投资和信贷规模紧缩的形势,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1%。非国有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占全年总投资的69%。
产业协调发展,消费明显走旺。2005年GDP中,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增长5%、25.2%、14.8%,三次产业比为2:27:71。商贸流通业、餐饮娱乐业、宾馆服务业、建安房地产业全面激活,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3%。
财税大幅增收,实力明显增强。财政收入增势喜人,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80988万元,同比增长49.2%,一般预算收入71577万元,同比增长56.28%。地方财政收入保持高基数上的高增长,全年净增收入2.67亿元。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84.71%,实现了质量和效益的同步提升。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今年全区完成农林牧渔总产值5.15亿元,同比增长5.1%。其中农业产值 2258万元,同比增长1.5%;林业产值 76万元,同比减少3.2%;牧业产值 25456万元,同比增长8.7%;渔业产值3309万元,同比增长0.4%。实现农业增加值3.3亿元,同比增长5%。全区粮食生产快速恢复,全年粮食种植面积7.88万亩;粮食总产量达3.15万吨。
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明显加快。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区生态观光农业休闲协会,新增休闲基地10个,累计开发休闲垂钓水面8500亩,发展大小观光园、农家乐200余家。大力扶植了华英集团、南山食品、陈家渡净菜加工、朝阳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简氏熟食、大中木业等6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产值5.5亿元,同比增长47%;实现利税1827万元,同比增长81%。
三、工业、建筑业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传统优势产业做大做强。2005年,全区完成工业增加值18.9亿元,比上年增长19.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9亿元,增长23.5%。其中,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业、医药制造业、纺织业等几个传统行业发展较好。以上三个行业全年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5.99亿元,同比增长45%。
产销衔接较高,经济效益逐步提升。在生产平稳增长的同时,我区工业企业产品生产销售衔接水平较高,全年产销率达98%;完成销售收入59.5亿元,同比增长21.9%;实现利税5.47亿元,同比增长11%;实现利润总额3.18亿元,同比增长15.4%。
建筑业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全区具有建筑业资质的建筑企业共62家,完成建安业总产值 58.8亿元;施工面积524.5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84.3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1.56亿元,比上年增长44.63%。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为129.37亿元,增长44.3%;更新改造投资为5.8亿元;房地产开发业投资为29.27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71.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5%。房地产开发业全年实现增加值7.4亿元。
重点工程建设成绩显著。通过拓城提质、兴修水利等方式,全区重点工程稳步推进,建设成绩显著。2005年,我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共32个,其中,中央、省、市级重点工程项目15个,区级项目17个。共完成重点项目建设37.27亿元,比上年增加2.67亿元,比前三年平均投资增加10.45亿元,增幅为38.96%,远超前三年平均水平。
