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提升门电机接收器
其实工业提升门电机接收器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中国电视机的发展历史,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工业提升门电机接收器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电视机的发展史
19世纪末,少数先驱者开始研究设计传送图像的技术。1904年,英国人贝尔威尔和德国人柯隆发明了一次电传一张照片的电视技术,每传一张照片需要10分钟。1924年,英国和德国科学家几乎同时运用机械扫描方式成功地传出了静止图像。但有线机械电视传播的距离和范围非常有限,图像也相当粗糙。
(1)1923年,俄裔美国科学家兹沃里金申请到光电显像管、电视发射器及电视接收器的专利,他首次采用全面性的“电子电视”发收系统,成为现代电视技术的先驱。电子技术在电视上的应用,使电视开始走出实验室,进入公众生活之中,1925年,英国科学家研制成功电视机。1928年,美国纽约31家广播电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电视广播试验,由于显像管技术尚未完全过关,整个试验只持续了30分钟,收看的电视机也只有十多台,此举宣告了作为社会公共事业的电视艺术的问世,是电视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事件。
1929年美国科学家伊夫斯在纽约和华盛顿之间播送50行的彩色电视图像,发明了彩色电视机。1933年兹沃里金又研制成功可供电视摄像用的摄像管和显像管。完成了使电视摄像与显像完全电子化的过程,至此,现代电视系统基本成型。今天电视摄影机和电视接收的成像原理与器具,就是根据他的发明改进而来。
(2)电视艺术在英国、美国的发展:教材强调了20世纪30~40年代,电视艺术在英国和美国有了长足的发展。建议教师结合教材,适当补充资料即可。
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郊外的亚历山大宫,播出了一场颇具规模的歌舞节目,并首次开办每天2小时的电视广播。全伦敦只有200多台收视电视机,但它标示着世界电视事业开始发迹。对当年柏林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报道,更是年轻的电视事业的一次大亮相。当时共使用了4台摄像机拍摄比赛情况。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全电子摄像机。这台机器体积庞大,它的一个1.6米焦距的镜头就重45公斤,长2.2米,被人们戏称为电视大炮。此后,价格相当昂贵的电视在英国中上层家庭开始有所普及。1937年,该公司播映英王乔治五世的加冕大典时,英国已有5万观众在观看电视。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英国约有两万家庭拥有了电视机。
1939年4月30日,美国无线电公司通过帝国大厦屋顶的发射机,传送了罗斯福总统在世界博览会上致开幕词和纽约市市长带领群众**的电视节目。成千上万的人拥入百货商店排队观看这个新鲜场面。二战结束时,美国约有7000台电视机。二战前开办电视的还有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
(3)电视艺术的普及应用:建议教师从电视艺术普及的条件、时间及表现三方面把握教材。
联系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结合本节整体教材指出电视艺术普及的条件:电子技术等方面的进步,社会巨大变化和人类新的精神需求及商业利润的驱动。建议教师从电视机研制、电视转播、电视节目制作三方面稍作补充,如:电视机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从电子管、晶体管电视迅速发展到集成电路电视,目前,电视正在向智能化、数字化和多用途化迈进;电视转播也由卫星传播到卫星直播。
