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工业提升门批发
其实高新区工业提升门批发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深圳有哪些大型企业,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高新区工业提升门批发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导语深圳有哪些知名大型企业?总部设在深圳的大公司有哪些?深圳总部经济阵营中,本土企业成为中坚力量。如,通信领域的华为、中兴通讯,互联网领域的腾讯,金融领域的招商银行、平安集团,房地产业的万科、金地等纷纷成为行业领跑者和标准制订者,有力提升深圳总部经济的“成色”。深圳有哪些大型企业深圳大型企业知名的有富士康、华为、腾讯、中兴、创维、招商银行、中国平安、茂业集团、万科、赛格、深圳发展银行、天虹商场、金威啤酒、华侨城集团、深圳长城开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以下是深圳企业100强(2020年)。序号单位名称所属行业1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综合金融2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通讯设备3正威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新材料4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银行5腾讯控股有限公司互联网6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房地产7华侨城集团有限公司文化旅游8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车9深圳海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医药业10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信用卡中心信用卡金融11深圳市爱施德股份有限公司通讯产品批零12研祥高科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软件和信息技术13欧菲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精密光电薄膜元器件14深圳市中农网有限公司互联网+农业15创维集团有限公司家电16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显示面板17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液晶显示模块18深圳传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移动互联网19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电池电子20深圳华强集团有限公司文化科技21深圳市富森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供应链管理22深圳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综合能源23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医疗设备24深圳市大疆百旺科技有限公司无人机25深圳市兆驰股份有限公司LED产业链26广东优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手机供应链27中国华西企业有限公司建筑工程28深圳市深粮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粮食29普联技术有限公司网络安全设备30深圳乐信控股有限公司商务服务31深圳市蓝思科技有限公司消费电子视窗及防护件32中国南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玻璃制造33本码(深圳)实业有限公司SMT贴片34深圳市三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音影娱乐35人人乐连锁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商超零售36南海油脂工业(赤湾)有限公司食用油加工37周大生珠宝股份有限公司珠宝零售38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生态园林39华联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商业地产40环胜电子(深圳)有限公司计算机零部件41深圳市建筑装饰(集团)有限公司公共建筑装饰42深圳市沃尔核材股份有限公司电子新材料43深圳市星业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汽车销售44深圳市岭南集团有限公司钢铁贸易45深圳市航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汽车零部件制造46飞亚达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钟表47亿和精密工业控股有限公司五金模具48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检测服务49长城物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物业管理50深圳市华美盛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建材批发51深圳市盐田港集团有限公司港口航运52深圳金信诺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通信传输设备53深圳中琛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软件和信息服务54深圳市金环宇电线电缆有限公司电线电缆55深圳市东信时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移动营销56深圳市深安企业有限公司市政工程57深圳市酷动数码有限公司数码电子58银盛支付服务股份有限公司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59跨越速运集团有限公司物流运输60深圳劲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防伪包装61深圳国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射频器件62中保国安集团有限公司安保服务63深圳榕亨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智能交通64茂硕电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关电源65深圳市宝德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计算机制造66深圳市为海建材有限公司混凝土67深圳市拓日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光伏制造68深圳广田方特科建集团有限公司建筑幕墙科技69丝路视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数字创意70深圳市沃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高分子新材料71八马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茶叶批零72深圳市航运集团有限公司航运73深圳派成铝业科技有限公司铝合金门窗74深圳市水务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水利设计75深圳市星光达珠宝首饰实业有限公司珠宝设计加工76深圳力维智联技术有限公司人工智能物联技术77深圳市洁亚环保产业有限公司环卫服务78深圳市海岸城投资有限公司现代商业79方大智创科技有限公司轨道屏蔽门系统80深圳市水贝珠宝集团有限公司珠宝产业平台81深圳爱维艾夫医院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医疗辅助生殖82深圳市海淇展示文化有限公司展览展示83深圳市麦轩食品有限公司烘焙食品84深圳市柏星龙创意包装股份有限公司创意设计85深圳亚大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塑料制品制造86普天新能源(深圳)有限公司新能源技术87深圳市精鼎智尚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文创设计88深圳市自然派商贸发展有限公司零食零售89深圳市超频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节能环保90深圳市群晖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制造91深圳国瓷永丰源股份有限公司陶瓷制品92深圳市康泰健牙科器材有限公司牙具制造93菱亚能源科技(深圳)股份有限公司电力系统94深圳市合口味食品有限公司速冻食品95深圳市鑫辉餐饮服务管理有限公司团餐96深圳市海普洛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物医药97深圳市华科创智技术有限公司纳米材料98深圳市绿志新型建材研究院有限公司再生建材99烯旺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石墨烯及碳素制品100深圳市唯酷光电有限公司汽车智能变光玻璃加载更多深圳6大总部基地深圳6大总部基地,其中四个位于南山区,分别是后海中心区总部基地、留仙洞片区总部基地、深圳湾高新区总部基地和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此外便是福田中心区总部基地和位于原关外的龙华核心区总部基地。