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工业快速提升门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新疆工业快速提升门和当前新疆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新疆工业快速提升门以及当前新疆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中亚市场对我国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它不仅有巨大的购买力,还有我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丰富的能源、资源储量,是我国实现能源、资源安全的重要保障。哈萨克斯坦(以下,简称哈)是中亚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与我国贸易关系密切。新疆作为我国唯一与哈接壤的地区,一直都在中哈经贸合作中担负着举足轻重的重任,是我国对哈出口的主体。2008年,新疆完成外贸额222.17亿美元,增速62%,居全国第二位,进出口额在全国排名上升到第12位,在西部超过四川居第一位。面向中亚地区的边贸额达176.42亿美元,同比增长87.4%,占新疆外贸总额79.4%,占全国边贸总额57.1%,新疆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边贸大省。2008年,与新疆建立经贸往来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67个,其中哈萨克斯坦作为新疆8个周边国家中最重要的一员,与新疆双边贸易额在2007年占新疆外贸总额的50.8%,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降至40.8%,但仍为新疆第一大贸易对象国。
由于受金融危机不断蔓延、需求趋缓、油价大幅下跌以及资金外逃等因素影响,导致哈国财政收入锐减,对外投资、支付以及接收外来劳务的能力下降,基础设施投入和消费减少,金融体系流动性出现一定困难,部分中小企业倒闭,制约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因素大大增加。世界银行预测,哈国2009年至2011年GDP增长率约为2.7%~4.1%,经济增速回落将直接影响市场需求,致使新疆对哈出口从2008年下半年特别是第四季度以来,开始进入了非常困难的时期,2009年第一季度的出口数据也显示出同比大幅下降。目前,新疆面临着如何顺利度过出口低谷,实现对哈出口持续增长的严峻现实问题。
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努尔加利耶夫曾明确表示,中亚地区具有成为强大经济中心的可能,因为中亚地区拥有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2007年人均GDP,俄罗斯为11000美元,排独联体第一位,哈萨克斯坦为9000美元,排第二位,未来哈国甚至可能超过俄罗斯。显然,哈萨克斯坦进口能力的提升仍有巨大空间,研究对哈出口增长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出口增长的基础
(一)经济基础
哈国经济基础雄厚,经济实力较强,在独联体国家中仅次于俄罗斯。该国人口规模在中亚五国中仅次于乌兹别克,截止2007年底总人口约1539.7万。据哈总统2005年国情咨文显示,哈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东南欧国家,正向中欧国家靠近。按世界银行的标准,哈国已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之列。2007年,哈国GDP达1038亿美元,人均GDP达6744美元,均居中亚五国之首(见表1)。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出席哈第17届外商投资会议上表示,预计到2015年,哈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3000亿美元。2006年,哈国居民名义人均月工资约为323美元,同比增长26%,2007年进一步提高到370美元(见表2)。可见,哈国国内市场潜力较大,对哈继续扩大出口仍有巨大空间。
(二)贸易基础
1.双方贸易关系密切,市场双边依赖程度高
哈国是新疆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哈萨克斯坦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二大进口来源地(仅次于俄罗斯)和第三大出口市场(仅次于俄罗斯和瑞士)(见表4)。1992年以来,新哈贸易年均增长25.2%,占哈国外贸比重从3.5%提升到14%(见表3)。2008年新哈贸易额为93亿美元,占新疆贸易总额的40.8%。
2.双边贸易互补性强
