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重庆工业化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兴义大型工业提升门

兴义大型工业提升门

来源:行业新闻 / 时间: 2025-07-07

很多朋友对于兴义大型工业提升门和兴义市乌沙镇的工业化建设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1、工业发展现状:十一五”时期,全镇工业总投资累计完成3.8亿元,2010年工业总产值1.8亿,占全市比重的1.3%,较2006年年均翻1.8倍增长。乌沙现有企业主要为普梯一、二级电站、永康电站、平州铁合金厂、联泰铁合金厂、国兴烟花爆竹厂、闽鑫砖厂等,分为水电、冶炼、生产加工、建材四大类。

2、工业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乌沙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总体思路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抢抓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调整经济结构、重点实施产业振兴规划等重大机遇,根据兴义市委、市政府的统一规划,结合乌沙实际,引进各类工业化项目,特别是轻工项目,按照又快又好、更快更好发展和加快转型的要求,大力实施工业强镇战略。着力扩大工业投资规模,拉动工业快速发展;着力实施项目带动,以重大项目引领发展;着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促进工业聚集发展。经过5—10年的不懈努力,迅速做大工业规模,提高工业发展水平,构建现代轻工业体系,把乌沙镇建设成为兴义市西部重点轻工业基地,使乌沙成为全市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核心增长级和重要战略支撑点,最终实现企业获利、乌沙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

乌沙集镇人口:11500人。全镇城镇化率6.28%。目前全镇的主要规划在乌沙村、窑上村新区,现已规划实施建设项目1个,即窑上新区建设,完成规划编制有乌沙新区和岔江农贸市场建设,拟规划建设项目有兴义市乌沙镇大型综合物流市场。城镇发展规划:以中央、省、州发展小城镇建设政策为指导,按照市委、市政府发展服务型小城镇的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打造以服务为主的新城镇。结合乌沙镇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镇一体化发展原则,大力实施城镇化,提升小城镇建设水平,在“十二五”期间,乌沙镇要围绕“窑上新区建设,乌沙新区建设”为主线,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适度超前,全面强化交通道路、供水、供电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确保乌沙中心城镇建成兴义市文明卫生乡镇,并朝着以“百万人口城市”的目标大步迈进,力争2015年全镇人口达到4-5万人左右。全镇城镇化率达21.28%,每年提高3个百分点,力争2020年达到50%。在“十二五”期末,力争把乌沙镇建设成为基础实施完善、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小城镇。窑上新区建设占地210亩,总建筑面积81254.23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36520.12平方米,绿地率25.6%,容积率0.53%,建筑密度23.9%。总投资6164万元,内设商住区、文化广场、公共汽车站、农贸市场、车载交易市场、中心卫生院、敬老院等。区域内整合教育、医疗、疗养、休闲度假及体育等多功能。乌沙新区规划区面积110公顷。总投资1.2亿元,内设行政中心和文化中心、居住区、商业区、休闲区、仓储物流区等。

五、旅游景点建设与发展规划:

文化旅游重点依托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招牌,发挥自然遗产保护区的优势,加快打造革里窦氏民居、茶马古道、岔江河谷风光、抹角桥、永康桥等景区、启动贵州龙化石博物馆建设、使之以乌沙坤元旅游开发项目相融合,积极引进各类投资者参与景区开发、建设和经营,用好、用足、用活国家政策,发展旅游业,打造旅游品牌。把旅游业培育发展成为我镇后续支柱产业。

1、岔江河谷风光:岔江河位于国家级风景区九龙瀑布群下游和鲁布革电站风景区上游,黄泥河与长底河在此交汇形成岔江,风光秀丽,景色迷人,河水清澈,千年古树成群,历史人文景观众多,有古老的永康桥。河的两岸,秀美迷人,怪石林立,有情人树、情人谷、老石龙,都具有悠久的民间古典传奇故事,景区内便道可与324国道连接,南昆铁路岔江火车站距景区仅l公里。岔江河景区自然风光秀丽,景色迷人,民族风情浓郁,千年古树成群,历史人文景观众多,景区具有较好的旅游开发价值。

