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重庆工业化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营口工业提升门厂

营口工业提升门厂

来源:行业新闻 / 时间: 2025-05-05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营口工业提升门厂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营口工业提升门厂的知识,包括花生油加工设备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车间

设备名称规格型号数量配备电机情况制造厂家

预榨—滤油车间设备振动筛 1 1.1KW*2

永磁筒01 TCXT20 3江苏牧羊

散料秤 NCS30 1梅特勒托利多

辊式破碎机 YPSG40 2 11KW*2/台*2台庄河轧辊厂

液压压胚机 YYPY2*80*125 2 37KW*2/台*2台庄河轧辊厂

圆筒炒籽机 YHGZ100 1 4KW湖北咸宁科宏食品机械厂

燃油烟气发生炉 RFS120-Y 1武汉锅炉维修厂

炒籽鼓风机 Y6-30N-5.4C 1 3KW临沂风机厂

炒籽引风机 Y6-30N-7.5C 1 7.5KW临沂风机厂

关风器 1 2.2KW

蒸炒锅01 ZCL2100*5 3 30KW*3台江苏泰兴粮机厂

平衡罐01 3 4KW/台*3台临沂粮机厂

烘干机 HG40 1.1KW济南小鸭集团

工业洗衣机 1 1.5KW济南小鸭集团

脱水机 TG1000 1 7.5KW济南小鸭集团

齿轮泵 KCB300 10 7.5KW/台*10台河北泊头高温齿轮泵厂

往复泵 WB6/5 3 4KW/台*3台上海爱皮尔泵业公司

澄油箱 1 3KW临沂粮机厂

榨油机 202 3 30Kw*3台江苏泰兴粮机厂

榨油机 200A-3 16 18.5KW/台*16台江苏泰兴粮机厂

搅拌机 1 4KW

不锈钢离心泵 1 4KW

锁边机 1

辅助蒸炒锅 200A-3 1 7.5KW江苏泰兴粮机厂

95榨油机 95 4 7.5KW/台*4台江苏泰兴粮机厂

制冷压缩机组 2AV-12.5 1 30KW烟台冰轮集团

绞龙 LSS40 1 2.2KW临沂粮机厂

绞龙 LSS40 1 2.2KW临沂粮机厂

输送刮板 MG25 1 3KW临沂粮机厂

刮板输送机 MG25 1 2.2KW临沂粮机厂

分料绞龙 LSS40 1 4KW临沂粮机厂

下分料绞龙 LSS40 1 4KW临沂粮机厂

生胚提升机 TGH315 ZH 1 4KW临沂粮机厂

炒籽绞龙 LSS40 1 4KW临沂粮机厂

蒸炒上绞龙 L SS40 1 4KW临沂粮机厂

蒸炒下绞龙 LSS40 1 4KW临沂粮机厂

熟胚提升机 TGH315 ZH 1 4KW临沂粮机厂

南北绞龙 LSS40 1 5.5KW*2临沂粮机厂

立绞龙 LSS40 1 3KW临沂粮机厂

南分料绞龙 LSS40 1 3KW临沂粮机厂

北分料绞龙 LSS40 1 3KW临沂粮机厂

饼提升机 TGH25 2 3KW*2台江门机械

南饼刮板 GL220 1 5.5KW临沂粮机厂

北饼刮板 GL220 1 5.5KW临沂粮机厂

油刮板 GL220 2 5.5KW*2台临沂粮机厂

炒籽提升机 1 4KW临沂粮机厂

1#饼刮板 GL220 1 4KW临沂粮机厂

2#饼刮板 GL220 1 3KW临沂粮机厂

饼库下绞龙 1 3KW临沂粮机厂

饼库立绞龙 1 3KW临沂粮机厂

分料绞龙 3 3KW*3临沂粮机厂

饼库饼绞龙 1 3KW临沂粮机厂

筒仓原料提升机 1 5.5KW临沂粮机厂

筒仓进料绞龙 1 5.5KW临沂粮机厂

筒仓分料绞龙 1 5.5KW临沂粮机厂

饼库提升机 THG250 1 3KW临沂粮机厂

低压控制屏 1

40路控制台 1

炒籽机电控柜 1

启动柜 1

减压控制柜 1

配电柜 1

配电盘 1

电力设施 1

控制箱 1

启动柜 1

启动柜 1

动力屏 1

配电柜 1

分气包 1

蒸汽包 1

浸出

浸出—粕库设备打包称 1青岛胶南电脑计量设备厂

地上衡 1

水泵 2 30KW日照水泵厂(不带电机)

循环溶剂泵 RB80-50-108 1 4KW昆山粮油机械厂

管道泵 IRC65-125A-2.2KW 1 2.2KW博山博源水泵厂

脱溶机 1 30KW泰兴粮机厂

合金冷凝器 7辽宁营口化工机械厂

浸出输送设备 1常熟油脂设备厂

浸出设备 1常熟油脂设备厂

冷却塔 1 7.5KW安丘冷却塔厂

风机

1 18.5KW临沂风机厂

控制柜(浸出) 1

防爆控制柜(浸出) 1

控制柜(浸出) 1

控制柜(浸出) 1

分气包(浸出) 1

容器、管道等

花生油厂拍卖配件清单:

