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工业提升门生产商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三门峡工业提升门生产商的一些知识点,和河南三门峡是不是很穷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三门峡,河南省地级市,位于豫晋陕三省交界黄河南金三角地区,地貌以山地、丘陵和黄土塬为主,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半干旱气候;总面积10496平方千米,辖2个区、2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三门峡市常住人口为2034872人。
三门峡有“五山四岭一分川”之称,西接关中,北邻三晋,东守中原,境内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310国道、郑西高铁横贯东西,209国道、三(门峡)淅(川)高速公路和浩吉铁路连通南北,是连接豫晋陕三省、北上南下、西进东出的区域交通枢纽城市。同时,仰韶文化、道家文化和虢国文化都发源于此。
2020年10月,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2020年,三门峡市全年生产总值145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上年增长3.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6.9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687.3亿元,增长3.4%;第三产业增加值616.5亿元,增长2.7%。
应答时间:2021-11-26,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三门峡概况:
三门峡市总面积10475平方千米(根据民政部《简册·2006版》)/10309平方千米,总人口227.48万人(2005年底)(根据《三门峡市行政区划简册》)。
邮编:472000代码:411200区号:0398拼音:Sanmenxia Shi
行政区划
三门峡市辖1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湖滨区。
三门峡市面积10309平方千米,人口227.48万(2005年)。
湖滨区面积 219平方千米,人口33.22万人。邮政编码472000。
义马市面积 112平方千米,人口16.10万人。邮政编码472300。
灵宝市面积2997平方千米,人口73.23万人。邮政编码472500。区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渑池县面积1368平方千米,人口33.64万人。邮政编码4724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陕县面积1610平方千米,人口34.49万人。邮政编码472100。县人民政府驻大营镇。
卢氏县面积4004平方千米,人口36.80万人。邮政编码4722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此处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三门峡市行政区划简册》,人口截止2005年底。*
历史概况
地处黄河流域的三门峡市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成为华夏浩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历史文化对于推进历史的前进乃至当今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及其深远的影响。仰韶文化、虢国文化及由老子《道德经》衍化而来的道家、道教文化便是这诸多历史文化的典型代表。
1921年,首先发现于渑池县仰韶村而命名的仰韶文化是远古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展示了中国母系氏族社会由盛到衰的时期,表面绘制有图案的彩陶是其重要特征之一。1961年3月4日,仰韶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底,全国共发现仰韶文化遗址5000余处,其中三门峡市约有200处。2001年,仰韶村遗址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西周时期重要姬姓封国之一虢国对西周历史与文化的影响广泛而深刻。20世纪50年代,中央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在三门峡市上村岭考古发现虢国墓地,并首次对其进行大规模发掘。90年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三门峡市考古队联合对虢国墓地进行第二次大规模发掘。其中,1990年发掘的M2001虢季墓、1991年发掘的M2009虢仲墓分别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1996年,虢国墓地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先后两次发掘出土的大量文物是三门峡地区数千年文化的积累和结晶,为虢国历史与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国内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掀起了研究虢国文化的热潮。2000年,李家窑遗址被证实为虢国都邑上阳城的所在地,不仅将三门峡的城市历史上溯到3000年前,而且给虢国文化研究增添了新的史料,使虢国文化研究达到了高潮。
东周时期著名思想家老子晚年在函谷关(三门峡市灵宝市境内)著就的《道德经》奠定了中国道家、道教的基础,其影响渗透到了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道德经》内容涉及哲学、经济、军事、养生、伦理、艺术等方面。继老子后学者,战国初期,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随着社会前进,老子思想被后来学者不断丰富、完善,至汉初形成道家学派。东汉后随着道教的形成,老子被奉为道教的教祖,《道德经》被奉为道教的主要经典之一。道家哲学成为道教的思想渊源之一。《道德经》自问世后,研究者甚多。80年代后,国内外又兴起一股“老子热”,外国人称老子的《道德经》是“东方智慧的结晶”。在西方除《圣经》之外,《道德经》译本最多,影响最大。
经济发展