2、乌沙贵州龙:由于乌沙境内的岔江、佳克、革里、革居、谢米、泥麦古等地鱼龙类、鳍龙类、海龙类、长颈龙类、鱼类、等足类、海百合、虾及其它无脊椎动物化石分布广泛、数量巨大、属种丰富、保存精美,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2000年在乌沙建立了教学科研实习基地。中国、美国、意大利等国的研究人员于2008年9月1日至4日,对乌沙三叠纪海相地层古生物进行考察后认为,乌沙地区三叠纪海生动物化石不仅精美、奇特,是我国珍贵的举世罕见的“自然遗产”和资源,而且更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不仅是我国而且是世界上罕见的珍稀化石标本,已受到国际的强烈关注。2010年北京大学江大勇教授及孙作玉副教授以及他们带领的由该校在读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组成的暑期考察团,对乌沙贵州龙化石进行科学考察并建古生物化石发掘点一个,9月3日率“三叠纪海生脊椎动物群及其后演化”2010国际研讨会北京学术会议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研讨会考察团的15位古生物国际研究专家教授对发掘点进行现场考察。市政府拟在乌沙镇新建乌沙贵州龙博物馆,项目目前正在规划中。

3、革里窦氏民居群:窦氏民居群位于乌沙镇窦氏民居群位于兴义市西北15公里处的乌沙镇革抹角村革里组村寨内,现存窦氏民居建筑5组。均坐东北向西南,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原建筑均有正房、厢房、过厅组成四合院形制。民居均为穿斗木结构,一楼一底小青瓦顶,部分民居砖石砌筑外墙。民居部分花窗、六合门、过厅门罩、厢房二楼裙板等艺术构建保存完好,具有典型的晚清雕刻风格。窦氏民居在艺术、历史、科学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价值,是不可多得的民居建筑群。

4、革里新寨山、水、林农家乐旅游公园:革里片区山体连绵不继,森林覆盖率高达70%,有松林和杉林6000余亩,2011年将在磨舍村新寨组、抹角村革里组启动建设革里水库,预计水面面积约为740亩。该地生态环境好,依山傍水,空气清新,景色怡人,人文景观丰富,具备开发集旅游观光、娱乐、休闲、住宿、餐饮为一体的商务旅游项目。革里水库建成后,将依托水库和新寨组、窑上村的大面积森林建设兴义市新寨农家乐旅游公园,打造兴义市农家乐和森林旅游目的地。

5、抹角桥:抹角桥位于乌沙镇抹角村与云南富源县黄泥河镇龙潭村交界的黄泥河上,是云南与贵州的界桥,一桥横跨云贵两省,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平彝(今富源县)知县李某倡议修建后被洪水冲毁,嘉庆十年(1805年),兴义县人方升等捐资倡议修复,桥长56米,宽6米,高15米,现除石狮无存,部分护栏桥和碑刻被损坏外,大桥完好,1982年6月被兴义县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正月初一到初三,云贵两省人民到此桥上集会欢庆新年,此习俗始于何时已不可考,至今经久不衰。

6、永康桥:永康桥位于乌沙镇岔江村江底组,民国七年(1918年),兴义下午屯人刘显潜等集资倡修,长34米,高28米,宽4.2米,拱跨9.6米,桥宏伟壮观,处陡峭山崖,四周风光秀丽,有古人之石碑、石刻,有较高的旅游价值,1988年被兴义市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老鹰山:乌沙镇老鹰山位于乌沙镇窑上村境内,有头和翅膀,很像一只正在翱翔的老鹰。

