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工业提升门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淮安工业提升门,以及淮安是古代的什么地方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夏商周时期
市境已获相当程度的开发,“交通灌溉之利甲于全国”,既有邗沟(即京杭运河的扬州至楚州段)沟通江、淮,又有陆上干道—善道通达南北,故成为春秋战国列强争夺的重要地区,先后为吴、越、楚所有。
秦汉时期
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
市境始置县邑有淮阴(今楚州区淮城镇)、盱眙(今盱眙县城北)、东阳(今盱眙县马坝)。
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中,淮安人民蜂起响应。
著名军事家韩信即于此时仗剑从戎,立下赫赫战功。
西汉年间,市境又增置淮浦(今涟水县西)、射阳(今楚州区东南)、富陵(今洪泽湖中)等县。
秦汉时期,境内农业生产条件特别是灌溉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东汉末年广陵太守陈登筑高家堰(今洪泽湖大堤)30里,遏淮河洪水,保护农田,并修破釜塘灌溉农田。
铁制农具和牛耕也得到推广,故虽迭经战乱农业生产仍有较大发展。
同时交通运输也有改善。
秦始皇修筑的驰道自境内穿过,陈登则筑邗沟西道,使江淮交通更便捷。
由此,承平之年,境内手工业和商业比较繁荣,文化也发展到较高水平,汉代兴起家学和私学,并涌现出一批文学大家,如汉赋大家枚乘、枚皋父子,“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
魏晋南北朝时期
市境长期处于战争和对峙的前沿。
长年战乱带来的是“江淮之间,赤地千里”的凄惨景象,经济和文化遭到严重破坏。
值得一提的是,南齐永明七年(489年),割直渎、破釜以东,淮阴镇下流杂100户置淮安县,“淮安”之名始见。
隋唐五代时期
境内长期处于安定的环境,经济得以持续发展和重新繁荣。
其间大运河的开凿和淮北盐场的建滩对市境的繁荣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隋大业年间,自洛阳至扬州的漕运(供给皇粮的水上运输)要道——大运河凿成,境内则成为漕运重要孔道。
自隋至清末,朝廷一直在淮安设置官署,委派大员掌管、督办漕运。
唐初,涟水成为全国四大盐场之一。
为运销淮盐,垂拱年间开运盐河,淮安盐运又兴。
楚州(治今楚州区淮城镇)、泗州(治今盱眙县城对岸)成为运河沿线的两座名城,其中楚州被白居易誉为“淮水东南第一州”,素有“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
宋元时期
北宋年间,境内较为太平,漕运、盐运得到进一步发展。
***鼓励垦殖,修复和增建灌溉设施,引进推广“占城稻”。
“黄柑紫蟹见江海,红稻白鱼饱儿女”,正是这一时期的生动写照。
南宋和金、元对峙时期,市境再度成为前线,遭受兵火的长期荼毒。
经历长期战乱,市境一片凄凉。
而由黄河夺淮带来的频繁水灾,又使市境雪上加霜,益加萧条。
宋元时期,境内文化在太平之年有所发展,府、州、县学普遍建立,受教育者增多。
文化名人也颇多,如著名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主修《奉元历》的著名盲人天文历算家卫朴,开明清写意画先河的著名画家龚开,《画鉴》作者、著名书画鉴赏家和理论家汤卮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盱眙第一山的宋元题刻,其中不乏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赵孟兆页等大家的珍品。
明清时期
境内置淮安府,府治于山阳县(今楚州淮城)。
明永乐年间,淮安(今楚州)漕运又兴,境西北清江浦镇也随之开始兴起。
明中叶以后,黄河全流夺淮,境内水患愈演愈烈,农业衰落,鱼米之乡的盛景不再。
明清两朝都委派大员驻淮治河。
淮安城(今楚州)扼漕运、盐运、河工、榷关、邮驿之机杼,进入鼎盛时期,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线上的“四大都市”。
淮安城市的繁华,带来了人文荟萃的局面。
明清两朝仅山阳(今楚州)一县就有进士200余人,河下镇还出了状元、榜眼、探花,留下“河下三鼎甲”的佳话。
这里还产生了《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著名经学大师阎若璩,“扬州八怪”之一的花鸟画家边寿民,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温病条辨》的作者吴鞠通等一批名人。
民国时期
淮安府撤销,市境大部始属淮扬道,后属淮阴行政督察区。
境内漕、盐、河、榷之利皆失,进一步衰微。
而长年战乱又给刚刚兴起的近代交通运输业和工矿业以沉重打击。
