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重庆工业化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四川工业提升门服务商

四川工业提升门服务商

来源:行业新闻 / 时间: 2025-05-05

大家好,四川工业提升门服务商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人口多吗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四川工业提升门服务商和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人口多吗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人口:约93万人

人口密度:872人/km2

双流区总面积1068平方千米。年末户籍人口93万人(2007年)。县人民0驻东升街道,邮编:610200。代码:510122。区号:028。拼音:Shuangliu Xian。流域属岷江水系,有金马河、府河、江安河、杨柳河、清水河、白河和鹿溪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2℃,降雨921毫米。

自然条件

县境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2度,降雨921毫米,气候温和,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县境河属流域属岷江水系,有金马河、府河、江安河、杨柳河、清水河、白河和鹿溪河,河流总长186公里。矿产资源主要有钙芒硝、膨润土、粘土及粘土岩、砂石建筑材料与砂金等。

行政区划

双流县辖4个街道、21个镇:东升街道(东升镇)、西航港街道、华阳街道(华阳镇)、中和街道、太平镇、永兴镇、籍田镇、正兴镇、彭镇、大林镇、煎茶镇、黄龙溪镇、永安镇、九江镇、黄水镇、金桥镇、黄甲镇、公兴镇、胜利镇、新兴镇、兴隆镇、万安镇、白沙镇、三星镇、合江镇。

历史沿革

双流县始建于公元前316年,时称广都,与古蜀国的成都、新都并称“三都”。至隋朝,为避讳炀帝杨广改称双流,迄今2300余年历史。位于成都平原腹地,三面环绕成都,县城距成都市区10公里,幅员面积1068平方公里,辖25镇(街道),90.64万人。境内交通四通八达,其中双流国际机场距县城仅2公里,开通国际国内航线160余条,已成为全国第五大航空港;成昆铁路横贯南北,设有白家、公兴两大货站;川藏公路、成乐大件路、成雅高速路、成都外环高速路、机场高速路、国道213线穿越全境,另有天府大道、金华路、华龙路、双温路、双黄路、籍黄路数条高等级公路,通车里程2882公里。装配有容纳10万门电话的程控交换机,具有与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通话能力。建有自动化电力调度中心和15座110KV、35KV变电站。有配气站7座,西南天然气输气处坐落于华阳。建有自来水厂15座,日供水能力30万吨。科研单位30个,其中国家级科研所2个,专业技术人员1.8万余人。有四川大学等高校5所。中小学230所,其中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2所、省重点学校3所。2007年高考四川省理科状元出自双流中学,这是双流教育史上所没有的,双流中学给双流县教育留下了隆重的一笔。各类医院45所,其中二级乙等医院3所。建有标准的国际高尔夫球场和足球场等文化体育设施。广播电视、文化建设、体育事业在全国、全省均有相当影响。

经济情况

2008年度全县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运行,呈现调整回落之趋势。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7.62亿元,同比增长15.2%,较去年回落2.3个百分点,其中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7.84亿元,同比增长5.9%,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79.07亿元,同比增长19.0%,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0.70亿元,同比增长12.0%,三次产业比为8.2:53:38.8。

纵观2008年1-4季度全县经济运行情况,地区生产总值一季度增幅为19%;二、三季度增幅均为18.1%,全年增幅为15.2%,较上年同期回落了2.3个百分点。对我县经济发展趋势回落的主要因素分析如下:一是受世界金融危机滞后性影响,航空运输业大幅下降,其中航空客运量,同比下降23%;二是房地产销售大幅下跌,全年销售面积(按项目地)仅为151.7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0.4%;三是实体经济受到明显冲击,增速减缓。全年全县全口径工业增幅,同比下降了3.2个百分点;以及经济普查方法制度的改革,都对我县经济快乐速发展带来较大的影响。

主要经济指标数据分别如下:

1、全县实现全口径工业增加值145.45亿元,增长21.7%,较去年回落3.2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13.03亿元,同比增长29.4%,较去年回落3.7个百分点。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4.86亿元,增长33.4%,增幅较去年回落了9.1个百分点,完成工业投资85.99亿元,同比增长39.6%,工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比重为33.7%。

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61亿元,增长20.8%,增幅较去年提高了3.1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达47.12亿元,同比增长13.8%;住宿和餐饮业实现营业额31.48亿元,同比增长33.1%,私营、个体经济实现销售额66.26亿元,增长18.9%,较去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

4、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99.16亿元,同比增长27.5%,增幅较去年回落了112.9个百分点;其中:国税收入11.01亿元,同比增长26.1%,地税收入26.93亿元,同比增长10.9%;实现地方财政收入80.59亿元,同比增长30%,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71亿元,增长9.2%。

5、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31.655亿元,同比增长24.1%,其中城乡储蓄存款余额245.88亿元,同比增长36%,各项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90.57亿元,同比增长67.4%。

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16818元,较上年增加了1875元,同比增长12.5%;农民人均纯收入7129元,较上年增加了1050元,同比增长17.3%,;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由2007年的2.46:1缩小到2.33:1,收入差距有所缩小。全国中小城市综合竞争力由2006年的81位上升到2007年的37位;成为全省(四川)惟一跻身“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的县。

【“35223”发展思路】双流县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实际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新的发展思路。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全面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全面融入成都,加速城乡融合,努力构建和谐双流;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工业强县”、“三产富县”、“都市农业”、“人才兴县”五大战略,倾力打造“两区”(西航港经济开发区、航空物流园区),突出建设“两城”(东升现代空港园林城市、成都华阳城市次中心),加快建设“三走廊”(锦绣东山生态观光走廊、蜀风牧山文化旅游走廊、麓山大道国际社区走廊)。