后海中心区总部基地规划总建筑面积480万平方米,将建设成为总部企业云集、文化生活多元的滨海中心区。留仙洞片区总部基地利用深圳高校、科研院所聚集的优势,发展知识经济,形成创新高地。留仙洞片区总部基地规划定位为深圳市“西部硅谷北片区”的重要部分。深圳湾高新区总部基地是国家高技术产业重要基地和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试点园区,汇集了众多高新技术企业总部。龙华核心区总部基地该片区依托国家级铁路枢纽深圳北站建设,将成为以综合交通物流、商务办公、商业服务为主要功能的城市副中心,成为深圳总部经济的重要发展地区。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依托超级区位优势,吸引超级经济功能,打造超级城市形象,使之成为提供体验深圳滨海生活方式的城市地区;展现城市社会面貌与建设标准的核心地区;同时也将成为应对深圳市文化创新和新经济需求的平台与深圳参与区域和城市间竞合的有效载体。福田中心区总部基地作为深圳最早的总部聚集区,形成了深圳的金融中心、会展中心传媒中心、跨国公司区域总部中心和内源性企业总部中心。总部设在深圳的大公司腾讯、平安、华润、百度、中海油、中广核、生命人寿、太平、国际能源、中国移动、国信证券等,一栋栋以企业命名的大厦正在福田中心区、后海湾等地拔地而起。从类别上来看,互联网企业和金融行业总部大厦较为兴旺。序号公司名称主要行业1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地产运营商2华润(集团)有限公司超市运营商3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能源4深圳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能源5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证券6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银行7国银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租赁8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激光9深圳市迅雷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下载服务商10深圳市佳创视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数字电视11深圳市安吉尔实业有限公司净饮水机12中国海王星辰连锁药店股份有限公司医药连锁13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锂电池供应商14华视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户外移动广告运营商15研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特种计算机16深圳市海云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教育软件供应商17艾美特电器(深圳)有限公司电风扇生产商18腾讯控股有限公司互联网19百度在线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互联网20富德生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保险21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通讯22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信息通信23华侨城集团有限公司旅游24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投资25深圳市赛格集团有限公司电子26深圳市凯立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导航27百丽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女鞋28富士康科技集团电子产品代工商29华夏动漫科技有限公司动漫服务供应商30深圳市宝德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服务器供应商31深圳市金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财务软件32深圳市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特种金属33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彩电34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保险35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能源36中国太平保险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保险37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电子商务38深圳航空有限责任公司航空39深圳长城开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电子产品40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通讯41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医疗设备42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集装箱43飞亚达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腕表44深圳市富安娜家居用品股份有限公司家纺45顺丰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快递服务46深圳顺丰泰森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汽车电子47深圳市朗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移动存储48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ERP软件供应商49A8新媒体集团有限公司网络音乐服务商50广东喜之郎集团有限公司果冻食品深圳上市公司名录为进一步完善金融支持政策体系,吸引集聚优质金融资源,推动深圳市金融业可持续均衡发展,加快建设国际化金融创新中心,深圳扶持上市公司发展出台了多项措施,推动了深圳上市公司数量逐年增加。截止到2019年4月中下旬,数据显示,深圳累计培育境内外上市企业突破406家;其中深圳境内A股上市公司达到288家,且有17家公司A股、B股均上市;按照上市地点划分,上交所22家,深交所266家(主板58家、创业板91家、中小板117家)。由于深圳上市公司存在新增、退市等情况,具体上市公司数量还需以深圳证监局披露信息为准。序号证券代码证券简称企业名称证券类别上市地点1600892大晟文化大晟时代文化投资股份有限公司A股上交所2600162香江控股深圳香江控股股份有限公司A股上交所3600383金地集团金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A股上交所4600380健康元健康元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A股上交所5600548深高速深圳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A股上交所6600036招商银行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A股上交所7600525长园集团长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A股上交所8600030中信证券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A股上交所9600462ST九有深圳九有股份有限公司A股上交所10600446金证股份深圳市金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A股上交所11601333广深铁路广深铁路股份有限公司A股上交所12601318中国平安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A股上交所13600999招商证券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A股上交所14601139深圳燃气深圳市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A股上交所15603118共进股份深圳市共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A股上交所16603808歌力思深圳歌力思服饰股份有限公司A股上交所17603160汇顶科技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A股上交所18603228景旺电子深圳市景旺电子股份有限公司A股上交所19603063禾望电气深圳市禾望电气股份有限公司A股上交所20603978深圳新星深圳市新星轻合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A股上交所21601138工业富联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A股上交所22