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大型工业提升门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临海大型工业提升门的问题,以及和虎门港的发展统筹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发展战略:低成本发展、差异化发展、生态发展、可持续发展
一、低成本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虎门港紧靠东莞货源腹地的优势,完善集疏运体系,健全物流网络,运用信息化、现代化手段,优化通关环境,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发展配套服务业,使虎门港成为东莞货物进出物流成本最低、通关效率最高、资金周转最快、服务功能最齐全的港口。
二、差异化发展战略。发挥虎门港后发优势,区别于周边港口,发展功能互补、航线集聚、配套错位、具有虎门港特色的港口产业;区别于一般物流业,推进物流业和制造业联动发展,发展专业化供应链管理服务,打造以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为特色的现代综合物流体系;区别于传统发展模式,推进港城互动、港区联动、产业带动,实现港口和区域共同繁荣。
三、生态发展战略。实行安全消防环保一体化规划管理,加大相关设施投入,营造绿色生态环境,制订环保安全方面的入园门槛,有选择性地进行招商引资,实现生产与生态的平衡,发展和环境的和谐,建设生态虎门港。
四、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和整合资源,统筹开发进程,控制重要战略资源和核心产业,使港口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按照港口递延发展规律,借鉴先进港口物流发展经验,预留足够的岸线和空间资源,确保今后开发以及港口配套及延伸产业发展的需要;注重港口和区域互动,形成良性循环发展。发展举措:运输体系、石化产业、综合物流、人才培训、高新、生态港口
打造珠三角现代化港口综合信息化运输体系
打造珠三角富有特色的石化产业基地
打造珠三角现代化综合物流(示范)基地
打造珠三角港航物流培训基地
打造珠三角港航物流高新科技实验中试基地
打造珠三角绿色生态港口虎门港是珠江湾新兴港口,国家一类口岸和广东省重要港口,也是东莞市龙头园区之一,首批对台直航港口之一。
虎门港区位优势优越。处于广州-东莞-深圳-香港城市发展轴带的中间和珠三角经济区中心位置,同时位于广州港出海航道要冲,背靠外向型经济发展最活跃的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和优越的经济集聚优势。
虎门港空间资源丰富。拥有珠江口53公里有条件成规模开发的深水岸线,海域面积79平方公里,航道水深-13米;后方陆域资源充足,具备发展临港工业、仓储物流的空间资源条件,相比周边成熟港口更具开发潜力。
虎门港基础设施完善。东莞是我国公路密度最大的城市,广深高速、京珠高速和107国道穿越区内;港口大道与松山湖大道、东部快速路形成“三线联动”,并将与常虎高速相连接,从而进一步紧密虎门港与常平铁路枢纽的联系;在建的沿江高速公路贯穿港区南北,使港口疏运道路四通八达,有效扩大了港区的经济腹地。东莞还是广深准高速铁路、广梅汕铁路与大京九铁路的交汇点。发达的交通网络、现代通信网络以及口岸和通关设施将为虎门港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加快虎门港开发建设,发展港口经济,不但可以完善东莞港口功能缺口,促进区域和谐发展;而且可以推动东莞产业结构适度重工业化,并通过发展港口物流业,提升整个城市的现代物流运作能力,给东莞的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注入强劲的动力。
虎门港划分为麻涌、沙田、沙角、长安和内河等五大港区。沙田港区以发展大型石油化工、临海工业及近洋集装箱运输为主,建立物流中心区并大力发展仓储保税业务,麻涌港区主要发展粮食、煤炭以及建材等散杂货运输;沙角港区主要发展旅游休闲的滨水商贸区;长安港区侧重发展大型深水泊位和临海工业,为远期发展区域;内河港区主要为东莞市建材需求运输服务。虎门港将重点建设麻涌新沙南散杂货、立沙岛石化、西大坦集装箱三大作业区。