存货名称规格型号主计量单位数量

锁紧螺母 200-9-11只 6

止退板 KCB-300套 1

安全阀 KCB-300套 3

出饼对开圈 200-12-35只 6

螺旋压料叶 200-17-1只 7

对开圈 200-8-3只 5

校并头后身 200-8-20只 1

特制螺栓 200-16-28只 9

特制螺母 200-16-3只 9

衬圈2# 200-8-7只 2

衬圈3# 200-8-9只 2

长刮刀 200-16-27只 6

轴承盖 200-2-10只 4

轴承盖 200-2-6只 4

轴承盖 200-9-13只 6

光套 200-8-16只 3

2#榨螺 200-8-6只 5

3#榨螺 200-8-8只 1

4#榨螺 200-8-10只 1

5.6#榨螺 200-8-12只 2

7#榨螺 200-8-15只 1

长方形弯铁 200-16-16只 12

方形弯塞铁 200-12-20只 12

短刮刀 200-16-31只 6

柴油过滤器芯只 17

长凸型榨条 200-16-21只 18

长榨条 200-16-25只 300

短榨条 200-16-32只 104

衬圈5,6# 200-8-13只 4

衬圈4# 200-8-11只 2

出料控制门 200-17-15只 1

铜轴承 200A-8-3A只 2

蒸缸短轴 200-9-15只 2

齿轮轴 200-2-9只 2

圆锥齿轮 200-9-4只 2

圆锥齿轮 200-2-3只 8

平带 B=90mm米 60

电机三角带轮榨油机200型用只 2

垫片 0.5mm千克 2

垫片 1.2mm千克 2

垫片 1.5mm千克 2

短榨条(特制)112*18*11mm只 5

1#圆排榨油机95型用只 6

7#圆排榨油机95型用只 10

8#圆排榨油机95型用只 6

9-13#圆排榨油机95型用只 12

1#A榨螺榨油机95型用只 4

1#B榨螺榨油机95型用只 2

2#榨螺榨油机95型用只 4

3#榨螺榨油机95型用只 4

4#榨螺榨油机95型用只 4

6#榨螺榨油机95型用只 2

调节螺丝榨油机95型用只 1

圆柱齿轮 Z13只 5

圆柱齿轮 Z15只 2

圆柱齿轮 Z55只 1

挡料圈榨油机95型用只 2

合金铜套 70*85*80mm只 2

齿轮 KCB300只 8

高温齿轮泵短轴 KCB300只 1

提升机轮 Z20*67#只 8

提升机链条 67#只 2

提升机头轮 Z18*67#只 1

八牙连轴齿轮蒸炒锅ZL210用只 3

油嘴 9#60°只 1

油嘴 12#60°只 1

烘干机散热器垫片烘干机HG40用只 2

偏心轴 D=35只 6

柴油滤清器只 1

筛板刮板机MGS25用只 8

绞龙吊瓦 DN=70只 3

尼龙吊瓦 DN65只 30

U型刮板链条 185*114*125只 1

条形磁铁 150*100*25mm只 5

直接头 M14*16只 29

小铜管 DN6*1只 8

四通 M16只 4

三通 M16只 2

二通 M16只 2

大接头 M24只 6

中接头 M22只 7

砂轮只 23

卡簧内径2.5只 20

衬套 G60-1只 3

尼龙工矿轮推车用只 1

工矿轮轴挡推车用只 10

