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提升工业门厂
大家好,关于兰州提升工业门厂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兰州交通大学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自 1978年招收第一批硕士研究生、 1981年成为我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以来,我校学科学位建设与研究生教育事业基本经过了三个时期的发展。 70年代末到 80年代末为起步阶段, 90年代初到上世纪末为缓慢发展阶段。 2000年以来,在国家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政策和体制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的大形势下,我校学科学位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进入快速增长期。通过第八、九、十批学位点申报,几代兰院人的辛勤耕耘和积极开拓终于结出了硕果,我校学科学位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和明显成效。 200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我校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申报的 3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也一举成功。 2006年,实现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零的突破,学科学位建设层次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平台。
我校现有 46个本科专业,涉及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等 5个学科门类。
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2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 16个(其中包括一级学科所覆盖的学科专业)、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9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 60个(其中包括一级学科所覆盖的学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农学等 7个学科门类。
学校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类型日趋完善,既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也有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研究生、工程硕士研究生、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等多种类型。
2006年,经教育部审核批准,我校获得了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我校的部分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可以不经过全国统考,由学校推荐直接攻读硕士学位。
我校现有省级重点学科 9个,其中包括 5个一级学科和 4个二级学科,共涵盖 21个二级学科。我校的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等学科领域已形成一定的优势与特色,部分学科的整体实力在西北地区高校中处于突出地位。
我校拥有 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实验室), 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高原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实验室、通信与自动化实验室、结构试验中心、环境工程测试中心), 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工业交通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物流及运输装备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网络测试技术研究中心)。
2004年经国家人事部批准,依托我校和兰州大成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了我校第一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2007年,我校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涵盖 4个学科专业: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载运工具运用工程)获得设站资格,将于 2008年开始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
☆教育思想观念
学校不断开展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学习与研讨,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形成了“以人为本,尚德笃行”的育人理念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和谐统一”的校园文化。结合我校办学实际,学校确立了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加强基础、注重实践、突出特色、强化管理”的本科教学基本原则,建立起科学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管理体系,使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树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思想观念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十分重视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师生员工开展教育思想观念的学习和研讨,特别是校领导,带头学习和研究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形成了正确的办学思路,保证了学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1995年,全校围绕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等内容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1997年,以跨世纪人才培养为主题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并邀请潘懋元、朱九思、杨德广等著名教育学家来校作报告。1999年,为贯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我校掀起了以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学习和讨论热潮,并开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2000年,学校由铁道部部属院校转为地方院校,为适应新的形势,广大教师围绕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学校未来发展趋势、现代教育质量观和人才观等问题开展热烈讨论,并针对全国性的扩大招生、精英教育与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区别等问题进行交流和研讨。2001年,学校组织全校教职工认真学习教育部教高[2001]4号文件,在此基础上作出我校《关于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定》,强化了我校“以本科教育为基础”、“培养基础扎实、适应性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办学思想。2002~2003年度教学工作会议以“坚持教育创新,加大教学投入,提高育人质量”为主题,就实行学分制、修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优化培养模式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讨,在此基础上产生了2003版《兰州交通大学人才培养方案》。2004年,学校确定“以评促建,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年度工作重点,对本科教学评估工作进行了全面动员和部署,进一步强化教学中心地位,增加对本科教学的精力投入和经费投入。2005年1月教育部下发教高[2005]1号文件后,学校迅速组织学习讨论,通过学习,对高校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的责任有了更明确的认识,把提高教学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制定了我校贯彻落实教高[2005]1号文件精神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强化教学管理。