从资源禀赋看,哈国能源、资源总量和人均拥有量都很高,而新疆正致力于构建中国西部能源资源安全大通道,除自用外还大量销往国内市场,缓解短缺状况,这是“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战略体现,该领域目前和将来都会是合作重点。从市场需求看,哈国80%的石油需要外销,从新疆的进口以机电产品、运输设备、轻纺工业制品、日常生活用品为主。随着新疆“东联西出、西来东去”战略的实施,新疆已成为中国对哈国贸易、投资活动的中心和商品集散地。沿海地区强大的制造业将为满足哈国市场需求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支持。与欧美相比,哈国受金融危机影响程度相对较轻。新疆出口结构主要属于消费刚性较强的服装、鞋帽、箱包、纺织品、农产品等日用消费品,在价格方面比较优势明显。在哈国消费者收入预期不稳、相应减少耐用消费品和投资消费品消费的情况下,对新疆出口的基本生活消费产品需求可能还会增加,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还是一个机遇。
(三)资源基础
哈国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矿物种类多且储量大,其中钨储量世界第一,铬矿占世界30%,居第二位,铜矿的蕴藏量占世界的10%,铅矿占19%,锌矿占13%,均居世界第一,锰矿占25%,占世界第三位,铁矿占10%,磷矿石世界第二,金矿世界第四。另外石油远景储量130亿吨,在独联体国家中仅次于俄罗斯,天然气11700万亿立方米,煤储量540亿吨,享有能源和原材料基地之誉,尤其是尚未开发的里海,被誉为“第二个波斯湾”,油气储量惊人。哈国丰富的资源、能源,为新疆将来实施进口资源深加工及出口战略提供了重要保障。
(四)产业合作基础
哈国经济发展以石油、煤炭、天然气、采矿业、农牧业和重工业为主,但加工工业、机器制造业和轻工业相对落后,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新哈产业合作可以重点定位于采掘业和重工业,由于投资合作门槛高,需要资金量大,投资风险大,适宜新疆大企业进行集中投资。截止2007年底,哈国累计利用外资688亿美元,是中亚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外资的45%都是投向开采业,目前欧盟投资占哈吸引外资总额的53%,俄罗斯是第二大投资方。新疆截止2005年底在哈设立境外投资企业30家,协议投资金额2646万美元,占新疆对外投资总额45.3%。近年来,由对外投资带动的机电产品及设备出口已经越来越成为新疆对哈出口的一个新增长点,如2008年,由于中哈石油天然气管道项目的全面实施,我国对哈钢管道的出口量大幅增加,占哈国从我国进口额的24.8%;钻机等施工机械出口额同比增加近72%(2007年进口额为0.79亿美元);而且,因我国通讯公司参与哈国通讯项目,对哈出口通讯设备数量和数额也大幅增加。
三、出口增长的贸易模式选择
(一)应以政府主导型模式为主,加强双边政府层面的沟通协调
相对于其他中亚国家,哈国拥有一个强势政府,哈国总统纳扎尔巴耶夫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来保障国家稳定和进行经济宏观调控。但由于哈国政府过于强调国家经济安全,政策优惠惠而不实,且国内存在一些政治势力和新闻媒体对中国有敌意,认为本国政府“让步过多”将会损害国家利益、中国正在通过对中亚非法移民实施“静悄悄的殖民化”等等,所以哈国政府对与新疆经贸合作持保守态度,贸易政策更偏向于保护贸易。金融危机中,由于一些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收购、接管,部分国家或地区信用恶化和萎缩,贸易中的履约风险和结算风险进一步增大,使国际贸易进一步萎缩,必将加剧国际市场激烈竞争,全球范围内各国贸易政策趋于保守,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增大。趋紧的贸易环境,使新疆企业开拓哈国市场难度比以前更高,只有不断提升双方贸易自由化水平,才能够确保出口的稳定增长。新疆要进一步扩大对哈出口,就必须加强与哈政府层面的对话,彻底解除对哈贸易自由化发展过程中的制度约束。
(二)应积极推行“贸易先行,产业联动”的“投资与出口互动模式”
哈国经济是典型的资源导向型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常被资源丰富、人口较少的国家采用,如中东的阿联酋、科威特、沙特等国,这类国家主要依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资源出口和以资源优势为基础的加工制造业。近年来哈国依托资源导向型发展模式成功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新疆应继续扩大哈国资源的进口,并积极实施进口资源深加工战略,逐渐增加对哈国资源深加工产品出口,在出口过程中,逐渐深化资源领域的合作深度,拓展合作的宽度,为双方进一步在资源深加工领域展开产业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新疆企业也应努力尝试“走出去”战略,在哈国开展境外资源合作开发与加工业务,在加强对哈投资的过程中,以投资带动大批设备与产品的出口,从而成功实现投资与出口互相拉动的积极效应。
