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重庆工业化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阳江工业提升门

阳江工业提升门

来源:行业新闻 / 时间: 2025-05-05

大家好,关于阳江工业提升门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请问广东省的 汕头市和阳江市的不同之处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好长的长篇大论,但一看就是什么都不懂的.

汕头和阳江都临海,但风俗完全不同.

汕头靠近福建潮州,潮汕地区是妈祖文化的发源地.祖祖辈辈都是女人种地、男人下海行船,男人回到岸上就只会喝茶聊天。本来是赶海人(渔民)长期缺乏维生素,喝茶正好能防止败血病,但现在不下海的男人是因为好吃懒做才喝茶。

阳江古代打铁的多,过去南粤海船用的铁锚、铆钉都是阳江生产的,当地的刀具也很有名:阳江十八子、银鹰都是世界名牌,国际影响不亚于王麻子、张小泉。现在街上的管制类刀具很多都是阳江生产的。

阳江制刀历史可追溯至1400多年前,公元557年,民族英雄冼夫人屯兵两阳,在阳江地区制作兵器。清《冯代族谱》记载,冯大将军即冼夫人的孙子冯盎,曾任宋康令,公元646年葬于阳江北山,其使用的“峨眉宣锦大刀”即阳江俗称的“大杀刀”。清初,阳江县城形成了大规模的制刀坊,代表作是何传利铁匠制作的“文武刀”,当时国内著名酒楼都在何传利作坊制菜刀。城郊那洛村村民开始制造小刀。

二十世纪30年代,县城昌记是生产和销售小刀的专业店,同一时期,梁季芙创制独具一格的“季芙小刀”,这种小刀锋利、耐用、美观,可刮胡须,在全国小刀评比中获奖,并送世界博览会参展。从此,阳江小刀闻名海内外。建国前,阳江从事小刀生产的有300多人。1955年,生产小刀的个体户组成4个生产社,1956年组建国营小刀厂,这是阳江县规模最大的小刀厂,也是国内行业中产值、产量、品种、创汇最多的企业之一,被列为国家机电产品出基地企业。1966年,又先后成立了一批小刀集体企业,主要产品有小刀、怀剪、民用剪及餐具等。

改革开放后,阳江刀剪业蓬勃发展,出口规模不断扩大,采用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相结合,使刀剪产品始终保持优良品质,获国家级多项殊荣,享誉海内外,产品远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值和出口值分别占全国同类产品的60%和80%。特别是阳江十八子集团有限公司,在董事长李良辉的带领下,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创新,经历了五次技术革命,奠定了阳江十八子集团有限公司这“中国菜刀中心”的龙头地位。从传统手工生产碳钢刀发展到现代化、机械化规模,生产规格上千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刀具产品,集科研炼钢、生产、销售、旅游配套服务一条龙全方位经营的综合大型品牌企业,产品畅销至全国各地及日、美、加、韩、东南亚、港澳台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阳江十八子集团有限公司的发展简史:

1983年创建初期附属于当时的集体小厂“朝阳工艺刀剪厂”。

1988年成立“江城向阳家用刀具厂”。

1990年创建初期附属于当时的集体小厂“朝阳工艺刀剪厂”。

1997年成立“阳江十八子厨业有限公司”。

1999年被国家日用五金技术开发中心批准成立“中国菜刀中心”。

2000获得“ISO9001:2000版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资格。

2001成立“阳江十八子饮食娱乐服务有限公司”。

2002成立“阳江十八子集团有限公司”。

2003成立“阳江十八子精密特钢有限公司”。

2004“十八子作”刀剪系列产品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十八子作”刀剪系列产品被国家商务部授予“中国出口名牌”荣誉称号;“十八子作”刀剪橡颂系列产品被中国五金制品协会授予“中国十大刀剪知名品牌”称号;被国家旅游总局授予“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荣誉称号。

2005“十八子作”刀剪系列产品被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授予“国家免检产品”资格,获得“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资格,被广东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2006被国家科委认定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获得“广东省十大民营诚信企业”荣誉称号。

阳江十八子集团有限公司经历了四个跳跃式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83年创建初期附属于当时集体小厂“朝阳工艺刀剪厂”,是一个占地面积不足200平方米,只有8名生产人员,资金不足2万元,以生产碳钢菜刀为主的小作坊。

第二阶段:1988年彻底脱离挂靠集体小厂,成立“江城向阳家用刀具厂”正式成为私有性质的企业,拥有工业用地面积达2000平方米,生产人员50多人,当年创产销值达50多万元。