中国***组织于1927年成立。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境内成为重要的根据地和解放区,***中央华中局、新四军军部、***中央华中分局、华中军区、苏皖边区***等都曾驻节境内,***、陈毅、黄克诚、彭雪枫、邓子恢、罗炳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人民军队高级将领都曾在此战斗过。
淮安人民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建立了巨大功勋。
1948年12月,市境全部解放。
1949年5月,成立淮阴专区。
建国后
建国以来,淮安人民发扬老区人民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把一个“一穷二白”的淮安建设成为江苏新兴的交通枢纽、工业城市,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产加销基地,江淮平原的重要商埠。
几经调整,至1971年今市境始全属淮阴专区。
1983年,淮阴专区改为淮阴市。
1987年,辖县淮安、宿迁改为县级市。
1996年8月,宿迁、泗阳、沭阳、泗洪四县(市)从淮阴市析出,成立地级宿迁市,同时灌南县划归连云港市。
2001年2月,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原县级淮安市改为淮安市楚州区,原淮阴县改为淮安市淮阴区。
2001年区划调整前,地级淮安市原名淮阴市,辖清河、清浦两区和涟水、淮阴、洪泽、盱眙、金湖五县、以及代管一个县级淮安市。
2001年市***实施“三淮一体”战略(即原地级淮阴市、原县级淮安市、原淮阴县“三淮一体”),充分利用原县级淮安市的历史人文等资源(注:原县级淮安市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总理故乡,并作为地区州、郡、府治所达千百年,长期为江淮平原中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交通中心,人文历史资源非常丰富),提升本地区整体知名度,原地级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原县级淮安市更名为楚州区整体划归为新地级淮安市的市辖区,原淮阴县划归为新地级淮安市的淮阴区。
如此,“三淮”整合为新地级淮安市,辖清河、清浦、楚州、淮阴四区。
有着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淮安,曾是南船北马交汇之地,清乾隆年间盛极一时,其辖区楚州(原县级淮安市)与运河沿线的扬州、苏州、杭州并称为“四大都市”,并享有“壮丽东南第一州”之誉。
淮安历史上英才辈出,尤以楚州区为甚: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就诞生在这里,此外还有汉代军事家韩信,汉代辞赋家枚乘,南宋抗金女英雄梁红玉,“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清朝的抗英民族英雄关天培等,《老残游记》作者刘鹗也是在淮安长期定居期间创作了《老残游记》这一名作,吴鞠通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温病条辨》的作者。
淮安不仅人杰地灵,而且风景优美,沿大运河,环洪泽湖,既可领略自然风光,又可观赏名胜古迹。
境内的盱眙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和明祖陵,以及秀美的河湖风光,为淮安新世纪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001年,江苏省地级市淮阴看中了县级市淮安名字的含金量,结果淮阴市成了淮安市,而县级市淮安则成了淮安市楚州区。9年来,为了夺回“淮安”二字,楚州区许多人一直没有放弃过努力。
一段时间来,在江苏淮安市的网络和地方舆论圈中,一场“正名”的争论正在进行。***总理的故乡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原县级淮安市),正努力重回“淮安”之名。
这是一场持续了9年的争论。2001年2月10日,江苏省原地级市淮阴更名为淮安市,原县级淮安市,则被更名为淮安市楚州区。
这9年里,为把“淮安”两字改回来,楚州区在省里和中央部委之间奔走数年。而当地一批老干部和其他人士,更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发起了一场要求“楚州”重回“淮安”的“正名”运动。官方和民间的多方力量都参与其中,声势甚至惊动了中央。而淮安市为捍卫自己的名字,亦付出了相当的努力。
一个小小的县区,区区两个字的名字,有多大的含金量?何以让人如此“大动干戈”?名字改来改去的背后,相关各方到底有哪些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考虑?
