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大型工业提升门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安阳大型工业提升门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安阳大型工业提升门的知识,包括淳安县详细资料大全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淳安县,隶属于浙江省杭州市,位于中国浙江省西部,东与建德、桐庐接壤,南连衢州、常山,西与徽州休宁县、歙县毗连,北接临安。面积4417.48平方千米,是浙江省面积最大的县。
淳安县建置于208年,为划歙州(歙县)东乡、南乡而设,时称始新县和新定县。1958年10月,撤销遂安县,并入淳安县。1963年,淳安县划属杭州市,县人民***驻千岛湖镇新安北路18号。2018年重新确认国家卫生县城(乡镇)。
淳安县是著名国家级风景区千岛湖所在地,也是浙江省***批准的革命老根据地县。2019年3月,被列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淳安县外文名称:Chun'an County别名:千峰郡行政区类别:县级所属地区:中国华东下辖地区:11个镇、12个乡***驻地:千岛湖镇新安北路18号电话区号:0571邮政区码:311700地理位置:浙江省杭州市、新安江上游面积:4417.48平方千米人口:460769人(2017年户籍)方言:徽语严州片淳安方言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著名景点:千岛湖、月光岛火车站:淳安站车牌代码:浙A民系:吴越民系行政代码:330127建制沿革,行政区划,地理环境,位置境域,地貌,水文,气候,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土壤资源,人口,经济,综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社会事业,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社会保障,交通运输,旅游景点,建制沿革淳安县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春秋属吴、越战国属楚、秦时为歙县辖地。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遣威武中郎将贺齐击山越,分歙县东之叶乡置始新县,分歙县南之武强乡置新定县。此为淳安、遂安建县之始。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新定县为遂安县。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始新县为新安县,并遂安、寿昌县入新安县。仁寿三年(公元603年),遂安县从新安县分出复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新安县为雉山县。唐文明元年(公元684年),复改雉山县为新安县。枫树岭镇的卫星地图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改新安县为还淳县,永贞元年(公元805年),避宪宗李纯名讳,改还淳为青溪县。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睦州为严州,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改为建德府,隶属未变。元时,淳安、遂安属建德路;明、清属严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属浙江省;3年(1914年)属金华道;24年(1935年)属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9年,淳安、遂安两县改隶第四行政督察区。千岛湖解放后,初属建德专署,1950年撤建德专署,改属金华专署。 1955年划归复设的建德专署。 1958年撤建德专属,淳安属金华专属。1958年10月,淳安、遂安两县合并为淳安县。 1963年,淳安县划属杭州市。行政区划淳安县辖11个镇、12个乡,有425个行政村、10个社区、1个居民区:镇:千岛湖镇、汾口镇、石林镇、大墅镇、姜家镇、梓桐镇、中洲镇、文昌镇、枫树岭镇临岐镇、威坪镇。乡:里商乡、屏门乡、浪川乡、安阳乡、王阜乡、瑶山乡、宋村乡、鸠坑乡、左口乡、金峰乡、富文乡、界首乡。地理环境位置境域淳安县淳安县位于浙江省西部,地处北纬29°11′~30°02′,东经118°20′~119°20′。淳安县北接临安,东邻桐庐、建德,南连常山、衢县,西南与开化接壤,西与安徽休宁、歙县毗连。全境东西长96.80公里,南北宽94.40公里,面积4427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4.35%,是浙江省面积最大的县。距杭州市区151公里。地貌淳安县属浙西山地丘陵区,由中低山、丘陵、小型盆地、谷地和水库组成。淳安县地势四面多山,中间为丘陵,略呈盆地状。主要山脉有白际山脉、千里岗山脉、昱岭山脉。最高点为千里岗山脉主峰磨心尖,海拔1523米。水文淳安县各河流统属钱塘江水系。境内溪河纵横、流向复杂、水系呈羽状。淳安县境内的主要河流有新安江以及新安江的两个支流—遂安港、东源港。新安江,又名徽港,1985年浙江省钱塘江河源河口调查考察确认,新安江全长373公里,境内长82.69公里,主要支流有桐溪、六都源、鸠坑源、梓桐源、云源港、清平源和商家源;东原港又名进贤溪、富强溪,今流长40.90公里。主要支流有十八都源,潭头源和琅洞源;遂安港,全长80余公里,主要支流有武强溪,凤林港、浪川溪、上梧五都源、上坊溪、丰家溪、龙泉溪和龙川溪。最大的湖泊为千岛湖,为一人工湖泊。新安江全长293公里,淳安境内68公里。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1961年至1980年间,淳安县年平均温度为17摄氏度,1月份平均温度5.0摄氏度,7月平均温度28.9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143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51小时。自然资源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点多、面广、规模小。燃料矿主要有石煤、沥青煤;非金属矿主要有黄铁矿、磷矿、萤矿、耐火粘土、纬晶岩、大理岩和石英(脉)等;金属矿主要有磁铁矿、赤铁矿、锡铁矿、褐铁矿、铁铜锡矿、铜锌、铅锌矿、铜矿、锑矿、钨矿、汞矿、钒矿、钼矿、铍矿、毒砂矿等。按矿种分类,淳安县有燃料矿产15处,非金属矿产53处,金属矿产84处。植物资源淳安县植被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亚地带,为浙皖山丘青岗、苦槠林栽培植被区,淳安县森林覆盖率达65%,其中千岛湖内森林覆盖率达82.5%,生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已鉴定维管束植物1824种,蕨类植物35科69属126种,种子植物159科761属1698种,属国家保护植物18种。