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工业提升门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咸阳工业提升门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咸阳工业提升门的知识,包括陕西咸阳三本院校有哪些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陕西咸阳三本院校有以下几所:
1.陕西服装工程学院
2.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3.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解释:
一、陕西服装工程学院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以工科为主,同时涵盖文、管、经、艺等多个学科。作为三本院校,该学院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尤其在服装设计与工程领域享有较高声誉。
二、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是一所民办普通本科高校,位于咸阳市。学校致力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型高级专门人才,拥有多个三本专业。学校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也较为广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三、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高职学院,在某些专业上也会有本科三批次的招生。该学院在某些领域如工程技术类拥有优秀的实践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做出了显著贡献。
以上院校均为陕西咸阳地区较为知名的三本院校,每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办学特色和优势专业。学生和家长在选择时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学业规划以及学校专业设置进行综合考虑。
店头镇是永寿县西南的一块飞地。镇政府驻地距县城44公里。东临漆水河与仪井镇和乾县石牛乡相望;西南部与扶风县天度乡接壤,北至娄敬山北麓与麟游县庙湾乡毗邻。总面积78.3平方公里,境内海拔最高点是娄敬山1200米,最低点是漆水河出境河底600米,平均海拔高度900米。地下有石灰石等矿石。境内有省级文物保护点三处(西汉建信侯娄敬墓,西汉大中大夫陆贾和唐柳公权书写的大司徒刘沔神道碑)。有驻镇单位12个。辖27个行政村, 64个村民小组,共4318户,17983人。全镇总耕地44544亩。属南部丘陵台塬沟壑区,以深塬为主,是永寿县自然条件最好的乡镇。因东、西两侧皆为支毛沟,中间高地状如箭头,元末得名“箭头”,明代中叶,将“箭”谐言为“店”,故名店头。1956年3月撤区并乡时,店头乡、梁家乡与乾县的羊毛湾、周家、黎家河、成家河、周家塬合并建立店头乡。1958年10月,店头乡、好寺乡合并建立红星公社。1959年1月改称店头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改称店头乡,同年12月改称店头镇。该镇以农业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油菜、豆类。经济作物有苹果、蔬菜、药材等。养殖业以布尔山羊和獭兔养殖为主。全镇国民经济总值1649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50元。土特产有面粉、菜籽油、芝麻、香油、“红富士”苹果、香醋、“白菊牌”卫生纸。辖区面积0.4平方公里。街道长1200米,宽30米,其中车行道12米,两边人行道各9米,柏油路面、路灯30盏。全镇有15个村8303人饮用自来水。12个村有供水点。 13个村铺设油路42.16公里。26个村低压电网改造57.5公里。26个村通了程控电话,6个村应用“电视村村通”。有初中1所,完小7所,初小7所,教学点1个。中小学教职工189人,在校学生3218人。每天有汽车客运52个班次,往返县内外,其中往返永寿14次,扶风4次,杨凌34次,咸阳 28次,西安28次。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六,三月二十日、七月七日、十月十日为物资交流会,逢旬三、六、九日为集日,日上市约5000人,摊点700余个,年市场成交额1200多万元。
樊家河: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6.5公里处。明末,樊姓人筑城而居,得名樊家堡。又因居于漆水河畔,更名为樊家河。现有4个村民小组,310户,1341人,耕地2514亩,人均1.85亩。该村自然条件好,主要以果畜业生产为主。人均纯收入2071元。
好寺河: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6公里处。从唐末到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此处作为好寺县治共448年。县治撤消后,街市尚存,称好寺街。明末,好寺街市衰败,衍为村庄,因地处漆水河畔,沿用好寺旧名,得名好寺河。1949年10月至1958年10月为好寺乡人民委员会驻地。现有5个村民小组,437户,1619人,耕地2596亩,人均1.61亩。该村自然条件较好,90年代中期在全县首先发展大棚菜生产,近年来,以苹果生产为主。1995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文明村。人均纯收入2106元。
