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工业提升门制造
大家好,蚌埠工业提升门制造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有谁知道安徽蚌埠是一个什么地方热心解答下!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蚌埠工业提升门制造和有谁知道安徽蚌埠是一个什么地方热心解答下!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蚌埠市,简称蚌,别名珠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徽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全国重要枢纽城市、皖北地区的商贸中心与加工制造业中心和邮电通讯指挥调度中心。位于华北平原南端京沪铁路和淮南铁路的交汇点,同时也是安徽最大的高铁枢纽,京沪高铁、合福高铁(合蚌高铁段)在蚌埠交汇。地处中国南北分界线,淮河穿城而过,临近凤阳、南京。由于古代盛产河蚌珍珠,从而得名“珠城”。1947年初蚌埠设市,直属安徽省,是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城市。
幸福美好的皖北中心城市
[1]蚌埠地处皖北、淮河中游,京沪铁路和淮南铁路交汇点,是安徽省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扼南北之咽喉,有淮畔明珠之美称,是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幸福美好的皖北中心城市。
蚌埠,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史载蚌埠“古乃采珠之地”,故素有“珍珠城”的美誉。7300年前的淮河流域人类文明双墩文化遗存的发现,丰富了我们民族的历史;4200年前,大禹治水留下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千古佳话;2200年前,垓下悲歌,在历史的时空中回响着余音;被誉为“东方芭蕾”,汉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花鼓灯艺术代代传承……
蚌埠地处我国南北分界线,千里淮河穿城而过,总面积5952平方公里,总人口367.81万,境内山水相连,四季分明。
蚌埠拥有机械、化工、医药、电子、建材等行业齐备的工业体系,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众多。京沪高铁蓄势待发、蚌埠新港百舸争流,交通十分便利。市辖三县均为全国商品粮大县,怀远石榴、五河螃蟹、固镇花生闻名遐迩。基础完备的工业、方兴未艾的农业、繁荣兴旺的商贸流通,蓬勃发展的外向型经济,构成了这座年轻城市的综合经济框架。
当前,蚌埠正处在经济快速上升期和对外开放的新起点,随着国家加快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安徽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和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蚌埠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交通区位、产业、科技优势将进一步显现,经济社会发展将进一步加快。
气候
蚌埠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交界地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春季风和日丽;梅雨时节,阴雨绵绵;夏季炎热,可称“火炉”;秋天干燥凉爽;冬季寒冷、干燥。蚌埠春秋短、冬夏长,冬夏温差显著,四时各有特色,皆宜旅游。
交通
蚌埠地处淮河中游,面向长三角,背靠中原大地,经济腹地十分宽广,蚌埠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是华东运输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安徽淮河的航运中心,是皖北的公路运输中心。交通便捷,公路、铁路、水运、四通八达。且蚌埠到济南、上海、南昌、郑州、青岛、武汉等主要城市几乎是等距离。
水路交通
蚌埠市地处淮河中下游,水路运输优势明显,是安徽省重点建设的水路枢纽。安徽省淮河的航运中心。皖北的水路运输中心。坐拥千里淮河第一大港(蚌埠港),蚌埠港为全国28个主要内河港口之一,省交通运输厅、水利厅与蚌埠市市政府联手打造淮河航运中心。建立加快蚌埠水运发展的合作机制,打造淮河黄金水道,提升蚌埠的交通地位,不仅是贯彻省委省政府把蚌埠打造成皖北的中心城市需要,也是构筑全省水运网络,提升全省水运优势的需要,交通部门将全力支持蚌埠市的水运事业发展新港年吞吐量达百余万吨,拥有数个千吨级泊位。蚌埠港可四季通航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还可以借助已开放港口通达海外。
铁路交通
蚌埠是安徽省的铁路中心,华东铁路运输网的重要节点,全国的交通枢纽城市,铁路交通优势明显。蚌埠设有上海铁路局蚌埠铁路办事处(原上海铁路局蚌埠分局)。我国南北交通大动脉——京沪铁路与淮南铁路在蚌埠交会。蚌埠火车东站现为一等货运站,拥有华东地区大型的货运列车编组站及大型的集装箱货场。
蚌埠火车站是京沪线上的一等客站,日接发图定列车146列。从蚌埠乘火车可直达国内24个省会城市(哈尔滨、长春、沈阳、呼和浩特、乌鲁木齐、拉萨、西宁、成都、西安、兰州、银川、太原、石家庄、济南、郑州、武汉、长沙、合肥、南京、南昌、杭州、福州、贵阳、昆明);3个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和10多个沿海城市(大连市、秦皇岛市、葫芦岛市、烟台市、东营市、青岛市、连云港、宁波市、温州市、台州市、厦门市)。
京沪高速铁路与正蚌埠南站在建设的京福高速铁路在蚌埠交汇,并设立蚌埠南站。蚌埠南站是京沪高速铁路沿线七大客运站之一,站房规模20000平方米,道场共24股线路,设7处500米的长站台,可同时停靠13对列车。现已通车的京沪高铁、京福高铁(合蚌段)有四十余趟高速动车组列车停靠蚌埠南站,乘高铁,最快38分钟可抵省城合肥、42分钟可抵南京、1小时57分可抵上海、3小时18分可达北京。目前,投入使用的蚌埠南站是安徽省境内最大的高铁客运站。
公路交通
