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工业自动提升门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兰州工业自动提升门这个问题,打听一下自动化核心期刊有哪些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自动化学报
方向不好说,自动化可以从事的行业很多,看自己的兴趣和工作的发展吧。
但自动化的大方向基本是强电方向、弱电方向、编程类的。
下面有些期刊,还不错。
1、机电工程技术(双月刊)
本刊是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会刊、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源刊、中国期刊网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机械工程文摘》摘录源刊。由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广东省机械研究年、广东省机械技术情报站主办,重点报导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中的科技动态信息、先进技术和经验,是广东省机电行业唯一的综合性技术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
主管单位:广东科智机械集团公司(原广东省电子机械工业厅)
主办单位:广东省机械研究所等三单位
编辑单位:《机电工程技术》编辑部
主编:吴智恒
主任:吴智恒
地址:广州市天河北路663号
邮政编码:510630
电话:020-38731721-323
传真:020-38731711
电子邮件:jxkf_gz@163.net
国内刊号:44-1522/TH
国际刊号:1009-9492
邮发代号:46-224
定价:8
2、机械工程师(月刊)
本刊由黑龙江省机械工业局主管,黑龙江省机械科学研究院主办。主要栏目有专题论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研究探讨、数控技术、计算机应用、经验借鉴、小经验、液压气动与密封等。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机械工业厅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机械科学研究院黑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
编辑单位:《机械工程师》编辑部
主编:杨桂霞
地址:哈尔滨市动力区文治头道街30号
邮政编码:150040
电话:0451-82127726 82120966
传真:0451-82127726
电子邮件:engineer@public.hr.hl.cn
国内刊号:23-1196/TH
国际刊号:1002-2333
邮发代号:14-53
定价:8
3、机械设计与研究(双月刊)
本刊为机械类期刊,集学术性、技术性于一体。本刊宗旨是提高学术水平,密切联系生产,立足实际应用。稿源丰富,录用稿件水平较高。编委会由国内外著名的专家、教授组成,有较大的影响和权威性。本刊由邮局公开发行,订户遍及国内外。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美国工程索引(EI)收录期刊。
主管单位: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上海市机械工程学会、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港机股份有限公司
编辑单位:《机械设计与研究》编辑部
主编:邹慧君
主任:
地址:上海市华山路1954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邮政编码:200030
电话:021-62932023
传真:021-62932023
电子邮件:hjzou@mail.sjtu.edu.cn
国内刊号:31-1382/TH
国际刊号:1006-2343
邮发代号:4-577
定价:7.5
4、机械与电子(月刊)
本刊是全国性宣传报道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控制、工业自动化的专业技术性科技期刊。在政策
上具有指导性,在技术上具有引导性和实用性,在经验上具有示范性。适合机电行业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及其他从事机电一体化、工业控制、工业自动化等人员阅读。
主管单位: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科技工作部贵州省机械行业管理办公室
主办单位: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科技工作部贵州省机械行业管理办公室
编辑单位:《机械与电子》杂志社
主编:傅建平
主任:傅建平
地址:贵阳市延安西路242号
邮政编码:550003
电话:0851-5943566
传真:0851-5663095
电子邮件:jxydzb@public.gz.cn或 jxydz@vip.sina.com
国内刊号:52-1052/TH
国际刊号:1001-2257
邮发代号:66-32
定价:6
5、现代制造工程(月刊)
本刊重点报道传统制造技术的创新(技巧创新和决窍)和现代制造技术的最新进展、研究与
生产应用成果,注重实用性,推介先进性,力促创新性,以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理论创新发展和制造企业制造现代化为己任。读者对象为机械制造技术的研究、教学、生产实践的技术人员、教师等。
主管单位:北京京城机电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主办单位:北京机械工程学会
编辑单位:现代制造工程杂志社
主编:徐大涌
主任:刘小群
地址:北京市右安门内大街10号
邮政编码:100054
电话:83167135
传真:83167135
电子邮件:mme666@sohu.com
国内刊号:11-4659/TH
国际刊号:1671-3133
邮发代号:2-431
定价:8
6、中国机械工程(半月刊)
本杂志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会刊,反映中国机械工程领域的重大学术进展,报道中国机械工
程学会系统的最新学术信息,围绕机械企业科技进步传播重大科技成果,就机械工程界的热点开
展讨论,不断跟踪世界机械工程最新动向;注重完善机械科技人员的知识结构。《中国机械工程》