8、龙山:乌沙镇龙山位于乌沙镇牛膀子村落洪组,有龙头、龙脖子和龙身,整个山体就像一条卧着的大龙。

"十二五",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我省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既为全省产业园区建设和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和条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经济结构加速调整,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环保、生命科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领域发展迅速。二是国家组织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鼓励民间投资和中小企业发展,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三是中央企业加速扩张,东部产业加快转移,区域经济加快发展和区域间合作不断加强,新一轮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推进,区域间产业梯次转移步伐加快。四是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以"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为主基调,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产业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二、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集聚发展、高端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按照"扩区升位一批、绿色发展一批,开工建设一批"的思路,着力推进大企业、大项目向园区集聚发展,着力推进中小企业、非公经济企业在园区形成产业集群,着力推进产业园区规范化、集约化、特色化发展,着力提高产业园区的产业集聚能力和承载能力,把产业园区建成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载体和主导力量,为我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集聚发展。充分发挥各地区位、资源、产业等优势,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推动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资源和要素向产业园区集中,扩大产业集群规模,提高产业聚集度,形成以主导产业为主、上下游产业配套、集群式发展的格局。

2、坚持特色发展。从各地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出发,合理确定园区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突出主导产业特色,加强综合统筹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3、坚持创新发展。加强省内区域经济合作,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推进工业园区的管理体制、发展模式和管理机制创新,探索建立政府主导、业主开发、政企共建、项目先行等有效的运行模式。支持工业园区建立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和高新技术孵化器,形成技术创新强势集聚区。

4、坚持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加强园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政府服务和公共服务的信息化应用程度,把工业化和城镇化紧密结合起来,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

5、坚持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工业园区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功能,严格执行工业建设项目投资强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等控制性指标,推进土地、能源、资本等资源的集约节约使用,切实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循环经济,强化污染防治,推进节能减排,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努力构建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主要目标

全省建成100个具有一定规模、产业优势突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的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力争建成8至10个年工业产值超过200亿元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0个年工业产值超过100亿元的省重点产业园区,建成一批体现地方特色的产业园区;完成园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投资800亿元以上。到2015年,全省产业园区实现工业产值5000亿元以上,占全省工业产值的比重超过50%。

三、主要任务

(一)发展壮大经济规模

围绕把我省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国家优质轻工产品基地的发展目标,按照资源共享、产业聚集、集约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各地区位、资源、产业等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全力推进大企业、大项目聚集发展、集约发展,做大产业园区规模,形成布局优化、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特色明显的产业园区体系。同时,有序推进产业园区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园区扩区调位升级。

1、打造8-10个工业产值超200亿元的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围绕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以大企业、大项目入驻为抓手,促进一批已具备一定基础和较好发展条件的产业园区率先发展,力争创建8-10个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即创建工业产值超200亿元、达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标准的产业园区(见附表1:200亿元以上产业园区名单)。

2、打造20个工业产值100亿元以上的省级重点产业园区。围绕产业基础、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以"龙头"企业带动,推进延长产业链和拓宽产业面为抓手,促进一批体现相对比较优势的产业园区加快发展,力争建成20个以上工业产值达100亿元以上的产业园区(见附表2:100亿元以上产业园区名单)。

3、创建一批体现地方特色的产业园区。围绕增加就业、发展县域经济,根据资源、区位、环境等条件,以推进中小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入驻集聚发展为抓手,"十二五"期间,布局建设和培育一批符合市场需求、基础设施配套齐全、能够带动促进相关产业及经济优势发挥发展的特色产业园区,力争每个园区工业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见附表3:各市(州、地)特色产业园区表)。(二)优化空间布局

综合考虑资源分布、产业基础和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围绕十大产业的振兴和发展,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优化产业园区空间布局。

1、贵阳市。规划建设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化工、特色食品和民族医药等为主导产业的12个产业园区,其中重点建设贵阳麦架-沙文高新技术产业园、贵阳市小河-孟关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园区等2个产值200亿元以上的产业园区,息烽磷煤化工生态工业基地、开阳磷煤化工生态工业基地、清镇市铝煤生态工业园区等3个产值100亿元以上的产业园区。

