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重庆工业化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兰州工业提升门公司

兰州工业提升门公司

来源:行业新闻 / 时间: 2025-05-03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兰州工业提升门公司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走向国际的中国三大石油公司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我国的石油工业运营主体主要是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为主的三大国家石油公司为支撑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石油工业运行模式。

(1)三大石油公司的历史由来及其发展演变过程。

1950年4月,国务院设立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管理新中国的石油生产开发工作。当时我国石油工业水平极为落后,原油年产量仅为12万吨,炼油17万吨。为迅速改变新中国石油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能源保证,1955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成立石油工业部,全面负责全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工作。随后的若干年中,石油工业部先后改组为燃料化学工业部、石油化学工业部,然后又回到石油工业部。

1982年1月30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决定成立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立法形式授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中国对外合作海区内进行石油勘探、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专营权,全面负责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业务。2月15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国家石油公司,担负起对外合作和发展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重任。

中国石油工业的演变

1983年7月,国务院决定成立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

1988年9月17日,根据中国国内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政府职能转换的要求,国务院决定撤销石油工业部,以其所辖主要资源和资产为依托,成立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作为中国的特大型国有企业,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主要从事石油、天然气上游领域的生产业务,兼有部分政府管理、调控职能。

1998年3月,九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批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决定对我国石油石化工业实施战略性改组,分别组建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两个特大型企业集团公司。5月13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在北京举行划转企业交接仪式。7月27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正式宣告成立。

按照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将原化学工业部和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的政府职能合并,组建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由国家经贸委管理;原石油和石化两个总公司下属企业,按上下游结合的原则,分别组建成两个特大型石油化工企业集团。以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为主体组建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大庆、辽河、华北等13家油气田企业为基础,分别从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和地方划入19家企业和17家企业;而以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为主体组建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则以燕山、上海高桥、金陵、扬子等23家大型石化企业为基础,分别将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的胜利、中原、江汉等7家油气田企业和4家输油公司、1家石化企业和地方的23家石油销售公司划入。至此,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大,同时也是首次行业性整体重组完成。中国石油工业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油集团)、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化集团)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简称中国海油)三大国有石油公司“三足鼎立”的局面最终形成。

(2)中国三大石油公司的经营现状与发展。

1998年中国石油工业的战略性资产重组,解决了长期以来石油和石化两大公司上下游分割、内外贸分离、产销脱节的状况,在上下游一体化的基础上,重建了其有竞争力的生产体系。重组后的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油三大国家石油公司不再承担政府职能,而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2000年4月6、7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最大的控股子公司)股票首先在香港、纽约上市成功。时过半年,10月18日、19日,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子公司)股票也在香港、纽约、伦敦三地上市成功。中国海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子公司)的股票于2001年2月27日和28日分别在纽约和香港挂牌上市,成功进入国际资本市场。

中国石油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国有石油企业,是国内最大的油气生产商、供应商。拥有大庆、辽河、新疆、四川等14家大型、特大型油气田生产企业和大连石化、兰州石化、抚顺石化等16家大型炼化企业及19个油品销售企业;业务领域涉及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管道运输、油气炼化、产品销售、石油工程技术服务、石油机械加工制造、石油贸易等多个领域,在国内石油、天然气生产、加工和销售市场中都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中国石油集团不断加快主营业务发展,实施“东西共进,油气并举”的经营战略,先后发现了多个5000万至1亿吨级储量规模油田,新疆油田、长庆油田、塔里木油田原油产量也相继突破千万吨;在天然气业务方面,储量、产量都有大幅提升,尤其是在天然气管道建设方面,先后完成西气东输、陕京二线、忠武线(四川忠县—武汉—长沙)、涩宁兰管道及冀宁管线等项工程的建设,为国民经济发展和能源供应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在原油炼化业务方面,形成了3个千万吨级和12个500万吨级炼厂,2005年原油加工量达11061万吨,总原油加工能力超过12500万吨。