“十五”以来,市委、市政府立足于我市实际,确立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培育特色经济,构建区域特色经济体系的发展思路;突出五大产业基地建设,构筑九大产业链条,使三门峡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成为河南省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35.2亿元,“十五”时期年均增长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33.1亿元,年均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202.3亿元,年均增长13%;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99.8亿元,年均增长9.8%。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76美元(按2005年末汇率1:8.0608折算,下同),比“九五”末提高943美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82美元。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6.63亿元,五年平均增长15.7%。进出口总额达到1.5亿美元,年均增加2350万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6.5亿元,年均增加6.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484.5亿元,比"九五"时期累计投资增加1倍以上。一大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增添了后劲。
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经济结构趋于优化。五年来,第一产业在总量增加的同时,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13.4%下降到2005年的9.9%,年均下降0.7个百分点。经济作物比重达到50%以上,比“九五”末提高14个百分点,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林果、畜牧、烟叶等八大地方特色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全市农业开始向规模化经营、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方向转变,现代农业生产格局初步形成。第二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52.4%上升到2005年的60.3%,年均提高1.58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43.8%提高到56.1%,年均提高2.4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000年的3.5%提升到9.3%。能源、铝、煤化工、黄金生产加工、林果加工等支柱产业的产品链条进一步拉长,精深加工产品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五大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0%左右,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第三产业比重保持在29%到34%之间,交通运输、仓储及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比重下降,邮电通信、房地产、社会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比重上升。非公有制经济在结构调整中快速发展,实现增加值120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9%;入库税金达到10.9亿元,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65.5%。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高起点编制了符合市情特点的《三门峡城市总体规划》和《三门峡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镇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城市布局趋于合理,"一主两副一点"的城镇格局已经形成,城镇规模扩大,城镇化步伐进一步加快。2005年底,城镇化率达到39.3%,高出全省8.6个百分点。中心城市(包括西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年均增加1.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增加到40万人。涧河治理工程、沿黄(河)公路、西区的规划和建设、陕州大道、310国道立交桥的建成,将一城三区有机连为一体,拉大了中心城市框架。城市道路、火车站改造、涧河公园、湖滨广场、陕州风景区、高阳山风景区、虢国博物馆、南山公园、天鹅湖风景区、青龙涧河和仓龙涧河蓄水大坝等一批项目的建设及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创建,凸显了自然山水生态城市风貌,提升了中心城市品位。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集中供热、供气、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副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凝聚和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义马和渑池城区相向对接发展,东部组团式城市雏形显现。灵宝市成功创建为全国县级优秀旅游城市,北区开发初见成效。卢氏县通过洛河滩区治理拓宽了城区面积,并获得了国家绿化城市认证。