与此同时,学校也注意学习和汲取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经验,确立了“以人为本”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为了改变单一的工科教育氛围,学校积极建设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专业,强化人文教育活动,努力建设“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和谐统一”的校园文化,使校园里科技与人文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使素质教育更加深入。学校将“****”重要思想作为指引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旗帜,明确“两课”的改革思路,促进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在日常教学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钻研,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研讨,全校师生逐步统一了思想,形成重视教学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观念:教育思想观念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先导和动力,学校的一切改革离不开思想观念的转变;办好一所大学,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作指导。本科教育是基础和主体,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教书育人的办学宗旨。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必须全面、持续地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本科教育必须强化素质教育,要使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相交融,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相协调。培养基础扎实、适应性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我校的本科教育培养目标,这一目标符合时代精神和学校办学实际。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本科教学取得成效的关键,要注重因材施教,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必修2人文地理
第一章人口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四、地域文化与人口
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
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
(二)社会经济方面
1、农业基础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①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①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②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③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五、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第三章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
★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形成条件:★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
2、水稻种植业:
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典型地域
亚洲区位条件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耕作
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
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主要特点特点形成原因
小农经营以家庭为单位,人均耕地少
单产高,商品率低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
机械化水平低经济水平低,体力劳动为主
水利工程量大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科技水平低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3、混合农业
(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
①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
★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②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闲时。
③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4、其他农业地域类型
地域类型分布地区形成原因主要特点
迁移农业某些原始部落地区生产力水平低,“刀耕火种”影响生物多样化;气候恶化
乳畜业发达国家,我国大城市周围等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对牛奶及其制品的需求量大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
受城市分布的影响大;
集约化程度高等。
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生物的影响:①开垦耕地、砍伐森林等;②人工培育良种;③过渡放牧导致草场破坏,出现荒漠化;④施用农药会使农产品遭到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
2、对土壤的影响:①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②长期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变酸变硬。
3、对气候的影响: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与引水灌溉都改变了下垫面性质,改变了大气的热源和水源条件。
4、对水文特征的影响:①修建水库和引水灌溉:改变了河流径流的流量过程;
②开垦梯田、砍伐森林、植树造林:影响河流含沙量。
四、工业区位因素
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1)自然因素:矿产、土地、水源、气候等。
(2)经济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属冶炼、重化工基地)、市场——节省运费。
(3)劳力和技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工资在产品成本中的比例较高(劳动密集型工业),工厂要布局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密集型工业要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方。
(4)工农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包括生产协作和社会协作
