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重庆工业化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邵阳工业提升门

邵阳工业提升门

来源:行业新闻 / 时间: 2025-05-05

其实邵阳工业提升门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湖南邵阳市邵阳县平均房价水平,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邵阳工业提升门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湖南省统计局 2007-05-21 08:52:47

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撑杆”。实践经验证明,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之路中不可逾越的重要阶段。加快工业发展是历史赋予的重任,更是客观现实的必然选择。工业的发展,带动和影响着一个地方的经济全局;工业化水平的高低,代表着一个地方的发展水平。邵阳县的工业一度有过较为辉煌的一页,由于受到地域、市场和产品质量的制约,加之国企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邵阳县工业经济一度滑坡,成了最伤心的“短腿”。1995年比1991年,邵阳县工业增加值增长11.3%,比全市增幅高5.6个百分点;2000年比1996年,邵阳县工业增加值增长8.5%,比全市增幅低3.4个百分点。 2002年,县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工业邵阳”的目标,把发展工业作为一项重要议事日程摆在首要位置,着力实施以工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的方略,取得了积极稳健的成效。本文依据2004年末邵阳县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综合性地对全县规模以上工业、规模以下工业和个体工业的实际状况进行评述,并与外县、市相对比,希望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一、现状与特征

1、现状

2004年末,全县共有工业2130家(户),从业人数18808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0958.3万元,净值26487.5万元,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95783.6万元,增加值44754万元。

按规模分:年产值500万元以上及国有工业企业47家,现价总产值54594.8万元,从业人数7810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4923.2万元,增加值19111万元;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和个体工业共2083家(户),从业人数10998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5835.1万元,现价总产值41188.8万元,现价增加值25643万元。

按性质分:内资企业330家,其中国有企业12家、集体企业10家、股份合作企业3家、集体联营企业1家、其他有限责任公司2家、股份有限公司5家、私营企业297家、港、澳、台合资经营企业1家、中外合资经营企业1家、个体工业1795户。

按行业分:邵阳县工业企业共分采矿业、制造业、电力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个行业中类。采矿业165家,其中煤炭开采企业65家、黑色金属矿开采业83家、有色金属矿采选业1家、非金属矿(砂石)开采业16家;制造业157家,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3家、食品制造业4家、纺织业3家、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造业4家、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造品业17家、家具制造业3家、造纸及纸制品业5家、印刷业2家、化学原料及化学制造业5家、医药制造业2家、轮胎制造业1家、塑料制品业6家、非金属矿物制品业73家、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4家、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5家、金属制造业12家、通用设备制造业4家、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家、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2家;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0家,其中电力生产业5家、电力供应业1家、水的生产和供应业4家。其他1798户个体工业,主要集中在制造和加工行业。

2、地位

2004年,邵阳县现价工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16.75%,比2003年提高0.8个百分点,比2002年提高2.35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现价工业增加值占7.15%,比2003年提高0.7个百分点,比2002年提高2.72个百分点;规模以下现价工业增加值占9.6%,比2003年提高0.1个百分点,比2002年提高0.63个百分点。

3、主要特征

(1)产业水平的初级性。一是全部为小型工业企业,无1家被认定为国家中型以上企业。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40家,只占全部工业企业个数的12.3%;二是以传统产业为主。国家40个行业标准中,邵阳县工业主要为采掘业、冶炼业、造纸业、五金机械制造业、鞋帽服装皮革纺织业、医药化工业、食品加工制造业、建材业、水电发电供电业、木材加工业,传统行业占98%以上,传统产品占92%以上;三是经营管理模式粗放。据对30家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调查显示,实行家族式管理的企业12家,占40%;财务管理基本上都是“口袋”账,如湘宝汽配公司、湘中制革公司虽然从2003年起聘用了一名会计,也只是每月两、三天做账,以应付税务审计的需要,财务记录很不规范。四是工业产品以初加工、低品位、低附加值为主,邵阳县工业产品主要为烟煤、锰、石膏、硅锰铁、钻花、内衣服装、波鞋、汽车飞轮、输电管配件、大米加工、中成药、红砖、砂石为主,虽然品种不少,但是大多处在初次加工阶段,利润率不高。如邵阳县兴旺玛钢厂生产的输电管配件,由于没有取得自主出口权,由外贸部门代理出口,每只8元贱卖给出口商,出口商每只16元销售给外商,外商以16美元的价格投入欧美市场,出厂价只相当于市场价的6.2%。其它如富晟鞋业公司、县玛钢厂、三泰金刚石厂、湘宝汽配公司等企业产品都是“为他人做嫁妆”,自己挣小钱,别人赚大钱。