近年来,中国石油集团海外油气业务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模式也已由单一的合作开采向跨国并购、风险勘探和上下游一体化方向发展。目前,海外油气项目已经扩大到60多个,同时,充分利用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50多年所形成的勘探开发、炼油化工、管道建设、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完整的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目前,中国石油在海外的技术服务队伍已发展到400多支,遍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中国第二大国有石油企业的中国石化集团的海外触角已经延伸到伊朗、也门、阿尔及利亚、土库曼斯坦、尼日利亚、吉尔吉斯斯坦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伊朗,中国石化集团采用回购方式在当地一处油田提供风险勘探服务;在也门,中国石化集团利用产品分成方式,享有该国某区块37.5%的合同者权益;在土库曼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两处油田,中国石化集团通过提供工程服务和研究的方式,为最终进入打下基础;对阿尔及利亚和尼日利亚的边际油田则动用投入较少的产品分成法获得利益。

中国石化集团还计划到2010年,要把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建成主业突出、资产优良、股权多元、科技创新、管理科学、财务严谨、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一体化能源化工公司。

第三大国有石油公司中国海油,是中国最大的海上油气生产商,在中国海域拥有渤海湾、南中国海西部、南中国海东部及中国东海四个主要作业区,油气产量不断提升,2005年底国内油气总产量达3364万吨。

近年来,中国海油公司加快实施国际化战略,通过一系列资产并购等资本运营方式在全球范围迅速扩张,海外业务呈现了跨越式发展。自2003年以来先后成功实施了数宗大型海外油气资产并购,其中通过并购西班牙Re1aso1公司在印度尼西亚的部分油气资产,成为印尼最大的海上石油生产商;取得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天然气项目内合资实体——中国液化天然气合资企业25%的股份,为中国第一个液化天然气(简称LNG)项目——广东LNG项目提供上游资源保证。2005年上半年,又以1.5亿加元购得加拿大MEG公司18.5%的股权。

此外,中国海油所属的专业技术服务公司也主动出击海外市场。中国海油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在印度尼西亚、缅甸、澳大利亚、伊朗等国家获得数项油田服务合同,已成为国际石油技术服务领域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并为公司创造了可观利润。

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近年来在世界500强中的排名变化

2000—2005年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原油产量

2000—2005年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天然气产量

2001—2005年中国三大石油公司总资产状况

如今,中国石油集团和中国石化集团已经进入世界500强行列,中国海油也正向世界500强进军。三大企业呈现出勃勃生机。中国石油在财富500强中的排名已由2001年度的第83位,上升至2006年度的第39位;中国石化从2001年度的第86位跃居到2006年度的第23位,取得中国公司在世界500强排行榜中的最好名次。

上述事实均表明,中国石油集团、中国石化集团和中国海油三家国家石油公司已成为全球大公司阵营和世界石油工业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基础。

学校隶属关系:教育部电话:0931-8912713

学校所在地:甘肃省兰州市天水路298号传真:0931-8885076

邮政编码:730000网址:http://www.geoscience.lzu.edu.cn

一、含地质类专业院系和专业设置

兰州大学地质学专业设立于1958年的地质地理系,1958年开始招收地质学专业本科生。根据学科发展需要,1994年成立地质学系,设有地质学、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后更名为地质工程专业)2个本科专业。之后相继增设环境科学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专业,2002年地质系又增设地球化学专业,使地质科学人才培养体系更趋合理完善。1999年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成立后,先后将环境科学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专业分出,成立了环境科学系和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系,2003年地质工程专业从地质科学系分出成立了地质工程与岩土工程系。现有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博士点、第四纪地质学博士点、地质工程博士点3个;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第四纪地质学,地质工程,岩土工程硕士点7个,拥有省级重点学科2个。设有地质科学研究所、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所、国土资源研究所、地质工程研究所、岩土工程研究所5个科学研究机构。

1)地质学(理学)本科专业设置:地质学、地球化学。

2)地矿学科(工学)本科专业设置:地质工程。

3)地学类相关学科本科专业设置:环境学、环境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理学、气象学、地理信息系统。

4)培养地质学类研究生学科、专业:地质类(理科)的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硕士、博士学位点,第四纪地质学硕士、博士学位点,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硕士学位点,构造地质学硕士学位点,地球化学硕士学位点;地矿类(工科)的地质工程硕士、博士学位点,岩土工程硕士学位点。