五、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25.13亿元,同比增长17.2%。按行业分组: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为109.81亿元,同比增长16.78%,餐饮业零售额14.32亿元,同比增长19.65%。限额以上企业114家,实现零售额 64.5亿元,同比增加7.5亿元,所占比重为51.58%;限额以下及个体户实现零售额59.59亿元,同比增长21.5%,所占比重为47.63%。从商品销售类别看,已形成了以通信器材、石油及制品和家用电器为龙头的商贸行业特色。全年全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累计实现通信器材类商品零售额1.34亿元、家用电器及音像器材类零售额6.14亿元、石油及制品零售额24.13亿元,以上四类零售额增幅均远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全年饮食消费继续火爆,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企业累计实现住宿餐饮业零售额5.55亿元,同比增长102.74%。
六、对外经济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精心组织了“开福区首届商贸服务业投资洽谈会”、“2005长沙物流暨金霞海关保税物流中心专题招商会”、“2005湖南长沙首届水果节”、“农家乐”节等招商和商务节会。今年共引进投资在2000万元以上的内资企业35家,外资企业18家,三产企业43家,新增招商项目签约总额达80亿元。全年引进市外境内资金49.25亿元;实现到位外资12883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21759万美元。实现三资企业主营业务销售收入31.4亿元。
行政区划
2004年辖12个街道、3个镇。以下区划名录根据湖南省村及村以上行政区划代码(2004年底)整理:
金霞路街道:辖"一、二、三3个社区居委会。
上大垅街道:辖砚正街、砚瓦池、王家垅、下大垅、上大垅、东风一村、东风二村7个社区居委会。
清水塘街道:辖清水塘路、芙蓉路、迎宾路、展览馆路4个社区居委会。
望麓园街道:辖菊隐园、水风井、便河边、衡清里、荷花池、体育馆路6个社区居委会。
北站路街道:辖上麻园岭、文昌阁、百善台、油铺街、留芳岭、新湘路、外湘春街、三角塘、湘雅医院北院、湘雅医院南院10个社区居委会。
伍家岭街道:辖伍家岭、友谊、陈家湖、新码头、蒋家垅、陡岭、浏阳河、建湘新村、国庆新村、紫荆园、刘家冲11个社区居委会。
民主东街街道:辖中山路、北正街、营盘街、学宫街、高升门、富雅坪6个社区居委会。
黑石渡街道:辖丽臣、朱家花园、德雅里、丝茅冲、洪山桥、浏河村、德雅村、蚌塘、黑石渡、德邦新村、苗圃、国防科技大学12个社区居委会。
新河街道:辖三角洲、北桥新村、新河路、凤嘴路、湖动、开福寺路、幸福桥、竹山园、下麻园岭9个社区居委会。
通泰街街道:辖通泰街、西园、连升街、潮宗街、湘春路、三贵街、寿星街、中山西路8个社区居委会。
西长街街道:辖西长街、吉福街、轩辕殿、盐道坪、吉祥巷5个社区居委会。
四方坪街道:辖胜利、先福、红色渔场、金帆小区一、金帆小区二、四方小区6个社区居委会。
捞刀河镇:辖彭家巷、捞刀河、高源3个社区居委会;大安、板塘、大明、高岭、捞刀河、凤羽、中岭、白霞、大星、罗汉庄、伍家岭、汉回、乌溪、广胜、金霞、钟石、茶子山、沙坪、自安、成功、竹坡、双湖、海塘、告塘24个村委会。
新港镇:辖霞凝港、大塘基、综合场、宿龙桥4个社区居委会;鹅羊山、金霞、新安寺、湘粤、荷叶、兴联、大塘、竹隐、戴家河9个村委会。
青竹湖镇:辖太阳山、霞凝、天井、群力、金盆丘、植基、新源7个村委会。
洪山旅游区管理局:辖月湖分场、朝阳分场、鸭子铺分场、马栏山分场、洪西分场、果林分场、陈家渡分场、畜牧分场、渔业分场9个村委会。
2018年9月,赛迪顾问发布了2018年中国百强区排名,开福区名列第79位。
2015年3月,开福区获得第三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殊荣。
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
爱晚亭
岳麓书院
文化名城与生态之都
岳麓区系湖南省会、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长沙的主要门户和市辖城区,1996年4月经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批准而设立。岳麓区位于长沙市湘江西滨,以湘江主航道为界,划江而治,岳麓区现辖10个街道、1个乡、4个镇、2个景区和2个科技园区,共87个村、81个社区,辖区面积552.0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9.72万人。
