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重庆工业化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平凉工业提升门招商

平凉工业提升门招商

来源:行业新闻 / 时间: 2025-05-11

很多朋友对于平凉工业提升门招商和平凉近几年来的变化 。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的平凉市,辖崆峒区和泾川、灵台、崇信、华亭、庄浪、静宁6县,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26.83万人,有汉、回、蒙、满等18个民族,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境内区位独特、交通便利,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生态良好、资源富集,风物绮丽、民风纯朴,有着多元、厚重、包容、开放的区域文化特色。312国道横贯全境,宝中铁路纵穿南北,平定高速、西长凤高速加紧建设,天平铁路、西平铁路已经开工建设,天平高速公路和宝平高速公路也即将开工建设。崆峒山道教文化、西王母寻根文化、大云寺佛教文化、皇甫谧医学文化独具魅力,出土于泾川县的佛祖舍利金银棺、灵台县的西周青铜器和南宋货币银合子等文物被誉为“中华之最”。为甘肃最大的煤电产业基地、重要的农林产品生产基地和西北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人文生态旅游基地、全国苹果**适生区之一,是甘肃承接中东部省区产业转移与开放开发的“东大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平凉各族儿女在平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立足市情实际,发挥比较优势,聚精会神搞建设,实干攻坚抓突破,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城乡面貌和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去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70亿元,同比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30.5亿元,增长42.1%;大口径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完成20.1亿元和8.24亿元,增长24.6%和18.4%;财政支出达到55.3亿元,增长48%。农民人均纯收入2414元,增长1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00元,增长10.4%,主要经济指标均达到了两位数增速,并培育形成了煤电、草畜、果菜、旅游四大特色优势产业,打造推出了“平凉煤电”、“平凉红牛”、“平凉金果”、“平凉旅游”四大特色经济品牌。相继实施了平凉电厂、华亭电厂、崇信电厂、煤田开发、煤制甲醇和750KV超高压输供电等十大过10亿元工程,陆续引进了华能、中水、徐矿、海螺、雨润5家全国500强企业。平凉先后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市”、“浙商省外投资**城市”和“2007中国魅力城市200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平凉已进入一个机遇增多、优势凸显、活力增强的战略机遇期。全市上下将全面贯彻党的***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一届五次全委会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市二次党代会确定的“主攻三大目标、建设四大基地、推进六个跨越”的总体思路,以保增长、扩内需、强基础、调结构、促和谐为主线,积极抢抓机遇,主动应对挑战,强化投资拉动,突出产业开发,加强基础建设,着力改善民生,努力在煤电和煤化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壮大旅游产业、改善民生民计六个方面集中突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旅游产业———打造西部人文生态旅游基地▲平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旅游文化底蕴深厚,为古丝绸之路北线东端之重镇。境内发现齐家、仰韶等各个时期的古文化遗址465处,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4个,馆藏文物3万多件。出土于泾川县的佛舍利金银棺、灵台县的西周青铜器和南宋货币银合子等文物被誉为“中华文物之最”。全市有各类旅游景点100多处,国家2A级以上景区12处。天下道教第一山———崆峒山,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地质公园,被评为“中国顾客最满意的十大风景名胜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和全国首批30个“中国旅游文化示范基地”之一。天下王母第一宫———泾川回山王母宫,是西王母文化发祥地、国家重点民俗文化景区。人类开元第一城———静宁成纪文化城,气势宏大,古朴典雅;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馆,被列为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的重要景点。