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工业提升门公司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工业工业提升门公司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卷闸门电机十大品牌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卷闸门电机十大品牌:杜亚、华麟、安麟、三星阿兰德、新兰德、杰龙、群达、久易、欧玛克、先锋机械。
1、杜亚
宁波杜亚机电技术有限公司,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省名牌产品,专业的管状电机生产型企业,全球领先的智能家居及门窗电机自动化解决方案供应商。
2、华麟
漳州市长泰新麒麟机械有限公司位于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官山工业园区,是一家专业研制、生产销售系列卷闸门电机和管状式电机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本着脚踏实地的创业精神,历经多年努力,大量吸引行业精英加入,企业的实力和科技含量稳步提高,现已发展成为高度专业化的现代企业,在全国电动卷门机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3、安麟
福建安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漳州市麒麟电子有限公司)创立于1992年,注册资本2700多万,是集智能电动门窗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福建省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具有自主进出口权,是行业首家挂牌上市企业,中国金属结构协会钢门窗委员会副会长单位。
4、三星阿兰德
江西三星阿兰德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生产防火卷帘控制器系列、数控王防火卷门机系列、数控王民用卷门机系列、气体灭火控制器、紧急逃生控制器等系列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是集科研开发、生产制造、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管理机制的企业。
5、新兰德
江西新兰德电子有限公司坐落于军旗升期的地方江西省南昌市,是一家集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和销售服务为一体的专精特新企业,公司拥有成套的现代化生产流水线,专业生产防火卷帘控制器、防火卷门机、挡烟垂壁控制器、提升门控制器等产品,属行业的龙头企业。产品均获得国家权威检测机构的检验报告和消防产品认证证书,并获得几十项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专利。
6、杰龙
漳州市杰龙机电有限公司创建于1988年,是专业研发和制造电动门窗驱动和控制产品的机电一体化实业公司,是建设部“电动卷门开门机”行业标准的主编单位,和国家公共安全行业标准“GA603防火卷帘用卷门机”第一参编单位。公司位于经济繁荣、四通八达的漳州市蓝田工业开发区,花园式厂区占地66亩,拥有四千平方的现代化办公、研发大楼和三万平方的标准化生产车间。
7、群达
群达隶属于金安机电有限公司,成立于1991年5月,是国内早开发研制电动卷帘门(门)机、遥控器、防火型电动卷帘门电气控制系统、储备电源等产品专业厂家之一。
8、久易
浙江久易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久易科技)成立于2009年,坐落于浙江桐乡,是国际门控自动化行业的知名制造商。主营产品包括伺服道闸、平移门机、平开门机、车库门机、工业门机和快速门机,专为各类停车场系统、门控设备提供智能驱动和解决方案。
9、欧玛克
多年来专注于中国自动门工业技术发展,欧玛克(omker)见证并亲身参与了这个工业全球化的浪潮。除了拥有变通中国企业的典型优势,如充足的熟练工人、低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原材料和零件价格等等,欧玛克(omker)一向倚重它的阜新性产品设计和开发能力,获取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10、先锋机械
公司地处经济发达的杭嘉湖平原腹地——桐乡市,占地面积10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3.94万平方米。成立于1970年,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00多人,拥有包括加工中心、数控仿形铣、数控车、精密坐标镗、真空淬火炉、刀具专用等高精设备,以及热处理、表面处理生产线和计量理化、检验检测设备近600台。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宁波杜亚机电技术有限公司
2019年5月中旬,上海华与华营销咨询公司访日研修第四团,抵达日本的第一站就去了这个名气很大的小公司,伊那食品株式会社。它1958年创立以来,从来没有亏损过,没有借款贷款。过去的四年里,丰田汽车社长丰田章男和副总们多次来这个公司,向冢越宽会长(董事长)请教经营,还请冢越宽先生在丰田的QC发布大赛上做主题演讲,一起上电视访谈节目。让丰田章男倾心的,就是冢越宽先生的“年轮经营”的理论。为了进一步学习这个优秀的企业,我们整了一下搜集来的资料。
本文由张硕整理并翻译自youtube视频巜贤者的选择——伊那食品工业创始人的访谈》。
(图中的字幕:所谓经营,就是如何让很多的人幸福。)
在日本,每年有超过9000家公司倒闭。其中,有一位经营者将“企业的永续经营和员工幸福”作为经营理念,他就是伊那食品工业株式会社的会长——冢越宽。伊那食品工业是一家以寒天为主力产品,1958年创业以来年年实现持续增收增益的长野县的企业。企业存在的理由是什么,经营的理想状态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对于一味追求股价和市值等数值成果的经营方法提出自己独特见解的冢越会长的经营哲学。
公司是为了员工幸福而存在——伊那食品工业株式会社
主持人:
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伊那食品工业是一家怎样的公司?
冢越会长:
我觉得可以说是一家大家相处得非常融洽的公司。
主持人:
本期节目按照三个关键词来进行。首先来介绍一下冢越宽会长。
伊那食品工业株式会社会长冢越宽,1937年出生于长野县驹根市,1958年进入伊那食品工业株式会社,作为代理社长从一开始就参与经营。1983年就任社长,2005年就任会长,直到现在。
从冢越会长的经历来看,进入伊那食品工业是在21岁,非常年轻,并且职位还是代理社长。当时的经过是怎样的呢?
