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大型工业提升门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巢湖大型工业提升门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巢湖大型工业提升门的知识,包括中国8大经济圈是什么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中国“八大经济圈”
针对国内经济圈划分比较盲目随意,综合权衡区域经济发展背景、现状和发展趋势,在“十二五”规划中,中国区域发展的新格局,以城市群为基础应和核心,形成八大经济圈。即: 1.大长三角经济圈;以长三角城市群为核心的大长三角经济圈。包括现在的长三角城市群和江淮城市群。 2.泛渤海经济圈;以京津冀、山东半岛为核心的泛渤海经济圈。过去提出的环渤海经济圈包括辽宁,但根据经济联系,辽宁省和吉林省、黑龙江省以及内蒙东部联系更密切,和山东半岛和京津冀的联系并不密切,因此泛渤海经济圈未包括辽宁。山西省虽划分在中部,但是它和河南、湖北、湖南的联系不如和京津冀更密切。内蒙古中部和京津冀、山东半岛联系很密切,所以泛渤海把山西和内蒙古中部划进来。为了跟环渤海经济圈相区别,所以提出泛渤海经济圈。 3.大珠三角经济圈;以珠三角为核心的大珠三角经济圈。2003年时提出叫泛珠三角经济圈,现在提出“9+2”模式,所以改变为大珠三角经济圈。 4.东北经济圈;以辽中南为核心的东北经济圈。 5.海峡经济圈;以海峡西岸城市群和台北为核心的海峡经济圈。我们要和平统一,所以我们在规划上首先要统一起来,此外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和台湾的经济联系非常密切。所以我们把台湾海峡西岸共同构成海峡经济圈。 6.中部经济圈;以长江中游、中原城、湘中城市群为核心的中部经济圈。中部经济圈不包括安徽,即江淮城市群。 7.西南经济圈;以川渝城市群为核心的西南经济圈。 8.西北经济圈。以关中为核心的西北经济圈。
安徽省白湖监狱管理分局原名安徽省白湖农场,地处庐江、无为、巢湖二县一市境内,1953年围湖造田建成,分东西两个大圩,162平方公里,为全国特大型农场之一。
同时,它又是全省最大的罪犯教育改造基地。
现有民警职工4600多人(其中在职民警2300多人),党员2700多名,辖区人口4万余人。
建监50多年来,面对层出不穷的困难和挑战,几代白湖人坚持发扬“艰苦奋斗、敬业奉献、公正执法、开拓创新”的“白湖精神”,在极其简陋的条件和环境下,创造了中国监狱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
50多年来,累计教育转化罪犯数三十万人,生产粮食210多万吨;面对重大自然灾害,为保护西河流域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东大圩先后9次搬迁,5次蓄洪,为维护全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从白湖自身的客观实际看,筹建新监区,实施白湖监狱布局调整,已经到了非调不可的地步。
首先,点多面广的关押布局以及罪犯从事农业生产的改造方式已经与新的形势和要求格格不入。
此前,分局在内部虽然经过几度撤并、整合,但全局罪犯关押点仍然多达70个。
最远的石山监区距分局机关近30公里,素有白湖的“西伯利亚”之称。
给罪犯监管、民警生活、子女上学都带来了极其不便。
其次,监管设施简单,条件简陋,安全工作不堪重负。
建监以来,由于分局监管设施改造步伐比较缓慢。
西大圩监房多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所建的平瓦房,且配套设施极不完善,加上年久失修、墙体风化,很多监房都已成为危房。
根据2003年11月份组织的危旧监房与公共用房普查结果表明:白湖分局的危房总面积达33.37万㎡。
其中b类危房3.79万㎡。
c类危房5.64万㎡。
d类危房23.94万㎡。
落后的监管条件和时代的发展与要求显得极不相称。
第三,由于东大圩关押点处在蓄洪区内,原址复建,只会走上回头路,势必造成重复建设,同时也与司法部“三个转移”战略精神背道而驰。
审时度势,权衡利弊,在东大圩面临第五次蓄洪重建的关键时刻,省委、省***作出重大决定,加快全省监狱布局调整进程,启动白湖新监区建设。
由国家和省里投资1.83亿元,分局自筹资金2000多万元,在白湖西大圩新建4个标准化关押点,设计关押能力8000人。
整体功能融罪犯关押改造、生产劳动、民警办公、武装警戒为一体,占地55.6万m2,分三期建设。
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与关心下,新监区一期工程于2003年12月28日破土动工,经过两年多的紧张施工,2006年4月,新监区主体工程全部竣工。