(5)环境:工业布局要注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①风向②水源③离城市距离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原料地对工厂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原因:工业所用的原料范围越来越广,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2)交通运输:沿海沿江的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已相当完善,交通运输不再成为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
(3)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4)劳动力素质的影响逐渐增强。
3、工业区位指向类型
工业类型工业特点区位选择原则主要工业部门(举例)
原料指向型原料不便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高接近原料产地采掘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等
动力指向型需消耗大量能源接近能源基地有色金属冶炼厂
市场指向型产品不便远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高接近产品的消费市场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石油加工业等
劳动力指向型需投入大量劳动力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区普通的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等
技术指向型技术要求高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集成电路、精密仪器等
五、工业地域的形成
1、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
(1)导致集聚的主导因素: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廉价劳动力;资源和能源分布等。
(2)集聚的效益(作用)——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①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
②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③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④有利于集中处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2、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的原因: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如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寻找**区位)。
(2)工业分散的条件:①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方便、快捷、廉价;
②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世界的“同时性”。
六、传统工业区
1、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传统工业区多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我国鞍钢发展的条件:煤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2、存在的问题:①以重工业为主,生产结构单一;
②原料、能源消耗量大,运输量大,经济效益下滑;
③环境污染严重等。
3、解决措施(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1)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和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2)发展科技:发展科技,促进旅游,繁荣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
(3)优化环境:消除污染,植树造林,美化环境
4、资源枯竭型城市(工业区)的转型: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来说,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城市资源(无论是矿产、土地和人力资源)都各不相同,因此不能走一条固定的模式,要按照自身的特点进行经济转型。如山西大同转型的方向主要集中在旅游、煤炭的深加工和新兴工业,河南平顶山的转型方面除煤化工外海发展盐化工。
5、我国四大工业基地
特色有利条件不利条件
辽中南地区重工业基地煤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水资源缺乏
京津唐地区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丰富的铁、石油、海盐资源,便利的交通,靠近山西能源基地,统一的电网水资源缺乏
沪宁杭地区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交通便利;雄厚的技术力量;丰富的资源常规能源资源缺乏
珠江三角洲地区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靠近港澳,侨乡,易吸引外资;经济特区开发早,有技术和管理优势;劳动力丰富常规能源资源缺乏
七、新兴工业区
1、主要新兴工业区:美国“硅谷”、日本“硅岛”等。
2、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科技发达、交通便利(高速公路和机场)、环境优美
八、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大气的影响:工业废气的任意排放造成大气污染。
(1)全球气候变暖: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量砍伐森林,使大气中CO2浓度升高
(2)酸雨:燃烧煤炭排出大量SO2所致。我国——硫酸型酸雨,发达国家——硝酸型酸雨
(3)臭氧层破坏:厂矿企业、家庭等使用冰箱、制冷设备等,排出大量氟氯烃。
(4)光化学烟雾:汽车尾气排放出的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在紫外线的作用下,会发生光化学反应。
★治理思路: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量——
①改善能源消费构成:开发利用水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
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③减少有害物质排放:综合利用,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寻找替代品
2、水污染:工业废水的任意排放造成水体污染——重金属污染、水体的富营养化
3、固体废弃物污染
九、生产活动中的地域联系——包括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等
1、重要性:沟通不同地域之间的联系,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动。
①政治意义——有利于人民的交往和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有利于巩固国防安全。
②经济意义——促进资源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商品生产和流通,促进经济发展。
2、主要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
3、通信:包括邮政(传递信件、物品等)和电信(传递声、像、图等,包括电报、电话、互联网)。
4、商业中心形成的条件:①稳定的商品来源区,②稳定的销售区,③交通发达。
十、交通运输布局
1、主要区位因素: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河流、自然灾害等);技术因素
★线路的总体走向决定于经济因素,而某一段的具体走向可能取决于地形、地质或技术条件。
2、区位因素变化:过去自然因素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因素越来越重要。
3、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水域条件(航行条件,停泊条件),陆域条件(筑港条件,腹地条件,以城市为依托)