【工业经济】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大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全县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1家。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9亿元,增长24.8%。五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5%。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90.9亿元,增长16.8%。

【第三产业】大力实施“三产富县”战略,实现增加值72.2亿元,增长12.2%。年末金融存、贷款余额203.6亿元、73.9亿元。房地产交易152万平方米,交易额达21亿元。餐饮、邮电、通讯、保险、中介、交通运输、社区服务等服务业保持较快发展。

【农业经济】大力实施“都市农业战略”,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18.2亿元,增长7.8%。新引进50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17家。集中成片建设城市基础菜地1.2万亩。农业标准化生产有力推进,新增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11个、绿色食品7个、有机食品7个。

【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引进项目664个(含续建、改扩建),到位资金95.8亿元,其中工业项目278个,到位资金21亿元。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2个,增资项目7个,合同利用外资2894万美元,出口创汇12447万美元(海关数),首次突破1亿美元大关。新建、续建项目569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的续建项目40个、新建项目41个,竣工18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5亿元,增长40.2%。完成工业投资24.8亿元。尖山500kv、九江110kv、公兴110kv及黄龙溪35kv变电站投入运营。完成双华线供气主管网、牧马山输气干线铺设,岷江水厂二期工程加快推进。组建西航港投资有限公司等五大融资平台,项目建设融资渠道得到拓展。

【东升现代空港园林城市建设】邀请国内国际知名规划设计公司编制完成东升现代空港园林城市28平方公里新区城市规划。组建双流兴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完成机场路、川藏路等城市道路沿线和县城广场、公园周边建筑风貌改造。全面实施融入成都的“畅通工程”,启动接待寺立交桥、双楠大道建设。东升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

【华阳成都城市次中心建设】正式启动华阳镇城市建设“八大工程”,即天府大道末端生态绿地、锦江十里休闲港湾、“六路一桥”(华新街、正西街、协和上街、通济桥下街、广都街、二江路和通济桥改造)、污水处理厂、丁字街商业中心、锦江成都港、海韵公园和极地海洋公园八项工程。华阳城市“百日”综合整治成效显著。

【锦绣东山生态观光走廊建设】双流县计划在3年内打造出具有浓郁川西风情的东山生态观光走廊,为成都市民提供近距离**生态旅游观光线。在华阳段4公里的范围内,倾力打造“香山水乡”特色休闲游;在兴隆、合江段12.4公里范围内,以太阳岛、鹿溪河、三峨湖自然风光和丰富水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旅游;在永兴、三星、大林段16公里范围内打造万亩连片、色彩交替、层次分明的桃花、梨花、红叶观光带;在籍田、万安境内重点打造极具川西民居特色的生态农庄。

【麓山大道国际社区走廊建设】引进集独立住宅、景观住宅、欧式小镇、休闲度假酒店等设施一体的“麓山国际社区”项目,规划占地4000亩,总投资40亿元人民币,建筑总面积1000万平方米。其中高尔夫练习场、麓山1号会所及网球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B、C、D组团正在加紧建设。

【蜀风牧山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确定了“成都民俗文化主题旅游区”的目标定位和“瞿上乐土,休闲胜境”的主题推广语。重点挖掘提炼出了黄龙溪核心文化内容,快速启动了黄龙溪镇核心区六大建设工程。沿线各镇文化旅游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西航港5km2新区建设】新区东起成雅高速路,西至双黄路,北起双华路,南至黄胜路,涉及西航港街道办、黄甲镇5个村31个社。7月启动集中区7条、长15公里的道路土路基工程建设,11月骨架道路二期建设及配套设施同步推进,已初步形成项目承载能力。引进恩威、宗申、***等10个项目,协议总投资达31.1亿元。

【蛟龙工业港建设】蛟龙工业港双流园是双流县积极探索利用企业资金建设工业园区的新模式,得到省、市的高度肯定。工业港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计划投资20亿元人民币,分两期建设。一期占地2平方公里,累计投资10.5亿元,已基本完成。现入驻企业180户,到位资金16亿元,预计2006年两税达3000万元。

【现代商贸集中发展区】双流县现代商贸集中发展区位于双流新城以北、新老川藏路之间,规划面积5.51km2。该区以打造西部一流的商贸集中发展区为目标,以引进重大产业化项目为重点,以专业化园区为载体,构建汽摩、物流、商业购物,中高档商住等四大产业为支柱的都市产业。机电成套设备销售中心、金桥物流等企业已落户园区。

【新农村建设】投入财政资金1000万元在全省率先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金桥昆山村、永安白果村、三星南新村开展“五改”、“五建”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取得明显成效,得到中央、省、市充分肯定。白果村被确定为全国村庄整治试点村。

【重点镇建设】高水平规划建设中和、正兴、黄龙溪3个市级重点镇。中和镇积极吸纳会展商务、商贸物流辐射,着重发展商贸物流。正兴镇引导和吸纳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环境污染少的精细化工企业集中发展。黄龙溪镇以休闲旅游产业培育、亲水人居环境打造为主导方向,打造旅游休闲人居古镇,同时黄龙溪镇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镇。

【全民创业计划】双流县全面启动百姓创家业、老板创大业、能人创企业、回乡创新业、干部创事业的“全民创业计划”,确定116户创业家庭典型和重点培育的30强民营企业,促进53户个体工商户成功转型为中小企业。积极推进“五统筹、五联动”,建立25个镇级劳动保障所、86个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免费进行失地农民、下岗失业人员技能培训和农民增收教育培训,培训人数12.27万人(次)。