第三阶段:1997年成立现代公司机制的“阳江十八子厨业有限公司”,迎来了企业的迅速发展,员工增加到200多人,年产销值达到200多万元。

第四阶段:2002年集团企业全方位开发,企业飞速发展,成立了“阳江十八子集团有限公司”。属下拥有6家子公司(十八子刀剪制品有限公司、十八子厨业有限公司、十八子工贸实业有限公司、十八子饮食娱乐服务有限公司、十八子材料供应有限公司、十八子精密特钢有限公司、十八子华翔真空设备有限公司,拥有国内、国外、自制机械设备800多台(套),工业用地及配套设施用地超过25万平方米,员工超过1500人,年销售值超过亿元大关。

五次革命:集团公司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五大技术革命,奠定了阳江十八子集团有限公司为“中国菜刀中心”的龙头地位。

第一次技术革命是1993年首次将传统焊接刀具改进为连体直出刀具,引发中国刀具第一次革命。

第二次技术革命是1995年参考当时日本、西德刀具的特点,开发创新外观品种多样化的符合中国实际的日式多功能家用厨刀,引领刀具市场由单一产品拓展为多类型综合刀具市场。

第三次技术革命是套装刀具的开发推广,借鉴国外经验,设计推出了倾注“人性化”理念、富有中国特色的通透式套装刀具系列产品。

第四次技术革命是将军工材料七铬十七钼(7Cr17Mo)及高级国际流行材料不锈钢复合钢转换为民用制造刀具。

第五次技术革命是建设特种合金钢厂,瞄准国际高级刀具市场,炼钢、制刀、技术一体化。

产品与服务:

产品特点:“十八子”刀具的主要选材为复合不锈钢、8Cr13MoV、7Cr17Mo特殊钢及3Cr13、4Cr13Mo、5Ccr13MoV不锈钢、由十八子炼钢厂自行研制的特殊抗菌抗腐蚀、高硬度的高级合金钢等钢材。

复合钢、7Cr17Mo、8Cr13MoV特殊钼钒钢、3Cr13Mo、4Cr13 Mo不锈钢的区别:作为马氏体型的3Cr13、4Cr13不锈钢材,主要特性是:含碳量高、淬透性好,一般油淬或空冷后即可得到马氏体组织,是不锈钢中机械性能最高切削性能最好的钢组。而近年来开发的7Cr17Mo(7铬17钼)、8Cr13MoV(8铬13钼钒)特殊钢,硬度、韧性比3Cr13材料机械综合性能更好,是目前国内做菜刀最好的不锈钢材,硬度可达58(HRC)以上,锋利耐用。由于高碳高铬钢生产的刀硬度高,修磨较难,要做到刀具硬度高又易修磨,复合钢材就有这种性能。它的特点是侧面材料硬度低,中间夹层硬度高,锋利耐用,更好地起到抗碱、抗腐蚀、防酸、防锈的作用。相对来说,马氏体不锈钢材料含碳量高,则刀具硬度越高(含碳量低,韧性比较好);含铬量高,防锈性能也越好。

十八子刀具所用的钢板材料都是由十八子精密特钢厂经过特殊工艺冶炼和加工锻打而成的,具有硬度高、韧性强、抗腐蚀性能优等特点。经反复进行切削试验显示,十八子刀具与普通的刀具对比,更具冲击力,不变形,锋利度持久等特点。

取得成绩:集团公司通过工贸合作、经济互补的经营方式,使企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受到有关部门的肯定和社会的认可。被国家科委日用五金技术开发中心批准为“中国菜刀中心”、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广东省计委、广东省经贸委、广东省科委联合授予“广东省五金刀具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被中国五金制品协会授予“中国刀剪十大知名品牌”、获得“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名牌产品”、“广东省著名商标”、“广东省连续十年重合同守信用单位”、阳江市“科技兴市十项工程实施单位”和“重点发展工业企业”等200多项荣誉称号和奖项。十八子集团正顺应全球化、市场化需求不断改革,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优势,提升自己的品牌,争创中国驰名商标,打造国际知名品牌,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壮大。十八子刀具发展方向是:向多门类刀具领域进军——比如民用产品、军用产品、收藏工艺品、行业产品(医疗器械、药材用具等)等,大力拓展研发生产领域,在做专做优的基础上做强。十八子产品畅销全国各地,被列入国家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出口名牌,国家免检

本报记者从广东省发改委获悉,广东西部沿海高速铁路深茂段,目前已正式获国家发改委批准建设,并将于年内动工,有望在2014年建成。

广东西部沿海铁路,是国家规划东北经沿海城市至海南三亚纵向沿海高速铁路的一部分。该铁路东接厦深铁路,西接茂湛铁路,北接洛湛铁路,全线经过深圳、广州、佛山、中山、江门、阳江、茂名市。其中深圳—茂名段是近期规划,广州—佛山段是远期规划。