601330绿色动力绿色动力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A股上交所23300012华测检测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A股深交所创业板24300037新宙邦深圳新宙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A股深交所创业板25300042朗科科技深圳市朗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A股深交所创业板26300047天源迪科深圳天源迪科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A股深交所创业板27300044赛为智能深圳市赛为智能股份有限公司A股深交所创业板28300052中青宝深圳中青宝互动网络股份有限公司A股深交所创业板29300077国民技术国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A股深交所创业板30300085银之杰深圳市银之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A股深交所创业板31300112万讯自控深圳万讯自控股份有限公司A股深交所创业板32300115长盈精密深圳市长盈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A股深交所创业板33300124汇川技术深圳市汇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A股深交所创业板34300130新国都深圳市新国都股份有限公司A股深交所创业板35300131英唐智控深圳市英唐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A股深交所创业板36300134大富科技深圳市大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A股深交所创业板37300136信维通信深圳市信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A股深交所创业板38300151昌红科技深圳市昌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A股深交所创业板39300154瑞凌股份深圳市瑞凌实业股份有限公司A股深交所创业板40300162雷曼光电深圳雷曼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A股深交所创业板41300167迪威迅深圳市迪威迅股份有限公司A股深交所创业板42300178腾邦国际腾邦国际商业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A股深交所创业板43300193佳士科技深圳市佳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A股深交所创业板44300197铁汉生态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A股深交所创业板45300199翰宇药业深圳翰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A股深交所创业板46300206理邦仪器深圳市理邦精密仪器股份有限公司A股深交所创业板47300207欣旺达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A股深交所创业板48300227光韵达深圳光韵达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A股深交所创业板49300232洲明科技深圳市洲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A股深交所创业板加载更多查看深圳上市公司名单大全深圳500强企业2020深圳500强榜单显示,上榜500强营业收入合计达7.62万亿元,大致是深圳市2019年GDP的2.8倍。入围门槛为3.35亿元,同比2019年增加了0.33亿元。从企业性质来看,深圳500强企业名单中有422家企业为民营企业,占比超过84%,占总榜单营收的74.15%,净利润总额占比为69.03%。从行业格局来看,2020深圳企业500强仍以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数量占比超过50%。排行企业名称2019年营业收入(万元)1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168867002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858833003正威国际集团有限公司61389924.434恒大集团有限公司477561005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397161006腾讯控股有限公司377289007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367893888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127738529顺丰控股股份有限公司11219339.6110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1098506211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9767218.1212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907365813神州数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8680337.6414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8581534.115中国航空技术深圳有限公司837891316深圳市怡亚通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7183366.8517金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341992.8718立讯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6251631.4619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6047627.2120深圳市爱施德股份有限公司5596932.2621深圳市龙光控股有限公司5579383.322中国燃气控股有限公司5431209.723国药集团一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5204576.4124振烨国际产业控股集团(深圳)有限公司5204195.9525欧菲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5197412.9526天音通信有限公司4622445.8627深圳金雅福控股集团有限公司426222828深圳市海王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4149270.429深圳市中农网有限公司3656789.4230创维集团有限公司3425405.5431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3407677.0132大悦城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3378662.3233卓越置业集团有限公司310727134心里程控股集团有限公司305491235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2897606.4236深圳市信利康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270278137鹏鼎控股(深圳)股份有限公司2661462.9438深圳传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2534592.9639深圳华强集团有限公司251725540太平财产保险有限公司2331824.2441深圳市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228005242中铁南方投资集团有限公司223847043深圳市富森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2209371.3244广深铁路股份有限公司2117835.1145深圳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8170046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2027700.5347中国烟草总公司深圳市公司1910611.748深圳市德赛电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844268.7649瑞声科技控股有限公司1788375查看深圳500强企业名单大全推荐阅读01深圳国有企业有哪些深圳国企名单深圳国有企业注重对新技术、新产业研发技术的投入,截止2018年,深圳国企在效益上保持全国领...
02深圳十大品牌深圳著名品牌大全深圳名牌深圳名企深圳百强企业名单【深圳品牌】深圳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发展...
03深圳世界500强企业名单深圳有哪些世界500强2022年《财富》世界500强排名发布,总共有10家总部位于深圳的企业进入榜单,分别是:平...
04深圳名牌产品名单深圳有哪些名牌产品品牌【品牌库】近年来,深圳坚持质量引领、创新驱动,持续实施品牌战略,涌现出一大批高知名度企业和品牌。深圳...