【社会事业】实施13所农村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争创全国区域教育发展特色示范县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省级卫生县城复查验收合格。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78.3%。在全市率先建立镇级公共卫生所,以霍乱为主的各类传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以内。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成为“全国文化先进县”。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9%,再次成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

【规范化服务型0建设】县政务服务中心建成运行,办结各类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14175件,法定期限内办结率100%。选调106名大学生到村(居)委会工作。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代理服务和网上预审工作稳步推进。大力实施“3633”工程,积极开展“十百千万”活动,公务员队伍素质不断提高,争创一流投资软环境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深化行政机构改革】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整合优化部门职能,顺利完成县农业局、县城乡一体化推进办、县畜牧局、县农机局、县委农工办五个单位机构改革工作,新组建县农村发展局;整合职能设立城乡园林绿化管理局;新设置县旅游局;撤并白家、文星两镇,成立西航港街道办事处,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高。

【农牧“110”服务】双流县在全市率先组建“农牧110”并开通求助热线85826110,“农牧110”由64名农牧专业技术人才组成,分成县、片区和镇站三个层次,为农户、农业业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提供服务。

【全国短道汽车拉力锦标赛双流站】12月10日-—11日,双流县成功承办中国西部首次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汽车拉力锦标赛——2005全国短道汽车拉力锦标赛决赛(双流站)。

政策优势

【城乡一体化建设】双流县按照创新思路、配套完善、整体推动的要求,全面深化“三个集中”,城乡共融更趋明显。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亿多元,承载聚集功能进一步增强。入区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29.6亿元,集中区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9%。大力推进农民市民化,“农转非”5.2万余人,城市化率提高6个百分点,达35%。新增统建安置房30.8万m2,安置农民3315户、1.1万人。2.1万余名失地农民参加社保。培训农民15万人(次)。

【对外开放】双流县全年引进项目438个,到位资金31.6亿元。引进南玻等投资上亿元的工业大项目22个,动工在建14个。投资强度提高到60万元/亩。合同利用外资4641万美元,到位外资3586万美元。新增自营进出口权企业20家。出口创汇7905万美元(海关数)。

【各项改革】双流县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全面完成镇机构改革。城市规建管分离,广播电视局台分设。组建县疾控中心和县卫生执法监督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顺利推进。公有住房改革和商贸企业改革全面完成,供销社社有企业改革大力推进。完成并村并组建社区工作,减少村组建制47.6%,精简村社干部48.5%。

【基础设施建设】双流县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东升华阳城市分区规划。完成一杆旗南北段、白河路延伸线、迎春路至老川藏路建设工程,初步形成城市新区道路骨架。川藏路广场至绕城路段形成通车能力。完成东升、华阳13条城市街道“白+黑”路面改造和棠湖公园拆墙透绿改造工程。完成机场路综合整治和成雅路双流段两侧川西名居风貌改造。东山快速通道、成仁路改造工程有序推进。东升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建设步伐加快。完成华阳至牧马山日供80万m3天然气管道建设工程。九江110KV变电站投入运营。建成金马河拦河大坝,岷江自来水供水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社会事业】双流县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9.8%,成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顺利通过成都市“两基”复查验收。高中普及率91.8%。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各类传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两网一改”全面完成。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面达65.2%。发放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1318户、79万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1‰。有效治理各类污染,完成“创模”各项目标。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成效显著。新增市级以上文明单位9个。

【人民生活】双流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全县在岗职工人均工资收入分别增长12.1%、14.7%。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04.5亿元,增长17%。减轻农民负担1704万元。村村通客运面达98.3%。宽裕型小康村达43%。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恩格尔系数降低 1.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23m2、37 m2,城镇人均绿地8.8m2,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社会保障】双流县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年机关事业单位1.3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企业离退休人员100%实现社会化管理。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16.49万人。新增城镇、农村低保人员1702人、6559人,城镇人均月补差55元、农村人均年补差200.17元。劳动监察得到加强,依法追回拖欠民工工资1451万元。

二__七年十二月五日,双流县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的2007年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光荣称号。

【双华场7.5平方公里工业园区】

双华场7.5平方公里工业园区是新修建的高新技术与高科技的集聚工业区,完全可以与蛟龙工业港媲美,它现在已经完成90%并有90%的公司已经正式开业,如“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国家一所,一级保密单位)、西门子电器、国栋、天威制药等。

2021年3月,双流区上榜2021中国放心食品百佳县市榜第19名。

2021年3月,双流区上榜2021中国县域网络购买力百强榜第8名。

2021年1月,双流区上榜“2020年度中国社会治理百佳示范县市”,位列第17名。

2021年1月,双流区上榜2020年度四川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市、区)名单。

2021年1月,国家民委命名双流区为第八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2021年1月,双流区上榜2020年度中国营商环境百佳示范县市榜第14名。

2020年12月,双流区上榜2020中国城市创新百佳示范县市榜第3名。

2020年11月,水利部公布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双流区上榜。

2020年11月,双流区被推选为202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区。

2020年9月,2020中国综合生活质量百佳县市榜单发布,双流区排位第8名。

2020年1月,农业农村部认定双流区为全国第四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2020年,双流区上榜2020中国最具幸福感百佳县市,名列第7位。

