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工业提升门厂
大家好,关于宁夏工业提升门厂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宁夏共享集团的其他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共享集团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拼搏前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改革开放的伟大方针,使中国经济高速持续发展。共享集团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拼搏前进。共享集团的前身是长城机床铸造厂,当时是“三线”企业,是当时宁夏新建的两个机床厂的配套厂,自诞生之日起充当的就是机床厂的配角—“铸造车间”。由于铸件是配套产品,所以长期的计划经济也铸造了它缺乏商品意识的本质。建厂二十余载累计亏损万元,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环境恶劣,企业与员工社会地位低下。
1986年,面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历史机遇,是坐以待毙,还是奋起一博,当时的企业领导前瞻性提出”走出去”的经营思路和“依法制厂”的管理思想进行了第一次艰难的探索。在恶劣的经营环境中,企业经济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依然决定引进日本太阳铸机树脂砂生产线,打破了中国传统勃土砂铸造工艺方法。同时提升管理水平,积极消化吸收树脂砂生产技术,不断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最终依靠过硬的质量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赞誉,扩大了市场,当年扭亏为盈,开始了工厂的根本性转变。同年,兼并宁夏柴油机厂后更名为长城机器制造厂,经过加强企业管理、质量攻关,柴油机产品在西北地区市场独占鳌头。
1989年,公司开始向日本出口机床铸件。第一批定单是世界第一的机床企业公司,所定铸件形状复杂、尺寸精度高,表面光洁度要求高,在当时看来难度极大,然而“共享”人并没有气馁,而是坚定信心,“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能做到”。公司组织“精兵强将”进行攻关,凭借大家的团队合作精神与艰辛努力,终于“工夫不负有心人”,首件试制成功。当我们通知对方来验收时,日方一百个不相信,推迟了几天才来,当他们现场看到铸件时,连连称赞“神速神速”,一次性通过验收,并确定了批量生产。开始了产品走出国门的第一步。1990年在首届中国国际铸造、锻造及工业炉展览会上,当时的长城机器厂一举夺得铸件产品一等奖。公司名声大振,销量猛增,员工扬眉吐气,信心大涨形成了铸件批量出口的大好形势,开始了走向世界的光辉历程。
1994年,公司在国际市场上搏击了五个年头,虽然经济效益增长显著,但是面对产品结构单一,市场大的经营状况企业领导层意识到应从经营机制上进行重大变革,并提出了“引进来”的管理思路和“严格管理”的管理思想。在与日本国株式会社须崎铸工所进行多次洽谈后,合资组建了长城须崎铸造有限公司。通过国际间的资本运营,迅速转换了生产经营机制,利用合资日方的优势,加速扩大了顾客市场。为提高生产能力,公司还陆续引进了第二套、第三套树脂砂生产线,新建的第二铸造工厂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利用日方投资改变了出口产能不足的问题。扩大了与日本相关企业交流的机会,吸收了国外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同时,为保证公司健康持续发展,逐步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并做到严格执行。如制定的公司内不准吸烟的制度,总经理亲自检查,发现一个烟头罚单位250元,吸烟者罚1250元,坚决执行。“一根烟元”管理作风体现了企业领导“严格管理”的决心,其它制度也一样严格执行。制度规范了企业的运行,制度保证了企业高速发展。
1995年,公司开始向美国出口机床铸件,从此打开美洲市场,并为后来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合作打下基础。1999年,公司开始向欧洲出口铸件,从此欧洲市场打开。“三洲一国”美洲、欧洲、亚洲、中国的四角市场格局初步确立。与此同时,产品种类也从机床铸件逐步拓展到发电设备类铸件、压缩机类铸件、内燃机类铸件、其他通用机械类铸件等,形成了“五族产品”并举的产品格局。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抵御风险能力大为增强。