4、机场建设:①要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②要有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③要避开低湿地点;④与城市保持适当距离:用地广、城市有烟幕等。
5、公路建设:①平原地区:少占好地,避开沼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和城镇发展的关系。
②山区:在陡坡上成“之”字形弯曲,山谷中的道路应避开陡坡。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十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
(1)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通常会形成较大的居民点。
(2)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
①不同运输方式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南方以水路交通为主,聚落临水布局
②不同环境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
★北方地势平坦开阔,聚落多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道路呈棋盘式。
★南方河流密集的平原地区,聚落沿河流、铁路、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呈带状。
(3)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河流航运的起点、终点、与其他交通线的交点处常形成城镇。
(4)交通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如运河航运地位的变化与扬州的兴衰、城市中心的迁移。
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的影响:交通便捷,有利于人流和物流的集散。
(2)交通运输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许多商业集聚在高速公路和城市结合部。
★随着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出现各种类型的专业化市场、超市、连锁店等。
★随着城市交通的改善,人们出行范围扩大,一些多功能的大型购物休闲中心诞生。
★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上购物、电子商务、无人售货等得到发展。
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1、崇拜自然——采猎文明——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
2、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
3、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4、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①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开发”——控制开发强度,保护和促进更新
②非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利用”——节约和综合利用,寻找新的代替品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1)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消耗资源的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原因是:①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经济技术水平低,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三)主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1、环境污染:
(1)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污染源:工业生产、家庭生活、交通工具
①全球气候变暖——
★主要温室气体有CO2、CH4、N2O、O3等。火山灰、植树造林能减弱气候变暖的趋势。
★危害:沿海——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耕地减少,风暴潮和盐碱化加剧。
中纬度地区——蒸发量增大,耕地和草原退化,沙漠化扩大,农业种植面积缩小。
②酸雨(雾、雪)——“空中死神”: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
★危害:对水体,对土壤,对生物,对建筑物的影响。
③臭氧层破坏
(2)水污染:工业废水;农业污水(来自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各种洗涤水,包括氮、磷等)
(3)土壤污染:
(4)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
★危害:污染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影响卫生传播疾病
★处理:分类回收、综合利用;填埋;堆肥(发酵、高温杀菌);焚烧(发电)等
2、生态破坏:破坏生态平衡——生物物种减少、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1)生物物种锐减
①现状: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程度越来越快。(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发生在热带雨林)。
★生物的作用:①经济方面—为人类提供食物、木材、工业原料等。
②生态方面—促进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构成生命支持系统。
②原因:乱砍滥伐、过度捕猎、环境污染。(外来生物入侵也能导致物种灭绝)
③危害:生物多样性破坏,食物链断裂,使生态平衡失调。
(2)森林资源破坏——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森林面积减少的原因:砍伐、开荒、开矿、薪柴采集、放牧和空气污染
(3)湿地减少——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①湿地的作用:经济作用——提供食物、水源,航运、养殖、旅游、灌溉等
生态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
(湿地中的泥炭含有大量未分解的有机物,不参与大气CO2的循环,成为炭库,可缓解“温室效应”)
②湿地减少的原因: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沉积;引水灌溉导致入湖(沼泽)水量减少;围湖(海)造田,使湖泊、滩涂面积缩小;水体富营养化,使湿地功能减弱甚至丧失。
(4)土地荒漠化
①沙漠化的表现:耕地、林地、草地、湿地缩小而引起的土地沙化、石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②主要分布地区: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③西北沙漠化的成因:
★自然原因: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土壤疏松;多风(暴雨、鼠害等)
★人为原因:人口激增导致过度农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④防治的主要措施:
Ⅰ.控制人口数量: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建立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
Ⅱ.生态恢复和建设: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防风固沙
◇绿洲地区:封沙育草(外围);植树造林(前沿);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内部)。
◇在缺乏水源的地区:利用柴草等材料,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固阻流沙。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农林牧业:植树种草,合理放牧,退耕还林还草
★多途径解决能源问题:如开发新能源,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Ⅲ.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考虑下游的生态保护。
(5)土壤次生盐渍化