动物资源野生动物有兽类51种,鸟类224种,爬行类50种,昆虫类16目320科1800种;两栖类2目4科12种,鱼类有13科94种,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云豹、金钱豹、黑麂、中华秋沙鸭、白颈长尾雉等5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的有猕猴、黑熊、穿山甲、水獭、大灵猫、金猫、河麂、鬣羚、海南鳽、鸳鸯、黑翅鸢、黑鸢、蛇雕、白尾鹞、赤腹鹰、松雀鹰、灰脸鵟鹰、普通鵟、大鵟、林雕、红隼、灰背隼、燕隼、游隼、勺鸡、白秋鹤,褐翅鸦鹃、领角鸮、斑头鸺鹠、鹰鸮、长耳鸮、仙八色鸫、雀鹰、苍鹰、白鹇、草鸮、短耳鸮、鼋、大鲵等41种。土壤资源土壤分为4个土类、9个亚类、29个土属,40个土种,以红壤、黄壤、岩性土、水稻土为主。其中红壤为本县面积最大的土属,淳安县有412.11万亩;黄壤土55.26万亩;岩性土92.14万亩;水稻土27.25万亩。土壤粘质占22.56%,砂质占28.41%,砾质占20.77%。人口 2017年,淳安县总户数146647户,户籍人口460769人。在户籍人口中,男性233277人,女性227492人。其中千岛湖镇户籍人口83572人,比上年末增加959人。全县人口出生率10.89‰,人口自然增长率3.97‰。经济综述 2017年,淳安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55.7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8.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2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7.7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41.75亿元,分别增长4.1%、2.4%和14.2%。全县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达到55496元,增长8.4%。按国家公布的2017年平均汇率折算,人均GDP达到8219美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4.2:30.4:55.4,第三产业比重同比提高4.4个百分点。全县信息经济(智慧经济)实现增加值19.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43.7%,占全县GDP的比重为7.81%,比重较上年提高2.59个百分点。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30.91亿元,增长13.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7.27亿元,增长8.6%。全年地方财政支出57.37亿元,下降4.5%。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54亿元,增长5.2%;住房保障支出1.46亿元,增长16.8%;文化体育和传媒支出1.11亿元,增长2.3%。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3%。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呈“七升一降”格局(见下表)。全县共有市场经营主体22857户,其中企业7856户、个体工商户14230户、农民专业合作社771户,分别占总数的34.4%、62.2%、3.4%。全年新增市场主体4550户,其中企业1953家,个体工商户2558户,农民专业合作社39户;新增市场主体比上年同期增长24.9%,其中企业、个体户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增长33.1%、21.9%和5.3%。全县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948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217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59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62%以内。全年共完成各类培训4377人次,其中职业技能培训3097人次,创业培训849人次,失业人员适应性培训431人次。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4.42亿元,增长8.8%,其中第一产业投资7.98亿元,增长53.4%;第二产业投资37.38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投资129.06亿元,增长5.6%。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5.04亿元,增长23.6%。第一产业 2017年,淳安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1.38亿元,增长5.4%。其中,农业产值34.33亿元,增长6.5%;林业产值7.13亿元,增长7.7%;牧业产值6.50亿元,下降2.6%;渔业产值2.58亿元,增长2.8%。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6.69亿元,增长4.1%。据粮食监测推算数据显示,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4.7万亩,粮食总产量7.26万吨。茶叶产值7.47亿元,增长11.8%;蚕茧产量2284吨,下降13.8%;肉类17967吨,下降1.5%;禽蛋5865吨,增长2.9%。千岛湖全县有驰名商标3件、省著名商标12件、市著名商标29件和县知名商标43件;有省名牌产品8件、市名牌产品5件和县知名产品41件;有无公害农产品171个、面积14.8万亩,本年新增30个、面积1.8万亩;有机农产品企业69家、证书102张,有机认证面积63万亩,本年新增15家、证书18张。全年百源经济工程70个子项目已完工25个,在建36个,共完成投资4616万元。在建社会投资项目116个,计画投资超10亿元,已完成投资4.84亿元,其中本年新增产业项目63个,完成投资2.07亿元,提升项目53个,完成投资2.77亿元。10条源共新增流转土地5094亩(部分源含林地、园地等),拆除有碍观瞻建筑6018平方米。第二产业 2017年,淳安县工业增加值增长4.3%。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增长2.9%;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0.1%;新产品产值率21.6%,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0%、0.5%、6.2%。