二、地质类教师队伍现状及队伍建设

地质、地矿类专业

(1)教师队伍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地质类现有教师3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特聘教授1名,教授15人,副教授2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1人。拥有汤中立院士(著名岩浆岩及成矿理论专家)和方小敏特聘教授(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百人计划培养人才、第四纪地质学专家)等一批著名学者。

(2)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

通过国内外科学研究及教学实践合作,注重本学科专业教师的业务提升,积极引进各学科学术带头人,稳定一支结构合理、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各专业交叉渗透、有机地结合,围绕地球科学基础理论研究,结合经济建设和西部大开发为地方经济服务。

三、人才培养

1.地质类本科专业年招生情况及毕业生流向

(1)地质专业本科生

招生情况:每届1个班,30人左右。毕业生流向:科学研究、高等教育、政府管理、工业生产等部门。

(2)地球化学专业本科生

招生情况:每届1个班,30人左右。毕业生流向:科学研究、高等教育、政府管理、工业生产等部门。

(3)地质工程本科生

招生情况:每届一个班,30人左右。毕业生流向:城建部门、水利水电部门、交通部门、电力部门、研究院、高等学校等部门。

2.地质类研究生年招生情况及毕业生流向

(1)地质类研究生

招生情况:博士15人/年平均;硕士40人/年平均。毕业生流向:科学研究、高等教育、政府管理、工业生产等部门。

(2)地质工程研究生

招生情况:博士8人左右/年平均;硕士20人/年平均。毕业生流向:城建部门、水利水电部门、交通部门、电力部门、研究院、高等学校等部门。

四、办学优势与特色

1.办学优势与特色

兰州是我国三大地学中心之一,有十多所地学研究单位,技术力量雄厚,可进行广泛的技术交流合作;中国西部地区地域广阔,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是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地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是制约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西部山区地质条件复杂,工程地质问题繁多,也给地质工程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实验场所;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可靠的后备资源储量对西部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地质科学及工程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际手段。立足西部、面向全国培养大批的地质学、地球化学和地质工程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和区域特色。

2.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和成效

地质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属于艰苦行业,培养高素质的地质专业人才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社会价值。在教学中强化基础教学,选派高素质教师队伍承担本科生一、二年级专业课教学,注重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在高年级设立不同的研究方向,推行导师负责制,让学生尽早进入科研阵地,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坚实的专业、计算机、外语等技能,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及良好的科学作风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以适应21世纪地球科学发展和国家在资源、环境、灾害、国土规划以及国民经济其他相关领域对地质学人才的需要。这些教学改革措施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改善办学条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五、学科建设

资源环境学院现拥有两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地质学、地质工程。

六、实验室建设

1)学校特色实验室:显微分析实验室、岩石学实验室、结晶矿物实验室、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实验室、地球化学实验室、地球物理实验室、矿床学实验室、石油天然气实验室、土工测试实验室、工程岩体力学实验室。

2)大型仪器设备情况及对外开放、服务项目:拥有Delta Plus稳定同位素质谱计、PQExCell ICP-MS质谱仪、VarioElⅢ元素分析仪、SPEX 1403激光拉曼光度仪、EM-400T电子显微镜、FT-IR180SX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及Ortholux BK显微镜、SWVR-2000综合工程探测仪、SWS-1G工程勘探与检测仪、WE-30万能材料试验机等大型科学研究用分析测试设备和工程实验设备。对外开放、服务项目:土工测试实验室和工程岩体力学实验室均对外开放、相互交流、有偿服务。

七、“九五”以来科学研究简况

1.“九五”以来科学研究(包括教育科学研究)情况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地质科学系和地质工程与岩土工程系,教学和科学研究有着辉煌的历史,地质科学研究在各个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相关研究方向具有深厚的研究积累和学术特色,“九五”以来承担国家计委、科委、教育部、国土资源部项目1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3项、国防重大项目6项、地方政府项目10项、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25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合计1200万元。在岩浆矿床超大规模成矿作用、中国东部不同深度上地幔流体组成特征、第四纪地质学、华北克拉通西北缘地壳演化、中国西部造山带构造、火成岩和沉积盆地、第四纪生物地层与环境、干旱环境与全球变化、地质工程等领域取得研究突破。获国家级二等奖3项、省部级奖12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