岳麓区既是传统的文化大区、科教强区,也是正在建设的都市新区。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文化底蕴深厚,列为国家、省、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有33处,岳麓书院、爱晚亭、麓山寺、西汉王陵、三国北津城等名胜古迹众多;二是科教优势明显,区内有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大等16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有20位两院院士和10多万科技人员,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岳麓山大学科技园,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了有力支撑;三是生态环境良好,湘江河、岳麓山、橘子洲与新城区交相辉映,集中体现了长沙“山水洲城”的特色,2004年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岳麓区区域位置独特。雄居长沙西大门,交通便捷,辐射力强。湖南最大的铁路货运站京广铁路长沙站及石长铁路紧邻辖区;湘江千吨级航道通江达海;319国道、“长常高速”贯通东西;城市干道四通八达,已形成“四纵六横”的道路网状格局,飞跨湘江的五座大桥将岳麓区与长沙市东部四城区紧紧联结,使岳麓区处在湖南优先发展的“一点(长沙)一线(京广线)”和湘江生态经济带的战略高地。
岳麓区自然环境优美。湘江穿城北去,桔子洲静卧江心,岳麓山屏南而立,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桔绿橙红,枫丹林密,全区森林覆盖率达52%,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自然景观与城市景观共生交融,“一面青山一面城”的独特风貌堪称华夏山水城区代表。
岳麓区文化底蕴深厚。“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岳麓区因拥有“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而得名。自古人文荟萃,文化源远流长。历代文人墨客履痕处处,唱和名篇俯首可拾,更以一代伟人***在桔子洲头的千古名篇《沁园春·长沙》而天下闻名。区域内有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3处,拥有千年古刹麓山寺、四大名亭之一爱晚亭、西汉王陵、三国北津城等众多人文景观资源,集名山、名水、名洲、名院、名人于一域,常使中外游客流连忘返,发出“观一路名胜,读一部史书”的感叹。
岳麓区科教优势明显。岳麓区是湖南省的科教大区,享有湖南“硅谷”之盛誉。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16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长沙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园与岳麓山大学城齐聚于此。各类科技人员约占全市科技人员总数的1/2,有20多位“两院”院士和大批科技精英在电子信息、自动化、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科技领域卓有建树。岳麓区已成为推进湖南“三化”进程的“动力引擎”和促进中部崛起的“希望之城”。
岳麓区发展势头强劲。2007年,全年GDP达到18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9亿元;建成区面积扩大到60平方公里。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先后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区)”、“全国生态示范区”等称号。
展望未来,长沙市提出了“建设大河西,打造先导区”的战略部署,岳麓新城将被打造成为“两型社会”的示范区、高新产业的聚集区、城乡统筹的样板区、生态宜居的新城区和支撑发展的增长极。到2020年,大河西先导区建成区面积将达200平方公里,人口约150万,地区生产总值达3000亿元。未来三年,大河西先导区将完成投资300亿元,基本展现新区雏形。岳麓区将抓住发展机遇,大力推进“三区(滨江新城中央商务区、人文生态旅游区、现代都市生态农业示范观光区)、四园(含浦科教产业园、洋湖湿地文化公园、大学城文化艺术产业园、莲花和文化园)、两基地(梅溪湖生态休闲国际会展基地、中塘现代物流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生态优势、科技优势、人才优势,与外部世界实现精彩“互动”和强力“对接”,沿着‘兴工强区、三产富区’的发展之路,大力发展都市产业,加快开发进程,朝着“建设产业结构合理、城市功能完善、人居环境优美、社会稳定和谐的都市新区。”目标快速发展。
自然地理
岳麓区全境丘、冈、平原地貌均有,大部分地区海拔高度为60-80米,最低海拔约29米,最高点谷山海拔362米,次高点岳麓山海拔295米,地势起伏比长沙市区其它四区都大,相对高度为333米。
全境属暖带绿阔叶林红壤地带,并保存原生性常绿地次生林21处,其间还有狸、黄鼬、小灵猫、豹猫等哺乳动物,在我国城郊型地域中极为少见。
岳麓区以岳麓山而得名