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5.64亿元,下降5.6%。全县在库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的纯建筑企业47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2.39亿元,增长4.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33.1万平方米,下降7.8%;房屋建筑竣工面积55.4平方米,下降1.4%。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43.59亿元,增长9.9%,占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25.0%。房屋施工面积361.56万平方米,增长20.7%;竣工面积79.28万平方米,增长307.0%。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44.22万平方米,增长2.5%;实现商品房销售额38.25亿元,增长4.5%。新安江水电站排泄第三产业 2017年,淳安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99亿元,增长12.5%。按城乡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55.34亿元,增长12.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5.65亿元,增长12.0%。按行业分,批发零售业零售额72.24亿元,增长13.1%;住宿餐饮业零售额18.75亿元,增长10.2%。全县实现自营进出口总额16843万美元,下降8.4%,其中自营出口15120万美元,下降8.4%;进口1723万美元,下降7.6%。全年实际到位资金(不含外资)77.38亿元,增长9.2%,其中服务业到位资金53.33亿元,增长16.8%,工业到位资金18.27亿元,下降10.1%。实际到位外资3375万美元。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540.62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总收入157.73亿元,分别增长21.6%和31.6%。其中乡村旅游接待游客638.80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7.36亿元,分别增长31.2%和38.1%。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15.21亿元,增长10.1%,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313.73亿元,增长10.1%;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14.91亿元,增长15.1%,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214.84亿元,增长15.1%。社会事业科技截至2017年,淳安县专利申请520件,下降3.35%,其中发明专利150件、实用新型262件、外观设计专利108件;授权专利278件,下降4.47%,其中发明专利24件,实用新型专利148件,外观设计专利106件。全年新增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认定通过率100%。“浙江省谷神能源锂电池研究院”通过省级部门认定,实现了我县省级企业研究院“零”突破。培育市级以上科技型企业17家,其中省科技企业9家,市级农业科技企业6家,市级雏鹰企业2家。牵头完成伊斯特与杭州银行科技支行专利权质押融资契约的签署,实现专利权质押融资“零”突破。组织实施“利用海洋糖提高鲟龙免疫力技术研究”、“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化开发”等8个产学研合作及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教育截至2017年,淳安县有普通高中5所,在校学生5796人,国中15所,在校学生8952人,国小59所,在校学生15254人,幼稚园38所,在园幼儿8087人;职业高中2所,在校学生3264人,特殊教育1所,在校学生35人。顺利通过浙江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县预评估。青溪新城幼稚园、千岛湖茶苑幼稚园建成投入使用,南景幼稚园主体建设完成。青溪国小迁建工程稳步推进,千岛湖镇第七国小、南山学校国中部综合楼和淳安中学综合楼工程启动建设。全县国小国中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100%,国中升高中比率达99.5%。文化截至2017年,淳安县共有文化馆(站)24个,公共图书馆22个(含乡镇分馆),艺术馆1个,农家书屋435个,电影院3家。全县公共图书馆拥有藏书115万余册,业余文艺团队近千支。建成县图书馆新馆、县博物馆,完成年度55处村级文化设施建设、第九轮14处农村历史建筑修缮工程,芹川王氏宗祠被列为第七批浙江省省级文保单位。探索建立“主客共享”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建成渡空间等11处新安书屋,推出了公共图书进精品酒店、民宿活动。举办全县青年歌手大赛、排舞大赛、农村文艺汇演、“唱响千岛湖”原创歌曲大赛暨秀水节闭幕式等大型民众文化活动,各乡镇、村开展各类民众文化活动2000余场。出版发行了《睦州非遗》、《睦剧经典唱腔集翠》光碟,睦剧小戏《旧梦重圆》、《鸳鸯马》首登央视录制,《心愿》荣获杭州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体育截至2017年,淳安县全力竞办杭州亚运项目,脚踏车、公开水域游泳、铁人三项等3个大项落户淳安。成功举办中国脚踏车联赛、斯柯达脚踏车系列赛、千岛湖国际铁人三项赛、千岛湖马拉松大赛、中国·杭州环千岛湖国际公路脚踏车赛、国际泳联10公里马拉松游泳世界杯赛、千岛湖公开水域游泳公开赛、全国登山健身步道联赛、千岛湖国际毅行大会、中国大学生健康活力大赛等国际性、全国性重大赛事。卫生截至2017年,淳安县有各类医疗机构322家,医护人员2573人。2017年全县门急诊293.91万人次,增长5.99%;出院人次6.01万人次,增长3.65%。其中,基层门诊159.13万人次,增长6.87%,占全县总门急诊人次的54.14%,出院人次3356人次,增长28.58%。继续推进“人才***”战略和“人才兴院”工程,通过自主公开招聘全日制本科及以上紧缺专业人才59人,其中研究生12人、副高及以上职称人才5人;通过社会公开招聘下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86人;柔性引进省市级医学专家105人;定向招生委培生23人,20名毕业定向委培生已分配到岗。