杂志系月刊,880开本,128页,公开发行,并与美、英、德、日、俄等17个国家建立了交换关
系。本刊被美国《Ei》,英国《SA》,俄国的《P苶》收录。本刊被国内9家数据库及检索工具书收
录,如中国期刊篇名数据库,中国机械工程文摘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数据库,全国报刊系统
INSPEC,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
主管单位:中国科协
主办单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编辑单位:中国机械工程杂志社
主编:周佑启
主任: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石牌岭118号
邮政编码:430070
电话:027-87646802
传真:027-87885942
电子邮件:cmeshks@public.wh.hb.cn
国内刊号:42-1294/TH
国际刊号:1004-132X
邮发代号:38-10
定价:15
7、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月刊)
本刊贯彻中央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服务制业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主管单位:科学技术部
主办单位: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江苏省机械研究设计院
编辑单位:《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编辑部
主编:杨海成
主任:吴建红
地址:南京市长虹路445号
邮政编码:210012
电话:025-52409751
传真:025-52408730
电子邮件:jsmr@jlonline.com
国内刊号:11-4974/TH
国际刊号:1672-1616
邮发代号:28-220
定价:8
8、机械工程学报(月刊)
本刊进登机械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科研设计和制造工艺等方面的学术论文,报道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论文和国外学者的论文反映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和最新科研成果。在国内外机械科技领域享有很高声誉,并有较大影响。曾荣获搣中国期刊奖攠,在中国科协、北京市和全国科技期刊评比中均获得奖励。在国内已成为机械类和力学类核心期刊。已被美国工程索引(EI)等国内外20余种文摘刊物和数据库收录。
主管单位:中国科协
主办单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编辑单位:《机械工程学报》编辑部
主编:石治平
主任:王淑芹
地址:北京百万庄大街22号
邮政编码:100037
电话:010-88379907
传真:010-68994557
电子邮件:cjme@mail.machineinfo.gov.cn
国内刊号:11-2187/TH
国际刊号:0577-6686
邮发代号:2-362
定价:25
9、机械科学与技术(双月刊)
本刊为专业技术性刊物。反映机械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成果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成果,刊登理论研究、设计计算、机构分析、成果报道及评述,介绍新方法、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
主管单位:陕西省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编辑单位:《机械科学与技术》编辑部
主编:周宗锡
主任:刘敏捷
地址:西安友谊西路127号(西北工业大学647号信箱)
邮政编码:710072
电话:029-8493054
传真:029-8493054
电子邮件:mst@Nwpu.edu.cn
国内刊号:61-1114/TH
国际刊号:1003-8728
邮发代号:52-193
定价:10
10、机械设计与制造(双月刊)
本刊为双月刊,1968年创刊,是国家核心期刊,科技论文统计用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期刊为大16开国际版本,彩色塑封封面,每期发行量万余册,读者人数超过十万人,三十余年来多次受到国家机械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新闻出版局、科委等主管部门的表奖,是我国机械行业最有影响的专业刊物之一。
主管单位:辽宁省机械行业协会
主办单位:辽宁省机械工程学会辽宁省机械研究院
编辑单位:机械设计与制造杂志社
主编:王历
主任: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56号
邮政编码:110032
电话:024-86899120
传真:024-86851093
电子邮件:www.ln-machine.com
国内刊号:21-1140/TH
国际刊号:1001-3997
邮发代号:8-131
定价:9.8
11、机械制造(月刊)
本杂志是1950年创刊的机械、仪表行业的核心期刊,是经国家商标局作刊名商标注册的中国唯一合法的《机械制造》杂志,是传播机械制造技术、机电产品信息和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综合性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半个世纪以来,本杂志对我国几代机电专业人士产生的并正在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在机电行业具有相当的知名度。企业、设计研究院所、大专院校中从事机械设计、研究、开发、制造设备应用等工程技术人员以及企业规划、管理、营销等的专业人士。慧眼聚焦、专题报道、研究与开发、制造材科、机电一体化、工艺设备、检测、管理质量营销、现状趋势战略、新品速递、技术讲座、经验交流、技术招标、动态信息、设计参考、机电超市等科学性、系统性、导向性、实用性较强的栏目。
主管单位: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
主办单位:上海市机械工程学会
编辑单位:《机械制造》编辑部
主编:施明
主任:林益耀