岳麓山在长沙市区之西,东临湘江,面积约8平方公里,古人赞誉其“碧嶂屏开,秀如琢珠”。唐宋以来,岳麓山即以林壑幽美,山幽涧深闻名。六朝罗汉松、唐宋银杏、明清松樟相当著名;爱晚亭、清风峡、蟒蛇洞、禹王碑、岳麓书院等景观闻名遐迩。这里还葬有黄兴、蔡锷等著名人物。
岳麓山春天满山葱绿、杜鹃(市花)怒放;夏日幽静凉爽;秋天枫叶流丹,层林尽染;隆冬玉树琼枝,银装素裹,四季风景宜人。
岳麓区自然山水资源得天独厚,集长沙“山水洲城”的城市风貌特色于一体。
桔子洲位于湘江江心,乃我国最长的江心洲岛之一。
湘江流经长沙市区,有湘江水系支流289条,其中,流经岳麓区内的龙王港、靳江河是湘江2条一级支流,水量十分丰富,更有西湖、后湖、桃子湖、尖山湖、鹭西湖等水体镶嵌城区,更增添了城市的灵秀。
靳江河,又名“靳江”,古称“瓦官水口”,为湘江下游的支流。因河道经宁乡麻阳绕经楚大夫靳尚墓前而名“靳江”。靳江发源于湖南宁乡县白鹤山寨子冲,自西向东流经宁乡、和望城县,然后于岳麓区的柏家洲附近汇入湘江。全长87.5公里,流域面积781平方公里。
岳麓区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6.9-17.5℃,极端最高气温为40.6℃,极端最低气温为-12℃。年平均降水量为1360-1400毫米,4-7月为雨季,是我国暖温区域的一部分。
岳麓区是长沙首个全国生态示范区,是最适合人居的天然绿岛。它是长沙的“西大门”,集山、水、洲、城于一体,名山叠翠,秀水绕城,拥有湘江、橘子洲、岳麓山等生态资源,城区依山傍水、风景秀美,蓬勃出浓烈的山水风情。
岳麓区拥有森林面积4795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8.4%,一度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长沙城区的“肺”。境内有三条河流:湘江、荆江河、龙王港。全年水资源总量约1647万立方米。
区域内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与生态资源,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32平方米,全年大气质量优良率达70%,水质质量达到国家Ⅱ级标准。全区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22.92平方米,高于国家生态示范区一级标准。
与此同时,该区岳麓山、谷山、尖山、中塘四地物种多样,生态完备,具有相互协调、结构相对稳定的小自然生态系统。种种天然优势,构成了岳麓区人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城区的“底气”。
该区岳麓山、谷山、尖山、中塘四地物种多样,生态完备,湘江、橘子洲、岳麓山,再加上名亭爱晚亭、千年学府岳麓书院,自然界的恩赐和历史的沉积,天然优势与人文资本的叠加,使岳麓区成为最适合人居的天然绿岛,在这里,山水洲城融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诗意地栖居。
历史沿革
岳麓区因岳麓山而得名
1996年4月22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6]29号)同意调整长沙市行政区划;行政区划调整后,岳麓区辖原西区的麓山路、银盘岭、桔子洲、望月村4个街道办事处,原郊区的岳麓山、望岳2个乡和望城县的天顶乡,区人民政府驻银盘路89号。6月19日,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市辖区行政区划的通知》:岳麓区辖原西区麓山南路、银盆岭、桔子洲、望月村4个街道办事处,原郊区岳麓山、望岳2个乡和望城县天顶乡。区人民政府驻银盆南路89号。行政区域四至范围:东面以湘江主河道中心线为界;南面以望城县坪塘镇、九江乡与市区县界为界;西面以望城县**镇、黄金乡与市区县界为界;北面以望城县星城镇与市区县界为界。原郊区管辖的农、林、牧、渔场,分别划归各区管辖:岳麓区辖原郊区西湖渔场、岳麓渔场、养鹿场、东方红农场。
2000年,岳麓区辖8个街道、1个镇、2个乡。
2004年,岳麓区辖9个街道、1个镇、1个乡。
2008年,岳麓区辖10个街道、4个镇、1个乡。
风土人情
坐落在岳麓山清风峡的爱晚亭,与北京陶然亭、滁州醉翁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亭。爱晚亭原名红叶亭,由清代著名学者、岳麓书院山长罗典起名。
传说江南性灵派诗人袁枚来长沙讲学,慕罗典之名,特来岳麓书院拜见。罗典以袁枚办学招收女弟子、乱了学规为由,在书院门前贴出一幅对联:“不为子路何由见,非是文公请退之”,拒绝见之。同时,还派学生名为陪游,实为监督,随时将袁枚的言论报告给他。袁枚在游山时的言论陆续传来。一个学生报告说,袁枚很少介绍自己,而老是向我们了解先生的治学方法。不是我们听他讲学,倒是他听我们介绍先生的治学办法。罗典听了,心头一热,感到袁枚为人处事非同小可。
又有学生报告说,袁枚在山上和我们席地而坐,一起切磋学问,一点也不像个先生,倒像个年纪稍大的学生。罗典听了,霍地一下从座椅上站起,脱口称赞道:“这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啊!”
