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工业提升门招商
大家好,关于兰州工业提升门招商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兰州新区: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树立高质量发展典范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原标题:兰州新区: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树立高质量发展典范
这是一个充满故事的时代、一个气象万千的时代。春天里,“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栏目与您见面了。70年,在时光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瞬间,却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时代在变迁,考题在变化,答卷人在接续奋斗。作为时代守望者和历史记录者,媒体人牢记使命,守正创新,奔赴田间地头,去往生产一线,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生动记录陇原儿女贯彻新发展理念、拼搏竞进、真抓实干的壮丽史诗,讲好高质量发展的故事,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栽下梧桐树,引来凤凰栖”。营商环境好,已有企业才能留得住、发展得好,外来企业才会想进来创业。国家、省、市多次强调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抓手,多推“啃硬骨头”的举措,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兰州新区着力打造营商软环境,让投资者进得来、也要留得住,努力营造亲商、爱商、安商、扶商的良好环境,让企业在兰州新区安心发展,放心成长,全力助推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扎实落实“承诺制”高质量发展动能接续转换说起“承诺制”,甘肃紫金实业集团工会主席汤建国感慨很多。他所在的紫金中央大厨房项目正式立项并签订承诺制协议,当年的12月31日项目即投产运营,创造了兰州新区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响当当的“紫金速度”。
“改革前,光是跑前置手续就最少需要180个工作日,而承诺制落实后,新区颁发了临时施工许可证,在项目建设期我们以最严格的各项国家标准规划建设,项目完工前夕各项手续也相继完善。作为一家全产业链食品加工企业从立项到投产只用了短短6个月时间,这在别的地方是想也不敢想的奇迹!使得我们投资预算节省了近30%。”
据了解,兰州新区在全省乃至西北地区,率先开展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和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零收费”试点,将环评、能评、施工图审查等8项技术审查类审批事项改为项目单位承诺事项,对所有地方性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部减免,企业投资项目事前审批事项减少60%以上。审批时限从原来137个工作日缩减至40个工作日内,项目前期费用下降70%,企业综合费用负担为全省最低。大力推行行政审批“信息化”和全程代办“零跑腿”,为企业提供“一条龙”服务,行政效能大幅提升。
“甘肃紫金实业集团是一家与新区共同成长起来的企业。2012年新区获批的时候,我们已经立足新区,从土地平整挖掘机做起,伴随着新区发展的日新月异,紫金集团也实现了快速发展,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企业的营业额也从最初的几千万,增加到现在的10多个亿。”汤建国说,紫金的发展壮大得益于兰州新区高质量的发展,得益于兰州新区良好的政企环境。兰州新区的干部队伍年轻化,想干事,能干事,也敢干事,说到做到,没有推诿。干部一站式服务、上门服务意识特别强,而且这里的干部都能干事、会干事、干好事。
“进一门,办百事”最优服务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窗口行业是城市的“眼睛”,透过“眼睛”能看到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在哪里?兰州新区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就是经济发展高质量、城市治理高水平、生态治理高标准、人民生活高品质。一连串的高质量离不开政府高效服务,兰州新区在如何提升服务质量上没少下功夫。
“你好,有什么可以帮你的吗?”