2019年10月,双流区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位列第32名。

2019年10月,双流区入选2019年度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位列第33名。

2012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双流区为2011年国家园林县城。

2011年12月,双流区上榜第三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大力实施“5785”发展战略,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推进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通过产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和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我省工业转型升级。“5785”发展战略,即打造5条特色产业带、7大支柱产业、8个重点园区、50户龙头企业。“5785”发展战略以企业为点、以产业带为线、以五大经济区为块,推动全省工业面上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逐步形成四川工业发展的新格局。

(一)构建5条特色产业带。根据资源优势、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和主体功能区规划,依托不同区域发展定位,以城市、产业园区为载体,形成比较优势突出、区域特色鲜明、区际良性互动的产业带状、集群、集聚发展。

——成德绵广遂内电子信息产业带。重点发展计算机、智能视听、集成电路、通信与网络、新型显示、军事电子、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电子信息技术应用设备及装备、电子节能照明与光伏等。

——成德绵自内资装备制造产业带。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清洁高效发电设备、重型机械及容器、石油天然气钻采输送设备、轨道交通设备、工程施工机械、节能环保设备、航空航天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民生用机械设备等重点产业链。

——成德资眉内宜泸饮料食品产业带。重点发展优质白酒、烟草、肉食品、粮油制品、方便食品、泡菜、饮料与果蔬加工等产业链。

——成眉乐自泸宜遂南达化工及新材料产业带。重点发展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盐化工、氯碱化工、磷硫化工、煤化工和新材料等产业链。

——攀西和三江流域特色资源产业带。加快水能和钒钛、稀土、稀贵金属、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以及烟叶、热带作物等特色农业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

(二)打造7大支柱产业。着力打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油气化工、钒钛钢铁、饮料食品、汽车制造等7大支柱产业,力争到“十二五”末每个产业工业增加值均超过1000亿元。

(三)建设8个重点园区。把产业园区作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产城融合的重要结合点和有效突破点,根据产业园区建设需要布局城市新区,通过城市新区建设服务产业园区发展。大力实施“521计划”,到“十二五”末,力争建成8个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园区(基地),其中1000亿元园区(基地)5个,2000亿元园区(基地)2个、3000亿元园区(基地)1个。全省产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达到70%。

(四)培育50户龙头企业。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继续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工作,推动大企业大集团迅速做强做大,发挥好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到“十二五”末,力争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企业50户。坚持把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作为加快全省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战略重点,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各领域的应用、渗透和融合。

(一)实施重点工程。区域上聚焦成、德、绵、眉、广、攀、宜等地区,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1525”工程培育园区为载体,启动实施区域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工程。行业上重点在重大装备、钒钛钢铁、能源电力、食品饮料等“7+3”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各行业,推广和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启动实施行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工程。企业上重点支持100户大企业大集团、小巨人企业、成长型中小企业等龙头企业和产业链关键企业,启动实施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示范工程建设,普及10000家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应用企业。

(二)推进项目建设。以数字化研发、智能化生产、精细化管控为重点,围绕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绿色发展四大环节,大力实施一批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示范项目。在研发设计环节,支持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航空航天、重大装备等行业企业,实施一批计算机辅助设计集成应用项目,提升工业产品研发的智能化水平。在生产制造环节,支持机械、汽车、纺织、钢铁、电子等行业企业,实施一批生产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改造项目,提高精准制造、高端制造、敏捷制造能力。在经营管理环节,支持企业加快采用基于网络和面向市场的供应链管理、企业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先进管理信息技术。在绿色发展环节,实施一批对钢铁、石化、有色、建材等行业主要耗能设备和工艺流程的智能化改造项目,加强对能源资源的实时监测、精确控制和集约利用。

(三)完善服务体系。在重点产业园区、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和发展集信息化规划、咨询设计、项目实施、系统运维和专业培训为一体的信息服务业。探索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研发设计平台,提供工业设计、虚拟仿真、样品分析、检验检测等软件支持和在线服务。建立一批面向产业集群的技术推广、质量评价、管理咨询、融资担保、人才培训、市场拓展等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

(四)创新推进机制。建立和推广实施工业企业信息化、工业化融合评估体系和行业评估规范,加快建立第三方开展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的工作机制,引导企业开展自评估,充分运用评估结果加强对企业信息化的支持。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建立首席信息官制度。研究建立和推广企业信息化规划、项目管理规范、项目后评估方法和考核机制。建立定期沟通、协调行动的部门间协同推进工作机制。以优化产业结构,继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加快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产业水平。

(一)扩大技术改造投资规模。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力争“十二五”期间全省技术改造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投资中的比重逐步增加。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钒钛钢铁、有色、建材、化工、医药、汽车、轻工、纺织等产业为重点,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和新材料,支持企业技术升级、设备更新和生产流程再造,加快淘汰落后技术和设备,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大力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深化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生产过程、产品集成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推动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产品信息化。积极推广应用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技术,重点支持节能、节水、节材等技术和装备的推广应用,促进高污染、高耗能行业实施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安全生产等方面技术改造。

(二)组织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密切跟踪重点产业的技术升级路径和发展趋势,编制和实施技术改造导向目录,突出技术改造投资重点和方向。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节能减排等领域推动实施一批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重点技术改造示范项目。建立省、市、县三级技术改造项目库,形成三级重点技改项目库相互支撑、联动推进的新局面。