(2)产业资源的依赖性。邵阳县工业中,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工业企业占据重要地位。全县65家煤矿开采企业,2004年末产值19064.7万元,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23.34%;83家锰矿开采企业产值5904.2万元,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7.22%;16家砂石开采企业产值2499.8万元,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3.06%;64家砖瓦、石材及其他建筑材料制造业产值4347.2万元,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5.32%;5家硅锰冶炼企业产值1929万元,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2.36%。消耗本土资源型的企业综合产值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41.3%。

(3)产业发展的自主性。邵阳县332家工业企业(个体工业除外),10年前开业成立的104家,占31.3%;1996年至2002年开业成立的企业35.36%,而2003年至2004年新开业成立的企业为33.34%。改革开放前,邵阳县工业企业的发展由政府为主导,企业的创立和发展由县、乡两级操作,大多数企业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前瞻性,有些企业的创办纯粹是为解决就业问题。改革开放后,由于政策宽松,民营企业蓬勃发展,有些企业业主抱着“哪行赚钱干哪行”的念头,办企业“一窝风”,甚至有些行业“家家点火、户户冒烟”,存在很大的盲目性。2003-2004年,邵阳县域内涌现出83家锰矿开采企业,由于国家政策整顿及资源贫乏,很快,这些企业有50多家就“销声匿迹”了;2003年,邵阳县河伯乡境内有大小木材加工企业和个体户35家,2004年,就只有12家了。加之,金融部门近年来存贷比例严重失调,对工业投入尤为少得可怜,不足贷款额的10%;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部门因部分企业缺乏诚信,未能及时还贷,影响了信用担保公司作为架通银企桥梁作用的发挥,以致工业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的发展还是以民间融资为主要路径。因此,邵阳县工业企业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民间自发为主;二是发展方式和方向由投资者自主决策;三是企业的融资行为具有明显的个人特性。

二、问题、差距与原因

1、工业经济总量偏小。2004年末,邵阳县现价工业总产值9.57836亿元,仅占全市县域工业现价总产值136.3亿元的7.02%。工业经济总量仅高于新宁、武岗、隆回三县;现价工业增加值44754万元,仅占当年全县GDP的16.75%,为邵东县的22.63%。与省内其他兄弟县市相比,更是相形见绌。2004年邵阳县工业增加值为长沙县的4.26%、浏阳市的8.75%、石门县的31.62%、望城县的15.7%、湘乡市的18.63%、衡南县的15.96%。与全国工业强县—广东省佛山市的顺德市相比,仅为该市的0.63%。由于工业总量小,全县工业经济在低基数的情况下虽然有较快幅度的增长,但很难在短期内实现增量的快速扩张。

2、集约化程度较低。邵阳县工业存在着“弱、小、散”弊端,产业和企业规模小,产业链条短,在市场上占有的份额小。

(1)企业分散。主要表现为小而全、行业多,分布散。全县工业企业涉及15个门类,674个产品,行业的高度分散和小模生产,无法形成产业和产品的聚集效应。五峰铺棉毛公司其实是上千家加工户的“代名词”,没有统一的品牌,以每条3至6元贱价批发给经销商,实行薄利多销;多年来,邵阳县塘渡口镇白羊铺村以档发加工闻名远近,但集收购、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有14户,除永利档发厂、美莎发制品公司较有规模外,还有12户一直各自为战,厂址在邵阳、白羊铺等地“流动”,产品你销往河南,我卖向安徽,甚至在价格和规格上相互冲突。

(2)产品档次低。邵阳县工业企业生产的品种单一,品质不高。全县674种产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仅山秀医药公司1个。富晟鞋业公司、兴旺玛钢厂、县玛钢件厂、兴隆包装工具厂、松鹤钻头厂、湘中制革公司及档发厂生产的产品名义上都是出口企业,实质上由代理商改头换面,重新包装后委托代理;湘宝汽配公司生产的正川飞轮也只是玉林柴油机厂的零部件。龙华水泥有限公司生产的低型号PO32.5产品,一直未升级换代。

(3)基地和工业园区尚未具备规模。工业园区进展缓慢,配套设施跟不上;招商引资量小,入园工业企业数量少,投资额小,科技含量不高。全市51个工业园区或基地,其中省、市认定的县级工业园区9个,县、乡自设的工业基地和园区42个。邵阳县经省批准的园区或基地“空白”,经市批准认定的红石工业园区,入园工业企业还只是“星星点灯”状态;县设立的九公桥工业园区、白仓工业园区、霞塘云工业园区规划面积偏小,企业入户率不高,2004年工业基建投资和技改投入2200万元,只相当于城步的55%、武岗的62.8%。因此,邵阳县工业园区和基地在县域经济中尚未发挥出强劲的带动作用。

