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工业提升门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阜新工业提升门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阜新工业提升门以及阜新是玛瑙之都吗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玛瑙之都·阜新”
在国务院不久前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阜新玛瑙雕榜上有名。玛瑙自古被视为美丽、幸福、吉祥、富贵的象征,因其兼具瑰
丽、坚硬、稀有三大特征,从而荣膺“玉石”桂冠。地处辽西的阜新是中国主要的玛瑙产地、加工地、玛瑙制品集散地,玛瑙资源储量丰富,占全国储量的50%以上,且质地优良。
阜新玛瑙文化积淀深厚,7600年前的查海遗址中出土了用玛瑙打制的刮削器,以及玉器、石器等,说明查海人是世界上最早认识玛瑙和使用玛瑙的人群。阜新玛瑙加工历史悠久,从辽代开始,阜新民间就有采集、挖掘、加工玛瑙的生产活动。到了清代,阜新地区玛瑙业发展已具备一定规模,阜新玛瑙已成为宫廷贡品。
目前,阜新玛瑙艺术品已形成七大系列、200多个品种、数千种款式,以“巧、俏、绝、怪、新”为典型艺术特色的“雅活”更为突出。巧:为人之灵气,设计构思精巧,雕刻技艺精湛,可谓巧夺天工。俏:为天之造化,充分利用玛瑙天然俏色,纹理图案及质感,所表现的人间万物栩栩如生,逸趣天然。绝:为天人合一,使作品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使之成为出神入化的绝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今人拍案叫绝。怪:从作品的创意、设计、造型到技法,勇于超越古人,打破常规,鬼斧神工,使作品充满了鲜明而独特的个性,极富艺术想象力,使作品动人心魄。新:大胆创新,充满时代感,善于从其他艺术门类中吸取营养,题材创新,技法创新,表现手法创新,作品不仅以传统的中华民族文化为题材推出新意,更多的是表现当今国内外人们的火热的生活和审美情趣,使这枝古老而传统的玛瑙雕刻艺术奇葩焕发青春,给人一种耳目一新、春风拂面之感。
近年来,阜新有一大批玛瑙雕刻作品获得全国宝玉石界“天工奖”。在全国大型展销会上,阜新玛瑙火爆南昌,走俏乌鲁木齐,热销深圳,走红南京。阜新的玛瑙精品还远销到日本、美国、法国、意大利、瑞士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且越来越被海内外人士所认识、喜爱和珍藏,其身价也不断提高。在阜新玛瑙宝石城精品市场,记者看到,不少精品价值数十万元。
要出精品,必有奇才。阜新有玉雕工艺大师或相当于工艺大师级水平的人近20位,达到工艺师水平的100余人,他们是阜新玛瑙业的核心和灵魂。“素活大师”李洪斌虽年近七旬但仍宝刀不老;被誉为阜新玛瑙界“三杰”的曹志涛、杨克权、邵景兴,艺术硕果累累,声名远播。曹志涛等在全国历届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上不断捧回金、银、铜奖。阜新老、中、青三代玉雕艺术家精湛的作品不仅在全国玉雕界占有一席之地,而且是艺术创新的弄潮儿,独领风骚。阜新的玛瑙雕刻已达到当今中国玉雕艺术的最高水平。
阜新这座因煤而立、因煤而兴的城市,至今已有100多年煤炭开采历史。“一五”时期,国家在156个重点项目中,为阜新安排了4个煤炭电力工业项目,使阜新成为共和国最早建立起来的能源基地之一。50多年来,已累计生产煤炭6亿吨,发电1700亿千瓦时,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煤炭资源的逐渐枯竭,阜新经济社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和辽宁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2001年,阜新被确定为全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几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辽宁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阜新市已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合阜新实际的发展思路,经济转型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在转型实践中,阜新玛瑙产业显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阜新市把玛瑙产业作为一个重要产业来抓,使之成为阜新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近年来,阜新市玛瑙产业的营业收入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从业人员已达到3万多人,初步形成了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十家子玛瑙批发市场和阜新玛瑙宝石城精品市场为代表的两大销售市场。阜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玛瑙交易中心和集散地,阜新玛瑙制品成为辽宁省十佳旅游纪念品。阜新玛瑙产业在全国同行业具有较高地位和影响力,在阜新众多产业中具有长远发展的比较优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已成为阜新市富民强市的特色产业,具备了做大、做强、做优、做特的基础和条件。