四、出口增长的路径选择
(一)不断丰富贸易手段,拓展新的贸易空间
新疆外贸发展中边贸地位非常重要,2008年边境小额贸易额达176.42亿美元,同比增长87.4%,占新疆外贸总额79.4%,是最主要的贸易方式。新疆边境小额贸易的开展都是通过新疆企业从中亚接单,之后采购沿海发达地区的商品,再转卖哈国,实质上进行的是中国境内转口贸易。由于新疆本地工业落后,出口的地产品不到全部出口商品的30%,而且新疆外贸企业主要是中小民营企业,在哈国市场上议价能力较弱,这种境内转口贸易给新疆当地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实际上是很有限的。显然,丰富贸易手段,积极拓展新的贸易空间非常必要。
1.加强新疆本地商品出口基地建设是扩大出口的重要支点
境内转口贸易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历史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但放眼将来,新疆仍然应该立足于一般贸易,这是新疆提升工业化水平、实现产业升级乃至扩大就业渠道的必然选择。因此,当前新疆应吸引国内大企业在新亚欧大陆桥新疆段沿线大中城市大力建设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发展与哈国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加工贸易、投资合作等多种形式的经贸合作。重点应抓好农产品、建材、高新技术等出口基地建设,夯实出口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出口基地建设切实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质量和附加值,增强新疆地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出口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国际化程度。发挥出口基地的示范、带动和辐射能力,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促进贸易和产业有机结合,增强产业对贸易的支撑力度。
2.努力把出口加工贸易发展成未来的出口增长动力
哈国物价、劳动力、土地价格较高,且处处强调本国经济安全,对他国防范和歧视性政策越来越多,导致外资进入门槛高,成本增大。因此,在哈国投资发展制成品境外加工业务显然不是合理选择。但哈国市场潜力较大,居民收入高、消费能力强,所以新疆可以通过乌鲁木齐出口加工区、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博乐市边境经济合作区、伊宁市边境经济合作区等地培育和发展对哈国出口加工业务,其中乌鲁木齐—昌吉正在申请批准成为东部和沿海地区加工贸易重点承接点,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是距中亚最近的国家级开发区,目前正积极致力于开发建设面向新亚欧大陆桥沿线的外向型出口加工区。同时,还可以利用哈国丰富的资源大力发展进口资源加工贸易,例如在对哈开放的两个最重要的边境口岸——阿拉山口和霍尔果斯设立的口岸出口加工区,将其建设成为新疆扩大对哈国进口加工贸易的窗口和重要平台。对哈国进出口加工贸易发展也是新疆承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战略的具体体现。以贸易为先导,带动加工制造业共同发展,有利于新疆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和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实施,通过贸易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形成旺盛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吸引国内外产业向新疆转移,最终将新疆建设成为向西出口加工基地。
(二)拓展口岸功能宽度,挖掘口岸经济潜力
目前,新疆经批准开放的一类口岸17个,对哈国开放口岸占7个,主要是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巴克图、吉木乃等。其中,阿拉山口口岸是国内唯一一条铁路、公路、管道运输三位一体的口岸,被誉为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的西桥头堡,是新疆实施“东联西出、西来东去”战略的黄金通道,过货量占新疆全部口岸过货总量的90%,2008年,过货量超过了2000万吨,仅次于满洲里,居国内陆路口岸第二位,是新疆最重要的对外口岸。霍尔果斯口岸位于新亚欧大陆桥的中端,自然条件优于阿拉山口,目前已经具备年出入境旅客300万人次、进出口货物200万吨的通过能力,是中国西部最大的公路口岸。随着精—伊—霍铁路的建成通车以及中国首条跨国输气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的开建,霍尔果斯也将发展成为铁路、公路、管道三种运输方式并举的综合性口岸,发展潜力巨大。两大口岸已成为新哈经贸合作最重要的窗口和门户,立足于口岸,依托新亚欧大陆桥,新疆国际商贸大通道的作用将不断得到提升。但目前口岸不能仅满足于作为重要的国际商贸通道,应突破原来流通功能的局限,加强贸易功能,使原来的贸易黄金通道逐渐发展成为对哈国的贸易基地,使口岸经济潜能得到不断提升。