冢越会长:
如果是一家各方面都很完善、规模很大的公司的话,会比较辛苦。但是当时我们公司是非常小的一家公司。当时由于我的工作得到上级认可,就被派遣到伊那食品。
我在17岁到20岁,由于肺结核一直过着与疾病作斗争的生活。当时就觉得,能够工作是多么棒的一件事情。如果能够工作的话,我一定拼尽全力。所以我就觉得,不管是什么职业都好,如果有能够工作的地方就是最幸福的事情。所以我就非常努力地工作,估计是这份努力得到了上级认可。
第一个关键词:年轮经营
冢越会长:
公司的理想状态,不是一味地高速成长,而是为了永续经营而进行年轮经营。经济环境会出现景气和不景气,年轮经营就是不被经济环境左右,无论发生怎样的事情都会成长。另外,我对“成长”的定义稍微有些不同。一般说到成长,很容易会理解为“销售额提升”,但是我认为即使销售额不增加也可以被称为成长。比如就有一些中小企业由于所在行业的关系,销售额不会有太大提升,但是如果每个季度都能够切实确保收益的话,也算得上是不错的成长。按照我的定义,包括公司员工、甚至经营层在内的与公司有关的所有人,都非常认可“这家公司在不断变好”,这种状态就是成长。
主持人:
但是,如果不能获得利润的话公司就会破产,所以年轮经营指的是缓慢的不断上升的状态是吧。另外,在经济景气的时候,即使什么都不做也会卖出很多。说起寒天,据说还兴起了减肥热潮,现在大家都在食用寒天。
冢越会长:
但是那时候其实还挺辛苦的,主要是市场需求突然急剧增加,包装作业都来不及了。
主持人:
那么员工有没有去跟社长说,再多采购一些设备吧,不断增加产量吧,类似这样的话?
冢越会长:
没有人说这些,因为我在很早以前就明确说明了我的思路。所谓公司的理想状态指的是,不能裁掉你们当中哪怕一个人。所谓裁员就是因为公司业务突然急速上升,之后又开始下降。为了确保不出现这样的情况,才进行年轮经营的。
相反,高速成长的时候,如果冷静思考的话,很多情况下都不是由于自己的努力,而是乘着外力的东风才实现的。不能够区分清楚是由于自己的努力,还是由于大环境、大背景的变化,是错误的源头所在。如果进行过度投资,或者过度扩张组织的话,之后到了某个时间一定会很辛苦。而能够正确区分清楚,就是年轮经营。
主持人:
持续的要点在什么地方呢?
会冢越长:
对于成长的理想状态进行冷静思考的话,小公司即使增长2倍或3倍,也不是一件坏事,而且我觉得这样的事情一定存在。但是,有的时候也必须根据不同行业、或不同规模来进行思考。如果规模足够大的公司想要按照同样的增长率来增长的话,一定会出现问题,其实原本不应该去看增长率或百分比。年轮经营也是一样,树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轮不断变窄。所以用百分比来看的话,增长率是在逐渐下降的。
主持人:
这些思路很有说服力。社会环境会出现经济景气和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一旦经济环境恶化,首先经营者会想到的就是裁员。因为人工费用在开支中是占比比较大的一块,裁员就是先去降低这个部分。对此您是怎么看的?
冢越会长:
我的想法是,是不是只剩下通过节约人工费用来实现V字复活这一种方法了,这是最不应该去做的事情。人类的经济活动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让大家获得幸福。但是,在人类社会宏观的经济活动机制,没有出现很多幸福的人,而是出现了很多不幸的人,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一边想的是要去建立必须要让所有人获得幸福的经济活动机制,而实际上由于裁员出现了很多不幸的人。我认为这一定是由于某些根本性的地方存在问题。
主持人:
战后,美国式的经营思想不断进入日本,比如怎样去提高效率。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人就认为日本式的年功序列的经营方式有问题,所以很多都发生了改变。您对年功序列制是怎么看的呢?