安头: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7.5公里处。清代,此处建有庵堂,且地势较高,得名庵头。“安”系“庵”之讹误。原属好寺河大队。现有2个村民小组,79户,306人,耕地986亩。该村位居漆水河畔,自然条件较好,粮食产量高。人均纯收入2046元。
西塬边: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5.7公里处。清初,以地处好寺河之西的塬边而得名。原和桃花园、庄和合称庄桃大队。现有1个村民小组,96户,396人,耕地1143亩,人均2.56亩。该村以粮食生产和栽植苹果为主,辅以养殖业。人均纯收入1026元。
庄和: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6公里处。清初,取村庄和睦之意而得名。1952年6月至1953年7月为庄和乡人民委员会驻地。现有2个村民小组,125户, 507人,耕地1677亩,人均3.24亩。该村土地面积较大,主要以粮食生产和栽植苹果为主。人均纯收入1045元。
桃花塬: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5.5公里处。据传汉建信侯娄敬曾在此娶妻。新娘头戴一朵桃花,引得满塬桃花盛开,故名桃花塬。现有1个村民小组,141户,587人,耕地1755亩,人均3.01亩。该村以粮食生产和栽植苹果为主。人均纯收入1043元。
苏家塬:位于镇政府驻地北6.5公里处。元代中叶,以居民姓氏和所处地形而定名。现有2个村民小组,115户,517人,耕地1858亩,人均3.6亩。该村以粮食生产和栽植果树为主,辅以养殖业。70年代,在该村建有漆水河抽水站,现很少发挥效益。人均纯收入1044元。
西坡:位于镇政府驻地北5.5公里处。清初,以地处苏家塬(村)之西的沟坡上而得名。原属苏家塬大队。现有2个村民小组,77户,273人,耕地1384亩,人均4.96亩。该村以粮食生产和栽植苹果为主。人均1041元。
包家窑: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4.5公里处。清初,以居民姓氏和居住特点而得名。原属徐家塬大队。现有1个村民小组,69户,296人,耕地873亩,人均2.92亩。该村以粮食生产和栽植苹果为主。人均纯收入1042元。
徐家塬: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3.5公里处。1958年组建大队时,以大队部驻地东北徐家塬村名而定名。现有2个村民小组,186户,784人,耕地1710亩,人均2.13亩。该村以粮食生产和栽植苹果为主。人均纯收入1046元。
高崖头: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3.5公里处。清初,以所处地形而定名。原属徐家塬大队。现有1个村民小组,85户,336人,耕地793亩,人均2.60亩。该村以粮食生产和栽植苹果为主。人均纯收入1038元。
庄桥:位于镇政府驻地北2.5公里处。1958年组建大队时,取其所辖北庄头、大桥两自然村名各一字而得名。现有4个村民小组,252户,1034人,耕地2825亩,人均2.66亩。该村以粮食生产和栽植果树为主。人均纯收入1675元。
坡刘:位于镇政府驻地北1.7公里处。明末,刘姓人依山坡分居两村,居坡下者取名下坡刘,居坡上者取名上坡刘。1958年组建大队时,取所辖上坡刘、下坡刘两村名主体而得名。现有3个村民小组,171户,603人,耕地2335亩,人均3.80亩。该村以粮食生产和栽植果树为主。2000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文明村。人均纯收入1680元。
刘家:位于镇政府驻地北2公里处,明末,以刘姓居民姓氏而得名。原属坡刘大队。现有3个村民小组,168户,539人,耕地1974亩,人均3.68亩。该村以粮食生产和栽植果树为主。人均纯收入1699元。
南庄头: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2公里处。元末,王姓人分居两村,居南者称南庄头。1958年组建大队时,以大队部驻地村名而得名。现有2个村民小组,142户,603人,耕地1332亩,人均2.16亩。该村以粮食生产和栽植果树为主。人均纯收入1830元。
钟家:位于镇政府驻地东1公里处。明末,以居民姓氏而得名。原和张家、周家塬等合成七联大队。现有1个村民小组,118户,420人,耕地1363亩,人均3.23亩。该村以粮食生产和栽植果树为主。1996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文明村。人均纯收入1904元。
张家:位于镇政府驻地东2.5公里处。明末,以居民姓氏而得名。原属七联大队。现有5个村民小组,290户,1116人,耕地2512亩,人均2.17亩。该村以粮食生产和栽植果树为主。人均纯收入1840元。
周家塬: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1.5公里处。明朝中叶以居民姓氏和所处地形而得名。原属七联大队。现有3个村民小组,98户,398人,耕地842亩,人均2.16亩。该村以粮食生产和栽植果树为主。人均纯收入1031元。
方里:位于镇政府驻地南1公里处。明初,在店头镇南侧设有作坊,故名西坊里。明末,西坊里部分群众迁居于此,沿用方里二字得名。“方”为“坊”的谐变。原属光明大队。现有2个村民小组,196户,856人,耕地1258亩,人均1.45亩。该村临近镇区,运输、餐饮、商贸业发展较快。人均纯收入1824元。
