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重庆工业化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光谷工业提升门

光谷工业提升门

来源:行业新闻 / 时间: 2025-05-03

今天给各位分享光谷工业提升门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武汉光谷科技职业技术学校在哪里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武汉光谷科技职业技术学校是经武汉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江夏区大花岭大学城,是全国唯一一所以“光谷”命名的中职院校。

优越的地理位置。

学校坐落于大花岭大学城,毗邻各大高校,学习氛围浓厚,基础设施完整,东临全国最大的城中湖——汤逊湖、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中国光谷”,文教与科创共举,相得益彰。此外,学校临近武汉市繁华核心商业区,校园周边地铁公交密集,交通便捷,畅行无阻。

舒适的校园环境。

我校环境堪比园林景观,校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环境幽静,四季怡人。学校同时配备有电子阅览室、运动场、学术报告厅、多媒体教室、形体房、琴房、绘画室、专业实训室、校园超市、学生休闲活动区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的同时,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要。

完善的设施设备。

我校是湖北省内唯一一所集海、陆、空实训设施为一体的中职院校,同时拥有室外模拟轮船、高铁模拟舱、室外航空模拟飞机,此外,学校还配备有电影录制棚、新能源汽车实训室、护理实训室、计算机实训室等,为学生掌握职业技能提供设施设备保障和优质场地。其中,电影录制棚也获批成为湖北省广播电视局影视特技拍摄基地。这些设施设备在承担实训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成为了我校特色专业的标志建筑。

严谨的校园管理。

我校自有校舍,独立校园办学。学校实行全封闭式军事化管理制变、老师跟班住校制度、专职教师查寝制度、严格门禁制度、保安夜巡制度等,确保学生安二。学校狠抓教学质量,课时安排合理,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

宽广的就业渠道。我校与阿里巴巴集团、美的集团、武汉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公司等多家用人单位建立了长久的合作关系,开辟了多条可靠的就业渠道,充分满足广大毕业生的就业需求。

学历提升双通道。

可满足学生毕业后继续升入普通高等院校求学需求,学生可选择通过技能高考、单招形式,升入重点高职院校或普通本科院校继续学习深造,或者套读湖北工业大学等其他高校的自考专科专业。

学校执行“双证书”制度,学生毕业即获得“一技能、一学历”。学生通过在校学习,修完专业技能学科,经考核成绩合格,发放由国家相关部门验印的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学历。

毕业生可根据国家就业政策,实行“学校推荐、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凡我校就读学生也可直接到我校合作企业中就业,对就业困难的学生实行安置就业政策。

可满足学生毕业后继续升入普通高等院校求学的需求,学生通过技能高考、单招的形式,升入重点高职院校或普通本科院校继续学习深造。毕业后可

取得相应高等院校普通专科毕业证书。学生在校期间可套读湖北工业大学或其他高校的自考专科专业,通过考试合格者,毕业时可获得湖北工业大

学或其他高校的自考专科毕业证书。

武汉光谷科技职业技术学校,全国唯一同时拥有海(轮船)陆{高铁)空(飞机)实训基地的中职学校。

想要了解学校相关信息可以咨询叶老师18771995572微信号yuebaoiiii

对电大中专/中专/技校/职校报考还有疑问,您可以点击2023年电大中专招生咨询(原广播电视大学):

学校下设互联网+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人居环境工程学院、人文教育学院5个二级学院22个专业。专业涵盖理、工、经、管、教育和艺术等多个门类。

目前专业有移动互联网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信息安全与管理、机电一体化、工业机器人技术、汽车检测和维修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电子商务技术、会计、物流管理、市场营销、互联网金融、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建设工程管理、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应用英语、康复治疗技术、酒店管理、旅游管理、播音与主持等等。

学校为了培养国际性高素质人才,开设了马来西亚吉隆坡建设大学的专本连读班。采用“2+2”的教学模式,武汉光谷职业学院学生(专业:会计、计算机应用技术、工程造价、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两年在武汉光谷职业学院学习,第三年到马来西亚吉隆坡建设大学读书,学生毕业后可以获得国外大学本科文凭。

市校全面合作的深化推进,是构建具有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载体和抓手,为我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市校合作工作会讲话稿,仅供参考。

市校合作工作会讲话稿篇1

同志们:

按照会议安排,下面我就如何切实做好全市市校合作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总结成绩,正视问题,切实增强做好市校合作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0xx年6月,市委市政府高规格启动实施了“黄冈?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计划”。一年半以来,各级政府和市直各有关部门结合实际,积极探索,主动作为,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一)大学生创业就业如火如荼。建成市县两级创业孵化基地10个,入驻创业企业294家,吸引创业就业大学生5000多名。市人社局高标准完成黄冈创业中心的提档升级,依托大学生创业俱乐部积极开展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创业氛围。市校合作办会同团市委等部门成功举办了首届大别山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创新创业高峰对话,打响了黄冈“创天下”品牌。红安县投资2500万元开工兴建了“红安大学生创业佰昌孵化基地”及其配套设施。蕲春电商孵化园实行零门槛入驻,政府提供三年“三免”优惠政策,切实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英山县建成大学生电子商务孵化园,可同时孵化100个创业团队。