气门芯推车用只 10

机针 GK9*220只 625

锁边机上弯针 LP26只 10

锁边机针锁边机GN737用只 10

黄铜棒 D=40只 1

铸铁毛胚 320*45只 2

冷却塔布水器 DN40只 13

过滤器滤芯 SSR-150只 2

点火电极 R13只 4

下弯针辅针 LP26个 5

榨机垫片千克 8

止退圈 45,52,75个 114

农用链条 0.8个 2

大丝母磨辊机个 1

二齿刮刀 200-16-31个 8

四齿刮刀 200-16-27个 17

短轴 9-15个 7

花键轴个 2

轴承索套 1212个 9

校并头 202-08A-14个 5

小链轮个 8

压轮个 11

条排 95型榨机个 43

锁紧螺母个 10

导向耐磨轮铜套个 2

主轴 95只 1

根母 20只 20

O型圈 30*3只 95

链轮 17只 6

链轮 1.2寸27齿只 1

链条 15.875只 10

刮板链条只 6

双排链条只 2

毛铸铁件小只 1

毛铸铁件大只 9

长压板块 18

挡圈只 2

链轮 28齿只 1

链轮 15.875(22齿)只 1

套筒滚子链轮 22齿只 2

提升机链轮 18齿只 1

大带轮 200-9-3个 2

大圆锥齿轮 200-9-4个 4

摆线针轮及中部机壳套 1

叶轮 IS80-50-200只 1

进料斗只 2

齿轮箱体套 1

锤片 9FQ40片 50

不锈钢网滤芯 40*80*100只 9

刮板头轮、尾轮轴孔65mm,12齿MG25刮板用套 1

尼龙托轮 TG66.2*5只 11

提升带接头夹具 S1套 7

程控器 522SE只 1

风门液压缸只 1

行行出状元,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非常重要。因此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行业的发去选择,最关键的是要把技术学习好,学扎实才是硬道理,对于以后的就业更有帮助,男孩子一般可以选择动手实操比较强的专业,女孩子可以工作就业稳定的专业。

新能源汽车技术工程师

就业前景:我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主流,新能源汽车人才需求巨大;

就业方向:纯电动汽车维保技师、混合动力汽车维保技师、充电系统维保技师、新能源汽车性能检;

汽车维修与检测

就业前景:据保守估计,中国人每年在汽车维修及养护上花费约2000元,汽车表面修复和美化的市场规模高达550亿元;

就业方向:汽车机械维修高级技工、汽车电器维修高级技工、汽车钣金高级技工、汽车涂装高级技工、车间主管、售后经理等岗位;

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专业

就业前景:我国轨道交通市场整体规模超过300亿欧元,占全球市场比重超过17%,未来工资待遇会逐渐提高,高铁乘务人员需求十年内将超过400万;

就业方向:轨道交通运营调度员、乘务员、信号检查员、票务员等岗位;

幼师专业

就业前景:我国0-6岁儿童占1亿人口,目前除公立幼儿园扩大招生规模外,民办幼儿园大量涌现,学校对高素质幼儿师资的需求越来越大;

