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工业提升门销售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平凉工业提升门销售的一些知识点,和平凉近几年来的变化 。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的平凉市,辖崆峒区和泾川、灵台、崇信、华亭、庄浪、静宁6县,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26.83万人,有汉、回、蒙、满等18个民族,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境内区位独特、交通便利,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生态良好、资源富集,风物绮丽、民风纯朴,有着多元、厚重、包容、开放的区域文化特色。312国道横贯全境,宝中铁路纵穿南北,平定高速、西长凤高速加紧建设,天平铁路、西平铁路已经开工建设,天平高速公路和宝平高速公路也即将开工建设。崆峒山道教文化、西王母寻根文化、大云寺佛教文化、皇甫谧医学文化独具魅力,出土于泾川县的佛祖舍利金银棺、灵台县的西周青铜器和南宋货币银合子等文物被誉为“中华之最”。为甘肃最大的煤电产业基地、重要的农林产品生产基地和西北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人文生态旅游基地、全国苹果**适生区之一,是甘肃承接中东部省区产业转移与开放开发的“东大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平凉各族儿女在平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立足市情实际,发挥比较优势,聚精会神搞建设,实干攻坚抓突破,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城乡面貌和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去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70亿元,同比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30.5亿元,增长42.1%;大口径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完成20.1亿元和8.24亿元,增长24.6%和18.4%;财政支出达到55.3亿元,增长48%。农民人均纯收入2414元,增长1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00元,增长10.4%,主要经济指标均达到了两位数增速,并培育形成了煤电、草畜、果菜、旅游四大特色优势产业,打造推出了“平凉煤电”、“平凉红牛”、“平凉金果”、“平凉旅游”四大特色经济品牌。相继实施了平凉电厂、华亭电厂、崇信电厂、煤田开发、煤制甲醇和750KV超高压输供电等十大过10亿元工程,陆续引进了华能、中水、徐矿、海螺、雨润5家全国500强企业。平凉先后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市”、“浙商省外投资**城市”和“2007中国魅力城市200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平凉已进入一个机遇增多、优势凸显、活力增强的战略机遇期。全市上下将全面贯彻党的***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一届五次全委会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市二次党代会确定的“主攻三大目标、建设四大基地、推进六个跨越”的总体思路,以保增长、扩内需、强基础、调结构、促和谐为主线,积极抢抓机遇,主动应对挑战,强化投资拉动,突出产业开发,加强基础建设,着力改善民生,努力在煤电和煤化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壮大旅游产业、改善民生民计六个方面集中突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旅游产业———打造西部人文生态旅游基地▲平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旅游文化底蕴深厚,为古丝绸之路北线东端之重镇。境内发现齐家、仰韶等各个时期的古文化遗址465处,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4个,馆藏文物3万多件。出土于泾川县的佛舍利金银棺、灵台县的西周青铜器和南宋货币银合子等文物被誉为“中华文物之最”。全市有各类旅游景点100多处,国家2A级以上景区12处。天下道教第一山———崆峒山,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地质公园,被评为“中国顾客最满意的十大风景名胜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和全国首批30个“中国旅游文化示范基地”之一。天下王母第一宫———泾川回山王母宫,是西王母文化发祥地、国家重点民俗文化景区。