另外,与之配套的581套居民新宿舍已在2004年底全面竣工,东大圩的民警和职工全部告别了居住多年的破旧平房,住上新居。
2006年5月16日,滨西监区迎来了首批押犯,标志着新监区开始试运行。
6月12日,滨西监区、串河监区组建工作顺利完成,监区领导、民警一次性配备到位,押犯分别由局内调犯和四批上海调犯以及九龙、义城监狱调犯构成。
2007年2月13日,西大圩原7个监区的2000多名服刑人员迁入栖凤监区、龙山监区。
至此,新监区全面启用。
新监区投入使用后,东大圩关押点绝大多数罪犯迁出,彻底改变了以往东大圩建了蓄,蓄了建的历史,同时全局的罪犯关押点也由原来70多个压缩为27个,不仅大大提升了监管安全系数和罪犯改造质量,还节省了警力、降低了行政成本。
分局罪犯劳动也完全由室外转向室内,由农业转向工业,罪犯关押、改造、劳动和干警管理、办公条件均得到彻底改善。
为把新监区打造成全省一流监狱的窗口,分局党委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积极创新,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全新的思路解决问题,全力推进新监区各项工作快速发展。
在监区班子配备上,分局党委坚持领导干部任用标准,注重把那些能力强、素质高、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领导干部选配到新监区领导班子中,精心打造精诚团结、求真务实的中层班子。
2006年11月新录用的32名公务员全部充实到基层一线。
同时在门卫、会见室、狱内超市和机关科室岗位上加大女警力的配置力度,注重发挥女民警的作用。
现四个新监区共配备民警522人,基层分监区警力基本上达到司法部的规定要求。
监狱面貌发生新变化,先后完成了新办公楼、新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武警营房、新监区围墙道路、绿色家园住宅楼、农网改造、劳务加工厂房、蔬菜基地、医院住院部装潢以及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等建设任务。
启动原分局机关至新办公区景观工程。
顺利完成了精米厂主体工程建设和设备安装调试任务,实现当年开工当年投产。
信息化建设取得阶段成果。
自主投资完成了机关局域网和新办公楼综合布线工程建设,分局机关基本实现无纸化办公。
开展环境整治工作,强势推进亮化美化工程,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
通过以上升级改造,白湖农场环境焕然一新。
2006年11月,合肥市滨湖新区正式启动,以“世界眼光、国内一流、合肥特色”为建设目标,其启动区位于紫云路南侧与沪蓉高速东侧。这个区域紧邻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享有便捷的水、电、气、热等公共资源,高速公路网和城市主干道网已基本完善,交通四通八达。滨湖新区的规划旨在响应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和省会经济圈的部署,推动合肥由“环城”迈向“滨湖”甚至“临江”的城市发展新阶段。
滨湖新区的建设借鉴了世界其他地区的成功案例,如巴黎德方斯作为城市副中心和韩国茂山工业城作为新产业基地的发展模式。作为解决大城市问题和促进城市复兴与区域开发的有效手段,新城建设在中国尤其在高速城市化进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合肥市在发展过程中,历经了多轮新城建设,如以产业发展为主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以大型基础设施带动的新站实验区,以及以提升城市效率为主的政务文化新区。
尽管合肥的城市规模、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有所提升,但与发达城市相比,省会地位仍有待加强。为了强化城市地位和竞争力,合肥提出“141”战略构想,其中包括以滨湖新城和科学城为代表的第三代新城建设。这一举措将对合肥城市品质和竞争力的提升产生深远影响。以上信息来源于百度地图,具体数据以该平台为准。
扩展资料
滨湖新区是合肥“14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主城区,四个副中心,一个滨湖新区”),是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前沿阵地。滨湖新区位于合肥主城区东南部,南依巢湖,北靠南二环路,西接沪蓉高速公路,东临南淝河,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96平方公里,是合肥未来通过巢湖、走入长江、融入长三角的水上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