为了加快玛瑙产业发展,打造中国玛瑙之都,前不久,阜新市与中国宝玉石协会商定,将于7月下旬共同举办首届“中国阜新玛瑙节”,旨在通过玛瑙节这一平台,展示阜新玛瑙产业优势,展示经济转型成果,展示城市特色历史文化,培育阜新独特的城市品牌和魅力,全面扩大对外开放,推进阜新经济转型。
日前,阜新市代市长潘利国向记者介绍了阜新玛瑙产业的发展思路。“十一五”时期,阜新市把玛瑙产业作为重点培育的十大产业集群之一,加强政府引导,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逐步形成体系完整、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和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格局,努力把阜新建设成为全国玛瑙集散中心、玛瑙加工中心、玛瑙文化中心和玛瑙信息中心,打造中国玛瑙之都。到“十一五”末,阜新玛瑙产业的销售收入将在2005年基础上翻两番。为此,阜新市将充分利用资源、人才、技术、市场等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统筹规划,用新观念、新思路来谋求玛瑙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整合资源,推进玛瑙产业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道路,加强玛瑙产业园区和市场体系建设,拉长玛瑙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加大玛瑙职业技术培训力度,加快人才培养步伐。挖掘阜新玛瑙文化内涵,提高阜新玛瑙文化品位,努力形成品牌效应,提升产品竞争力,推动地方经济和相关产业发展。目前,阜新市成立了玛瑙协会,举办了阜新玛瑙产业发展论坛,阜新玛瑙产业工业园已开工建设。为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由教育、劳动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在阜新市大中院校开设玛瑙玉雕专业,并纳入招生计划。同时,在国内知名工艺美术类高校委托培养阜新市急需的玛瑙人才。对现有的玛瑙加工技校加强管理,增加投入,充实师资力量,并鼓励兴办民营玛瑙技工学校。照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阜新市人民政府
2012玉星奖获奖作品《咏梅》
一、阜新市基本情况
阜新市名源于“物阜民丰,焕然一新”之意。全市总面积10355平方千米,下辖两县五区,即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彰武县和海州区、细河区、太平区、新邱区、清河门区。此外,还有省级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全市,总人口193万人。
阜新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早在7600年前,人类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在辽代,阜新是契丹民族的主要活动区域,近年来发现了多处辽代契丹贵族的墓葬。境内的懿州古城是武当宗师张三丰的故里。在清朝,阜新是藏传佛教的东方传播中心,境内的瑞应寺现有国务院册封的七世活佛,海棠山上至今还保留着267尊藏传佛教摩崖造像。阜新是我国著名的竞走之乡、全国首批篮球城市、玛瑙特色产业基地。
2001年,阜新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第一个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承担起了为中国破解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难题的重任。经过几年的发展,阜新已经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市情的转型发展之路,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在转型实践中,阜新玛瑙产业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阜新市委、市政府将玛瑙产业作为一个重要特色产业来抓,使之成为阜新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二、阜新玛瑙基本情况
早在2000年,玛瑙业被列入阜新经济社会转型规划内容,市委、市政府就提出了“城乡互补、基地与市场互动、尽快形成阜新转型替代产业”的发展思路。并且先后在阜蒙县十家子镇和太平区建起了十家子玛瑙城和阜新玛瑙宝石城。特别是2006年出台了《关于加快阜新玛瑙特色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发挥比较优势,打造玛瑙之都”的工作目标。经过几年的努力,玛瑙精深加工基地、十家子玛瑙工业园区相继在高新区和十家子镇规划建设并投入生产,玛瑙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阜新玛瑙产业进入了历史的全盛时期。
1.产业总量有了较大提高