新增市级医学重点学科5个;入选省级以上综合类医学会委员9人,其中国家级2人;获省科研项目9个;举办市级以上继续教育培训班8个;县一医院成功申报设立博士后工作站。继续推进县一医院、县中医院三乙创建和县妇保院二甲创建。加快推进县一医院二期、县中医院后勤综合楼PPP项目。新引进淳安仁医堂中医门诊部、淳安千湖中医门诊部、淳安恩泽眼科医院等5家民营医疗机构,建成新富骨伤医院住院综合楼,推进黄峰康恩医院异地搬迁。全年共上报出生5018人,同比减少281人,下降5.30%,计画生育率98.57%;全年6452名奖扶对象和478名特扶对象,发放奖特扶助金952.39万元;完成独生子女家庭意外伤害险25440户。社会保障截至2017年,淳安县各类养老保险应参保人数382602人,已参保人数362911人,参保率达96.5%;全县各类医疗应参保人数460664人,已参保人数460341人,参保率为99.92%;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为90319人,比上年底净增1944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为50154人,比上年底净增3912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50337人,比上年底净增1502人。全县有福利院、乡镇敬老院、民办养老机构等福利机构33家,机构养老床位3617张,供养老人1065人;全县共有19323人享受低保、残保待遇。交通运输 2017年,淳安县杭黄铁路建设顺利推进,千黄高速9月份如期开工建设。全县公路总里程274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3公里、国道54公里、省道29公里、县道780公里、乡道246公里、村道1619公里;有公路桥梁669座,有公路隧道80座。完成县交通重点项目投资25.60亿元;完成淳安县千威公路珍坞段改建工程及淳安县中洲镇***至纪念馆公路改建工程;完成县乡公路大中修105公里,村道大中修140公里;续建联网公路30公里、农村公路安保工程50公里、病危桥改造10座、隧道照明增设5座、边坡治理6处。千岛湖镇城区现有公交线路13条,公车112辆,其中37辆为清洁能源公车,25辆为新能源纯电动公车,公交出行分担率为22.6%;汾口镇公交线路2条,公车6辆。2017年共更新和新增118辆油气两用节能环保计程车;农村客运老人减免政策继续实施,共减免费用达1576.35万元;推进客运村村通工程,全县423个行政村已100%实现村村通客车的目标,真正做到“全面通、持久通、安全通”。水路:湖内开通航线23条341公里,127个大小码头遍布湖区沿岸,西北达安徽省黄山歙县。千岛湖大桥公路:东北有淳(安)新(登)05省道直达杭州,中途与320国道线交汇;东南有千岛湖支线高速与杭新景高速贯通,可走高速直达杭州、龙游、景德镇等;另有淳(安)建(德)06省道直达建德并与320国道接轨;西南有淳(安)开(化)公路直达开化,并延伸至衢州,中途接黄衢南高速至黄山市,全程仅130公里,车程不到2小时;千(岛湖)汾(口)公路2007年底开通;北有淳(安)分(水)05省道转16省道至临安于潜与杭徽高速交汇直达黄山。铁路:金(华)千(岛湖)铁路直达千岛湖站,经金华中转可与浙赣线连线。航空:距杭州萧山国际机场156公里,距衢州机场130公里。旅游景点黄山尖千岛湖位于浙江省杭州西郊的淳安县境内,东距杭州129公里,西距黄山130公里。千岛湖湖区面积573平方公里,因湖中1078个芊芊翠岛而得名。178亿立方米的水体,是太湖的4倍,杭州西湖的3000个,水体能见度常年保持在9-12米,属国家一级水体,被誉为“天下第一秀水”。千岛湖相继获得了首批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青年文明号景区、中国十大魅力休闲旅游湖泊、中国**自然生态魅力名镇、国际花园城市、中国旅游强县等诸多荣誉。从建国初期,国家以重点发展重工业以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时起,钢铁工业即被作为重工业的代表而得到了中央政府的高度的重视,从而有了从几乎是空白建立起一个强大的钢铁产业的可能。从一五计划时起,国家就不断地从农业和其他产业上为钢铁产业的发展筹集了大量的资金,并不惜花很大的代价用于技术的开发和创新。同时,钢铁工业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之一,与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步伐息息相关。经过近六十年的发展,中国钢铁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逐步步入了成熟的发展阶段。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已经整整60年了。在60年中,新中国的钢铁工业在战争废墟上艰苦创业,既有顺利发展的机遇,也有探索前进的挑战;有过三年“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的沉痛教训,也遭遇过10年“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干扰和挫折。尽管如此,中国钢铁工业仍克服重重困难,艰难前行,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后中国钢铁工业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钢铁工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钢铁行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满足下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在钢铁产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加强技术进步和节能减排,不断改善品种质量,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作为基础原材料工业,钢铁工业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实现了前人的跻身于世界钢铁大国的梦想。2008年中国粗钢产量超过5亿吨,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粗钢产量的3164倍,钢产量占到全球的38.2%。
一、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历程