冢越会长:
我认为,年功序列式的经营代表着一种安心感,安心的话就会幸福,为了增加幸福感而采用年功序列制。其思路就是,当到达一定年龄,就应该要获得不会让生活感觉不安的收入。我们公司也有选拔制度,如果对于不管是谁都觉得很优秀的人才进行提拔的话,谁都不会有怨言。但是对于水平有差异的人,则故意不进行绩效评价,而是采用年功序列制。如果是相同的工作,就让年龄大的人来做吧,就是这样一种思路。
<员工对年功序列的看法>
总务人事部久保田(入职第5年):我丈夫也在这里工作,之后打算一直伴着这家公司生活下去。为了让这种生活一直持续下去,我们就有一种使命感,作为公司的员工要去创造未来。我认为年功序列不是让工作不努力的人白白拿工资,而是大家都自主自发地一边去过好自己的生活,同时也能努力用心工作。
总务人事部白鸟翔(入职第5年):我还没有结婚,也还没有孩子。将来我结婚、建立自己的家庭、生孩子的时候,能够拿到稳定的工资、不会为生计担忧,我会非常感激公司。我会觉得将来的生活是可以预见的、不会太费心。
研究开发部高桥佳纯(入职第7年):我还没有建立自己的家庭,可能还没有太深刻的感受。但是看到我的上司,很多人的家庭生活都非常充实。我觉得多亏了公司,我们才能过上这样的生活。
北丘工场生产管理科小泽(入职第7年):通过年功序列制,我们能够拿到稳定的工资,我非常感激公司。将来孩子出生之后,也可以利用产假制度去照顾孩子,我觉得能够在这里长期工作下去。
北丘工场生产管理科科长藤泽(入职第8年):每年工资都会上涨,当然我们非常开心。但是另一方面,我认为不应该安于现状、不去努力,我们自己每一天都必须要成长,必须要去报答公司。我每天都在一边思考这些事情,一边工作。
<百年历>
森信三先生在《一日一语》这本书中,有这样一句简单的话,“知道人生只有一次,是人生最大的知识”。我读到这句话之后,就觉得一定要告诉大家。
百年历就是把100年的每一天全部用日期展示出来。我会让员工看着百年历,问他“你会在哪天死去”。员工会带着一脸奇怪的表情回答说“大概这个地方”。然后我会问“在那之后你会变成什么样”,员工就会变得很严肃“在之后就什么都没有了”。我就说“对呀,什么都没有了。所以这样的话,到那一天为止的有限的时间要怎样去度过呢?因为去世之后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要怎样度过这仅有一次的人生”。其实公司就是员工另外一个人生。如果认为只有家庭才是人生,公司是不得不去赚钱的地方的话,你自己的人生就有一半都是浪费的。既然这样,就要让公司生活有意义、快乐、舒适,所以才需要钱,所以才要去努力赚钱。
<寒天帕帕花园>
冢越会长:
在我们公司总部以及其中一家工厂的附近,最初是非常茂密的松林,光线很暗、让人感觉很不舒服。但是,我就想,如果把这片绿色利用起来的话,应该就会变成非常舒适的空间。所以建设工厂的时候,我就在思考怎样去开发,距离现在已经有大约28年了。无论是谁,如果能够在被绿色环绕的地方工作的话,会感觉很舒适吧。这样想着,我就果断地决定要为了员工去创造舒适的空间。
<寒天帕帕花园现场采访>
基于「为了公司员工去创造绿色的舒适空间」这样一个思路建立起来的寒天帕帕公园,是从1988年开始将红松林变成花园。自那之后大约30年,在面积大约3万坪、相当于2个东京巨蛋大小的红松林中,散落着公司总部R&D中心、北丘工场、店铺、餐厅、咖啡厅、健康会馆、画廊等。
最开始作为员工休息的场所而建立起来的花园,现在不仅面向公司员工,而且面向一般居民开放了。花园里有很多设施,比如摆放着各种各样寒天商品的寒天帕帕商店,商店里侧是北丘工场。此外还可以在杜鹃亭品尝到令人自豪的、以优质寒天为原料的健康菜品,可以在葵花亭品尝到自制啤酒和智利原产红酒。还有仅仅看看就很开心的Sun Flora。此外还有以植物工笔画、山岳照片为中心的艺术画廊。
而且,花园的打理和照料是每天早上由员工自发进行。不一定是全员参与,当天早上有时间的人会去打理,这是大家都默认的规定。有的人会选定自己负责的区域,也有的女性员工因为想要去修剪高处的树枝而专门考取了高处作业的资格证。
我们采访这天,可以看到当地伊那高中的管乐团在园区里练习、一家人带着孩子参观工厂、来购物或吃饭的当地居民等畅享这片舒适空间的身影。
主持人:
与其说是工作场所,感觉人生中很大一部分时光都在这里度过。
冢越会长:
我讨厌“家庭就是全部人生,工作的地方单纯只是为了让家庭变得更好的手段”这样的想法,因为人生的一半时间都是在职场。我觉得如果可以的话,工作的地方必须要舒适、幸福,我想要尽可能去给大家创造这样的空间。
主持人:
视频中有一位修剪树枝的女性,自己主动考取资格证,真的太厉害了,她应该感觉很有意思吧。
会长:
好像通过做这些事情,人生会变得有自信。我觉得人生的自信非常重要。通过活动身体、做了很多事情之后就会变得有自信。我觉得大扫除就是有这样一种功能。
第二字关键词:放眼未来
冢越会长:
在经营中,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对于未来进行思考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认为通过研究开发等去把握时代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就是“放眼未来”的意思。通过这样,公司的持续性会不断提升。
主持人:
寒天领域的研究开发应该挺难的吧。
冢越会长:
我们公司想要对寒天这样一个很单纯的食品进行深入挖掘。我认为通过深入挖掘,用途也会不断扩大。我们一直在做这样的研究,因此也需要相关的人员。我从很早的时候就认为要将公司整体10%左右的员工放在研究开发上。这个比例也没有什么根据,只是根据我自己的直觉,觉得最少留出10%左右的研发力量,应该能做些什么。我也一直将其作为自己的一个基本思路,任何时候都想着要将10%的员工放在研究开发上,并且一直这样做了过来。人只要去做些什么,一定会产生一些东西。
主持人:
但是寒天不就只是寒天吗?会从中产生很多东西吗?