业务窗口清晰分明,市民办理井然有序,免费复印扫描区、休息区、饮水机等设施一应俱全;窗口单位前,原来午休两个半小时的等待时间现在只需要一个小时就能继续办理……
“以前,我们过来办业务,最怕的就是早上没办完,拖到下午。”前来办理发票业务的李爱杰向记者“吐槽”,主要问题就是中午等得时间太长了,我们一大早赶过来,一旦拖过12时就得再等两个半小时。中午又没地方去,只能坐在大厅里“苦等”,一天时间全都耗在这里,真的是让人耗时又耗力。
4月3日中午1时,记者在兰州新区政务服务中心看到的,却是原本应该还在午休的窗口单位全员上岗“在线”,为市民、企业提供服务。“现在真的方便多了,上午要是没办完事,中午在外面随便吃个饭,过来接着办,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等,节省了我们的时间。”前来办理业务的市民李发芽对政务服务中心的“新变化”很满意。
EMS新区分部的快递员李泽成也成为了新区政务服务改革的“受益者”。从去年5月起,新区开通了EMS快递专寄服务,有的业务需要等待半天时间才能办结,办事人把收货地址留在窗口,证件办好后直接寄回办事单位。几个月来往返于新区政务大厅和各家办事单位之间成为了李泽成的“大客户”。
新区政务大厅负责人侯成武介绍说,新区政务大厅正在积极协调新区财政,争取以后寄送快递费用由新区财政资金支付,把这部分费用给办事人省下来。
进一步降低生产要素价格助力企业高质量快速发展在谈到作为一个外地企业为何选择在兰州新区投资兴业时,长飞光纤光缆兰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爱华说,兰州新区的投资环境很好,对于我们这种用电大户来说,各方面综合生产要素成本低也是我们所看重的。
企业建厂初期各项生产要素成本是每家企业都要算的一笔账。“我们也在西咸新区、贵安新区、两江新区等其他国家级新区做过对比,无论从地价、气价、电价、水费、税费负担方面,兰州新区的综合生产要素成本确实是比较低的,这对企业有着巨大的吸引力。”长飞光纤光缆兰州有限公司财务经理苏春武告诉记者。
在投资建厂初期,新区各方面就和国家电网等供电部门对接,为入区的用电企业争取优惠电价,一分钱一分钱往下砍,最终确定电价为每度工业用电0.54元。“别看每度电才少了几分钱,对我们这个年用电量在600万度以上的企业来说,意味着几十万上百万的成本降低。”苏春武说。
近期,新区又推出降低生产要素新举措,按照企业全年用电量的多少,给予用电企业每度电不同的补贴。下一步新区经合局将充分发挥“以商招商”这一新思路,围绕在区企业上下游相关企业的引进做文章,进一步拉近在区企业和上下游企业的距离,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把兰州新区打造为全国生产要素成本最低的国家级新区。
(兰州日报)
兰州是一个狭长的工业型的城市,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现在产业发展受到了城市空间不足的制约,设立兰州新区在距兰州老城不到60公里的一个有800平方公里的平原建设这个新区,对于改善兰州的城市功能布局,提高兰州市的城市服务能力,特别是中心城市的带动辐射能力非常有利。二是对我们甘肃这样一个区位优势,具有通道的区位优势,有利于周边地区能够实现合作发展,提升跨区域的合作,共同打造对西开放的平台。三是有利于甘肃的结构调整。我们利用这样一个平台可以承接东中部地区的产业,过去由于在兰州市地理位置和空间的限制,承接产业转移这方面受到了一些制约,有了这样的兰州新区,对于东中部地区利用甘肃资源丰富,利用甘肃的区位优势,利用甘肃的政策优势,把一些产业转移到甘肃来,这为我们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撑。四是我们自身的探索,在一个欠发达地区如何实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走出一个欠发达地区转型跨越发展,赶超进位发展的路子。这是在甘肃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
2010年5月,国务院下达的《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里就提出“要积极推进兰州新区发展”,在8月2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当时《若干意见》下发之后,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我们成立了兰州新区的管委会。省委省政府下发了支持兰州新区加快发展的意见。实施这两年重点是抓了规划,整个新区建设的总体规划邀请有实力、资质水平高的一些规划单位,经过充分的论证,制定了总体规划、城市的建设性详规,还有一些各方面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
二是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先行。这两年兰州新区中心核心区覆盖80平方公里的一些主干道都已经建成,包括一些其他的电力、燃气等基础设施,这些管网的建设已经完成,应该说为入区的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是在政策上,省政府专门为兰州新区制定了支持兰州新区发展的意见,里面有各个方面的政策,特别是对已经在老城区的中央和省属企业搬迁到兰州新区,制定了专门的政策。还在兰州新区设立了一级财政体制,为兰州新区加快自身发展都创造了条件。
四是在生态建设方面,兰州新区已经围绕着在北面建立一个生态屏障,在中心城区已经形成500亩的水面,规划要形成近三千亩的水面,现在绿化植树已经是4万多亩。这两年兰州新区的进展是顺利的。为了落实好国务院重大的战略决策,这一次8月20号文件下发之后,省委省政府及时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部署,我们感到这个重大的发展机遇确实是来之不易,我们应该把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化做我们强大的动力,尤其是要以创新的精神,举全省之力,做开放的强音,来促产业的进步,要高标准、大力度、快节奏推进兰州新区的建设,而且在整个实施过程当中要突出重点,有序不乱的向前推进。特别是要坚持在干中探索、干中来完善我们的政策,在干中实现大的突破。我们的目标就是把兰州新区要建成一个产业实力雄厚、资源利用率集约、生态环境良好、人民生活幸福的一个新区。