老“淮安”是一把雨伞,以前下面只站了一个人,现在下面站了9个人图/梁伟驰
改名的逻辑
“充分利用原县级淮安市的历史人文等资源,提升本地区整体知名度。”
今日的楚州区被当地人称作老淮安,于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诸多历史名人如韩信、吴承恩、关天培等皆出于此;更重要的是,这里是***总理的故乡,他诞生于此地,并在那里度过了12个春秋。
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原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当年至少在公开场合,看不到关于这一更名的反对之声。相反地,很多人认为更名是更好发挥“淮安”人文历史优势。
当时淮安市的一份文件指出了更名的逻辑:“充分利用原县级淮安市的历史人文等资源,提升本地区整体知名度。”
当年的苏北,唯有徐州、连云港两市经济较为发达,但其辐射力和带动力难及包括淮阴、盐城在内的广大区域。作为长期以农业为主的淮阴地区,渴望大力发展工业和旅游服务业,需要利用知名度来招商引资。“淮安”恰是当地最重要的资源。
早在1998年,江苏省委、省政府作出“把淮阴建设成为苏北交通枢纽和苏北重要的经济中心”的决定。淮阴市由此决定,借用“淮安”这一名称,“三淮一体(原淮阴市、淮阴县、淮安县)”建设中心城市。
今天反对当更名的人们,将当年的更名视作时任淮阴市委书记赵学凤的一人之举。赵学凤后来因贪腐获罪,被演绎为更名的报应。但以政治逻辑来看,这种归罪似有失公允。
更名之后,淮安市提出了“把淮安建成苏北腹地辐射2000万人口的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新淮安的定位变成:“恩来故里,交通枢纽,工业基地,鱼米之乡,绿水环境,文化名城”。
不过,熟悉淮安的人都知道,这24字的定位中,至少有“恩来故里、鱼米之乡、文化名城”12字来自老淮安。
小马拉不动大车?
如今楚州区建个厕所都要报淮安市批准。
淮阴和楚州之间距离20公里。在许多人眼里,9年前的更名不仅未实现“三淮一体”,而且使得楚州区即老淮安的发展受到影响。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改名前,老淮安市在淮阴市各县区中一直是“领头羊”。但到了2004年,楚州区财政收入仅为3.7亿元,人均只有310元,列全省52个县(市)第48位,列当时全市8个县(区)第7位,区财政累计债务达7.67亿元。
“小马拉大车是拉不动的。”楚州区原政府办公室副主任金兆峰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老淮安是农业大县,有100多万亩耕地,近100万人口是农民,淮安市经济本来就落后,根本带动不了。”
资料显示,到2008年8月,楚州区经济发展速度、财政收入、实际利用外资量、公务员工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市均排名靠后。
“天还是那个天,地还是那个地,人还是那些人,为什么楚州区不升反降?”楚州区政府的一位工作人员说:“这就是如今普遍存在的市吃县、市卡县的后果。”在他看来,正是体制障碍延误了楚州区的发展。
对于老淮安来说,首当其冲的是行政审批权限的收窄。1987年12月,当时的淮安县经国务院批准改为淮安市(县级),并明确为“由省直辖”,淮阴市代管。那时,一些重大事项和重点项目,县里基本上可以自主决定和实施。
2001年老淮安变成淮安市所属的城区之后,今天的楚州区在规划、立项等重大问题上的自主决策权实行“审批制”,与当年的“备案制”不可同日而语。金兆峰说,如今楚州区建个厕所都要报淮安市批准。
在全市统筹发展的政策考量之下,楚州区自身的资源更多地被外移和剥离,一些有稳定预算外收入的单位,如水警大队、国土局等上划市级管理。有文件称,每年影响楚州区调控资金近千万元。楚州虽按市区运作,其财政供养人口的工资水平和其他市区相比,每月相差超过600元,造成老干部、教职工的强烈不满。淮安中学的老教师张大铭说:“最近江苏省公布13个省辖市的最低工资标准,所有市区中,只有淮安市后面要加个括号:不含楚州区、淮阴区。”这意味着楚州区只能执行低一档次的市辖县标准。
2005年,楚州区原计划在本区朱桥镇建盐化工开发区,因为以楚州为中心的淮安地区地下蕴藏着世界特大型盐矿,其矿区就在朱桥镇。但在报淮安市审批时,却被要求将开发区放到距离朱桥20公里的范集,否则不批。
范集是淮安市的青浦区、洪泽县和楚州区交界地带。在淮安市看来,这样可以带动三地共同发展。但这一改变意味着需要修建一条20公里长、穿越京杭大运河的输盐管道。10多亿元的新增建设费用,也完全由楚州区自筹。而这个开发区2平方公里的启动区基础设施建设好之后,淮安市又将开发区直接收归市经济开发区。
类似这样的“统筹发展”的事例不少。淮安市经济开发区用地不够,楚州区先后有近100平方公里土地被划走。在严控18亿亩耕地红线、各地用地指标日趋紧张的大背景之下,对于楚州区来说,这种划拨影响不小。
政治名片已为淮安所用?