(三)落实完善支持政策。坚持和完善并联审批制度,提高技术改造项目的行政审批效率。认真落实国家各项技术改造扶持政策,对鼓励类产业和外商投资优势产业项目符合条件的进口自用设备免征关税。落实国家关于固定资产的进项税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有关财税政策,加速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落实国家有关购置使用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和安全生产专用设备投资额10%的抵免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政策。落实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及相关高新技术企业扶持政策。顺应全球技术革新步伐加快、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加快突破优势产业链上共性、关键和平台技术,大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开发新技术、实现产业化为主要目标,从产品设计研发到制造、营销、服务,先行策划制定并同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策略,加强核心知识产权的创造和相关知识产权系统的集聚,通过创造、收购、继承、保护和管理,提升知识产权工作的整体水平,使优秀创新成果成为核心竞争力。建立健全政府资金引导、企业投资主体、风投资金拉动、金融资本支持、上市融资扩张的技术创新投资新机制,研究实施创新评价体系,强化知识产权在创新中的导向作用,加强知识产权政策的引导扶持和服务,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创新资源,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紧紧围绕提升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成果产业化能力,通过加快推进重大产业技术创新专项、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专项、企业技术创新专项、企业信息化专项、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提升专项、工业设计专项等重大专项,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鼓励推动一批技术创新成果实施产业化,提升我省工业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实施“创新成果产业化工程”。结合《军用技术转民用推广目录》,支持和推进军工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军用技术民用化。

(三)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优势产业链的龙头骨干企业普遍建立企业技术中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完善形成以国家级中心为核心,省级中心为骨干,市级中心为支撑的三级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打造企业为主体的技术研发平台、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平台、行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产学共建平台等四个平台。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方针,加强规划引导,强化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措施,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提高工业低碳化发展能力。综合运用结构调整、新技术推广、政策引导、法规强制等多种手段,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有效控制工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加强节能调度,实施清洁能源优先、减排优先的有序供能、用能政策。加快低碳技术和设备研发应用,推广清洁发展机制,建立和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在各市(州)和重点企业推行碳计量审计和碳减排目标考核,推进低碳企业试点示范。

(二)深入推进工业节能节水减排。坚持“控制增量、调整存量、上大压小、淘汰落后”和“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的总体工作思路,突出抓好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节水减排工作。完善工业节能节水地方法规,加强用能用水定额管理,制订完善并严格执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和产品能效地方标准,制定并严格执行主要耗水产品水耗限额和产品水耗地方标准。探索开展产业园区节能规划和分布式能源规划工作。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加强新建、扩建、技改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探索开展新建、扩建、技改项目节水评估和审查。健全工业节能市场化机制,加快推行工业领域合同能源管理,探索推进工业领域合同节水管理,推广先进节能节水技术和产品。加强节能节水能力建设,完善工业节能节水监管体系。深入推进能源审计、重点行业能效对标和能耗限额管理,启动高耗能行业能效在线管理试点。加强能源和取用水计量基础工作,提高重点企业用能和用水统计水平,加快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和企业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强化工业污染防治,对污染减排工业项目和不稳定达标的企业实行挂牌整治,在重点污染行业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全面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强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防治、固体废物监管和危险废物处置。

(三)依法淘汰落后产能。按照“明确目标,加强组织,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完善机制”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基础和企业主体作用,以市场手段为主,综合采用法律、经济、技术和行政等手段,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利用财政、金融、价格、税收等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主动实施淘汰,鼓励企业优先采取兼并重组和转产升级的方式,妥善处理资产债务、人员安置等问题,努力营造有利于落后产能退出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和技术标准特别是能耗限额标准的门槛作用,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节约能源、清洁生产、安全生产、产品质量、职业健康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加大执法处罚力度,依法淘汰落后产能。

(四)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的,推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积极制定地方标准,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完善循环经济统计评价制度和标准体系。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重点在钢铁、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轻工等行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深化重点园区、重点企业的循环经济试点,加大对试点园区、试点企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打造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探索建立适合行业特点和区域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重点污染行业全面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在产业园区进行清洁生产审核试点工作,推动企业加强设备与技术更新、工艺与流程更新、产品重组与设计更新,推动生产过程节材节能、废弃减降化、产品环保化。

(五)积极发展再制造产业。加快制定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政策与规划,建立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明确再制造标准体系,提高再制造发展水平。加强再制造重点技术研发与应用,推进废旧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大型冶金设备等重点领域的再制造产业发展。加快再制造产业的旧件回收、技术标准、环保安全保障等支撑体系建设,规范再制造产业发展,重点支持和培育一批再制造示范企业。坚持“积极发展、扩区建园,提高办园水平”的总体方针和“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布局要求,将产业园区作为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重要载体,继续实施“1525工程”和“521计划”,推动产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加强园区发展规划指导,做大做强园区主导产业,以关联项目形成产业链,以产业链优化提升产业园区,以特色产业园区构建特色产业集群,以不同区域间的产业集群打造产业带。通过产业带、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的发展,突破行政区域限制,增强区域间的产业联系、利益联系、互利合作,形成5大经济区之间的互动发展、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一)互动发展促进产城一体。按照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原则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围绕工业发展需求完善城镇功能,以产业的增长促进城镇的扩张,以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的增强支撑产业发展,有序推进产业园区化、产城一体化。切实加强产业发展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等多规衔接、统筹共建。依托德阳、绵阳、广元、攀枝花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创建以重大装备、数字视听、军民结合、钒钛钢铁等为特色优势产业的示范新城区。依托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宜宾五粮液工业集中发展区等“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区建设及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郎酒、全兴、沱牌等名酒名镇打造,创建以酒窖、酒肆、酒庄、酒街、酒镇为特色,横跨酿酒原料基地、白酒生产基地、白酒物流交易中心、酒文化展示体验和旅游等为一体、三次产业共生的示范新城区。依托自贡、乐山打造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以节能环保、光伏硅材料为特色优势产业的示范新城区。依托资阳、遂宁城市新组团,创建以汽车、机车制造和现代物流为特色优势产业的示范新城区。