蚌埠市是安徽省重点打造的公路运输中心,皖北高速公路的中心城市。目前蚌埠市的高速外环正在形成,公路运输四通八达,蚌埠为国家级公路运输枢纽城市,高标准的城市出入口道路已与国道、省道相联结。京台高速公路(G3)、宁洛高速公路(G36)、蚌合高速公路(S17)、蚌五泗高速公路(在建)、徐明高速公路(在建),蚌埠绕城高速公路(含高铁连接线)(在建)。
空航运输
蚌埠现有军蚌埠区位民两用机场,2013年底或2014年初将开通民航支线。蚌埠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170公里,距合肥骆岗国际机场130公里,目前已开通合肥机场蚌埠候机楼。
规划建设的蚌埠仁和集机场将是安徽省民航运输的重要节点。
发展前景
国家已经开通的京沪高速铁路和正在建设中的的京福高速铁路,设蚌埠南站。正在建设中的京福高速铁路合蚌段于2012年10月16号正式开通。作为未来京沪高铁与京福高铁的联结站和安徽省境内规模最大的高铁枢纽,蚌埠高铁客站定位为全国一流的标志性建筑。预计2015年停靠列车40对(其中4对始发),2020年停靠列车73对(其中8对始发),2030年停靠列车92对(其中11对始发)。届时半小时可达合肥、1小时可达南京、2小时可抵上海、3小时可达北京。
轨道交通
蚌埠交通研究院规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一号线,轨道二号线,(根据蚌埠的经济发展与人口基数在2020年建成通车)
公共交通系统
BRT快速公交系统也提上日程,在十二五内会建成通车。届时会缓解交通压力,提升城市综合公共交通运输。
城市内现有公交系统完善,遍布全市,方便市民出行。
交通低碳“国家队”
[2]2012年8月27日,通过交通运输部等评审,跻身交通低碳“国家队”。2009年末,全市(含县)总户数103.38万户,总人口360.64万人,比上年增加2.33万人,增长0.7%。其中市区92.52万人,占人口总数的25.7%;县区人口268.1万人,占人口总数的74.3%。
在全市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101.45万人,比上年增加1.19万人,增长1.2%,占人口28.1%;农业人口259.19万人,比上年增加1.14万人。全市男性186.82万人,女性173.83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7.47:100(以女性人口为100)。
蚌埠,这座位于中国皖北、淮河中游的明珠城市,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京沪铁路与淮南铁路的交汇点,成为安徽省的重要工业中心,被誉为"淮畔明珠"。作为交通枢纽,它连接南北,是全国综合交通枢纽之一,为城市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座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被誉为"珍珠城",源于其古代采珠的传统。淮河流域的双墩文化遗存揭示了7300年前的文明历程,大禹治水的"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以及垓下之战的悲歌,都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深远的历史韵味。花鼓灯艺术,这一东方芭蕾的瑰宝,世代相传,体现了蚌埠人民的民间艺术魅力。
蚌埠地理位置独特,位于我国南北分界线上,淮河穿城而过,总面积达5952平方公里,人口367.81万,自然环境优美,工业体系完备,包括机械、化工、医药、电子和建材等行业。京沪高铁和蚌埠新港的建设,使得交通日益便利,市内的怀远石榴、五河螃蟹和固镇花生等特产也享有盛誉。城市经济结构包括发达的工业、繁荣的农业以及活跃的商贸流通,展示了蚌埠的多元经济面貌。
在新的历史时期,蚌埠处于经济快速增长和对外开放的前沿,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推进,以及合芜蚌自主创新改革试验区的建设,蚌埠的资源优势和交通、产业、科技优势将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发展步伐将更加迅猛。象征城市活力的标志《蚌埠之珠》和反映城市精神的市歌《美丽珠城》,以及淮河文化广场和国际汽车城等地标性建筑,都见证了蚌埠这座城市的崭新面貌和未来发展潜力。
扩展资料
蚌埠市,简称蚌,别名珠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徽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全国重要枢纽城市、皖北地区的商贸中心与加工制造业中心和邮电通讯指挥调度中心。位于华北平原南端京沪铁路和淮南铁路的交汇点,同时也是安徽最大的高铁枢纽,京沪高铁、合福高铁(合蚌高铁段)在蚌埠交汇。地处中国南北分界线,淮河穿城而过,临近凤阳、南京。由于古代盛产河蚌珍珠,从而得名“珠城”。1947年初蚌埠设市,直属安徽省,是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城市。
【免费定制个人学历提升方案和复习资料:】安徽专升本学校:
合肥经济学院、合肥城市学院、安徽新华学院、合肥师范学院、黄山学院、蚌埠工商学院、淮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阜阳师范大学、巢湖学院、蚌埠医学院、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工程大学、皖西学院、滁州学院、池州学院、蚌埠学院、安庆师范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艺术学院、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安徽医科大学、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安徽外国语学院、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安徽师范大学、安徽三联学院、安徽理工大学、安徽科技学院、安徽建筑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宿州学院、皖南医学院、皖江工学院、铜陵学院、马鞍山学院、淮南师范学院、淮北师范大学、合肥学院、毫州学院。
安徽农业大学学校简介