就业方向:公立幼儿园、国际幼稚园、公益性幼儿园、私立幼儿园、托儿所、早教中心、儿童顾问等岗位。

从建国初期,国家以重点发展重工业以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时起,钢铁工业即被作为重工业的代表而得到了中央政府的高度的重视,从而有了从几乎是空白建立起一个强大的钢铁产业的可能。从一五计划时起,国家就不断地从农业和其他产业上为钢铁产业的发展筹集了大量的资金,并不惜花很大的代价用于技术的开发和创新。同时,钢铁工业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之一,与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步伐息息相关。经过近六十年的发展,中国钢铁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逐步步入了成熟的发展阶段。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已经整整60年了。在60年中,新中国的钢铁工业在战争废墟上艰苦创业,既有顺利发展的机遇,也有探索前进的挑战;有过三年“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的沉痛教训,也遭遇过10年“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干扰和挫折。尽管如此,中国钢铁工业仍克服重重困难,艰难前行,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后中国钢铁工业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钢铁工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钢铁行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满足下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在钢铁产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加强技术进步和节能减排,不断改善品种质量,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作为基础原材料工业,钢铁工业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实现了前人的跻身于世界钢铁大国的梦想。2008年中国粗钢产量超过5亿吨,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粗钢产量的3164倍,钢产量占到全球的38.2%。

一、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历程

回顾新中国现代钢铁工业的崛起、壮大,大体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前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2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1993~2000年)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时期(2001年以来)四个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1949~1978年)

在改革开放前的30年中,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经历了“一次重大转变”、“两个黄金发展期”、“三次基本建设高潮”和“一段坎坷、曲折路”。

1.一次重大转变

从建国初期到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是在前苏联大力支援下开展的,几乎全盘照搬苏联的模式。1956年***同志发表《论十大关系》之后,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在认真总结学习苏联经验教训基础上,转变到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走大、中、小相结合之路。这一转变,对中国钢铁工业的崛起、壮大具有重要意义。

2.两个黄金发展期

第一个黄金发展期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7年),年均增钢80万吨,年均增长31.6%,到1957年达到了535万吨。

第二个黄金发展期是国民经济调整期间(1963~1965年),年均增钢185万吨,年均增长22.4%,到1965年达到了1223万吨。

3.三次基本建设高潮

第—次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苏联156个援建项目中的八大钢铁项目的建设,包括新建武钢、包钢、北满钢厂、吉林铁合金厂、吉林炭素厂、热河钒钛厂,改扩建了鞍钢和本钢等。同时还进行了大冶钢厂、太钢、唐钢等近20个企业改扩建工程。

第二次是1956年规划并开始建设的“三大、五中、十八小”。三大是继续进行鞍钢、武钢、包钢三个大型钢铁基地建设;五中是扩建、新建五个中型钢铁企业,即扩建太钢、重钢、马钢、石景山钢铁厂,新建湘钢;十八小是新建十八个小型钢厂,即邯钢、济钢、临钢、新余、南钢、柳钢、广钢、三明、合钢、长特、新疆八一、杭钢、鄂钢、涟钢、安钢、兰钢、贵钢、通钢等。

第三次是1964年开始的三线建设,主要是新建了攀钢、长城特钢、峨嵋铁合金厂、水城钢铁厂、遵义金属制品厂、乐山轧辊厂等:恢复建设了酒钢、兰钢、略钢;扩建了成都无缝钢管厂、重钢、重特、昆钢、贵钢、遵义铁合金厂,还有鞍钢援建宁夏石嘴山钢绳厂。这三次基本建设高潮的开展,为新中国钢铁工业日后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