人类开元第一城———静宁成纪文化城,气势宏大,古朴典雅;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馆,被列为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的重要景点。神州祭灵第一台———古灵台,蕴涵着西周文化的神秘魅力。秦皇祭天第一坛———华亭莲花台,以“人修的龙门洞,天生的莲花台”而久负盛名。第一个全国梯田化模范县———庄浪县,百万亩梯田成为黄土高原上一道独特的生态风景线。崇信县境内的4A级景区龙泉寺、千年菩提树、“华夏古槐王”自成风景,引人入胜。崆峒十万沟、静宁仙人峡等森林峡谷险峻幽深,旖旎多姿。泾川温泉、庄浪天池朝那湫、陇上名泉贯珠泉等水域景观独具魅力。经过20多年的持续开发,先后开展了国家园林城市、卫生城市、文化名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和景区景点功能配套建设,旅游基础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全市星级宾馆(饭店)达到18家,旅行社15家。与周边14个城市建立了旅游经济区域联盟,共同构建了丝路遗珍之旅、寻根朝觐之旅、红色教育之旅、休闲度假之旅、西北风情之旅五条精品线路,成为甘肃旅游的重点区域和陕甘宁三省(区)旅游联动发展的重要节点。开发出了五大类上百种旅游商品,发掘恢复的“中国纸织画”备受海内外游客喜爱。平凉是一个富饶美丽的地方,优惠的旅游发展政策,是您投资兴业的热土。我们在旅游产业开发上,对全市各旅游景点门票均常年优惠,对外地旅行社组团来平旅游进行奖励,对旅游招商项目在土地开发、税费征收等方面实行全面优惠。热忱欢迎国内外客商及社会各界前来旅游观光、开发建设,共同开创美好未来!煤电产业———打造甘肃最大能源煤化工基地平凉属鄂尔多斯聚煤盆地中煤层最厚地段,是鄂尔多斯盆地能源综合利用重点市。市内华亭煤田为甘肃第一大煤田、全国13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探明储量35.75亿吨,占全省探明储量的54%,不仅是优质的动力用煤,也是目前全国最好的气化用煤。全市现有规模以上煤炭生产企业18户,矿井31对,年设计生产能力2200万吨以上;发电公司3个,总装机容量154万千瓦。2008年,全市原煤产量2014万吨,发电量93亿千瓦时,分别占全省总量的二分之一强和近六分之一,以煤电产业为支撑的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初步形成。果菜产业———打造中国优质果品基地平凉是全国苹果优势产区和**适生区,现有果树经济林158万亩,以红富士为主的优质果品达85.27万亩、年产量65万吨,形成了3个果业集中区和12条优势果产业带,五个县(区)被国家列入“名优特经济林示范县”,两个县获得“中国苹果之乡”、“中国红富士之乡”称号,获得全国第一个苹果类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绿色食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中国良好农业规范(GAP)示范基地认证,特供2008年北京奥运会。蔬菜种植面积62.9万亩。建有规模果品加工企业20多家,加工能力35万吨,“平凉金果”远销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和东南亚、俄罗斯及港澳地区。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平凉市境内共有公路总里程9075.3公里,公路网面积密度达到82.5公里/百平方公里,在中东部居第一,其中等级以上公路4278.3公里。现有国道1条161.7公里、省道5条436.3公里、农村公路1689条8477.3公里;通油路的乡镇100个,占96%,通乡油路里程和站点建设项目在全省居于第一。全市初步形成了以干线公路为骨架、农村公路为补充的全市公路网,有效地发挥了公路对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与带动作用。围绕公路建设,平凉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构建“平凉至西兰银三小时经济圈、市内两小时交通圈”的构想和“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县有综合信息站,乡有汽车服务站,村有停靠点”的目标。今年,天平、西平铁路开工建设,平定高速公路通车,西长凤高速业已开工,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为平凉经济建设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城乡建设———日新月异 2008年,平凉市实施了中心城市“三十工程”,建成了南山生态公园、泾河水面、泾河大桥主体等重点工程,城区集中供热、管道燃气、污水管网建设进度加快。“三十工程”建设,让平凉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平凉城镇园林绿地总量达到2303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27.17%。6县城综合功能不断增强,小城镇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城镇化水平提高到29.8%。草畜产业———打造甘肃绿色畜牧基地平凉是中国西北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和皮毛集散地,年肉牛饲养量97.4万头,出栏33.5万头,居甘肃农区之首。建有景兴10万头肉牛精细加工厂、西开牧业5万头屠宰线、百兴集团福利制革厂、凯沣出口牛肉罐头加工厂、旭康牛肉食品生产厂等一批龙头加工企业,牛皮加工能力100万张,草产品加工能力10万吨。成功注册全国第一件活牛证明商标———“平凉红牛”,牛肉、皮革、熟肉制品、骨制品等销售全国市场,活牛及牛肉出口国外地区。