冢越会长:
以前的寒天都是棒状的,对着它不会联想出什么新东西。我们一直在做的是,通过将其制成粉末等各种各样的形态,或者转化成更加容易使用的产品,提高产品使用的简便性,让消费者在家庭里面很简单地就能够使用。
主持人:
寒天原本是海草吧,海草的话能够收获的地方是有限的,应该也会随季节发生变动。为了确保原料应该费了不少功夫吧。
冢越会长:
确实挺辛苦的。经济高速成长的时候,日本由于海水受到污染,海草逐渐减少了。没有原料的话就我们没有前途和希望了,所以我亲自去了很多国家,去寻找海草。结果,在南美的智利与摩洛哥、印度尼西亚、韩国等国开始有了我们的伙伴工厂。现在,那些地方生产了一部分产品,此外还会进口原料在国内的工厂生产。我觉得从比较早的时候就转向海外是非常好的一个决定。
而且,成本并不会因此而变高。因为国外的成本很便宜,日本虽然有很多资源,但是成本很高。
主持人:
此外,做生意的话就一定要卖出产品,所以市场开拓应该属于公司课题中很重要的课题了,对次您是怎么看呢?
冢越会长:
在销售方面我们并不是很擅长,就一般的观点来说,寒天帕帕产品包括作为原料之后会进一步加工生产的产业用产品、以及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家庭型商品,我们一直将这两部分的比例确定为6:4。这个数值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但是我认为这与年轮经营相关,所以故意不去改变这个比例。也就是说,即使家庭型寒天帕帕商品可以进一步扩大,我们也不会去扩大。我就是认为不要改变这个比例,并将其确定为公司持续发展的条件。
主持人:
确定这个条件的前提是什么,直觉吗?
冢越会长:
不能说是直觉,我认为家庭商品一定有它自己的寿命,所以如果在家庭商品中投入太多的话,公司上升、回落的幅度就会加剧。而作为产业用商品,相比来说稳定性比较好,可以更多地投入在这个上面。
<研究开发的现场采访>
贯彻执行“将10%的员工放在研究上面”的方针,目标是成为研究开发型企业的伊那食品工业,对于拥有400多年历史的食品——寒天的可能性在不断扩展。现在除了和式点心和西式点心,还创造出了医药品、化妆品、家庭用产品等各种各样的商品。
其基础就是寒天的分析技术。通过寒天等天然多糖类的物性与功能性分析,隐藏着开拓新市场的可能性的产品在不断出现,比如根据寒天的功能性研究而产生的低聚果糖。低聚果糖是具有抑制关节炎等炎症产生的食品原料。此外,还有根据物性研究,从海草中诞生的生态薄膜——蜻蜓翅膀。据介绍,“可以吃的薄膜是其最大的特征。因为可以食用,所以将一般的薄膜换成生态薄膜的话,垃圾就不会产生了。我家的薄膜可以融化掉,所以不仅仅是可以吃,将其活用后作为化妆品或者医药品的包装、工业制品的包材来使用的可能性还有很多。我们现在将提升其物理性质作为课题正在不断研究”。
主持人:
虽然说是寒天,但是现在好像扩展到了很多领域。可以说明寒天的消费市场还有可能性吧?
冢越会长:
没有说必须只能是这种用途,寒天可以用在很多东西上面。如果没有进行用途开发的话,我们就无法顺利确保销售额。
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创新吧。无论怎样的商品,只要进行研究开发,就可能会有新的可能性。我认为用途开发真的非常重要。
主持人:
这就是有没有发现、有没有意识到的问题了。炸药的发现就是诺贝尔在做实验的时候发现容器坏了、下面漏了,然后就发现容器下面有硅藻土附着,就获得启发“这样去做的话,没准会成功”。如果换成一个不那么敏锐的人,可能就只是想到“瓶子坏了吧”。类似这样的意外发现珍奇事物的才能真的很重要。
冢越会长:
我从以前开始就把serendipity这个词挂在研究室。大的发明几乎都是serendipity(意外发现珍奇事物的才能)。
第三个关键词:创造粉丝
冢越会长:
公司当然是业绩越好就越好了。但是短期的好业绩是靠不住的,要进行长期的、稳定的经营。也就是说,为了进行年轮经营,最好有很多喜欢我们公司的粉丝。创造粉丝不是简单说一句“都来喜欢上我吧”,大家就真的开始喜欢我们。所以为了让大家喜欢上我们,要去做各种各样的经营活动。
具体来说,我们非常重视“不给别人添麻烦”。员工上班的时候,如果右转横穿马路进入公司的话,因为道路不是很宽敞,后面的车就会出现交通拥堵。所以我们就规定“公司门口不可右转”。如果不右转的话怎么办呢?要绕过公司大门,继续往前开一段路,之后左转再开一会儿就到红绿灯了。从功率等的地方右转再开回来就可以进到厂区里面。我们从很早以前就在这样做,也没特意去宣传这件事,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当地的居民就知道了这件事,非常感谢我们。
此外,我们还商量好,在医院或超市等公共停车场停车时,因为我们还年轻所以停到最远的地方,离入口近的地方就让给上了年纪的人或身体不方便的人,并且我们一直在这样做。
创造粉丝先从不给别人添麻烦、或者做一些对别人哪怕有一点帮助的事情开始。这些事情其实跟一般行为素养教育是一样的。当然,我们也会进一步做一些让其他人开心的事情。我觉得通过做这些事情,待客之心自然而然就产生了。
主持人:
听您说了这么多,如果是在大都市的中心区域做这些事情的话,可能也不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吧。伊那食品真的是通过一种很好的方式,得到了当地居民的尊重与感谢。通过这些事情,公司本身的口碑也会提升吧?