回顾新中国现代钢铁工业的崛起、壮大,大体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前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2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1993~2000年)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时期(2001年以来)四个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1949~1978年)
在改革开放前的30年中,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经历了“一次重大转变”、“两个黄金发展期”、“三次基本建设高潮”和“一段坎坷、曲折路”。
1.一次重大转变
从建国初期到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是在前苏联大力支援下开展的,几乎全盘照搬苏联的模式。1956年***同志发表《论十大关系》之后,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在认真总结学习苏联经验教训基础上,转变到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走大、中、小相结合之路。这一转变,对中国钢铁工业的崛起、壮大具有重要意义。
2.两个黄金发展期
第一个黄金发展期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7年),年均增钢80万吨,年均增长31.6%,到1957年达到了535万吨。
第二个黄金发展期是国民经济调整期间(1963~1965年),年均增钢185万吨,年均增长22.4%,到1965年达到了1223万吨。
3.三次基本建设高潮
第—次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苏联156个援建项目中的八大钢铁项目的建设,包括新建武钢、包钢、北满钢厂、吉林铁合金厂、吉林炭素厂、热河钒钛厂,改扩建了鞍钢和本钢等。同时还进行了大冶钢厂、太钢、唐钢等近20个企业改扩建工程。
第二次是1956年规划并开始建设的“三大、五中、十八小”。三大是继续进行鞍钢、武钢、包钢三个大型钢铁基地建设;五中是扩建、新建五个中型钢铁企业,即扩建太钢、重钢、马钢、石景山钢铁厂,新建湘钢;十八小是新建十八个小型钢厂,即邯钢、济钢、临钢、新余、南钢、柳钢、广钢、三明、合钢、长特、新疆八一、杭钢、鄂钢、涟钢、安钢、兰钢、贵钢、通钢等。
第三次是1964年开始的三线建设,主要是新建了攀钢、长城特钢、峨嵋铁合金厂、水城钢铁厂、遵义金属制品厂、乐山轧辊厂等:恢复建设了酒钢、兰钢、略钢;扩建了成都无缝钢管厂、重钢、重特、昆钢、贵钢、遵义铁合金厂,还有鞍钢援建宁夏石嘴山钢绳厂。这三次基本建设高潮的开展,为新中国钢铁工业日后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
4.一段坎坷、曲折路
1958年“大跃进”的高指标、大办钢铁、浮夸风,“文化大革命”中的破坏、整顿、再破坏,以及其后的“闹翻番”、“洋跃进”等脱离实际、违背钢铁工业发展规律的行为,使中国钢铁工业在十几年的时间里,走了一段三起三落的坎坷、曲折路程,使中国钢铁工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改革开放前的近30年中,国家对钢铁工业的总投资为615.28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526.46亿元,占85.6%;更新改造投资88.8亿元,占14.4%。中国钢铁工业在跌宕起伏中,经过数百万钢铁人的顽强拼搏,初步建立起了包括采矿、选矿、烧结、炼铁、炼钢、轧材、焦化、耐材、铁合金、碳素等要素结构比较完善,地质勘探、工程设计、建设施工、设备修造、科学研究、冶金教育等门类比较齐全,以大型企业为骨干、大中小相结合,具有3500万吨钢生产能力的新中国冶金工业体系。钢产量由1949年的15.8万吨增加到1978年的3178万吨,年均增钢100万吨;钢材板管带比由1952年的12.3%提高到1978年的32.3%;低合金钢、合金钢比由1962年的10.1%提高到1978年的16%;钢材自给率由1953年的61.25%提高到1978年的72.66%;吨钢综合能耗下降到2.54吨标煤。这30年取得的成果,为后30年中国钢铁工业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第二阶段(1978~1992年)
在1978~1992年的14年中,中国钢铁工业对外开放取得了显著成效。钢铁工业从国外引进了700多项先进技术,利用外资60多亿美元。特别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新建了宝钢、天津无缝钢管公司两座现代化大钢厂,并对老钢厂实施了一系列重点改造项目,使中国钢铁工业的技术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在发展钢铁工业生产规模上,除新建上海宝钢、天津无缝钢管公司以及一些乡镇钢铁企业外,主要是抓现有钢铁企业的技术改造。在抓老企业技术改造、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方面,迈出了三大步:第一步:“立足现有企业,走挖潜、改造、配套、扩建的路子。”第二步:重点解决发展速度(数量)、品种结构、产品质量都不适应国民经济和国防军工需要的“三个不适应”问题。第三步:钢铁工业要上“四个新台阶”:上品种质量水平的新台阶,上现代化工艺装备水平的新台阶,上集约经营和规模经济的新台阶,上综合经济效益的新台阶,以增强钢铁工业的发展活力。
在这十几年中,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现有企业技术改造的不断推进,使钢铁工业实现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1978~1992年,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共计1465.43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759.72亿元,占51.8%,更新改造投资705.71亿元,占48.2%。建成投产了上海宝山钢铁总厂一、二期和天津无缝钢管公司。1983年钢产量突破4000万吨,1986年突破5000万吨,1989年突破6000万吨,1991年突破7000万吨,1992年达到了8093万吨。1978年到1992年,钢材板管带比由32.3%提高到37.4%,连铸比由3.5%提高到30%,合金钢、低合金钢比由16%提高到21.6%,钢材自给率由72.7%提高94.7%,吨钢综合能耗由2.54吨标煤降低到1.57吨标煤。
(三)第三阶段(1993~2000年)
从党的十四大到2000年,是中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这个时期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突出特点是着力“一个适应”,实施“二个转变”,即着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由发展数量规模为主向调整、优化结构为主转变,由钢铁产品长期数量短缺向控制总量转变。这个时期中国钢铁工业是深化内涵式扩大生产的阶段。