更名之后,党代会或人代会上受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政治待遇收归淮安市。
淮安二字,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作为周总理家乡的政治、文化效应。“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经是楚州区最大的一张“名片”,但这张“名片”如今已经为淮安市所用。
更名带来诸多不便。慕名来瞻仰***故居的,常被带到淮安市,再折回楚州。
而无论是外出联谊、招商,楚州区干部总要费许多口舌来解释“楚州”是怎么回事,甚至名片上也要印上“楚州(原淮安,***故里)”之类的字样。当他们自称是周总理的“老乡”时,常被人笑为“牵强附会”。
一名楚州区委官员向本报记者介绍,更为微妙的变化是,依照不成文的惯例,周总理家乡的党政主要领导,往往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和全国人大代表。赴京参会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会专门接见来自领袖家乡的代表。在一些看重政治地位的官员看来,这是极为重要的政治待遇。
在老淮安更名之前,这些政治待遇都由老淮安的党政领导享受。不过更名之后,这一政治待遇都收归于淮安市。
2005年9月,楚州区曾派团赴***、***、朱德、***四位领袖家乡考察。结果发现,***的家乡韶山,原为建制镇,1990年又定为省辖县级市,由湖南省湘潭市代管;***故乡宁乡县被从湘潭市划归省会长沙市直管;朱德故乡仪陇县自然、经济条件较差,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加以扶持;***故乡四川广安,1998年从南充地区划出,升格为地级市,保留广安区。
不仅如此,在成为名义上的城区之后,楚州区必须承担城区建设应有的义务。淮安市“四城同创”的目标成为楚州区巨大的负担。
从2002年开始,淮安市提出要同时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江苏省文明城市。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这就意味着城区大规模建设和改造,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金兆峰说:“楚州区穷尽民力,欠了很多债。工作重点压缩在16平方公里的城区,作为重点的农业下来了,工业也没搞上去。”
双方都在奔走
名字改来改去干什么,不要翻烧饼。
9年来,先后为“正名”而发声的,包括楚州区政府、离退休老干部甚至新华社内参,参与的网民更是不计其数,其呼声上达中央领导,下至普通公民,显示出极强的活动能力和动员能力。新华社一位曾在老淮安插队10年的老记者也在不断推动此事。
淮安市历任市委书记当面接到的反映不可胜数。每年淮安市的“两会”小组讨论上,淮安市领导到楚州区代表团参加小组讨论,常会被代表们问到此事。
2003年后,周秉德等***亲属,也多次联名致信江苏省委主要领导人,请求解决“正名”问题,并明确提出,如果实在有难处,可以仿照***家乡,将楚州区改为淮安区,并能在财政体制上直接归省管。
2008年8月,一份由包括淮安县、老淮安市和楚州区众多县处级离退休干部联合署名的呼吁信,得到中央领导人的批示。这封呼吁信称“***故乡干群希望把‘楚州’改回‘淮安’”。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大家的诉求各有偏重。南方周末记者所接触到的众多在职官员看重的并非“淮安”其名。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科级干部说,只要能回到省管县的体制,“叫不叫淮安无所谓。”
而奔走呼吁的老干部们则对“淮安”之名耿耿于怀。金兆峰说:“改成楚州县也不行,周总理的家乡哪里去了?”