冢越会长:
我们的员工一直在进行互相确认,我们公司的粉丝确实在年年增加,因此我们公司的形象也在不断提升。
主持人:
当然也跟企业的规模有关系,当企业不断壮大之后,有做哪些社会贡献活动、文化活动吗?
冢越会长:
我的父亲其实是画家,所以我生来就喜欢这些。在社会贡献活动方面,我们做过一些小事情。比如有一位擅长植物工笔画的女性画家的作品非常好,我就想着一定要展示出来,就建了一个小小的展厅。此外,还有的展厅展示着专业摄影师所拍摄的山岳照片。我自己也拍照,但是一直没有拍出特别好的作品,我就给自己“找借口”说是因为太忙。但是最近几年,每年都会用自己的摄影作品做一个13页的日历。据说因为很有怀旧感,所以还比较有人气,现在卖出大约10万份。
主持人:
通过以这样有形的方式体现出来,员工们就会渐渐理解其价值,而且不只是员工,周围的居民也会理解。长远一点来看的话,真的不只是年轮经营,可能公司本身的年轮也会逐渐建立起来。
冢越会长:
如果社会稳定繁荣发展的话,其结果就是我们自己也会变得很幸福。这样说可能会让人感觉有点狂妄,我觉得我们的目的不是让自己一个人幸福,而是让所有人都变得很幸福,而作为实现手段,就需要我们去摸索公司经营的理想状态。
我认为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对于员工来说,最大的不幸就是公司破产。所以公司不破产是很重要的事情,为了让公司不会破产我们要去做年轮经营、去创造粉丝等等,但是我认为这些都是公司实现不破产的手段,公司实现永续经营的手段。
主持人:
冢越会长的这些思想必须不断向下一任社长或经营者去传递,关于企业经营思路传承应该是比较难的一个问题吧?
冢越会长:
所以我会时刻去创造出经营状况良好的公司,将公司以一种非常稳定的状态交接给下一任经营者,我认为这是经营者的责任。此外,要时刻保持着这样一种良好、稳定的状态,交到下一代手上。不管是上市公司,还是没有上市的公司,都要以良好稳定的状态去交接。我认为不要在自己经营的时候无限扩张到极限,所谓良好稳定的状态,指的是时刻都保持发展的可能性。所以就是去创造有各种发展可能性的公司,将其以一种良好的状态向下一代传递。可能在某一个时期,这样的经营者得不到很好的评价,即使这样也没问题,经过几年之后一定会得到应有的正确评价。
主持人:
今天的话题都非常好,让我忍不住想要一个接一个地听下去,我再一次深刻感受到了经营中的哲学。
(图中的字幕:本来作为手段的利润变成了目的。)
<贤者的路标——冢越会长>
为了了解这个时代,我们需要去学习。但是不只是学习新的现状以及新闻,还应该去阅读秀山左三先生的书、或者二宫金次郎先生的书,那些能让我们去思考“人的生存方式”的书。希望大家更多的去创造接触这些古典作品的机会。
近年来,日本已开始实施由以引进和消化欧美技术为主的模仿型"技术立国"到注重基础研究和独创性自主技术开发的"科学技术创新立国"的战略转变。本文就日本实施此一战略转变的社会原因作了深入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的科技创新问题谈了若干认识。
关键词∶日本;创新;科学;技术;战略。
一、引言
1995年已作为日本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而载入史册。这一年的11月,日本国会罕见地一致通过了一个效力"介于宪法和专门法之间"[1]的重要法律----《科学技术基本法》,并在《科学技术基本法》提案理由说明书等文件中明确提出日本将以"科技创新立国"作为基本国策。
为落实〈《科学技术基本法》的理念和要求,1996年7月,日本内阁史无前例地制定了一个为期五年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在这份基本计划中,日本政府决定∶持续加大科学技术研究投入,逐渐提高基础研究投入的比重,努力改善研究开发的软硬环境,切实提升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尤其是创造性的基础研究能力。该计划还明确了这样几项数字目标∶1、在今后的五年里,政府将把科学技术研究投入总额扩大至17万亿日元规模;2、至2000年底为止,政府将完成资助1万名博士后的人才培养计划;3、将在计划期间内尽早实现为每名国立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每2名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配备1名研究辅助人员的目标等。
第一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期满后,日本内阁又于2001年3月制定、通过了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在这份新的五年计划中,日本政府确立了新世纪初推进科技发展的三大方向,即以"科技创新立国"的实现作为基本国策,努力将日本建设成为"能够以知识的创新和活用为世界做贡献的国家"、"具有国际竞争力并可持续发展的国家"、"能让国民安心、安全地过上高质量生活的国家"。据此,新基本计划突出了这样的思路∶在重视推进基础研究的同时,对生命科学、信息通讯、环境、纳米技术和材料等四大与经济发展、国民福祉密切相关的领域进行重点投资;在将今后五年的科学技术研究投入总额扩大至24万亿日元规模的同时,对日本的科技创新体制,例如研究开发系统、人才培养方式、产官学间的联系机制等进行更加深入的改革。耐人寻味的是该计划还明确了这样一项数字目标∶今后日本应在以诺贝尔奖为代表的国际级科学奖获奖数量上与欧洲主要国家保持同等水平,力争在未来的50年里使本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数达到30人程度[5]。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日本一直坚持走"技术立国"之路。为什么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要改弦更张、采用"科技创新立国"这一新提法,并积极行动、贯彻实行"科技创新立国"这一新战略呢?日本这一战略转变,对正在大力倡导科技创新的我国来讲,有何借鉴意义?