地址:上海市虎丘路27号
邮政编码:200002
电话:021-63217621
传真:021-63296847
电子邮件:machinery@mail2.online.sh.cn
国内刊号:31-1378/TH
国际刊号:1000-4998
邮发代号:4-18
定价:8
12、制造技术与机床(月刊)
本刊为月刊,是中国机床行业及制造技术领域的专业性期刊,创刊于1951年8月。主要栏目有:
国内外动态、综述、设计与研究、工艺与检测、改装与维修、管理技术、商务桥梁、企业之窗、数控专栏等。本刊是境内外厂商了解中国机械制造业市场、向用户介绍产品的好平台,欢迎广大读者或厂商踊跃订阅、投稿或刊发产品宣传广告等。
主管单位:中国科协
主办单位:北京机床研究所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编辑单位:机床杂志社
主编:王晓林
主任:
地址:北京朝阳区东直门外望京路4号
邮政编码:100102
电话:64739685
传真:64343722
电子邮件:jichuang@fm365.com
国内刊号:11-3398/TH
国际刊号:1005-2402
邮发代号:2-636
定价:8
13、机电工程(月刊)
本刊是一份综合报道机械电子技术的专业刊物,以报道机电仪技术,宣传机电仪产品,传播机电行业
信息,促进机电技术发展为办刊宗旨。欢迎广大从事机械电子技术的科技人员、教师踊跃投稿。
主管单位:浙江省机电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浙江省机电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大学
编辑单位:《机电工程》编辑部
主编:赵群
主任: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大学路高官弄9号
邮政编码:310009
电话:0571-87041360
传真:0571-87041360
电子邮件:meem@mail.hz.zj.cn
国内刊号:33-1088/TM
国际刊号:1001-4551
邮发代号:32-68
定价:8
14、机械工程学报(英文版)(季刊)
本刊主要刊登机械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科研设计和制造工艺等学术论文,着重报道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开发性和边缘性的科技成果和先进经验,其内容与《机械工程学报》中文版不重复,国内邮局发行,北美由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代理发行。本刊在历次科技期刊评比中均获得好名次,已被美国工程索引(EI)等国内外多种文献刊物和数据库收录。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编辑单位:《机械工程学报》编辑部
主编:石治平
主任:王淑芹
地址:北京百万庄大街22号期刊部
邮政编码:100037
电话:68994557
传真:68994557
电子邮件:cjme@mail.machineinfo.gov.cn
国内刊号:11-2737/TH
国际刊号:1000-9345
邮发代号:2-377
定价:30
15、机械设计(月刊)
本刊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以机械设计会会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用刊,研究生教育指定中文重要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为月刊,每月20日出版,平均传递信息量100万字,是学术与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技术性刊物。
本刊办刊宗旨认真执行期刊的标准化、规范化。努力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侧重实际应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侧重知识增新与补缺。杂志多次评为天津市一级期刊、天津市优秀期刊,并获期刊整体设计奖。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天津市机电工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编辑单位:《机械设计》杂志社
主编:钱伟民
主任:张玉萍
地址:天津市红桥区金钟桥大街15号
邮政编码:300091
电话:022-27343427
传真:022-27356204
电子邮件:jxsj@mail.tmei.tj.cn
国内刊号:12-1120/TH
国际刊号:1001-2354
邮发代号:6-59
定价:8
16、机械研究与应用(季刊)
本杂志是甘肃省机械工业总公司、甘肃省机械科学研究院、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甘肃省农
业机械学会联合主办的科技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栏目有工业机械、农业机械两大类,设有决策与指导、市场评述、行业动态、应用研究、设计与计算、计算机应用、市场与管理、工艺改进、检测技术、四新成果、科技兴企、使用与维修、农机化、综述、信息动态等20多个栏目。
主管单位:甘肃省机械科学研究院
主办单位: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甘肃机械集团公司甘肃省机械科学研究院甘肃农业机械学会
编辑单位:《机械研究与应用》编辑部
主编:杨春山
主任:刘树萍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金昌路140号省机械院
邮政编码:730030
电话:0931-8863424
传真:
电子邮件:bjlsp@163.com
国内刊号:62-1066/TH
国际刊号:1007-4414
邮发代号:54-93
定价:6
17、工程设计学报(双月刊)
本刊是德国著名的Springer出版社出版的著名刊物《Konstruktion》的中文版姐妹刊,是中国
政府批准的技术产品设计领域第一家国际合作的刊物。其特点之一是在刊登反映国内在工程技术产品设计理论、方法和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其在工业界的应用情况的研究论文的同时,组织翻译德国作者的闻新论文介绍给中国读者。编辑方针是以应用和开发研究为重点,照顾有重大应用价值或应用前景的基础理论研究;鼓励理论结合实践,学术界和工业界合作,追求高度学术性和高度实用性的统一;以论文为主,并报道学术和培训活动,充分注意工程设计和工业产品信息交流,适量刊登专业广告。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浙江大学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编辑单位:《工程设计学报》编辑部