神州祭灵第一台———古灵台,蕴涵着西周文化的神秘魅力。秦皇祭天第一坛———华亭莲花台,以“人修的龙门洞,天生的莲花台”而久负盛名。第一个全国梯田化模范县———庄浪县,百万亩梯田成为黄土高原上一道独特的生态风景线。崇信县境内的4A级景区龙泉寺、千年菩提树、“华夏古槐王”自成风景,引人入胜。崆峒十万沟、静宁仙人峡等森林峡谷险峻幽深,旖旎多姿。泾川温泉、庄浪天池朝那湫、陇上名泉贯珠泉等水域景观独具魅力。经过20多年的持续开发,先后开展了国家园林城市、卫生城市、文化名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和景区景点功能配套建设,旅游基础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全市星级宾馆(饭店)达到18家,旅行社15家。与周边14个城市建立了旅游经济区域联盟,共同构建了丝路遗珍之旅、寻根朝觐之旅、红色教育之旅、休闲度假之旅、西北风情之旅五条精品线路,成为甘肃旅游的重点区域和陕甘宁三省(区)旅游联动发展的重要节点。开发出了五大类上百种旅游商品,发掘恢复的“中国纸织画”备受海内外游客喜爱。平凉是一个富饶美丽的地方,优惠的旅游发展政策,是您投资兴业的热土。我们在旅游产业开发上,对全市各旅游景点门票均常年优惠,对外地旅行社组团来平旅游进行奖励,对旅游招商项目在土地开发、税费征收等方面实行全面优惠。热忱欢迎国内外客商及社会各界前来旅游观光、开发建设,共同开创美好未来!煤电产业———打造甘肃最大能源煤化工基地平凉属鄂尔多斯聚煤盆地中煤层最厚地段,是鄂尔多斯盆地能源综合利用重点市。市内华亭煤田为甘肃第一大煤田、全国13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探明储量35.75亿吨,占全省探明储量的54%,不仅是优质的动力用煤,也是目前全国最好的气化用煤。全市现有规模以上煤炭生产企业18户,矿井31对,年设计生产能力2200万吨以上;发电公司3个,总装机容量154万千瓦。2008年,全市原煤产量2014万吨,发电量93亿千瓦时,分别占全省总量的二分之一强和近六分之一,以煤电产业为支撑的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初步形成。果菜产业———打造中国优质果品基地平凉是全国苹果优势产区和**适生区,现有果树经济林158万亩,以红富士为主的优质果品达85.27万亩、年产量65万吨,形成了3个果业集中区和12条优势果产业带,五个县(区)被国家列入“名优特经济林示范县”,两个县获得“中国苹果之乡”、“中国红富士之乡”称号,获得全国第一个苹果类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绿色食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中国良好农业规范(GAP)示范基地认证,特供2008年北京奥运会。蔬菜种植面积62.9万亩。建有规模果品加工企业20多家,加工能力35万吨,“平凉金果”远销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和东南亚、俄罗斯及港澳地区。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平凉市境内共有公路总里程9075.3公里,公路网面积密度达到82.5公里/百平方公里,在中东部居第一,其中等级以上公路4278.3公里。现有国道1条161.7公里、省道5条436.3公里、农村公路1689条8477.3公里;通油路的乡镇100个,占96%,通乡油路里程和站点建设项目在全省居于第一。全市初步形成了以干线公路为骨架、农村公路为补充的全市公路网,有效地发挥了公路对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与带动作用。围绕公路建设,平凉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构建“平凉至西兰银三小时经济圈、市内两小时交通圈”的构想和“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县有综合信息站,乡有汽车服务站,村有停靠点”的目标。今年,天平、西平铁路开工建设,平定高速公路通车,西长凤高速业已开工,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为平凉经济建设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城乡建设———日新月异 2008年,平凉市实施了中心城市“三十工程”,建成了南山生态公园、泾河水面、泾河大桥主体等重点工程,城区集中供热、管道燃气、污水管网建设进度加快。“三十工程”建设,让平凉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平凉城镇园林绿地总量达到2303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27.17%。6县城综合功能不断增强,小城镇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城镇化水平提高到29.8%。草畜产业———打造甘肃绿色畜牧基地平凉是中国西北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和皮毛集散地,年肉牛饲养量97.4万头,出栏33.5万头,居甘肃农区之首。建有景兴10万头肉牛精细加工厂、西开牧业5万头屠宰线、百兴集团福利制革厂、凯沣出口牛肉罐头加工厂、旭康牛肉食品生产厂等一批龙头加工企业,牛皮加工能力100万张,草产品加工能力10万吨。成功注册全国第一件活牛证明商标———“平凉红牛”,牛肉、皮革、熟肉制品、骨制品等销售全国市场,活牛及牛肉出口国外地区。