4.一段坎坷、曲折路

1958年“大跃进”的高指标、大办钢铁、浮夸风,“文化大革命”中的破坏、整顿、再破坏,以及其后的“闹翻番”、“洋跃进”等脱离实际、违背钢铁工业发展规律的行为,使中国钢铁工业在十几年的时间里,走了一段三起三落的坎坷、曲折路程,使中国钢铁工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改革开放前的近30年中,国家对钢铁工业的总投资为615.28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526.46亿元,占85.6%;更新改造投资88.8亿元,占14.4%。中国钢铁工业在跌宕起伏中,经过数百万钢铁人的顽强拼搏,初步建立起了包括采矿、选矿、烧结、炼铁、炼钢、轧材、焦化、耐材、铁合金、碳素等要素结构比较完善,地质勘探、工程设计、建设施工、设备修造、科学研究、冶金教育等门类比较齐全,以大型企业为骨干、大中小相结合,具有3500万吨钢生产能力的新中国冶金工业体系。钢产量由1949年的15.8万吨增加到1978年的3178万吨,年均增钢100万吨;钢材板管带比由1952年的12.3%提高到1978年的32.3%;低合金钢、合金钢比由1962年的10.1%提高到1978年的16%;钢材自给率由1953年的61.25%提高到1978年的72.66%;吨钢综合能耗下降到2.54吨标煤。这30年取得的成果,为后30年中国钢铁工业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第二阶段(1978~1992年)

在1978~1992年的14年中,中国钢铁工业对外开放取得了显著成效。钢铁工业从国外引进了700多项先进技术,利用外资60多亿美元。特别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新建了宝钢、天津无缝钢管公司两座现代化大钢厂,并对老钢厂实施了一系列重点改造项目,使中国钢铁工业的技术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在发展钢铁工业生产规模上,除新建上海宝钢、天津无缝钢管公司以及一些乡镇钢铁企业外,主要是抓现有钢铁企业的技术改造。在抓老企业技术改造、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方面,迈出了三大步:第一步:“立足现有企业,走挖潜、改造、配套、扩建的路子。”第二步:重点解决发展速度(数量)、品种结构、产品质量都不适应国民经济和国防军工需要的“三个不适应”问题。第三步:钢铁工业要上“四个新台阶”:上品种质量水平的新台阶,上现代化工艺装备水平的新台阶,上集约经营和规模经济的新台阶,上综合经济效益的新台阶,以增强钢铁工业的发展活力。

在这十几年中,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现有企业技术改造的不断推进,使钢铁工业实现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1978~1992年,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共计1465.43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759.72亿元,占51.8%,更新改造投资705.71亿元,占48.2%。建成投产了上海宝山钢铁总厂一、二期和天津无缝钢管公司。1983年钢产量突破4000万吨,1986年突破5000万吨,1989年突破6000万吨,1991年突破7000万吨,1992年达到了8093万吨。1978年到1992年,钢材板管带比由32.3%提高到37.4%,连铸比由3.5%提高到30%,合金钢、低合金钢比由16%提高到21.6%,钢材自给率由72.7%提高94.7%,吨钢综合能耗由2.54吨标煤降低到1.57吨标煤。

(三)第三阶段(1993~2000年)

从党的十四大到2000年,是中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这个时期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突出特点是着力“一个适应”,实施“二个转变”,即着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由发展数量规模为主向调整、优化结构为主转变,由钢铁产品长期数量短缺向控制总量转变。这个时期中国钢铁工业是深化内涵式扩大生产的阶段。

这一时期钢铁行业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施调整、优化结构,推进和实现了两个重大转变,促进钢铁工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一个转变:由长期规模扩张为主转向调整优化结构为主,提高综合竞争力,提出把“结构优化作为钢铁工业发展的中心环节”,主要是优化产品结构和工艺技术结构,同时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大力推进淘汰落后,采用新技术对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实现工艺技术现代化。由此拉开了采用高炉喷煤粉、连续铸钢、溅渣护炉、热装热送等六大共性先进技术改造老企业、优化品种结构和工艺技术结构的大幕。