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对外开放取得新的进展。国有企业、农村税费、粮食流通、投融资、财政、行政审批制度等各项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国有企业改制面达到90%以上,在全市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率先在全省实行投资项目核准制、备案制,成立了财政统一支付中心,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环境进一步优化。对外开放成效显著,五年累计引进省外资金200亿元以上,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1亿美元,引进美国杰德、英国开曼、香港先锋等20余家世界著名企业到我市投资兴业。“十五”期间,全市与国外2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科技往来关系,有165家企业取得了自营进出口经营权,五年累计实现出口创汇4.63亿美元,比"九五"时期增长6.4倍,年均增长43.7%。机械、电子、铝合金轿车轮毂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逐年上升。湖滨果汁、天元铝业成功实现境外上市,金渠集团在柬埔寨王国取得黄金开采权,义煤集团、灵宝黄金股份公司等进军西部地区,“走出去”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科技推广和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五年累计组织实施市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500余项,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 90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1项,省级近20项。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左右。全市拥有各类人才达到9万人。教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普九”提高目标顺利实现,五年累计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23.7万平方米,改造各类学校518所,小学、初中阶段学龄人口入学率均达到100%。三门峡市一高、灵宝市一高、三门峡市一中、灵宝市实验高中成为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中高等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五年累计改造乡镇卫生院40所,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逐步完善,医疗救治水平进一步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4.5‰,人口素质显著提高。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环保、民政等各项社会事业继续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3万人,全市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6.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连年控制在4.5%以内。“两个确保”得到巩固,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率、社会保险费代缴率均达到100%。建立了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险种齐全、覆盖面广的社会保险体系,2005年全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面达98%以上,失业职工参保率达90%以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有较大改善。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71元,五年平均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35元,五年平均增长6.3%。五年累计脱贫7.9万人。
教育概况
一、基本情况
三门峡市位于豫晋陕三省交界处,是伴随着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而崛起的一座新兴工业城市。相传大禹治水,使神斧将高山劈成“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峡谷,三门峡由此而得名。现辖3县、2市、1区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面积10496平方公里,人口222万。
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288所,在校生443804人,教职工27901人,其中专任教师23590人。直属学校18所,在校生27857人,教职工1850人,其中专任教师1422人。
(一)基础教育:共有学校1269所,其中普通高中21所、普通初中149所、小学917所、幼儿园179所、特教3所;在校生406216人,其中普通高中55769人、普通初中119915人、小学190013人、幼儿园40519人;教职工25419人,其中专任教师21978人。
(二)职业教育:共有学校16所,其中高等职业学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15所,在校生35699人,教职工1852人,其中专任教师1310人;全市成人教育机构(扫盲班)234个,教职工99人,其中专任教师49人。
(三)民办教育:全市共有民办性质学校64所,其中高中2所,初中4所,小学3所,幼儿园55所,在校生共16802人。另有民办培训机构141个。
二、主要工作成绩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教育系统确立农村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地位,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资源,提高师资水平,强化内部管理,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教育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市教育局2000年荣获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状”,全市教育系统2001年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单位、荣获全省推进“两基”成果奖,1997年至2006年连续十次受到市政府通令嘉奖。