2、遵义市。规划建设以高新技术、有色金属、装备制造、名优白酒、特色食品等为主导产业的17个产业园区,其中重点建设桐梓煤电化工业园区、仁怀名酒工业园区等2个产值200亿元以上的产业园区,遵义汇川机电制造工业园区、遵义市和平工业园区、遵义市湘江工业园区、遵义苟江冶金工业园区等4个产值100亿元以上的产业园区。

3、六盘水市。规划建设以冶金、煤化工、装备制造为主导产业的10个产业园区,其中重点建设产值200亿元以上的六盘水市红桥产业新区,建设钟山区水月园区、盘县柏果(鸡场坪)工业园区等2个产值100亿元以上产业园区。

4、安顺市。规划建设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民族制药、特色食品等为主导产业的15个产业园区,其中重点建设产值200亿元以上的安顺民用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产值100亿元以上的安顺市西秀工业园区。

5、黔南州。规划建设以化工、冶金、特色食品、民族制药为主导产业的12个产业园区,其中重点建设产值200亿元以上的福泉市磷化工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惠水长田中小企业示范基地、瓮安磷煤化工工业聚集、长顺威远(鼠场)工业聚集区等3个产值100亿元以上的产业园区。

6、黔东南州。规划建设以有色、特色食品、民族制药为主导产业的9个产业园区,其中重点建设产值200亿元以上的黔东工业园区,建设产值100亿元以上的凯里市炉山工业园区(凯里炉山、麻江碧波)。

7、黔西南州。规划建设以建材、化工、特色食品为主导产业的12个产业园区,其中重点建设兴义市清水河产业聚集区、兴仁县工业园区等2个产值100亿元以上的产业园区。

8、毕节地区。规划建设以装备制造、建材、化工、特色食品为主导产业的12个产业园区,其中重点建设织金新型能源化工基地、毕节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2个产值200亿元以上的产业园区,毕节试验区药品食品工业园、黔西县煤电化工工业园等2个产值100亿元以上的产业园区。

9、铜仁地区。规划建设以化工、建材、民族制药、冶金为主导产业的12个产业园区,其中重点建设大龙经济开发区(工业聚集区)、松桃工业园区等2个产值100亿元以上的产业园区。

(三)推动产业聚集、集约发展和特色发展

1、加强规划编制。按照资源共享、产业集群、集约发展的要求,除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等禁止开发区域之外,原则上有条件的市(州、地)和县(市、区)都要规划建设产业园区。要将产业园区规划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配套建设"的原则,加快编制产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1年以前要完成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规的编制工作,规划覆盖率要达100%。

2、推动产业集聚。推动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资源和要素保障向产业园区集中,今后除需独立选址的能源、矿产等项目外,新上工业项目要求进入产业园区;已在产业园区外取得土地审批,尚未征用土地和动工建设的工业项目,应将其用地调整到产业园区内进行建设。发挥产业园区内重点产业、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促进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建立相互配套、分工协作关系,形成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对于依托政府支援形成的矿业经济区(带),切实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深加工。

3、强化集约发展。重点产业园区工业建筑容积率应大于0.6,单位土地平均投资强度应达到100万元/亩以上、平均产值应达到100万元/亩以上,主导产业突出,全员劳动生产率居省内同行业前列。县(市、区)特色产业园区的单位土地平均投资强度应达到80万元/亩以上、平均产值应达到80万元/亩以上。