截至2008年底,虎门港已引进投资项目38项,总投资301亿元,已有17个深水泊位项目分别获得国家、省有关部门的核准,码头泊位品种齐全,包括集装箱码头、油气化工码头、散杂货码头、煤炭码头等。其中,新加坡港务集团、中海油、中石化、深赤湾等国内外大型知名企业已相继落户虎门港,两个石化仓储码头已于2007年竣工投产,首个多用途深水泊位——沙田港区5号6号泊位已开港运营。虎门港已进入全面开发阶段,至2010年力争新增吞吐能力约5000万吨,总设计吞吐能力将达7000万吨,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港口。虎门港的发展将借鉴国内外先进港口的发展经验,全面打造“二十一世纪的虎门港”和建成“全面、和谐、港城一体化”的社会滨水活动区域。
虎门港的功能定位将以信息化为中心的现代物流为主体,建设集装箱、石化、煤炭、散杂货、汽车五大运输系统,具备装卸储运、中转换装、物流中心、临港产业、区港联动、商贸服务、汽车滚装、信息服务、休闲旅游等九项功能。
虎门港将按照港城互动、港区联动、产业带动的发展思路,做大做强港口经济,使虎门港成为东莞新的经济增长点、适度重化产业新平台、现代物流业的排头兵和沿海产业带的领头羊,实现港口和城市的共同发展。虎门港总体布局规划
《虎门港总体布局规划》于2003年5月28日获得省发改委批复同意。《规划》将虎门港分五大港区:麻涌港区、沙田港区、沙角港区以及长安港区和内河港区。其中麻涌港区主要依托后方经济的发展逐步建成多功能港区,包括粮食、建材等散杂货运输,其中新沙南作业区规划建设为13个深水泊位。沙田港区是虎门港的主体港区,其功能主要是发展大型石油化工、临海重工业及集装箱和多用途泊位,并开展仓储保税业务和建立本港物流中心区。沙角港区主要以发展临海工业运输工业运输泊位为主,兼顾客运、渔业、港口支持系统和查验边检等服务功能。长安港区位于虎门港最南端,规划作为远景发展港区,主要功能为集装箱运输基地、临海大型工业港区及保税仓储区。内河港区主要为东莞市建材需求运输服务的内河杂货泊位港区。而建设的重点包括麻涌新沙南散杂货作业区、立沙岛石化基地、西大坦集装箱作业区、虎门港中心服务区和虎门港西大坦物流基地
《规划》是指导东莞市港口建设、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港口岸线资源的依据。自颁布实施后,对东莞市虎门港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截止2007年5月份,已获得国家、省发改委核准的深水泊位11个。
道路交通
沿海产业带的交通发展将建立包括港口与内河水运、高速公路、主干道、快捷干道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其中沙田主港区由北至南规划三条进港道路分别与城区、107国道、广深高速连接,加上即将动工兴建的贯穿整个产业带的沿海高速、连接常平铁路枢纽的常虎高速,共同构成港区的主要集疏运道路系统。
岸线利用
对岸线的利用做到合理布局、分期建设和深水深用、浅水浅用,使港口岸线的利用与城市规划相协调,把岸线规划利用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保持城市的生活岸线、生态景观岸线与港口岸线协调发展。
产业部局
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将按照“总体规划超前、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完善、产业布局合理、自然环境优美”的原则,立足港口的开发和产业的配套,实行“统一规划、两级开发、政府引导、市场经营”的开发模式,合力打造规划起点高、产业优势突出的现代化港口新城。●麻涌粮油仓储加工、临港工业及生态景观区
港口、仓储与临港型工业发展基地之一,麻涌滨水居住与生态景观区。重点发展港口运输、仓储、临港工业、房地产。
●沙田油气化工和集装箱主港区
港口开发建设的重点,重点发展港口运输、仓储物流业、出口加工、行政办公、贸易及服务业。
●虎门商贸旅游及滨海新城区滨水新城重点开发地带,重点发展旅游观光业、房地产业、商贸、会展及港口客运业。
●长安远景港口开发及临港工业区
远景规划港口开发备用地及临港工业开发区域。重点发展集装箱深水泊位,配套港后工业和生活服务区。
基隆港位于台湾岛北端,是台湾北部海上门户,重要的海洋渔业基地。北纬25°09′,东经121°44′,地处台湾省北部的基隆市。港口水深达11.5米。港口三面环山,沿海湾建有 40余个泊位。港口年吞吐量约3500~4000万吨,吞吐主要货物有粮食、石油、水泥、木材、化肥和钢铁等。世界第十大货柜运输港,1990年的吞吐量为181万标准箱。基隆港为台湾北部重要的天然良港,也是海运转运中心辅助港--高价值货物进出口港。以货柜为主,散货为辅。是环岛航运之主要枢纽港,结合观光,亲水性之港口。