又有学生报告说,袁枚提议将红叶亭取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爱”、“晚”二字,改名为爱晚亭,会更有诗意。罗典一听,拍案叫绝,大声对学生们说:“袁公,真是有学问的人啊,你们赶快打开中门,请袁公进院讲学!”
从此,罗典和袁枚结成好友,红时亭遂改名为“爱晚亭”。
经济概况
2004年,岳麓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突出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经济总量大幅提升,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面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
一、综合
经济总量快速提升。初步核算,2004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73036万元,同比增长1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960万元,同比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458640万元,同比增长20.0%;第三产业增加值391436万元,同比增长12.4%。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63:52.53:44.84;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8%、62.6%、36.6%。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大幅提高。全年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0652万元,同比增长47.9%,区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市场价格总水平略有上涨。受食品类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2004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2%,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上涨1.3%。
2004年全区经济呈现快速、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特征: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继续扩张;规模工业保持快速增长,成为推动全区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商业布局不断优化,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招商引资的数量和质量全面提升,财政收入再上新台阶,经济活力和增长的内生力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产业发展没有跟上城市建设步伐,重点项目推进不快,财源结构不尽合理,煤电油运等资源瓶颈制约仍然突出。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全面落实中央种粮食直补政策,实行了全区免征农业税。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8366万元,同比增长5.2%。其中:农业产值18760万元,增长5.4%;林业产值85万元,比上年有所下降;畜牧业产值18170万元,增长52.6%;渔业产值1251万元,增长23.5%;农林牧渔服务业100万元,增长17.6%。全年粮食总产量6525吨,生猪出栏23.52万头,家禽出笼32万羽,水产品产量2051吨。都市农业特色鲜明。成功承办湖南省第二届花卉博览交易会,实现合同交易1.3亿元。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961579万元,同比增长22.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52006万元,同比增长24.8%;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109573万元,同比增长8.2%。全区(不含高开区)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1家。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3389万元,同比增长8.5%,所占比重为26.9%;重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1940万元,同比增长9.6%,所占比重为73.1%。按所有制构成分,国有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8340万元,集体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997万元,股份制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97653万元,股份合作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760万元,其他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579万元。