4、突出特色发展。每个产业园区原则上确定1至3个主导产业,其主导产业的产值占产业园区总产值的比重应达到70%以上。加强对各类产业园区的分类指导,进一步强化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在我省工业集聚发展中的先导、龙头作用,不断提升在国内同类产业园区中的综合竞争力。推进省重点产业园区、县级特色工业集中发展区优化结构,提高产业集聚水平。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入县级特色工业集中发展区集聚发展。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省重点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要达到"七通一平"(给水、排水、电力、道路、通信、供气、雨污管网、场地平整),县(市、区)特色产业园区要达到"五通一平"(给水、排水、电力、道路、通信、场地平整)的要求。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投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或自主建设"区中园"、"园中园"。按照国家通用标准及行业要求,在产业园区内统一规划、统一设计、集中建设标准厂房,建成后用于出租或出让给企业从事工业生产经营。

(五)强化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推进园区信息化建设,省重点产业园区内规模以上企业宽带接入率达到100%。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产业园区的公共信息、公共试验、公共检测、技术创新、物流、原材料市场、金融服务、人才培养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规范发展技术评估、检测认证、产权交易、成果转化、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中介机构。鼓励和支持产业园区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联系和合作,建立区域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建立健全关键、共性技术的创新服务体系。有条件的市(州、地)、县(市、区)加快建设园区职业培训学校,为园区内的企业定向培训技术工人。引入或创建第三方物流,有条件的市(州、地)、县(市、区)还可以设立面向全国或区域性的专业市场,建立交易平台和信息平台。鼓励和支持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产业园区管委会、各类大中型企业在产业园区中以"园中园"形式设立小企业创业基地,为园区储备发展企业,形成园区大、中、小企业协作、协调发展的格局,促进产业园区成为工业新增就业岗位的主要承载体。

(六)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1、加强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监管。把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的重要依据,全面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产业园区选址必须符合环保要求,积极开展规划环评工作。要认真落实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加大对现有产业园区的改造,不断完善环保基础设施。产业园区要认真履行节能环保责任,落实国家节能环保政策,建立能耗、环境准入门槛,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确保园区项目和园区总排口各项污染物排放满足当地环境功能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的要求。重点产业园区的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要低于全省平均值,单位产品能耗要达到国家或行业标准。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要切实推进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和污水集中处理率、污染物排放、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指标要达到国家或行业标准,规模以上企业全部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并达到国家公布的相关行业清洁生产标准。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余热(废气)余压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实现资源共享高效利用,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七)建立统计调度体系

各级产业园区管理部门要建立包括产业园区企业数、固定资产投资、销售收入、增加值、利税、招商引资、就业人数、投资强度、产出效益和主导产品产量等主要指标的统计调度体系,切实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和经济运行的动态监测和分析研究,及时了解产业园区建设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

四、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在省产业园区加快发展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联系全省产业园区的指导协调及管理日常工作,牵头组织实施产业园区建设行动计划,会同省有关部门协调解决产业园区建设发展中的产业布局、土地审批、项目服务等问题。省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加强对产业园区的业务指导。凡涉及产业园区的审批审核事项,应简化手续、减少环节。进一步优化园区管理体制,推行产业园区政务公开制、首问责任制和责任追究等制度。依法行政,廉洁执法,推进综合执法试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改善投资和服务环境。

(二)加大财政资金支持

全面贯彻落实《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产业园区发展的意见》(黔府发﹝2010﹞17号),省级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等财政专项资金要积极支持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对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以及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等重点项目,安排项目补助或贷款贴息。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对一些发展快、带动性和示范性强的园区,"以奖代补"方式给予奖励扶持。

(三)保障用地供给

在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每年在国家下达给我省的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中,优先安排用地指标,保障重点产业园区及重大项目用地。对已达到审核面积的现有产业园区,可依法按程序争取扩大园区面积。支持产业园区按一定比例匹配综合用地,统一规划、集中建设配套服务区,解决产业园区职工住房、医疗、教育、文化等生活配套设施。

