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提升门监狱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工业提升门监狱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工业提升门监狱以及湖南省武陵监狱简介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湖南省武陵监狱,作为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隶属于正处级单位,专门负责对被判处15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罪犯进行惩罚和改造。它坐落在常德市北郊的万金障,周边环境优美,东临白鹭栖息的白鹤山,南邻风景秀丽的柳叶湖度假区,西靠占天湖,北通津市和澧县,与省道1804线直通的中心公路便于交通。
武陵监狱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970年,由澧县盐井农场合并组建,后经历了一系列名称变更,包括常德汽车改装厂和常德轻型汽车厂。1995年,经司法部批准,正式更名为湖南省武陵监狱。监狱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以工业为主、农业为辅的生产格局,1999年起实施监企分离,强化了刑罚执法职能,推动了监狱工作的发展。
近年来,武陵监狱在常德市委、市政府及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坚持依法治监,从严治警,重视罪犯改造,推进现代化文明监狱建设。监管秩序稳定,罪犯改造质量逐年提升,多次荣获省监狱管理局和司法厅的表彰,如“省级优秀特殊学校”、“素质教育先进单位”等,为构建和谐常德做出了贡献。
武陵监狱的主要职责包括:严格执行刑法、刑事诉讼法和监狱法,确保正确执行刑罚;强化内部管理,保障监管安全;组织罪犯参与生产劳动和教育,提升改造质量;尊重和保障罪犯的合法权益,依法办理减刑、假释等事宜。
扩展资料
大连南关岭监狱是一个多功能的工业生产基地,其设施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监狱的主要业务是服装加工,这个部门承担着生产任务,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服装产品。除了服装,监狱的某个监区还专门从事铸石板的生产,运用先进的技术进行制造,为建筑行业提供坚实的材料支持。
另外,监狱的机加铆焊加工部门也是一大特色,他们专注于机械设备的加工和组装,确保产品质量和工艺精度。在工艺品制作方面,监狱的另一监区擅长小汽车等精细工艺品的生产,展现了囚犯们的艺术才华和工艺技能。
有趣的是,监狱中还有一些监区参与了手工挑雪糕板项目的生产,这种独特的手工艺品不仅满足了市场需求,也体现了囚犯们的创新精神和劳动价值。此外,监狱还接纳零工活,让囚犯们在实践中提升技能,同时为社区提供灵活的劳动力支持。
总的来说,大连南关岭监狱不仅是一个刑罚执行场所,更是一个集教育、技能培训和经济生产于一体的综合性机构,展示了监狱在改造罪犯的同时,也实现了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滨西监区,一般都在做手工活,比如说钱包,服装,皮球,磨水晶珠,天堂伞,安电子,旱数据线,当然了,也有试验田和菜园。2006年开放的四大新监区里都有超市,不过一般混的好的才有时间去开大账,也有医务所,不过没有你说的饭店,只有大小伙房,大伙房犯人吃,小伙房干部吃,也就是狱警!至于打不打人,要看组长怎么管理了,叫你不干,叫他也不干,是肯定要打的,还有一般两三年的刑期是不会减刑的,都是混日子。不知道我的答案你还满意不
安徽省白湖监狱管理分局原名安徽省白湖农场,地处庐江、无为、巢湖二县一市境内,1953年围湖造田建成,分东西两个大圩,162平方公里,为全国特大型农场之一。
同时,它又是全省最大的罪犯教育改造基地。
现有民警职工4600多人(其中在职民警2300多人),党员2700多名,辖区人口4万余人。
建监50多年来,面对层出不穷的困难和挑战,几代白湖人坚持发扬“艰苦奋斗、敬业奉献、公正执法、开拓创新”的“白湖精神”,在极其简陋的条件和环境下,创造了中国监狱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
50多年来,累计教育转化罪犯数三十万人,生产粮食210多万吨;面对重大自然灾害,为保护西河流域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东大圩先后9次搬迁,5次蓄洪,为维护全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从白湖自身的客观实际看,筹建新监区,实施白湖监狱布局调整,已经到了非调不可的地步。