2.目前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

目前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项、国家863计划重大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国家计委“西藏布达拉宫、萨加寺、罗布林卡壁画保护研究”1项、甘肃省政府课题2项、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3项,科技部、国土资源部及甘肃省科技攻关项目多项。涉及科研经费800多万元。

八、国际交流与合作

1)地质类专业: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合作,聘请著名学者作客座教授,邀请国外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和教学讲座,不定期开展本科生国际联合实习。

2)地质工程专业:与英国伦敦大学艺术学院、美国盖蒂公司有固定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联合培养文物保护方向的硕士生。

(撰稿:张铭杰、谌文武)

铝业公司劳模事迹材料

当所有的荣誉与赞赏的光环笼罩在他们的身上,他们依然谦逊温润如初,坚持不懈,脚踏实地地认真工作,事业就是他们的人生目标。下面我为大家整理的铝业公司劳模事迹材,欢迎阅读借鉴!

铝业公司劳模事迹材料一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在挤压厂设备保障部经常都会看到焊工辛苦的身影如同星光在照亮,张艳红就像那微小的星光。

她1991年参加工作,刚开始在挤压厂工具车间,后来,挤压厂内部结构调整,她离开了工作近20年的工具车间,于2010年分配到设备保障部焊工班,成为了一名女焊工。

刚开始,她对很多工作都很陌生,为此闹心过、无奈过、气馁过,找领导协调过,但企业在改革发展、转型升级新的形势下,加之挤压厂人员紧缺无法解决,她服从组织分配,克服身体上的诸多不适应,在师傅的培养下成为一名真正的女焊工。

在这几年她不断学习电气焊的理论知识,还通过艰苦的实际操作练习,在不到2年的时间就在企业焊工技术比武上取得了小小的成绩。

在从事电气焊作业中不经意就会被电弧烧伤,天气热时还会出现短暂性头晕,电焊的污染也很大,导致她的鼻子长期出现流血现象,可她从不会因为这些身体不适应耽误学习操作技能。为了不给单位增添麻烦,每次焊接熔铸所需的工具时就坐着焊接,一干就是一天。通过5年不断的学习和进步,现在已经成为能独当一面的焊工师傅。

张艳红和班组一同成长,一起超越,一步步实现着人生的价值和目标,用不断学习、敢于争先的精神,书写着一名普通女工在平凡岗位实现一次次超越的故事。

她还是一个乐于助人,做事不分份内份外的好同志。在同钳工师傅配合工作时,经常帮助他们递工具,清理现场卫生。她在焊工工作的这几年,利用废旧的钢管焊接制作熔铸所用的工具几千件之多,还参加设备改造、制作新产品实验所用的备件和工具的焊接工作,与她配合过工作的师傅们都夸她能干、和蔼可亲,不管任何时候都很乐观开朗。

张艳红业余爱好也很广泛,经常参加企业举办的文体活动,每年都被评为工会积极分子。平时工作中,她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切以集体利益为重,以工作为先。在生活中,她是一位热情、开朗、乐观向上的人。她说;“只要有舞台,只要自己的努力,一样能活出精彩人生。”

铝业公司劳模事迹材料二

孙宇飞同志,男,37岁,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现任中国铝业抚顺铝业有限公司铸造厂厂长、党书记,公司运营转型铸造组组长。