1998年,长城机器制造厂改制成为长城机器集团有限公司,即今天共享集团的前身。集团公司转轨成为拥有数家子公司的投资公司。随着公司的发展,共享集团不断夯实基础,见机扩张。1999年,与日本MAZAK公司合资建立小巨人机床公司。1999年,与日本须崎铸工所合资兴建了宁夏共享化工有限公司。2001年,与日本须崎铸工所合资兴建了甘肃共享化工有限公司。公司立足铸造向上下游产业进军,发展成为跨行业、跨地区、多元化发展的企业集团。公司规模、效益、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确立了“超前意识量化管理”经营管理原则,创立了独具特色的“Q一Form”管理体系。不断改善创新环境,建立发展共享企业文化,有力推进企业的持续、稳定、长期发展。
2003年,公司更名为共享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并进行产权改制,2004年完成公司股改,成为股份制企业。随着改制后产权进一步清晰,集团公司迎来了第三次全新的发展机遇,走上高速发展轨道。2004年,与奥钢联集团合资成立中奥合资共享铸钢有限公司,投资成立中日合资共享精密加工有限公司,投资成立宁夏共享生物化工有限公司,2006年收购舜崎公司股权,成立宁夏共享地产有限公司。
2007年5月,共享铸钢公司在竣工投产后,12个月即实现了单月盈利,在经营的第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里实现铸件销售量5178吨,实现利润1303万元,如此规模的铸造企业重型机械制造业在投产第一年就实现赢利是一个世界奇迹,共享铸钢承制的三峡地下电站水轮机叶片项目历时6个月研制,通过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三期工程重大设备制造检查组验收。共享铸钢掌握了生产大型水轮机铸件的关键技术,成为全世界少数几个掌握这种关键技术的供应商。共享集团面对的市场形势和经营状况非常良好,企业将持续发展壮大。
成本(人力,物力…),环境(西北区域缺少大型汽车工业),政府扶持(土地,资源,财力)宝鸡工业实力怎么样,暂且不说,提起宝鸡外地人对宝鸡的认识一般是还不错,交通枢纽,工业比较厉害!这些想必大家都听说过。还有宝鸡被称为著名的钛都。吉利集团的入住,进一步提升了宝鸡的汽车制造业发展水平。
宝鸡地处陕西关中平原西部,这里是陇海铁路和宝中铁路及宝成铁路的枢纽。更是现在新开通的宝兰高铁的重要基点城市。
宝鸡重要的交通枢纽地位,决定了工业企业的发展。解放后宝鸡凭借陕西西部重要的区位优势布局了
一批比如纺织业,制造业等工业企业。因为建设需要,三线建设时期,东北,上海等地大批企业内迁支援西部,宝鸡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制造企业。比如宝鸡钢管厂,宝鸡石油机械厂,宝鸡机床厂,烽火集团等。
时代发展到现代,宝鸡的工业同样在陕西乃至西部地区都有重要的地位,也形成了众多的名牌产品和知名企业。宝鸡到现在工业实力依然雄厚。著名企业如东岭集团,宝钛集团,秦川集团,西凤酒,宝鸡卷烟厂,宝鸡石油机械厂,宝鸡桥梁厂,宝光集团等等。还有一批新的企业集团落户宝鸡如金德集团,吉利集团。还有曾经的陕汽也是属于宝鸡。如今迁址西安,目前发展很好。
首先当然是宝鸡的地理位置优势,宝鸡处于成都与兰州之间,占据“C位”——一方面可以守住西部地区市场,另一方面可以与成都、兰州打配合。但即便如此,内地的交通仍不如沿海,除了交通优势之外还有一个可能大家忽略的原因:强大的工业体系以及对应的技术管理人才,这是很多中西部城市无法承接沿海产业很重要一个问题,人才的匮乏。
宝鸡从近代的“钢铁之城”到“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三线”是指由沿海、边疆地区向内地收缩,把全国划分为前线、中间地带和战略后方三个区域,一线指沿海和边疆地区,二线指介于一、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带,三线指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云和陕、甘、宁、青俗称为大三线,一二线的腹地俗称为小三线),这就带来一个直接的好处,当时大批企业内迁来到宝鸡,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的管理经验使得宝鸡工业生产的整体水平大大前进了一大步,三线建设期间有27户企业建成投产,形成了机械、电子、有色金属加工等支柱产业,产业结构倾斜重工业,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偏重型的工业体系。
宝鸡位于西北地区东部,接近于中国版图的中心点,交通便利,地势平缓,物价不算高。
吉利在宝鸡建厂,是把销售市场定位中西部地区,也可扩展至周边其它市场,发展空间大。
其次,周边劳动力充足,消费水平一般,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政策对于西部为国家经济建设的企业有一定的倾斜扶持。
以上为个人见解。仅为参考!