主编:冯培恩
主任:陈文
地址:浙大玉泉校区浙大出版社
邮政编码:310027
电话:0571-87951964
传真:0571-87951331
电子邮件:zdgcsj@ema.zju.edu.cn
国内刊号:33-1288/TH
国际刊号:1006-754X
邮发代号:32-60
定价:
铝业公司劳模事迹材料
当所有的荣誉与赞赏的光环笼罩在他们的身上,他们依然谦逊温润如初,坚持不懈,脚踏实地地认真工作,事业就是他们的人生目标。下面我为大家整理的铝业公司劳模事迹材,欢迎阅读借鉴!
铝业公司劳模事迹材料一“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在挤压厂设备保障部经常都会看到焊工辛苦的身影如同星光在照亮,张艳红就像那微小的星光。
她1991年参加工作,刚开始在挤压厂工具车间,后来,挤压厂内部结构调整,她离开了工作近20年的工具车间,于2010年分配到设备保障部焊工班,成为了一名女焊工。
刚开始,她对很多工作都很陌生,为此闹心过、无奈过、气馁过,找领导协调过,但企业在改革发展、转型升级新的形势下,加之挤压厂人员紧缺无法解决,她服从组织分配,克服身体上的诸多不适应,在师傅的培养下成为一名真正的女焊工。
在这几年她不断学习电气焊的理论知识,还通过艰苦的实际操作练习,在不到2年的时间就在企业焊工技术比武上取得了小小的成绩。
在从事电气焊作业中不经意就会被电弧烧伤,天气热时还会出现短暂性头晕,电焊的污染也很大,导致她的鼻子长期出现流血现象,可她从不会因为这些身体不适应耽误学习操作技能。为了不给单位增添麻烦,每次焊接熔铸所需的工具时就坐着焊接,一干就是一天。通过5年不断的学习和进步,现在已经成为能独当一面的焊工师傅。
张艳红和班组一同成长,一起超越,一步步实现着人生的价值和目标,用不断学习、敢于争先的精神,书写着一名普通女工在平凡岗位实现一次次超越的故事。
她还是一个乐于助人,做事不分份内份外的好同志。在同钳工师傅配合工作时,经常帮助他们递工具,清理现场卫生。她在焊工工作的这几年,利用废旧的钢管焊接制作熔铸所用的工具几千件之多,还参加设备改造、制作新产品实验所用的备件和工具的焊接工作,与她配合过工作的师傅们都夸她能干、和蔼可亲,不管任何时候都很乐观开朗。
张艳红业余爱好也很广泛,经常参加企业举办的文体活动,每年都被评为工会积极分子。平时工作中,她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切以集体利益为重,以工作为先。在生活中,她是一位热情、开朗、乐观向上的人。她说;“只要有舞台,只要自己的努力,一样能活出精彩人生。”
铝业公司劳模事迹材料二孙宇飞同志,男,37岁,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现任中国铝业抚顺铝业有限公司铸造厂厂长、党书记,公司运营转型铸造组组长。
运营转型自2010年10月在我公司试点启动以来,孙宇飞同志结合公司“转观念,抓改革,调结构,促发展”主题实践活动,在麦肯锡咨询公司和总部转型专家的指导下,以转变员工思想观念为先导,大力营造重视基础管理的环境氛围,通过采用科学的分析、解决问题方法,对铸造厂生产流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形成了详细的诊断报告,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并严格按照总部提出的运营转型一定是一把手工程的要求,成立了以其为组长的铸造厂第二阶段运营转型实施小组,小组成立后,结合第一阶段明确的关键举措制定了第二阶段实施计划和中长期运营转型目标,细化了项目分工,落实了目标责任,先后开展了以树立全员参与意识为目的的“二次头脑风暴”访谈活动;以增强转型信心为目的的速赢项目阶段总结分析活动;以切实转变管理人员作风为目的的明确岗位职责、落实岗位责任等制度建设活动,提出管理人员要“伸得出手,弯得下腰,放得下架子”的具体要求,用实际行动挑战过去的“习以为常、视而不见、自以为是”现象,做到了“突破传统、跳出本位、克服惯性”。组织和带领分厂全体员工有效实施了以降低产品单位能耗为目的的普铝“一拖二”连续投料生产组织;以降低铸造生产损耗为目的的铝灰处理方式变革;以降低物料消耗为目的的减少钢带包装道数尝试;以优化生产流程、调整产品结构为目的的真空包热清理、集中清理、40吨混合炉合金化改造等四大方面关键举措87项主要活动,实现运营转型年度收益207万元,吨产品电耗11KWh,同比降低12KWh;吨产品(烧)损耗5.7‰,同比降低1.3‰;吨产品费用175元,同比降低45元。
“成绩和荣誉只属于昨天,属于铸造厂整个团队,属于所有有准备的人,运营转型工作更是如此。”孙宇飞同志如是说。抓运营转型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已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坚韧不拔地去应对今后的各种挑战。
2005年4月30日,对兰州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全体员工及其董事长、党委书记冯诗伟,都是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这天,在北京,作为新当选的全国劳动模范,冯诗伟与其他全国劳模、先进工作者一起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隆重表彰。
铝业公司劳模事迹材料三兰铝人都知道,这份珍贵的至高荣誉,既是对他们尊敬的董事长将其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最出色的劳动全部奉献给企业的充分肯定,更是对兰州铝业因之从底谷顽强崛起、并不断克服市场中的惊涛骇浪、从飘摇之舟走向铝业巨舰的中肯褒奖。