表现:教材以美国和中国为例加以说明,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电视事业发展超过英国:从1949年到1951年,电视机数目从1百万台跃升为1千多万台,1960年全美电视台高达780座,电视机近三千万台,约有87%的家庭拥有至少一台电视机。同时期英国只有190万台电视机,法国3万台,加拿大2万,日本4千台。1993年底,美国98%的家庭拥有至少一台电视机,其中99%为彩色电视机。
1958年,中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在天津诞生,同年,开始试播。当时,全国只有50多台黑白电视机。1971年,全国已建有电视台32座。21世纪初,中国大陆的电视覆盖率高达94%。
电视的诞生,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在现代社会里,没有电视的生活已不可想象了。各种型号、各种功能的黑白和彩色电视从一条条流水线上源源不断地流入世界各地的工厂、学校、医院和家庭,正在奇迹般地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形形**的电视,把人们带进了一个五光十色的奇妙世界。
尼普可夫圆盘
俄裔德国科学家保尔·尼普可夫还在中学时代,就对电器非常感兴趣。当时正是有线电技术迅猛发展时期。电灯和有轨电车取代了古老的油灯、蜡烛和马车,电话已出现并得到了普及,海底电缆联通了欧洲和美洲,这一切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后来他来到柏林大学学习物理学。他开始设想能否用电把图像传送到远方呢?他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探索。经过艰苦的努力,他发现,如果把影像分成单个像点,就极有可能把人或景物的影像传送到远方。不久,一台叫作“电视望远镜”的仪器问世了。这是一种光电机械扫描圆盘,它看上去笨头笨脑的,但极富独创性。1884年11月 6日,尼普可夫把他的这项发明申报给柏林皇家专利局。在他的专利申请书的第一页这样写道:“这里所述的仪器能使处于A地的物体,在任何一个B地被看到。”一年后,专利被批准了。
这是世界电视史上的第一个专利。专利中描述了电视工作的三个基本要素:1.把图像分解成像素,逐个传输。2.像素的传输逐行进行。3.用画面传送运动过程时,许多画面快速逐一出现,在眼中这个过程融合为一。这是以后所有电视技术发展的基础原理,甚至今天的电视仍然是按照这些基本原则工作的。
1900年,在巴黎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第一次使用了电视这个词。可是最简单最原始的机械电视,是在许多年以后才出现的。
贝尔德和机械电视
一个偶然的机会,英国发明家约翰·贝尔德看到了关于尼普可夫圆盘的资料。尼普可夫的天才设想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他立刻意识到,他今后要做的就是发明电视这件事。于是,他立刻动手干了起来。正是对发明电视的执著追求和极大热情支持着贝尔德,1924年,一台凝聚着贝尔德的心血和汗水的电视机终于问世了。这台电视利用尼普可夫原理,采用两个尼普可夫圆盘,首次在相距4英尺远的地方传送了一个十字剪影画。
贝尔(1888-1946)英国发明家。1926年制造出机械电视系统。
电视的发明者——贝尔德
1929年的一天,当英国人第一次看到电视图像时,无不兴高采烈,奔走相告。在他们中间的电视发明者贝尔德(1888—1946),激动地流下了热泪。
贝尔德出生在英国,从小体弱多病,好多次差一点被病魔夺去生命。然而,身体的脆弱磨炼了他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大学毕业后,他在电气公司工作。他对工作一丝不苟,很短时间就修好了几台几乎淘汰的机器,深受公司器重。
无情的病魔缠住了他,只好辞职养病。1923年的一天,一个朋友告诉他:“既然马可尼能够远距离发射和接收无线电波,那么发射图像也应该是可能的。”这使他受到很大启发。贝尔德决心要完成“用电传送图像”的任务。他将自己仅有的一点财产卖掉,收集了大量资料,并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研制电视机上,最后,完成了电视机的设计工作。
