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工业提升门工程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西宁工业提升门工程和青海省西宁成西区重工业学校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西宁工业提升门工程以及青海省西宁成西区重工业学校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在西宁区的重工业学校有:青海省重工业职业技术学校。
青海省重工业职业技术学校创办于1980年,是国家级重点职业技术学校、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国家矿山安全二级培训机构。建校以来为社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15440人、各类短期培训12335人次。学校现有在校生4058人,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学校占地面积11.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万余平方米。
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青海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等荣誉。2012年6月由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批复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二批立项建设学校。
学校紧紧围绕青海省盐湖化工、煤炭采选、装备制造等支柱、优势产业而设置化学工艺、采矿技术、机电技术应用等14个专业。其中:机电技术应用、化学工艺、采矿技术三个专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重点专业,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矿山机电、机械加工技术、电气技术应用为省级重点专业,由此形成了以三个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四个省级重点专业为支撑、相关专业为延伸拓展的石油化工类、资源环境类、加工制造类三大专业群。积极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学岗融通”、“生产型教学工厂”、“实境耦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广泛采用以“项目教学法”为代表的行动导向教学法,创设“生产情景”,通过岗位训练、过程训练、项目任务训练、仿真训练的综合实训模式,增强岗位适应性,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近两年学校加大校园网络建设,建有“行政管理”、“教务管理”、“网络教学”、“工学结合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四个数字化资源及管理平台,完善了校园信息化管理制度。为适应企业技术发展,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合作开发并出版《PLC与变频器控制》、《煤矿安全》、《流体输送与传热》等17部基于工作过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理实一体化项目教材,独立完成与教材配套的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课程标准、电子教案、教学案例、试题库等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开发适合学校专业特色的《采煤工艺组织与实施》等10部校本教材。与全国中职学校共建共享三个专业24门网络精品课程;独立开发《煤矿安全》、《煤矿供电》、《化工生产认识》三门、参与开发《供配电系统》一门国家数字化精品课程;与企业合作开发《装配钳工教学仿真软件》、《煤矿开采可视化仿真系统》、《电工电子虚拟仿真实训与考核》、《煤制甲醇工艺仿真》等多部仿真实训软件,形成了优质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学校依托国家二级安全技术培训中心、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青海省化工职业教育集团、职业技能鉴定站平台,积极承担青海省矿山安全技术培训班的教学任务;为全省煤炭行业开展矿长安全、矿山救护队员资格培训;为军地两用人才、企业在岗职工、地方农牧民工开展技术培训、技能鉴定等服务。积极参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活动,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促进就业、服务产业、促进民族团结共建、提高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扩大城乡合作、区域合作领域,为提升企业员工技术技能水平、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先后在32家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完善煤制甲醇、综采工作面等生产性岗位操作实训室、仿真实训车间、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发挥了学生实训的主课堂、双师培养的主阵地、校企合作的试验田、服务社会的主渠道、学校发展的加油站等功能。毕业生就业能力明显增强,就业渠道不断拓宽,社会各界对毕业生给予了高度评价,进而促进了招生、就业工作。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我校学生获二等奖1人次、三等奖4人次,在青海省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5人次、二等奖14人次。近两年毕业生中涌现了许多先进工作者、技术能手、劳动模范,有2名毕业生荣获2014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师资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把教师专业技能素质提升作为学校内涵建设的关键举措。注重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专业深造与技能提升并举。定期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重视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的培养、提高;组建以行业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为主的兼职教师队伍;着重建立长效的一体化教师培养机制。形成了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中坚、双师型教师为主体、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为兼职的教学团队,有效提升了教师教育教学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近两年有1名校长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8名教师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等各类国家级荣誉,16名教师获“青海省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各类省级荣誉。
学校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循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构建体现时代特征、职业学校特点和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学校加强校园自然景观建设,一石一亭都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一花一木都传递着师生情谊,细微之处无不渗透着对学生素养的熏陶和培育。
学校继续坚持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加强内涵建设,助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
全市生产总值实现2719.1亿元,增长14.5%。财政总收入400.29亿元,增长23.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1.4亿元,增长24.6%,一般预算支出276.85亿元,增长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6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275元,分别增长24.7%和20.4%。