安徽农业大学坐落于安徽省会合肥,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以农林生命学科为优势和特色的省政府与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合作共建高校,是全国首批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十所高校之一,是“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高校,是安徽省“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现任党委书记常业军、校长夏涛。
学校源于1928年成立的省立安徽大学,1935年成立农学院,1953年独立办学,1995年更名为安徽农业大学。下设19个学院(部)。
安徽工程大学学校简介
安徽工程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的省属多科性高等院校和安徽省重点建设院校,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二期)项目建设高校,坐落在国家级开放城市芜湖。学校办学始于1935年安徽私立内思高级职业学校,历经芜湖电机制造学校(隶属于原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芜湖机械学校、安徽机电学院、安徽工程科技学院等办学阶段,2010年更名为安徽工程大学。2015年获批安徽省高校综合改革首批试点院校,2016年获批安徽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高校创新自主权改革试点单位,2019年获批安徽省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安徽医科大学学校简介
安徽医科大学是安徽省办学历史最早的高等学校之一,是安徽省第一所高等医科院校。学校坐落在有“江南唇齿,淮右襟喉”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合肥,承立德树人之使命,育精医报国之英才。学校是安徽省属重点大学,是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和安徽省共建高校,是安徽省第一批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和第一批综合改革试点学校。学校前身是1926年始创于上海的东南医科大学,1949年响应中共中央华东局“面向农村,走向内地”的号召,内迁安徽怀远。1952年定址合肥,改名安徽医学院。1985年更名安徽医科大学。作为安徽医药高等教育的发源地,学校始终是安徽省高等医学教育事业和卫生健康事业的开创者、孕育者和引领者。
滁州学院学校简介
滁州学院位于皖东江淮之间,学校所在地滁州市,素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与江苏省南京市山水相连,山清水秀,文化底蕴浓厚,北宋欧阳修留下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朱元璋从这里开始创建了大明王朝;清代吴敬梓创作了开讽刺小说之先河的皇皇巨着《儒林外史》;下辖的凤阳县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滁州师范学校。历经滁县师范学校、安徽师范大学滁县教学点(分校)办学阶段;1980年更名为滁州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5月升格为滁州学院。学校是安徽省首批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学校,确立建设“双一流”国内一流学科两所应用型高校之一,安徽省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立项重点建设单位。2017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淮北师范大学学校简介
淮北师范大学位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安徽省淮北市,是一所综合性省属重点大学。1974年建校,时为安徽师范大学淮北分校。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定名为淮北煤炭师范学院,隶属原煤炭工业部,面向全国招生。1998年9月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安徽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1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淮北师范大学。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2009年增列为省级立项建设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博士后培养单位。2018年高水平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历经4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始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持追求卓越的改革创新精神,厚植服务基层、奉献教师教育的情怀,培养造就了10万余名情怀深厚、专业硬核、甘于奉献、扎根基层、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经过一代又一代淮师人的不懈努力,铸就了“艰苦奋斗、持之以恒、甘于奉献、追求卓越”的淮师大精神和“博学、慎思、励志、敦行”的校训。
蚌埠医学院学校简介
1958年7月,为加快安徽建设,改变皖北地区人民群众缺医少药的局面,国家决定由原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援建创立蚌埠医学院。