基本介绍中文名:基隆港外文名:KEELUNG地区:台湾经纬度:北纬25°09′,东经121°44′所属国家:中国所属城市:台湾开放时间:全天门票价格:免费建议游玩时长:2小时适宜游玩季节:四季皆宜行前必读,景区动态,景区介绍,关键信息,景点美图,港口概况,历史沿革,作业条件,游览圣地,地理交通,港区出入口,发展历程,未来展望,发展瓶颈与对策,兴建新港,开放观光,港市合一,姐妹港,港区设施,历任局长,港口现状,港口概况基隆港(KEELUNG)位于台湾岛北端,是台湾北部海上门户,重要的海洋渔业基地。北纬25°09′,东经121°44′,地处台湾省北部的基隆市。港口水深达11.5米。港口三面环山,沿海湾建有 40余个泊位。港口年吞吐量约3500~4000万吨,吞吐主要货物有粮食、石油、水泥、木材、化肥和钢铁等。世界第十大货柜运输港,1990年的吞吐量为181万标准箱。基隆港为台湾北部重要的天然良港,也是海运转运中心辅助港--高价值货物进出口港。以货柜为主,散货为辅。是环岛航运之主要枢纽港,结合观光,亲水性之港口。港区各主航道水深10-26米;历史沿革基隆港于清光绪12年(公元1886年)建港,为台湾第二大港口,世界第39大货柜港﹝2004年止﹞。是台湾北部重要的天然良港,也是海运转运中心辅助港--高价值货物进出口港,环岛航运的主要枢纽港。货运方面以货柜为主,散货为辅,并有数艘国际性大型邮轮固定弯靠。已开始转型为结合观光,亲水性的港口。为了促进基隆市港两方的发展,正进行港市合一。2001年6月28日,专责机构“基隆港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由基隆市长﹝当时市长为李进勇﹞兼任主任委员。基隆港在60年代前一直是台湾最大的港口,仍是仅次于高雄港的台湾第二大港。作业条件基隆港位置处于东经121度44分与北纬25度9分交叉点。港区土地面积(经营土地)189.8公顷,港区水域面积379万平方米(包括内港98.5万平方米,八尺门区95.5万平方米);港口航道水深20-26米,港区各主航道水深10-26米;驳航4艘,拖船20艘;锚地共41.2万平方米,可容船舶5艘;浮筒3个(两组),5-6号浮筒长度为200米。船舶载重吃水深在9.1米以下可系泊6000-10000吨船舶;6-7号浮筒长度也为200米,船舶载重吃水深在9.4米以下可系泊10000-15000吨船舶;码头58座(可容船舶58艘),其中营业码头40座,长7545米。出港货物以纺织品、化学材料、非金属矿物制品、木材制品以及运输工具为大宗,进港以化学材料、农产品、非金属矿产品和金属矿石为大宗到2002年,基隆港进港船舶9085艘,总吨位11901万吨;出港船舶9079艘,总吨位11893万吨,合计进出港船舶18164艘,进、出港总吨位数计23794万吨;货物吞吐量3454万吨,货物装卸量8891万吨,货柜装卸量为192万个标准箱。游览圣地基隆港位于台湾本岛之北端,在富贵角与鼻头角中间。港之东、西、南三面层峦环抱,港口向西北开敞,而向西南湾入内港,成一长约2000公尺,宽约400公尺之狭长水道,兼具军港、商港等多种功能,为北台湾的优良港湾。而基隆系位于海口,对于海洋则如呼吸一般熟悉,来到基隆等于接受海洋的洗礼,走一趟港都之旅,风情万种。出基隆火车站首先映入眼帘的即是基隆港,湛蓝的海水四季与基隆人共同生活,在此驻足可观看海港风情,与定期由各国驶进之豪华客轮、邮轮,是谈心赏夜景的**去处。地理交通基隆港陆上交通有中山高速公路、北部第二高速路、北基公路及铁路通往台北,并有滨海公路通往东部兰阳平原到苏澳港,由于台湾地区位处泛太平洋海运必经航路,复加上该港临近政经中心的台湾都会区,因此吸引许多国际定期商轮弯靠该港,成为亚太地区重要之货柜港埠。港区出入口一、离开东岸港区路线:中正路→忠一路→孝二路→中山高。二、进入东岸港区路线:中山高29号桥→仁五路→爱三路→仁二路→中正路。三、进入西岸港区路线:麦金路→基金一路→5B匝道(大竿林隧道)→西岸联外道路→西岸港区。四、离开西岸港区路线: 1.前往七堵以南及瑞芳地区20吨以上大货车及联结车一律行驶西岸联外道路→北二高。 2.前往七堵以北地区20吨以上大货车及联结车由西岸港区→光华隧道→复旦路→中山二、一路→安乐路。发展历程基隆港在昔日称为“鸡笼港”或“鸡笼湾”。鸡笼港在十七世纪即有外人足迹,西班牙人占领台湾时就曾对鸡笼港进行调查,并进行了部分建设。清治后期,西方列强的东来,逐渐开启了鸡笼港的发展。在光绪12年(1886年),基隆港以淡水附港的名义正式开放为商港。当时就任台湾巡抚的刘铭传曾进行基隆港的建港规划,并委由当时的台湾首富林维源总办基隆港的建港事宜,也将当时兴建中的纵贯铁路分出支线至港区;但后来建港工程因刘铭传的离职而未全面实行,主要设施中只完成一座陆海联运码头。日治时代,日本当局计画将基隆建设成为台湾与日本本土的联络门户,故基隆港正式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也就是从1899年到1944年间共五期的基隆港筑港工程(第五期工程因二战爆发而未全部完工),清除了原本密布内港区内的礁石,并在外港陆续整建了大型造船厂及军港、渔港区等设施,从码头货栈到港区铁路系统皆相当完备。这五期的筑港工程,不但奠定了日后基隆港的发展基础,也使基隆港在1970年代前稳坐台湾第一大港宝座。