至今仍挂有少许东北口音,头发已经花白的冯诗伟现任兰州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1968年9月自沈阳冶金机械学校毕业分配至兰州铝厂(兰州铝业的前身),除1978年至1982年考入太原重型机械学院读书之外,他把一生的工作时间都献给了兰州铝业,历任车间技术员、技术组长、机修部主任、兰州铝厂工会主席、副厂长、厂长、党委书记等职务。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剧烈阵痛中,大型国有企业受到的煎熬是其它企业难以体会的,多少国企在国门敞开后的市场浪潮激烈冲击中兴衰沉浮,但偏居西北的老牌工业企业兰州铝业却幸运地挺了过来,并一步步发展壮大,成为甘肃的工业支柱型企业乃至全国行业中一颗耀眼的新星,人们认为这和企业的掌舵人有着极大的关系。正因此,在冯诗伟评选全国劳模的事迹材料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近几年,兰铝的改革、创新和发展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冯诗伟同志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同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得到了多次来我公司视察调研的国家有关领导和国家有关部委、甘肃省委省的政府、兰州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一)
兰州铝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兰州铝厂,是国家“二五”期间在大西北建设的第一家电解铝厂,是全国十大铝厂之一,也是国家重点扶持的520户企业之一。
但受市场经济的残酷洗礼,到1997年2月冯诗伟接任兰州铝厂厂长时,企业正在风雨飘摇中,当时亏损额高达8935万元,且支撑企业生产的自焙槽电解铝生产线因属落后工艺被国家列入限期整改。而更大的困难还在于,老牌工业企业的机制、观念等远远不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
面对这一切,冯诗伟带领“一班人”知难而进,为企业选定了“要用新思路、新机制、新方式走出振兴兰铝新路子”的大思路。并针对企业现状,提出了“调整、改制、创新、发展”的战略方针,高瞻远瞩地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是1997年到1999年,通过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实现企业扭亏脱困目标;第二步是2000年到2002年,通过股票上市、技改建设、千人转岗、整体改制,为公司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步是从2003年开始,在3至5年时间内,加大投资力度,扩大生产规模,探索跨行业经营,把兰州铝业做大做强,实现“电、冶、加”一体化,成为综合产能超过100万吨,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资产总额超过100亿元的大型工业化企业。
现在回过头看,并考察这几年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化,可以清晰地发现这种思路环环紧扣的严密、缺一不可的精准、以及时机把握恰如其分之美,但在当时企业低迷难前、经济环境变幻起伏的情况下,出如此思路真有“茅庐未出知天下”的“隆中对”之味,非有对国家政策深刻的把握判断,非有对市场经济深入的研究,断然难为。
在冯诗伟的带领下,经过顽强拼搏,兰州铝业于2002年如期实现了前两步奋斗目标。1999年创造利润8198万元,摘掉了连续4年亏损的帽子;1997年10月成功兼并了负债累累的西北铝加工厂,通过调整班子,加强管理,于2001年彻底使该厂摆脱了连续9年亏损局面,初步实现了铝冶炼、铝加工优势互补和产品结构调整;1999年4月发起设立了兰州铝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7月“兰州铝业”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募集资金8.25亿元,用于国家级重点技改项目“10万吨电解铝环境治理节能工程”和“电解铝液电磁铸轧生产激光毛化板箔材工程”,这两项工程于2002年底先后竣工投产。
2000年,兰州铝业组织实施了兰铝史上规模最大、意义深远的千人转岗,促进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优化配制,2002年整体改制顺利完成,使公司初步建立了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至今,千人大转岗和整体改制,对大中型国有企业都有着重大的创新意义。它使兰州铝业从一个典型包袱沉重、人员众多的老牌国企,平稳而彻底地蜕变、新生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现代企业。
这使企业的生产力得到迅猛提高,经济效益为此大幅攀升。从1999年至2003年的5年间,资产总额由8.3亿元增加到33亿元,净资产由2.6亿元增加到26.67亿元;公司规模不断扩大,综合产能由8.6万吨增加到20.6万吨;并拥有5万吨的铝加工产能;实现了环境治理、节能降耗、装备升级的标志性目标,由一个奄奄一息的企业跃升至行业前三位,并被甘肃省的政府列为重点扶持的10户特大型企业之一。
五年中,公司效益逐年提升,分别实现利润总额8198万元、11179万元、9832万元、18080万元和18900万元。五年间,职工人均收入年增长速度为12.4%;职工住房难问题彻底得到解决,到2003年职工平均住房面积达29.85平方米。
2004年,又是兰州铝业取得辉煌成绩的一年。企业关停了全部自焙槽生产线;实现了新股增发,募集资金10亿元;15万吨电解铝技改项目开工建设,自备电厂项目获国家批复,与中铝的资产重组顺利完成。本年度合并收入258731万元,利税总额21894万元。
(二)
和冯诗伟打过交道的人都会对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身材高大,头发花白,眼神祥和而坚定,言语简洁而清晰,举手投足间有一种天然的儒将风度。的确,作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他不仅是一名优秀的企业管理者,更是一名出色的技术型专家,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广博的专业理论知识。
工作多年来,他长期主持企业设备管理专业技术工作。特别自1997年主持全面工作以来,坚持以科技兴企为目标,积极致力于企业重大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工作。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10余项技术改造项目。