二、"科技创新立国"战略的提出
日本之所以于9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科技发展战略的转变,矢志走"科技创新立国"之路,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的原因∶人口的老龄化、产业的空洞化、赶超战略效力的衰弱以及改善国家形象的需要等。
1人口的老龄化
如众所知,日本很早就跨入了老龄化社会。由于14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人口自1981年起持续负增长,致使15至64岁的适龄劳动人口自90年代中期达到高峰之后开始逐渐减少。这期间,虽然在提高社会劳动参加率、特别是女性劳动参加率方面,日本政府和企业作了不少努力,但是日本的实际劳动人口、或曰劳动力人口自1995年增至6666万后,仍不可避免地开始下滑。据日本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所的测算,到2010年,日本的劳动力人口将降至6188万,即减少近500万;2020年时,劳动力人口将大幅下降至5668万,即比1995年减少1000万。
劳动力人口的减少,将使日本很难依靠增加劳动量的投入来拉动经济的增长。事实上,90年代,劳动量对日本经济的贡献度已经变成负数。这一点,在占据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四分之一以上的制造业表现得尤为明显。
与劳动力人口逐渐减少相呼应,日本社会中的65以上的老龄人口比例正在不断增加。2010年,日本的老龄人口比例将会突破20%;2020年时,这一比例有可能攀升至25%以上。
主要发达国家65岁以上人口比例的推移
老龄人口增加的结果是社会医疗养老支出日益膨胀,居民的储蓄率越来越低。据日本经济计划厅统计,1975年,日本的居民储蓄率超过了20%;但至1990年,居民储蓄率却降到了15%以下。由于日本的市场保护过严、生产流通成本过高,导致外国资本很难、也很不愿意进入日本。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居民储蓄率持续下滑,那么日本政府想依靠加大资金的投入来推动经济的增长将会变得非常困难。
总之,对日本政府来说,可用做推动经济增长的着力点已经非常有限。由于加大劳动量和资本的投入难度越来越大,因此日本政府只得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TotalFactorProductivity)上多下工夫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最有效手段有两个∶一是优化资源配置,即进行结构改革,将资源由低生产率部门转移到高生产率部门;二是强化科技创新,即加大研究开发的投入,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进而使等量的劳动和资本投入得以创造出更高的价值。既然科技创新是推动日本经济实现持续稳定增长的一个主要引擎,那么日本社会各界对其投以关爱的眼神、寄予特别的希望就成了一种历史的必然。
2产业的空洞化
近年来,随着以国际互联网为先导的信息通讯技术的快速普及以及空运、海运等运输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正在迅速走向一体化。受这股潮流的影响,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组织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抢占新兴市场,纷纷将自己的生产据点、乃至研究开发机构转移到海外,从而使本国的产业空洞化问题浮出台面。
显示了主要发达国家的制造业近年来的海外生产比率推移情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日本制造业的海外生产比率仍低于美国和德国,但是日本制造业向海外转移的步伐已明显加快。这一点,在那些技术密集型产业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据日本电子与信息科技产业协会统计,1991年时,在海外设有分支机构的日本企业只有840家,但至2000年,则迅速增加至1263家,其中在亚洲地区由492家急增到871家。
日本失业率的推移
企业在将部分生产据点转移到生产成本比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之后,当然会将一些先进生产技术也转移到海外,当然会对国内的生产过剩人员进行精简。特别是那些大型企业在海外设置分支机构之后,往往还会削减在国内采购的零部件的数量及种类,从而导致国内中小企业的生产萎缩与人员过剩。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中小企业为了生存最终不得不紧随大企业之后移师海外。中小企业追随大企业纷纷出走,无疑将会进一步加剧国内的产业空洞化。
产业空洞化必然导致的一个结果是国内的失业率不断上扬。日本92年的失业率仅有2.2%,但是96年的失业率便急速攀升至3.4%。短短四年,失业率便增加了1.5倍以上。糟糕的是此后四年日本的失业率又增加了将近1.5倍。
产业空洞化还将引发的一个问题是∶政府即使卯足劲扩大内需,因许多生产据点设置在海外之故,未必能有效地促进国内的生产。可以说,只要日本的大型企业仍在不断的减少国内的采购定单,日本中小企业接受定货不足的问题就难以解决。如果日本中小企业无法恢复生产活力,那么日本的经济就很难实现高速增长。
简而言之,日本的一些大型企业虽然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获得了快速发展,但是众多中小企业和多数国民并未从中获取太多的实惠。相反,由于产业的空洞化,企业和个人还不得不承受由此造成的国内生产需求下降、失业率上升的冲击。然而,经济全球化毕竟是大势所趋,日本政府和国民无法逆向操作,很难对企业为了生存发展而将生产据点转移到海外的行为加以指责。他们能做的只是在承认企业经营自主权的同时,努力遏止产业空洞化的发展势头。怎样才能实现这两个看上去互相矛盾的目标呢?答案是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不断开发新产品、孵化新产业。唯有此,日本才能在企业纷纷将落后产品、夕阳产业,甚至将部分先进技术转移到海外时,仍能依靠新兴的高技术产业来维持住国内的经济活力和雇佣需求。
3赶超战略效力的衰弱