3、产业基础薄弱。据对全县332家工业企业调查显示,1950年至1977年设立的企业35家,1978年至1991年设立的企业39家,1992年至1995年设立的企业29家,占332家企业的31.3%。这些企业基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条件,初建时起点很低,大部分属“五小”企业,技术落后,设备老化,是企业难以发展壮大的“绊脚石”。2004年经济普查结果显示,全县47家规模工业企业共各类机器设备1642台(套),其中1980年前出厂的设备100台(套),占6.1%;1980至1989年出厂的设备449台(套),占27.34%;1990年至1999年出厂的设备489台(套),占29.78%;2000年后出厂的设备604台(套),占36.78%。并且无一台国外出产的机器设备。另一个“箝制”工业企业发展的因素是电力能源滞后,全县还有9个乡镇位于小水电地域,用电供求矛盾大。白仓工业园区内有重点工业企业5家,由于地方电力配套跟不上,难以满足工业和农村用电的需要,以致北大铁合金厂等用电量大的企业经常处于停电状态,大部分时间只能在“零点”后作业。

4、企业效益不高。2004年末,全县规模工业综合效益指数为141.3%,在全市处于第8位;劳动生产率为34523元/人,在全市处于第10位;亏损企业9家,亏损面为19.1%;销售利润率为2.5%,在全市处于第12位。

5、人才素质不强。全县332家工业企业中(1798户个体工业除外),从业人员17010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从业人员2人,占0.012%;具有本科学历的从业人员67人,占0.4%;具有大专学历的从业人员447人,占2.6%。而96.98%的从业人员为中专以下学历。全县共拥有高级技术、技师、高级工、中级工等专业技术人才4842人,其中工业企业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019人,仅占21.04%。特别是民营工业企业缺乏吸纳人才、留住人才的环境,专业技术人才严重不足。其中民营工业企业共有从业人员11691人,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599人,规模以下工业企业7092人。从业人员中男性 8935人,女性2756人,男女比例1:0.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男性从业人员2681人,女性从业人员1918人。男性占58.3%,女性占41.7%。规模以下企业中,男性从业人员6254人。女性从业人员838人,男性占88.1%,女性占11.9%。每100名从业人员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0.119人,尤其是女性仅0.008人;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1.3人,女性仅0.2人。每100名从业人员中,高级技师只有0.16人,女性仅0.005人;技师只有0.35人,女性仅0.001人。邵阳县家家红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公开向社会招聘300名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上,业务熟练的技术工人,但是符合条件的很少,

三、对策与建议

提升工业化水平,以工业发展带动县域经济发展,是邵阳县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全县上下的强烈愿望和共同呼声。中央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对于邵阳县来说,振兴工业经济,既是机遇,更是挑战。邵阳县地处湘西南,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在工业,潜力和希望也在工业。

一是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邵阳县工业发展有一定的优势:(1)已有一定基础。邵阳县的建工钻行业在省内很有名气,鼎盛时期达到年产钻花2亿支的规模,产品曾占领国内市场的60%以上,远销欧美12个国家;县皮鞋厂生产的产品曾荣获过国家金奖。(2)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迅猛;(2)工业园区已初具雏形;(3)工业化水平也有了一定提高,工业化率为24.2%,与全市平均水平持平,靠近工业化初级阶段的中期,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快于第一产业,工业的比重呈现上升势头。(4)有相对丰富的资源。邵阳县是农业大县, 2004年粮食产量达37.34万吨,2005年达39.45万吨,年均出栏生猪80万头,这为农副产品加工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石膏矿已预查储量3.4亿吨;黄荆的“墨玉”、下花桥的“红玉”大理石储藏量较大,开发价值较高;煤炭资源、水能资源也相对较为丰富。(5)交通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区位优势日逐显现。洛湛铁路和潭邵高速公路已通车,县板黄公路提质贯通及乡、村道建设步伐加快,二广高速、207国道改扩建、邵阳至衡阳高速公路动工和兴建,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邵阳县的“外无出路、内无好路”的旧貌,为邵阳县发展工业打破了交通“瓶颈”。(6)部分优势行业、优势产品效益突出。邵阳县建工钻、高档薄页纸、车用系列冷却泵、中华烫伤油等产品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影响力。