作为第一完成人,冯诗伟主持完成了“铝电解集散式微机控制系统”。该系统采用适合侧插自焙槽电解铝生产的先进的集散式控制技术,选用进口的可编程控制器,实现了槽温、电流、电压的自动化控制,它不仅有效地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而且降低槽平均电压27mv,提高电流效率0.38%,吨铝节电170.96kvh。该技术在全公司556台电解槽推广应用后年创直接经济效益400多万元,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作为第一完成人,他还主持完成了“侧插自焙铝电解新型阳极糊研制与应用”项目。科研组有针对性地在阳极糊添加剂、沥青配比和骨料配方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先后研制开发出了氟化铝阳极糊、28%沥青含量阳极糊、26%沥青含量阳极糊等系列产品。该成果属国家首创、技术水平居国内领先。具有显著的环保效益,平均吨铝阳极糊消耗可降低30公斤,吨铝交流电单耗可降低260.71KWH,累计年创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该技术成果于1999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他主持完成的“侧插自焙铝电解槽干法净化技术创新与应用”成果,在1998年获得原有色兰州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后,于1999年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提起重工业,特别是冶金工业,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粗大笨脏乱黑”、乌烟瘴气,但现在的兰州铝业生产车间,却是新鲜靓丽、一尘不染,很难让人相信这就是大型铝冶炼工厂。
置身其中的工人们都知道,生产环境翻天覆地的变化,来自冯诗伟“一班人”的远虑深谋。自1999年起,他们放眼世界,瞄准了铝行业高新技术,带领技术专家赴国内外10余家电解铝厂进行考查调研,为技改项目寻求技术支持。经过历时两年的调研、分析和论证,企业仅用14个月建成了“10万吨电解铝环境治理节能技改工程”。该工程电解工艺选用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200KA中间点式加料大型预焙电解槽技术及智能多模式控制技术;设备选购通过全面采用国内外招投标方式,在预焙阳极生产线引进了美国、法国最先进的多功能天车、焙烧燃控系统、预热螺旋混捏系统和振动成型系统等7项高新技术和核心设备,极大地改造和提升了兰铝的传统铝冶炼产业。职工将这一工程称之为“救命工程”。
(三)
作为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冯诗伟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非常注重结合企业改革和阶段性任务,不断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从而激发了广大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和爱岗敬业精神,在企业内部形成了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良好氛围。公司党委分别被甘肃省委、兰州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光荣称号。企业也多年保持了省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同时,冯诗伟非常支持工会工作,坚持企业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每逢重大改革举措出台、制定的方案都必须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实施。
1997年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后,在他的提议下并经职代会讨论通过了《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实施细则》;同年,当兰州铝业准备兼并比自己人数更多、所处地点更偏僻、但亏损严重的西北铝加工厂时,开始职工感到不理解,冯诗伟并没有立即强行兼并,而是把情况悉数告诉全体职工,让职工就兼并的利弊充分讨论,之后又在全厂开展了千人问卷调查,最终兼并谋略经职代会讨论全票通过之后付诸实施。实践证明,这是一次真正有市场意义的、非常成功的大兼并,兰铝从中获得了珍贵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而被兼并企业因此走上了振兴之路。
2004年是公司出台改革措施最多的一年,每项改革,冯诗伟都坚持交职工认真讨论,讨论通过后再实施,仅这一年职工代表大会就召开了4次,充分体现了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指导思想。
冯诗伟还是公司厂务公开领导小组组长,他在公司内部坚持四级公开制度,深入开展厂务公开活动,实施“阳光工程”。2003年4月全国厂务公开电视电话会议上,兰州铝业厂务公开的经验被会议广泛交流,企业被评为全国厂务公开先进单位。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冯诗伟这样说:“企业越大,越是经不起失误,把改革、发展的举措交给职工充分讨论,既可以防止决策失误,又可以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来落实正确决策;反之,不仅企业家决策的风险很大,而且容易引起职工的疑虑和不解。”
目前,兰州铝业不仅彻底远离了当年的困难,而且依靠近几年迅速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以及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比较彻底的新机制,步入了蒸蒸日上的良性发展轨道。但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各个方面观念转换的艰难,利益重新调整的错综复杂,市场竞争的日益残酷,企业改革发展面临的各种意想不到而又层出不穷的矛盾、阻力,等等,都首先使企业的掌舵人冯诗伟在决策者及组织实施者的岗位上,始终承担着巨大的风险和压力,使他必须以顽强的毅力为企业倾注大量心血和汗水。
正是因为劳动的巨大付出和结果的巨大成功,冯诗伟获得了各方面充分的肯定、表彰。2000年5月,他被国家人事部聘请为西部地区经济开发顾问;2001年12月,他被评选为甘肃省优秀企业家;2002年4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2年10月当选为全国十届人大代表。