(一)“两基”工作成效显著。按照“实事求是、积极进取”的方针,强化政府行为,加强教育督导,全市1996年提前4年完成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性任务;2000年,6个县(市、区)全面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工作目标。实现“两基”工作目标后,市教育局坚持“突出重点、全面提高”的原则,不断加大“两基”巩固提高力度,“两基”工作达到新的水平,2005年底,初中、小学阶段人口入学率达100%,初中、小学在校生巩固率分别达到99.7%、99.9%;非文盲率保持在99%以上,扫盲巩固率达100%。
(二)普通高中和幼儿教育发展迅速。全市普通高中在校生达54199人,比2000年的18044人增加36155人,增长200.37%。市一高、灵宝市一高、市一中、灵宝实验高中跨入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行列。独立设置幼儿园在园幼儿41868人,比2000年的18058人增加23810人,增长131.85%;学前一年和三年受教育率分别达到了84%、61%;市实验幼儿园、陕县实验幼儿园跨入省级示范性幼儿园行列。
(三)职业教育有效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1998年8月,经国家教育部、省政府批准建立了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实现了高等职业教育零的突破,目前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4230人,开设有供用电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等23个专业;中等职业学校中,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3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3所,省级重点专业5个,为我市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中、初级实用技术人才。“十五”以来,全市举办各类农民技术培训班12850余期,推广实用技术110余项,培训青壮年农民、回乡知青140多万人(次),劳动力转移培训近16万人。
(四)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十五”以来,全市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经费超过4.8亿元,新建校舍58万平方米,目前全市学校占地面积达761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达277.5万平方米。改造农村初中食堂81个,涉及面积3.39万平方米。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消除危房26.9万平方米,涉及614所学校,共投入资金11182.57万元。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投入资金3566.4万元,建成教学点152个、卫星教学收视点1008个、计算机教室118个,4月底顺利通过了省级验收;为1200所农村中小学开通了中央电教馆卫星教育资源库。加强图书仪器建设,教学仪器价值超过2亿元,图书575.7万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队伍素质明显增强。近年来,深入开展了师德师风大讨论、先进事迹巡回报告等系列教育活动,建立了教师师德档案,广大教职工普遍树立了敬业爱岗、以德立教的良好职业道德规范。同时把深化“名师”工程和校本研修、继续教育作为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有效载体,全市现有国家、省、市级学科带头人和名师283名、骨干教师 898名;全市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由2000年的94.6%、89.5%、68.7%提高到99.6%、95%、75.2%。
(六)社会力量办学健康发展。截止目前,全市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级各类学校(培训机构)发展到205所,在校生超过4万人,初步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办学体系。
(七)教育投入不断增长。2001—2005年,教育部门的办学经费总投入分别为45250万元、50372.3万元、52915.5万元、60704.4万元、81090.8万元,增长比例分别为9.39%、11.32%、5.05%、14.7%、33.58%。
(八)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市教育局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教学改革为动力”的教学管理理念,形成了高中、初中、小学相互促进,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十五”以来,全市有6425人(次)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106人获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大奖;涌现出223名省级“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
科技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三门峡市的科技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民科技进步意识显著提高,科技发展社会环境得到大力改善,同时科技工作以技术创新为主线,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扩大科技对外开放为动力,以优化科技发展环境、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实施人才战略和加大科技投入为主要措施,大力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有力地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科技已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力量,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在科技计划管理方面始终遵循“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指导方针,贯彻落实“科技教兴市、工业兴市、强工富农”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加快发展”主题和“结构调整”主线,积极组织实施各级科技计划项目,推动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为三门峡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发展动力。全市共实施科技攻关、星火计划等各类科技项目1633项,投入资金24.16亿元,新增产值36.35亿元,利税6.89亿元,研制开发新产品348种,先进适用技术546种,同时也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果。