要把设计图纸变成实物样机,不是容易的事。一间小小的屋子,既是卧室又是工作室。虽然疾病折磨着他,但他仍顽强地工作着,常常是日以继夜,连夜战斗,饿了吃面包,困了和衣睡一会儿,没有钱买实验器材就以旧茶叶箱、旧帽子盒盖、编织针等代替。
经过长时间的艰苦奋斗和无数次失败之后,贝尔德终于用电信号将人的形像搬上了屏幕。1929年,英国广播公司允许贝尔德公司开展公共电视广播业务。30年代以后,贝尔德又转向了彩色电视的研究,并有所成就。
经过不断地改进设备提高技术,贝尔德的电视效果越来越好,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后来“贝尔德电视发展公司”成立了。随着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改进,贝尔德电视的传送距离有了较大的改进,电视屏幕上也首次出现了色彩。贝尔德本人则被后来的英国人尊称为电视之父。
几乎就在同时,德国科学家卡罗鲁斯也在电视研制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42年,卡罗鲁斯小组(包括两名科学家,一名机械师和一名木工),造出一台设备。这台设备用两个直径为 1米的尼普可夫圆盘作为发射和接收信号的两端,每个圆盘上有48个1.5毫米的小孔,能够扫描 48行,用一个同步马达把两个圆盘连接起来,每秒钟同步转动10幅画面,图像投射到另一台接收机上。他们称这台机器为大电视。这台大电视的效果比贝尔德的电视要清晰许多。但是,他们从未进行过公开表演,因而他们的发明鲜为人知。不同国度的科学家几乎同时做出了类似发明,这充分说明了机械电视的发明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是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拥有创造力的一个见证。
1928年,“第五届德国广播博览会”在柏林隆重开幕了。在这盛况空前的展示会中,最引人注目的新发明——电视机第一次作为公开产品展出了。从此,人们的生活进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然而,不能否认,有线的机械电视传播的距离和范围非常有限,图像也相当粗糙,简直无法再现精细的画面。因为只有几分之一的光线能透过尼普可夫圆盘的孔洞,为得到理想的光线,就必须增大孔洞,那样,画面将十分粗糙。要想提高图像细部的清晰度,必须增加孔洞数目,但是,孔洞变小,能透过来的光线也微乎其微,图像也必将模糊不清。机械电视的这一致命弱点困扰着人们。人们试图寻找一种能同时提高电视的灵敏度和清晰度的新方法。于是电子电视应运而生。
电子电视
1897年,德国的物理学家布劳恩发明了一种带荧光屏的阴极射线管。当电子束撞击时,荧光屏上会发出亮光。当时布劳恩的助手曾提出用这种管子做电视的接收管,固执的布劳恩却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1906年德国制造的第一台电子电视图像接受机。
1906年,布劳恩的两位执著的助手真的用这种阴极射线管制造了一台画面接收机,进行图像重现。不过,他们的这种装置重现的是静止画面,应该算是传真系统而不是电视系统。1907年,俄国著名的发明家罗辛也曾尝试把布劳恩管应用在电视中。他提出一种用尼普可夫圆盘进行远距离扫描,用阴极射线管进行接收的远距离电视系统。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英国电气工程师坎贝尔·温斯顿,在1911年就任伦敦学会主席的就职演说中,曾提出一种令人不可思议的设想,他提出了一种现在所谓的摄像管的改进装置。他甚至在一次的讲演中几乎完美无缺地描述了今天的电视技术。可是在当时,由于缺乏放大器,以及存在其它一些技术限制,这个完美的设想没有实现。
俄裔美国科学家兹沃雷金,开辟了电子电视的时代。兹沃雷金曾经是俄国圣彼德堡技术研所的电气工程师。早在1912年,他就开始研究电子摄像技术。1919年兹沃雷金迁居美国,进入威斯汀豪森电气公司工作。他仍然不懈地进行电子电视的研究。1924年兹沃雷金的研究成果——电子电视模型出现。
兹沃雷金(1889-1982)美国发明家。1923年发明电子电视摄像管,
1931年研究成功电视显像管。