下一步工作我们从十个方面进行部署,现在各个方面正在抓紧做好这十个方面的工作,具体来说:一是优化各类规划,刚才说2010年5月份国务院的文件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就提出加快兰州新区的发展,当时成立管委会,这两年来的规划虽然已经有了规划,但是按照国务院新的四大战略定位来重新审视我们的发展规划,同时把总体规划优化完善以后,把建设性的详规和其他的子规划都进行具体的完善。二是政策举措要具体化,主要是把其他省市新区建设的好经验学到手,同时对国家支持甘肃发展一系列政策进行梳理整合,落实好。三是积极探索创新兰州新区高效运转的管理机制。四是规划和产业布局,兰州新区产业布局最大特点是要把国家批准我们实施循环经济试点省示范区在这儿体现。在产业园区要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五是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在招商引资当中,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个新区一定要把好产业政策关,不是说承接东中部的产业转移,什么产业都可以进来,一定要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把好关,同时投资强度关和环境保护关。在招商引资方面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走出去”、“引进来”,各方面引进一些大项目、好项目。六是建立投融资体系,破解资金瓶颈。七是创新用人机制,打造人才高地。八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使新区功能非常完善。九是生态绿化工程,尤其是构筑兰州的北部生态屏障。十是加大宣传力度,要营造凸显抢滩效应。现在媒体帮我们前一段的报道,已经有一批有实力的企业考察投资,我们想借今天这个新闻发布会营造更好的有实力的企业、有战略眼光的这些企业来兰州新区考察的环境,共同打造我们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承接东中西部的示范区。
,以稳定发展种养殖业、培育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完善产业链、扶贫整村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为重点的兰州农业,着力提升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全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加快农业“一特五化”进程。上半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3.1亿元,同比增加5.21%;农民现金收入达到2590元,同比增加22.39%。
经济作物面积达129.54万亩
今年上半年,市农委重点指导各县区继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全市经济作物面积达到129.54万亩,蔬菜面积进一步扩大,各县区最大限度增加春季早菜种植规模,提早安排蔬菜的复种茬口、品种及面积,大力提高蔬菜生产比较效益,目前,全市完成蔬菜种植面积75.47万亩、产量208万吨。特色产业发展有声有色,在市农委有关部门的指导下,以七里河为主的百合产地继续扩大百合母籽繁育基地、以永登苦水镇为主的玫瑰苗木及生产示范园正在积极扩建,在此期间,市农委多次召开产业发展座谈会,着力解决特色产业存在的具体问题,积极引导发展;今年以来,我市继续发展10个畜牧养殖中心、扶持发展100个示范养殖户(基地),狠抓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创建部、省、市级标准化示范场,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截至8月底,全市肉蛋奶总产量累计达到7.91万吨。
标准化覆盖率达到67.5%
抓质量监管及动物疫病防控,保障质量安全及生产安全一直是兰州农业的“命脉”,为此,我市全力落实标准化生产及质量监管,推行“联户联保”制度,重点建设蔬菜标准园、标准化养殖场,推进“三品一标”认证,目前,全市标准化覆盖率达到67.5%,高寒阴湿区绿色蔬菜基地建设生产面积已达6万亩。近年来,市农委着力在城关区的各大批发市场、超市和标准化农贸市场建立18个标准化检测室,强化检验检测,加强投入品监管,实行农药经营许可证制度,开展农产品专项整治工作,全面实施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实行分片包乡蹲点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及24小时值班制开展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共免疫各类畜禽857万头(只)次,未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在生产环节,进一步加强病虫害防控,采取多种措施,明确了防控重点,靠实了防控责任,确保了农业生产安全。
品牌创建及产销对接有声有色
今年以来,市农委多次召开蔬菜产销形势分析会,引导调整蔬菜种植品种结构,分析价格走势,开展农超对接,成功举办高原夏菜产销对接会及农业嘉年华活动,进一步推介了我市农产品深加工产业。6月份到8月份,市农委在杭州、西安等地召开推介会,设立30余个社区直销点。在此基础上,着力指导各县区开展高原夏菜统分级包装、小标签等工作,引导外销企业落实统一包装,扩大品牌知名度。同时,积极扶持经营主体,指导帮助企业及合作社申报项目资金,认定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建设银行合作向经营主体开展小额贷款,引导督促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12个,累计达到383个。