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崛起,与其注意发挥技术后进国的优势,积极采取模仿欧美、追赶欧美的科技发展战略密切相关。为迅速缩短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这一时期日本企业采用多种不同方式,引进、消化、吸收了大量的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引进的技术虽然不能象自主创造的技术那样为日本企业带来高额垄断利润,但是它可以降低企业的研究开发成本,而且只要企业能够运用这些海外技术生产出比欧美更便宜、质量更高、功能更多的产品,那么企业照样可以从中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因此,战后、特别是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前,日本企业在引进欧美工业生产技术方面一直乐此不疲。
盖尔蒙(Gellman)公司曾应全美科学基金会(NSF)的请求举行过一项调查,其结论是∶西方发达国家1953至1973年的20年间形成的最有影响的500项技术创新中,由美国完成的占63%,由英国完成的占17%,由西德和日本完成的各占7%。这500项技术创新中,属于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有100项,属于改良性技术创新的有121项。100项突破性技术创新中的65件是由美国完成的,25件是由英国完成的,3件是由西德完成的,由日本完成的只有2件。在121件改良性技术创新中,由日本完成的也只有10件,其余的则是∶美国98件、西德8件、英国2件。尽管这一时期,日本并没有取得多少令人注目的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成就,甚至也没有取得多少改良性技术创新成就,但日本通过大量引进、消化、吸收欧美的科学技术成果,仍然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并于60年代后期超过了西德,成长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资本主义经济强国。
然而,进入90年代后,过去那种利用后发达国家的优势、大量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节约研究开发成本、推动经济高速发展的做法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其主要原因是∶
1、日本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已经大幅缩小,甚至在不少技术领域已经超过了欧美。由于在众多技术领域,日本已不再是追随者,而是一个领先者,因此可供日本引进、模仿的外国先进技术比重越来越低,需要日本自行开发以确保领先地位的技术比重越来越高。
2、世界已进入了以速度取胜、而不是单纯以规模取胜的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当某种高新技术产品被投放到市场之后,别人再以其同类型产品、或其改良性产品同其竞争将会变得非常困难。这一点,在信息技术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微软公司的视窗系列产品可以说是其典型的例证。当改良性技术创新很难象过去那样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时,那么人们的视野便会自然而然地转移到突破性技术创新上来。
3、技术大国美国加大了专利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冷战打得难分难解之时,出于一致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需要,美国对资本主义经济圈内的企业间的技术转移基本上持肯定、支持的态度。但是,进入冷战末期之后,由于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已强大到足以对美国企业构成严重威胁的地步,因此美国政府不得不通过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例如加大侵权惩罚力度、扩大专利受理范围等来增强本国产业的竞争力。这样,日本企业引进美国技术的成本和难度便随之增大。
要而言之,对日本来说,依靠大量地廉价引进欧美的先进技术来促进本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在知识经济时代,如果日本不及时地实施科技发展战略的根本性转变,不彻底改变忽视基础科学研究和独创性自主技术开发的做法,那么日本的经济就不可能再次恢复高速增长。
4改善国家形象的需要
1980年以来,日本每年的研究费投入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之比从来没有低于过2%。岂止如此,进入90年代后,日本每年的研究费投入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之比还一直保持着世界领先水平。因此,单就研究费投入总额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这项指标而言,日本并不逊色于欧美等国。但是,若对日本的研究费来源渠道和组成结构作一深入分析,人们便会发现日本在研究费的投入问题上与美欧等国之间确实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
很明显,90年代前,日本政府投入的研究费占总研究费的比重远不及欧美等国。尽管冷战结束后,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研究费投入比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但是它们的政府研究费投入比例仍然高于日本。
政府研究费投入比例越低,**间投入的研究费占总研究费的比例就相对越高。一般来讲,民间研究费大多用于支援短期内能为企业组织带来高额利润的技术开发、或应用研究,政府研究费多用于支援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教学研究人员从事基础理论研究。是故,一国的政府研究费占总研究费的比例过低,则意味着该国的基础研究投入偏少。很明显,日本的基础研究费占总研究费的比重低于法国、德国和美国。