二是创新特色,找准路子。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将追求数量型工业尽快向质量效益工业转变,加速推进,加快发展。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产业为主导,以县城为中心,培育西部矿产资源、北部医药和农副产品及南部服装和冶炼三条产业带,构建全县工业总体框架;二是大力培育产业集群,以特色为主线,依托县域内的资源发展特色工业;三是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打造工业发展平台。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要求,合理布局工业园区,引导企业和项目向园区集中,促进工业向规模化发展。实行扶持政策,营造宽松的经营环境。四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发挥品牌效应,鼓励企业利用品牌、技术和资本等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企业,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三是拓宽融资、加大投入。邵阳县不少企业由于缺资所限,又碍于金融机构融资门槛和实际融资成本预期较高,而在金融部门筹措不到资金,以致丧失了发展机遇。政府要加大对工业的投入,从财政税收中按一定的比例提取县域工业发展基金。同时,采取税收优惠、贷款贴息、担保服务等形式增加对工业的投入;并要加大银企协调力度,真正发挥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的作用。尤其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激活民间资金,增强企业的社会融资能力。通过多渠道、多途径缓解全县工业发展资金短缺的矛盾。

四是开放带动、民营兴业。坚持引资和引“智”并举,“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引进一批生产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创汇能力强的重大工业项目和一批战略投资者,借助外力加快工业发展。切实落实市委提出的“凡允必进”、“凡强必扶”、“凡办必畅”、“凡利必保”的要求,推动全县工业健康发展,实现企业、政府共赢。

位于:湖南省邵阳市双清区

双清区位于邵阳市区东南部,东邻邵东县、东北部连接新邵县,西南与大祥区一衣带水,以邵水为界;西北与北塔区隔江相望,以资江为界。全区辖汽车站、东风路、小江湖、龙须塘、兴隆、桥头等6个街道办事处和城东乡、火车站乡、高崇山镇、石桥乡、云水乡、渡头桥镇等6个乡镇,有70个居委会991个居小组和73个村委会996个村民小组。全区总面积139.6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为13平方公里,总人口为25万人。耕地面积48000余亩,林地面积38000余亩,淡水养殖面积4500余亩。

双清区工业规模经济发展迅速,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发展达15个,区属企业共投入技改资金420万元,完成技改项目17个,开发省级新产品3个。全年新办乡街企业界80个,工业小区2个。已形成以机构冶金,汽车配件、化工、印刷、造纸、水泥、建筑安装为主体的工业产业。主要产品雅马哈摩托车油箱、水泵、弹簧、玻璃纤维印布、水泥等,乡镇街道企业被评为全省“十个先进县”之一。

全区完成完成柑桔品1300亩,开发脐橙、碰柑、板栗、金秋梨等精品水果1500亩,共有养殖小区25个,新发展养殖小区5个。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全区初步形成了生猪、家禽、水果等三大支柱产业构架。特色农产品主要有香葱、荸荠、莲藕等。

双清区是邵阳市区的商贸中心。区内有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大型市场6家,中型市场9家,小型市场14家,商品专业街12条,商业网点6200余个。个体工商户9100八户、从业人员24000余人,1998年,全年筹资1.5亿元,按照“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的原则,改建扩建及新建市场12家,全区已形成了“商贸城、市场群、专业街、集市场”的市场网络体系。境内金融业发达,金融机构齐备,布局合理,可办理内外一切资金往来业务。

双清区是全市的东大门,基础设施完善,配套功能齐全;区内交通发达,邵阳火车站、汽车东站、汽车西站均坐落在境内。320-与207国道空境而过。距长沙黄花国际机场250余公里,有邵阳至广州,至长沙等旅客列车。通讯事业发展,市区电话入户率达90%,农村电话入户率为15%。移动电话与全国联网,并开通了全球通数字移动电话。

辖区内有高等学校1所,中等职业成人中专5所。区属校4.6所,其中职业高中1所,初中5所,小学40所,学生26000余人,中小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100%与99.7%。95年圆满通过两基验收。计划生育自94年始连续六年列入全省一类。境内有市属综合性医院3所,中医院1所,区属医院2所,乡(镇)卫生院6所。

全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881人,其中中高级职称21名,中级784名,助理级703名,员级260名。93年以来,共研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220项,获市以上科技进步奖15项,获专利300项。

拥有各类体育场所150余处,有个体中专1所,武术学校3所,93年以来,获省以上奖牌16块,其中金牌4块、银牌5块、铜牌7块。东风路办事处于98年获全市唯一的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称号,羽毛球健将罗毅刚在国际比赛中获冠军1次,亚军5次,第三名6次,99年,在世界羽坛排名第三。