(三)以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设立为起点,不断提升贸易自由化水平
哈国政局、社会较稳定,为新疆扩大出口提供了稳定的贸易环境。不过,近年来哈国虽不断改善贸易投资环境,但其经贸政策惠而不实,比如政策变化快缺乏连贯性和一致性、对新疆产品和投资入境限制较严、企业经济纠纷由于国际仲裁机制不健全难以妥善解决等等,政策的不确定性加大了新疆企业出口风险。另外,由于哈国目前尚未加入WTO,其国内市场规范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影响了企业公平竞争,新疆出口商品常遭遇同质不同价的歧视待遇,投资审批也过于苛刻,门槛很高。因此,扫除贸易障碍,推动贸易自由化进程势在必行。
2004年9月,中哈签署协议,建立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并共同致力于将其建成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区域合作的示范区,这是新疆与中亚国家之间最早的自由贸易区,将为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探索模式积累经验。2006年3月,中国政府已正式赋予中心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双重优惠政策,标志着中心进入全面发展阶段。中心将建成集区域加工制造、区域中转、区域采购、金融服务和旅游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自由港,以及投资自由、贸易自由、人员出入自由、高度开放的综合性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区域。今后,可将该中心的成功经验逐渐推广到对哈国开放的其余六个口岸,尤其是阿拉山口口岸,最终将七个口岸打造成对哈贸易自由化的重要平台,从而不断提升双方贸易自由化水平。
(四)明确地州功能定位,合理布局,力争新疆各地州出口“百花齐放”
乌鲁木齐和昌吉应抓住乌昌一体化发展的机遇,积极打造面向哈国的出口加工基地和现代化国际商贸中心;伊犁州应依托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形成以生产加工和出口为主的开放型产业格局;博州应立足口岸优势,积极发挥能源资源大通道作用,全面推进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和新型工业化进程;喀什地区应借助“喀交会”平台,打造成中亚经济圈的重心;塔城地区着力点应为绿色蔬菜出口基地建设。
结束语
实现对哈萨克斯坦出口持续增长具有良好的基础和现实条件。我国应与哈国多开展一些政府层面的沟通与协商,为出口增长争取到更加宽松的合作环境。同时,还应该以投资和出口互动为基础,展开与哈国间产业和贸易的多层面合作。出口增长的路径选择,新疆必须立足于长远,加强本地商品出口基地建设,并逐渐将对哈出口加工贸易发展成未来的出口增长动力。此外,还可充分利用地缘优势,拓展对哈开放口岸的功能,挖掘口岸经济潜力,使口岸由贸易通道逐渐发展成为贸易基地和贸易自由化平台。金融危机影响只是暂时的,出口增长的未来可期
走进哈密
哈密有“新疆门户”之称,是古代西域联系内地的咽喉要地,是新疆通往祖国内地的交通要道,自古就有“西域禁喉”之称,是丝绸之路中道、北道两条交通干道上的重要枢纽。区位优势显著,东与甘肃省酒泉相邻,西与吐鲁番、昌吉毗邻,北与蒙古国接壤,地处亚欧腹部、中西亚经济圈范围内,既是新疆向内地开放的门户,又是我国向西开放的主要陆路通道和桥头堡。具有向东向西双向开放的地缘优势,是国家确定的新疆重要交通枢纽城市,如今哈密的交通枢纽功能日益完善,形成了以干线公路、高速公路、铁路、航空为一体的综合网络。
了解哈密
文化哈密
哈密,因盛产享誉中外的“哈密瓜”“哈密大枣”“哈密奇石”而闻名于世,因哈密精神而广为人知。
哈密是古丝绸之路重镇,历史悠久,文化多元,底蕴厚重,自古就是东西方文化、西域与中原文化的荟萃地和交汇口,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多元文化在这里碰撞激荡、荟萃交融、和谐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哈密东天山文化。
生态哈密
雄伟的天山山脉横贯哈密全境,将哈密分为气候、地理环境迥然不同的两个区域,山北是雪山松林草原,山南是戈壁大漠绿洲,融大漠、绿洲、雪山、松林和草原于一体,集南北疆景色于一身,具有“一日游四季,十里不同天”和“游哈密,走遍天山南北”的特征。
哈密城市规划区面积448.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4平方公里,城镇化率66.8%,绿化覆盖率达42.7%。生活环境优美,功能健全,交通便利,资源丰富,是国家级园林城市之一,宜居宜业。