这一时期钢铁行业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施调整、优化结构,推进和实现了两个重大转变,促进钢铁工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一个转变:由长期规模扩张为主转向调整优化结构为主,提高综合竞争力,提出把“结构优化作为钢铁工业发展的中心环节”,主要是优化产品结构和工艺技术结构,同时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大力推进淘汰落后,采用新技术对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实现工艺技术现代化。由此拉开了采用高炉喷煤粉、连续铸钢、溅渣护炉、热装热送等六大共性先进技术改造老企业、优化品种结构和工艺技术结构的大幕。
第二个转变:钢铁产品由长期数量短缺转向阶段性、结构性过剩,开始实行总量控制。1993年到1998年期间,由于低水平重复建设形成了大量过剩的生产能力,从而提出“控制总量,优化结构,大力提高冶金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方针,并在全行业特别是大中型钢铁企业中展开了压缩生产总量的工作。
1993~2000年,中国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3476.06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为1446.14亿元,占41.6%,更新改造投资2029.87亿元,占58.4%;钢产量由1993年的8954万吨增加到1996年10124万吨,2000年钢产量达到了12850万吨,成为世界最大的产钢国和消费国:钢材板管带比由1993年的36.7%提高到2000年的41.7%,低合金钢、合金钢比由22.8%提高30.9%,连铸比由33.9%提高到82.5%,平炉钢比下降到0.9%,转炉钢比提高到87.5%:钢材自给率达到93.1%;吨钢综合能耗下降到1.18吨标煤;加速了淘汰小高炉、小转炉、小电炉、平炉、化铁炼钢、多火成材、横列式和复二重轧机的进程,大大缩小了中国钢铁工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四)第四阶段(2001~2008)
2001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钢铁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陆续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
在这一阶段中,中国钢铁工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满足相关行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积极应对新挑战,不断解决新问题,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产业规模迅速扩大,钢产量连续跨越2亿吨、3亿吨、4亿吨的台阶,2008年粗钢产量超过5亿吨。2001~2008年期间,钢产量年均增长率达到20%,占全球钢产量的比重从17.8%提高到38.2%,在世界钢铁业的地位显著提升;钢铁产品的进出口格局发生了根本性逆转,彻底结束了中国钢铁材料供给不足的历史。见表1。
技术装备国产化、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品种质量得到优化。鞍钢、武钢、首钢、马钢、太钢、济钢、莱钢、安钢等大型老企业的现代化技术改造,广泛采用了高效铁矿采选技术,钢铁冶炼技术、轧钢技术、高端产品开发、大型冶金成套技术集成、节能节水技术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鞍钢、武钢、太钢、马钢、邯钢、包钢等大型老企业的现代化新区、新基地的建设和相继投产;鞍钢营口鲅鱼圈沿海钢铁基地项目、首钢与唐钢集团合作的河北曹妃甸沿海钢铁基地项目也于2008年和2009年投产;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的宝钢集团的广东湛江项目和武钢集团的广西防城港项目等一批沿海的现代化钢铁基地正在筹建之中。
节能减排取得巨大进步。全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的吨钢综合能耗由876千克标煤降到628千克标煤,这一指标意味着目前冶炼1吨钢的综合能耗仅相当于改革开放前1978年的1/4,吨钢耗新水下降到5.31吨,SO2、COD、工业粉类排放均大幅下降;使钢材品种与质量显著改善,国内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2007年22类钢材中有18类钢材的自给率超过100%。
产业组织结构得到优化。2008年,全球年产钢2000万吨以上的企业有12家,其中中国占5家。2008年与2001年相比,年产钢500万吨以上的企业从4家增加到24家;此间,唐钢整合宣钢和承钢,唐钢集团与邯钢集团组建为河北钢铁集团;济钢与莱钢组建为山东钢铁集团;宝钢重组新疆八钢和控股广东钢铁集团;武钢重组鄂钢、昆钢和控股广西钢铁集团;马钢重组合钢;沙钢重组淮钢、江苏永钢和河南安阳永钢等等。钢铁企业联合重组的步伐逐步呈现加快之势,适应国际化竞争的能力增强,中国钢铁工业整体素质提高。2009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宝钢、河北钢铁、江苏沙钢等三家中国大陆钢铁生产企业上榜,分列第220、375、444位,其中宝钢已经连续5年入围,并由2005年的第309位跃升至2009年的第220位。
二、我国钢铁工业近年来取得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经过几代钢铁人的艰苦创业、顽强拼搏和自主创新,有效地满足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钢铁材料的旺盛需求,有效地支撑了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有效地支撑了国民经济主要用钢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和积累了大量财富,创造了旷世空前的发展纪录,铸就了钢铁大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一)为适应我国国民经济需要钢产量不断增加,自1996年以来钢产量一直居世界第一