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把全面加强技术创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质量的关键性措施来抓,开创了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局面。1999年三门峡市启动了实施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加快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步伐。成立了三门峡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的通知”、“关于印发三门峡市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的通知”等一系列配套优惠扶持政策,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全市有23家企业被省科技厅认定为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有88种产品被认定为河南省高新技术产品。全市共组织实施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扶持项目4项,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扶持项目1项,国家生产力中心信息化建设项目1项,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4项,同时组织实施了三门峡蓝雪实业有限公司电子彩色印刷凹版、三门峡天元铝业集团有限公司60万只/年铝合金轮毂、三门峡龙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酵素菌生物肥料工程等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18项;组织实施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6项。这批项目已实现总投资5.96亿元,共落实贷款4.28亿元,已获省、市两级贴息2253万元,实现产值6.29亿元,利税1.36亿元。截止目前全市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应用开发活动的企业46家,研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215种。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从2000年的7.02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46.89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从2000年的2.6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5.02亿元;利税从2000年的0.93亿元预计增加到2006年的4.68亿元;出口创汇从2000年的310万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5200万美元。
在农业科技方面,把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深入贯彻《国家农业科技发展纲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效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为主攻方向,以强化领导为保证,以实施六大农业科技行动为重点,以扩大科技开放为动力,以科技示范为引导,以增加投入为支撑,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改造提升传统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开创了“三农”工作的新局面。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5%以上;经济作物比重提高到50%;林果、畜牧、烟叶等八大农业特色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32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35元,农业增加值33.1亿元,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38%上升为46.7%,科技进步与创新已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优化、农民收入增加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的主要推动力量。组织实施农、林、牧良种科技行动,优化农业品种结构。近五年来引进牧、果、林、菌、草等新品种达240余个,建立无公害及绿色苹果生产配套栽培技术、无公害蔬菜等基地30余个,年增加效益7000余万元;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为重点,积极发展农业高新技术,在生物脱毒组培、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生物肥料、生物饲料、植物生长调节剂以及计算机在农业上应用等领域有了较大进展。投资300多万元先后建设和开通了黄河农网、三门峡科技成果网、科技信息“户联网”、“农家宝”信息系统、三门峡科普影视在线,使现代科学技术、科技信息、科技知识和专家智慧与农民实现对接。围绕农业及农村开展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及科技交流活动,建立和健全星火人才培训基地,开展星火人才培训工作,举办各类培训班12595余期,受训人数总计37.6万人次。积极强化科技示范基点建设,狠抓科技示范带动战略,全市先后建立省科技示范乡镇6个,市级科技示范乡镇20个,各类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基地)50个,科技示范村362个,各类科技示范基点1259个,专家大院建立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合作组织2000多个,会员达12万人