①分布(我国):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以及绿洲上(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区)。
②次生盐渍化的成因:人为方面:耕作技术落后,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
自然方面: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聚集
三、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可持续发展内涵——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原则:
①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
②持续性原则: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③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环境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4)清洁生产:评估产品对环境影响的传统方法只把焦点放在末端处理上。清洁生产则从原料开采——生产——消费——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④庞大的人口压力:
⑤资源短缺令人担忧:人口压力大、经济迅速发展和资源利用率低。
⑥深刻的环境危机:环境污染从城市迅速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范围仍在扩大。生态极危机区分布于东部地区,这里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人类活动频繁。
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
3、生态农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留民营村建设生态农业的措施:
①调整农业结构:由单一的种植业调整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②开展综合利用:以农畜产品为中心,发展饲料加工厂和食品加工厂。
③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沼气的利用——原料来源于秸秆、人畜粪尿,沼液、沼渣还田或养鱼。(理解留民营村农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图)
近年来,坚持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推进企业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使我市工业技术装备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产业产品结构得到有效调整优化,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
(一)石油化工。石化工业是我市七大支柱产业之首,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十五”以来以原油炼化、乙烯加工上规模和化工延伸为主线的大规模改造,使石化工业基本形成了炼油、三大有机合成材料、化肥、农药、精细化工、塑料加工等25个行业,27大类400余种产品,年产量达1463万吨以上,规模效益比较明显的产业基础。其中原油配套加工能力达到1050万吨/年,乙烯加工能力达到了70万吨/年,形成了440万吨/年催化裂化、120万吨/年延迟焦化、120万吨/年催化柴油加氢、60万吨/年焦化汽柴油加氢、60万吨/年连续重整、40万吨/年芳烃抽提、40万吨/年润滑油基础油等二次加工能力,以及112万吨/年合成树脂、26.5万吨/年合成橡胶、58万吨/年尿素、15万吨/年浓硝酸、4万吨/年1—丁烯、2万吨/年顺酐等的化工延伸加工能力。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分公司、兰州新西部维尼龙公司、西北永新化工公司等一批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和辐射带动力的优势企业继续做大做强。蓝星公司20万吨甲醇项目将全面建成投产,一期1600万吨特种纤维等项目加快前期工作,金浦集团与兰州石化达成了全面的合作协议,将共同出资22亿元,建设20万吨/年碳四深加工和6万吨丁基橡胶项目,目前已进入选址阶段。
面向行业的石化产业研发体系初步建成,14所石化专业科研设计院所、13所大专院校,成为石化产业研发创新的重要平台,各类工程技术人员及管理人才达到2万人,成为石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人才支撑。其中中科院兰州化物所拥有羟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固体润滑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四个高技术研究中心、六个研发中心和九个联合实验室,是国内公认的高水平研究机构之一。兰州石化研究院在炼油与石油化工催化剂、合成橡胶、树脂合成及加工、化工工程、环保等领域有较强的研发实力;兰州石化公司技术中心是合成胶乳、精细化工产品领域的研发中心。
2007年石化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84.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4%。
(二)装备制造。已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机械、通用机械制造、电工电器、仪器仪表等为主体,门类比较齐全、具有较强基础和发展实力的装备制造业体系。2007年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5亿元,增长30.8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4.12%。近年通过实施或建成国债项目兰石大型加氢反应装置改造生产线、耐驰螺杆泵生产线异地改造、众邦公司电线电缆生产线、长虹电焊条、环保设备厂、兰石四方容器公司等一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大大提升了装备制造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和竞争力,促进了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引进了吉利汽车这一著名品牌,建成一期实现整车下线,对于整合我市装备制造业资源,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改善我市装备制造业整体形象、提升行业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装备制造业加快行业整合重组,兰州机床厂、兰州制桶厂、量刃厂等一批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资产重组,焕发新的生机,上海宝象等战略投资者重组兰州建通总厂与省化机厂,组建兰州联合重工,实施出城入园搬迁改造,将全力打造我市石化装备、工程机械的龙头企业。
突出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研制开发了9000米电驱动沙漠钻机、直升机吊装钻机、表面蒸发式空冷器、海墨多相流量计、高温高压合金阀门等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奠定了兰州依然是国家重要石化装备基地之一;兰州电机厂交流调速电机和变频器填补我国空白,组建风力发电工程中心,研制成功兆瓦级风力发电装备;510所、兰州真空设备厂自主研发的真空获得和应用系列设备,与国际同步,空间模拟实验装置及低温液体贮运容器在保障我国神舟飞船发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正在形成,官产学研合作, 2007年兰州高压阀门有限公司与兰州理工大学联合组建了阀门产品研发中心,有效提升我市阀门产品的整体研发能力和行业技术水平,这是我市振兴装备制造业过程中加强校企合作,推进我市产学研一体化的又一次具体实践。国家干燥技术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兰州交大绿色镀膜中心等一批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先后组建成立,兰石技术中心升格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全市装备制造业已经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电机厂、兰石)、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占全市企业技术中心的一半以上,成为我市装备制造业研发和提升竞争力的强大平台。
上一篇: 兰州快速工业提升门公司
下一篇: 兰州提升工业门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