兹沃雷金称模型的关键部位为光电摄像管,即电视摄像机。遗憾的是,由于图像暗淡,几乎同阴影差不多。1929年矢志不渝的兹沃雷金又推出一个经过改进的模型,结果仍然不很理想。美国的 ARC公司最终投资了 5千万美元,1931年兹沃雷金终于制造出了令人比较满意的摄像机显像管。同年,进行了一项对一个完整的光电摄像管系统的实地试验。在这次实验中,一个由240条扫描线组成的图像被传送给4英里以外的一架电视机,再用镜子把 9英寸显像管的图像反射到电视机前,完成了使电视摄像与显像完全电子化的过程。
随着电子技术在电视上的应用,电视开始走出实验室,进入公众生活之中,成为真正的信息传播媒介。 1936年电视业获得了重大发展。这一年的11月 2日,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郊外的亚历山大宫,播出了一场颇具规模的歌舞节目。这台完全用电子电视系统播放的节目,场面壮观,气势宏大,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同年在柏林举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报道,更是年轻的电视事业的一次大亮相。当时一共使用了 4台摄像机拍摄比赛情况。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算佐尔金发明的全电子摄像机。这台机器体积庞大,它的一个1.6米焦距的镜头就重45公斤,长 2.2米,被人们戏称为电视大炮。这4台摄像机的图像信号通过电缆传送到帝国邮政中心的演播室,在那里图像信号经过混合后,通过电视塔被发射出去。柏林奥运会期间,每天用电视播出长达 8小时的比赛实况,共有16万多人通过电视观看了奥运会的比赛。那时许多人挤在小小的电视屏幕前,兴奋地观看一场场激动人心的比赛的动人情景,使人们更加确信:电视业是一项大有前途的事业,电视正在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员。
到了1939年,英国大约有 2万个家庭拥有电视机,美国无线电公司的电视也在纽约世博览会上首次露面,开始了第一次固定的电视节目演播,吸引了成千上万个好奇的观众。二战的爆发使得刚刚发展起来的电视事业几乎停滞了10年。战争结束以后,电视工业又蓬勃发展起来,电视也迅速流行起来。1946年,英国广播公司恢复了固定电视节目,美国政府也解除了禁止制造新电视的禁令。一时间,电视工业犹如插上了翅膀,飞速发展起来。在美国,从1949年到1951年,短短三年来,不仅电视节目已在全国普遍播出,电视机的数目也从1百万台跃升为1千多万台,成立了数百家电视台。一些幽默剧、轻歌舞、卡通片、娱乐节目和好莱坞电影常常在电视中播出。千变万化的电视节目的出现,在公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在不长的时间里,公众就抛弃了其它的娱乐方式,闭门不出,如醉如痴地坐在起居室的电视机前,同小小的荧屏中展示的一切同悲共喜。电视愈来愈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了。
1946年美国第一次播出黑白电视。图为50年代电视节目录制现场。
电视家族的主要成员
自从全电子电视出现以来,电视家族迅速兴旺发达起来。电视机的数量急剧增长,电视机的形状变得五花八门,电视机的功能也越来越全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令人目眩的新型电视机正以铺天盖地之势源源不断地涌向人们的生活中。在这电视机的洪流中,电子录像、卫星传播,以及各种新媒体更是倍受人们的青睐。
电子录像——金斯伯格和安德逊1956年设计制作的Modoll VRllo录像机的问世,使电技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以前,人们制作电视节目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用电视胶片把节目拍摄下来,冲印,再通过电子扫描播出。采用这种方法的一个最大的缺陷,是无法进行电视节目的实况转播。另外一种是用摄像机直接把信号播出去。这虽然满足了那些希望目睹现场情景的观众的需要,但是它不能记录和重放,失去了作为资料的历史价值。可见,以往的制作方法都有一种无法克服的缺憾。录像机的出现完全改变了这种状况。有了录像机,人们可以丝毫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在纽约制作的节目带到世界各地播放,让人们同享欢乐。