深圳大型企业深圳总部基地深圳总部公司深圳上市公司深圳500强企业
深圳市有几个区?
**答案
截止2016年12月,深圳市有南山、福田、罗湖、盐田、龙岗、宝安、龙华、坪山8个区。
1、深圳

深圳,简称“深”,别称鹏城,中国四大一线城市之一,广东省省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市、国家区域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地处广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岸,与香港一水之隔,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西濒珠江口和伶仃洋,南隔深圳河与香港相连,北部与东莞、惠州接壤。
深圳是国务院定位的全国性经济中心和国际化城市,与北京、上海、广州并称“北上广深”。全市下辖罗湖区、龙岗区、龙华区、福田区、宝安区、南山区、盐田区、坪山区8个行政区。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已发展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同时享有“设计之都”、“钢琴之城”、“创客之城”等美誉。深圳市域边界设有中国最多的出入境口岸。深圳也是重要的边境口岸城市,皇岗口岸实施24小时通关。
深圳是热门的旅游城市,每年接待的海内外游客人数居国内前列[7],深圳市内著名的景点有:甘坑客家小镇、世界之窗、东部华侨城、锦绣中华、欢乐谷、鹤湖新居、大鹏所城、中英街、大梅沙、杨梅坑、西冲、深圳湾公园、深圳鹿嘴山庄度假村等。
深圳作为全国房屋租赁业统计调查唯一试点城市,探索将房屋租赁业增加值等新兴经济业态纳入GDP核算的有效途径。2016年,深圳纳入GDP核算的新业态经济增加值为1565.53亿元,占GDP的8.0%。其中,房屋租赁业增加值1037.39亿元。深圳也是国家“研发支出计入GDP”唯一试点城市,就研发支出作为固定资本形式计入GDP核算进行试算。
2、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79年3月,国务院撤销宝安县设深圳市。
1982年恢复宝安县建制,受辖于深圳市。
1992年,宝安县再度被撤销,分治为深圳市的一个市辖区。至此,深圳市辖宝安、龙岗、南山、福田、罗湖五区,其中罗湖(包含盐田大部分)、福田、南山为经济特区,龙岗、宝安为非特区,并以“二线关”将“特区”与“非特区“分割管辖。
1998年3月,以沙头角为中心的区域从罗湖区析出,设盐田区,仍为特区范围。
2007年5月31日,光明新区成立,管辖公明、光明两个街道,地处深圳西部。
2009年6月30日,深圳市委市政府为推进以大工业区为中心的东部片区统筹发展,促进深圳市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城市化水平,将原深圳市大工业区和原龙岗区坪山街道、坑梓街道,整合为坪山新区。
2010年7月1日起,深圳经济特区范围延伸到龙岗、宝安。
2011年12月30日,深圳市委、市政府在宝安和龙岗新增两个功能新区,分别为“龙华新区”和“大鹏新区”。
2016年10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深圳市龙华区和坪山区,以龙华、大浪、民治、观湖、福城、观澜等6个街道的行政区域为龙华区行政区域;以坪山、坑梓2个街道的行政区域为坪山区的行政区域。
辖区概况
截至2016年10月,深圳下辖8个行政区和2个新区,下辖57个街道办事处、790个居民委员会。
(一)优先发展生产***业。立足全省工业“ 7+3”优势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发展生产***业,大力推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现代农业的互动发展,促进生产***业规模增长,提升信息化和专业化水平,成为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支撑。
1.现代物流业。“十二五”时期全省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幅14%,到 2015年,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占 GDP比重在 2010年基础上下降2个百分点。
加快西部物流中心建设步伐,以交通运输、仓储配送、物流信息 3大平台为支撑,重点推进物流大通道、物流枢纽、物流市场拓展、物流主体培育、物流重大项目建设,提高物流专业化、社会化、信息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构建“ 1个全国性区域物流中心和 8个次区域物流中心”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尽快把四川打造成为西部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经济走廊。在重点物流节点城市、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依托已有的港口、铁路和公路货站、机场等交通运输设施,规划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物流园区。壮大发展全省电子信息、重大装备制造、酒类、钢铁、矿产、农产品冷链、粮食等专业物流集群,着力构建农产品冷链物流、粮食现代物流、制造业物流、商贸物流、第三方物流体系。完善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等物流信息平台,在整合专业物流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加快建设综合信息平台和大通关信息平台。
依托重要交通干线、中心城市和产业聚集地,建设一级物流节点城市成都市为中心,二、三级物流节点城市为支撑,四级节点城镇为终端的现代物流网络,形成高效快捷的物流体系和物流产业发展新格局。重点发展成都、川南、川东北三大物流区域,着力推进成都航空铁路两枢纽、新津物流园区和新都、龙泉、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物流中心建设。加快发展城市物流配送,促进小件快递和零担物流集群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现代物流,完善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物流配送体系。推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培育一批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力争到 2015年年营业额 10亿元以上的物流企业达到 20家,其中 50亿元以上的物流企业达到 3— 5家。加快多式联运、转运设施建设,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创新物流组织模式,促进信息流和客货流良性互动。推广和应用物流国际、国家标准,加快推进物流标准化进程。鼓励发展绿色物流和低碳物流,大力发展保税物流,积极发展应急物流。
专栏 4:现代物流业重点建设内容(略)
2.现代金融业。到 2015年,金融业增加值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 2%以上,占全省 GDP的 4.5%以上。