五、规划实施

(一)加强投融资体系建设

按照市场运作方式,推进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产业园区建设投融资公司,要通过经营公司的资产,进行土地前期开发和转让,建设标准厂房出让出租,投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园区内的企业进行融资担保,直接参股经营企业,推动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推进金融机构与产业园区企业建立协调沟通机制,建立产业园区担保体系和机制。推进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对园区支持。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在工业园区设立为园区内工业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融资性担保、小额贷款和典当等融资服务机构,健全产业园区以"小额贷款、信用担保、典当"为主体的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融资服务体系,以融资促发展。

(二)加强产业园区招商引资

优选出一批可以进行东西合作建设的产业园区,主动与发达地区对接,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全面提升我省产业园区发展水平。各级产业园区管理机构要积极推进和招商引资部门的工作联动,完善产业园区招商引资信息共享平台。主动吸引和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大集团到产业园区投资兴业。各地可结合实际,从土地出让金、土地使用税、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等给予切实有力的优惠政策引进大项目。

(三)推进区域互动合作

创新园区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鼓励打破行政区划联合建设产业园区,支持通过"飞地工业"等多种途径有序推进省内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实现资源整合、联动发展。按照"共建共享、收益分成"的运作模式,妥善处理好产业转出地和产业承接地的利益关系,对迁入企业所缴纳税收地方政府留成部分,从纳税年度起按两地协商的比例分成。

除此之外,还要瞄准六大资源性产业,打造两大重要基地

提高煤炭工业总体水平,巩固壮大电力产业,大力发展化学工业,调整提升有色工业,做大做强冶金工业,加快发展新型建材。记者近日从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贵州代表团了解到,“十二五”期间,贵州省将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和重要资源深加工基地,力争电力、煤炭、冶金、有色、化工等五大产业产值分别超过1000亿元。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贵州以建设全国重要的综合能源基地为目标,推进煤炭产业规模化、节约化和集团化发展,加大煤矿资源的整合和大矿建设力度,提高煤炭行业集中度,建成1个年产量5000万吨和2个年产量3000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炭集团。积极发展煤炭深加工及关联产业,建设大型煤电基地,力争“十二五”末煤炭产量达到2.5亿吨,总产值1500亿元。同时,发挥“水火互济”优势,深入实施“西电东送”和资源就地转化,加快推进核电项目前期工程,力争“十二五”末全省电力装机达到4500万千瓦,总产值1500亿元。

“十二五”期间,贵州还将以煤化工、磷化工、铝工业和冶金行业为重点,按照煤电化、煤电铝、煤电磷、煤电冶一体化发展思路,加快建设国家重要资源深加工基地。大力发展煤化工、磷化工和锰、钡等其他精细化工,力争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调整提升铝加工、钛及钛合金、黄金、钒等有色工业,力争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形成年产氧化铝460万吨、电解铝260万吨、铝加工150万吨的生产能力;做大做强钢铁、钛合金、锰等冶金工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大力发展以磷石膏、粉煤灰、煤矸石、冶金渣、尾矿沙等大宗工业废弃物生产的新型建筑材料,支持开发新型节能环保建材和绿色装饰材料,积极发展玻璃深加工、天然石材和建筑陶瓷,力争建材产业总产值达到400亿元。

为充分加快新型工业建设,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将通过5年时间,以27个经济强县和快速通道沿线交通节点为重点,新建30个以上省级产业园区,申建4个国家级园区,建成1个综合保税区、2个出口加工区、2个加工贸易承接基地和2个"无水港"。

贵州省力争到2015年,全省产业园区引进国际国内500强企业50家以上,贵阳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遵义和白云经济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分别超过500亿元,安顺、凯里、都匀、顶效、钟山、大龙经济开发区分别超过100亿元,其他5个现有省级经济开发区分别超过50亿元,新建省级产业园区分别超过20亿元,同时积极培育一批工业总产值超过10亿元的产业园区。