第二个转变:钢铁产品由长期数量短缺转向阶段性、结构性过剩,开始实行总量控制。1993年到1998年期间,由于低水平重复建设形成了大量过剩的生产能力,从而提出“控制总量,优化结构,大力提高冶金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方针,并在全行业特别是大中型钢铁企业中展开了压缩生产总量的工作。

1993~2000年,中国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3476.06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为1446.14亿元,占41.6%,更新改造投资2029.87亿元,占58.4%;钢产量由1993年的8954万吨增加到1996年10124万吨,2000年钢产量达到了12850万吨,成为世界最大的产钢国和消费国:钢材板管带比由1993年的36.7%提高到2000年的41.7%,低合金钢、合金钢比由22.8%提高30.9%,连铸比由33.9%提高到82.5%,平炉钢比下降到0.9%,转炉钢比提高到87.5%:钢材自给率达到93.1%;吨钢综合能耗下降到1.18吨标煤;加速了淘汰小高炉、小转炉、小电炉、平炉、化铁炼钢、多火成材、横列式和复二重轧机的进程,大大缩小了中国钢铁工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四)第四阶段(2001~2008)

2001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钢铁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陆续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

在这一阶段中,中国钢铁工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满足相关行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积极应对新挑战,不断解决新问题,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产业规模迅速扩大,钢产量连续跨越2亿吨、3亿吨、4亿吨的台阶,2008年粗钢产量超过5亿吨。2001~2008年期间,钢产量年均增长率达到20%,占全球钢产量的比重从17.8%提高到38.2%,在世界钢铁业的地位显著提升;钢铁产品的进出口格局发生了根本性逆转,彻底结束了中国钢铁材料供给不足的历史。见表1。

技术装备国产化、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品种质量得到优化。鞍钢、武钢、首钢、马钢、太钢、济钢、莱钢、安钢等大型老企业的现代化技术改造,广泛采用了高效铁矿采选技术,钢铁冶炼技术、轧钢技术、高端产品开发、大型冶金成套技术集成、节能节水技术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鞍钢、武钢、太钢、马钢、邯钢、包钢等大型老企业的现代化新区、新基地的建设和相继投产;鞍钢营口鲅鱼圈沿海钢铁基地项目、首钢与唐钢集团合作的河北曹妃甸沿海钢铁基地项目也于2008年和2009年投产;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的宝钢集团的广东湛江项目和武钢集团的广西防城港项目等一批沿海的现代化钢铁基地正在筹建之中。

节能减排取得巨大进步。全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的吨钢综合能耗由876千克标煤降到628千克标煤,这一指标意味着目前冶炼1吨钢的综合能耗仅相当于改革开放前1978年的1/4,吨钢耗新水下降到5.31吨,SO2、COD、工业粉类排放均大幅下降;使钢材品种与质量显著改善,国内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2007年22类钢材中有18类钢材的自给率超过100%。

产业组织结构得到优化。2008年,全球年产钢2000万吨以上的企业有12家,其中中国占5家。2008年与2001年相比,年产钢500万吨以上的企业从4家增加到24家;此间,唐钢整合宣钢和承钢,唐钢集团与邯钢集团组建为河北钢铁集团;济钢与莱钢组建为山东钢铁集团;宝钢重组新疆八钢和控股广东钢铁集团;武钢重组鄂钢、昆钢和控股广西钢铁集团;马钢重组合钢;沙钢重组淮钢、江苏永钢和河南安阳永钢等等。钢铁企业联合重组的步伐逐步呈现加快之势,适应国际化竞争的能力增强,中国钢铁工业整体素质提高。2009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宝钢、河北钢铁、江苏沙钢等三家中国大陆钢铁生产企业上榜,分列第220、375、444位,其中宝钢已经连续5年入围,并由2005年的第309位跃升至2009年的第220位。

二、我国钢铁工业近年来取得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经过几代钢铁人的艰苦创业、顽强拼搏和自主创新,有效地满足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钢铁材料的旺盛需求,有效地支撑了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有效地支撑了国民经济主要用钢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和积累了大量财富,创造了旷世空前的发展纪录,铸就了钢铁大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一)为适应我国国民经济需要钢产量不断增加,自1996年以来钢产量一直居世界第一

