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重庆工业化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常州工业提升门机

常州工业提升门机

来源:行业新闻 / 时间: 2025-05-11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常州工业提升门机,以及常州工学院教务处电话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一、常州工学院教务处联系电话和联系方式常州工学院教务处电话如下:教务科为0519-88510133、教学研究科为0519-88510135、实践教学科为0519-88510135、学籍科为0519-88510136、综合科为0519-88510137等...

二、常州工学院简介

常州工学院是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坐落于经济发达、文教昌盛、交通便捷、美丽富饶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常州,其前身为创建于1978年的常州市七·二一工业大学。1980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常州职业大学。1982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常州工业技术学院。2000年,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常州市机械冶金职工大学合并组建升格为本科层次的常州工学院。2003年,传承常州师范教育百年文脉的常州师范专科学校(筹)成建制并入常州工学院。历经40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现已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7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综合性较强的多科性地方高等学校。

学校现有辽河路校区、巫山路校区、会馆浜路继续教育学院和长江路科技产业园,总占地面积近1300亩;设有18个教学单位,54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普通全日制在校生近1.5万人;现有在职教职工1139人,其中专任教师78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53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35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2人;拥有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333工程”培养人选和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等113人次。

自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致力培养切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已为社会培养输送了10万余名高素质人才。近年来,学校开展了与常州大学、河海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目前,学校是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立项高校和首批启动高校,教育部和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培育院校,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首批试点高校,江苏省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试点高校。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5个,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4个,江苏省特色专业4个,江苏省重点专业(类)5个,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一期工程项目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江苏省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10个。

学校按照“一级学科规划、二级学科建设”的思路,逐步完善了省、校两级学科建设体系,现有机械工程、软件工程、电气工程和土木工程4个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获批江苏高校“文化创意”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建设单位;建有江苏省高校特种加工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高校特种电机研究与应用重点建设实验室、江苏省中小企业新能源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微特电机研究与应用实验室等8个常州市重点实验室;拥有常州市社会科学院数据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常州市创新创业与改革发展中心等社科研究智库,并与8家企业共建了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建有融研发、生产和实践于一体的常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常州工学院大学科技园以及数控技术应用及装备、软件、建筑工程技术等10个校内产学研一体化中心,内设常州研究中心、瞿秋白研究中心、中小企业研究院等40个人文社科研究机构。

学校坚持“让每个人拥有创造力,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秉承“团结、严谨、求是、创新”的校风和“教会学成、守正有为”的校训,整体优化设计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探索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机制、新途径和新方法,着力营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环境。全面落实《常州工学院学生课外“阶梯式”实践育人实施方案》,通过文娱活动、主题教育、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多种途径育人,常年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学术科技节、读书节、校友返校日等系列活动,全面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建有“奖、助、勤、贷、补、减”帮困助学体系,设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贫困学生助学金以及校级优秀学生奖学金、新生奖学金、考研奖学金等多项奖学金。学校依托企业、行业和校友资源,建立了稳定的省内外毕业生就业基地和就业工作网络,构建了就业长效机制,确保毕业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毕业生当年平均签约率均在96%以上,考研录取率、出国率等逐年上升。

学校与美国、澳大利亚、英国、丹麦、加拿大等境外的40多所高校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在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学分互认、合作办学等领域开展合作。学校拥有软件工程、土木工程、学前教育等3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均入选江苏省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项目。学校招收来自亚洲、欧洲、美洲等地区的45个国家的留学生,为江苏省教育厅认定的“留学江苏”目标学校。

常州工业职业学院课外学分不够不能毕业。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Changzhou Institute of Industry Technology)是由江苏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教育部第一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建设单位、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教育部工业机器人领域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建设单位。

截至2021年3月,学校有中央财政支持重点专业2个、国家级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双证书制”试点专业2个、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2个、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国家精品课程6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

学生成绩

截至2021年3月,近年来,学校学生共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16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7项,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23项、二等奖42项、三等奖58项;在“挑战杯”全国竞赛江苏省决赛中获特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7项。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总面积439.1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5万人。该区位于常州市北部,北濒长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便捷的交通网络。