一年来的主要工作是:――扩大投资保增长。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00.13亿元,增长31.2%。全市500万元以上的项目近3000个,其中235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03亿元,完成年计划139.4%。城市维护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35亿元,比上年增加30.16亿元。五大主导产业完成投资1592.53亿元,增长33.9%。工业投资完成441.57亿元,增长24%。民生八大工程投入资金13.2亿元,完成项目577个。金融机构本外币新增贷款1306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各项建设。
――提升产业保增长。五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8.6%,提高1.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12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25.33亿元,增长17%,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成为我市第4户产销过百亿元工业企业。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粮食总产218.2万吨,创历史新高;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30家,实现农产品加工流通收入160亿元。大唐不夜城建成开放,比亚迪汽车二厂、雨润西安农副产品全球采购中心、长安通讯产业园、西安华南城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
――促进消费保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81.12亿元,实际增长20.3%。旅游、房地产、汽车消费持续旺盛:旅游业总收入297.4亿元,增长22.1%;接待国内游客3862万人次,增长22%;接待海外游客67.3万人次,增长6.5%;商品房销售面积1256万平方米,增长63%;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销售汽车24.21万辆,销售额增长46.1%。积极落实“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补贴政策,农村消费稳步发展。
――优化结构保增长。非公经济增加值实现1325.03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48.73%,提高1.13个百分点。启动百项重大科技创新和产业化项目,实现技术市场交易额35亿元,专利申请量突破1万件,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积极实施名牌战略,认定名牌产品45个,服务业名牌企业12家。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关停落后水泥生产线8条,预计单位GDP能耗降低5.5%,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分别减排1.99万吨和2.15万吨,超额完成省上下达的年度减排任务。
――加快开发区和区县发展保增长。全力推进“四区一港两基地”发展,高新区创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经开区建设千亿元先进制造业基地扎实推进,曲江新区启动扩区,浐灞国家生态区创建工作通过省级考核验收,航空产业基地获批全国唯一通航产业试点园区,航天基地和国际港务区项目建设成效明显,沣渭新区组建成立。区县经济活力增强,有9个区县经济总量超过百亿元,其中雁塔超过500亿元,莲湖、未央和碑林超过300亿元;有7个区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5亿元,其中莲湖、碑林、雁塔、新城和未央超过10亿元;高陵县成为我市首个西部百强县。——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城市综合交通改善工程全面推进,地铁二号线进入铺轨和设备安装阶段,一号线正在抓紧主体施工;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完成基础工作;机场高速专线建成通车,南北中轴线等城市主干道综合改造完成,公园南路、半引路等一批道路建成使用,东北二环、东南二环立交工程进展顺利,新增人行天桥6座,建设公交港湾98处;城市供排水网络面积扩大、密度增加,李家河水库、引湑济黑、大峪水库供水、石砭峪水库供水复线等工程加快推进,城市未来发展用水保障能力明显增强;高新、经开、户县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试运行,第五污水处理厂主体基本完工,周至、蓝田、浐灞、国际港务区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新建330千伏变电站2座、110千伏变电站16座,新增城区集中供热面积776万平方米。
——着力推进城市改造。未央新城、大明宫、纺织城、大兴新区、解放路等区域改造加快推进,民乐万达广场建成开业,北院门、三学街等一批重点街区和旅游景点周边环境综合改造效果明显。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顺利完成45个村整村拆迁和18处棚户区拆迁扫尾工作,新启动6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全年拆迁房屋面积1016万平方米;安置房累计开工面积978万平方米,竣工面积87万平方米,安置回迁5038户、16889人。
——努力建设生态城市。完成大绿二期工程,三年植绿大行动成效明显,工程造林19.77万亩,新建、改造绿地广场66个,新增城市园林绿化面积486万平方米,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已通过住房建设部公示。渭河城市段堤防完工,幸福渠上游段综合治理加快推进,沣河流域综合治理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全长6.2公里汉城湖蓄水运行,新增水面850亩。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申报成功。全年良好以上天数达到304天,市民享受蓝天白云的日子越来越多。
——深入开展“城市建设管理提升年活动”。全市提升活动安排的36项工作58个项目进展顺利,对2275栋建筑物外立面进行整修,楼房“平改坡”335栋,改造农贸市场40个,拆除违法建设103.8万平方米,拆除户外广告2167块,完成了部分路段架空线缆落地任务,规范门头牌匾工作逐步推进,火车站广场、新城广场、钟鼓楼广场景观改造基本完工。认真执行《西安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条例》,城市管理水平有新的提升,市民群众对市容环境满意率达到92.8%。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专项资金1.28亿元,200个新农村重点村建设顺利启动。建成农村公路1351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1114公里,全国农村公路建设现场会在我市召开。黑河引水灌区续建工程新增灌溉面积1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5平方公里,建成农村饮水工程410处,解决了60.4万农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385个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整村改造覆盖率达到80%。列入关中百镇和省级重点镇的38个小城镇建设进展顺利,建成五台、崇皇等一批特色镇。农村垃圾“村组收集、乡镇转运、区县处理”试点取得初步成果。
——全面加强社会管理。继续开展“平安西安”创建工作,我市被评为第三届“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荣获全国治安环境最高奖项“长安杯”。和谐社区建设成效明显,新城、碑林获评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接访、下访、约访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长效机制,妥善处置*****,全面完成了“一控制、两下降”目标。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安全措施,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全面完成新一轮市政府机构改革,精简部门4个,将700个议事协调机构清理规范为171个。继续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取消、调整行政审批项目63项。成立市政府政务服务中心,19个市级部门109个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进入中心大厅办理。新一轮区县政府机构改革正在抓紧进行,乡镇机构改革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高陵县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进展顺利。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成25户国有企业改制,全市国有企业改制面达到98.5%。