较特别的是,基隆港的筑港工程并不由***行政系统负责,而是由日本军方主导,并被列为日本海军列管军港之一。基隆港原由其所在的台北州设立“港务部”来管理,并由台湾总督府交通局海务部监督,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改由直属于台湾总督府的基隆港务局负责。基隆港由于当时台湾主要物资吞吐港及海军基地的地位,在大战末期首当其冲,成为美军轰炸的首要目标。港埠设施及港内停泊船只皆毁损严重,港区几成废墟。 1945年,台湾归属中华民国,续设基隆港务局,隶属于台湾省***交通处。港务局改组时以打捞港内一百多艘沉船及复建码头、桥梁、船渠、船坞、运河、防波堤、修理场及仓库等原有设施为主,1953年以后才开始增设港埠设施,如增建西29、30号码头、渔港区突堤码头、兴建通栈仓库等,并填筑大沙湾海水浴场以兴建船渠。复建完成之后,基隆港开始快速发展。1961年至1974年间,港务局改建内港设施,并开始在外港及东岸兴筑码头。1974年至1981年间开始积极扩建外港,并先后兴建两座大型突堤码头,以消除内港瓶颈及岛内成长的运输需求;连线港区及高速公路的东岸、西岸高架桥也兴建于同时期。1982年至1992年,为因应货柜运输时代的来临,以改建及增建货柜码头为主。基隆港的营运量在1980年代到达高峰,到了1984年,基隆港更成为世界第七大货柜港。发展至今,基隆港的码头总数从日治时期全坐落在西岸的18座,扩增为现在的57座(西岸37座、东岸20座)。民国95年(2006年)年度全中华民国关税总收入之中,经基隆港之收入为新台币821亿余元,占总收入之60.54%,足见基隆港在台湾经济体系的重要地位。因台中港2009年货物装卸量与吞吐量已超越基隆港,成为台湾第二大国际港,而基隆港则成为台湾第三大国际港。基隆港的营运机构为台湾港务公司基隆港务分公司。其前身为基隆港务局,最初为台湾省***附属之事业机构,1999年精省后改隶中华民国交通部;2012年行政院组织再造实施后,中华民国交通部于同年3月1日起实施“政企分离”之航港管理作法,将各港务局公司化合并成立国营之“台湾港务公司”,原基隆港务局则改制为基隆港务分公司。未来展望由于现有港区短期内无法扩建,为了因应台北港将对基隆港的货运业务造成的威胁、与邻近国家港口的竞争,以及两岸三通后所带来的客运荣景,基隆港将从原本偏重货物运输,转型成为客运、货运并重的“加值型物流港”。未来基隆港将朝向“东客西货”的方向来发展,东岸以客运与观光游憩为主,西岸则继续作为货运运输的基地;而配合基隆市中心的都市更新计画,未来基隆港部分码头的功能将进行调整,港区部分后线区域也将开放商业开发,以达致基隆港、市发展之双赢。市中心港区开发计画基隆港南岸的港区(东4码头—西4码头之间)邻近市中心,为配合基隆市***推动的基隆火车站暨西二西三码头都市更新案,邻近基隆车站的小艇码头、西1码头、西1B码头的后线将解除管制,成为向公众开放的水岸广场(码头岸线仍继续维持现有功能)。而西2—西4码头将配合此都更案改造成为“客运专区”,并新建容纳客运航厦、港务机构合署办公之新港务大楼,预计2016年完工后将成为基隆港新地标。至于东2—东4码头,则规划成为国际邮轮基地,并引进民间资金来开发。牛稠港军事专业区中华民国国防部已在2011年6月同意将军方原有在基隆港西岸呈分散状的5处军用码头,集中至牛稠港水域的西9—11码头,并在此划设“军事专业区”,以利港区栈埠与后线的整合。预计2013年6月完成。此外,台湾港务公司亦规划将海军舰队使用的东5码头收回自用,以使基隆港所有的军用码头都能迁移至牛稠港军事专业区,但军方以东5码头的战略地位无法取代而拒绝。未来如得以迁移,该军事专业区将扩大至西5码头。基隆港东岸联外道路新建工程计画为解决基隆港东岸的联外运输而修建,于2007年动工,南段(培德路至瑞八公路)预定2012年底先行启用,2013年底北段(基隆港至培德路)完工后全线通车。发展瓶颈与对策基隆港与基隆市唇齿相依,基隆市区的街廓即沿着港区发展,而早期基隆市民的生计更是与基隆港息息相关,昔日广布市区的“委托行”及酒吧就是一例。但进入1990年代之后,基隆港除了要面对国内外传统港口的竞争,还要应付中国大陆东南各新兴港口的快速崛起。而基隆港的港区规模已到达极限,却因为港埠用地紧邻市区及山区而无法扩建,港内大部分码头的吃水深度又无法停泊巨型货柜轮,导致许多船只被迫弯靠高雄港与台中港。基隆港的总运量于1990年代开始衰退,港口排名也在十年内,由世界前十大迅速跌到三十名以外。兴建新港基隆港于1980年代,正逢港埠营运的高峰期,当时港内船席不足的情形常常发生;基隆港务局于1980年代中期,为了解决基隆港的拥挤状况,提出在基隆港以西的外木山海岸兴建“基隆超级深水港”,即“基隆新港”的兴建计画,在基隆港营运状况开始衰弱时,曾被认为是重振基隆港营运的**方法,但是之后一直无实际动作。