(二)全力推进天府新区建设。抓住全力推进建设天府新区的机遇,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居宜业宜商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力争再造一个“产业成都”。将天府新区打造为产城互动的示范,促进跨区域的要素优化配置,进一步探索不同行政区域间的利益平衡机制。实现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都市三位一体协调发展,为建设成渝经济区新的增长极、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经济中心、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三)提高园区集聚发展水平。强化产业园区科学规划,推动产业园区优先制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牵总带动园区要素保障规划、功能配套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区域规划环评。围绕规模化、基地化、特色化,深入推动产业要素资源向园区集中布局,支持产业园区集群化发展,着力提高产业集聚规模效应。不断完善产业园区供电、给排水、防洪、供气、道路、环保、通信、消防等基础设施。规划建立一批园区投融资担保平台和技术创新、专利信息、信息网络、物流中心、质量检测、循环经济、员工培训、专业市场等公共服务平台。不断提高产业园区的开发利用水平,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探索创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加大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千亿元园区的培育力度,布局一批重特大产业化项目,扩大产业规模,提升发展层次,增强辐射带动力。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积极推动省级开发区扩区、区位调整和转型升级,扶持一批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在符合条件的地方增设省级开发区。总结推广“飞地园区”和合作园区的成功经验,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健全利益共享机制,推动区域间协同发展。

(四)推动园区特色发展。不断强化园区产业特色和功能定位,突出产业高端引领和龙头企业带动,推动园区产业关联、成链、集聚、集约、合作“五向发展”,着力推动运行方式集聚化、布局方式集群化、发展方式集约化,按照“一园一主业”的布局要求,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功能完善、联动发展的产业园区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带动关联产业和配套产业集聚发展,积极发展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优势产业集群。支持建设一批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产业承接示范基地。积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发展中小企业,构建龙头引领带动、中小企业专业化协作、精特新配发展的现代产业分工协作体系。

(一)培育大企业大集团。积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建立健全大企业大集团培育的服务协调机制,强化“直通车”服务,简化审批程序,推进战略资源向大企业大集团集中,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省内企业通过合并和股权、资产收购等多种形式积极在省内外、国内外实施重组整合,加强并购和投资合作。依托万亿产业带打造和培育优势产业的重大机遇,发展大企业大集团,充分发挥大企业大集团的龙头带动作用和产业带动作用。

(二)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围绕推动中小企业量的扩张、质的提升,培育“小巨人”、“成长型”中小企业,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配发展。加快全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打造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促进规模以下企业成长,提高小微企业发展能力。营造全社会创业氛围,推进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完善创业政策,培育创业主体,强化创业服务,以创业促进就业。深入实施“国家100万中小企业培训计划”,推动中小企业提高管理水平。

(三)深化国企改革。加大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力度,完善出资人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有大型企业股份资本改革,鼓励民间资本参股,优化国有企业股权结构,逐步提高国有企业证券化率。解决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继续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

川开电气有限公司

川开电气有限公司(CHINA CHUANKAI,简称“CCK电气”或“川开电气”)属“四川川开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核心企业,始建于1980年。专业从事输配电成套设备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安装、技术咨询的一体化服务,原机械部、电力部定点生产许可企业。整体规模和综合实力名列全国电气开关行业前12名、电控配电行业前5名、西南地区第1名。荣获四川省先进企业、四川省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四川省名牌产品企业、成都市高新技术企业等荣誉称号。注册商标CCK被评为“四川省著名商标”。并于2005年签约成为ABB低压联盟直属板厂企业。核级中低压成套产品通过部级专家鉴定,取得核电资质,先后承接了秦山一期、二期、浙江三门、中国中原对外工程公司等项目。CCK在全国电气开关行业享有较高声誉。

CCK电气主要产品包括:220kV及以下中低压开关柜、电气元件、预装式变电站(开关站)、照明箱、动力箱、消防应急集中电源柜、电缆桥架、封闭母线槽、共箱母线、预分支电缆等,广泛用于电厂、变电站、石化、冶金、交通、市政、机械、电子、轻工、建材、军工等领域,畅销全国,远销东南亚及非州国家,并以其高品质性价比及优良、快捷、完善的服务,赢得了社会各界和广大客户的一致认同和好评。

以人为本,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和综合素质培养,CCK电气聚积了一大批优秀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始终奉行与巨人同行的原则,先后与西门子、ABB、阿尔斯通、GE、施耐德等世界著名电气公司开展了全方位的技术引进和OEM合作,不断提升产品可靠性、安全性;率先引进美国、日本、德国、瑞士等国家先进加工设备;产品的设计、制造全部过程采用CAD/CAPP/、CAM,建立了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建立并完善了计量管理体系。所有产品均通过了国家型式试验,20余种低压产品通过3C认证。

CCK电气的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信赖和支持。展望未来,CCK电气将始终坚持加大科技投入、增强管理、提高效、率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而不懈努力。

四川快速电梯有限公司

四川快速电梯有限公司(Sichuan Express Elevator CO.,LTD.),简称“SEEC”,由全球最大的电梯制造商美国联合技术公司旗下的奥的斯电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与四川通快电梯公司(TOK)共同组建,SEEC秉承了OTIS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世界领先的技术,是专业化生产奥的斯集团所属的EXPRESS品牌的电梯、自动扶梯及自动人行道等产品的专业化整梯生产厂商。