强家:位于镇政府驻地南2.5公里处。明代中叶以居民姓氏而得名。原和成家河合称强成大队。现有1个村民小组,98户,402人,耕地919亩,人均 2.25亩。该村土地平坦,土质肥沃,粮食产量高。该村以粮食生产和果畜业生产为主。1999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文明村。人均纯收入1980元。
成家河:位于镇政府驻地南3.5公里处。明初以居民姓氏和所处地形而得名。原和强家合称强成大队。现有1个村民小组,26户,102人,耕地392亩,人均3.24亩。该村以粮食生产和栽植果树为主。人均纯收入1046元。
梁家:位于镇政府驻地南2.5公里处。明代中叶以居民姓氏而得名。1949年10月至1958年10月为梁家乡人民委员会驻地。现有3个村民小组,237户,1008人,耕地1883亩,人均1.88亩。因该村和临近的葛家、祁家、强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群众生活较为富裕,历史上称为“新四村”。现主要以粮食生产和栽植果树为主。人均纯收入1955元。
祁葛:位于镇政府驻地南3.8公里处。明代中叶以居民姓氏而得名。原和葛家合称祁葛大队。现有4个村民小组,223户,976人,耕地1520亩,人均1.57亩。该村以粮食生产和栽植果树为主。人均纯收入1840元。
东庄子:位于镇政府驻地南4公里处。明代中叶王姓人分居两村,居东者取名东庄子。1958年组建大队时,以大队部驻地而得名。现有3个村民小组,146户,575人,耕地1120亩,人均1.94亩。该村自然条件较好,以粮食生产和栽植果树为主。人均纯收入1900元。
西庄子:位于镇政府驻地南4.5公里处。明代中叶,王姓人分居两村,居西者取名西庄子。1958年组建大队时,以大队部驻地而得名。现有2个村民小组, 248户,1011人,耕地2530亩,人均2.42亩。该村自然条件较好,以粮食生产和栽植果树为主。人均纯收入1811元。
坡龙头:位于镇政府驻地南5公里处。明末,以所处沟坡状如龙头而得名。现有2个村民小组,163户,598人,耕地1352亩,人均2.24亩。该村为店头镇的南大门,以粮食生产和栽植果树为主。1995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文明村。人均纯收入1910元。
你可以看看这个:
上边的全部摘自这个网站上边的。据我所知,西北地区的所谓政务,人均收入什么之类的全是假的,根本没有那么多。
一是坚持工业主导,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工业经济持续增长。针对工业经济增速一度下滑的严峻局面,及时成立协调指挥中心,出台了保工业增长的九条意见和扶持大企业发展的八条措施,制定了《咸阳市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意见》,加快发展产业集群。争取中、省各项工业扶持资金4700万元,落实各类贴息和技改扶持资金4800多万元。完成了华星电子、陕西玻璃厂等16户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任务。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102户,总数达到543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976.2亿元,增长20.4%;增加值完成332.7亿元,增长16.3%。
二是坚持项目支撑,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投资增长势头强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01.5亿元,增长40.7%。103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67.2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38.9%。争取国家和省上扩内需保增长项目投资20.6亿元,全年新增贷款 102.5亿元,首次成功发行企业债券17.5亿元。大唐彬长电厂、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专用高速公路、天宏多晶硅等35个项目建成或基本建成;风电设备、青岗坪煤矿、咸旬高速等68个项目进展顺利。全市引进招商合同项目247个,合同引资672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03.8亿元,增长62%;其中亿元以上项目93个。投资35亿元的文家坡煤矿、40亿元的孟村煤矿、43亿元的海螺水泥等一批大项目顺利开工。我市荣获2009年度全省招商引资工作一等奖,秦都、兴平荣获全省招商引资先进县市区奖。
三是坚持产业富民,着力发展现代农业,群众收入显著提高。粮食总产208.1万吨,实现六年连续丰收。水果总产458.2万吨,其中苹果378万吨,产量居全省第一;新增设施蔬菜2.2万亩,蔬菜、肉、奶、禽蛋总产分别达到315.5万吨、16.6万吨、62.6万吨和8.6万吨。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3.3万人,常年在外务工95万人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06元,增长19.8%。在彬县全县及其它县市区的12个乡镇启动了新农保试点工作,这标志着全市农民在“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的基础上,将逐步实现“养老不发愁”!