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间,中国钢铁工业顺应国民经济发展对钢材的旺盛需求,继1996年钢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并一举成为世界最大产钢国后,自2003年以来,钢产量又连续跨越2亿吨、3亿吨、4亿吨、5亿吨的台阶,并在2005年结束了自建国以来连续57年净进口钢的历史,彻底扭转了钢总体生产能力不足的状况。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钢铁工业在发展速度方面和发展规模方面均创造了世界钢铁发展史上的奇迹。
(二)中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大大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消费和出口国。中国钢产量占全球的比重从2001年的17.8%跃升至2008年的38.2%。
2008年我国钢产量超过世界排名第二至第八位的日本、美国、俄罗斯、印度、韩国、德国、乌克兰之和。
2003年我国钢产量比2002年增加了3997万吨、2004年比2003年增加6057万吨、2005年比2004年增加7033万吨、2006年比2005年增加6591万吨、2007年比2006年增加7014万吨。从2004年开始,中国钢材市场供不应求向供求平衡转变,钢材进口大幅下降,出口持续增加。
到2006年,中国钢铁产品对外贸易格局发生了历史性转变,钢坯和钢材均实现了净出口,净出口钢材2450万吨、净出口钢坯(锭)867万吨,坯材合计折合粗钢净出口3463万吨。
到2007年,中国钢铁产品出口进一步扩大,出口量跃居世界首位,共出口钢材6265万吨、出口钢坯(锭)645万吨,钢材和钢坯合计折粗钢出口7310万吨;净出口钢材4578万吨、净出口钢坯(锭)606万吨,坯材合计折合粗钢净出口5476万吨。
(三)钢铁工业装备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钢铁工业进一步加大投资的力度,整体实力明显增强,整体装备水平迅速提高,依托自身技术实力,在部分引进国外高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了技术装备设计和制造的自主集成与创新,主要装备的国产化率进一步提高,有些先进技术装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如鞍钢不仅实现了自主集成单条生产线——中国第一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1700中薄板坯连铸连轧带钢生产线(ASP),并实现了向济钢的技术输出:首钢自主设计建造了世界首座全干法除尘的5500立方米特大型现代化高炉;太钢自主集成与创新建成了世界最大的不锈钢生产企业。
2001~2008年,中国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505.6亿元增加到3903.3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累计投资16329.58亿元。大量的投资不仅使钢铁工业的生产能力快速增加,更使以装备大型化、自动化、连续化为代表的冶金工艺技术装备现代化、国产化取得了重大进展。
在炼焦方面,2001年与2007年相比,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机械化焦炉从193座增加到291座,年产能从5128万吨上升到9961万吨,每座焦炉的年平均生产能力从26.6万吨上升到34.3万吨。
在烧结方面,2001年与2007年相比,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烧结机的年产能从7184万吨增加到45404万吨,其中130m2及以上烧结机35台增加到125台,占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年产能的比重从38.5%提高到52.3%。
在炼铁方面,2001年与2007年相比,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炼铁高炉的年产能从12152万吨增加到36629万吨,其中1000m3及以上高炉50座增加到120座,增长了1.40倍,而1000m3及以上高炉的年产能从6433万吨增加到19118万吨,增长了1.97倍。
中国钢铁行业的高炉在大型化的同时,还广泛采用了炼铁先进技术,高风温热风炉、无料钟高压炉顶、富氧大喷煤、高炉长寿、自动控制、节能、余能余热回收利用和环境保护等先进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应用;攀钢高钛型钒钛磁铁矿高炉强化冶炼技术和宝钢高喷煤比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在炼钢方面,中国炼钢工艺装备围绕以连铸为中心,包括铁水预处理、大转炉、精炼、连铸,工艺配备基本实现了现代化、高效化、自动化炼钢生产的模式。转炉炼钢和50吨以上电炉炼钢己基本实现了炼钢一精炼一连铸一对一的**经济规模的工艺装备配置。2002年,中国钢铁工业彻底淘汰了平炉炼钢。
2007年与2001年相比,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炼钢转炉的年产能从11803万吨增加到38749万吨,增长了2.28倍。其中100吨及以上转炉从30座增加到140座,增长了3.67倍,而100吨及以上转炉的年产能从3602万吨增加到19875万吨,增长了5.49倍;占重点企业转炉钢年产能的比重从30.5%上升到51.3%。
2007年与2001年相比,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炼钢电炉的年产能从2574万吨增加到4764万吨,增长了0.85倍。其中100吨及以上电炉从11座增加到21座,增长了0.91倍,而100吨及以上电炉的年产能从727万吨增加到2012万吨,增长了1.77倍;占重点企业电炉钢年产能的比重从28.2%上升到42.2%。
中国100t以上转炉和50t以上超高功率大电炉基本达到国外同类装备的先进水平,并成为中国炼钢生产的主体设备,宝钢、武钢、鞍钢和国内大企业新建的大型化装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四)钢铁产品品种优化,质量明显改善
30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钢铁工业根据我国钢材消费结构及其变化大力调整产品结构,改善产品质量,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短缺品种。板管带材比例从1978年的32.3%提高到2007年的50.6%:合金和低合金比从1978年的14.6%提高到2007年的36.3%。目前我国大多数钢材品种的自给率超过了100%,净进口的钢材只剩下冷轧薄板带、电工钢等少量高附加值品种,而这些品种的增长很快,预计不久也能实现自给。目前我国机械、汽车、造船、家电、石油、电力、铁路等行业使用的钢材绝大多数是国产的,其质量能够满足这些行业的基本需要,其中部分品种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近几年来,我国开发的船用高强度宽厚板、高强度海洋结构用钢板、高档汽车用板和汽车零部件用钢、工程机械和高层建筑用高强度厚钢板、X80以上高等级管线钢板、百米在线热处理钢轨和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钢轨、高速动车组用钢、高端压力容器用钢板、高牌号取向和无取向硅钢、高档不锈钢新品种、高强度角型钢等均实现了重大的突破,有力地支撑了国家经济建设、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机电产品出口对钢铁材料的需求。我国出口钢材结构也从以长材为主逐步变为以高附加值的板材和管材为主,说明我国钢铁产品的质量和成本竞争力有了显著提高。