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间,中国钢铁工业顺应国民经济发展对钢材的旺盛需求,继1996年钢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并一举成为世界最大产钢国后,自2003年以来,钢产量又连续跨越2亿吨、3亿吨、4亿吨、5亿吨的台阶,并在2005年结束了自建国以来连续57年净进口钢的历史,彻底扭转了钢总体生产能力不足的状况。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钢铁工业在发展速度方面和发展规模方面均创造了世界钢铁发展史上的奇迹。

(二)中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大大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消费和出口国。中国钢产量占全球的比重从2001年的17.8%跃升至2008年的38.2%。

2008年我国钢产量超过世界排名第二至第八位的日本、美国、俄罗斯、印度、韩国、德国、乌克兰之和。

2003年我国钢产量比2002年增加了3997万吨、2004年比2003年增加6057万吨、2005年比2004年增加7033万吨、2006年比2005年增加6591万吨、2007年比2006年增加7014万吨。从2004年开始,中国钢材市场供不应求向供求平衡转变,钢材进口大幅下降,出口持续增加。

到2006年,中国钢铁产品对外贸易格局发生了历史性转变,钢坯和钢材均实现了净出口,净出口钢材2450万吨、净出口钢坯(锭)867万吨,坯材合计折合粗钢净出口3463万吨。

到2007年,中国钢铁产品出口进一步扩大,出口量跃居世界首位,共出口钢材6265万吨、出口钢坯(锭)645万吨,钢材和钢坯合计折粗钢出口7310万吨;净出口钢材4578万吨、净出口钢坯(锭)606万吨,坯材合计折合粗钢净出口5476万吨。

(三)钢铁工业装备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钢铁工业进一步加大投资的力度,整体实力明显增强,整体装备水平迅速提高,依托自身技术实力,在部分引进国外高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了技术装备设计和制造的自主集成与创新,主要装备的国产化率进一步提高,有些先进技术装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如鞍钢不仅实现了自主集成单条生产线——中国第一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1700中薄板坯连铸连轧带钢生产线(ASP),并实现了向济钢的技术输出:首钢自主设计建造了世界首座全干法除尘的5500立方米特大型现代化高炉;太钢自主集成与创新建成了世界最大的不锈钢生产企业。

2001~2008年,中国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505.6亿元增加到3903.3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累计投资16329.58亿元。大量的投资不仅使钢铁工业的生产能力快速增加,更使以装备大型化、自动化、连续化为代表的冶金工艺技术装备现代化、国产化取得了重大进展。

在炼焦方面,2001年与2007年相比,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机械化焦炉从193座增加到291座,年产能从5128万吨上升到9961万吨,每座焦炉的年平均生产能力从26.6万吨上升到34.3万吨。

在烧结方面,2001年与2007年相比,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烧结机的年产能从7184万吨增加到45404万吨,其中130m2及以上烧结机35台增加到125台,占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年产能的比重从38.5%提高到52.3%。

在炼铁方面,2001年与2007年相比,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炼铁高炉的年产能从12152万吨增加到36629万吨,其中1000m3及以上高炉50座增加到120座,增长了1.40倍,而1000m3及以上高炉的年产能从6433万吨增加到19118万吨,增长了1.97倍。

中国钢铁行业的高炉在大型化的同时,还广泛采用了炼铁先进技术,高风温热风炉、无料钟高压炉顶、富氧大喷煤、高炉长寿、自动控制、节能、余能余热回收利用和环境保护等先进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应用;攀钢高钛型钒钛磁铁矿高炉强化冶炼技术和宝钢高喷煤比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在炼钢方面,中国炼钢工艺装备围绕以连铸为中心,包括铁水预处理、大转炉、精炼、连铸,工艺配备基本实现了现代化、高效化、自动化炼钢生产的模式。转炉炼钢和50吨以上电炉炼钢己基本实现了炼钢一精炼一连铸一对一的**经济规模的工艺装备配置。2002年,中国钢铁工业彻底淘汰了平炉炼钢。