运营转型自2010年10月在我公司试点启动以来,孙宇飞同志结合公司“转观念,抓改革,调结构,促发展”主题实践活动,在麦肯锡咨询公司和总部转型专家的指导下,以转变员工思想观念为先导,大力营造重视基础管理的环境氛围,通过采用科学的分析、解决问题方法,对铸造厂生产流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形成了详细的诊断报告,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并严格按照总部提出的运营转型一定是一把手工程的要求,成立了以其为组长的铸造厂第二阶段运营转型实施小组,小组成立后,结合第一阶段明确的关键举措制定了第二阶段实施计划和中长期运营转型目标,细化了项目分工,落实了目标责任,先后开展了以树立全员参与意识为目的的“二次头脑风暴”访谈活动;以增强转型信心为目的的速赢项目阶段总结分析活动;以切实转变管理人员作风为目的的明确岗位职责、落实岗位责任等制度建设活动,提出管理人员要“伸得出手,弯得下腰,放得下架子”的具体要求,用实际行动挑战过去的“习以为常、视而不见、自以为是”现象,做到了“突破传统、跳出本位、克服惯性”。组织和带领分厂全体员工有效实施了以降低产品单位能耗为目的的普铝“一拖二”连续投料生产组织;以降低铸造生产损耗为目的的铝灰处理方式变革;以降低物料消耗为目的的减少钢带包装道数尝试;以优化生产流程、调整产品结构为目的的真空包热清理、集中清理、40吨混合炉合金化改造等四大方面关键举措87项主要活动,实现运营转型年度收益207万元,吨产品电耗11KWh,同比降低12KWh;吨产品(烧)损耗5.7‰,同比降低1.3‰;吨产品费用175元,同比降低45元。

“成绩和荣誉只属于昨天,属于铸造厂整个团队,属于所有有准备的人,运营转型工作更是如此。”孙宇飞同志如是说。抓运营转型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已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坚韧不拔地去应对今后的各种挑战。

2005年4月30日,对兰州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全体员工及其董事长、党委书记冯诗伟,都是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这天,在北京,作为新当选的全国劳动模范,冯诗伟与其他全国劳模、先进工作者一起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隆重表彰。

铝业公司劳模事迹材料三

兰铝人都知道,这份珍贵的至高荣誉,既是对他们尊敬的董事长将其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最出色的劳动全部奉献给企业的充分肯定,更是对兰州铝业因之从底谷顽强崛起、并不断克服市场中的惊涛骇浪、从飘摇之舟走向铝业巨舰的中肯褒奖。

至今仍挂有少许东北口音,头发已经花白的冯诗伟现任兰州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1968年9月自沈阳冶金机械学校毕业分配至兰州铝厂(兰州铝业的前身),除1978年至1982年考入太原重型机械学院读书之外,他把一生的工作时间都献给了兰州铝业,历任车间技术员、技术组长、机修部主任、兰州铝厂工会主席、副厂长、厂长、党委书记等职务。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剧烈阵痛中,大型国有企业受到的煎熬是其它企业难以体会的,多少国企在国门敞开后的市场浪潮激烈冲击中兴衰沉浮,但偏居西北的老牌工业企业兰州铝业却幸运地挺了过来,并一步步发展壮大,成为甘肃的工业支柱型企业乃至全国行业中一颗耀眼的新星,人们认为这和企业的掌舵人有着极大的关系。正因此,在冯诗伟评选全国劳模的事迹材料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近几年,兰铝的改革、创新和发展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冯诗伟同志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同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得到了多次来我公司视察调研的国家有关领导和国家有关部委、甘肃省委省的政府、兰州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一)

兰州铝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兰州铝厂,是国家“二五”期间在大西北建设的第一家电解铝厂,是全国十大铝厂之一,也是国家重点扶持的520户企业之一。

但受市场经济的残酷洗礼,到1997年2月冯诗伟接任兰州铝厂厂长时,企业正在风雨飘摇中,当时亏损额高达8935万元,且支撑企业生产的自焙槽电解铝生产线因属落后工艺被国家列入限期整改。而更大的困难还在于,老牌工业企业的机制、观念等远远不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

面对这一切,冯诗伟带领“一班人”知难而进,为企业选定了“要用新思路、新机制、新方式走出振兴兰铝新路子”的大思路。并针对企业现状,提出了“调整、改制、创新、发展”的战略方针,高瞻远瞩地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是1997年到1999年,通过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实现企业扭亏脱困目标;第二步是2000年到2002年,通过股票上市、技改建设、千人转岗、整体改制,为公司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步是从2003年开始,在3至5年时间内,加大投资力度,扩大生产规模,探索跨行业经营,把兰州铝业做大做强,实现“电、冶、加”一体化,成为综合产能超过100万吨,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资产总额超过100亿元的大型工业化企业。