规模工业生产产销衔接良好,全年产销率为97.7%。建筑业保持强劲增长。全区具有建筑业资质的建筑企业27家,完成建安产值272196万元,同比增长51.0%;施工面积426.8万平方米,较上年同期增加125.1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91.3万平方米,较上年同期增加60.4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适度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85318万元,同比增长35.9%。全年共实施19个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投资34.5亿元。城镇固定资产投资664575万元,同比增长22.9%。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32886万元,技术改造投资17326万元,房地产投资198238万元,商品房销售面积52.8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6.36%;住宅销售额88730万元,同比增长67.4%。农村固定资产投资20743万元。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中见旺。2004年,全区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350990万元,同比增长16.0%。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52454万元,增长16.3%;餐饮业零售额98535万元,同比增长18.5%。全区17家限额以上企业实现零售额50733万元,同比增长30%,占全区零售额的14.5%,比上年提高4.9个百分点。
六、对外经济
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加"欧洽会"、"港洽会"和"湘洽会",举办"岳麓新城'素质人居'(杭州)投资说明会"等招商活动,泰国正大集团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来该区投资兴业。2004年实际到位市外境内资金40.1亿元,同比增长30.3%;合同引进外资8726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5099万美元,完成进出口总额1.8亿美元。
行政区划,总面积475.02平方公里,总人口56.27万人2008年辖岳麓区辖10个街道、4个镇、1个乡。以下区划名录根据湖南省村及村以上行政区划代码整理:
望月湖街道:辖湖东、湖中、荣湾镇、窑坡山、荣龙、岳龙、荣华、湘陵、中南村9个社区居委会。
岳麓街道:辖枇杷塘、桃花坪、科学村、云麓园、靳桥、麓山南路6个社区居委会;左家垅、桃花岭、靳江、黄鹤、五星5个村委会。
桔子洲街道:辖石门楼、牌楼口、槐树坪、新民路、八字墙、岳南村、学堂坡、湖大、师大、桔子洲10个社区居委会;麓山、天马2个村委会。
银盆岭街道:辖银星、银建、银太、火炬城、中联科技园、英才园、银鸿、杏林、桐梓坡9个社区居委会;傅家洲、银盆岭2个村委会。
观沙岭街道:辖毛纺、二纺、土城、三汊矶、雅湾、石岭塘、岳围、施家港、桔洲新苑9个社区居委会;石岭塘、茶子山、观沙岭、岳华4个村委会。
望城坡街道:辖老虎岭、商贸城、涧塘、箭弓山、湘仪、竹马塘、望新、望麓8个社区居委会。
西湖街道:辖咸嘉湖、先锋、石佳冲、省委党校、谭家冲、黄泥岭、金星7个社区居委会;茶场村委会;二管区、三管区2个村委会。
咸嘉湖街道:辖咸嘉新村、望城坡2个社区居委会;望岳村委会。
望岳街道:辖七里营、府后路2个社区居委会;窑塘、金星、谷峰、谷山、藕塘5个村委会。
东方红镇:辖长庆、东塘、长丰、延农4个社区居委会。
天顶乡:辖航天社区居委会;尖山、永安、燕子山、清水、燕联、川塘、青山7个村委会。
梅溪湖综合开发管委会:辖骑龙、天顶、中塘、学湖、联络5个村委会。
麓谷科技园
莲花镇
辖:双石、城墙、大华、立新、天星、桐木、新台、丰塘、古塘、新南、长松、永久、大洞、新荷、龙云、天台、龙洞、宝粮、莲花、华林、金桥、金凤、天龙、军营、联湖、东团、联丰、丁塘、金亭、湖田、高桥、新华、云坪、云友、五丰、上龙36个村委会。
坪塘镇
辖:坪塘、观音港、桐溪、白庙子、新生5个社区居委会;石西湖、香泉、炭塘子、上新塘、白泉、三丰、金马、湾田、石牛峰、怀西、鹅洲、靳江、洋湖、连山、桂花、坞泥、社仓、观塘、山塘、石门塘、桐溪、红石、太平、红霞、荷花、凤凰山、铁江、木塘、茶山、花田、古塘、西冲、白塘、鸦鹊垅、稻田35个村委会。
含浦镇
辖:十字路社区居委会;玉华、塘峡、赤江、渣塘、东山、均塘、斑马、白鹤、学士、长丰、干子、云盘、之字、洞庭沟、官埠口、含浦、大坡、栗桥、栗树山、曲江、丰田、九江、花塘23个村委会。
2020年9月,岳麓区上榜2020年中国百强区,名列第61。
2020年9月,2020年中国城区高质量发展水平百强出炉,岳麓区位列第61名。
2019年10月,岳麓区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位列第62名。
2019年10月,岳麓区入选2019年度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位列第40名。
2018年9月,赛迪顾问发布了2018年中国百强区排名,岳麓区名列第62位。
上一篇: 市辖区工业提升门安装
下一篇: 带你认识工业提升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