(二)大学生实习实训全面推进。各地结合实际,新建或改造了一批实习实训后勤保障基地,全年接收实习实训大学生1.6万人,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成功开展了新一轮高校宣传推介活动,组织了18场省内高校推介,对接了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同济等5所省外重点高校。华农高校工作站创新实习实训模式,组织学生到团风百容水产开展专业实习,成效显著。黄梅县加大实习实训后勤保障力度,为大学生开通实习实训公交路线,报销一次往返交通路费。麻城市鼓励和支持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依托省内外高校,建设了一批专业优势突出、产业特色鲜明、配套设施完善的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

(三)科技成果转化和科研平台延伸成效初现。今年新签约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2个,新签约科研平台36个,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9家,新认证39家。市科技局通过项目引导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行星传动公司与武汉理工大学共建科研平台,开展非圆齿轮传动系统五项技术攻关,使公司高端行星减速器成功替代了欧美产品。武穴市着力实施“科技成果大转化工程”,以合作开发项目为载体,拓宽校企合作广度,广济药业与华中科技大学联合开发的《核黄素第三代菌种工业化工艺研究》项目,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产量世界排名第六,市场占有率连年保持全国第一。团风县以问题导向寻求联姻,根据本地产业结构,进行对口联系,寻求适合本地发展的技术平台,鸿路钢构针对高层钢结构建筑施工难问题专程拜访中国工程院士、清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聂建国,寻求建立院士工作站,帮助解决企业技术难题。

(四)人才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各地相继出台优惠政策,为引进人才提供全方位服务。市委组织部和市房管局研究出台了《黄冈市区人才公寓管理办法(试行)》,配套了第一期132套人才公寓。罗田建成了36套人才公寓,配备了彩电、沙发、床、电脑桌等生活设施。浠水县通过成立“浠水人才交流协会”、“浠水县海归人才创业协会”、“浠水县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为各级各类人才提供交流平台。

(五)高校农产品直供成果丰硕。市农业局会同市校合作办成功组织首届黄冈·武汉高校农产品产销洽谈会,并与黄州区积极配合,加强优质稻、无公害蔬菜等11个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完善物流配送,增加品种和数量,扩大了农产品直供高校的覆盖面,已覆盖武汉地区55万大学生。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在市校合作推进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大学生实习实训方面,少数地方为了完成任务,单纯追求数量,未充分考虑本地产业发展需求,对报名学生缺乏有效的筛选手段,接收的大学生文科多、工科少,大三多、大四少;行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不到位,提供的实习岗位与专业不对口,机关事业单位多、企业少。少数高校联络工作站集中在暑期组织学生实习实训,后勤保障和岗位供给压力大,客观上影响了实习实训质量。部分县(市、区)后勤保障基地建设滞后,个别地方甚至把实习实训大学生集中在宾馆住宿,在社会上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创业就业方面,在政策上,我市出台的扶持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与武汉襄阳咸宁等地相比没有优势。虽然各县(市、区)均已建成大学生创业孵化器,但大部分孵化器入驻率不到50%,且多是已经在本地创业的大学生;在创业团队招引上,部分地方没有充分考虑本地产业发展需求,项目普遍集中在低附加值的流通服务业,成长性高的团队不多。在孵化器的管理上,现有的孵化器以政府运营为主,缺少专业的管理团队,难以有效地为入驻团队提供企业融资、市场推广和企业成长等方面的增值服务。尚未形成完整的孵化链条,没有建成加速器等配套设施,难以满足部分初创企业的厂房需求,项目落地难。引进到黄冈就业的大学生,大部分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在企业就业的大学生数量少、学历层次不高。机关事业单位空出岗位的招录与市校合作衔接不够,与市校合作政策匹配不到位。

科研平台延伸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目前已签约的科研平台数量不少,但实际作用发挥不明显,少数地方和单位没有真正将企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后续跟进上做的不够,导致一部分已签约平台流于形式。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我市在资金扶持、落地门槛和人才保障方面缺乏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同时本地部分企业对科技成果转化认同性不高,认为风险过大,导致有的项目还只是投资意向,有的还在洽谈和跟踪对接中,落户建设的不多。

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仅仅停留在与高校有联系,与专家有联系,与某某人才有联系,到底怎样立足本地实际,充分发挥人才智力优势,缺少深层次的研究,缺少过硬的措施。