和谐哈密
哈密为新疆第三大地州,辖一市两县,总人口57.24万。有汉、维吾尔、哈萨克等31个民族,汉族人口占70%。辖区内驻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三师、吐哈油田公司等20多家中央、自治区单位,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和优势资源开发,形成了高起点、大跨越的融合经济发展态势。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217.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5.4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38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7052元。
地区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教育放在民生之首,千方百计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科学整合教育资源,大力改善办学条件,获得了长足发展。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74所,其中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6所,在校中职生7911人。为进一步提升哈密地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走中高职并举的发展路子,现已向自治区提出申请, 2013年在目前哈密地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的基础上挂牌成立地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地区始终坚持优先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现有各类医疗机构375个,卫生从业人员4073人,共有床位2309张。有试运行三级医院1所,地区级二级甲等医院1所,中医民族医院2所,县(市)级二级医院3所。各医院配备有核磁共振仪、螺旋CT扫描机等大型医疗设备。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取得更显著的发展。
资源哈密
哈密有“瓜乡、煤都、风库、光谷、枢纽”之称。能源矿产和自然资源丰富,是我国资源最为富集、组合优势明显的区域。目前已发现各类矿种76种,占新疆已发现矿种的65%,主要优势矿种煤、石油、天然气、铜、镍、铁、金、石材等,其中铁矿储量位居新疆第一位。铜镍矿探明储量居全国第二位。特别是煤炭资源尤其丰富,预测资源量5708亿吨,占新疆预测资源量的31.7%。占全国预测资源量的12.5%。
“十二五”以来,新兴产业崛起和产业升级加快为地区发展增添了后劲、注入了活力。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加快,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招商引资规模迅速扩大,地区发展已经站在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的跨越式发展平台上。
煤产业
煤炭
哈密已被确定为国家亿吨级煤炭生产外用基地。煤炭资源储量大、品种多、易开采,具有低硫、低磷、低灰粉、高发热量“三低一高”的特点,是哈密各种资源中规模最大、最具开发潜力的第一优势矿种。煤田伴生丰富的煤层气,预测资源量5000亿立方米以上。到2020年,重点规划煤矿项目基本完工,形成煤炭产能2亿吨以上。
三塘湖煤田是全国最大的整装煤田,矿区含煤面积3926平方公里,查明煤炭资源量299亿吨、预测煤炭资源量286亿吨。。矿区含煤43层,可采煤层27层,煤层最大总厚度为106.11米,平均厚40.94米。煤种主要以长焰煤、不粘煤为主,发热量5800-7600大卡,是优良的火力发电和煤化工用煤,大部区域为水平、近水平煤层,适合大型机械化煤炭开采。
目前,华能集团、大唐集团、华电集团、国网能源、中电投、国**司、保利集团、中煤能源、广汇集团、重庆能源、徐矿集团、葛洲坝、酒钢集团等三十多家大企业大集团已入驻哈密进行煤炭资源开发,其中国内五百强企业集团十八家。
煤电
哈密已被确定为国家千万千瓦级火电基地,是“疆电东送”的核心输出口和重要支撑电源。“十二五”期间,哈密地区煤电总装机容量将突破2000万千瓦,到2020年,规划煤电总装机容量3000万千瓦以上。根据《新疆电网2008-2015年远景目标网架规划报告》,在“十二五”末前后将建设哈密-郑州和哈密-重庆2条±800千伏直流线路,同时建成750千伏变电站4座,750千伏干线路8条,直流换流站2座。届时,哈密将通过4回750千伏线路与甘肃安西、敦煌联网,通过2回±800线路向郑州、重庆送电。