1972年,日本索尼公司推出一种3/4英寸的盒式磁带,从根本上改变了电视节目的制方法。这种盒带看起来普普通通,非常小巧,它却是世界上第一个专业彩色录像放映系统。时至今日,录像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黑白、彩色、提式、盒式、各种型号和功能的录像机争奇斗艳,画面、声音、清晰度也越来越好。
卫星传播——1960年8月12日,在熊熊的烈焰中,又一枚火箭腾空而起,将一颗用于通信的卫星送入了广袤的太空。尽管这颗卫星只是一个巨大的金属球,只能用于反射无线电信号,但是,它开创了卫星通讯的先河。随着“信使者”及“电星” 1号卫星成功升入太空,进入地球轨道,卫星通讯进入实用阶段。
随着通信卫星的出现,电视的传播速度更快了。通过实况转播,各种世界性的体育盛会和重大科技信息,转眼之间传遍整个世界,电视传播的范围更广大。1982年有140多个国家的百余亿人次在电视中看到了世界杯足球赛的比赛实况,观看人数之多是前所未有的,电视传播的地域界限缩小了。从1965年到1980年,国际通信卫星组织共发射了 5颗国际通信卫星,完全实现了全球通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通信卫星加强了人们的社会交往和相互了解。在高悬于太空中的通信卫星的照耀下,地球仿佛变小了,“全球村”时代来临了。
新媒介——家庭录像、电缆电视、卫星直播电视、多功能电视等新媒介的出现,带来了电视发展的一个新的潮流——由公共媒介向家庭媒介转变。
自从1/2带宽的家用录像机于1975年首批投放市场以后,家用录像事业以不可阻挡之势发展起来。有了录像机,人们可以更自由地随时随地观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而不再受制于电视台的时间表。人们有事外出而看不到想看的节目时,可以利用录像机的定时装置把它录下来供人们欣赏。录像机也可用来存贮资料和指导学习。当人们有兴趣时,还可以用家用摄像机拍下自己外出旅游、生日宴会和家庭节日聚会的情景,留作未来的回忆。
人们总希望能在电视中轻易地看到自己所喜爱的节目,有选择地收看某些节目。迎合这种心理,有线电视应运而生。有线电视一反过去电视节目大众化的作法,实行窄播传递,提供专门的娱乐节目频道、儿童节目频道、体育和新闻节目频道等满足部分观众的需要。
今天,电缆电视十分发达。到1980年,美国已有近 1万个电缆电视系统,电缆电视用户近5百万户,占家庭总数的52%。有线电视正在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无线电视的强大竞争对手。
卫星直播电视——1983年11月 5日,美国USCI公司首次开始卫星直播。以前的卫星传播,要经过地面的接收,再把信号通过无线电或电缆传送出去。卫星直播电视与此不同,只要在同户家中装备一个直径1米左右的小型抛物面天线和一个调谐器(用来对信号进行解码),就可以直接接收卫星的下行信号。这对偏远地区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多功能电视——自从1949年第 1台荫罩式彩电问世以来,短短几十年,电视获得了惊人的发展。从电子管电视、晶体管电视迅速发展到集成电路电视。目前,伴随着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电视正在向智能化、多功能和多用途化迈进。
如今的电视不仅用于收看电视节目,同时又可以是家用计算机、电子游戏机并可以预制录像带。人们不仅利用电视消息,而且可以通过卫星和电视进行遥感式诊病,使用家用电视控制家里的电器,进行电视报警、购物、记录、学习等等。此外,立体声电视、超大屏幕电视、高清晰度电视、激光视盘、家庭数据库等也不断地发展起来。也就是说,现代电视已经从一种公共媒介的收看工具,变成了包含众多信息系统的家庭视频系统中心。
1954年彩色电视试播成功。图为现代电视导播控制中心。