招商引资延伸农业产业链
近年来,我市将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培育多元化支柱产业。积极引导发展农产品加工,今年,市农委起草《发展培育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实施方案》,指导各县区扶持企业开发产品,开展招商引资,引导建设加工生产线。加大了项目凝练力度,制定了产业链发展目录和产业支撑项目,征集、凝练农产品招商项目25个,计划投资14.64亿元,其中已确定招商意向的项目14个,计划投资6.27亿元。同时,成立了招商小分队,分批次赴厦门等14个城市开展了招商工作。目前,已上门拜访企业150多个、召开座谈会5场、参加外地农业展会5个,与江苏雨润集团等企业达成初步投资意向,总投资约6.56亿元人民币。
大力创办农民田间学校
今年以来,市农委在组织全市农业科技特派员开展全程技术服务的同时,在永登县兔墩等重点基地,配套建成9个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着力技术服务,深入村社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同时,大力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在榆中县5个村示范创办了农民田间学校,开辟了全省农民田间学校的先河。进一步建立健全了以安宁桃海市场等5个调查点为重点的全市农产品价格监测网络体系,定期获取农产品价格行情,充分利用手机短信平台、远程视频服务平台等,强化旱情、农资、农产品价格等方面信息的发布,在农业生产的各个层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强化新技术示范推广方面,市农委着力抓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无害化生产等技术的创新及试验示范工作,完成农田节水技术推广面积45.64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284万亩。认真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整治行动,检查各类农资经营门店1354户(次),查处违法违规物品8800袋(罐、瓶、件),保障了生产顺利推进。
土地流转面积达21.46万亩
目前,全市8个县区均成立了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县(区)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68个乡镇(涉农街道)设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站,成立村级农村土地流转办公室147个,8月底全市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21.46万亩。同时,重点引导有条件的乡镇、村实施以股份合作为主要形式的集体产权制度股份制改造试点,逐步引导推进改革。着力落实“一册明一折通”兑付工作,加强农民负担监管,进一步规范涉农收费行为,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维护了农民合法权益。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实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项目为中心开展工作,促进了扶贫开发重点乡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多措并举实施12个整村推进30多个小项目,8月底完成了60%的形象进度。积极整合社会扶贫资源,制定对口帮扶实施方案,各帮扶单位共为贫困村投放资金300万元,促进了脱贫致富。
5年内高原夏菜生产面积达到100万亩
市农委相关负责人在采访中表示,甘肃省农业“十二五规划”已于6月份发布,而我市也相应地制定了今后农业发展的目标。他说,我市仍将坚持围绕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根本目标,紧抓转变发展方式这一主线,瞄准产业链条整体延伸拓展这一主攻方向,坚持市场驱动、企业带动、项目拉动、改革推动、科技助动,坚定不移地走“一特五化”的路子,用现代农业要素培育产业,用工业化手段发展农业,用体制机制提升农业,用连片整体开发推进扶贫,力争全市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达到46亿元;农民纯收入年均增长14%以上,达到8780元,力争翻番;粮食年总产量稳定在40万吨左右,蔬菜年总产量突破250万吨,肉蛋奶年总产量达到13万吨;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产值达到70亿元,力争达到100亿元;贫困人口发生率由16.1%下降到11.56%。通过5年的发展,力争使全市高原夏菜生产面积达到100万亩,草食畜饲养量达到100万头(只),马铃薯和全膜双垄玉米种植总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各50万亩),高效节水技术推广面积达到100万亩,百合、玫瑰、西甜瓜等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50万亩(分别达到30万亩、20万亩),农产品加工和鲜活农产品冷链运销总规模达到500万吨(分别达到300万吨、200万吨),贫困人口减少5万人,建成与资源相符、规模化、集约化的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主体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