2000年全市玛瑙业有各类业户3536户,有从业人员近1万人,年产值近1个亿。到2005年统计有业户4000户,有从业人员3万人,年产值2.5亿。到2011年底统计有业户5000户,有从业人员5.5万人,年产值10亿元。城乡两个市场新增业户一千多家,出现了三个一批,即一批家庭作坊发展成了中等规模玛瑙雕刻厂,一批经销大户在北京、广州、内蒙古等地设立了阜新玛瑙直销店,一批小型来料加工户开始独立加工成品。市场日平均交易额由原来的几万元增加到了近百万元。玛瑙产业产值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从业人员以20%的速度增长。
2012玉星奖获奖作品《晨曲》
阜新玛瑙博览会开幕式
2.成功举办了六届中国阜新玛瑙博览会
中国阜新玛瑙博览会是我国唯一一个玛瑙的专业展会。自2006年举办首届玛瑙节暨玛瑙博览会以来,已经举办了六届,展会的规模不断扩大,档次不断提升,效果越来越好,其中第四届和第五届被商务部列为全国重点引导支持的国家级重点展会之一。参展商、交易额不断提高,2011年展会期间实现销售额达1千多万元,5万多人次参观了展会,达成投资和销售协议20项。
通过玛瑙博览会这个平台,不但扩大了交易额,吸引了国内外玉雕好者和企业,同时也引起国家级相关行业协会和各级行业主管部门的高度关注,玛瑙会展经济稳步提升,有效地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
3.玛瑙之都城市品牌得到了认可
阜新市文化局着力挖掘玛瑙文化的内涵。收集阜新玛瑙雕刻大师雕刻的玛瑙精品图片,制作出版了《中华玛瑙志》等有关玛瑙的专著和玛瑙精品画册;创作了《心中的玛瑙城》等玛瑙歌曲;同时将阜新的地域、特色文化与文艺作品结合起来,编排了现代京剧《血胆玛瑙》,并获得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阜新玛瑙业在全国乃至世界上形成了独具魅力特色的城市名片和城市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日渐提高。“阜新玛瑙雕”正式列入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阜新市被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授予“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的称号。阜新玛瑙制品被评为辽宁省十佳旅游纪念品,十家子镇被评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央视、香港卫视及多家媒体相继从不同角度聚焦玛瑙之都,将玛瑙之都、魅力阜新这一城市文化品牌推介给世界,有力提升了阜新城市的文化力。
4.玛瑙人才体系建设初步形成
经过几年玛瑙产业人才梯队的培养,阜新市玛瑙产业基本上保持了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目前,阜新市天艺玛瑙学校、二职专、聋哑学校、五一玛瑙雕刻设计学校、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等已经开设了宝玉石加工鉴定专业和玛瑙雕刻班,专门培训玛瑙专业人才。截至2011年7月,已有毕业生300多人,在校生约400人。同时,传统师傅带徒弟的在岗学员达千余人。有百余人晋升为省级以上各类大师,200余人获人事部门颁发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玛瑙产业已成为阜新经济转型中的一个新亮点,在打造阜新城市品牌、塑造城市魅力、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竞争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阜新玛瑙产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较高地位和影响力,在阜新众多产业中具有长远发展的比较优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已成为阜新市富民强市的特色产业,具备了做大、做强、做优、做特的基础和条件。
2012玉星奖获奖作品《荷塘夏日》
三、基地发展优势
阜新是“中国玛瑙之都”,阜新玛瑙被誉为“辽宁三宝之一”,因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资源储量,悠久的加工历史,在全省乃至全国玛瑙业和珠宝玉石业界都有其重要而独特的影响,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阜新玛瑙文化历史久远。阜新在中国玉文化史上占据着文化“发端”的特殊历史地位。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玉器就诞生于阜新。位于阜新境内的新石器早期人类遗址——查海遗址距今7600余年,其中出土了近百件玉玦、玉匕和用玛瑙打制的刮削器,说明早在7600年以前阜新的查海人已经开始使用玉器和玛瑙器具了。也正因为阜新出土了“世界第一玉”和“华厦第一龙”,阜新一直被史学界誉为“玉龙故乡,文明发端”。
阜新玛瑙资源储量丰富。阜新是全国最大的玛瑙原料产地和加工基地,阜新的玛瑙质地优良,具有品种多、颜色全、纹理美、质地优、料形奇等特点。阜新还出土了震惊全国的“玛瑙王”和“玛瑙长城”。重达66吨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玛瑙王”,现存放在市街心广场供人们观赏。长30余米、高5米、厚0.6米的“玛瑙长城”,堪称世界之奇。
阜新玛瑙加工历史悠久。阜新玛瑙加工经历了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辽代、清代、当代五个重要发展时期。辽代是阜新玛瑙加工业的黄金时期,在阜新曾出土了当时的玛瑙酒杯、玛瑙围棋等大量玛瑙制品。清朝是阜新玛瑙产业发展的鼎盛时期,阜新玛瑙成为宫廷贡品。阜新玛瑙有独具特色的工艺流派,雕刻作品连续多年在国家级玉石界雕刻大赛中获得奖项。