但在成绩和荣誉面前,冯诗伟依然保持着一贯的严谨认真和谦和温良,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深受广大职工称道。
;自 1978年招收第一批硕士研究生、 1981年成为我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以来,我校学科学位建设与研究生教育事业基本经过了三个时期的发展。 70年代末到 80年代末为起步阶段, 90年代初到上世纪末为缓慢发展阶段。 2000年以来,在国家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政策和体制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的大形势下,我校学科学位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进入快速增长期。通过第八、九、十批学位点申报,几代兰院人的辛勤耕耘和积极开拓终于结出了硕果,我校学科学位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和明显成效。 200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我校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申报的 3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也一举成功。 2006年,实现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零的突破,学科学位建设层次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平台。
我校现有 46个本科专业,涉及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等 5个学科门类。
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2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 16个(其中包括一级学科所覆盖的学科专业)、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9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 60个(其中包括一级学科所覆盖的学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农学等 7个学科门类。
学校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类型日趋完善,既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也有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研究生、工程硕士研究生、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等多种类型。
2006年,经教育部审核批准,我校获得了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我校的部分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可以不经过全国统考,由学校推荐直接攻读硕士学位。
我校现有省级重点学科 9个,其中包括 5个一级学科和 4个二级学科,共涵盖 21个二级学科。我校的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等学科领域已形成一定的优势与特色,部分学科的整体实力在西北地区高校中处于突出地位。
我校拥有 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实验室), 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高原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实验室、通信与自动化实验室、结构试验中心、环境工程测试中心), 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工业交通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物流及运输装备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网络测试技术研究中心)。
2004年经国家人事部批准,依托我校和兰州大成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了我校第一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2007年,我校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涵盖 4个学科专业: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载运工具运用工程)获得设站资格,将于 2008年开始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
☆教育思想观念
学校不断开展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学习与研讨,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形成了“以人为本,尚德笃行”的育人理念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和谐统一”的校园文化。