南方周末记者从官方渠道了解到,多位中央领导及现任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均对“正名”的要求给予了答复。
不过依照程序,提出这一申请须首先得到淮安市的同意。
在淮安市,至今没有党政领导公开正式回应楚州区的“正名”要求,更没有见诸任何行动。有市领导曾经向省领导提出,更名的行政成本太大了。
原淮阴市的一位前市领导,也同样带着一批干部不断给上级领导写材料,认为要从淮安市整体利益上考虑问题,反对把名字改回去。
2008年,淮安市一位主要领导提出了当地十分有名的“灯泡理论”和“雨伞理论”——老淮安是一个灯泡,放在一间房子里照得人睁不开眼睛,现在把它放在大礼堂里,让它照到更多的人;老淮安是一把雨伞,以前下面站了一个人,现在下面站了9个人(目前地级淮安市下辖五区四县),这是多么好的事情。
作为结论,这位领导说,名字改来改去干什么,不要翻烧饼。
但楚州区的干部们对淮安二字的“灯泡”和“雨伞”效应另有解读。一位楚州区政府工作人员说:“在毛、朱、刘、邓四位领袖的家乡,他们是把原来的房子变成大礼堂,灯泡做亮、雨伞做大。而在楚州,灯泡被拆走了,雨伞被扛走了。”
2008年,淮安市委、市政府决定划出楚州区某地为生态旅游示范区,强征老淮安境内25平方公里土地,实质上用于建设淮安市新行政中心。这被当地解读为带动楚州区发展、安抚楚州人心之举。不料这一变相“圈地”行为,意外地被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曝光,“迁市”遂告搁浅。
关于“搁浅”也有其他的解读——那些反对“迁市”的人促成了央视的曝光。一些淮安市的老干部,也反对将行政中心迁往楚州区,其影响力不亚于楚州区。“淮阴人肯定是不同意行政中心迁移的,他们也到处反映。”金兆峰说,“淮阴人有淮阴人的情结,淮阴的历史同样悠久。”
江苏省文物局文物管理处副处长束有春亦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认为:“当地政府对淮阴和淮安的价值认识不清楚,总以为淮安名气响,可以借总理故乡扩大名气,但实际上把淮阴丢了,把总理故乡也丢了。”
1.王营镇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是区政府的所在地,也是该市著名的经济强镇。在过去几年中,王营镇连续四次被评为淮安市十强乡镇之一,并在淮安市城镇经济、工业入库税金和乡镇工业集中区等方面表现突出。2017年,在全国千强镇的评比中,王营镇排名第182位,是淮安市排名最高的大镇之一。
2.马坝镇位于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全镇面积20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20万。自改革开放以来,马坝镇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面貌得到显著改善。马坝镇在淮安市的经济乡镇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3.高沟镇位于淮安市涟水县,地处苏北平原腹部,地理位置独特,位于淮安、宿迁、连云港三市的交界处。高沟镇以酿酒业闻名,自集市成立以来,酿酒业就一直是该地区的特色产业。当地民谣赞誉高沟美酒香飘六塘河,令人沉醉。高沟镇曾在中国淮安十强乡镇中排名第一,尽管现在的排名有所下降,但其影响力依然存在。
4.岔河镇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全镇总面积125平方公里,其中白马湖水面占30平方公里。岔河镇是苏北农村综合实力百强乡镇之一,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经济建设成效显著。该镇拥有以建材、木业、无纺布、生物有机肥和水暖器材为主的工业体系。在2017年的全国千强镇评比中,岔河镇排名第444位,排名高于东县的岔河镇。
5.银涂镇位于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由原银集镇和涂沟镇合并而成,区域面积133平方公里,人口近10万。银涂镇是一个经济实力雄厚的大镇,拥有金湖大桥东桥头堡和金湖县城东大门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