加快推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加强金融市场建设,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强金融服务功能,构建安全稳健、功能健全、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推进成都建设全国性金融中心辐射西部的重要枢纽,形成较强的金融聚集辐射能力。以成都市为中心加快建设金融总部商务区,金融产业集聚区、金融后台集聚区,完善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规划,提高配套功能,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金融集聚区。加快建设西部金融机构中心,积极引进世界知名金融机构在我省设立区域总部、分支机构,增强在西部和全国的辐射力。加快建设西部金融市场和交易中心,大力推进各类区域性要素市场建设,扩大票据业务、保险业务以及期货、产权、大宗商品等交易规模,努力使成都成为国家在西部地区的金融创新实验区。加快建设西部金融服务中心,积极推动金融后台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金融外包服务、金融中介服务,建设国内重要的数据、清算、研发、灾备等金融后台服务中心。
大力推动金融产业改革发展。积极推动银行业改革发展,发展壮大地方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规范发展地方准金融机构,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各类金融组织向农村延伸网点开展业务。积极推动证券业改革发展,进一步完善地方法人证券、期货公司治理结构和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积极推动保险业改革发展,不断优化保险区域结构、业务结构、渠道结构,健全风险防范体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积极推动多层次金融市场创新。加快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大力发展第三方支付,加大对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重点优势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推进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大力发展债券融资,推动股权投资、信托、租赁等直接融资方式创新,稳步发展金融衍生品交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依托西南联合产权交易所等交易平台,加快建设场外股权交易市场。加快保险服务创新,充分发挥保险的经济补偿和资金融通功能,不断拓展保险新业务领域,扩大城乡保险覆盖面。加强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开发符合农村金融需求特点的产品和服务。
专栏 5:现代金融业重点建设内容(略)
3.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坚持自主创新,强化信息基础,促进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加快集成电路、软件、光电显示、计算机制造、网络通信产品基地建设,努力形成新型化、高端化、国际化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基地。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国际通信保障能力,加快光纤宽带网络和无线城市网络建设,构建先进的网络传输体系、数据资源与灾备体系、信息安全体系和信息化应用支撑体系,整合信息网资源,推进广播电视网、电信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充分发挥成都市“国家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示范作用,加快成都国家信息服务业基地建设,构建以成都、德阳、绵阳为重点的信息服务业核心区域,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的软件与产业基地和创新集聚区,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服务水平较高、具有一定国际国内影响力的骨干企业。加大互联网在各个行业和企业的应用,健全在线支付、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服务体系。开发和运用高速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推进各类面向行业应用的软件和信息服务。加快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和信息技术在农村生产经营中的应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服务和产业链协同服务,积极建设以重点产业园区、重点行业、重点流通企业为主的电子商务平台,加快培育一批运营规范的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发展壮大面向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着力打造“中西部电子商务强省”。
专栏 6: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重点建设内容(略)
4.科技与研发设计服务业。推动科技与研发设计创新体系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促进科技服务产业化,提高科技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档次与服务水平,形成具有较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和种类齐全、分布广泛、运作规范、与国际接轨的科技与研发设计服务体系。
面向全省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工业设计、科技研发服务业,搭建重点行业研发设计平台,大力提高设计能力和水平。整合区域研发资源,建设公共科技信息平台,为研发服务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仪器共享、数据、文献和专业技术等科技咨询服务。培育委托研发、研发服务管理、合同研发组织等研发服务新业态,努力扩大科技与研发设计外包市场。大力发展人力发展设计、研发服务、创业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基础技术服务、技术改造服务等科技创新服务业,为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经营创新提供专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重点建设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重点支持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分析测试、技术转移、工程化应用、创新孵化、区域服务、融资服务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发展科技金融服务业,促进科技与金融资本的对接,推动吸引各类金融机构共同打造高新区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载体建设,进一步推动和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发展一批企业孵化器,促进科技评估、技术产权交易、科技研发、技术转移。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技术产权交易、检验检测等服务机构,促进专利代理和专利技术交易发展。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村科技服务水平,推进农业科技体系与农技推广体系的对接。