目前哈密地区先后有华能集团、大唐集团、华电集团、国网能源、中电投、国**司、中煤能源等14家火电企业开展了项目前期或建设工作,设计项目19个,装机规模达到4000万千瓦。随着这些大规模电网输出条件的形成,哈密将成为“疆电东送”的主要枢纽,为哈密大规模的电力上网外送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目前哈密至甘肃瓜州市750KV超高压输变电工程已正式投运,实现了新疆电网和西北电网全面联网。
煤化工
依托哈密丰富的煤炭资源,哈密地区煤化工产业近年来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到2015年,规划甲醇年生产规模240万吨、烯烃(MTO)年生产规模100万、二甲醚年生产规模160万吨、煤制天然气年生产规模30亿立方米、LNG(煤基)年生产规模18.5亿立方米、乙二醇年生产规模20万吨、聚甲醛,中油加氢年生产规模15万吨、煤焦油深加工精细煤化工年生产规模12万吨、粗酚精制项目年生产规模2万吨。
目前新疆广汇、北大青鸟、陕西煤化等多家企业已进驻哈密进行煤化工项目建设。
风电产业
哈密已被确定为国家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地区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哈密市东南部、十三间房和三塘湖~淖毛湖三大风区,风功率密度≥150瓦/平方米,总面积为51569平方公里,占全疆风功率密度≥150瓦/平方米总面积的66.3%,技术开发量达7549.8万千瓦,约占全疆技术开发总量的62.9%,到2020年风电规划总装机容量达到1180万千瓦。
目前已进驻并陆续开展风能资源测量工作的企业已达31家,建设测风塔80多个,形成了以华能集团、大唐集团、国电集团、华电集团、中电投五大发电企业为首,金风科技、中广核、中国三峡、中节能等其他企业积极参与开发建设的良好局面。
光电产业
哈密已被确定为国家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试验基地,地区全年日照时数3170~3380小时,是全国日照时数非常充裕的地区之一。全年日照时数3300多小时以上,哈密多年平均太阳能总辐射量为6214.66兆焦/平方米,有效发电时数在1800小时以上,是理想的太阳能开发区域,按照规划,哈密地区2015年规划装机总量100万千瓦,2020年达到360万千瓦。
目前已有华能集团、大唐集团、华电集团、国网能源、中电投、中广核、国电集团等21家企业进驻哈密进行光伏发电项目建设。
装备制造产业
哈密地区近年来重点和优先发展风电设备、光伏产品、煤机、矿山设备、工程机械、高低压配电及电器、超高压输电塔架等装备制造产业。目前金风科技、华锐风电、重庆海装、北车集团、中复联众等国内风电装备制造行业的领军企业纷纷进驻哈密,以风电机组、风电叶片、风电塔筒、风电法兰等产品为主的风电设备制造产业体系逐渐形成,哈密已成为全疆最大的风电设备装备生产基地。同时煤机、电力设备、光伏发电设备及组件加工制造等制造业也已形成强劲发展势头,目前已有特变电工、荣信股份、平煤神马、鑫涛硅业、弗光太阳能等企业进驻哈密进行光伏产品、电力设备、煤机制造项目建设。
黑色、有色金属产业
哈密有色、黑色金属资源十分丰富,主要优势金属矿种有铁、铜、镍、钼等。铁矿是哈密地区最具有优势的矿种之一,分布广、类型全、远景储量大、富矿比例较高;铜镍资源成矿条件优越,储量较大,东天山有色金属成矿带已被列入西部大开发十大重点开发带,围绕黑色、有色矿产资源优势,引进了八钢、酒钢和西宁特钢为主的26家黑色加工企业,重点支持新疆有色、陕西东为、中亚华金集团和红石矿业、西拓矿业、新疆凯迪公司等16家企业进行铜镍资源开发;河南铬钼矿业开发公司即将在哈密东戈壁进行钼矿资源开发,并形成采选能力3万吨/天,届时将成为中国第二大钼资源基地。
建材产业
随着国家对新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的加大,“疆电东送”,“疆煤东运”及“四大基地”的建设,铁路公路枢纽工程、富民安居工程建设相继展开,哈密地区建材工业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已形成水泥生产规模450万吨/年、玻璃生产规模270万重箱/年;石材荒料开采规模2.6万立方米/年,石板材加工规模285万平方米/年。
特色农产品、食品加工业
哈密农副产品质量高、品质优,符合绿色食品生产标准。主要农产品加工有棉纱、大枣汁、葡萄酒、植物油、饲料、乳制品、啤酒、肠衣、牛羊肉、麦芽、淀粉、哈密瓜酱菜等十几种加工产品。近年培育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各类涉农企业54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自治区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18家、地区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12家。
哈密欢迎您
未来的哈密,是一个充满魅力和希望的城市。哈密人民将敞开热情的怀抱,欢迎你们,在哈密这片神奇的沃土上,播撒知识的种子,展开生命新的征程,实现人生的梦想。让我们一起携起手来,信心满满地共同建设文化哈密、开放哈密、活力哈密,强而精、富而美的和谐哈密!