学校现为安徽省省属普通高等医学院校,是国家首批具有学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国家首批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国家首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试点高校、国家首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教育部硕士研究生推免高校、安徽省高校综合改革首批试点单位、安徽省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岗位设置单位,是暨南大学、陆军军医大学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单位。学校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教育部临床医学“5+3”改革试点高校。
合肥经济学院学校简介
合肥经济学院(原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系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是安徽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学院坚持“树德明理,蕴智强能”的办学理念,立足合肥,服务安徽,融入长三角,推进国际化,着力培养适应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皖江工学院学校简介
皖江工学院坐落全国文明城市、“诗仙”流连之地,享有“生态福地、智造名城”美誉的安徽省马鞍山市,毗邻南京、合肥两大省会城市,区位优势明显。学校前身为河海大学文天学院,于2008年教育部批准设立,2018年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普通本科高校,更名为“皖江工学院”。
学校设有水利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财经学院、管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基础教学部11个教学单位。学校坚持以服务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不断优化专业布局。
马鞍山学院学校简介
马鞍山学院是经教育部、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由安徽省教育厅主管、深圳市赛为智能股份有限公司举办的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学校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校园规划占地面积1016亩,学校已建成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图书馆藏纸质图书82.2万册。学校设置人工智能创新学院、大坂医工学院、腾讯云大数据学院、智造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基础部等10个院(部)。共有32个本科招生专业,学科涵盖工、经、管、文、艺等门类。
学校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依法依规办学治校,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见效,全面加强学校党的政治、思想、文化、组织、作风、纪律建设,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和思想引领作用。学校不断改革创新,着力提升“以育人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的办学理念,逐步形成了“德才兼蓄,知行合一”的校训精神和“团结、勤奋、严谨、创新”的优良校风,教学管理严谨有序,校园文化充满活力。学校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国际化视野和工匠精神,服务于产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牢固树立教学质量为生命线的意识,逐步形成了“夯实基础、强化实践、注重创新、提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
安徽财经大学学校简介
安徽财经大学于1959年5月始建于合肥,时名为安徽财贸学院。1961年迁址素有“珍珠城”美誉的淮河流域中心城市蚌埠,校址设在交通路。1983年,校本部迁至龙湖西校区。学校先后隶属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商业部、国内贸易部。2000年2月,国务院决定,安徽财贸学院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安徽省政府管理为主。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安徽财经大学;同年9月,学校迁入龙湖东校区。
学校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跨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七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财经大学,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第三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是安徽省重点建设的大学和安徽省人民政府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共建高校。2012年获批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2014年入选安徽省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
安徽专升本学校
下方免费学历提升方案介绍:统招专升本《政治》历年真题
格式:PDF大小:979.38KB全国版统招专升本《计算机基础》真题
格式:PDF大小:976.49KB
自考/成考考试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考试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猎考网,免费获取个人学历提升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