现在回过头看,并考察这几年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化,可以清晰地发现这种思路环环紧扣的严密、缺一不可的精准、以及时机把握恰如其分之美,但在当时企业低迷难前、经济环境变幻起伏的情况下,出如此思路真有“茅庐未出知天下”的“隆中对”之味,非有对国家政策深刻的把握判断,非有对市场经济深入的研究,断然难为。

在冯诗伟的带领下,经过顽强拼搏,兰州铝业于2002年如期实现了前两步奋斗目标。1999年创造利润8198万元,摘掉了连续4年亏损的帽子;1997年10月成功兼并了负债累累的西北铝加工厂,通过调整班子,加强管理,于2001年彻底使该厂摆脱了连续9年亏损局面,初步实现了铝冶炼、铝加工优势互补和产品结构调整;1999年4月发起设立了兰州铝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7月“兰州铝业”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募集资金8.25亿元,用于国家级重点技改项目“10万吨电解铝环境治理节能工程”和“电解铝液电磁铸轧生产激光毛化板箔材工程”,这两项工程于2002年底先后竣工投产。

2000年,兰州铝业组织实施了兰铝史上规模最大、意义深远的千人转岗,促进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优化配制,2002年整体改制顺利完成,使公司初步建立了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至今,千人大转岗和整体改制,对大中型国有企业都有着重大的创新意义。它使兰州铝业从一个典型包袱沉重、人员众多的老牌国企,平稳而彻底地蜕变、新生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现代企业。

这使企业的生产力得到迅猛提高,经济效益为此大幅攀升。从1999年至2003年的5年间,资产总额由8.3亿元增加到33亿元,净资产由2.6亿元增加到26.67亿元;公司规模不断扩大,综合产能由8.6万吨增加到20.6万吨;并拥有5万吨的铝加工产能;实现了环境治理、节能降耗、装备升级的标志性目标,由一个奄奄一息的企业跃升至行业前三位,并被甘肃省的政府列为重点扶持的10户特大型企业之一。

五年中,公司效益逐年提升,分别实现利润总额8198万元、11179万元、9832万元、18080万元和18900万元。五年间,职工人均收入年增长速度为12.4%;职工住房难问题彻底得到解决,到2003年职工平均住房面积达29.85平方米。

2004年,又是兰州铝业取得辉煌成绩的一年。企业关停了全部自焙槽生产线;实现了新股增发,募集资金10亿元;15万吨电解铝技改项目开工建设,自备电厂项目获国家批复,与中铝的资产重组顺利完成。本年度合并收入258731万元,利税总额21894万元。

(二)

和冯诗伟打过交道的人都会对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身材高大,头发花白,眼神祥和而坚定,言语简洁而清晰,举手投足间有一种天然的儒将风度。的确,作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他不仅是一名优秀的企业管理者,更是一名出色的技术型专家,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广博的专业理论知识。

工作多年来,他长期主持企业设备管理专业技术工作。特别自1997年主持全面工作以来,坚持以科技兴企为目标,积极致力于企业重大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工作。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10余项技术改造项目。

作为第一完成人,冯诗伟主持完成了“铝电解集散式微机控制系统”。该系统采用适合侧插自焙槽电解铝生产的先进的集散式控制技术,选用进口的可编程控制器,实现了槽温、电流、电压的自动化控制,它不仅有效地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而且降低槽平均电压27mv,提高电流效率0.38%,吨铝节电170.96kvh。该技术在全公司556台电解槽推广应用后年创直接经济效益400多万元,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作为第一完成人,他还主持完成了“侧插自焙铝电解新型阳极糊研制与应用”项目。科研组有针对性地在阳极糊添加剂、沥青配比和骨料配方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先后研制开发出了氟化铝阳极糊、28%沥青含量阳极糊、26%沥青含量阳极糊等系列产品。该成果属国家首创、技术水平居国内领先。具有显著的环保效益,平均吨铝阳极糊消耗可降低30公斤,吨铝交流电单耗可降低260.71KWH,累计年创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该技术成果于1999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他主持完成的“侧插自焙铝电解槽干法净化技术创新与应用”成果,在1998年获得原有色兰州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后,于1999年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提起重工业,特别是冶金工业,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粗大笨脏乱黑”、乌烟瘴气,但现在的兰州铝业生产车间,却是新鲜靓丽、一尘不染,很难让人相信这就是大型铝冶炼工厂。