首先,点多面广的关押布局以及罪犯从事农业生产的改造方式已经与新的形势和要求格格不入。
此前,分局在内部虽然经过几度撤并、整合,但全局罪犯关押点仍然多达70个。
最远的石山监区距分局机关近30公里,素有白湖的“西伯利亚”之称。
给罪犯监管、民警生活、子女上学都带来了极其不便。
其次,监管设施简单,条件简陋,安全工作不堪重负。
建监以来,由于分局监管设施改造步伐比较缓慢。
西大圩监房多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所建的平瓦房,且配套设施极不完善,加上年久失修、墙体风化,很多监房都已成为危房。
根据2003年11月份组织的危旧监房与公共用房普查结果表明:白湖分局的危房总面积达33.37万㎡。
其中b类危房3.79万㎡。
c类危房5.64万㎡。
d类危房23.94万㎡。
落后的监管条件和时代的发展与要求显得极不相称。
第三,由于东大圩关押点处在蓄洪区内,原址复建,只会走上回头路,势必造成重复建设,同时也与司法部“三个转移”战略精神背道而驰。
审时度势,权衡利弊,在东大圩面临第五次蓄洪重建的关键时刻,省委、省***作出重大决定,加快全省监狱布局调整进程,启动白湖新监区建设。
由国家和省里投资1.83亿元,分局自筹资金2000多万元,在白湖西大圩新建4个标准化关押点,设计关押能力8000人。
整体功能融罪犯关押改造、生产劳动、民警办公、武装警戒为一体,占地55.6万m2,分三期建设。
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与关心下,新监区一期工程于2003年12月28日破土动工,经过两年多的紧张施工,2006年4月,新监区主体工程全部竣工。
另外,与之配套的581套居民新宿舍已在2004年底全面竣工,东大圩的民警和职工全部告别了居住多年的破旧平房,住上新居。
2006年5月16日,滨西监区迎来了首批押犯,标志着新监区开始试运行。
6月12日,滨西监区、串河监区组建工作顺利完成,监区领导、民警一次性配备到位,押犯分别由局内调犯和四批上海调犯以及九龙、义城监狱调犯构成。
2007年2月13日,西大圩原7个监区的2000多名服刑人员迁入栖凤监区、龙山监区。
至此,新监区全面启用。
新监区投入使用后,东大圩关押点绝大多数罪犯迁出,彻底改变了以往东大圩建了蓄,蓄了建的历史,同时全局的罪犯关押点也由原来70多个压缩为27个,不仅大大提升了监管安全系数和罪犯改造质量,还节省了警力、降低了行政成本。
分局罪犯劳动也完全由室外转向室内,由农业转向工业,罪犯关押、改造、劳动和干警管理、办公条件均得到彻底改善。
为把新监区打造成全省一流监狱的窗口,分局党委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积极创新,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全新的思路解决问题,全力推进新监区各项工作快速发展。
在监区班子配备上,分局党委坚持领导干部任用标准,注重把那些能力强、素质高、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领导干部选配到新监区领导班子中,精心打造精诚团结、求真务实的中层班子。
在民警队伍建设上,结合监狱布局调整和东大圩体制改革,科学配置警力资源,加强基层一线警力配置,置换和压缩非执法岗位上民警编制。
2006年11月新录用的32名公务员全部充实到基层一线。
同时在门卫、会见室、狱内超市和机关科室岗位上加大女警力的配置力度,注重发挥女民警的作用。
现四个新监区共配备民警522人,基层分监区警力基本上达到司法部的规定要求。
监狱面貌发生新变化,先后完成了新办公楼、新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武警营房、新监区围墙道路、绿色家园住宅楼、农网改造、劳务加工厂房、蔬菜基地、医院住院部装潢以及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等建设任务。
启动原分局机关至新办公区景观工程。
顺利完成了精米厂主体工程建设和设备安装调试任务,实现当年开工当年投产。
信息化建设取得阶段成果。
自主投资完成了机关局域网和新办公楼综合布线工程建设,分局机关基本实现无纸化办公。
开展环境整治工作,强势推进亮化美化工程,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
通过以上升级改造,白湖农场环境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