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重庆工业化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海口工业提升门厂

海口工业提升门厂

来源:行业新闻 / 时间: 2025-05-04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海口工业提升门厂这个问题,珠海的经济发展史。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地处珠江三角洲南岸之端、珠江入海口处的珠海,具有发展航运的天然优势。30年前,这个天生丽质的海滨小城幸运地成为全国四个经济特区之一。从此,珠海身处改革开放最前沿,并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城市。

港口,珠海最具优势的核心资源,自经济特区建立之日起,便开始上演一幕幕沧海变桑田般的巨变:30年来,珠海港已从小规模的内河渡口和渔港,一跃成为珠江三角洲西岸乃至整个西江流域港口群的“龙头”。

如今在高栏港,10万吨级、15万吨级深水码头泊位正在建设中,新的国际航线在不断地开辟,溯西江而上的内河港口联盟已经成立起来,围绕港口形成的产业链条正在逐渐集聚。

高栏港,正朝着吞吐量超亿吨,集装箱吞吐量300万至500万标箱,集深水型、综合型、高效型、环保型为一身的新一代区域枢纽大港迈进。

特区30年:港口吞吐量增长278倍

1978年的珠海还是一个仅有13艘机动运输船和8艘驳船的边陲小镇。尽管解放后的香洲港已是广东省主要港口,但当时珠海境内的港口仍是以小规模渔港和渡口为主。多年来整个珠海县的港口吞吐量都徘徊在18万吨左右。

1980年,珠海经济特区建立,珠海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以港兴市”发展战略也从这时开始悄然萌动。从1979年到1985年,珠海市在港口建设领域的投资超过了1.3亿元,重点建设、发展了九洲港和前山港。5年间,珠海全市的港口吞吐量增长了9倍,达到192万吨。

2010年,珠海经济特区进入“而立之年”。从高栏港出发,国际集装箱航线可直通南美,西江驳船可直达广西梧州。今年,以高栏港为首的珠海港年吞吐量预计可达5000万吨,相比30年前增长了278倍。

在珠海市委、市政府推出的“十大重点工程”中,高栏港经济区在未来3年至5年间枢纽工程建设和产业投资总额将达1300多亿元。高栏港,珠江西岸地区唯一深水码头,正在成为一座辐射周边、带动产业发展的区域性枢纽大港。

九洲港:打通至香港“水上黄金通道”

1980年,九洲港客运码头和小货运码头动工建设。1982年9月,珠海首个对外开放的港口九洲港建成,并随即开辟了香港、深圳蛇口两条航线。珠海到深圳、香港的交通时间被历史性地缩短至1个多小时。珠海直通世界贸易中心香港的大门打开了。

1982年建成的九洲港客运码头拥有5个泊位,可供5艘飞翼船或双体喷射船同时靠泊,亦可供800座位的大型客轮靠泊;小货运码头拥有3个泊位,可靠泊1500吨级的货船和集装箱船,拥有80万吨货物的年通过能力。如此规模的九洲港在当时,不仅是珠三角西岸唯一的深水港口,也是珠海最大的客货运综合性码头。

20多年前,一些看准了经济特区发展潜力的香港投资人通过这条水上交通要道来到珠海,开始办厂、创业。这股投资热潮后来造就了天威飞马等一批立足珠海数十载的优秀港资企业。

直至今天,九洲港依然是珠海水路对接深圳、香港的重要窗口,九洲港集装箱码头依然是珠海很多企业物流链条上的重要一环。九洲港至香港的高速客轮,28年来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水上黄金通道”,是珠海与香港更加广泛而紧密合作的必要交通基础。

高栏港:践行珠海“以港立市”重任

上世纪90年代之前,以香洲港、九洲港、井岸港、前山港等港口主要服务于珠海自身城市建设和对港贸易,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作为身处西江入海口的“门户城市”,珠海依然没有万吨级深水大港,没有国际集装箱航线,这意味着港口这扇面向世界的大门并未真正打开。

1992年,从珠海市区直通南水镇的珠海大道、高栏港两个2万吨级多功能码头、连接南水镇和高栏岛的连岛大堤相继建成投入使用。从此,高栏港带着以港口发展带动城市繁荣美好愿望,轰轰烈烈登上了珠海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舞台。

2008年,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以港立市”的发展战略。拥有建港岸线68.5公里,规划可建万吨级以上码头100多个,并具备建设30万吨级以上石化大码头的条件,年设计吞吐量可达1.5亿吨以上的高栏港,真正成为了珠海港口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和核心竞争力。

2008年7月,港口开发和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大幕拉开,市港口管理局、珠海港控股集团与高栏港经济区管委会成功组建,形成了港口行政管理、港口经营开发、港区建设管理既分工明确又一体联动的新体制。两年来,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珠海港依然保持稳步上升的良好发展势头,进而提出要“迈向亿吨大港”!