2007年与2001年相比,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炼钢转炉的年产能从11803万吨增加到38749万吨,增长了2.28倍。其中100吨及以上转炉从30座增加到140座,增长了3.67倍,而100吨及以上转炉的年产能从3602万吨增加到19875万吨,增长了5.49倍;占重点企业转炉钢年产能的比重从30.5%上升到51.3%。

2007年与2001年相比,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炼钢电炉的年产能从2574万吨增加到4764万吨,增长了0.85倍。其中100吨及以上电炉从11座增加到21座,增长了0.91倍,而100吨及以上电炉的年产能从727万吨增加到2012万吨,增长了1.77倍;占重点企业电炉钢年产能的比重从28.2%上升到42.2%。

中国100t以上转炉和50t以上超高功率大电炉基本达到国外同类装备的先进水平,并成为中国炼钢生产的主体设备,宝钢、武钢、鞍钢和国内大企业新建的大型化装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四)钢铁产品品种优化,质量明显改善

30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钢铁工业根据我国钢材消费结构及其变化大力调整产品结构,改善产品质量,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短缺品种。板管带材比例从1978年的32.3%提高到2007年的50.6%:合金和低合金比从1978年的14.6%提高到2007年的36.3%。目前我国大多数钢材品种的自给率超过了100%,净进口的钢材只剩下冷轧薄板带、电工钢等少量高附加值品种,而这些品种的增长很快,预计不久也能实现自给。目前我国机械、汽车、造船、家电、石油、电力、铁路等行业使用的钢材绝大多数是国产的,其质量能够满足这些行业的基本需要,其中部分品种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近几年来,我国开发的船用高强度宽厚板、高强度海洋结构用钢板、高档汽车用板和汽车零部件用钢、工程机械和高层建筑用高强度厚钢板、X80以上高等级管线钢板、百米在线热处理钢轨和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钢轨、高速动车组用钢、高端压力容器用钢板、高牌号取向和无取向硅钢、高档不锈钢新品种、高强度角型钢等均实现了重大的突破,有力地支撑了国家经济建设、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机电产品出口对钢铁材料的需求。我国出口钢材结构也从以长材为主逐步变为以高附加值的板材和管材为主,说明我国钢铁产品的质量和成本竞争力有了显著提高。

(五)技术进步成效显著,技术经济指标明显改善

随着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工艺优化,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钢铁工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有了很大改善,与发达产钢国的距离大大缩小,大中型企业的很多指标已经接近、达到甚至超过发达产钢国的水平。如大中型企业的高炉利用系数从1978年的1.43吨/m3·天提高到2007年的2.74吨/m3·天,高炉入炉焦比从600千克/吨左右降低到397千克/吨:转炉钢铁料从1184千克/吨降低到1085千克/吨:轧钢综合成材率从74.8%提高到95%以上;吨钢综合能耗从2.52吨标准煤降低到632千克标准烷吨钢耗新水从2000年的25吨以上降低到5.3吨;钢铁职工实物劳动生产率从33吨/年·人提高到370吨/年·人。

(六)钢铁工业的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1978年钢铁行业利润只有34亿元,此后虽有增长但最好的年份也没有超过300亿元;1997~1999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市场不景气的影响,全行业利润很少;进入新世纪后经营规模迅速扩大,经济效益明显改善。2007年与2001年相比,大中型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从3793亿元提高到20700亿元,增长4.5倍;实现利润从163.8亿元提高到1599.6亿元,增长8.8倍:销售收入利润率从4.32%提高到7.73%。

目前中国钢铁行业正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努力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坚持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企业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为重点,积极推动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进一步增强企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加快推动钢铁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为早日实现钢铁强国的梦想而拚搏努力。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