相关待遇
1.应聘人员一经录用,办理单位相应编制手续,享受国家规定的在职人员工资、津贴、福利、保险等各项待遇。(企业单位按照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执行)
2、应聘人员录用到行政单位,博士层次人员定职为副县级调研员,硕士层次人员定职为副主任科员,分别享受相应待遇。
3、应聘人员录用到事业单位,博士研究生工作一年期满,定职为副高级职称,符合正高级评审条件的,优先申报;硕士研究生工作一年期满,定职为中级职称,符合副高级评审条件的,优先申报。
4、应聘人员一经录用,具有全日制博士学位或高级以上职称的人员,一次性补贴10万元;提供不少于120平方米住房一套,服务满10年,住房归个人所有,并办理房屋产权手续;具有全日制硕士学位人员一次性补贴6万元,提供不少于80平米的公租住房一套。所有引进人员优先享受单位集资建房政策。
5、配偶工作及子女入学。引进的人才,其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可随调随迁。配偶的工作由组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协调用人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参照其随调前工作单位和用工形式予以妥善安置。子女需转入本地区中小学校入学或幼儿园入托的,由教育部门按照优先照顾的原则,妥善安排。其配偶、子女从事“三产”经营活动,可以享受工商、税收等有关优惠政策。
6、符合引进条件人员,初步达成意向来哈考察,给予一次**通补助费4000元。
7、引进到企业工作人员以企业引才待遇为准。
报名时间和方式
报名时间:2012年12月13日— 12月25日
报名方式:采用网上投递简历及现场面试两种形式,如下:
1.下载并填写《哈密地区人才招聘报名表》(见附件,后简称《报名表》),并以“报名表-姓名+学校+专业”命名。
2.请以“简历-姓名+学校+专业”命名个人简历(附电子照片)。
3.请将《报名表》和个人简历以附件的形式,发送至招聘邮箱hmrc100@126.com,并以“姓名+学校+专业+应聘职位”命名邮件主题。
4、根据简历投送情况安排现场面试时间和地点,具体内容另行通知。
联系单位:哈密地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联系人:胡尔西旦赵亚楠
1、乌鲁木齐市:作为新疆的首府,乌鲁木齐市不仅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新疆最大的城市,其GDP总量居新疆之首,展现了强大的经济实力,乌鲁木齐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同时也是新疆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对外开放的门户。
2、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州位于天山北麓,紧邻首府乌鲁木齐,其GDP总量位列新疆第二,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昌吉州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导产业,同时积极发展工业和服务业,形成了多元化的经济结构。
3、阿克苏地区:阿克苏位于新疆中部,是新疆重要的农产品产区之一,其GDP总量排名第三,经济发展稳定,阿克苏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4、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犁州位于新疆西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GDP总量排名第四,经济发展特色鲜明,伊犁州以畜牧业和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同时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工业,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体系。
5、巴音郭勒蒙古自治州:巴州位于新疆南部,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的自治州,其GDP总量排名第五,经济发展充满活力,巴州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6、喀什地区:喀什位于新疆西南部,是中国最西端的城市,其GDP总量排名第六,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喀什地区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导产业,同时积极发展边境贸易和旅游业,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7、塔城地区:塔城位于新疆北部,是一个边境地区,其GDP总量排名第七,经济发展稳步提升,塔城地区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和旅游业,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8、哈密市:哈密位于新疆东部,是新疆通往内地的门户之一,其GDP总量排名第八,经济发展稳健,哈密市以农业和能源产业为主导,同时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9、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位于新疆北部,是一座以石油工业为主的城市,其GDP总量虽然排名较后,但人均GDP较高,克拉玛依市依托丰富的石油资源,大力发展石油化工产业,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10、吐鲁番市:吐鲁番位于新疆东部,是一个以葡萄种植和旅游业为特色的城市,其GDP总量排名第十,但特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吐鲁番市依托独特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葡萄产业和旅游业,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