5.商务服务业。引导和鼓励商务服务业向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加快完善商务服务业市场体系、诚信体系和标准体系,逐步形成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功能完善、集聚发展的商务服务体系。
加快发展市场调查、管理咨询、品牌服务、信用评估、认证认可、各类代理、工程项目管理等咨询服务行业,积极发展广告业和租赁服务业。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国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商务服务企业和机构,规范提升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拍卖、检测、法律咨询等专业服务水平,增强竞争力。推动服务产品和方式创新,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组织,推广代理、代办、经纪等服务方式。建立商务相关服务从业人员资质认定制度,不断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
6.会展业。“十二五”期间全省会展展览场次、展览面积、参会人数年均增长15%;到 2015年全省会展业实现收入 70亿元以上。
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创新体制机制,合理规划布局,着力打造西部重要的商品交易和经贸合作平台,加快以成都为中心的西部会展经济发展高地建设。
依托全省产业、市场和资源优势,培育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等一批综合和专业性知名展会品牌,培育壮大10— 15个品牌展会,培育2— 3个本土展会进入国家级展会行列,力争每年 1— 2个国际性、国家级经贸展会落户四川。吸引国际会展公司和会展承办机构落户四川,举办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全球性和区域性的会议和展览以及大型节庆活动。在天府新区规划建设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加强综合性展览项目专业化服务,积极拓展各类展览、会展服务、场馆管理等业务。按照《四川省加强管理服务促进会展业发展的规定》(省政府令第 252号)规范会展业市场秩序,统筹协调发展会展业,促进全省会展业驶入良性发展“快车道”。推进成都市建设“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会展之都”,打造国内一流的“会展品牌集聚区、国际会议目的地、休闲节庆之都”。推动成都平原城市群、川南城市群、川东北城市群,大力发展大中型会展、会议和节庆活动,配套发展小型展览展示活动。九寨沟和西昌着力打造集旅游、休闲、观光、度假于一体的国际国内著名会议目的地。
7.人力资源服务业。建立健全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积极发挥人力资源服务业在实施人才强省和扩大就业中的重要作用,构建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产业发展相协调的人才智力保障体系。
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健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管理体制,引导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实施人力资源服务品牌推进战略,重点培育一批实力雄厚、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和有影响力的人力资源服务品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开展职业技术培训,着力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加快政府所属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体制改革,引导人力资源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管理咨询、高级人才寻访、劳务(人才)派遣、网络招聘等新兴行业发展。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走出国门,为全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人力资源服务。
(二)加快提升生活***业。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生活***业向市场化、产业化、多样化方向发展,不断丰富服务品种,提高服务质量,培育新兴服务业态,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需求。
1.商贸流通业。到2015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万亿元,每年跃上 1个千亿级新台阶,连锁率达到 28%以上。
围绕加快建设西部商贸中心,加强西部商贸中心与省际商贸中心、区域商贸中心、农村商贸网点的相互联系,依托商贸中心城市在商品、资金、信息、技术以及流通网络等方面优势,加强与周边市场的连接与拓展,构建各中心相互配合、层次清晰、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功能完备的现代商贸网络体系,扩大商贸流通规模和覆盖范围,增强西部商贸中心的整体功能,尽快把四川打造成辐射西部、面向全国、融入世界的西部商贸中心。完善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成都建设核心商务区、西部购物中心、服务外包基地园、电子商务集聚区、西部会展之都、肉类物流交易中心,着力培育大型批发贸易平台、零售商贸平台、服务贸易平台、商务信息平台、会展经济平台、远期交割平台。优化商贸结构,拓展多元化的贸易市场,扩大优势产品输出,增加短缺资源输入,推动进出货流平衡。创新流通方式,引导和鼓励市场主体在流通模式、业态、管理、技术和服务等方面创新,重点培育西部地区流通创新的孵化基地,促进传统商贸向现代商贸转型升级。
加快批发市场转型,重点发展工业生产资料、农业生产资料、优势特色农产品、消费品的批发贸易。推动发展零售贸易平台和创新发展售后服务模式,加快建设传统特色商业与现代旅游、购物、文化、娱乐、休闲、美食于一体的综合性、体验式、一站式消费服务。积极争取在成都建立西部期货远期交割交易平台,配套建设实物交割点,带动远期合约交易,促进供求长期均衡。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推进电子商务在流通领域和流通企业的普及运用,培育一批跨省市、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批发零售企业、品牌餐饮企业、连锁经营企业和品牌,引导和带动商贸流通中小企业发展。加快推进餐饮业标准化、规范化和规模化建设,促进餐饮业专业化、集约化经营和多样化发展,弘扬川菜文化,壮大川菜品牌,推进川菜传承创新,培育川菜名菜、名点、名店,大力推进特色川菜发展,扩大成都作为“亚洲首个国际美食之都”和四川美食文化影响力。推动连锁经营加快向农村延伸,健全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民生活资料的供应体系,推进农村商贸综合服务中心、粮食流通服务综合体建设,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加强主要生产生活必需品市场调控,建立健全主要生产生活必需品储备制度,保障市场供应安全。