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市

华亭市位于甘肃省东部、关山东麓,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东临崇信县,西连庄浪县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南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和陕西省陇县。辖5镇、5乡、1个街道办事处、1个开发区管委会,107个行政村、19个居民委员会。总面积1183平方公里,总人口17.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2万人。主要县情特点是:

一是工业基础雄厚。华亭素有陇东“煤城瓷镇”之称,矿区煤炭储量33.7亿吨,占全省已探明煤炭储量的40.2%,是全国13个重点产煤基地、西北3大产煤矿区之一,也是甘肃省煤、电、化、运一体化综合产业开发的核心区。华亭煤炭具有“三高三低”(高挥发性、高化学活性、高发热量,低灰、低硫、低磷)的良好品质,是优质的动力、气化和化工用煤。矿区现有各类矿井22对(其中:华亭煤业集团6对,华亭煤电股份有限公司4对,县属乡镇煤矿9对,异县矿3对),有27万千瓦、5万千瓦电厂各1座,60万吨/年煤制-项目开工建设。2006年生产原煤1415.49万吨,发电3.2亿度。境内石灰石、陶土、坩泥等资源储量可观,开发潜力较大。甘肃华亭工业园区已入驻企业18户,引资32.34亿元,完成投资5.16亿元。目前,全县初步形成了以煤电产业为龙头,化工、建材、陶瓷、电瓷、机械制造等多业并举,区域特色鲜明,规模优势突出的地方工业体系。

二是农业特色鲜明。华亭是甘肃东部优质核桃、药材和肉牛生产基地,境内植物多达400多种,规模种植的大黄、当归、党参、独活、柴胡等地道中药材有50多种,野生药材多达208种,其中华亭大黄品质优良,已有1700多年的栽培历史;华亭核桃味美皮薄,具有高蛋白、低水份的特点;华亭肉牛肉质细嫩,营养丰富,皮质细腻弹性好。目前,建成了20万亩核桃、5万亩药材、10万头肉牛、10万亩饲草“四大基地”,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华亭山川秀美,森林覆盖率达36.6%。水资源丰富,林丰草茂,有人工林和天然林地13万亩,草地38万亩。境内河流属泾河水系和渭河水系,年总径流量1.83亿立方米,地下水总量0.82亿立方米。

三是基础设施完善。华亭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宝中铁路横穿境内,北距平凉市55公里,西至兰州395公里,南到咸阳国际机场290公里。有年吞吐量1000万吨的煤炭铁路专用线和140万吨的铁路集运站,有省级干线公路2条85.85公里,总里程670.21公里,万人拥有公路38.7公里,每百平方公里拥有公路56.6公里,年均客运达量303.6万人,客运周转量17123.8万人公里;货运量63.6万吨,货运周转量7162.5万吨公里。随着平(凉)武(都)高速、平(凉)宝(鸡)高速、西(安)平(凉)铁路、天(水)平(凉)铁路的陆续建设,华亭将成为贯通西(安)兰(州)银(川)三条高速、三条铁路的重要交通枢纽,区位优势明显。同时,还建成了占地10万平方米的人民广场、“三馆两中心”等标志性文化建筑,县城面积达到12.9平方公里,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服务功能日趋完善。

四是人文历史荟萃。北魏普泰二年立华亭镇,以皇甫山麓有华尖山而得名。随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置华亭县,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境内古人类遗址、古墓葬群、石窟石雕名胜景地和古动物化石点多达106处,馆藏珍贵文物30余件,拥有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关山莲花台和秦、汉皇帝祭祀炎黄二帝的上、下_遗址,是中国第一座祭祀黄帝的轩辕庙,被誉为“秦皇祭天第一坛”,也是我国先秦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此外,还有北魏名窟石拱寺、天外飞来仙姑山等近百处名胜古迹,自然景观奇特,人文积淀深厚,开发前景广阔。