基础研究同注重投资回报、短期效益的技术开发不同,其成果往往都是以论文报告的形式予以公开发表,从而变成全人类都可分享的精神财富。由于长期以来日本不肯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比重,不愿意为增加人类共有的知识财富承担更多的义务,只在使用欧美的基础研究成果从事商品开发上表现出了高度的热情,因而自冷战末期开始不断遭到欧美等国的指责,并被戴上了"技术上的巨人科学上的矮子"、"搭便车者"、"创造力贫乏的国度"等帽子。显然,欲摘掉这些不名誉的帽子,日本不加强基础研究不行。
再者,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的大国意识有所抬头。为了赢得各国人民的尊敬和信赖、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日本渴望能象欧美等国一样为人类贡献出一批世界级的科学家和科研成果。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什么日本政府要在《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明确宣示在未来的50年里应力争使日本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数达到30人程度这一数字目标了;而且我们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日本政府要强调加强地球环境问题、自然灾害和传染病的预防问题、能源和粮食危机等问题的研究和国际间的合作了。显然,无论是从事地球规模的科研课题研究,还是培养牛顿、莱布尼兹、爱因斯坦式的科学巨匠,日本都有必要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
总而言之,对日本来说,加强基础研究,促进科学技术创新,既是国际社会的要求,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正因为如此,日本才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更加强调提升科学技术创新的能力、特别是创造性的基础研究的能力。
三、日本的启示
通过上述考察,结合思考我国的科技创新问题,我们形成了如下几点认识∶
1,虽然中日两国都强调要重视科技创新问题,但是两国在提出这一口号时所处的经济环境是不同的。由于日本已很难依靠加大劳动量和资本的投入来推动经济增长,因此它不得不集中主要精力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一点上大作文章。换言之,对日本来说,强化科技创新、促进技术进步已与改善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一起成了推动经济再次实现持续稳定增长的主要引擎。与日本相比,我国的情况存在明显的差异。当前,我国的人力资源供应充沛、居民储蓄存款总量持续走高、外国投资大量涌入。因此,我国在可预见的未来依靠加大劳动量和资本的供给来推动经济增长的空间还很大。
还有,尽管我国的失业率情况也相当严重,但是我国不存在产业的空洞化问题。相反,跨国企业正在争先恐后地纷纷进驻我国。因此,我国解决失业率问题的途径还很多,既可以利用孵化技术密集型企业的方式来增加雇佣,又可以利用国际分工、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方式来提高就业率。
总之,虽然我国同样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技术进步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其紧迫程度与日本不同。因此,我们不能一味地追随别人。
2,虽然日本很难再继续享受技术后进国的利益、但是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仍有一段技术距离,因此我国完成可以象日本过去那样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来实现技术跨越。日本今天之所以强调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致力由"模仿和追随的文明开化时代"迈向"注重创新和领先的文明开拓时代",是因为日本的整体技术水准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并不是因为技术引进完全失效之故。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的我国,如果能有效利用技术后进国的优势,积极引进、消化、吸收、改良西方的生产技术,在短期内迅速缩短同西方的技术差距是完全可能的。的确,在大竞争的时代,任何一个居于优势的国家都不会将真正的先进技术拿出来转让,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片面地认为只有不断加大技术创新、特别是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力度,才能摆脱西方的羁绊、迎头赶上西方。石油危机前的日本的历史表明∶对于后发达国家来讲,技术引进、技术模仿有时比技术创新更能推动经济的发展。
3,虽然基础研究的成果能为整个人类社会带来进步,并能促进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但是基础研究的突破并不一定能导致技术开发的成功,因此基础研究的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很有限的。如众所知,技术创新的模式有两种,一种是线形模式(LinearModel),另一种是链形模式(Chain LinkedModel)。线形模式给人的印象是技术创新起始于科学发现,然后经过应用研究、产品开发等阶段,最终得以实现。也就是说整个创新过程是单向直线型的。对此,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罗森伯格(N.Rosenberg)教授等人提出了异议。非线形模式的主张者们认为技术创新肇始于市场需求,有了市场需求才有开发,开发过程包含着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等若干阶段,为了解决各个阶段的技术问题,人们才求助于科学研究。显然,如根据线形模式,则基础研究才是最为根本的;若根据链形模式则基础研究远不如产品开发、工艺开发来得迫切。前已述及,日本战后对基础研究的投入远不如西方发达国家,然而日本的经济却获得了高速增长。如就此而言,链形科技创新模式更符合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