广东西部沿海铁路全长为371.73公里,总投资458.4亿元。该项目属于部省合作项目,但对于双方的出资比例、各涉及城市的出资和入股情况等,目前尚未明确。“目前关于我们地方出资方面的安排,还没有收到上面的通知。”茂名市交通局余姓工程师告诉本报。

作为西部沿海铁路重要组成部分的茂名至湛江路段的出资方面,则已明确——投资约47亿元,出资比例为铁道部40%、广东省40%、湛江市及茂名市共20%。

实际上,该铁路早在“十一五”时期,就是一个重要规划。但至今获得批复之时,已经是“十二五”时期的开局之年。姗姗来迟的原因,主要在于该线路的走向难以敲定。

线路尚待最终敲定

粤西沿海高铁的姗姗来迟,“关键原因还是在于路线走向问题。”

本报从各地了解到,目前,茂名、阳江等西片路段,由于线路基本确定,开工条件基本成熟。实际上,全长77.05公里的茂湛铁路已全线动工建设,按计划将于2012年8月建成通车。上述余姓工程师对本报解释,这一段是单独立项、单独审批的,所以比较快。

但深圳至茂名段,却没那么顺利。

2008年,就有消息称广东西部沿海铁路当年将开工建设,此后每年都有相关消息出来,但每每落空。“关键原因还是在于路线走向问题。”中山市发改局人士对本报分析。以中山市段为例,即使到目前,路线还在安排当中。

“我们中山这一段,最终还没完全定下来。”中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谢中凡告诉本报记者。

实际上,早在数年前最初的规划中,多数专家提出的方案是,从深圳北站向西至虎门,经广州市南沙开发区进入中山市三角镇。然后再沿省道364公路往南,进入广珠城际轨道小榄站,再利用广珠城际轨道向西接入江门市。若据此方案,可避免与广珠轻轨江门段的重复建设。

但这一方案因没有进入中山市区内,对中山意义不大,而没有得到该市的支持。

经过磨合后,中山段形成了两条新的方案:一是从深圳机场[5.95-1.98%]南侧跨珠江口,经中山市东部组团、中心城区接轻轨石岐站,即常说的深中通道公铁合建方案;另一个是从深圳北站出,走虎门大桥下游,跨珠江口进入南沙,经民众、港口接石岐站。这两个方案都向中山方面倾斜——石岐站的选定,意味着这两条路线都经过了中山市区。

而前者正是中山市所推崇的方案。“这个方案将使得我们利益最大化。”上述中山市发改局人士对本报称,目前基本确定选择前者,但尚需要专家评审通过。本报了解到,近日铁道部将召开一个可研审查会。

由于中山段相对复杂,“目前比较可行的方式是茂名段先开建,而中山这一段等深中通道完善后再建。”上述发改局人士对本报分析。本报了解到,江门、阳江、茂名段今年将开工建设。

湛江到珠三角的2小时经济圈

5年的漫长规划期,换来了速度的提升,将为粤西的经济地理带来相当的影响。

虽然5年的规划期,让粤西地区多少有些久等,但也换来了速度设计的提升。

按最初规划,广东沿海铁路的速度目标值为每小时200公里,预留时速250公里。但在当地人士看来,这显然不能满足粤西振兴的要求。“我们的落后,就落后在交通基础设施上。”钟焕清对本报分析。

去年底,针对茂名藉全国人大代表钟焕清等人提出的《关于将国家沿海铁路广东段建设标准提至“高速客运专线”并延伸至南宁的建议》,铁道部对钟焕清等提出的建议作出答复,将广东西部沿海铁路速度目标值提升为时速250公里及以上。

“把时速从原来的200公里提高到250公里以上,实际上是上了一个档次,满足了我们的要求。”对这一回复,钟焕清说,在此基础上,把速度提到350公里/小时也是可以的。若在原来200公里/小时的情况下,则没办法提速。

而在这一速度下,将对粤西经济地理带来相当的影响。

比如,广东西部沿海高速铁路建成后,从深圳到茂名将由现在的7小时减少至不到3小时,从湛江到广州花费时间仅需2小时左右。这不仅将增加粤西地区与珠三角的联系,也延伸了广深的辐射力——尤其是此前对粤西影响并不大的深圳,则弥补了这一不足。

实际上,广东省政府层面对该路线振兴粤西地区,也寄予了厚望——此前出台的《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粤西地区振兴发展的指导意见》就提出,要尽快开通西部沿海高铁等轨道交通,完善陆路交通运输体系。并专门提到,对西部沿海铁路阳江-茂名-湛江段建设的征地拆迁补偿困难给予财政补助。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