境内有商业保险机构3个,经营人寿、财产等商业性保险业务;有社会保险所1个,负责区属行政机关事业、企业单位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全区人有5721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参保率分别为100%与92%。地方特色产业:雅马哈油箱及猎豹汽车滑角转轨器是该区的主要工业产品,香葱、荸荠、莲藕为较有特色的农业产品。

双清区境内名胜古迹颇多,宝庆十二景中的双清秋月、龙桥铁犀、佘湖雪霁、洛阳仙洞等都在境内,有八路军驻湘办事处的旧址等19处文物名胜,其中省级1处,市级3处。

自然地理

双清区地处衡邵丘陵盆地,丘岗起伏,地势平缓,陆地占90.84%,水域占9.16%,耕地面积73818亩。

双清区位于资江、邵水交汇处,水源丰富,大小河流纵横其间,水库存水量450万立方米,建造标准渠9.8公里。

资江又称资水,湖南四水之一,长江的主要支流。

资江分南源与西源,主源为南源即大夷水,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资源县,流经资源、湖南新宁、邵阳等县市。西源为赫水,源于城步苗族自治县青界山黄马界,流经武冈、隆回等县市。两水在邵阳县双江口汇合后称为“资江”。流经邵阳、新邵、冷水江、新化、安化和桃江等县,至益阳市甘溪港注入洞庭湖。干流长度653公里,流域面积282142平方公里,其中在湖南2673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217亿立方米。

历史沿革

双清区地处湖南省中部偏南,位于邵水以东,资江以南,北望新邵,东邻邵东,西南、西北和大祥、北塔两区一衣带水。双清区是1997年10月邵阳市行政区划调整建立的,由原东区主体及郊区的6个乡组成,因宝庆名胜“双清秋月”点缀其间而得名。

1997年8月29日,国务院批复(国函[1997]83号):撤销邵阳市东区、西区、郊区,调整设立邵阳市双清区、大祥区、北塔区。双清区辖原东区的龙须塘、汽车站、小江湖、火车站、桥头、东风路6个街道和原郊区的火车站、高崇山、城东、石桥、云水、鸡笼6个乡,区人民政府驻建设路。因名胜“双清秋月”而得名。10月,正式挂牌成立。

2000年,双清区辖6个街道、2个镇、4个乡。总人口262658人,各乡镇人口:兴隆街道 16931龙须塘街道 28109汽车站街道 46007小江湖街道 32358东风路街道 23870桥头街道 18262高崇山镇 21664渡头桥镇 15040城东乡 10852石桥乡 16714火车站乡 18327云水乡 14524(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2年,双清区辖6个街道办事处、4乡、2镇,70个居委会、73个村。总人口26万余人,其中城区人口17万多人,农村人口9万多人。总面积139.6平方千米,其中城区面积27平方千米,农村面积112.6平方千米。

2004年,双清区辖6个街道、2个镇、4个乡。

风土人情

邵阳在西周时,属荆州。召伯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太保召康公,据说他曾经风尘仆仆,来过邵阳。当他来到现在的邵阳市东郊的甘棠渡口,就看见一株甘棠树,浓荫如盖,便召集百姓一起坐在树下,宣布周朝的政令,体察民情。

这棵甘棠树,直至明弘治年间才枯死,但树兜还在,明隆庆二年(1568),巡按御史郜光先从衡阳来邵阳,得知召伯布政甘棠渡的事实。便行文参议张仲谦和知府陆柬,请其在原来的甘棠树旁边,建了一祠,题为“召伯遗爱祠”,又修一座亭子,称古甘棠亭。

宝庆人把召伯甘棠布政,看作是灿烂的楚文化和中原文化融合的开端。甘棠渡的召伯祠,也就成了宝庆人所景仰的文化圣地。明清以来,地方官员和文人雅士,都要到召伯祠来祭祀朝拜。如清代黄则有赋“甘棠渡”诗云:

渡头芳草浸澄潭,太保风流想象堪。

一代雄封燕以北,千秋遗爱汉之南。

水传姓氏犹称召,棠得名贤始觉甘。

老树盘根无觅处,权将残碣细寻探。

经济概况

1997年建区以来,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全力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进程,取得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显著成绩。

企业改制取得显著成绩,全区区属企业改制已全部完成,设立了企业改制基金,提高了企业改制资产变现率,改制后的企业出现了产销两旺的良好态势。全区规模工业企业由30家增加到36家,已经形成了造纸、机冶、精细化工、建材等四大支柱产业,进一步巩固了传统工业区的地位。