在1997年,交通部以建设新港的难度过高、经费太过庞大等理由,否决了兴建新港的提案,以在新北市八里区兴建淡水新港(即今台北港)作为替代方案。此举引起了基隆市各界的不满,认为此举将会封杀了基隆港,甚至基隆市的未来发展。虽然如此,基隆市各界目前仍未放弃兴建新港的可能。开放观光近年来,为了提升竞争力,基隆港开始转型为结合观光、亲水性之港口。港务局在2002年正式开放港区观光,让游客可以搭船游览基隆的港埠风光。另外,为了吸引国际航运业者落脚,基隆港在2003年时设立了自由贸易港区。港市合一“港市合一”的构想在1970年代时已经存在,在1989年时已是选举政见要点。为了促进基隆市港两方的发展,基隆市各界自1990年代开始积极推动。2001年6月28日,港市合一的专责机构“基隆港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由基隆市市长(时任市长为李进勇)兼任主任委员。但交通部于2002年2月21日,函各港管理委员会暂行停止委员会运作。姐妹港美国奥克兰港(Port of Oakland)- 1970年6月10日缔结英国南安普敦港(Port of Southampton)- 1985年4月16日缔结美国洛杉矶港(Port of Los Angeles)- 1988年7月28日缔结美国北临海港(Port of Bellingham)- 1990年8月15日缔结美国旧金山港(Port of San Francisco)- 1992年9月15日缔结港区设施目前共有57座码头,一组浮筒泊位,设有:货柜码头:15座东岸、西岸货柜储运场,配置有35至40吨可装卸13至16排货柜之高性能式货柜起重机,每年可装卸200万至300万TEU的货柜。杂货码头:24座设定有通栈、露置堆货场,可供汽车、游艇、钢铁等货物装卸之用;另设有水泥、卸煤、油品及其它散货码头,配置水泥圆库、自动卸煤机、化油储槽、自动卸水泥等现代化的港埠设施。客运码头:2座可同时靠泊国际豪华客轮二艘,经常有岛内外邮轮、客货轮在此靠泊,对促进观光旅游帮助良多。其它码头:16座分别供基隆港务局所有港勤船及工程船、军、巡、缉私舰等靠泊。西岸货柜储运场北柜场储运场位于外港码头区,有西19至西26号八座深水码头,全长2,012公尺,装置桥式起重机16台,储运场面积222,204平方公尺,可储放货柜5,181TEU(2层高,折合20呎)。东柜货柜储运场该储运场位于东岸码头区,有东8、9、10、11号4座深水码头,全长860公尺,装置桥式起重机7台,储运场面积39,000平方公尺,可储放2层货柜共2,030TEU。西岸货柜储运场南柜场储运场位于新码头区西16、17、18号3座深水码头,全长 620公尺,装置桥式起重机6台,储运场面积97,135平方公尺,可储放货柜2,004TEU(2层高,折合20呎)。散杂货码头作业该港有杂货码头10座,水深7-11公尺,杂货桶栈8座,有效容量22,009吨,露置堆货场 8座,有效容量14,844吨。本港有散货码头8座,水深6-11.5公尺,水泥圆库7座,有效容量63,000吨,化油储槽14座,有效容量13,500吨。历任局长现任局长萧丁训以往局长萧丁训王钟雄 2002.1.4–2005.4.25谢明辉 1998.8.31–2001.7.16韩德安 1995.7.28–1998.7.16黄清藤 1994.5.16–1995.7.28郑本基 1986.9.1–1994.5.16邓世卿 1984.3.1–1986.8.31袁铁忱 1973.2.16–1984.3.1曹开谏 1963.2.1–1973.2.16徐人寿 1945.11.4–1963.2.1港口现状中国台湾省基隆港,位于台湾岛北部台北盆地北端的鸡笼湾内。该港依托台北市,隔台湾海块与福建省相望,东面和东北面隔太平洋西部海区与日本及其琉球群岛相峙,使其成为东海、台湾海峡、太平洋西部海区航运要道,为中国南北航线和太平洋航线及环太平洋航运要冲。航运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基隆港靠近台湾海峡之北口,港区东面、西面和,南面环山,一面临海,鸡笼湾是一个纵深3.6公里,入口宽280多米的狭长海湾,湾口外有社察、中山、盘桶等岛屿作屏障,形成山环水绕、风平浪静的天然良港。由于基隆港的形状如同鸡笼,故有“鸡笼港”和“大鸡笼”之称。基隆港予1860年开港,是台湾历史较长,的国际贸易港口。清同治二年(公元1864年),被辟为对外开放伪国际贸易港口,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2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世界著名的国际贸易港口。基隆港,分为商港、军港和渔港三部分。港口水域面积250万平方米,最大水深15米。进出港航道宽为300—360米,航道水深10.5—13.5米,可允许10万吨级船舶进出港。港区水域设有系泊浮同4组,锚泊地2个,可同时系泊3000吨级至30000吨级的船舶和舰船80多艘。