置身其中的工人们都知道,生产环境翻天覆地的变化,来自冯诗伟“一班人”的远虑深谋。自1999年起,他们放眼世界,瞄准了铝行业高新技术,带领技术专家赴国内外10余家电解铝厂进行考查调研,为技改项目寻求技术支持。经过历时两年的调研、分析和论证,企业仅用14个月建成了“10万吨电解铝环境治理节能技改工程”。该工程电解工艺选用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200KA中间点式加料大型预焙电解槽技术及智能多模式控制技术;设备选购通过全面采用国内外招投标方式,在预焙阳极生产线引进了美国、法国最先进的多功能天车、焙烧燃控系统、预热螺旋混捏系统和振动成型系统等7项高新技术和核心设备,极大地改造和提升了兰铝的传统铝冶炼产业。职工将这一工程称之为“救命工程”。

(三)

作为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冯诗伟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非常注重结合企业改革和阶段性任务,不断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从而激发了广大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和爱岗敬业精神,在企业内部形成了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良好氛围。公司党委分别被甘肃省委、兰州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光荣称号。企业也多年保持了省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同时,冯诗伟非常支持工会工作,坚持企业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每逢重大改革举措出台、制定的方案都必须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实施。

1997年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后,在他的提议下并经职代会讨论通过了《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实施细则》;同年,当兰州铝业准备兼并比自己人数更多、所处地点更偏僻、但亏损严重的西北铝加工厂时,开始职工感到不理解,冯诗伟并没有立即强行兼并,而是把情况悉数告诉全体职工,让职工就兼并的利弊充分讨论,之后又在全厂开展了千人问卷调查,最终兼并谋略经职代会讨论全票通过之后付诸实施。实践证明,这是一次真正有市场意义的、非常成功的大兼并,兰铝从中获得了珍贵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而被兼并企业因此走上了振兴之路。

2004年是公司出台改革措施最多的一年,每项改革,冯诗伟都坚持交职工认真讨论,讨论通过后再实施,仅这一年职工代表大会就召开了4次,充分体现了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指导思想。

冯诗伟还是公司厂务公开领导小组组长,他在公司内部坚持四级公开制度,深入开展厂务公开活动,实施“阳光工程”。2003年4月全国厂务公开电视电话会议上,兰州铝业厂务公开的经验被会议广泛交流,企业被评为全国厂务公开先进单位。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冯诗伟这样说:“企业越大,越是经不起失误,把改革、发展的举措交给职工充分讨论,既可以防止决策失误,又可以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来落实正确决策;反之,不仅企业家决策的风险很大,而且容易引起职工的疑虑和不解。”

目前,兰州铝业不仅彻底远离了当年的困难,而且依靠近几年迅速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以及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比较彻底的新机制,步入了蒸蒸日上的良性发展轨道。但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各个方面观念转换的艰难,利益重新调整的错综复杂,市场竞争的日益残酷,企业改革发展面临的各种意想不到而又层出不穷的矛盾、阻力,等等,都首先使企业的掌舵人冯诗伟在决策者及组织实施者的岗位上,始终承担着巨大的风险和压力,使他必须以顽强的毅力为企业倾注大量心血和汗水。

正是因为劳动的巨大付出和结果的巨大成功,冯诗伟获得了各方面充分的肯定、表彰。2000年5月,他被国家人事部聘请为西部地区经济开发顾问;2001年12月,他被评选为甘肃省优秀企业家;2002年4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2年10月当选为全国十届人大代表。

但在成绩和荣誉面前,冯诗伟依然保持着一贯的严谨认真和谦和温良,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深受广大职工称道。

;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