四、阜新玛瑙产业发展思路
阜新玛瑙具有独特性和稀缺性,并已形成规模,发展玛瑙产业,优势十分明显。阜新市将通过加强政府引导,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逐步形成体系完整、结构布局合理、整体技术先进和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格局,努力建设全国玛瑙产业加工中心、集散中心、文化中心和信息中心,打造“中国玛瑙之都”。
基于此,阜新市将充分利用本市资源、人才、技术、市场等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统筹规划,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将以世界的眼光、战略的思维、改革的精神谋划产业发展战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在全国、在世界的宝玉石发展格局中谋求玛瑙产业更快地发展。进一步整合资源,推进玛瑙产业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道路,加强玛瑙产业园区和市场体系建设,拉长玛瑙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大玛瑙职业技术培训力度,培养玛瑙界高精尖人才,扩大大专以上宝玉石鉴定和加工专业招生规模,使阜新率先占领国内玛瑙人才高地。积极引进珠宝玉石界的国际品牌、著名商家和知名开发商,做好阜新玛瑙城周边地区的整体开发建设运营工作,使该区域成为“中国玛瑙之都”的商业载体、城市品牌和形象标志。挖掘阜新玛瑙文化内涵,提高阜新玛瑙文化品位,努力形成品牌效应,培育城市特有的文化魅力,带动地区旅游、会展等相关产业发展。通过打造“中国玛瑙之都”,将阜新玛瑙产业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加快转型振兴步伐。
阜新是全国第一个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是辽宁实施“突破辽西北”战略重要地区,是沈阳经济区的重要一员,机遇空前、商机无限、潜力巨大,正在成为海内外投资者关注的焦点、投资的热土、创业的舞台。几年来,在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阜新承办的玛瑙节和玛瑙博览会都取得了圆满成功,对于推动阜新玛瑙产业发展,促进中国玛瑙业、中国宝玉石业界交流与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阜新人民将以玛瑙为媒介,搭建起文化交流、经贸合作、增进友谊的桥梁。
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之路
辽宁省的阜新市位于该省的西部,属于低山丘陵地带,是沈阳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处于内蒙古高原和东北辽河平原的过渡区域,地理上呈现长矩形,中轴线大致经过北纬42°10′和东经122°00′的交点。阜新市的行政区划包括五个区和一个蒙古族自治县。
这五个区分别是海州区、太平区、细河区、清河门区和新邱区。每个区都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海州区位于城市中心,是商业和文化活动的集中地;太平区靠近铁路交通枢纽,具有重要的交通地位;细河区则以工业和农业为主,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清河门区拥有辽河的支流,生态资源丰富;新邱区则是传统的工业区,工业遗产丰富。
蒙古族自治县则主要居住着蒙古族人民,这里保留了丰富的蒙古族文化和传统,是研究和体验蒙古族文化的理想之地。
阜新市的五个区和一个蒙古族自治县,各自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特色,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观,阜新市都是一个值得探索和体验的地方。
此外,阜新市还因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工业基础,成为了东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这里不仅有现代化的工业园区,也有保存完好的工业遗产,如煤矿和炼铁厂等,这些都是研究和了解中国工业发展历程的重要资源。
随着经济的发展,阜新市也在不断地进行城市建设和改造,努力提升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同时,当地政府也非常注重保护和传承当地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力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持城市的独特魅力。
总之,阜新市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它还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文化底蕴的地方,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前来探索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