该港拥有港作拖轮约20艘、驳船30多艘,港口工作船40多艘。全港拥有陆域面积为750多万平方米,现有码头60多座(万吨级以上码头20多座),营运码头40多座,其中包括货柜码头13座,非营运码头17座。全港码头岸线共长达10多公里。全港拥有货运仓库39座,货棚4座,货物堆场24个,其中货柜堆场2个并配有货柜超重机60多台,货柜装卸桥及搬运机械270多台。基隆港设施设备先进,设施设备规模较大,从而使基隆港成为世界著名的国际贸易港口。基隆港是一个综合性港口,进口货物主要有煤炭、石油、矿石、粮食、杂货和货柜等;出口货物主要有机械、化工产品、电子产品、轻工产品、纺织品、加工食品、货柜和其它杂货答。该港货物装卸量约9000乡万吨,为台湾岛北部货物进出口门户、国际贸易港口和货物集散中心。在台湾省,它仅次于高雄港,居第二位的商港。1992年该港货柜吞吐量达195万标准箱,为台湾省第二大货柜港口,也是世界10大货柜港口之一。由于基隆港平均每年雨日214天,号称“雨港”,不利于件杂货搬运装卸,采用货柜装运件杂货就可解决雨天装卸搬运问题。基隆港建有军用码头26座,是台湾当局最重要的海军基地之一。拥有渔港和渔码头,渔船多达2000多艘,年捕鱼量达30多万吨,占台湾地区总捕鱼量的五分之一以上,为台湾地区最大的渔港。该港正在规划建设东港区和西港区。建成后的西港区的货运码头,可接纳20万吨级以上的船舶。基隆港作为太平洋西海岸航运要冲之一,进港船舶约达8000多艘次。台湾岛与大陆只隔台湾海峡,基隆于福州、温州、宁波、上海、厦门、汕头、香港和广州黄埔等仅一水之遥,航运交通便利。有货物来往于基隆一福州航线上。炎黄子孙盼望台湾与大陆早日全面直接通航。国际航线主要有基隆至长崎、神户、釜山、纳霍德卡、新加坡、马尼拉、雅加达、悉尼、西雅图、洛杉矾、纽约、孟买、马赛、伦敦、鹿特丹和汉堡等。基隆港和高雄港又是国际环球航线主要的起运港和终到港。基隆港内陆集疏运交通方便。从台北市为铁路枢纽,有环岛铁路和多条高速公路辐射全岛。使基隆港成为台湾岛北部最大的水陆交通枢纽。基隆港依托的基隆市,位于台湾岛北端西北部沿海,旧名“鸡笼”,是台湾地区北部出海门户、对外贸易口岸、海军基地和渔业基地。基隆市是台湾北部工业基地,拥有造船、化工、机械、电力、煤炭、电子、食品加工、水产加工等工业部门。基隆造船总厂可建造10万吨级船舶,是台湾重要的造船基地之一。基隆市附近是台湾最大的产煤基地和北部地区最大约火力发电中心。基隆市东南面的台北市是台湾省政治、科学文化中心。基隆市和台北市已联成一体,实际上基隆港依托的城市为基隆市和台北部市,从而也体现了基隆港交通、经济的重要性。12月29日召开的中共宁德市委三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中共宁德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建设“六新大宁德”的决定》,为宁德建成福建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新增长极、跻身全省第二方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明确了具体目标和实施步骤。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实现“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把宁德建成福建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新增长极,跻身全省发展的第二方阵,宁德市委作出建设“六新大宁德”的决定。力争通过五年的奋斗,在产业、城镇、交通、文化、民生、环境六方面创新转型,力争到2017年与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新产业宁德腾飞添新翼
着力构建高质高效新产业的“大宁德”
今后5年宁德市将立足转变发展方式,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持续推进央企、外企、民企“三维”项目聚集,并加快实施临港先进制造业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传统产业提升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四大产业计划”。