【平凉巨星集团制衣有限公司】
巨星制衣公司始建于1992年4月,前身为平凉新生商贸制衣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集设计、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型服装公司,隶属于平凉巨星集团。
以生产各种高、中、低档服装为主,为巨星的基础产业。2000年投资840万元,购进了西德的服装生产流水线,重金聘请了高级服装设计师、打版师、工艺师,形成了产品上档次、质量上水平、销售有规模的发展趋势。2003年与香港“星誉”有限公司合资,新上了香港品牌服饰“星利龙”西装,产品深受顾客欢迎,并打入了香港市场。2005年,公司生产各类服装51935套,完成工业总产值600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6537万元。
公司拥有雄厚的设计力量和精湛的制作工艺,同时设立了产品生产线,选用适合的优质面料,以高标准、严要求把持各项质量关口,力求产品更好、更美。
公司本着“以人为本,以质为优,以诚取信,共同发展”的经营方针。竭诚欢迎各地朋友与我们建立和发展业务关系。精诚合作、开创未来。树立起高品质的服装公司形象。我们为顾客敞开心扉,倾听各方意见,坚持清晰的产品定位,不断改进,大胆创新,追求完美。欢迎各地客户前来咨询指导,洽谈订货。
【平凉巨星集团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平凉巨星集团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 11月,由平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注册资本金1000万元,被省建设厅批准为暂定资质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为平凉巨星集团的子公司。公司下设项目部、折迁办、财务部、资料部等部门,准备利用原平凉市粮贸公司土地、兰州军区后勤部二十七分部家属院土地和购买的城西路连片土地大规模开发房地产,经甘肃省建材科研设计院初步规划设计、预计修建高层、多层住宅楼,共计面积约28万平方米,总投资近3亿元。城西路巨星梅苑小区共修建高层住宅楼6幢,多层楼房32幢,总建筑面积216140平方米,总投资2.12亿元;27分部家属院修建18层住宅楼,面积2.2万平方米;市粮贸公司修建28层商住综合楼预计面积4.2万平方米。现城西路巨星梅苑小区项目已经市建设局、市规划局、平凉市城市建设专家论证会通过。一期工程计划修建住宅楼10幢,建筑面积44584平方米,已由市计委立项,并取得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详细规划设计已搞结束,工程已进入实施阶段。
巨星集团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巨星集团为依托,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由于集团内有五个子公司,尤其巨星集团制衣有限公司为集团的主体公司,经济效益比较可观,在房地产开发上,资金的调度比较灵活,集团的抗风险能力比较强,在房地产开发行业中是一个具有活力的企业。
【甘肃皇甫谧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甘肃皇甫谧制药公司始建于1987年,2008年12月被平凉巨星集团依法收购。该公司占地10.6万平方米,资产总额2860万元,现有员工94名,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4名。有符合GMP要求的中药前处理、中药提取、口服固体制剂三个生产车间和中药提取、片剂、胶囊剂、颗粒剂和中药制造五条生产线,有各类中西药片剂、硬胶囊剂、颗粒剂、大容量注射剂生产批准文号69个,其中拥有新药证书的药品8类6个,产品畅销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区,有较高的市场知名度和覆盖率。2009年5月和9月再次通过GMP管理质量认证,取得药品片剂、硬胶囊剂、颗粒剂和中药饮片生产许可。为了扩大企业生产规模,2009年4月公司总投资1.84亿元,新上扩建和新建项目。建设内容为扩建中药饮片生产线车间,新建口服固体制剂、大输液和纸箱车间生产线以及综合办公楼、库房等配套设施,总建筑面积为40500平方米。止目前,已投资1.36亿元,建成了中药材加工厂车间、固体一二号车间、大输液一二号车间和仓库及科研办公楼主体工程。配套完成了厂区室外道路硬化工程和排污管道工程,目前正在进行室内装饰工程和固体车间净化工程,整个项目可在2011年底前建成并投入使用。
项目建成后,企业的生产能力将大幅度提升,片剂、胶囊、颗粒剂产量将由原来的3亿片、1.2亿粒和6000万袋提高到10亿片、10亿粒和1亿袋,并增加大输液6000万瓶,中药饮片10000吨,企业年产值可达3.5亿元,实现利税5000万元,可提供400人就业岗位。【平凉巨星集团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平凉巨星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10月。注册资金100万元,隶属于平凉巨星集团,具有三级物业管理资质。现辖管梅苑小区、华亭龙鼎、玄鹤新城三个小区。其中梅苑小区坐落于城西路。现有员工2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5人,管理人员8人,保安员6人。小区一期工程占地30亩,已建成住宅楼7幢,共有住房539套,总建筑面积6.12万平方米。