吉利在宝鸡办厂我觉得主要是为了骗宝鸡政府的好处。
吉利造车猛如虎,一发工资两千五,上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宝鸡吉利人路过
第一宝鸡楞娃能干,第二工价底,把员工当牛用,单班500辆车,晚上7点20打卡到晚上10点30才能下班
宝鸡市政府免费提供1400亩耕地做为吉利工厂工业用地,税收若干优惠,在连霍高速开设了磻溪出口,阳平铁路物流基地做为吉利汽车物流配套。。这些条件非常诱人吧?
政府给免税,土地不要钱,开绿灯,人均收入普遍低,工资低利润空间大成本低,所以就来了么
净说消极话有用吗,人不为挣钱跑这干啥。我们多看这里办厂宝鸡增加了就业岗位,工厂营收得缴地方所得税,政府用这钱发展再生产,增长财力,改善民生等等。当然大家最痛恨的是贪腐。
吉利为什么要在宝鸡建厂?
浙江工业大学既不是985工程高校,也不是211工程高校,学校主校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教育部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的浙江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国家“2011计划”首批牵头高校,入选“111计划”、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孔子学院奖学金接收院校、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为亚洲规划院校联盟(APSA)、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
学校历史
1953年7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据根据政务院“必须对中等技术教育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整顿和发展”的指示精神,发文将浙江省温州工业学校、浙江省杭州工业学校化工科、江苏省苏州高级工业技术学校化工科合并,并选址杭州市建校,校名为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杭州化学工业学校。校园占地235亩,设无机物工艺、分析化学、化学工厂机械装备等3个专业。三校合并后,有学生835名,19个班级(其中6个在温州)。浙江省温州工业学校改名为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杭州化学工业学校温州分校。
1953年9月10日,学校正式开学,14日举行开学典礼,是为校庆纪念日。
1954年暑假撤销温州分校,迁回杭州。
1958年,列为省管的重点中等专业学校。
1958年6月,学校归属浙江省人民委员会领导,校名改为浙江化工专科学校,当年招收专科生。
1960年2月,浙江省委决定在衢州城郊以浙江化工专科学校为基础,衢州化工专科学校并入,建立浙江化工学院,校址选在衢州城南石室公社(今衢州市柯城区石室乡)烂柯山下。
1960年2月22日破土动工,开始了第二个校园的建设。
1962年8月,校名改为浙江化工学院,同时撤消杭州分部,中专恢复杭州化工学校建制,改由浙江省化工厅领导。
1963年7月,浙江化工学院、杭州化工学校又同归化工部领导。化学工业部决定浙江化工学院迁回杭州,与杭州化工学校共同使用文一路校舍,并负责领导杭州化工学校。
1965年11月,两校再次归浙江省管理,浙江化工学院又迁回衢州原址办学。杭州化工学校仍留在杭州,由省化工厅领导。
1966-1976年期间文化大革命,其中1966-1970中断招生四年。
1970年7月27日,浙江省革委会决定撤销杭州化工学校,将学校(包括147名教职工及有关校产)并入浙江化工学院,人员与物资于当年11月起分批迁往衢州。
1978年5月12日,浙江省委下文创办浙江工学院,校址选在西湖区(现为下城区)上塘公社潮王、东新大,规划用地430亩,按3000名学生规模设计。同年7月29日,组建“浙江工学院筹建领导小组”。1979年4月4日破土动工。
1979年,浙江工学院宁波分校(宁波市一所工科大专学校)创建;成立第二年,浙江省轻工业厅与宁波市政府协商,决定办一所以培养纺织工业技术人才为主的省属中专,在浙江工学院宁波分校的基础上建立浙江省纺织工业学校(现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校址迁到江北区姚江边上。
1980年,浙江化工学院作为建校基础并入浙江工学院。
1980年8月4日,浙江工学院临时党委成立,确定了边基建、边迁校、边办学的方针。
1985年,浙江工学院浙西分校创办。
1991年10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开始与祖籍嘉兴的台湾实业家张子良先生洽谈捐资在浙江工学院基础上共建浙江工业大学之事。
1993年12月2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发文同意浙江工学院更名为浙江工业大学;学校下设工商管理、职业技术教育和工程技术3个学院;浙江工学院浙西分校更名为浙江工业大学浙西分校。
1999年7月,省政府发文,将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所属的杭州船舶工业学校并入浙江工业大学,定名为浙江工业大学之江校区;学校决定在之江校区创办民办机制运作的独立学院——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2001年3月,浙江省政府下发专题会议纪要,将省建材工业总公司所属的浙江建材工业学校并入浙江工业大学。
2010年3月,浙江工业大学浙西分校升格更名为衢州学院。6月,浙江工业大学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7年3月,浙江工业大学社会主义学院正式成立。7月,浙江工业大学签约对口支援宁夏理工学院。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2月,学校有教职工3125人,其中专任教师2277人,正高级职称教师487人,副高级职称教师97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605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双聘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10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9人,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浙江省特级专家9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2人、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42人。