电视的发明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它不但使人们的休闲时间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实,更重要的是它加大了信息传播空度和信息量,使世界开始变小。如今,电视已成为普及率最高的家用电器之一,而电视新闻、电视娱乐、电视广告、电视教育等已形成了巨大的产业。电视作为一项伟大的发明,给人类带来了视觉革命。
单斗液压挖掘机在建筑、交通运输、水利施工、露天采矿及现代化军事工程中都有十分广泛的应用,是各种土石方施工中不可缺少的主要机械设备。
流体传动形式
流体传动包括以下三种形式:
1、液压传动—借助于液体的压力能来传递动力和运动的传动形式;
2、液力传动—借助于液体的动能来传递动力和运动的传动形式;(如液力变矩器)
3、气压传动—借助于气体的压力能来传递动力和运动的传动形式。
传动技术优点
液压传动是以液压油为工作介质进行能量传递和控制的一种传动形式,通过各种液压元件组成不同功能的基本回路,再由这些基本回路组成能够满足各种要求的液压系统。
液压传动与机械传动和电力拖动系统比,其主要优点有:
1、元件布局安装有很大的灵活性,能构成复杂系统;
2、可实现大范围无级调速,范围可达2000:1;
3、传递运动平稳,易于实现快速启动、制动和频繁换向;
4、操作控制方便、省力,易于实现自动控制和过载保护;
5、能自行润滑,元件寿命长等。
液压传动的缺点
液压传动的主要缺点有:
1、以液体为介质,易泄露和可压缩,不能保证定比传动;
2、传动中有机械损失、压力损失、泄露损失,效率偏低;
3、对油温敏感,不宜在低、高温下使用;
4、对液压油的污染很敏感;
5、元件制造精度高,造价高;
6、装置出现故障时不易诊断等。
传动应用发展
相对于机械传动,液压传动是一门新的技术。液压传动起源于1654年帕斯卡提出的静压传动原理,1795年英国第一台水压机问世。液压传动的推广应用得益于19世纪蓬勃发展的石油工业。二战期间,军工上的需要进一步推动了液压传动的发展。战后,液压传动迅速转入民用。20世纪60年代以后,液压传动向更广阔的领域渗透。如今,采用液压传动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如发达国家生产的95%的工程机械、90%的数控加工中心、95%以上的自动线都采用了液压传动。
基本原理及现象
帕斯卡原理
帕斯卡原理是一个静力学原理,
对于“理想液体”有:
1、处于密闭容器内的“理想液体”对施加于它表面的压力向各个方向等值传递;
2、速度的传递按“容积变化相等”的原则;
3、液体的压力由外载荷建立。
4、能量守恒。
管道流动
由于流动液体具有粘性,以及液体在管道中流动时突然转弯和通过阀口产生相互撞击和出现漩涡等,液体在管道中流动时必然会产生阻力。为了克服阻力,液体流动时需要损耗一部分能量。这种能量损失包括沿程压力损失和局部压力损失,液体在管道中流动时的压力损失和液体的流动状态有关。由上述分析可知,油液在管道中流动时,其压力会有所减小。
液压冲击
在液压系统中,因某些原因液体压力在瞬间会突然升高,产生很高的压力峰值,这种现象称为液压冲击。液压冲击不仅会引起振和噪声,而且会破坏密封装置、管道和液压元件;有时还会使某些液压元件产生误动作,造成设备事故。
液压冲击按产生原因可以分为:
1、液流的惯性导致的液压冲击—液流通道迅速关闭或液流迅速换向使液流速度的大小或方向发生突然变化。
2、工作部件的惯性导致的液压冲击—运动的工作部件突然制动或换向。
减小液压冲击措施
减小液压冲击的措施有:
1、延长阀门关闭和运动部件制动换向的时间;
2、限制管道流速及运动部件的速度(一般工作、回油、吸油管路分别不超过8、4、1.2m/s);
3、在满足要求的情况下,适当增加管径,缩短管道长度;
4、用橡胶软管或在冲击源处设置蓄能器,以吸收冲击能量。
5、在容易出现冲击的地方,安装限制压力升高的安全阀。
气穴现象
在液压系统中,如果如果某点压力低于液压油所在温度下的空气分离压时,原先溶解在液体中的空气就分离出来,使液体中迅速出现大量气泡,这种现象叫做气穴现象。一般通流截面较小会使流速很高,根据伯努利方程可知此时油压会很低,以致产生气穴现象。在液压泵吸油过程中,吸油口的绝对压力会低于大气压,如果泵安装过高,在加上过滤器和管道阻力,亦会产生气穴现象。
气穴现象的危害
当液压系统出现气穴现象时,带来的危害有:
1、将造成流量和压力的不稳定;
2、引起局部高温和很高的冲击压力,导致噪声和振动;
3、降低液压系统的容积效率;
4、造成液压元件的气蚀,缩短元件使用寿命等。
减少气穴现象的措施有:
1、及时向液压油箱加油,使油面保持在规定的平面上;
2、低压区密封可靠;
3、向油箱加油时,应拧松放气螺塞放气;
4、及时清洗更换滤油网。由柴油机的外型特性曲线可知,柴油机是近似的恒扭矩调节,其输出功率的变化表现为转速的变化,但输出扭矩基本不变化。油门开度增加(或减小),柴油机输出功率就增加(或减小),由于输出扭矩基本不变,所以柴油机转速也增加(或减小),即不同的油门开度对应着不同的柴油机转速。由此可见,对柴油机控制的目的是,通过对油门开度的控制来实现柴油机转速的调节。
应用在液压挖掘机柴油机上的控制装置有电子功率优化系统、自动怠速装置、电子调速器、电子油门控制系统等。 a.先导型控制系统换向控制阀的控制形式有直动型(用手柄直接操纵换向阀主阀芯)和先导型两种。后者是用先导阀控制先导油液,再用先导油液控制换向阀的主阀芯,它又分为机液先导型和电液先导型两类。
b.负荷传感控制系统阀控系统实质上是节流式系统。在液压挖掘机上,常用的是一般的三位六通多路阀,其滑阀的微调性能和复合操作性能差。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液压挖掘机上开始采用负荷传感控制系统,其控制闪不论是中位开式方式还是中位闭式方式,都附带有压力补偿阀。采用电子控制压力补偿的液压挖掘机液压系统与传统的液压系统比较,负荷传感控制系统的主要优点是:
(1)节省能源消耗。普通三位六通换向阀无论采用定量泵还是变量泵,总要有一部分油液经溢流阀溢掉,浪费了能量。而使用负荷传感变量系统,泵的流量全部用于负载上,泵的压力仅比负荷压力大1-3MPa。
(2)流量控制精度高,不受负荷压力变化的影响。
(3)几个执行元件可以同步运动或以某种速比运动,且互不干扰。普通三位六通阀系统用的是并联油路,当几个执行元件同时动作时,泵输出的油液首先流向压力低的执行元件,不能同步。
负荷传感控制系统包括负荷传感控制阀和负荷传感控制泵(或定量泵)。
3)完全负荷传感控制系统完全负荷传感控制系统由负荷传感控制阀和负荷传感控制变量泵组成。
上述的负荷传感控制阀只解决了滑阀的微调性能和复合操作性能,而没有解决节省能源问题。定量泵和负荷传感控制阀的系统也没有节省能源消耗,因为泵所输出的流量超过执行元件(液压缸和液压马达)所需要的流量时,多余的油液经压力补偿阀流回油箱(为保持压差恒定)变为热能。只有完全负荷传感控制系统才能解决节省能源问题。
4)带次级压力补偿阀的负荷传感系统
德国力士乐公司等(包括Atlas公司、Eder公司)在其生产的液压挖掘机上设置了负荷传感分流器LUOV(Last Unabhangige Durchfluss Vereilung)系统,其主要作用是:当多个执行元件同时工作、所需的流量大于液压泵的流量时,产生供油不足的现象,这不能使正在工作台的执行元件与负载压力无关的控制得到保证。LUDV系统能保证在供油不足时所有执行元件的工作速度按正比例下降,以获得与负载压力无关的控制。 a.行走自动二速系统行走自动二速系统只有在行走速度转换开关处于二速位置时才具有此功能。此时,其信号使行走二速电磁阀换向;与此同时,通过二速用伺机服缸使行走马达处于二速位置,挖掘机可高速行走。
另外,控制选择阀还受行走压力的作用,在上坡等负载大的时候,控制选择阀向一速的一侧换向;二速用伺服的控制油压卸荷,使行走马达自动向一速位置转换,驱动力增大。
挖掘机在平地上行走及下坡行走等工况时,行走阻力变小,控制选择阀再换向,对二速用伺服缸作用,行走马达自动地又回到二速位置上,使控制机高速行走。
b.转台回转摇晃防止机构转台回转摇晃防止机构是挖掘机转台回转停止后消除其摇晃的机构,其工作原理是:
回转马过停止运转的过程中,反转防止阀两侧受卸荷压力作用,弹簧压缩。由于左、右压力相等,反转防止阀不能换向。
回转马达停止运转后B口侧压力比A口侧高,对回转马达产生反力作用,回转马达摇晃,此时A口侧压力比B口侧的高,对反转防止阀产生压力。由于阀中有节流孔,产生时间滞后,滑阀向右移动,从而使A口与B口联通、压力相等。因此,转台回转摇晃仅一次而已。
c.工作装置控制系统液压挖掘机的液压系统中有六个执行元件——左、右行走马达,转达台回转马达,动臂液压缸,斗杆液压缸,铲斗液压缸。为了提高挖掘机的生产率和节省能源消耗,在挖掘机的挖掘装载过程中,需要回转马达和三种液压缸协调动作,即工作装置控制系统应具备如下三项功能:
(1)控制机控制功能。铲斗沿水平面或与水平面成一定角度的直线运动,圆弧运动;任意轨迹运动。