春江镇经济技术开发区于2003年成立,2006年设立江苏常州新北工业园区,2010年更名为江苏常州滨江经济开发区。区内现有40家物流企业,包括华润、香港建滔、安邦物流等。

2013年,该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4亿元,工业总产值923亿元,实际到账外资4.1亿美元,引进了常州中油华东仓储物流、诺德化工新材料等优质项目。

化工新材料产业完成产值602亿元,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等高端装备制造业,港口物流产业重点发展码头、仓储、现代物流等。

截至2013年底,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70家,拥有125家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和73家常州市民营科技企业;累计申请专利4718件,签订产学研协议128项;成功引进外籍院士1名、创新人才4名、创业人才5名。

园区形成“四纵四横”道路网络,污水处理厂、工业水厂、化工管廊、电力设施、供热供气等配套设施完善,累计动迁220万平方米,安置房屋1万余套,提供411间职工宿舍和843套住宅。教育、医疗配套设施不断完善。

推进绿色招商,严格环保门槛,累计签订收储关闭协议40家,有效整合土地资源1873亩,成功创建省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新龙生态林380亩启动区建成开放。

高新区已成为常州市最大、最富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外向型经济强劲,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650家,合同外资3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亿美元。专题园区建设进展顺利,技术创新明显。

城市化进程加快,基础设施累计投入超过35亿元,建成区面积30平方公里,拆迁面积140万平方米,形成了“五纵七横”城市道路主框架,供水、供电、供热、污水处理、通信等配套设施完善。

区内建有宾馆、写字楼、公寓、别墅、旅游休闲设施等,社会事业完善,拥有四所高校和常州奥体中心、中加合资国际医院、中华恐龙园等。

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用地面积5.63平方公里,后设立常州市新北区,面积扩大至439.16平方公里,下辖6镇3街道,常住人口75万人。

地理位置位于北纬31°48'~32°03',东经119°46'~120°01',北濒长江,东与江阴市相邻,西与扬中市、丹阳市接壤,南接常州市老城区,地势平坦。

交通便捷,沪宁铁路、沪宁高速公路、338省道、常澄路、京沪高速铁路、镇南铁路、常泰高速公路穿区而过,常州港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常州机场已开通至国内20多个城市的航班,区内有藻江河、德胜河、新孟河三条等级河道。

区位优势在于位于常州市老城区之北,北依长江,南枕沪宁铁路,与上海、南京、杭州等距相望。区内拥有常州港和常州机场,以及四通八达的水、陆、空交通网络。

经济实力显示,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3亿元,同比增长24.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3亿元,同比增长3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7亿元,同比增长25.76%;三次产业结构从2007年的2.5:73.7:23.8调整为2011年的1.8:66.2:32。2011年,全区年销售超亿元企业达280家,天合光能成为全市首家销售破百亿元企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效生态农业也取得显著进展。

转型升级方面,以培育新兴产业为根本,全面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加快结构调整,推动装备制造和化工新材料两大支柱产业的发展,集群化推进光伏、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开放开发方面,坚持招商引资,新引进一批央企、民企、外资重大项目。2011年全区实际到账外资首次突破10亿美元,全年外贸进出口突破113亿美元。

城乡面貌方面,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完成了新龙国际商务城等重大项目,完成14条城市主要道路改造和绿化提升,水环境和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人民生活方面,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万元,同比增长12%和12.8%。实现城乡低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全覆盖,社会事业统筹发展,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齐头并进。

社会环境方面,积极推行“1+4”访调联动机制,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推进“法治新北”建设。

——愿景展望,常州高新区将围绕四大目标,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强区、城乡一体化、经济国际化、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确保在全省开发区中的位次进一步巩固,对全市的贡献份额进一步提升。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高新商务区、月星环球港、新龙国际商务城等项目进展顺利,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人居环境质量提升。

——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77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8561元。新增城镇就业14000人,社会保障加强,全区所有持证残疾人无偿获得意外伤害险。

——愿景展望,常州高新区将以十八大精神为统领,实现高端产业集聚、科技创新引领、生态文明新城区和人民幸福示范区的目标。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实现“12345”的产业发展目标,突出科技创新,争先进位,打造现代化滨江新城。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