在科技成果与专利方面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共获得科技成果奖713项,其中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53项,市级科技成果奖560项;申请国家专利998项。
随着科技事业的发展,三门峡市科技队伍也日益壮大。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5911名,其中高级科技人员1272名,中级科技人员10951名。
旅游资源
三门峡地处豫、晋、陕三省交界处,东与洛阳市为邻,南依伏牛山与南阳市相接,西望古城长安,北隔黄河与三晋呼应,是历史上三省交界的经济、文化中心。华夏的古老文明、祖国的今朝奇迹、南疆的湖光山色、北国的秀丽冰川,在这里得到了巧妙的浓缩和展现,发展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十分广阔的前景。厚重的历史文化为这里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主要有融观光、登山、避暑为一体,享有“小华山”之美称的亚武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四面环山三面水,半城烟村半城田”的陕州老城风景区;风光旖旎、景观险胜、古迹遍布的三门峡黄河游览区等。近年推出的“黄河之旅”旅游线路,已被国家旅游局定为14条旅游专线的第二条,推向国际市场。
交通运输
截止2006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7133公里,其中油路面里程7069公里,占总里程的99.5%。其中高速公路167公里,二级以上公路618公里,县乡公路及村级道路6054.9公里。公路密度达到68公里/百平方公里,平均每万人拥有公路32.3公里。全市76个乡(镇),1362个行政村全部通油(砼)路。初步形成了以连霍高速公路、国道310线和209线为主动脉,以南闫路、三洛路、郑卢路、洛卢路、西铁路等5条省道为主干线,以农村公路为支线的公路交通网络,实现了东西畅,南北通的的公路交通新格局。
公路通达能力的提高,极大地促进了我市道路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截止2006年底,全市共有三门峡市汽车站、三门峡市东风汽车站、渑池县汽车站等8个运输场站;汽车维修厂(站)538家,其中一类维修厂(站)10家,二类维修厂(站)62家,三类维修厂(站)466家。拥有省际客运线路49条,市际客运线路84条,县际客运线路82条;全市拥有营运汽车11223辆,其中客运汽车1287辆,货运汽车9936辆。基本实现了货畅其流、人便于行,为加快我市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交通环境。
历史沿革
1986年1月18日,国务院批准,三门峡市升为地级市,原洛阳地区的渑池、陕县、灵宝、卢氏4县划归三门峡市管辖。义马市由三门峡市代管。
1990年,全市共设93个居民委员会。1992年,为适应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形势,三门峡市内设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驻地在陕州城遗址;开发区管委会下辖向阳、后川、南关、三里桥、韩庄等5个村民委员会。
1993年5月,报经国务院批准,灵宝县撤县设市。
2000年底,三门峡市共设76个乡(镇)、10个街道办事处,1347个村民委员会、152个居民委员会,11204个村民小组。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三门峡市总人口2177428人;湖滨区 288746人、渑池县 328947人、陕县 343863人、卢氏县 356431人、义马市 136543人、灵宝市 722890人。
2005年,乡镇区划调整:11月4日,三门峡市召开深化和完善乡镇机构改革工作座谈会,撤并乡镇和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正式进入实质性阶段。三门峡市全市原辖76个乡镇,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撤并乡镇工作实施意见的精神,全市净撤乡镇12个,改设街道办事处2个,撤并后全市乡镇总数为62个。渑池县:撤销池底乡并入陈村乡,撤销西村乡并入果园乡,撤销笃忠乡并入天池镇,撤销西阳乡并入仰韶乡。湖滨区:撤销崖底乡并入交口乡,撤销会兴镇并入磁钟乡。义马市:撤销千秋镇、常村镇,改设街道办事处2个。陕县撤销大延洼乡并入观音堂镇,撤销柴洼乡并入王家后乡,撤销东凡乡并入菜园乡,撤销宜村乡并入西张村镇。灵宝市撤销东村乡并入寺河乡,撤销程村乡并入阳平镇。会议要求,撤并乡镇工作要在11月20日基本结束,乡镇机构改革工作要在12月20日基本结束。
截至2005年12月31日,三门峡市辖1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全市共有12个街道(其中3个街道尚未向河南省备案)、27个镇、35个乡,117个居委会(其中1个由开发区管理,估计也未备案)、1362个村委会,1145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27.48万。(数据根据:《三门峡市行政区划简册》)
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
总面积:164平方千米(根据民政部《简册·2006版》)/219平方千米(根据《三门峡市行政区划简册》)。
总人口:33.22万人(2005年)。
邮编:472000
代码:411202
区号:0398
拼音:Hubin Qu
基本概况
湖滨区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游南岸,河南、陕西、山西三省交界处,素有“黄河金三角”之称,周边有山西运城、洛阳、郑州、西安等大中型都市,是三门峡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隔黄河与山西省平陆县相望,西、北、南三面为黄河和青龙涧河环抱,状若半岛,故名湖滨。湖滨区总面积189平方公里,辖3个乡(镇)、48个行政村,7个街道办事处、40个居委会,总人口33.22万人,其中城市人口21.3万人。快速发展中的湖滨区凭着“六大优势”、“两大亮点”显示着自己独有的魅力,正逐步成为黄河岸边璀璨的经济明珠。