四是坚持内需拉动,多措促进三产发展,城乡消费日趋旺盛。积极开展节庆促销,发放各类消费券2178万元,拉动消费4562万元。认真落实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政策,向农民兑付补贴5690万元。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双百市场”和“信福”工程,建设改造“农家店”750个。成功举办了首届“花馍艺术节”、“中华养生节”。接待国内外游客1256.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0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70.6亿元,增长19.6%。中信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原市商业银行顺利并入长安银行。
五是坚持统筹发展,推动县区争先进位,县域经济实力增强。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6家、“一村一品”示范村66个,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359家。县域工业园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1.6亿元,实现产值600亿元,增长17%。省政府确定的11个重点镇已开工项目34个,完成投资1.6亿元;21个建制镇被列入“关中百镇”项目。深入开展县域经济争先进位竞赛活动,全市县域经济平均规模达到50.2亿元,8个县市区的地方财政收入超过亿元。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营业收入990亿元,增长15.3%;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48.1%。
六是坚持城镇带动,加快建设咸阳大城市,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制定了贯彻《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和《西咸新区规划建设方案》的《实施意见》,泾渭新区、沣渭新区已提升到省级层面快速推进。城建“十大工程”进展顺利,上林大桥提前建成,兰池大道路基工程完工,咸兴大道顺利开工。“植万棵树、造千亩林”工程共栽植树木2.8万棵,成活率达到97%,城市造林1000亩,建成渭河近堤绿化带82.3公里。旧城改造工作完成了16个城中村和52万平方米棚户区拆迁任务。集中供热西郊热源项目提前完工,城区新增供热面积64万平方米,集中供热率达到43%。西咸公交顺利对接,全市乘坐公交出行突破1亿人次。“气化咸阳”工作有序推进,市区气化率达到96%,实现了县县通气目标。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通过省级考核鉴定,武功县通过省级卫生县城验收。
七是坚持永续发展,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8%,COD削减1.8万吨,SO2削减1.85万吨,超额完成省上考核目标。持续推进造林绿化,完成造林面积56.2万亩。各县市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投运,在全省居于领先地位;彬县、淳化、泾阳等县垃圾填埋场建成运行。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成效明显。“七河一渠”水环境持续好转,渭河咸阳段提前3年完成了渭河五年治理规划,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315天。
八是坚持以人为本,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城乡群众得到更多福祉。出台了《进一步扩大就业的十条意见》,新增城镇就业人口5.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404元,增长24.2%。全年安排民生八大工程项目3003个,建成1700个,完成总投资31.5亿元。引石过渭工程建成通水,建成农村人饮工程410处,解决了40.5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新建和改建农村公路1594.3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油路(水泥路)目标。廉租房施工面积23.2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完成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灾后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基本实现。150个乡镇机关卫生厕所建设和干部洗澡问题得到解决。建成扶贫开发重点村182个,16万群众实现脱贫,“三告别”工程顺利实施。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争取中省教育基础设施投资16.1亿元,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成110.6万平方米,“蛋奶工程”覆盖面达到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56.7%,位居全省第一;全市高考一、二本上线人数12491人,较上年增加422人,增幅居关中四市之首。1332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提前完成。市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建成开通,咸阳门户网站名列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政府网站第33名。甲型H1N1流感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建成规范化农村卫生室2135个,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3.5%,为112.3万农民报销医药费3.1亿元。农村育龄妇女健康检查率达到94.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4‰,我市被国家人口计生委评为全国首批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市,永寿县被命名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
九是坚持和谐发展,强化社会管理职能,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制定出台了《市级领导干部接访工作意见》,实行市长**问题季度协调制度,开展县市区和市级部门主要领导大接访活动。全市进京非正常访下降8.4%,赴省集体访批数和人数分别下降27%和61%。开展了打黑除恶专项行动,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达到91.5%。应急管理工作居于全省前列。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安全事故起数下降11.1%。我市被评为全国军转安置工作先进集体,市政府被评为全省第六届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旬邑县政府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十是坚持依法行政,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干部作风明显好转。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共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870件,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达到98.2%。市级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到位,县级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启动。修订了市政府常务会议事规则等制度,制定了精文减会有关规定,实行了两次“无会月”制度。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行政工作“三促进”和“千名年轻干部进企业”等活动,扎实推进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强经济责任审计,行政效能明显提高。
同时,司法、国土、体育、统计、民族宗教、人防、地震、盐务、地方志、外事与接待、物价、工商、质监、电力、气象、烟草、邮政、通讯、侨务和对台事务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一年的实践启示我们:面对复杂多变的严峻形势,必须科学研判,积极应对,果断决策,找准宏观政策与全市发展的对接点,提高决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坚定信心,突出重点,迎难而上,按照“一主导三带动六突破”的总体思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步伐;必须贴近民心,保障民生,凝聚民力,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求真务实,提高效能,狠抓落实,以雷厉风行、真抓实干的作风和科学规范、高效严明的管理,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支持监督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奋战在全市各条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驻咸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民警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大力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与此同时,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偏小,人均量更小;二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二、三产不强,在生产总值(GDP)中的比重均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咸阳三次产业比例为18:51.6:30.4);三是招商项目和重大项目储备不足,尤其是大项目、大企业、大集团偏少;四是城乡群众增收难度大、就业困难多、住房压力大等问题比较明显;五是社会稳定形势依然严峻,安全生产和公共安全方面还存在不确定因素;六是在政府职能转变、工作效能提高等方面仍存在差距。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