专栏 7:商贸流通业重点建设内容(略)
2.旅游业。到 2015年全省旅游总收入超过 4000亿元,增幅高于全国旅游平均增长水平、高于全省GDP增长水平、高于全省服务业增长水平。
加快转变旅游发展方式,促进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快配套旅游基础服务设施,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世界遗产旅游目的地,基本实现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转变。
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大力开发旅游新产品,构建多层次、多功能、结构优化、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体系。加快完善立体旅游交通网络,优化旅游线路,提升服务质量,强化旅游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结合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与农村风俗风貌,开展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观光和体验式旅游活动,规范发展农家乐、乡村酒店,打造休闲观光农业精品。深度挖掘旅游资源,大力开发旅游商品,满足旅游消费需求。加大四川旅游形象宣传力度,创新旅游营销方式,统筹发展国内外市场,推动四川整体旅游形象的新突破和新发展。依托成都作为首批中国**旅游城市的资源优势,扶持和培育一批旅游骨干企业,增强旅游企业综合实力,重点培育 10家年经营收入超过 5亿元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50家年经营收入超过 1亿元的旅游企业。推进旅游信息化、标准化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完善旅游安全应急救援系统。
专栏 8:旅游业重点建设内容
1.构建“一极、三带、五区、五环”的发展格局:打造大成都旅游经济增长极,发展成绵乐旅游经济带、成渝旅游经济带、雅攀旅游经济带,推进大九寨国际旅游区、环贡嘎生态旅游区、亚丁香格里拉旅游区、川南文化旅游区、秦巴生态旅游区建设,构建九黄为核心的北环线、大熊猫为核心的西环线、香格里拉为核心的西南环线、长江为核心的东南环线、三国文化为核心的东环线。
2.实施旅游业 10大支撑工程:旅游资源品牌化工程;国家级资源创 A工程;巴蜀文化旅游载体化建设工程;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旅游骨干企业培育工程;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工程;自驾车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度假区、扶贫试验区、生态旅游“三区”试点工程;旅游信息化建设工程;旅游立体交通工程。
3.社区服务业。到 2015年全省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每百户居民不低于20平方米,城乡社区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 60%,60%以上的县(市、区)建有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
推动社区服务业向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扩大社区服务供给能力,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健全城乡社区服务体系。
因地制宜建设街道(乡镇)社区服务中心和城乡社区服务站,大力开展面向居民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服务、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教育、文化体育、治安服务等在内的社区服务。加快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推进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积极推动新技术、新业态、新流程和新服务方式进入社区,支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社区流通基础设施,促进新型社区服务业态向农村社区延伸。大力发展社区志愿互助服务、邻里互助服务等。
优化城乡服务网点布局,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加快发展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社区照料服务和病患陪护服务,鼓励发展家庭用品配送、家庭教育等新兴业态和残疾人居家服务,逐步发展面向农村特别是中心镇的家庭服务,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共同发展的家庭服务市场。加快建设公益性信息服务平台,加快构建完善便利惠民的居民服务体系。积极开发适合老龄人消费特点的产品和服务,建立和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居家养老、社会福利养老三位一体的养老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养老服务机构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发展。积极发展家电维修、衣物洗染、再生资源回收标准网点等社区服务。
4.房地产业。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完善房地产市场运行机制,建立房地产综合信息发布和监测机制,增强房地产中介、物业管理等服务功能,健全房地产市场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合理的房地产供应体系,引导住房合理消费。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中小户型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的供应比例,加快推进商业地产和商业设施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规划,积极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引导住宅及建筑设计、估价和房地产经纪服务机构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推广建筑节能服务,培育节能技术服务市场,结合城镇规划建设功能,积极开发节能省地型住宅小区。加快发展物业服务业,规范物业管理制度,制定物业管理和服务标准,提高市场化程度和服务水平,促进传统管理向社会化、专业化管理转变。适应业主多元化市场需求,积极开展以物业保值增值为核心的资产管理。
5.健康与体育服务业。坚持产业化、市场化、多元化、全民化发展方向,推动健康与体育服务业和相关产业互动发展,优化健康与体育服务业结构,扩大健康与体育消费需求,建立完善健康与体育服务体系。到 2015年全省体育及其相关产业的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 0.5%,年均增长率达到 25%。