高校农产品直供方面,虽然与众多高校签订直供协议,但覆盖面不广、品种不多;已有的46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缺乏有效的市场运作机制,真正走向市场、形成规模、产生效益的不多。

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从主观上讲,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

不同程度地存在政府热、用人单位冷;上面热、下面冷;成员单位热、非成员单位冷;人才增量热、人才存量冷的“四热四冷”现象。少数地方和单位还存在被动应付甚至抵触情绪,认为市校合作是政府强加的工作,难以在短期内出成绩。部分单位存在急功近利思想,上报的统计数据不实,水分比较大。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本应成为大学生实习实训、人才引进、技术创新、科研平台的主阵地,但部分企业对此认识不够。二是体制机制不健全。在市级层面,市政府设立了市校合作专项资金,成立了市校合作办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但在县(市、区)层面,大多县(市、区)政府没有成立专门机构,在部门成立机构的,缺乏明细的工作职责,各自为战,难以形成统一推进的合力,同时在大学生实习实训和购房租房补贴、创业帮扶、后勤保障基地建设方面缺乏资金支持。从客观上讲,黄冈属于欠发达地区,工业基础薄弱、产业链条不完善,与高校在科研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缺乏有效的承接载体。这些问题,在新的一年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努力加以解决。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牢牢把握做好市校合作工作的主动权

20xx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市校合作提质增效的突破之年,教育部已确定今年暑假在我市召开全国高校实践育人现场会,做好今年的市校合作工作,意义重大。2015年市校合作的总体要求是:围绕“双强双兴”发展战略,按照“聚集人才、创新科技”的总要求,坚持和完善“一园八基地”载体模式,深入开展大学生实习实训、大学生创业就业、人才引进、科研平台延伸和科技成果转化、农副产品直供等工作,努力将市校合作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加快黄冈转型升级步伐,推动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重点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大学生实习实训要在提质上下功夫。大学生实习实训是市校合作的基础,要进一步巩固提高。建好大学生实习实训后勤保障基地,市直要将老卫校基地改造建成省级示范基地,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成一个标准化的独立运行的后勤保障基地。建好实习实训示范点,市直重点建设政法、金融、财税、企业、社区等行业性实习实训基地,各县市区要结合实际,至少建成1个行业实习实训基地和10个标准化的大学生专业实习实训示范点,确保全年吸引12000名大学生到黄冈实习实训。提升实习实训质量,在实习实训时间安排上要科学合理,避免暑期扎堆;在实习实训岗位安排上要由机关为主转向以企事业单位为主,做到人岗相适,对口安排;在实习实训的服务管理上,要落实辅导员制度,做好档案记录和实习实训鉴定。改革宣传推介模式,改革市直、县市区大规模集中赴高校宣传推介的方式,采取创业大学生报告会、黄梅戏创业汇演等方式,增强宣传推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到在高校宣传推介的制度化、常态化。落实补贴政策,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鼓励大学实习实训的政策,各县市区必须保证政令畅通,每月500元的实习实训生活补贴必须按时足额发放。

(二)大学生创业就业要在增量上下功夫。大学生创业就业是市校合作的重点,要进一步突出增量。建好大学生创业孵化器,市直创业中心大学生孵化器要提档升级争创国家级孵化器,老卫校基地要全面改造,建成省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各县市区要加快推进,按照至少能容纳50个创业团队的标准建设改造好新的孵化器。积极引进创业团队,要结合本地产业基础,探索采取市场化的手段,瞄准高科技性、高成长性的大学生创业团队,提升档次,提升质量,市直新引进100个以上,每个县市区新引进10个以上,带动大学生创业就业6000人。加强创业指导,成立创业大学生协会、黄冈天使会等创业行业协会,建立创业导师制度,经常性的组织开展创业培训活动,做到“周有沙龙,旬有论坛,月有路演”,全年开展各类创业活动不少于100场次。完善扶持政策,优化创业项目工商登记和落地政策,运作好珞珈梧桐、黄冈约瑟、高投天使三支基金,成立大学生创业专项基金,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免担保贷款,初步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大学生勇于创业的机制。

(三)科研平台延伸和科技成果转化要在落地上下功夫。科研平台延伸和科技成果转化是市校合作的主攻方向,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整合各方面资源,推动高校科技资源向现实生产力快速转化,加快我市转型升级步伐。搭好对接平台,坚持“全链条、全要素、全社会”的工作思路,建立和完善“发现—评价—培育—推进”的工作机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搭建高校技术成果与本地信息的供需对接、发布与交流平台。推动传统产业升级,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科研平台,开展协同创新,支持企业实施技术改造项目,全市新签约延伸30个省级以上科研平台,各县市区新引进并实际运行科研延伸平台不少于2个,实现全市70%以上的规模企业与高校开展合作。加快新兴产业引进落户,新引进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5个以上,市直重点做好光谷联合、烽火科技等签约项目的开工建设,华科工研院、地大工研院、中科开物产业园等项目后续跟进,落户高校科研院所产业园的高科技项目3个以上;各县市区结合产业需求,重点引进一批带动企业转型升级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落地项目1个以上,壮大骨干企业群体。