五是经济实力较强。止2006年底,地方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65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4.4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41亿元;地方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3.76亿元;招商引资总额达到9.8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761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06.43元,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跃居全省66个县的第7位,被评为第六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百县(市)之一。先后荣获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150多项。

地理位置

华亭市地理优越,位于甘肃省东部、关山东麓,东临崇信县,西连庄浪县和宁夏自治区泾源县,南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和陕西省陇县,北距崆峒区83公里,西至省会兰州427公里。

政区沿革

华亭县历史悠久,北魏普泰二年立华亭镇,以皇甫山麓有华尖山亭而得名。隋大业六年(公元605年)置华亭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置华亭县。1958年12月撤县并入平凉市。1962年恢复华亭县至今。

政区划分

2000年末全县辖2镇10乡1个街道办事处):东华街道、东华镇、安口镇、西华镇、马峡镇、策底镇、上关乡、神峪回族乡、山寨回族乡、河西乡、砚峡乡;石堡子开发区。117个行政村、15个居民委员会。全县总人口18.5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占26.2%。总面积1183平方公里。

机构干部

2000年末全县共有党政部门及事业单位435个,有干部3250名,其中妇女干部772名,少数民族干部237名,设30个基层党委、16个党总支、414个党支部,有7409名党员。

自然特征

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温带湿润性气候,境内山川兼有,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7.9℃,降雨量615毫米,平均海拔1300米。河流交叉纵横,汗河、河等4条河流源于本县,年总泾流量1.83亿立方米。

资源特点

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主要矿藏有煤炭、陶土、坩泥、石灰石、石英砂等。其中煤炭储量21亿吨,占全省煤炭储量的36%。林丰草茂,植被良好,有天然林和人工林地36.87万亩,草场3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6.6%。农副产品众多,大豆、**、中药材、核桃、黑木耳等享誉海内外。

交通运输

华亭距咸阳飞机场352公里,国家重点铁路线宝中线横穿境内,省级干线公路2条85.85公里联接内外,交通便利,县乡公路四通八达。邮电通讯发达,拥有装机容量12624门的国际国内程控电话通讯网,实现了县、乡、村三级与国内数字直拔,开通了移动通讯设备和自动寻呼台。

特色产业

素有“煤城瓷镇”之称。煤炭、陶瓷、电瓷产量居全省之首,是全国2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甘肃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煤炭既是良好的动力用煤,也是优质的气化、化工用煤,质量上乘,块炭出口国外。陶瓷生产历史悠久,电瓷畅销西北五省,还有普通灯泡、高标号水泥等地方产品深受用户欢迎。

自然景观

华亭是古丝绸之道必经之地,环境优美,人文古迹甚多。古人类遗址、古墓葬群、古窟石雕、古城堡遗堡、名胜景地和古动物化石点达106处之多。馆藏珍贵文物30余件。著名的有皇帝祭天的莲花台、风光绮丽的五台山、规模宏大的石佛群和石拱寺、神奇的海龙洞、药王洞和仙姑山等名胜古迹,是发展旅游事业的理想之地。现已建成占地面积1. 93平方公里的集旅游、娱乐为一体的公园2处。在45公里的边境线上有茂密的森林、兴旺的牧场和雄伟的关山等风景区,是旅游度假的好去处。

【上海华亭县】

今天上海市松江区,唐天宝十载(751年)设华亭县,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在此设华亭府,次年改名松江府。松江府驻地为华亭县,元至清松江府属县陆续析置上海、青浦、娄县、金山、奉贤、南汇6县及川沙抚民厅。民国元年(1912年)废松江府存县,同年娄县并入华亭县,民国3年因与甘肃省华亭县同名,改名松江县。1958年,松江划归上海市,

2021年4月,华亭市被评为第二批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

2010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华亭市为2009年国家园林县城。

2009年1月,华亭市上榜第二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