结合我校办学实际,学校确立了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加强基础、注重实践、突出特色、强化管理”的本科教学基本原则,建立起科学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管理体系,使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树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思想观念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十分重视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师生员工开展教育思想观念的学习和研讨,特别是校领导,带头学习和研究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形成了正确的办学思路,保证了学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1995年,全校围绕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等内容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1997年,以跨世纪人才培养为主题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并邀请潘懋元、朱九思、杨德广等著名教育学家来校作报告。1999年,为贯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我校掀起了以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学习和讨论热潮,并开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2000年,学校由铁道部部属院校转为地方院校,为适应新的形势,广大教师围绕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学校未来发展趋势、现代教育质量观和人才观等问题开展热烈讨论,并针对全国性的扩大招生、精英教育与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区别等问题进行交流和研讨。2001年,学校组织全校教职工认真学习教育部教高[2001]4号文件,在此基础上作出我校《关于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定》,强化了我校“以本科教育为基础”、“培养基础扎实、适应性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办学思想。2002~2003年度教学工作会议以“坚持教育创新,加大教学投入,提高育人质量”为主题,就实行学分制、修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优化培养模式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讨,在此基础上产生了2003版《兰州交通大学人才培养方案》。2004年,学校确定“以评促建,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年度工作重点,对本科教学评估工作进行了全面动员和部署,进一步强化教学中心地位,增加对本科教学的精力投入和经费投入。2005年1月教育部下发教高[2005]1号文件后,学校迅速组织学习讨论,通过学习,对高校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的责任有了更明确的认识,把提高教学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制定了我校贯彻落实教高[2005]1号文件精神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强化教学管理。
与此同时,学校也注意学习和汲取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经验,确立了“以人为本”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为了改变单一的工科教育氛围,学校积极建设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专业,强化人文教育活动,努力建设“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和谐统一”的校园文化,使校园里科技与人文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使素质教育更加深入。学校将“****”重要思想作为指引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旗帜,明确“两课”的改革思路,促进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在日常教学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钻研,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研讨,全校师生逐步统一了思想,形成重视教学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观念:教育思想观念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先导和动力,学校的一切改革离不开思想观念的转变;办好一所大学,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作指导。本科教育是基础和主体,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教书育人的办学宗旨。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必须全面、持续地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本科教育必须强化素质教育,要使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相交融,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相协调。培养基础扎实、适应性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我校的本科教育培养目标,这一目标符合时代精神和学校办学实际。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本科教学取得成效的关键,要注重因材施教,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上一篇: 兰州工业提升门零售价
下一篇: 兰州工业自动提升门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