(一)六大优势:
1、区位交通优势。境内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310国道、郑西客运专线贯穿东西,209国道、三洛公路纵穿南北,东距洛阳机场115公里,西距西安国际机场220公里。黄河水运直达潼关,区域内城乡公路连接成网,IP宽带覆盖全区,通讯设施先进,信息联络便利,是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工业城市。
2、气候环境优势。湖滨区地处中纬度内陆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2℃,降雨量550—800毫米。每年冬季成千上万只白天鹅从遥远的西伯利亚飞到这里栖息越冬,洁白美丽的白天鹅、碧波荡漾的黄河水与深沉厚重的黄土高坡融为一体,形成一道靓丽独特的风景。因此,湖滨区被誉为——“天鹅之城”。
3、资源优势。周边地区资源丰富,目前已探明的矿产共66种,占河南省前三位的有31种,潜在经济价值达3000亿元。已开发利用的27种,其中黄(黄金)、白(铝)、黑(煤炭)是三大优势矿产资源。水力、电力、煤炭等能源供应充足,形成五大工业基地:一是能源基地。黄河年过境水量300亿立方米。止2004年全市电力装机容量已达154万千瓦,2005年将达到256万千瓦。全区企业生产、生活用电畅开供应。二是煤化工基地。煤炭生产能力为年产1400万吨。三是黄金生产加工基地。黄金年产量在40万两左右,位居全国第二。四是铝工业基地。铝矾土资源十分丰富,目前电解铝生产能力22万吨,氧化铝生产能力在220万吨以上。五是林果生产加工基地。三门峡是全国著名的苹果产区,利用丰富的果品资源,建成了一批果汁、板材企业。土特产种类多、品质好,苹果、大枣、木耳、食用菌等久负盛名。劳动力资源充裕,有万余名劳动力常年在全国各地务工经商,还有数万个年富力强的劳动力等待就业机会。
4、旅游文化优势。现存文物古迹30余处,其中,4A级旅游景区1处,3A级景区3处,2A级景区8处,珍贵文物1.7万余件。西安秦始皇兵马俑闻名海内外,然而三门峡虢国车马坑比兵马俑还要早600年。2003年虢国车马坑博物馆荣获“全国十大精品博物馆”称号。以名人名著名关名扬天下的函谷关是一处融道家文化和军事文化于一体的人文游览区。空相寺作为达摩祖师羽化成佛之所,在佛教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陕州城遗址内的古建筑宝轮寺塔,是我国现存古代四大回音建筑之一,比北京天坛回音壁早358年。
三门峡黄河大坝1960年建成蓄水,为世界上治理多泥沙河流和混水发电提供了成功范例。屹立于滔滔黄河中的中流砥柱,被喻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每年蓄水期间,库区水面清澈辽阔,可乘船饱览黄河两岸风情;开闸放水时,浊浪排空,犹如万马奔腾,可感黄河的神奇与博大。近年来,***、***等国家领导人先后来此视察。
5、主导产业优势。强力实施“工业富区”、“开放带动”发展战略,以湖滨果汁有限公司、河洛中密度板有限责任公司等骨干企业为龙头,突出发展以果品、板材两大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贸易型特色工业,形成了“果品—果汁—软包装饮料”果品产业链、“速生林—板材—中高档家具”林板加工一体化产业链、“草—牧—肉蛋奶—食品加工”畜牧产业链、“无公害蔬菜—标准化加工—包装配送”蔬菜生产销售一体化产业链为主的产业格局。湖滨果汁有限责任公司、产品畅销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南非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同行业中位居第三。2002年远渡重洋在美国打赢了反倾销洋官司,2003年跨出省外在山西、陕西新建果汁、果渣加工企业3个,2004年跨出国门成功在新加坡上市发行股票。“湖滨果汁”被授予中国驰名品牌,河南省名牌产品和名牌保护产品。与新加坡合资兴建的新湖滨发展有限公司现拥有10条果渣饲料生产线,年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居全国第一。中密度板公司年生产能力达11万立方米,位居中西部第一。
6、经营环境优势。区委、区政府始终把优化发展环境放在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力构筑经济发展的“环境磁场”。一是提供最宽松的政策。对来湖滨区投资的,除享受国家给予的政策外,对重大项目和鼓励发展的行业给予重点倾斜,特事特办,只要是上级有的政策都落实。二是给予最优质的服务。区四大班子领导和乡科级干部实行分包企业优化环境责任制。对投资客商用地、用水、用电等从优从便;对于区内的审批手续从快从简办理;对需要寻求上级支持的,及时派出专人协助办理。三是实施最有力的保护。大力推行每月25天宁静工作日制度、检查申报审批制度、收费公示制度等,严防“三乱”发生;对于扰乱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重拳出击,严惩不怠,倾力打造“环境最优美、社会最诚信、投资最安全”的投资热土。
(二)两大亮点:
1、城市品位高雅。在2003年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基础上,围绕“建造园林城市,提升城市品位”的目标,拉大城市框架,扩张城市规模,完善服务功能,加大美化力度,建成花园式示范社区28个,占70%;市区南山北岭绿树成荫、鲜花盛开,成为市区的两道绿色屏障;三门峡广场、湖滨广场两大休闲广场,上村、交口等四个垂钓中心,以及陕州风景区、虢国公园等,为城区居民和外来游客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未来三至五年内城市常年水面将达5000亩,森林覆盖面45%以上,呈现出“南山北岭披绿装,三河两岸尽春色”的诱人景色。使湖滨区成为品位高雅、市民文明、最宜人居的国家园林城市,成为中西部地区物资流、信息流、人才流、资本流竞相追逐、交汇的洼地和平台,成为辐射功能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2、工业园区红红火火。湖滨工业园区规划面积8000亩,紧邻城区和高速公路出入口,铁路、国道、省道、高速公路交汇而过,青龙涧河从园区内流过,高压输电线路也从此经过,水、电、路等基础条件优越。2003以来陆续有格瑞特软木地板项目、新湖滨轻钢结构项目、顺天彩印包装项目和汽车座椅调节器项目等18个项目进入园区开工建设,总投资达8.44亿元。我们力争在3至5年内,将湖滨工业园区建设成为环境宽松、设施齐全、规划合理、生态和谐的以发展新型建材、机械制造、轻纺工业、电子工程、生物制药、食品加工等六大类产业为重点的现代化工业群。5至10年内,建成“金三角”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规划建设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技术和新材料等高新产业园,实现基础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型。使湖滨工业园区成为全区经济集聚区、活跃区和带动区。