四川村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四川村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是四川川开实业发展有限公司(CCK)下属专业重装辅助设备制造公司,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生产经营性企业。公司地处成都外东华阳镇川开工业新区,毗邻双流国际机场,距成都火车站仅10余公里,交通极为便利。现公司(2007年)拥有厂房面积22000平方米(行车32吨)、员工400余人,同时依托西南交通大学、中国核动力设计院、德阳职业工程技术学院等科研院校,具有很强的产品技术开发及制造能力。与美国GE能源系统、Donaldson GTS系统、英国AAF能源系统、AREVA核电堆心仪控系统、德国NPS(荷兰NEM能源系统)等国际一流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公司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焊接认证、美国AWS焊接认证,公司总经理龚学钰先生取得美国GE公司6西格玛(Sigma)供应商黑带证书。公司下设结构车间、机加工车间和六个职能部室。

结构车间:专业从事燃气轮机发电机组进排气系统设备、核电核岛堆心仪控各种支承结构件、脱硫脱硝烟气挡板门、公交维修举升机等系列产品及各种非标构件(碳钢、不锈钢、铝等材料)的开发与制造。公司拥有从日本、瑞士、荷兰、德国引进的世界先进水平的柔性激光切割生产线、数控剪板机、数控折弯机、数控多工位压力机、自动化粉末静电喷涂生产线、各种焊机等以及自动等离子切割机、H型钢自动龙门焊机、组立机、校正机、喷沙房、自动轨道式抛丸机、油漆房等先进的钢结构及板金专用制造设备。公司拥有年产万余吨(含不锈钢与铝等)钢结构件和钣金件的加工制造能力。我公司为北京2008年奥运太阳门燃气轮机发电机组进气系统、秦山/岭奥核电项目核岛堆心仪控部分支承结构件、东锅广州恒运/大唐山西阳城脱硝项目挡板门、公交系统(成都、重庆、浙江、河北等公交公司)汽车维护用举升机等工程项目提供的设备均为国内第一制造,产品质量与进度得到了业主、监理与承包商的好评。

机加工车间:专业从事各型齿轮、工业减速器、汽车同步器总成及各种机械零件的生产。工厂拥有加工中心、自动车床、仿型铣床、精密磨床、镗床、大型立车、龙门刨等百余台先进的机械加工和齿轮加工专用设备。与外贸公司建立长期铝齿轮加工出口合作关系。提供各型齿轮配套、减速器总成等部件配套及中大型机械零件加工服务。与国内知名的食品包装机械专业制造厂、铁道部隧道开采设备制造厂、大型电力机械厂形成长期、稳定的配套合作关系。

公司奉行精工制作、精细管理、精诚服务、精益求精的质量方针,建立管理先进、技术专业、制造精细、服务满意、开拓创新的企业队伍,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满意的服务是企业最高宗旨。公司愿与国内外企业建立长期、友好、紧密的合作关系。

四川军氮化工有限公司

四川军氮化工有限公司座落在成都双流正兴镇,环境优美,交通便利,距成都市区25公里,距双流国际机场22公里,距成昆铁路双流火车站15公里,国道213成仁公路从厂门前经过。

公司是原成都军区企业局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化工企业,是中国第一家自行设计的以天然气为原料直接转化生产合成氨的生产厂家,始建于1968年,1970年竣工,同年11月正式投产。2005年1月28日,四川川开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成功收购了该企业,并于2005年3月28日经工商局核准新注册登记为“四川军氮化工有限公司”。

公司主要产品:农用碳铵、食品碳铵、医用氨水、工业氨水、工业液氨。其中“的宝牌”农用碳铵为化工部优质产品;食品碳铵获轻工部和四川省九五年新产品博览会金奖,国家节能二级和计量二级合格企业,市县园林式单位。

公司年产碳酸氢铵5万吨、液氨2万吨、高氨水5000吨、食品碳铵2000吨。

公司奉行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员工综合素质的培养。

公司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有计划有步骤进行以节能降耗、保护环境为目标……

四川阿海珐电气有限公司

四川省阿海珐电气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电源系统开发、制造、营销、安装及咨询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是中国电力系统直流电源技术委员会委员单位,为国家电力能源、石油化工、钢铁冶炼等行业及厂矿企业提供了大量的优质产品及完善的售后服务。

公司先后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四川大学等国内一流科研机构及英国FKI公司、美国艾默生公司、法国索克曼先控等国际电源巨头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业内具有领先的研发和制造能力。

阿海珐电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和培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团队。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重视自主创新,成功开发了彩色触摸屏的微机监控高频开关型直流电源、通信电源设备。阿海珐在同行业中率先通过了电力工业、电力设备及仪表质量检验测试中心的大容量全项目型式实验,其产品的可靠性、先进性、主要技术参数及性能指标均达到了国内外先进水平。

公司率先从美国、日本、德国、瑞士等发达国家引进了先进的加工设备和生产线,工艺装备水平在全国同行业位居领先地位。产品设计与全部制作流程均采用CAD、CAP、CAM完成,同时建立了产品数据库管理系统(PDM)和企业资源计划(ERP)等信息化系统。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GZDW、GCFW、KCFW系列的微机控制直流电源设备、微机控制高频开关整流逆变设备、微机控制相控型整流逆变设备、BZDW系列的壁挂电源设备、KE系列应急电源设备(EPS)和PS通讯电源设备、CATV光节点不间断电源设备、NDC直流开关柜设备等。这些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力、电信、航空航天、石化、冶金、交通、市政、机械、电子、轻工、建筑、军工、通信、广电及消防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中。

公司秉承质量决定生存的战略理念,以做专、做强、做大的产业链为发展主轴,决心为产业链的完善和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公司将继续践行始于客户、终于客户的服务意识,以先进的技术、更优良的品质、更合理的价格、更贴心的服务为客户提供专业、完善的技术解决方案。

在稳定现有的市场、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公司管理层和公司员工以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加大新产品开发投入,成功开发了多种系列的高科技产品,让尽可能多的客户享受到行业领先的技术服务。

公司将与广大同行和客户携手,共创中国及世界电源事业美好的明天!