“十二五”期间,宁德市将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四年翻一番,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财政总收入五年翻两番。同时,形成10~20个产值超100亿的企业,3~5个500亿的产业集群,培育形成电机、冶金和新能源3个千亿产业集群。到2017年底,努力实现“2324”的目标,即GDP达到200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3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接近2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4万元,成为福建中等发展水平设区市。
新城镇滨海新城平地起
着力构建宜业宜居新城镇的“大宁德”
今后宁德市将以构建宜业宜居的城镇为目标,中心城市将按照临海、跨海、环海“三步走”战略和“经济提速、功能提档、形象提升、人气提高”的要求,提升中心城市的规划层次和建设档次,加快中心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加快临海布局、环湾发展,逐步形成“一市多区多组团”的滨海生态宜业宜居新城市。
县城将提高人口、产业聚集能力和综合承载能力,小城镇要加快综合改革发展试点步伐,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中心城市更强大、县城更加繁荣、乡村更加美丽,逐步形成城乡一体、特色鲜明、生态优美、分工有序、布局协调的城镇群体系。到2017年底,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要增加至55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城镇化水平提高至70%,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60%。
新交通四通八达更便捷
着力构建畅通便捷新交通的“大宁德”
在交通建设上,今后我市将围绕“北承南联、西进东出、通江达海”的目标,进一步提升三都澳港区、白马港区、三沙港区、沙埕港区的服务功能,努力将其打造成为闽东北、浙南地区重要物流集散中心,切实提升港口对地方经济社会法阵的带动作用。
今后5年,我市将加快推进衢宁铁路、宁古高速、溪南高速及白马、漳湾、溪南、城澳铁路支线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并推进霞浦机场的军民共用,努力开通宁德通往主要大城市的航班。力争到2017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增加到10500公里,其中实现通车的深海高速、宁武高速、京台高速、沈海复线、福寿高速、宁古高速、屏古联络线、溪南疏港高速等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550公里,二级以上普通公路达1430公里,港口通过能力和货物吞吐量达到7000万吨。实现大部分县通铁路、县县通高速公路、镇镇有干线、村村通客车,进一步完善以港口为取向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体系,为早日形成“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的格局奠定基础。
新文化人文书香气息浓
着力构建丰富多彩新文化的“大宁德”
文化繁荣是社会进步的标志,面对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等矛盾,今后我市将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步伐,逐步建成宁德市图书馆、博物馆、大剧院、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体育馆等一批大型文化体育基础设施,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通过保护闽东畲族文化、民俗文化、廊桥文化和红土地文化,重视培育文化名人、文化大家,打造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通过大力推动“魅力闽东”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提高艺术精品创作水平,争取一批文艺精品获“五个一工程”和省级以上奖项,打造一批省内外知名的广播电视栏目;加快文化产业发展,重点抓好一条旅游精品线路、一座文化主题公园、一个畲族生态文化保护区、一个影视基地等文化产业“七个一”项目建设等。