(五)技术进步成效显著,技术经济指标明显改善
随着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工艺优化,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钢铁工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有了很大改善,与发达产钢国的距离大大缩小,大中型企业的很多指标已经接近、达到甚至超过发达产钢国的水平。如大中型企业的高炉利用系数从1978年的1.43吨/m3·天提高到2007年的2.74吨/m3·天,高炉入炉焦比从600千克/吨左右降低到397千克/吨:转炉钢铁料从1184千克/吨降低到1085千克/吨:轧钢综合成材率从74.8%提高到95%以上;吨钢综合能耗从2.52吨标准煤降低到632千克标准烷吨钢耗新水从2000年的25吨以上降低到5.3吨;钢铁职工实物劳动生产率从33吨/年·人提高到370吨/年·人。
(六)钢铁工业的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1978年钢铁行业利润只有34亿元,此后虽有增长但最好的年份也没有超过300亿元;1997~1999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市场不景气的影响,全行业利润很少;进入新世纪后经营规模迅速扩大,经济效益明显改善。2007年与2001年相比,大中型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从3793亿元提高到20700亿元,增长4.5倍;实现利润从163.8亿元提高到1599.6亿元,增长8.8倍:销售收入利润率从4.32%提高到7.73%。
目前中国钢铁行业正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努力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坚持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企业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为重点,积极推动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进一步增强企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加快推动钢铁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为早日实现钢铁强国的梦想而拚搏努力。
濮阳市,河南省的地级市,位于河南省的东北部,地处黄河下游平原,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辖区总面积达到4188平方公里,辖5县1区、1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1个工业园区和1个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总人口达到394.06万,常住人口362.71万。
濮阳市位于河南省东北部,黄河下游,冀、鲁、豫3省交界处。东、南部与山东省济宁市、菏泽市隔河相望,东北部与山东省聊城市、泰安市毗邻,北部与河北省邯郸市相连,西部与河南省安阳市接壤,西南部与河南省新乡市相倚。
地处北纬35°20′0″~36°12′23″,东经114°52′0″~116°5′4″之间,东西长125公里,南北宽100公里。全市总面积为4188平方公里。
地面海拔一般在48~58米之间。濮阳县西南滩区局部高达61.8米,台前县东北部最低仅39.3米。由于历史上黄河沉积、淤塞、决口、改道等作用,造就了濮阳平地、岗洼、沙丘、沟河相间的地貌特征。
境内有临黄堤、金堤及一些故道残堤。平地约占全市面积的70%,洼地约占20%,沙丘约占7%,水域约占3%。
濮阳市位于中国第三级阶梯的中后部,属于黄河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地势较为平坦,自西南向东北略有倾斜,地面自然坡降南北为1/4000~1/6000,东西为1/6000~1/9000。
濮阳市是国家油田的核心所在地,也是国家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石油大型机械装备的重要制造基地、是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姓氏的重要起源地,卢、张、范、姚、秦、顾、孟、骆等姓氏都在此发源。
濮阳市中著名的景点
戚城文物景区,濮阳中原绿色庄园,仓颉陵遗址、单拐革命旧址、张挥公园等等风景名胜。2012年,濮阳市被中国古都学会命名为“中华帝都”。
濮阳文化底蕴厚重
濮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颛顼遗都”、“帝舜故里”之称,被中国古都学会命名为“中华帝都”。1987年出土的距今6400多年的蚌塑龙形图案,被誉为“中华第一龙”,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据此命名濮阳为“华夏龙都”。濮阳杂技享誉中外,是“中国杂技之乡”。
濮阳区位优势明显
濮阳是河南的东北门户,是中原经济区重要出海通道,是豫鲁冀省际交会区域性中心城市。京九铁路、晋豫鲁铁路通道和规划中的郑濮济客专在此交汇,大广高速、濮鹤高速、南林高速、濮范高速等多条高速贯穿全境。
濮阳物产资源丰富。濮阳是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和河南省粮棉油主产区之一。石油、天然气、盐、煤等地下资源丰富,是中原油田所在地。依托资源比较优势,着力打造国家和省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国家石油机械装备制造基地、中部家具之都、国家级羽绒及服饰加工基地。
濮阳人居环境优越
先后荣获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桂冠,濮阳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显著提升,被誉为“人居佳境”、“中原绿洲”。生态城市建设扎实推进,水库如期蓄水,龙山跃然成形,一个山叠翠屏、水映绿岸、路环绿带的大美濮阳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