组建了市投资控股公司、市建工集团、市水务集团,整合市机电化工和市轻纺建材国有资产管理公司。陕鼓集团重组上海鼓风机公司、纺织产业整合等10大资产重组项目进展顺利。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全国首家国家级航空产业基金管理公司和开元城市发展基金在我市设立,市商业银行财务重组全面完成,11家小额贷款公司和高陵阳光村镇银行获准成立,顺利发行中期票据11亿元、城投债15亿元,首发上市企业1家,上市再融资3家。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西安秦腔剧院等7家文化事业单位完成改制,电视连续剧《大秦帝国》播出并获好评,秦腔现代戏《柳河湾的新娘》获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2.19亿美元,增长6.2%,实际引进内资676.5亿元,增长13.15%。实现服务外包合同金额2.2亿美元,增长51%。西安地区进出口总额72.55亿美元,略高于上年水平。西安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基本完工。成功举办2009欧亚经济论坛、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第二届中国诗歌节、第四届中国民营企业科技产品博览会等展会130个,中国国际运输车辆暨特种车辆博览会永久落户我市。与希腊卡拉马塔市和广州市、西宁市结为友好城市,与兰州、银川、天水等城市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西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全市社会事业总投资173.55亿元,增长22.3%。
——全力推进创业就业。城镇新增就业10.5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4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1.22万人,新增公益性就业岗位1.53万个,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积极扶持青年科技人才和农业科技特派员创业,加快大学生科技创业基地和实训基地建设,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67亿元,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创建创业型城市”。
——强化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制度,将非公有制企业、灵活就业、进城务工人员和被征地农民逐步纳入社会保障范围,把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全市养老保险达170.12万人,新增扩面14.51万人;失业保险达127.78万人,新增扩面2.23万人;医疗保险达352.42万人,新增扩面88.8万人;工伤保险达104.11万人,新增扩面8.21万人;生育保险达81.95万人,新增扩面7.49万人。加快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全年支出14.5亿元。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和社区照料工作试点,新建58家为老服务机构。完善城乡低保制度,33万名城乡低保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启动建设扶贫重点村31个。切实加强住房保障工作。地震受灾农民安居工程全部完成。新开工经济适用房面积204.92万平方米,竣工157.86万平方米,廉租住房保障户数累计达到16928户。二手房交易完成201.26万平方米,增长25.8%。住房公积金当年归集70.6亿元,当年发放个人贷款26.71亿元,累计有65万多户职工利用住房公积金改善了住房条件。
——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继续深化和完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开工建设40所农村(山区)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完成18所薄弱学校改造工作,建设启智学校,选派240名城镇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困难家庭和农村寄宿制学生享受了“蛋奶工程”。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实现村级全覆盖,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街办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6%以上。实施“农村母亲健康工程”,农村已婚育龄妇女免费健康检查覆盖面达95.5%。儿童医院门诊医技楼等项目正式启动。积极做好各类传染疾病的预防控制,全力开展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食品药品专项整治收到成效。加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西安广电中心、西安音乐厅、西安美术馆和曲江电影城建成启用,新建2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95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成功举办市十四届运动会、第四届残疾人运动会和2009城墙国际马拉松赛,我市培养输送的运动员在十一届全运会上获得4.5枚金牌。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进展顺利。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45%。,新生婴儿性别比开始趋向正常。市殡仪馆搬迁工程正式启动。“城市一卡通”投入运行。普法宣传、新闻出版、妇女儿童、民族宗教、参事、文史、社科研究、地方志、外事侨务、人防、档案、气象、地震、老龄、慈善、残疾人、红十字会等各项事业都取得新的进步。自觉接受市人大法律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948件市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全部办复。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立了市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制度,对市政府系统1107名处级干部进行了依法行政培训,启动了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试点工作。修订了市政府工作规则,规范了市政府重大工作决策程序。推进政务公开,开展“听政声、察民意、献良策”活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廉政建设不断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继续深化,惩防腐败体系进一步完善,查处了一批教育、医疗、土地等领域违法案件。“四乱”整治和“小金库”治理成效明显,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加快应急平台建设,政府应对突发事件能力进一步提升。完善目标考评办法,加大抓落实力度,促进了各级工作作风的转变和工作任务的有效落实。
各位代表,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在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取得较好的成效,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全市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全市人民,向西安驻军、武警官兵,向关心、支持西安建设的中央、省属单位和各界人士、国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市政府也清醒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工业生产、入境游、利用外资、出口还未完全恢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任务还十分繁重;企业吸纳科技成果的能力还不够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工作还需要抓紧探索;城市管理仍需加强,群众对交通秩序、治安环境等还不够满意;社会管理还存在薄弱环节,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群众生活中的一些切身利益问题还没有解决好;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农民增收还比较困难;政府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办事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上一篇: 西宁工业提升门安装工程
下一篇: 西宁工业提升门批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