四川现代电气有限公司

四川现代电气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现代电气)位于成都市的城市副中心——华阳,距成都市中心12km,双流国际机场6km,成雅高速公路入口3km,交通便捷。公司成立于2001年,员工160余人,其中管理及专业技术人员50人。主要从事设计、制造、安装各类灯具及附件的专业厂家。

现代电气注重产品的技术创新、技术进步和制造设备的提升,先后与上海飞利浦、德国欧司朗的代理商、GE公司、沈阳(防爆)辽河等知名企业开展技术、产品代理等全方面的合作,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拥有日本进口数控冲床、折弯机、剪板机,数控加工中心、激光切割机等设备和西南地区同行业中最大规模的自动化喷塑生产线,产品全部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及工程效果图设计(3DMAX),建立了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实施了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并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设计、采购、制造、安装、服务的每个环节和全过程,让产品质量全部处于ISO9001质量控制与保证体系要求的受控状态。

现代电气的产品,被广泛用于电厂、电站、航空航天、工矿企业、高层建筑、城市道路、光彩工程、体育场(馆)等领域,畅销西南,远销全国各地。所有产品以其卓越的性能品……

四川川开建设有限公司

集团所属专业从事建筑工程业务的企业,具有“房屋建筑总承包二级资质”除承担集团内部厂房、车间、办公建筑的修建外,承揽各类工业及民用建筑施工、室内外装饰装修、城市照明施工等。

四川西明电力有限公司

四川西明电力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2月,是川开集团下属骨干企业之一,专业从事110kV及以下送变电工程的安装施工,注册资金1180万元。公司拥有专业的工程技术施工队伍,其中具有初级职称以上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经济管理人员近50人,具有2级资质以上的项目经理5人,施工机具设备配置齐全,具备承担三级送变电工程的全部施工项目的能力。

公司从成立至今,严格过程管理,重视服务质量,所有承接完工的工程项目均一次验收合格,并受到质检部门和甲方一致好评,至今未发生过一次安全事故。

白尺竿头,更进一步,西明公司将始终坚持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优质高效规范的施工,以“规范施工建优工程诚信履约让用户满意持续改进创行业一流”为质量方针和服务宗旨期待您的光临。

主要服务项目

110KV及以下的送变电工程(电缆、变压器、配电设备、母线槽、电缆桥架)施工。

为用户办理用电手续。

提供用电咨询。

提供临时配电设备租赁业务。

销售高低压配电设备及各种电力器件。

四川川开进出口有限公司

四川川开进出口有限公司是川开集团的全属子公司,注册资金500万元,主要经营和代理国家允许出口的各类产品的进口与出口。本公司的前身为四川现代叉车制造有限公司,生产和经营各种机械式、电动式叉车;具有国家认可的设计和生产各类钢结构的资质证书,曾多次承接多家大型企业钢结构厂房的设计和制作业务。设计制作的钢结构桥梁多次出口东南亚各国。

四川川开进出口有限公司集机械制造和进出口相结合的技、工、贸一体的现代管理模式的新型公司。本公司机械设计制作技术能力领先,加工工艺先进,经营手段灵活,欢迎各界朋友共同合作,为开创和成就各自的理想而努力。四川川开进出口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有各类高、低压电气箱、柜、屏、台;载人、载货电梯;各种电器桥架、母线槽;齿轮加工,承接各种薄板,中厚板的箱体、柜体的设计及制作。

四川川开进出口有限公司下设广东佛山经营部,主要揽接广东地区的出口代理业务。代理出口的陶瓷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成都民生投资担保有限公司

成都民生投资担保有限公司系经双流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双流县首家民营股份制商业信用担保机构,专业从事融资担保、实业投资、资产并购及相关咨询等多元化业务,注册资本1180万元。

公司完全按照市场化的运作模式,致力于为广大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多种形式的融资担保。主要依据《合同法》、《担保法》的有关规定,为债务人向债权人提供信用担保,同时要求债务人提供反担保,尽可能将经营风险降到最低。同时,也大大改善了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帮助企业提高信用能力和管理水平,不断通过多种渠道获得稳定而持久的资金支持。

公司经营范围:

为中小型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等提供多种形式的信用担保,包括:一般借贷担保、个人贷款担保、银行承兑汇票担保、商业履约担保、工程担保等。

对公司投资计划范围内的实业项目进行直接投资;为企业在管理、财务、营销、投融资等多方面提供相关咨询服务。

四川北亚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在成都市城南方向拥有丰富的土地储备,先后开发了丽都新城、南岸丽景等楼盘,深受客户喜爱。

经营范围:房地产开发经营(凭资质证经营);房屋中介、租赁;酒店策划、管理服务,以及其他无需许可或者审批的合法项目。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