招商引资创历史新高,落户的外资企业已达16家。“三外”工作综合考评位居全市第一。

城市基础项目建设平稳推进,潭邵高速公路东连接线建成通车;双坡南路街区开发,特别是雍翠豪苑小区建设质量高,环境美,成为全市小区开发建设的亮点;泥湾防洪堤、佘湖山新城、紫薇博览园和东风路步行街建设将为城市新增靓丽风景。白马工业基地建设全面启动。

农业农村工作协调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乳业、禽畜、果蔬和花卉苗木四大支柱产业已经具有比较优势,形成了产业群。“一加三工程”的全面实施,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紧紧围绕乳业加工、肉类加工、饲料加工和豆制品加工不断提升农产品加工的整体水平。清洁能源建设大大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全区有工业企业192家,初步形成了以纺织、机械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等为主的工业体系。年产值在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0家。农业粮食总产量达到21591吨,建成了优质粮食、高档蔬菜、优良畜禽、名贵花卉等生产基地。

区域经济快速增长。2003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15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049万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179万元;完成进出口总额1599万美元;完成财政总收入8018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970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6483元和3148元。几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在全市排位靠前,各项工作全面推进。

工业:

1999年,全区完成工业总值8.5654亿元,其中区属工业总产值6353万元,乡镇街道工业总产值32458万元,个体工业总产值46843万元。工业规模经济发展迅速,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由98年10个发展达15个,产值1.8714亿元,区属企业共投入技改资金420万元,完成技改项目17个,开发省级新产品3个。全年新办乡街企业界80个,工业小区2个。已形成以机构冶金,汽车配件、化工、印刷、造纸、水泥、建筑安装为主体的工业产业。主要产品雅马哈摩托车油箱、水泵、弹簧、玻璃纤维印布、水泥等,乡镇街道企业被评为全省“十个先进县”之一。

农业:

1999年,全区完成农业总产值1.4447亿元,比上年增长6%,完成粮食30366万吨,完成柑桔品1300亩,开发脐橙、_柑、板栗、金秋梨等精品水果1500亩,共有养殖小区25个,新发展养殖小区5个。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全区初步形成了生猪、家禽、水果等三大支柱产业构架。特色农产品主要有香葱、荸荠、莲藕等。

商贸金融:

双清区是邵阳市区的商贸中心。区内有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大型市场6家,中型市场9家,小型市场14家,商品专业街12条,商业网点6200余个。个体工商户9100八户、从业人员24000余人,1998年,全年筹资1.5亿元,按照“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的原则,改建扩建及新建市场12家,全区已形成了“商贸城、市场群、专业街、集市场”的市场网络体系。境内金融业发达,金融机构齐备,布局合理,可办理内外一切资金往来业务。

交通通讯:

双清区是全市的东大门,基础设施完善,配套功能齐全;区内交通发达,邵阳火车站、汽车东站、汽车西站均坐落在境内。320-与207国道空境而过。距长沙黄花国际机场250余公里,有邵阳至广州,至长沙等旅客列车。通讯事业发展,市区电话入户率达90%,农村电话入户率为15%。移动电话与全国联网,并开通了全球通数字移动电话。

文教科技:

辖区内有高等学校1所,中等职业成人中专5所。区属校4.6所,其中职业高中1所,初中5所,小学40所,学生26000余人,中小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100%与99.7%。95年圆满通过两基验收。计划生育自94年始连续六年列入全省一类。境内有市属综合性医院3所,中医院1所,区属医院2所,乡(镇)卫生院6所。

人事人才:

全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881人,其中中高级职称21名,中级784名,助理级703名,员级260名。93年以来,共研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220项,获市以上科技进步奖15项,获专利300项。

体育事业:

拥有各类体育场所150余处,有个体中专1所,武术学校3所,93年以来,获省以上奖牌16块,其中金牌4块、银牌5块、铜牌7块。东风路办事处于98年获全市唯一的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称号,羽毛球健将罗毅刚在国际比赛中获冠军1次,亚军5次,第三名6次,99年,在世界羽坛排名第三。

社会保险保障:

境内有商业保险机构3个,经营人寿、财产等商业性保险业务;有社会保险所1个,负责区属行政机关事业、企业单位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全区人有5721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参保率分别为100%与92%。

地方特色产业:

雅马哈油箱及猎豹汽车滑角转轨器是我区的主要工业产品,香葱、荸荠、莲藕为较有特色的农业产品。

人文自然景观:

双清区境内名胜古迹颇多,宝庆十二景中的双清秋月、龙桥铁犀、佘湖雪霁、洛阳仙洞等都在境内,有八路军驻湘办事处的旧址等19处文物名胜,其中省级1处,市级3处。

行政区划

Shuangqing Qu

430502

422001

建设路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双清区辖6个街道、2个镇、4个乡。

兴隆街道

辖:火车、栗山、十井铺、观音塘、紫薇、汽制6个社区居委会。

龙须塘街道

辖:五里塘、新华、石家园、龙须塘、珠溪、白云、洋溪、兴建、雍翠9个社区居委会。

汽车站街道

辖:东塔、百寿亭、三眼井、麻子洼、砂子坡、建设路、秀峰、石桥8个社区居委会。

小江湖街道

辖:塔北、棕树岭、长岭、晏家垅、双清、五一、江湖、滨湖8个社区居委会。

东风路街道

辖:宝东、铁砂岭、古楼亭、邵水桥、保宁街、通衡街、东风路、白马8个社区居委会。

桥头街道

辖:跃进路、中河街、洛阳洞、肖家排、人民巷5个社区居委会。

高崇山镇

辖:高崇山、长木、东郊渔场、短陂、浏阳、大兴、荷龙、大元、鸟山、谢姜、马石、兴隆、杨梅、戴金、刑家15个村委会。

渡头桥镇

辖:渡头、新民、新洲、民生、江口、光辉、横塘、老塘、井泉、严塘、群力、鸡笼、芹菜13个村委会。

城东乡

辖:五里牌、金台、佘湖3个社区居委会;洋溪、寒梅、百合3个村委会。

石桥乡

辖:良种社区居委会;五一、茶场、大坡、立新、农科站、石桥、屏丰、白马、金星、株木、马鞍11个村委会。

火车站乡

辖:古塘、红旗、跃进3个社区居委会;白云、春风、高家、朱家、莲荷、杨柳、水口、前进、卢家、泉塘、栗山、集仙12个村委会。

云水乡

辖:快活、胜利、云水、大水、高桥、长林、横木、肥田、财桥、六洲、砂塘、宝笼12个村委会。

2018年2月,双清区上榜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1984年6月5日,邵阳地区行署发文,成立湖南省邵阳地区烟草专卖局和湖南省烟草公司邵阳地区分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属县团级单位,企业性公司。9月6日,邵阳市人民政府发文,成立邵阳市烟草专卖局和湖南省烟草公司邵阳市分公司,两块牌子,一套人马。10月~12月,新邵县、邵东县、隆回县、邵阳县、新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县、绥宁县、洞口县、武冈县烟草专卖局(公司)相继成立。

1985年1月1日,邵阳地区烟草分公司和邵阳市烟草分公司均上划中国烟草总公司湖南省公司,实行由省公司和地区行署、市政府三重领导,以省公司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人、财、物,产、供、销,内、外、贸由省公司统一管理,党的组织受地方党委领导,领导班子由省公司任命。邵阳地区所辖7县、邵阳市所辖2县3区开始颁发烟草专卖委批和零售许可证及烟草专卖品准购证,实行凭证营业。8月,湖南省烟草专卖局发文,决定在保留邵阳地、市烟草专卖局这两个机构名称的前提下,将邵阳地、市烟草分公司合并为一个机构,名称定为“中国烟草总公司湖南省公司邵阳分公司”,实行三块牌子,一套人马,作为一个独立核算单位。

1986年1月至5月,根据邵阳地区行署和邵阳市人民政府文件精神,完成对所属9个县级烟草专卖局(公司)人财物、产供销的“一条鞭”管理。5月,湖南省烟草专卖局发文决定,将邵阳地、市烟草专卖局合并为邵阳市烟草专卖局,邵阳烟草分公司更名为邵阳市烟草分公司。6月,投资320万元,建筑面积7800㎡的邵阳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烟草大楼基本建成,邵阳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各科室从邵阳军分区修理所、原邵阳地区棉麻土产公司逐步搬迁至新楼(宝庆东路305号)办公。11月1日,烟草大楼隆重开业。

1991年3月10日,国家烟草专卖局授予邵阳市烟草专卖局财务科“全国烟草系统先进财会工作集体”荣誉称号。7月,湖南省烟草公司发文,邵阳市烟草分公司更名为“湖南省烟草公司邵阳市公司”。12月14日,国家烟草专卖局批文特拨邵阳市烟草公司650万元,修建卷烟储运库及营业网点用房。