(2)装载挖掘功能。完成满斗提升、回转和卸载。在这一过程中要求铲斗相对于地平面保持开始提升时的角度,以防止铲斗内物料在提升过程中撒落。
(3)复位控制功能。卸载后通过动臂、斗杆、铲斗和回转等四个动作的联动,使铲斗恢复到开始挖掘的位置。 a.液压油温度控制系统液压系统功率损失大部分转变为热量,引起油温升高。其结果不仅使液压系统效率下降,也加速油质恶化。据资料介绍,液压油温度超过55度每升高9度,油液的使用寿命将缩短一半。因此,应尽量避免液压油温度过高。
油温控制装置与节能控制装置组合后处于报警状态,该装置工作时先将热熔式超温保护器设定在系统的合理温度范围之内,然后闭合磁钢式限温开关,在自锁功能的控制下使温度控制开关断开。当油液温度升高到热熔工超温保护器的调定温度时,磁钢式限温开关自动断开,而温度控制开关吸合。与此同时,温度控制指示灯发亮,给以预警指示。该指示信号又通过电子节能控制模块的作业模式选择开关和油门电子控制器,对柴油机的油门开度进行控制,使用柴油机转速降低,从而减少液压泵的流量,控制液压系统的热量产生,避免油液温度持续上升。
温度预警解除后通过磁钢式限温开关的吸合,消除油液升温对电子节能控制模块的影响,从而使挖掘机恢复正常工作状态。
b.液压挖掘机工况监测与故障查找系统液压挖掘机工况监测与故障查找系统在改进维修方式,保证安全运行和消除事故隐患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该系统目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诊断计算机——插入机上系统的手持式终端形式,如日本的日立建机公司的Dr.EX故障诊断系统;另一种是随机安装的系统,如德国O&K公司的工况控制系统(BCS),它率先运用卫星通讯技术,将各台作业中的挖掘机技术状况和故障住处由机载发射机发射到同步卫星上,再由卫星上的转发器发回维修管理中心,管理中心的计算机屏幕上实时显示各台挖掘机的运转情况。
c.自动液压挖掘机控制系统利用激光发射器的自动挖掘控制系统,其基本原理是在施工现场设置一个回转式激光发射器,它可以控制数台挖掘机在同一要求的基准面上作业。在挖掘机上装有激光接收器,其上有三只光靶——上、下光靶和基准光靶。当激光发射器发出的激光束恰好击中基准光靶时,挖掘机的工作装置保持在要求的理想工作面上作业。若外界因素变化使挖掘机的工作装置偏离了要求的理想工作面,则激光束或射在上光靶或射在下光靶,说明工作装置已产生了偏离现象。这时上光靶或下光靶会把光信号转化为电子指令信号驱使设在挖掘机上的分流阀动作,从而达到控制液压油的流向,使挖掘机的工作装置再次回到要求的理想工作面上作业。利用激光发射器的自动挖掘控制系统可大大减轻驾驶员的劳动强度,并获得较好的挖掘作业质量。
d.遥控挖掘机遥控挖掘机是指通过有线或无线电路装置进行操纵的挖掘机。一般有线遥控距离为150-300m,无线遥控距离为1500-2000m。
在远距离操纵装置内,操纵手柄的位移量转换为电压,再由A/D转换器转换成数字值,各操纵手柄的并联信号转换为串联信号,用无线电机进行发射处理,其信号被发射到挖掘机上。挖掘机接收的信号与发射时的动作相反,转换成电流值,通过电磁比例减压阀,使执行元件(液压缸或液压马达)动作。其他动作也是靠接收无线信号后通过电磁阀来使执行元件动作的。
e.液压挖掘机综合控制系统
液压挖掘机控制系统的主要特点有:
(1)采用了电子控制压力补偿的负荷传感受液压系统。它由负荷传感控制阀和负荷传感控制变量泵组成,液压泵的输出流量始终等于执行元件(液压缸、液压马达)所需要的流量。
(2)采用了电子控制动力调节系统。这主要是通过计算机对发动机和液压泵进行功率设定,确定发动机油门开度和液压泵的排量。这样,可根据挖掘机不同的作业工况,采用不同的发动机特性和液压泵特性,其特性曲线都是由计算机软件来决定的。
(3)采用了人工与电子联合控制的操纵系统。因挖掘机的作业现场情况多变,操作复杂,尚不能离不开人工操纵,但电子控制起到了重要的辅助调节作用。例如,在挖掘机整个作业过程中驾驶员可以只操纵一个手柄,其余动作都是自动化的联锁运动。但采用手动优先原则,手动操纵时自动控制系统暂停运作。
(4)采用了手持式终端故障诊系统,可以使挖掘机出现的故障及时发现和处理。
上一篇: 工业提升门电机排行榜
下一篇: 工业提升门电机接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