公司按照“以人为本、业主至上、科学管理、优质服务”的服务宗旨,我们的工作理念是“服务无止境、管理无盲点、业主无怨言”。我们的口号是“业主的需要是我们的工作任务,住户的满意是我们不懈的追求”。我们的工作目标是“建设和谐小区,服务大众,为平凉繁荣作出贡献”。
【平凉巨星集团建材有限公司】
平凉巨星建材公司正式创建于2009年7月,是一家民营企业,公司由搅拌站、门窗厂、道沿砖厂组成,公司占地面积平方米,主要产品有各类商品砼、各类门窗等,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总资产近12364万元,公司现有职工69名,其中技术工11人,有大专以上学历的5人。
公司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喜人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先后被平凉市有关部门评为“创办经营企业,安置下岗职工先进单位”、“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纳税先进单位”、“诚信单位”。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已成为一家自有资金雄厚,技术力量强大,生产经营规范,企业信誉良好的现代化企业。
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东部,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地处北纬34°54'--35°43',东经108°30'--107°45'之间,横跨陇山(关山),东邻陕西咸阳,西连甘肃定西、白银,南接陕西宝鸡和甘肃天水,北与宁夏固原、甘肃庆阳毗邻,是古"丝绸之路"必经重镇,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全市辖泾川、灵台、崇信、华亭、庄浪、静宁六县和崆峒一区,总土地面积1.1万平方公里,海拔在890--2857米之间。年均气温8.5℃,降水量在450--700毫米之间。全市总人口22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7.3万人,占总人口的12.3%。崆峒区城镇人口18万人,约占全区总人口的40%。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全市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各项社会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目前,全市粮食自给有余,实现了解决温饱这一历史性目标,跨入了致富奔小康的新阶段。
行政区划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平凉市辖1个市辖区、6个县。即泾川、灵台、崇信、华亭、庄浪、静宁六县和崆峒区。
平凉市面积11325平方千米,人口219万人(2004年)。
崆峒区面积1936平方千米,人口48万。邮政编码744000。区人民政府驻西大街。
泾川县面积1486平方千米,人口33万。邮政编码7443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灵台县面积2038平方千米,人口23万。邮政编码744400。县人民政府驻中台镇。
崇信县面积 850平方千米,人口 9万。邮政编码744200。县人民政府驻锦屏镇。
华亭县面积1266平方千米,人口17万。邮政编码744100。县人民政府驻东华镇。
庄浪县面积1556平方千米,人口42万。邮政编码744600。县人民政府驻水洛镇。
静宁县面积2193平方千米,人口47万。邮政编码7434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6)》,人口截至2004年底。*
自然资源
平凉是甘肃省主要农林产品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经济作物主产区,盛产小麦、玉米、谷类、荞麦、油菜、胡麻、林果、烤烟等,具有开发"两高一优"农业的广阔前景,曾与庆阳地区以"陇东粮仓"闻名遐迩。市上和七县(区)先后获农业部、国务院"粮食生产先进地区(县)"荣誉奖。旱作山区盛产胡麻、葵花、土豆、莜麦和豆类等;阴湿山区林草茂盛,是西北重要的畜牧业基地、皮毛集散地和各类中药材的重要产地,目前全市年存栏黄牛50多万头,年交易各种畜皮200多万张。中药材主要有党参、黄芪、甘草、大黄、贝母、冬花等150多种。山药、百合、蕨菜、甲鱼等极具地方特色,皮毛肉类远近闻名;川区以果、菜为主,特别是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农村支柱产业之一。全市现有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5个,总面积7.4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6.6%,森林面积397万亩,森林覆盖率17.98%。植物种类共51科84属254种,野生动物31种。林业资源在省内有较大优势。最为富裕的是崆峒区四十里铺镇洪岳村,洪岳村的村民,勤劳致富,