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2月,学校设有26个二级学院和1个部,另有独立学院1个,开设本科招生专业6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浙江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3个、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3个、11个省一流学科(A类)和7个省一流学科(B类),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个,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16个,国家级精品课程9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9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2门,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7个,浙江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0个,省优势专业17个,省特色专业12个。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工业催化
国家级特色专业:制药工程、生物工程、应用化学、汉语言文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国际经济与贸易
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制药工程、环境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安全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生物工程、软件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
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机械工程
省级重点一级学科: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生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药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省重点学科:化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信息与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中药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管理科学与工程、结构工程、新闻传播学、桥梁与隧道工程、设计艺术学、食品科学、应用数学、刑法学、光学、教育技术学、化学生物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农药学、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
省优势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化学、汉语言文学、生物工程、环境工程、应用物理学、工业设计、自动化、软件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土木工程、制药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学术科研
截至2021年2月,学校建有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牵头建设)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11个、浙江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12个(包括参建)、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浙江省工程实验室2个。
截至2021年2月,浙江工业大学共建有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4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5个。
学校先后有400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22项。
学术资源
截至2021年2月,浙江工业大学图书馆共有馆藏图书已达1028万余册,中外期刊37174种。其中印刷型图书231.4万册,电子图书163.7万册,印刷型期刊合订本20.2万册,电子型期刊合订本87.2万册,硕、博士论文322.4万册。主要收藏中、英、德、法、日、俄等文种的专业文献,文献覆盖文、理、工、法、农、经济、管理、医药、教育等学科门类,尤其以化学工程、机电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经贸管理等类文献最为丰富。被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授予“浙江省高校图书馆2013—2014年度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985工程是指中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在世纪之交为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而做出的重大决策。
1998年5月4日,时任国家主席***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代表中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向全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211工程是指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于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
“211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重点建设工作,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中华民族面对世纪之交的中国国内外形势而作出的发展高等教育的重大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