然而,在港口林立的珠三角地区,高栏港迈向亿吨大港的脚步并不轻松。面对集装箱吞吐量已具相当规模的盐田港、南沙港,珠海港必须走差异化发展道路。2009年,珠海港煤、油、气等吞吐量2490万吨,占广东能源吞吐量的23%,其中成品油占广东省的比重为15.86%、液化气占20.58%,均列广东省第二。差异化战略的实施使珠海港避免了与周边港口的同质性竞争,拉近了与先进港口的差距。

为此,高栏港在大力兴建集装箱码头的同时,也着力推动煤码头、矿石码头和石油化工码头的建设。目前,8万吨级油码头、5万吨级集装箱码头都已经建成,10万吨级煤码头、15万吨级矿石码头等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

随着港口的发展,港口生产与临港产业互动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高栏港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珠海大型电力、石化、船舶、航空、装备制造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发展,成功吸引了壳牌石油、BP化工等世界500强企业以及中石油、中海油、中船在珠海投资,还带动了珠海区域物流中心的形成,大大提升了珠海区域竞争力和影响力,成为珠海打造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的关键。

位于珠江入海口西岸的澳门是我国两大特别行政区之一(另一个是香港),

澳门在古代只是一个在南海边的小渔村,在1887年当时的清政府被迫同葡萄牙殖民者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侵占了澳门半岛,以及氹仔和路环二岛。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1962年娱乐业合法化以来,本来人烟稀少的澳门慢慢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人口也迅速增长,到2019年末已有人口66.7万人。而澳门的陆地面积只有32.8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至少有2000人,十分的密集(如果按原来的10.28平方公里算,澳门的人口密度更加地恐怖,只是后面通过填海造陆把氹仔岛和路环岛都连在了一起,使其陆地面积增加了两倍)。

那么这么少的土地面积,如此多的人口,澳门的供水是如何解决的呢?澳门到底缺不缺水?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澳门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2000毫米

,如果按陆地

32.8万平方公里

的集水面积计算,每年澳门理论上可利用的淡水为

6560万立方米

,人均只有

98.4立方米

,远远落后于世界人均水平,加上生产所要消耗的水资源,

很明显澳门是极度缺水的地区。

况且澳门属于沿海丘陵地带,可供开采的地下水本来就不是特别丰富。实际上澳门在2019年底的总用水量已经超过9100万立方米,

已经远远超过6560万立方米的年自然降水量。

开源

澳门最早期的生产生活用水都来自于地下水(井水和泉水)和降水,在干旱的季节人们就利用在雨季储存在水塘里的淡水。

但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水资源的缺口也在慢慢的扩大。到了1924为了应对水源危机,澳门政府修建了松山鳄鱼潭水库,开始局部向市民供水。到了1932年澳门第一家自来水公司-澳门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开始以现代化的运作方式向澳门市民供水。在此后的20多年间,伴随着人口增长,澳门新建了自来水厂以及新水源地的扩展。

特别是1938年的大水塘水库的建成,可以供应当时澳门居民三个月左右的生活用水(这个水库面积30万平方米,总蓄水量189万立方米)。

时间到了1959年,当年降水偏少,澳门境内的水源基本都枯竭了,政府甚至开始取海水进行淡化,时间持续了大半年之久。可是受制于海水淡化的技术,成本,场地等原因,海水淡化也不是一个长远之计。于是当年澳门向“邻居”广东求助帮其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兄弟”有难,哪有不帮的道理,于是在位于广东珠海境内修建了竹仙洞和银坑两大水库,加起来库容达到了380万立方米(1959年澳门提出需求,广东在1960年就把水库修建起来了,效率很高),并且在1960-1966这期间免费给澳门供水(1966年后开始收费)。

尝到了外界输水的甜头之后,澳门开始依赖外界的水源,毕竟其境内淡水少得可怜,自己再怎么修建水库

(在70年代在路环岛的东北部修建了库容40万立方米的九澳水库,但可谓“杯水车薪”)

,也无法满足正常的社会生产生活。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之前修建的水库再次满足不了澳门市民的用水,于是澳门政府同广东商量,在珠海市的西江磨刀门水道上取水(因为这里距离入海口还有一定的距离,水质较好),西江水经过泵站提升之后,进入珠海竹仙洞水库,在这个水库,西江水分为两路,一路供应珠海,一路连接澳门青洲水厂(主要是以供应澳门为主),这个工程在1988年建成投用。

从此,西江水成为了澳门稳定的水源。

俗话说“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要懂得分散风险。西江有时会受到潮水,水量大小等影响,水体会出现盐度偏高的现象,所以澳门政府和内地协调达成两个协议:

第一,把西江的取水口往上游平移20公里至平岗(降低水体盐度偏高的风险);

第二,从千里之外的贵州天生桥水库调水到澳门,分散单一供水的风险。

现在的澳门每日的供水量可达39万立方米,解决了澳门的水资源供应问题。完全可以满足澳门的生产生活需要。

节流

应对水资源问题既要开源(珠海向澳门供水),也要节流。在这里笔者给出三条建议:

第一利用雨水。

上面我们提到了每年降落在澳门陆地上的水量也有6000多万立方米,如果可以利用这一部分水资源,也能极大缓解外侧的供给压力。雨水收集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像我国西北地区的水窖就是典型的雨水收集系统。

第二继续实行海水淡化,海水的利用。

澳门毗邻海洋,海水资源丰富,在淡化的同时,可以直接铺设海水管道,利用海水冲厕。

第三水资源的重复利用。

加大再生水的利用,建设中水处理系统,把净化处理过的水用来绿化灌溉,工业使用。

说了这么多,我们只希望澳门越来越好。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