广西梧州工业园区所位于的梧州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是广西东大门。东邻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云浮市郁南县,东南与广东省云浮市的罗定市接壤,南接玉林市容县,西连贵港市平南县,北通贺州市昭平县、桂林市荔浦县,东北与贺州市八步区接壤,西北与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毗邻。地处北纬22°37′~24°18′,东经110°18′~111°40′之间。全境东西距115公里,南北长196公里,总面积1258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97.17平方公里。

梧州市区位优势明显,是中国西部大开发12省(市、自治区)中最靠近粤港澳的城市,是广西乃至西南地区接受粤港澳台地区产业、技术、资金转移的最前沿地区。浔江、桂江汇于市区为西江。三江交汇处黄绿分明,人称鸳鸯江。梧州集广西水流量85%以上,有广西“水上门户”之称,与粤港澳一水相连。水路距广州341公里、香港436公里、澳门384公里。梧州口岸为国家一类口岸,有百年对外贸易历史,设施齐全,基础较好,与世界五大洲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梧州交通运输便利,2000吨级船舶可从梧州直达粤港澳;梧州至南宁、桂林、广州高速公路通车营运,缩短了与粤港澳以及大西南的距离,进入“广州2小时经济圈”;梧州机场开通南宁、深圳、广州、珠海、重庆等多条航线,立体交通格局形成。

未来梧州将以西江航运干线、“一环七射三连线”的高速公路网、“丰字型”铁路枢纽、梧州机场航空港及西气东输二线为骨架,构建水路、公路、铁路、空港和管道运输五位一体的大能力综合交通新格局。

“一环七射三连线”高速公路网:“一环”就是由马梧高速公路(包茂高速公路)西复线、柳梧高速公路环城北线、柳梧高速公路环城东线、环城高速公路南线组成。“七射”一射——北向包茂高速公路经贺州至湖南永州、长沙;二射——柳梧高速公路经柳州至贵阳达重庆;三射——梧州至龙邦高速公路到达百色、田林,延伸至贵州兴义,接规划中的云贵高速,连接西南经济圈;四射——岑梧高速公路-岑水高速公路至广东茂名、湛江,连接珠三角,接受东部经济辐射;五射——广梧高速公路(苍郁高速公路)至肇庆广州;六射——广梧高速公路(梧封高速),连接入珠三角外环高速,融入广佛肇经济圈;七射——梧州至信都高速公路,向北增加一条通道,经梧州至贺州连接湖南和广东北部等地区;“三连”一连——岑兴高速公路-岑罗高速公路;二连——荔浦-铁山港高速公路;三连——巴马至贺州高速公路。

“丰字型”铁路枢纽:指南北走向的洛湛铁路;东西走向的三条铁路,分别是南广铁路、柳肇铁路和岑罗铁路,共同构成梧州铁路的“丰字骨架”体系。确保南广铁路、柳肇铁路、岑罗铁路全部建成通车,争取柳州至韶关铁路蒙山段开工,推进洛湛铁路增建二线、电气化改造等项目前期工作。到2015年,铁路运营里程达到398公里。

建成市环城高速公路、贵梧高速公路、岑溪至水汶高速公路、荔浦至玉林高速公路蒙山段,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目标。争取“十二五”期初开工建设柳梧高速公路;加快推进梧信、梧封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力争实现开工。到2015年,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1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82公里。

提升通江达海能力,开展西江干线3000吨级航道、桂江航道整治,建成长洲水利枢纽三、四线船闸。重点建设赤水圩作业区二期、李家庄码头三期、中储粮码头、紫金村码头、塘源综合码头、藤县三坡码头、东胜作业区码头、大漓口码头等一批港口码头。加快建造标准化、大型化、专业化、多功能的综合运输船舶。到2015年,港口吞吐能力达到5000万吨以上,实现快捷转运、水陆、水水、水铁联运。

拓展梧州机场新航线,增加航班。加快推进梧州机场迁建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

积极配合开展西气东输二线梧州段和天然气主干管网、支线管网及其附属设施工程建设,力争“十二五”建成投入使用。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