经济发展
湖滨区坚持科学发展观,先后放弃了4个高污染、高能耗的投资项目,投资兴建了一批环保型、科技型项目,走出了一条适合城区经济特点的快速发展之路。
湖滨区作为三门峡市唯一的市辖区,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方面承担着特殊的责任和义务。在各地招商引资比政策、拼让利的氛围中,湖滨区坚持和谐发展和理性发展的理念,充分考虑民意、考虑环境因素,严格项目准入门槛,坚决不上“吃祖宗饭、断子孙粮”的项目。去年累计投资达2亿元的4个项目,因对环境危害较大而被否决,而对一些环保型、科技型且有发展潜力的项目,该区不遗余力去争取。去年,该区吸引内资11.8亿元,超过年度目标任务264%;新上、续建项目66个,其中1000万元以上项目18个。2004年,全区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生产总值完成14.4亿元,较上年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7亿元,较上年增长41.7%;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7148万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1.8%。
行政区划
湖滨区辖区湖滨区辖7个街道、3个乡:湖滨街道、前进街道、车站街道、涧河街道、大安街道、会兴街道、崖底街道、交口乡、磁钟乡、高庙乡;向阳街道。
湖滨街道面积:2.1平方千米人口:4.3万人(2005年)代码:411202001
2006年,管理7个社区:市场社区、茅津社区、黄南社区、建设社区、黄北社区、供电公司社区、桥西社区。
前进街道面积:4.2平方千米人口:4.9万人(2005年)代码:411202002
2006年,管理9个社区:和平社区、器材社区、六楼社区、建西社区、友谊社区、水文社区、量仪社区、棉纺社区、二印社区。
车站街道面积:4.5平方千米人口:5.2万人(2005年)代码:411202003
2006年,管理8个社区:车站社区、建北社区、宏远社区、东风社区、湾道社区、文峪社区、峡东社区、天元社区。
涧河街道面积:5.8平方千米人口:6.5万人(2005年)代码:411202004
2006年,管理10个社区:文一社区、文二社区、永安社区、六西社区、涧南社区、枢纽局社区、一公司社区、化工厂社区、化机厂社区、冶炼厂社区。
大安街道面积:2.4平方千米人口:0.9万人(2005年)代码:411202005
2006年,管理1个社区:坝头社区。
会兴街道代码:411202006
2006年,管理10个村委会:会兴村、上村、槐树洼村、建房村、山前村、山后村、新兴村、王官村、马坡村、东坡村。
崖底街道代码:411202007
2006年,管理9个村委会:崖底村、东贺家庄村、西贺家庄村、陈宋坡村、岗上村、家王庄村、师家渠村、梁家渠村、斜桥村。
交口乡代码:411202201
2005年底,面积78.2平方千米,人口5.82万人,辖交口、野鹿、马家店、卢家店、北梁、南梁、杨家沟、侯家沟、朱家沟、晁家沟、富村、后桥、师家渠、斜桥、东贺家庄、西贺家庄、陈宋坡、岗上、家王庄、崖底、梁家渠;向阳、三里桥、后川、韩庄(此4个村由开发区管理)等25个村委会,166个村民小组。2006年,辖12个村委会:交口村、富村、晁家庄村、南梁村、北梁村、杨家沟村、侯家沟村、朱家沟村、侯桥村、野鹿村、卢家店村、马家店村。
磁钟乡代码:411202202
2005年底,面积56.6平方千米,人口3.4万人,辖磁钟、贾庄、赵家后、泉脑、寺庄、南鹿坡、杨家窑、杨家洼、会兴、上村、槐树洼、王官、山前、山后、建房、马坡、东坡、新兴等18个村委会,92个村民小组。2006年,辖8个村委会:磁钟村、赵家后村、泉脑村、贾庄村、杨家窑村、寺庄村、杨家洼村、南鹿坡村。
高庙乡面积:65.1平方千米人口:2.2万人(2005年)代码:411202203
2006年,辖9个村委会:大安村、小安村、位家沟村、羊虎山村、黄底村、王家岭村、侯村、李家坡村、穴子仓村,(77个村民小组)。
开发区根据《三门峡市行政区划简册》(2005年底数据):管理1个街道,1个居委会、5个村委会,面积14.9平方千米,人口13405人。其中,向阳、三里桥、后川、韩庄、南关等5个村委会合计共有34个村民小组;向阳街道管理甘棠居委会,面积7.39平方千米,人口5715人。开发区数据不向河南省上报,其各项数据均已包含在陕县和湖滨区内;向阳街道未以湖滨区的名义向河南省备案。注:在正式行政区划上,南关村属于陕县张湾乡;向阳、三里桥、后川、韩庄4村属于湖滨区交口乡;甘棠居委会可能没有以湖滨区的名义向河南省备案。
向阳街道代码:4112025602006年,管理5个村委会:向阳村、三里桥村、后川村、韩庄村、南关村。
上面括号里村民小组数据均为2005年底数据。2005年资料根据《三门峡市行政区划简册》,2006年村(居)名录根据《河南省2006年行政区划代码》
历史沿革
1995年,报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会兴乡撤乡设镇。会兴镇辖会兴、上村、槐树洼、建房、山前、山后、新兴、王官、马家坡、东坡10个村民委员会、46个村民小组,行政区域与设镇前的乡相同,未调整变更。
2000年,湖滨区辖5个街道、1个镇、4个乡:湖滨街道、车站街道、大安街道、前进街道、涧河街道、会兴镇、磁钟乡、高庙乡、交口乡、崖底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288746人,其中:湖滨街道 33268人、前进街道 37409人、车站街道 42589人、涧河街道 52585人、大安街道 460人、会兴镇 20490人、崖底乡 40130人、交口乡 19910人、磁钟乡 8800人、高庙乡 12418人、开发区虚拟镇 20687人。
2005年,湖滨区乡镇区划调整:撤销崖底乡并入交口乡,撤销会兴镇并入磁钟乡。截至2005年12月31日,湖滨区辖5个街道、3个乡:湖滨街道、车街道、大安街道、前进街道、涧河街道;磁钟乡、交口乡、高庙乡。其中,5个街道合计35个居委会,面积19平方千米,人口21.8万人;3个乡合计52个村委会,335个村民小组,面积199.9平方千米,人口11.42万人。
2021年1月15日,第四批河南省食品安全达标县(市、区)名单出炉,湖滨区上榜。
2016年2月16日,湖滨区上榜2015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上一篇: 三门峡工业提升门施工
下一篇: 三门峡工业提升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