1992年9月,湖南省烟草公司批复同意,邵阳市烟草公司宝庆东路305号综合办公楼及职工宿舍档三栋有偿转让给中国工商银行邵阳市支行。邵阳市烟草公司开始实施第二次整体搬迁计划。

1995年7月,邵阳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安排一个月时间完成第二次整体搬迁,从宝庆东路305号搬迁至西湖路百春园15栋。

1995年12月、1998年3月,邵阳市烟草专卖局专卖管理办公室先后被国家烟草专卖局评为“全国烟草系统‘打假’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烟草专卖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1999年9月,根据湖南省烟草专卖局文件要求,成立邵阳市烟草专卖局稽查支队。

2000年11月,邵阳市卷烟营销网络建设启动,按照“全面访销、全面配送、访销分离、专销结合”的要求建立城区网建模式,按照“重点访销、多级配送、访送一体、专销结合”的要求建立农村网建模式,至此,邵阳烟草“坐商”经营模式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2004年4月1日,邵阳市烟草公司电子营销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专卖管理系统正式运行,为建立市烟草公司为营销主体的管理体制打下基础。9月30日,根据国家烟草专卖局批复,邵阳市烟草专卖局举行邵阳烟草组织结构调整暨各县(市)营销部成立授牌仪式。10月1日,邵阳市9县(市)烟草公司法人资格正式被取消,实行全市烟草商业企业集中采购、集中订货、集中配送、集中财务管理的经营管理模式,邵阳市烟草公司作为全市唯一具有法人资格的烟草专卖批发市场营销主体被确立。10月5日,全市集中电话订单、全区实行“一库式”物流管理正式启动,邵阳烟草成为全省烟草商业系统首家实行集中电话订单的市级公司。12月,邵阳烟草实现利润总额首次突破亿元(12148万元),实际交纳税金过亿元(10185万元)。

2006年3月5日,邵阳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办公自动化及门户集成系统正式运行,标志着邵阳烟草无纸化办公时代的到来。3月,邵阳市烟草公司顺利通过湖南省烟草公司营销网建验收,网建水平得到大力提升。96368客户服务热线开通,为客户补货、投诉和咨询建立起“绿色通道”。10月8日,根据财政部、国家烟草专卖局、中国烟草总公司湖南省公司文件精神,邵阳市烟草公司经过审计、以2005年12月31日为截止日的净资产无偿划入中国烟草总公司湖南省公司,中国烟草总公司湖南省公司再将其以投资形式投入到邵阳市烟草公司。10月,全市烟草系统ISO9001/OHSAS18001综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启动。12月22日,邵阳市烟草专卖局、隆回县烟草专卖局被湖南省爱卫会授予“省级文明卫生单位”。

2007年9月7日,湖南省烟草专卖局批准湖南省烟草公司邵阳市公司建立母子公司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和公司章程。根据方案和章程,湖南省烟草公司邵阳市公司改制为中国烟草总公司湖南省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其原有国家资本改为国有法人资本,其所属邵东、新邵、隆回、洞口、绥宁、城步、武冈、新宁、邵阳营销部,改为湖南省烟草公司邵阳市公司的分公司,名称分别为邵阳市烟草公司邵东县、新邵县、隆回县、洞口县、绥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县、武冈市、新宁县、邵阳县分公司。12月14日,邵阳市烟草公司举行县(市)分公司牌匾授予仪式,标志着邵阳市烟草公司母子公司体制改革工作的完成。9月12日,中国烟草总公司批准邵阳市烟草公司卷烟配送中心建设项目,同意购置项目用地,购地面积控制在110亩以内(其中35亩为经营业务用房预留用地),将为邵阳烟草的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9月,邵阳市烟草公司在省局与广西中烟工业公司签订《优质烟叶基地中长期发展战略合作协议》,达成了广西中烟工业公司、湖南省烟草公司、邵阳市烟草公司3家共同参与的为期10年的“优质烟叶生产基地中长期建设合作协议”,解决了邵阳烟叶发展的市场问题。

2008年9月1日,为树立“责任烟草、效率烟草、和谐烟草”的行业形象,建立“便民、统一、高效”的服务渠道,健全服务体系,完善内部监控机制,打造邵阳烟草服务品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邵阳市烟草公司成立烟草服务中心。烟草服务中心以服务零售户、烟农、消费者等社会公众为宗旨,是行业的服务受理中心和智能监控中心,具备“服务受理、服务跟踪、智能监控”三项职能。12月,邵阳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城步苗族自治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分获“湖南省2008届文明单位”称号。年度税利总额首次突破5亿元。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