到2017年,市本级和大部分县(市、区)力争进入省级文明城市(县城、城区)行列,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全面实施文化风尚引领、文化设施完善、文化惠民推展、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精品打造、文化产业跃升等“六大工程”;与此同时,增加文化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收入,力争到2017年,文化产业占全市GDP比重达到8%,基本实现文化强市目标。
新民生共创和谐新生活
着力构建幸福和谐新民生的“大宁德”
在保障民生方面,今后我市将重点从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方面努力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在教育上,宁德市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力争2017年底,全市所有县(市、区)实现“教育强县”目标;就业上,我市将全面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建立大学生创业园,设立自主创业担保基金,支持大学生创业,建设综合型人才市场并广泛开展各类职业培训,大力提高就业水平,将城镇失业率继续控制在3.5%以内;社会保障上,我市将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社会保障标准,加强价格监控,并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确保城乡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以上,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以上,其他社会保险参保率达90%以上;而医疗卫生上,我市将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对于住房,我市将努力解决城镇低收入人民住房困难问题,力争将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覆盖率提高到20%;同时,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大力推进“船民安居工程”,改善连家船民生产生活条件。
此外,我市还将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全市95%以上的街道(乡镇)、社区(村)要开展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以维护社会安定稳定。
新环境创业宜居新福地
着力构建优质优美新环境的“大宁德”
对于环境建设,今后我市将以构建高效的政务环境、宽松的投资环境、温馨的人文环境和美丽的生态环境为目标,力争到2017年之前,我市要建成国家级生态市,森林覆盖率保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生态环境质量进入全省前列,让美丽宁德天更蓝、水更净、地更绿,成为“山海画廊、人间福地”。
首先,今后5年我市将大力推行“马上就办”、容缺预审、并联会审等审批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确保在“十二五”期间逐年压缩10%的审批项目,进驻中心审批项目的办理流程精简到5个环节以内,实现审批时限平均压缩50%以上,努力使我市的行政审批工作到“十二五”末走在全省前列。
其次,在构建宽松的投资环境上,我市将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力度,降低投资创业门槛,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新兴产业、社会事业、市政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力求在推动企业上市、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方面实现突破;在人文环境上,我市将强化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宿感,大力弘扬闽东精神;而对于生态环境,我市将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同时,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高消耗、高污染项目引进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