(四)人才引进要在实效上下功夫。人才是我市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市校合作的重要目的。落实好人才引进政策,要建好用好人才公寓,市直要加快完成人才公寓第一期132套装修,按政策落实入住人员,同时着手启动第二期人才公寓建设;各县市区要按照每年新增50套的要求搞好人才公寓的建设,已建成的要按要求做好入住管理。要按照《关于鼓励支持大学生到黄冈实习实训和创业就业的意见》等政策要求,落实好生活津贴、落户与住房保障等政策。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进,市直重点对接“千百人计划”、长江学者等高端人才50人以上,建设好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园,利用人才引进带动高端科技项目落户5个以上;各县市区要履行好服务职能,为企业与高校专家教授合作搭建好平台,加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做好“绿色通道”招考工作,今后市直和各县市区事业单位空缺的编制,一律从实习实训大学生中进行招考。

(五)农副产品直供要在扩面上下功夫。农产品直供对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要进一步扩大规模,打造特色。提高农产品基地建设水平,大力发展标准化的农业产业化基地,加强质量监管,逐步提高生产水平和品牌实力。市区重点建设5000亩无公害蔬菜供应基地,各县市区也要积极作为,配套建设一个2000亩以上的蔬菜直供基地。培育一批重点直供企业,支持黄州春阳蔬菜合作社、团风东坡粮油、麻城兆至蔬菜合作社建成区域供应中心,逐步扩大供应武汉高校的数量和规模,形成带动示范效应。扩大高校农产品直供覆盖范围,力争实现武汉地区高校全覆盖,供应师生80万人以上,在提升供应规模的同时,提升质量,打造和培育品牌特色,要推进黄冈特色优质农产品特别是地标产品进高校食堂,以规模效应带动黄冈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加强领导,改革创新,努力提高做好市校合作工作的实效性

一要提高认识。实践证明,市校合作深度契合了高校对接地方的需要和黄冈跨越发展的需要,开展市校合作的决策是科学的、方向是正确的、“一园八基地”建设的模式是可行的、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可以说,推进市校合作是践行“双强双兴”的有效载体,是事关黄冈打基础、管长远的一项极具战略意义的事业。全市上下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定信心,在奋发有为中主动作为,共同推进市校合作取得更大的成效。

二要加强领导。各地各部门要把市校合作当成一把手工程来抓,站在全局的高度,强力推进市校合作工作。各县(市、区)政府要将市校合作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明确一名县级领导分管,并在政府办成立专门的组织协调常设机构,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市直各部门要立足本单位职能职责,深入推进市校合作,明确一名班子成员分管,安排具体科室承担日常工作。各地各部门要明确工作目标,落实责任分工,做足经费保障,争取多方支持,集成有效资源,形成推进工作的强大合力。

三要严格考核。 20xx年,市校合作考核督办将由市直向所有县(市)区延伸,市校合作将作为县(市)区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市校合作办要会同市委考核办制定操作性强、针对性强的考核方案,进一步提高考核权重。设立市校合作专项奖励资金,对引进高质量创业团队、提供项目信息、对市校合作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县(市)区予以不同层次的奖励;对工作完成不力的要建立相应的惩处机制。将市校合作纳入市政府政务督查的重要内容,坚持“一月一督办、一季一通报、半年一结账、全年结总账”,确保市校合作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四要改革创新。找准市校合作工作中的重点难点,以问题为导向,加大改革力度破除提质扩面的制约因素,解决具体困难,推动市校合作上档次,出实效。各地要结合实际,优化大学生实习实训政策,创新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和吸引高新技术项目落户的政策。创新高校合作模式,对省外重点高校,着力与高校在大学生实习实训、创业就业、科研项目和平台引进等方面开展实质性的合作,只要对黄冈经济社会发展有利的,成熟一项合作一项,不盲目谋求与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提高合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探索运用市场化的手段,招引实习实训大学生和创业团队,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各县(市、区)要结合各自的产业特点及人才需求,自主对接高校科研院所,打造一县一特色,一县一品牌。

五要加强宣传。多领域宣传市校合作成果,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传统媒体全方位对市校合作工作动态、成果进行宣传和展示;通过微信、微博、微电影等新兴媒体在网络上主动发声,提高社会关注度,在全省乃至全国扩大黄冈市校合作影响力,树立起黄冈市校合作的品牌;做好重大会议、重大活动期间宣传工作,促使全市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坚定信心,形成共同推进市校合作的良好氛围。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