大力发展适合社会各个群体的营养保健、健身娱乐、健康咨询等健康服务业,重点发展健康产业园,形成健康管理、健康产品、健康服务和信息服务集成平台,扩大全省健康管理产业市场规模。发展电子医疗服务,逐步推行分级协作的现代医疗服务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手段,支撑各个医疗机构共享信息、共享知识、共享资源。
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切实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大力发展体育健身运动休闲服务业、体育竞赛与表演业、体育用品制造与流通业、体育彩票业,积极推动体育旅游、体育出版、体育媒介、体育保险、体育广告、体育会展、体育影视等相关产业加快发展,引导和鼓励发展体育中介机构。加快构建“一极、两带、三区、多园”的总体布局,延伸体育产业链条,突出抓好体育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着力推动体育产业集群发展,培育一批品牌响亮、管理科学、创新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发展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引进和打造一批国际国内知名的体育赛事和产品。
专栏 9:体育产业重点建设内容(略)
(三)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围绕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引进服务业新观念、新业态、新产品,支持跨区域、跨行业发展,将新兴服务业培育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1.节能与环境服务业。到2015年全省节能与环境服务业年均增速超过 40%,占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 40%以上。
推进节能与环境服务业向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完善节能效率评价和环境监测、监理、评估、审计机制,基本建立与新时期环境保护要求相适应的现代节能与环境服务体系。
引导技术研发、设备生产和投融资等机构利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开展节能服务。加快分类回收体系建设,促进资源循环再生利用。积极发展专业环境咨询服务业,重点发展新兴环境咨询服务,鼓励环保企业提供系统环境解决方案和综合服务。大力推进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加快环保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制定综合环境服务的服务标准和技术标准,在工业园区、城市和重点行业开展综合环境服务标准试点。积极开展环境状况、环境工程分析评估,推进清洁生产审核,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物产生和排放,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建设环保产业服务信息网络,探索合同环境服务等新型环境服务模式,鼓励政府、企业综合环境服务外包。积极推进排污权交易市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专栏 10:节能和环境服务业重点建设内容(略)
坚持文化加快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特色发展、精品发展战略,优化文化产业布局,构筑成都文化产业核心发展区和红色文化产业带、历史文化产业带、民族文化产业带、重建文化产业带的“一核四带”的文化产业区域布局,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文化强省相适应的文化产业格局,把文化与创意产业培育成为全省重要的支柱性产业。
依托主导产业引领发展,做大做强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影视、文化旅游、演艺娱乐产业,重点培育动漫游戏、创意设计产业,形成“ 5+2”重点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加快文化产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节庆、广告、会展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相关产业的文化含量和附加值,延伸文化产业链。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兼并重组,进一步整合出版发行、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广电网络等文化资源,培育具有行业代表性和区域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文化战略投资者,加快文化产业公共综合服务平台和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和文化产品、文化企业、区域文化品牌,提高文化产业的集中度和集约化经营水平。重点培育 5家以上年经营收入 50亿元的文化企业集团。整合全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构建新的有线电视节目平台。培育电影发行放映市场,积极发展电影衍生产品。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扩大现代文艺演出和文化娱乐业规模,规范发展各类文化产品市场以及文化产业投融资市场,推动文化精品创作和营销,重点打造一批文化产业知名品牌和精品工程,支持杂技、川剧、彩灯、皮影、民族歌舞等文艺表演团体和剧目开拓国内外市场。拓展大众性文化消费,提高文化消费在城乡居民日常消费中的比重,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推动文化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积极引导现代科技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改造和新兴文化产业的拓展,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改造升级文化产业传统业务,提升文化企业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移动电视、无线音乐、手机报刊等新兴文化业态,促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开展“创意天府”行动,围绕平面设计、动漫、文化传媒、咨询策划、时尚消费等重点领域,积极发展与产业研发、文化、消费、咨询、策划相关的创意设计。引导和鼓励文化创意企业跨领域、跨地区合作发展,逐步形成创意研发、创意产品生产、推广销售等环节完善的创意产业链。加快创意产业基地建设,推进成都东部新城文化创意产业综合功能区等一批与制造业相配套,与建筑设计、咨询、策划等都市产业相结合,与文化传媒、时尚消费等时尚产业相融合的创意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意企业和具有四川鲜明特色的创意品牌,举办一批国内外创意产业大型活动。
专栏 11:文化与创意产业重点建设内容(略)
上一篇: 高新区工业提升门安装
下一篇: 高新工业提升门公司