矿产资源:从全国来看,平凉属自然资源比较贫瘠的地区,但从省内及周边地区范围内看,煤炭、石灰岩等有比较优势。市内的华亭煤田是鄂尔多斯聚煤盆地中煤层最厚的地段,总面积150平方公里,是甘肃省第一大煤田,煤层平均厚度达28.7米,探明总储量34.7亿吨,且煤质优良,具有高活性、高发热量、低灰、低硫、低熔点的特性,不仅是优质动力用煤,而且也是目前我国最好的气化用煤。
石灰岩资源:有资料介绍总储量30多亿吨,但勘探程度低,探明储量约3亿吨,主要分布在平凉市和华亭县;庄浪县卧龙寺石灰岩矿床为远景储量,约2亿吨。对石灰岩的利用,目前主要是生产水泥、石灰和建筑石料。
另外还有粘土、石英砂等,主要分布在华亭县安口镇一带,开采利用历史较早,目前主要用于生产日用陶瓷、高低压电瓷、灯泡等。
旅游资源:平凉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现已发现各个时期的古文化遗址 465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5处。其中"道教第一山"--崆峒山(崆峒区)、王母宫--西王母降生处的回中山(泾川县)、人文第一祖--伏羲氏诞生地古成纪(静宁县)、西周第一台--古灵台(灵台县)等历史遗址和西周青铜器(灵台县)、南宋银本位货币银合子、佛舍利金银棺(泾川县),被誉为"中华之最"。平凉也是祖国针灸学鼻祖、晋代医学家皇甫谧(灵台县),唐代著名宰相牛僧儒(灵台县),南宋抗金名将吴玠、吴璘(庄浪县),明代"嘉靖八才子"之一赵时春(崆峒区)的故乡。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崆峒山和王母宫、温泉、柳湖、南石窟寺、龙隐寺、莲花台、紫荆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云崖寺,以及明代宝塔、李元谅墓等风景名胜、文物古迹都是寻根访古、观光旅游、避暑休闲的好去处。旅游业有望培育成我市新兴的支柱产业。
基础设施
平凉自古为屏障三秦、控驭五原之重镇,是中原通往西域和古丝绸之路北线东端的交通和军事要冲,不仅是西北地区的公路枢纽,而且是欧亚大陆桥第二通道的重要中转站。宝中铁路纵贯全市,公路形成了以312国道和天水一平凉、银川—平凉、宝鸡—平凉等省道为骨架,县乡道路为支点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交通便捷畅达,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全市2004年电话用户达11.04万户,普及率达10.4部/百人。西兰乌光缆贯穿全市,七县(区)市话全部实现程控交换,移动通信、数据通信覆盖了境内县以上城镇,通讯方便快捷。全市已建成330千伏、110千伏变电站8座,35千伏变电站25座,已实现县县有110千伏变电站,2-3个乡(镇)有一座35千伏变电站;电力总装机容量125万千瓦。电力不仅能满足本市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可以向其它地区送电。
经济
近年来,全市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各项社会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04年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6.34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0.05亿元(大口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20元。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以“平凉金果”为主的果树经济林118万亩,年产果品40万吨以上。“平凉金果”荣获2004年中国国际林业博览会金奖。“平凉红牛”品种优良,年存栏73.6万头,年交易各种畜皮470多万张,肉、蛋、奶年总产量达8.97万吨。2004年,农业增加值达到24.95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84.69万吨,草畜、果菜等农村支柱产业总收入达到11.75亿元,“平凉金果”、“平凉红牛”两大品牌走出西北,享誉全国。工业经济在促改革、调结构、求发展中不断开拓前进,工业企业效益显著提高。以煤炭、电力、建材、医药、食品、制革等行业为主体,以“全国煤炭优秀企业”华煤集团为代表的一批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骨干企业,成为全市工业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2004年工业增加值达到28亿元,增长21.7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3亿元,增长33.95%,位居全省第二。第三产业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分别调整到25.95:39.57:34.48,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进一步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